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王(三问)-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无疑是李复圭的变化,当年好好的有为青年,如今怎么变成这幅模样?自己那样坚定的支持他,没想到最后却是这样的结局,王安石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被朋友欺骗的感觉着实不好受,还有……总而言之。这对王相公是个莫大的打击。
王安石还有些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原来自己也有犯错的时候,或许自己的有些事情上却是做的有问题……
以执拗著称的王相公能够意识到这些,着实是难能可贵。可是当心中坚持许久的信念有所动摇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此刻的王安石有些痛苦。
王雱站在门口,看着父亲那有些落寞惆怅的背影,忍不住心中一动。难道自己错了吗?为了保住父亲的相位,权势,和王家的荣耀都错了吗?
他们父子最大的区别便在于,王雱可能更为热衷权势。而王安石或许心中有一个伟大的理想……
“父亲,夜深露重,天气寒冷,你小心着凉!”沉默了许久,王雱终于开口提醒。
王安石的思绪被打断了。回过头来瞧见儿子,眼神之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沉声问道:“元泽,你去哪了?”
“去吉甫家了,二郎不在了,今日又是这般情况,我去劝慰他!”
王安石轻轻点头:“有这份心很好,只是有些事情你不该参与过多的。”
“父亲?”王雱猛地心中一动,难不成自己所作的一切,父亲都知道了吗?王雱骤然间像是个犯错的孩子,莫名其妙有些局促不安。同时另外一个念头也隐隐浮上心头,难道父亲都知道,一直默许自己这样做吗?
那么父亲的人品?王雱的不安正源于此。有时候他和吕惠卿做小人,就是因为父亲是正人君子,有些事情不屑于,也不方便出手。在王雱心里,父亲是他的楷模。哪怕他自己经常心狠手辣做坏事,也希望有一个公正严明的父亲,而此刻……
王安石叹道:“可恨我知道的太晚,一切的错都已经铸成……”身为宰相,身为父亲,尤其是事情发生以后,王安石能还是完全不知晓吗?尤其是吕惠卿上演的那处“大义灭亲”的戏码,更是让王相公产生怀疑。他执拗,却不代表他笨,有些事情略加推敲也就能看出些许端倪。
如此,王雱的心里略微好受一些,沉声道:“父亲,孩儿还是一时糊涂,希望……”
“不必说了,为父都知道,若非为父莽撞,那么轻率地坚持支持李复圭,你也不会……”王安石深思熟虑之后,已经知道错在自己,儿子的一些做法也是为了帮助自己。只是方式上有些错误,不过溺爱儿子的王安石觉得是可以原谅的。
“可惜最终还是……”
王安石的脸色渐渐严厉了几分,低声道:“元泽啊,你的想法或许是好的,只是的做法未免有些过分了。错在李复圭,错在为父,与东阳无关,这次险些害了他啊!”
“可是……”刹那间,王雱确信父亲还是以前那个正人君子的父亲,依旧的善良。只是他执拗的性格蔓延到了太多地方,很多时候已经是一种阻碍。比如这件事,连皇帝都动作了,可父亲为何还有这等妇人之仁呢?无毒不丈夫,正派的执拗是成不了大事的。
王雱有些失望。可是他不敢与父亲顶嘴,在这件事上他确实有错在先。只是低声道:“是,孩儿知错了!”
“知错就好,以后多把心思放到正道上来,吉甫那边你代为父致歉吧!”王安石对儿子的宠爱有些过了。也不曾严厉批评。他只觉得,只要说到了,儿子就一定能吸取教训,就一定会改正。
只是,事情是这样吗?
王雱倒是答应了,只是向吕惠卿道歉?他八成是不会去的。也正是因此。正一次次地失去与吕惠卿缓和关系的机会,最终将这个深沉而腹黑的小人推到了那个地步……
“好了,不早了,去休息吧!”
“是!”王雱转身刚要走,蓦地有想起来一件事,说道:“父亲。而今王韶去西北拘捕李复圭,万一他要是乱说……”
“不要管那么多,事已至此,顺其自然吧,没什么可怕的!”已经错过一次,王安石并不想错第二次。
“是!”王雱心中虽然隐隐还是有些担心,可是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已经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西北的局势确实不那么乐观,正如赵顼和曾公亮忧虑的那样,李复圭怎么肯轻易交出兵权,乖乖回汴京受死呢,除非他是个傻瓜。
自己做的事情,李复圭心知肚明,故而一直精神高度紧张,生恐哪里再出什么问题。
故而派人密切关注着汴京的情况,随时了解林昭案件的最新进展,同时也随时做好应对准备。万不得已的时候。庆州这一亩三分地还是自己说了算的。这里紧邻西夏,必要的时候……
到了如今的地步,名节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性命才是首要的。李复圭的忠诚意与理念早已经被消磨殆尽。否则他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而今已经是个犯下重罪的奸臣。既然如此索性就坏到底吧!
当然了,这也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才兵行险招的,否则谁愿意拼得家破人亡,遗臭万年的风险去反叛呢?在庆州个土皇帝滋味如此好,李复圭轻易可舍不得离开。
好在汴京那边传回来的消息一直都不错,林昭先是被定罪,继而被判了问斩。李复圭相当开心,这代表着他顺利过关,想必王相公父子在其中运作不少,官家也偏帮着自己。
如此最好不过,两全其美!
不过这次惹下了如此多的麻烦,少不得被关注,看来以后的需要低调些才是。当然了,如果有几件像样的功勋拿出来,同样也能抹去这些不必要的麻烦。不过这次可要注意,可不能再像第一次那样冒失,以至于兵败,最后造成了这么大的烂摊子。
也就在此时,环州通判王韶送来消息,称有西夏入侵迹象,请他一同前往拒敌,商议对策。正在筹谋此事,机会便来了,李复圭相当的高兴。他虽然只是庆州知州,却主管整个环庆路的军事。
王韶恭恭敬敬地请示,让他十分满意,也没在意其中有诈。于是乎只带来少量亲兵赶去。却没想到早有陷阱等着自己,正在帐中议事的时候,环州军突然将大帐围住。
王韶随即宣读了皇帝的圣旨,褫夺李复圭庆州知州的职位,回汴京另有任命。圣旨在手,王韶有来了这么一手,如同惊弓之鸟的李复圭马上就想到事情败露了。
其实彼时,林昭尚且是获罪之身,皇帝虽然怀疑他,却不会治罪,最多就是让他早早致仕,颐养天年。可李复圭是心里有鬼的,故而反应十分强烈,大有造反之势。
只是他本人已经被控制,王韶又有圣旨在手,即便平日里对他忠心耿耿的庆州将领们也有了犹豫。
想要振臂一呼就赢粮而景从谈何容易?那可是谋反啊!李复圭已经被控制,庆州军群龙无首。将领们也都心中有数,反叛之后会是什么下场?是朝廷的对手吗?即便是投靠到西夏那边,也是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
何况他们都有父母亲族,全都在大宋境内,他们可以一走了之,可妻儿老小就少不得遭殃。故而即便是李复圭不断叫嚷,庆州将领依旧处于观望态度。
王韶艺高人胆大,率军赶到庆州,手持圣旨威慑庆州诸多将领,夺回兵权。当然了,想要完全掌控庆州,可不是这么容易。
百密一疏,王韶没想到在自己专心收拢的庆州兵权,稳定边防的时候。李复圭的心腹谋士陈桥,集合死士突然发动袭击,将李复圭营救出去,然后朝西夏逃亡去了。
李复圭与梁乙埋经过几件事的合作之后,早已经暗通款曲,只是来往不多罢了。去西夏李复圭并不担心,虽说曾经造谣诬陷林昭,继而影响到了梁太后的名誉。可李复圭相信,自己掌握着整个环庆路,甚至是大宋西北边防的情况,相信西夏人不会拒绝自己,而且一定会厚待的。
所以,李复圭认为,逃去西夏是自己最后一条活路。
王韶暗自恼怒,有些自责,几番追击都无功而返,只得如实向汴京奏报。有趣的是,也是在此时,李复圭的罪名才刚刚被曝光。
如此看来,他先一步逃走似乎还是英明之举!
第三三八章马蹄西北来
可能李复圭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念之差,竟然挑动了西北不靖,使得宋朝和西夏都不得安宁。
熙宁三年的冬天,宋朝这边因为李复圭和林昭的案件,从庆州到汴京牵连甚广。庆州混乱,种家和折家受牵连,西北边境可谓动荡不安。
幸运的是在这期间,西夏人暂时偃旗息鼓,并未趁势发动进攻,免除了一场浩劫式的动荡。
是西夏人目光短浅,看出眼下的好机会吗?
梁太后很清楚,西夏国内的许多人都意识到了,可是他们偏偏出兵不得。
因为梁乙埋的一系列失误,导致好不容易被弹压下去的党项贵族们有蠢蠢欲动,使得梁太后的处境十分不好。
这种情况下,梁太后忙于对付党项贵族已经十分疲惫,着实没有多有的精力发起对外战争。
再者,国内不稳,如何对外开战?大量的兵权都是掌控在党项贵族手中的,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放弃这次的大好机会。
梁乙埋作为罪魁祸首,自然而然成为众矢之的,即便是他的姐姐梁太后,也是对他多有不满了。
日前将他从庆州前线调回,回到兴庆府之后,少不得一番痛骂。只是毕竟是亲姐弟,梁太后有许多地方少不得要倚重他,少不得不为他遮掩,将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你啊你,都多大的人了,为何做事总是这般毛躁呢?”梁太后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颇为恼怒。
青唐城与吐蕃联姻失败,攻克大顺城功亏一篑,还累及姐姐梁太后蒙羞,有损名誉。一切都是因他梁乙埋而起。梁太后数落他也是在情理之中。
“姐姐教训的是,都是我的不是!”梁乙埋不敢与姐姐顶嘴,毕竟是自己有错在先,只得乖乖地听着。但是内心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林昭的影子,一切都是因为他。否则自己何以数次一败涂地呢?
好在与李复圭联手炮制冤案,宋朝皇帝会帮助自己杀了他,也算是报仇了。梁乙埋心头深深的恨意总算是得到些许舒缓,嘴角不由自主地便有几分得意神色。
虽说只是很细微的表情变化,可对他十分了解,且观察入微的梁太后一眼便注意到了。
“怎么?还不知错是吗?堂堂西夏国相。被一个宋朝弱冠之年的小子弄的团团转,你看看你的本事?”梁太后不由自主地忽略了自己和弟弟都不过才二十多岁,同时对这个名叫林昭的宋朝青年格外好奇,到底是个什么人?
弟弟虽算不上格外突出,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能让他毫无还手之力。此人必定有特别之处。说实话,梁太后还真心想见见此人,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不过怕是永远没有机会了,听说他已经入狱,即将被问斩。
林昭是如何获罪的,梁太后并不关心,只在意这个事实。想到林昭。他就不由自主会想到那个绯闻。林昭是西夏太后的面首?开什么玩笑!梁太后深觉受辱,只是一想到此时,便不忍不住有几分娇羞之意。说到底,即便是贵为太后,她依旧是个女人,何况她才不过二十多岁!
梁乙埋满脸涨红,很是难为情。林昭已经是个死人了,当仇恨失去了目标,梁乙埋才开始自我检讨。这次做的确实不够好,后面必须要多加注意才是。
梁太后道:“我已经尽力了。局势已经逐渐平稳,你少不得要受些冲击,也算是给你的教训。”
梁乙埋黯然不语,这次的事情对他的冲击确实很大。他的国相之位是保住了,可是权势和威望自然而然会受到打击。只是事已至此。他也是无可奈何。
当然了,梁乙埋没办法,不代表梁太后没有对策,只听她道:“秉常已经长大了,这皇后的人选是该考虑了,阿莲是个好孩子,与秉常青梅竹马,可为良配。”
李秉常乃西夏国主,阿莲则是梁乙埋的女儿,即便年龄都还不大,大婚姻大事已经被提上日程。梁太后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是打算将侄女嫁给儿子,为王后人选。可以借此弥补先前诸多事情对梁乙埋的不利影响,提升其地位和权势。更为重要的是,延续梁氏的荣耀与富贵。
在历史上,这般姑侄皆为皇后的例子屡见不鲜。
比如汉代时,汉文帝之母薄太后为了维持薄家的富贵,将侄孙女许配给孙子汉景帝刘启。后来东汉时期的几位阴皇后,都是出自于新野阴氏,与阴丽华大有关联。还有几位邓皇后,同样如此,大都出自于新野邓氏。
当今的辽国,皇后全部出自于萧氏。就连大宋朝也不例外,曹氏当初抚养赵宗实,对其寄予厚望,并且将外甥女许配给他,大概也是存在了这样的心思。这种姑侄先后入主后宫,母仪天下的例子很多,原因则不言而喻。
如今梁太后也动了这个心思,只是这等安排当真就好吗?汉景帝不喜欢祖母安排的薄皇后,熬到薄太后去世之后,便以无子为由将其废掉。东汉的那些皇后命运大抵也不会太好,其实他们西夏之前就有血淋漓的教训。
李谅祚年幼之时,没藏太后主政,国舅没藏讹庞权倾朝野,也是将没藏家的女儿许配给了李谅祚。可是结果呢?不仅仅没有保住没藏家的权势,反而成为他们满门丧命的催命符。
原因无他,这种姑侄两代同为皇后的事情出现之后,该姓氏外戚的势力无疑会大大增加。外戚专权乃是古代君王的大忌,难以容忍。因此即位的皇帝自然而然会对外戚家族有所排斥,一旦关系处理不好,只能矛盾升级,生死相搏。
没藏讹庞家族是如何破败的,梁太后是亲身经历者。身为没藏家儿媳妇的他取代了没藏家的女儿成为皇后。可以说是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却依旧没有吸取教训。依旧想要将侄女嫁给儿子。
她没有注意到,今日的自己不就是昔日的没藏太后吗?梁乙埋与没藏讹庞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此当真是为梁氏一族的未来筹划,还是为家族掘墓?梁太后没有想那么多。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眼前,此举至少可以维护梁乙埋眼下的地位,这就足够了。
梁乙埋激动不已。国舅、国相,再加上一个国丈,可在西夏的地位可就首屈一指的,当即笑道:“多谢姐姐!”
“真的想要谢我,该好好做事情,莫要再让人失望了!”梁太后依旧是那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不过眼神之中却包含了很多的希冀。由此可见,他对梁乙埋还是充满期望的。
梁太后续道:“光是联姻还不足够,如何平复那些党项老儿的情绪也很麻烦。如此情势下,怕是少不得继续想宋朝开战了。”
“开战?”梁乙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低估了姐姐的魄力。
梁太后无奈点头道:“没错,寒冬就要过去了。春天一到我们便可动兵。我已经很客气了,想要与宋朝讲和的,可是人家不领情啊!一边给了我们一颗糖,而今有给了我们响亮的一巴掌。难不成要忍气吞声吗?”
“自然不能!”梁乙埋很清楚,在西夏国,尤其是那些党项人崇尚勇武是传统。越是这等时候,越不能示弱。否则很容易被他们看不起。失去支持不说,说不定反对引起更为反对和动荡,甚至还会有人蠢蠢欲动。
同时,在内部矛盾严重的时候,将矛盾转移到宋夏战事上去,无疑是一种很明智的策略。先前是梁太后无把握控制局势,而今情况好转,便立即动作。党项贵族人本就好战,只要开战便可以从中获取利益,如此便可以成功度过危机。
这个办法。他们姐弟不止一次了。年幼的李秉常刚刚登基的时候,他们姐弟初掌大权,便是以如此方式才站住了脚跟。
第一次的成功之后,让他们看到这其中有利可图,如今又故技重施。还不只是他们。梁乙埋的女儿阿莲,未来的小梁太后在未来也是一如既往采取如此办法。
“那好,只是姐姐有把握吗?”最为担心的便是结果,战胜了一切都好说,若是战败了,少不得就会有麻烦。
“把握?”梁太后轻轻一笑:“和宋朝人开战需要讲把握吗?只要不太过分,不伤及根本,想来宋朝人还是更愿意花钱了事的。”
这一点确实是个很尴尬的问题,对于西夏的进攻,宋朝的士大夫们都有一种畏惧。情愿息事宁人,也不愿意将战事扩大。正是由于这等重文轻武,花钱买和平的思想不断延续,久而久之已经形成一种坏习惯。
所以梁太后有把握,只要触犯原则性问题,比如像李元昊那样不理智地称帝,保全了大宋朝的脸面。不要做的太过火,宋朝的反应不会太激烈。正是因此,才使得西夏人有恃无恐,将进攻宋朝当成是他们争权夺利的手段,如同儿戏一般。最终使得西夏问题成为一颗毒瘤,威胁到了大宋王朝的生死存亡……
只是这一次,梁太后还能够这般如愿吗?
至少目前,梁太后对前景还是相当的乐观,沉声道:“开战是为了顾及那些党项老头,却更是为了你,为了我们梁家。这一次,你可一定要好好表现,将之前的屈辱全都找回来,一雪前耻就在今日……”
梁乙埋心中有数,姐姐为了自己可谓是煞费苦心,要是再没点什么进展,可当真就说不过去了。这一次他信心满满,誓言一定要有所斩获。
有时候运气好了,是想什么便是什么,心想事成很容易。
今日的梁乙埋就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虽然无法像林昭那样三喜临门,却也是勉强可以双喜临门的。
女儿即将成为皇后这是第一喜,没想到回到府中便接到了第二个喜讯。只是他没有想到,这第二个喜讯马上就会有乐极生悲的状况。
他刚刚接到消息,宋朝庆州知州李复圭叛国了,逃亡来了西夏。最初的时候,梁乙埋并不知道李复圭套过来的原因是什么。也不曾在意。只是想到,李复圭可是宋朝边军中的高级军官,军事布防,粮草分布等诸多关键的事情都是知晓的。
而今来了西夏,便可以想办法从他嘴里得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对于接下来西夏进攻宋朝的谋划是大有帮助的。排兵布阵,进攻防御无疑会是事半功倍。
姐姐刚刚交待自己,要在此番出战中好好表现,好事便送上门来。只要控制了李复圭,必定能够一路无敌,所向披靡。本来没有带兵打算的梁乙埋突然信心满满。更加的想要跃跃欲试一番。
高兴之后,一个大大的问号浮现在他心头。好好的,李复圭怎么会叛变呢?除非是……
李复圭的级别他是知道的,林昭那件事他也有参与,故而多少知道一些情况。
而今这个当口,李复圭在宋朝呆不下去。只有一个可能,那便是……前后略加一联想,答案呼之欲出。
突然之间,梁乙埋的笑容凝固了,心里咯噔一下,有种很不好的预感。正如他所想的那样,很快就有人向他奏报。林昭被无罪释放了。
无罪,也就是死不了。
听到这个消息,梁乙埋当真有种乐极生悲的感觉,心中所有的喜悦在一瞬间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郁闷。
他已经是恨极了林昭,最近一段时间许多的压力已经完全被归结到了林昭身上。之所以能承受住,便是想着林昭必死,能够报仇。
可是倒头来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即便是赔上了姐姐的名节,最终依旧是失败了。梁乙埋的挫败感。怕是不低于王雱和吕惠卿。
无奈,当真是无奈!心中无限的仇恨也宣泄不出来,压抑着让他十分难受。尽管他很想报仇,可林昭而今已经身在汴京,自己鞭长莫及。除非他再来西北。只要他来了,一定让他有来无回……
而今说这些都是空话,如此情况下,只有将满腔的仇恨全部转移到宋朝身上。那么进攻宋朝的行动势必要更加的卖力才是,一定要找回丢在大顺城的颜面……
冷静下来的梁乙埋想着,掌控李复圭才是当下第一要务。
此刻的李复圭就如同是丧家之犬一般,仓皇出逃到西夏境内,整个人无比憔悴,苍老了虚度,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意气风发,甚至还有几分疯魔的感觉。
没想到汴京那边竟然失败了,没有道理啊!
有王相公在,王元泽更是亲自参与其中,怎么会有闪失呢?何况林昭问斩的罪名已经确定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李复圭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难不成是有人针对自己做局?王相公过河拆桥?心术不正的李复圭首先想到的便是别人身上的问题。他压根不会想到,板上钉钉的事情,却因为太皇太后的突然出现而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他安排的人并未料到有这么个情况,故而送消息有所延迟,以至于李复圭毫无提防。也是巧合,王韶的时间把握十分绝妙,一举将他拿下。
“王韶,没想到这厮竟是这般货色,平日里谦虚恭敬,今日却这般狠辣!”李复圭一路上骂骂咧咧,根本就停不下。或许只有这等方式,可以排解他内心之中的惶恐不安与剧烈的挣扎……
他原以为最严重的后果不过是罢官,流放都没有可能,却没想到王韶这边直接就动手了。连军队都调动了,已经动了刀剑,事情的严重性跟在不断上升,意味着什么他能想到。
“将军,事已至此,能保全性命已经是幸运了。”陈桥平日里像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