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王(三问)-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引起轩然大波,大臣们必然会剧烈抨击,老百姓们也肯定会愿意的。
这种时候,自己必然得出来主持正义,给臣民们一个交代。只是这样一来,韩俊与范季云等人必须从重处置,否则不足矣平息民怨,只是如此一来,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初衷。对韩琦等一帮从龙之臣打击过重。
一个很矛盾的问题,却是韩俊等人咎由自取,当真是怪不得别人!是你侄子太蠢了,韩相公,你就不要埋怨朕了!
惩戒是一方面,同时还需要安抚。毕竟林昭与李儒等人也受到了惊吓,也幸亏是侥幸逃生了,否则这事情就更为严重了。此二人尽心尽力,林昭这件事办的漂亮,李儒年纪也不小了,自然都需要加以安抚和奖赏。
不过先不着急,待林昭的奏章到了再说,这些事情还是放在一起办的好。出了这样的事情,林昭这个治河专断大臣肯定会有意见的,在这件事的处置上,也需要看看他的意思。
赵顼本以为林昭也会上书,除了描述内容之外,还会给出处理建议。可是万万没想到,一直没有等到林昭的奏疏,反而是等来了一个让人极为震惊的消息!
林昭没有上书,而是直接在博州大开杀戒,直接处置了一众人犯。赵顼的第一反应是,林昭因为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以及清水泽死伤人数甚多的缘由杀人报复。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要是让林昭生生忍下这口气,怕是不容易。
只是他似乎并非如此冲动之人,可是这一次却冲动的不是一点,甚至有些离谱。杀人也就杀了,可方式并非斩首,而是乱马踩踏,尸骨无存。
大宋朝有过这样的刑罚吗?乱马踩踏,如此惨无人道的做法林昭是怎么想到的?他难道没有想过,这么做之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吗?
林昭啊林昭,你怎么会这样冲动呢?这不是存心在给我找麻烦吗?原以为前一个麻烦可以解决了,可是而今却成为两个难题。
赵顼有些不悦,如果说韩俊与范季云等人是愚蠢,那么林昭该是什么?冲动?胆大妄为?
可是林昭当真做错了吗?
至少从形式上似乎没错,林昭是有这个权力的。手握御剑,治河专断之权,可以便宜行事的。只要是和治河有关系,他就能够自作主张,先斩后奏。
而今他确实这么做了,动用的是自己赋予他的权力,似乎也说得过去。而且临走的时候,告诉过他,河北路的人呢,除了韩琦,其他人可以任意由他处置的。林昭没有做错,全都在奉旨行事。不过赵顼也觉得,是不是放权有些过多了!
只是方式有些太极端了,结果也有些……
林昭啊林昭,赵顼一时间也相当的无语,不知道该如何来评价,唯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唉,这下朝堂上有的热闹了,麻烦啊!新法推行的事情尚未搞定,在治河的事情上又起波澜?官员们吵架是必然的,什么事情到了最后,都是要自己表态的,此事又该是如何态度呢?
即便是韩俊等人有罪,是否罪当伏诛呢?伏诛的方式也太过惨烈,朝中的大臣,以及大名府的那位韩相公,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吗?他们会作何反应?
安抚他们?该怎么安抚,人已经被林昭给杀了,如何能轻易安抚?再者,他们本身有错在先,若是加以安抚,岂非一切谋划尽数付之东流?也有违道德大义,似乎也不大妥当。
惩戒林昭?似乎也说不过去,毕竟林昭是有功的,并且并未触犯朝廷法度。该以什么样的罪名去惩戒他?可是他的方式也确实前欠考虑。
唉!
此事到底该如何处置呢?自己该是什么立场?若是没有一点主意,上朝堂之后就会被大臣们牵着鼻子走。
你们可是给朕出了个难题啊!一时间,赵顼好生为难!
第四八九章见缝插针
果不其然,博州发生的两件事就如同是两颗深水炸弹,立即在大宋朝引起了轩然大波。并且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得这场波澜别开生面,大有惊人之势。
本该是对韩俊等人胆大妄为,决堤害死三千多人进行声讨的。可是因为林昭的一个举动,立即使得朝野上下,甚至是民间百姓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乱马踩踏,尸骨无存!
大家关注的是这里,林昭在博州的行为起了争议。不,至少在最开始的阶段,可以说是一边倒的声讨!
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其行为本身过于极端,与大宋朝比较平和的氛围相比,有些太突兀。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残暴,惨不忍睹,尤其是从事过军方职务官员们完全可以清晰想象。林昭如此举动,他们难以接受!
思想和认知冲突实在是太过强烈了!大宋的卫道士们总觉得,如此残暴的手段应该是暴秦时代,黑暗的五胡乱华时代才有的,与大宋朝的文明仁义格格不入!
其次便是有人出面进行反击,死在马蹄下的人不少,大都是权贵之后,这些人在汴京都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彼此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则是亲友在朝为官,他们岂能眼睁睁看着亲族就这么被害了,而无动于衷?
这些人首先便会跳出来反对,弹劾林昭的奏疏是一封接着一封,有的人则是直接在朝堂上提出来。当然了,理由就比较冠冕堂皇了,什么上天有好生之德,罪不至死云云,并且引经据典。
一时间声势浩大,使得事情进一步的发酵。当然了,其中本身也有一些不相关的大臣出面,他们是觉得林昭的行为很不妥当。故而出言反驳。故而使得这股洪流日益壮大,渐渐有波涛汹涌之势!
再者便是有人推波助澜,第一个便是韩相公。朝堂上大规模的弹劾是必然的,韩琦早有预见,故而早就做好了准备。而今他涉事其中,并不太方便出面,否则之前的检举与请罪便成了故作姿态。口是心非了,效果会大打折扣的。更不能被人说成是公报私仇,给人攻讦的机会。
所以韩相公做的比较隐秘,做了十多年的宰相,在朝中的门生故吏可是不少,只要暗中打个招呼。很多人便可以不着痕迹地为他帮忙。只要对林昭的弹劾一起头,他便立即推波助澜,要让奏疏和舆论淹死林昭,至少要先淹个半死!
如果只是这样,情况也不会太严峻。可是推波助澜的可不只是韩相公之人,吕惠卿与王雱也参与其中。
“吉甫兄,此番林昭在博州狂妄自大。做出这等残暴之事,无论是朝野还是民间都怨声载道,多为愤慨。”
王雱得知消息的时候便笑了,原以为林昭去了河北路,会是狗咬狗的状况。林昭和韩琦,这两个人他都不喜欢。当年王安石要拜相,韩琦却对皇帝赵顼说,王安石只可以做个翰林学士。做个顾问谋士一类的人物,刚愎自用的他并不是为宰辅大臣,主持政务。
就这一句话,差点断送了王安石的宰相之路。幸好赵顼坚持,并且对变法寄予厚望,才虚惊一场。王安石或许没在意,可是王雱心里却记恨上了。让林昭去祸害一下韩相公,看他们相互斗争,王雱自然乐意。
至于结果,在王雱看来。林昭应该不是韩琦的对手。毕竟韩琦老而弥坚,老谋深算,根基很深。可是没想到,林昭竟然让韩相公吃瘪了。运气使然,若非韩琦有那么一个愚蠢的侄子,何至于如此?
王雱固执地这么认为!
本来要失望的时候,却突然出了这样的事情!乱码踩踏,林昭还真想得出来,已得到消息,王雱就觉得可以做文章。
行为本身有问题,可以指责,甚至让林昭下台,没有好下场。同时也能加以利用,不断挑拨,加强林昭与韩琦,以及一帮勋贵之臣的矛盾。无论是此刻还是以后,林昭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既然有人开始弹劾指责,声势也不小,为何不添上一把火呢?王雱心里对林昭的仇恨从来没有消减过。只要逮到机会就要利用一下,尝试一把!
吕惠卿淡淡道:“元泽真的有打算尝试?”
王雱笑道:“至少试试嘛!成了对我们好处,失败了却没有什么害处,何乐而不为呢?”为难林昭,挑拨韩相公,一个小小的举动,获益还是不少的,王雱跃跃欲试。
“不见得会成功,别忘了,那小子不是个鲁莽之人,而且运道一向比较好,能这么做,或许就有万全应对之策!”吕惠卿比较淡定,也许失败的次数多了,他已经习以为常了。故而考虑也比较理智,认为林昭不好对付!
虽然是事实,可是王雱心里却有一点不像承认,沉默许久才道:“风浪已经起来了,我们只需要再推波助澜就是了,即便是他那艘小船不翻,也要让他破损进水!至少可以安慰和卿、升卿在天之灵!”
提到弟弟,吕惠卿心中一动,他何尝不想报仇?只是总觉得,这一次算不上好机会,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不过事已至此,既然王雱这么心热,姑且先施行吧!正如王雱所言,没有什么风险,只要有一丁点效果,便会让人喜笑颜开的!
林昭,你也忒大胆了,大胆是要付出代价的!吕惠卿冷冷一笑,低声道:“元泽既然有此打算,见缝插针,试试也无妨,但不可人云亦云!”
“吉甫兄的意思是?”王雱知道,吕惠卿脑子转的快,常常会有许多的鬼主意!
吕惠卿沉声道:“整天的引经据典,满口孔孟仁义有什么用?想要从道德上击败林昭?官家不是圣人,他判断事情的标准似乎也不是道德典章……哼哼,我以为还是换个角度比较好!”
“哦!”王雱轻轻点点头,似乎明白了什么,笑问道:“不知吉甫兄认为的角度是哪里?”
“比如擅作主张,比如滥用君威……总之,见缝插针就是了!”
第四九零章非罪亦罪
雪片的一样的奏疏涌向了垂拱殿,全都是弹劾林昭的。
除此之外,朝堂上的当面弹劾也不少。
“陛下,有罪当诛不错,可林昭此举有违天理。”
“乱马踩踏,何其残忍,有违我朝仁义教化之国策……”
“有罪者仔细追查,审问判决之后,再论刑罚,哪有如此做法?当真是草菅人命。”
“是啊!如此,置国朝律法何在?明正典刑何在?”
“如此大事,林昭不请示朝廷,罔顾圣命,有不臣之心!”
“擅做主张,置陛下与何地?其心可诛啊!”
朝上之上完全是炸开了锅,对林昭各种各样的弹劾都有,一时间大浪如潮,赵顼有些头大了。林昭啊林昭,你真给朕惹麻烦了,赵顼在心里也开始有些埋怨林昭了。只是这事全怪林昭吗?也不尽是他的错啊!
这不,有官员立即就出面道:“为何只看到林侍郎严刑峻法,未看到那些奸佞之徒的可恨之处吗?”
“为了一己私利,围湖造田,修筑围堰,以至于河水回流,酿成决口。此等行为危害大宋,危害百姓,河北路百姓死伤众多,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可以说都是拜他们所赐。他们才是罔顾君恩,只此一条就该千刀万剐!”
黄河决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天灾,可是人祸这种事,你一旦做了,话就由人说了,可轻可重的事情。本来只是诱发因素,可是有意放大之后就成了十恶不赦之罪了,毕竟这事是错的,谁敢站出来辩解?即便是心里不平,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话,谁也不敢说。否则不被唾沫星子淹死,也会被河北路的灾民诅咒死的。
“不错,此举本来已经铸成大错。可是奸佞之徒不思悔改,竟还蓄意谋害林侍郎与李知州。林侍郎乃是陛下派出钦命处置治河事,那便是代表陛下的钦差,谋害钦差,等同于谋逆作乱啊!”
直接和林昭与皇帝尊严捆绑在一起,上升到谋逆地步,理论是这个联系是说得通的。谁敢出声反对。谋逆可是历代君王最为忌讳的大罪。一不小心落个为奸佞辩解,有不臣之心的罪名可就麻烦了!
“何况韩俊与范季云等人决堤放水,淹死军民三千多人,这等恶性天理难容,人神共愤啊!听说河北东路已经民怨沸腾了,难道他们不该杀吗?乱马踩踏是应该的。这等人就应该死无葬身之地,尸骨无存!”
愤青之言有时候也有效果,纵然过激,可是谁有能说什么呢?三千多条人命,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才算是真正的残忍。说到底有这么一条罪名在,韩俊与范季云就必死无疑了。谁敢正面为他们说话?那岂非成了草菅人命。助纣为虐的奸邪小人了?谁也不敢这样冒险,故而只能间接地指责林昭的行为不妥,可被人以真相反驳,气势陡然间都弱了。
公道自在人心,还是有人愿意出来为林侍郎说话的。本来是一边倒的指责林昭,可是韩俊与范季云等人的罪责被强调之后,性质也就有所变化。至少那些人是该杀的,只是林侍郎的杀人方式有些问题。只是些程序上的错误,本质并没有错。
至少表面的道理上是这样的,林昭被摸黑的形象突然之间又清晰了一点,不是那么黑,也没有那么坏!
“纵然如此,也该奏报陛下,恭请圣裁的。何以擅自做主,怕是有藐视陛下之心啦!”
“再者,我朝素来以仁义恭孝治天下,林昭却用乱马踩踏之法。残暴不仁;即便是罪犯,也改由朝廷法度来制裁,林昭这是对下不仁,对上不恭……”
问题集中在两点,一个是说林昭没有请示皇帝,擅做主张,被说成是藐视皇帝,继而引申为不臣之心。另外一个则是说方式有问题,太过残暴,与大宋朝的传统不符,不是罪却亦是罪。
话音落地,立即有人跳出来,说道:“林侍郎有治河专断之权,是陛下准许的,还钦赐御剑,享便宜行事之权。既然如此,便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并不违背朝廷典章制度,何错之有?只有方式,有些时候必须明正典刑,对十恶不赦的罪犯该不需要太过仁慈吧?诸位处处为天理难容的奸佞说话,不知意欲何为?”
“奸佞是有罪,却需要朝廷法度来制裁,不是他林昭那样胡来……”
“兴许是有什么特殊状况,不知林侍郎自己是怎样说法!”
林昭自己当然要有说法,当朝廷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的奏章终于姗姗来迟了!
对于朝臣们的可能的指责,林侍郎似乎早有预见一般,在奏疏之中都一一回应,做出了解释。
先是陈述了韩俊与范季云等人十恶不赦的罪行,在李儒的基础上,又加以详细补充。加上巧妙的文笔用词,将当时的惨烈景象描绘出来,以至于人人动容,对死难者大动恻隐之心,对行凶者自然也就深恶痛绝。
然后林昭解释了为何自己没有及时上书,乃是因为当日在清水泽受了惊吓,又见到三千多人死亡,愤慨伤心之下就病倒了。林昭当时闭门不出,沉默寡言是有目共睹的,李儒甚至都可以为他作证。
这种情况下,暂时“失职”不曾上书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那样危急的情况下,谁都有受到惊吓的可能,实属正常。只是林侍郎的胆子就那么小吗?听说他在西北战场上很勇敢啊?乱马踩踏也不色变,会害怕一股大水吗?只是这样的“推理”只能是按照腹诽一下。
还有人说,林侍郎之所以生病是因为三千多人死伤,有怜悯仁爱之心。对罪犯残忍,对无辜的百姓仁爱,林侍郎的形象突然之间似乎高大了许多。有这样的理由,这一点似乎可以冠冕堂皇地说得过去。
就连赵顼都不好说什么?人家不是隐瞒不报,是有特殊情况的。林昭倒是言辞恳切,主动请罪,赵顼就更不好怪罪了。否则落下一个不通情理,不体恤臣下的名声不好。
至于乱马踩踏的行为,林侍郎强调了,这是民意!
奏疏中提及,他病好之后,博州已然是民怨沸腾。死难者家属不依不饶,到州衙告状求做主,博州百姓更不答应,集体出来讨要说法。最严重的是厢军士兵,要求为死去的袍泽报仇,群情激愤之下有哗变之危险。
林昭说自己立即找知州李儒商议,想办法平息民怨,防止生变。唯有公开审理的方式,确认罪名,给百姓一个交代。林昭说了,按道理是该给朝堂上书,请求圣裁的。但当时的情况下,百姓的呼声与厢军的请愿必须要重视。
那些死难流民的家属与厢军士兵要求尸骨无存,现场群情激愤,情势十分危急。当时的情况下,若不当断则断,后果不堪设想。
朝中大臣们都知道,民怨沸腾已经很恐怖了,尤其是河北路连连遭受灾害,已然人心不稳,若是因为民怨而激起民变,可就麻烦了。最重要的则是厢军士兵的情绪,若是不加以安抚,激起营啸哗变什么的,该怎么办?
从这一点上来看,林昭似乎没有做出。作为专断大臣,他手持御剑,有便宜行事之权,做出这等权宜之计是没错的。至少在原则性的程序上没有做错,经过了审理,证据确凿,这些都已经送到了朝堂之上。
死罪是必然的,导致黄河决口,谋杀钦差,残杀三千三百多人,这绝对不可饶恕的死罪。至于死的方式,不是他林侍郎的本意,是死难者家属的要求,是平息民愤的权宜之计。
或许林侍郎不是这么想,那么杀人就是他的主意,民心所向只是一个说辞,可是人家就是做的这样无懈可击。林昭的奏疏到了不久,便有河北路的士绅学子,以及寻常百姓上书,赞叹朝廷明正典刑,对奸佞之臣的大力打击,主持公道。
博州更有数百人戴孝,跪谢林侍郎,跪谢朝廷与皇帝的举动,这么大的手笔,不是林昭短时间能安排到了的。由此可见,此乃民心所向。林侍郎已然成了不畏强权,主持公道公义的青天大老爷。朝臣们在这攻讦林昭,还要将其治罪,老百姓都不答应了。
林昭也说了,河北路连年受灾,民心早已不稳。加之沿河贪官污吏,类似于韩俊、范季云的蛀虫不少,若不明正典刑,杀鸡儆猴,河北路难有宁日!此番激烈举动,就是要起到一个震慑的效果,否则治河工程难以顺利进行,必然会有阻碍与破坏。
并且特意强调了,治河乃是大宋朝百年大计,断然不能姑息养奸,有所疏忽。以至于再有偷工减料,以权谋私的行为,酿成大货!
林昭解释之后,还是很诚恳地请罪,表示自己做法欠妥当,请官家之罪,同时还给皇帝了一份密奏。
赵顼看完之后,不由苦笑,林昭啊林昭,你又给朕出难题!
第四九一章自毁长城
林昭在密奏上写的很清楚,除了平息沸腾的民怨,稳定博州局势外,他这么做也是有目的的。
毕竟赵顼不傻,虽说自圆其说的很严丝合缝,可那毕竟只是个冠冕堂皇的说法,在朝堂上讲道理可以。可是明眼人一眼,就知道其中有猫腻,林昭的小动作是瞒不过去的。
尤其是赵顼,他自然清楚明白,或许表面上可以蒙混过关,可是内里一定会多有猜忌的。林昭并不希望如此,这个时候引起赵顼的猜疑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还不如选择性的坦诚相待,兴许会有不同的效果。
河北之弊甚为沉重,博州只是其冰山一角,若不痛不痒,难动其根基。唯有下猛药,重拳出击,才能起到震慑的效果。
这是林昭的说法!
弊端是什么,赵顼很清楚。林昭此去河北,表面上的第一要务是治河,可实际上还肩负着动摇韩相公的使命,这是赵顼私下交待的,也只有他们两人知晓。
林昭言下之意,韩琦在河北路的根基很深,如果只是让其离开,很简单。只要博州一出问题,尤其是韩俊牵连在内,韩相公就能立马走人。可是这样不行,韩相公是走了,可是对他的打击根本不重,河北路的根基犹在,影响犹在。
要知道,赵顼本来的目的不是赶韩琦走这么简单。他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削弱老臣的权力和影响,收归权力,巩固自身地位。如果只是这样,就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必须要重拳出击。
林昭很隐晦地说,很多事情官家并不方便出手,那就由自己来代劳。自己不怕千夫所指,不怕骂名。一副领会圣意,为主分忧的架势。简直就是一个忠臣。
同时残杀三千多军民这种事必须要严惩,否则无法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这可是人神共愤的事情,林昭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强硬态度,根本没有丝毫的掩饰。再者,他还强调了,如果处置太轻。对皇帝,以及他自己的名誉都是有影响的。
博州已经有谣言,认为林昭畏惧韩相公才按兵不动的。如果朝廷处罚太轻,那么就会有人说,官家偏袒勋贵之后,而罔顾了百姓性命。这种有损圣誉。失民心的事情万万不能做。同时也隐约透露自己也有想要报仇的意思……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林昭很小心翼翼地向赵顼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好与不好,对不错都有体现,这是与狄青商讨许久才定下来的方案。对赵顼的说辞,并不需要完美,也不必自圆其说。重点是要让赵顼觉得,林昭是忠诚的,这么做对他有好处。
当然了,其中可能有那么一点私心,方式可能欠妥当,但是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对皇帝而言,重要的是目的达到,还有便是臣下的忠诚。林昭毕竟才二十来岁。如此作为才更加真实,不会让赵顼起疑心。
毕竟让林昭北上对付韩琦是他的吩咐,也表示除了韩琦,其他人可以任凭处置。林昭并没有违背他的旨意,并且很准确地把握了他的意思,执行的比想象的更为彻底。面对林昭的这份密奏,赵顼略微有些汗颜。在对韩琦的事情上。自己就不够有魄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