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王(三问)-第3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在幽州屯重兵,保护南京,保护商业中心。同时也是防备宋朝,对宋朝施加压力,兵力不在少数。
如果能将幽州的兵马控制,那么实力上必然会有大大增加,凭借着燕山的险要,或许可以站稳脚跟,卷土重来。这是唯一可以与耶律浚父子周旋,一较高下的机会,耶律乙辛的真实目的在这里。
所以才要日夜狂奔,尽快南下,目的就是为了摆脱追兵。昔年他在幽州驻守过很长一段时间,有一些将领是他任命的,还有许多人和他多少有关联,也算有盘根错节的根基。这个时候逃到幽州,完全有东山再起,反败为胜的机会。
这就是他为何着急抢渡潢水的缘故,生死就在此一线之间。
问题是,他自己能想到,太子耶律浚也能想到。
接到耶律乙辛叛乱的消息,耶律浚本来大为着急,是打算自己快速率领大军赶回去上京的。可是动身之后他又改主意了,与女真人的作战中,他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考虑问题更为全面。
出了这样的事情,耶律乙辛岂能坐以待毙?必然会是由反弹,拼死一搏。
而这一搏的资本只有幽州和西北有,河套的天德军实力也不弱,可是距离遥远,赶过去根本来不及。
最有可能的无疑是幽州,完全可以与上京分庭抗礼!
耶律浚怎么会容忍这样的局面出现?故而在第一时间派遣心腹将领回去稳定上京。然后亲自率领一部分兵马赶来了南下了必经之地饶州。耶律乙辛这样的小人,必须一击必中,彻底绞杀,否则后患无穷。
于是乎,一个大坑在潢水中挖好。耶律乙辛一时大意,根本未曾察觉,然后奋不顾身地跳下去。
于是乎,等待他的只能是——穷途末路!
第六九三章原来是他!
耶律乙辛终于明白,自己不仅疯狂,还有些狂妄。
原来一直低估了太子耶律浚,没想到亲自教出来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竟然将自己算计的妥妥的,现在想想,他与萧观音母子俩早就预谋,等着自己现原形,跳进人家挖好的坑里。
可惜啊,自己轻率的上当了,这该怎么说呢?
聪明反被聪明误?应该是自作聪明。用赵昭的话说,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耶律乙辛明白过来了,可惜为时已晚!
耶律浚恨透了他,想起生死未卜的父皇,简直想要将他碎尸万段。
征东大军立即出动,向叛军发动了最后的进攻,潢水岸边狭窄的堤岸上,瞬间鲜血横流,满地残肢断臂血迹流入潢水,浪花泛起红色,很快就被洪流冲散!
耶律乙辛的叛军根本不是对手,完全只有任人宰割的份,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很快就全军覆没,有的士兵惊恐之下,跳入了滔滔潢水之中,能否活命只有天知道了。
很快,河边就没有站着的人了。眼看着亲兵一个个到底,耶律乙辛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转身朝潢水而去,他也要投河。
倒不是为了谋取一线生机,而是不想在临死时遭受屈辱,干干净净地走。可惜耶律浚没有给他找个机会,一位皮室军的神箭手拉动弓弦,羽箭穿过了耶律乙辛的大腿,将其击倒在离河水不过一丈远的地方。
耶律乙辛是叛军头领,若是不能将他当场射杀,结果会很糟糕,哪怕他投河之后也是九死一生。可就是一线生机,就有可能后患无穷。耶律浚可不想,将来有人冒充耶律乙辛的名头再兴风作浪。
唯有将耶律乙辛当众斩杀,或者是带回他的人头。才能真正的一劳永逸。同时也能够震慑某些不安分的契丹贵族和宵小之辈,不过二十年时间,三次内乱,辽国经不起再一次折腾了。
“难道你非得这般羞辱我吗?”投河不成的耶律乙辛有些后悔,早知道还不如横剑自刎,那样顶多是尸体受辱而已,总好过如今这般。
耶律浚冷冷一笑:“我为刀俎你为鱼肉。怎么处置,我说了算!不要对我说士可杀不可辱的话,那是南朝人的借口,再者,你也够不上士的称呼。”
“你……”耶律乙辛有些愤恨。
“我怎么了?”耶律浚冷冷道:“若今日落败的是我,你会怎么处置我?你动了不臣之心。构陷母后之时就该想到会有今日的下场。”
“好你个耶律浚!”
“怎么?你又不是第一天认识我?”耶律浚冷冷道:“留下一颗完好无损的人头即可,其他的,你们看着办!”
耶律浚吩咐一声之后就走了,留下了一脸惊恐与恨意的耶律乙辛。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到底经历了什么,外人无从得知,成为一个历史之谜。后世修《辽史?佞臣传》时,也只能是语焉不详。一句“斩乙辛于潢水”草草带过。
不过等耶律乙辛的人头送回上京时,从他脸上痛苦的表情可以看出几分端倪,可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痛折磨。
辽国“咸雍之乱”前后持续了不过一个月时间,以耶律乙辛授首而告终,但凡是参与叛乱的人,全都被灭族,连同襁褓中幼儿都不曾放过。
太子耶律浚的快速反应,震慑了宵小之辈。那些与耶律乙辛有关联。蠢蠢欲动或者是处于观望状态的人顿时安定了,急忙向耶律浚表忠心,并且尽力摆脱与耶律乙辛的关联,唯恐被清洗。
耶律浚暂时也顾不上这些事情,此刻他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忙活。
耶律洪基死了,在耶律浚赶回来之前重伤不治而亡!萧太后在叛乱中急忙逃走,本就患病的她被折磨一折腾也更加病重。得知儿子病故之后,心理上受到沉重打击,随即也撒手人寰,追随儿子而去。
辽国太后与皇帝在一日之间相继驾崩。可谓莫大的悲哀!
皇后萧观音强忍泪水坚持着,一直秘不发丧,直到太子耶律浚成功灭掉耶律乙辛,回到上京时才对外公布。
消息一出,辽国山河同悲,陷入了哀伤与震动之中。
皇帝死了,在封建时代,对国家的影响不言而喻。尤其是非正常死亡,恰逢发生叛乱,其影响就更大,也更为恶劣。
好在皇太子耶律浚表现极为出色,深得契丹贵族与臣民的支持,先有平定女真的功劳,如今又亲自出马剿灭了耶律乙辛的叛乱,威望很高。
正是因此,辽国也没有出现更大规模动荡,回到上京之后,耶律浚在灵前即位,成为辽国皇帝。
耶律浚追谥祖母萧太后为“仁懿皇后”,随兴宗葬于庆陵墓。耶律洪基被追谥为“仁圣大孝文皇帝”,庙号道宗,葬庆陵。之后尊母亲萧观音为太后,正式执掌辽国。
待一切安定下来时,已经是六月。正好是宋朝皇帝赵顼与秦王赵昭矛盾激化,公开内斗的时间。
按理说这个时候,宋朝两虎相争,起兵南下是个绝好的时机,耶律浚本身也是这么打算的。可惜很遗憾,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辽国也发生了叛乱,本身动荡不安,哪里还能分兵对外?
耶律浚也大为遗憾,耶律乙辛虽然已经被杀,叛乱是平定了。但是其余孽尚未完全清除,尚且有暗流涌动,辽国刚刚经历了皇位更迭的,他刚刚登基,皇位尚且不够稳固。如此紧要关头,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坐镇上京,稳定局势,彻底掌控辽国,打造一个牢固的根基。
征宋的计划只能暂且搁置,一个绝好的机会只能这样错过。不过耶律浚安慰自己,也许宋朝的内乱很持续很久,赵顼与赵昭叔侄两大打出手,也许会伤及宋朝的根基,让宋朝元气大伤。
也许用不了多久,宋朝就会摇摇欲坠,分崩离析,实力大不如前。不过一两年时,自己就可以彻底掌控辽国,那时候的宋朝实力大不如前,还能是辽国的对手吗?耶律浚隐隐希望赵昭能够最终获胜,坐上宋朝皇位,然后就可以与她来一场真正的对决了。
关于这一场宋朝皇室的内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这时,一些事情也引起也耶律浚好奇,比如妹妹耶律特里是如何发现耶律乙辛奸计的?
《十香词》的事情,母亲险些就上当了,妹妹却能够及时发现,仿佛未卜先知一样,还能想到拉上祖母,反过来设计耶律乙辛,并且提醒自己小心。
很难想象,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能有这样的心机和谋略。耶律浚原想着是妹妹成长起来,能耐不俗,自己不曾察觉?之前忙着处理叛乱和父亲丧礼的事情,他也顾不得许多,没有仔细推敲。
而今空闲下来,越想越觉得此时不对,也许妹妹身上还有什么秘密。
于是乎,耶律浚就追问妹妹,耶律特里最开始还有所隐瞒,后来透露是有人提醒过她。是某日她外出游玩,在一处汉人开设的酒楼拿到了一封书信,提及小心耶律乙辛,千万阻止其母萧观音抄录任何诗文,提及有人要对他们一家不利。
对于这个神奇的提示,耶律浚大为惊诧,是什么人这样未卜先知?耶律浚对这个救了一家子性命的提示越发感兴趣了,为什么恰好送到了妹妹手中呢?这封书信来的很是蹊跷。
“那家酒楼在哪里?有什么特别吗?”
在耶律浚的追问下,耶律特里才小声道:“是汉人开的,那里时常有人谈到宋朝局势,有人常常提到……他的事情,所以我经常去。”
他自然指的是宋朝秦王赵昭,耶律浚对于小妹的执着无可奈何。转念一想却发现了有些不对,对方能送信,说明知悉也耶律特里公主的身份,更知道她常去那家酒楼,这……
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在耶律浚的脑海中,会不会是有人故意引诱妹妹去那座酒楼的呢?这一切别人有心设计的?
如果是旁的,耶律浚倒也不会多想,可偏生涉及到了赵昭,这位特别的宿敌,心里自然而然就浮想联翩。
耶律浚放心不小,立即下令查抄了那家酒楼,发现酒楼已经转手,原来的老板与伙计已经消失不见。越是如此,越是可能有猫腻,耶律浚随即下令全城搜捕,最终抓到了酒楼的老板和伙计。
严刑逼供之后获知,他们竟然是宋朝秦王赵昭派驻在辽国的探子。那封信确实是他们接到命令,想办法传递到特里公主手中的。
完成任务之后,他们立即将酒楼转手,准备撤离。可是很不巧,在这个当口上耶律乙辛叛乱了。上京城陷入了战乱之中,出入的要道全部被封锁,此后耶律浚登基,打击乱党余孽,盘查依旧很严格,他们始终不能出城,结果落到了耶律浚手中。
是赵昭的人,这一切都是赵昭在背后操纵!
耶律浚满心的不可思议,赵昭远在千里之外,如果说他能通过探子了解辽国的局势,那么《十香词》的事情该怎么说?他如何能够预料?未卜先知吗?
更为奇怪是,他为何要插手辽国的事情?动用了这么多的力量,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个巨大的问好出现在耶律浚脑海中。
第六九四章可怕的念头
为什么?
耶律浚就像是着了魔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自己,一旦和赵昭有关,就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否则他会寝食难安的赵昭这样做能得到什么?抑或是有什么必须插手的缘故?
辽国目前的局势对他有什么好处吗?从结果上看好像是的,辽国无法插手宋朝内乱,给他谋取皇位赢取时间。
可问题时,父皇耶律洪基的死是个意外,事先无法预料。倘若父皇不死,那么辽国趁机南征是必然的,宋朝得不到好处。
难道赵昭真的能够未卜先知?连父皇之死都能够料定?耶律浚虽然觉得神奇,但他并不愿意相信,认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人做事的动机,无外乎为名、为利、为财,为情,从动机上来看,前三点都可以排除了。那么唯一的解释似乎是——情!
这个“情”字该怎么说?赵昭与自己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情分可言,与妹妹之间……似乎也不会,妹妹只是单相思而已。赵昭只不过见过妹妹两次而已,第一次她还是个孩儿,第二次似乎也还只是个大孩子。何况当时,赵昭也丝毫不曾流露出喜欢妹妹的迹象来。
何况按照耶律乙辛本来的计划,他设计陷害母后和自己之后,父皇还是会在的。妹妹是女子,有父皇在,她还是大辽公主,安全与地位不会受到必然的威胁。
那么似乎只能是最后一个关联人——母后萧观音!
她是这场风波最大的冲击者,一旦《十香词》的事情坐实,母后的下场会很凄惨,屈辱惨死是必然的。
赵昭的提醒,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挽救了母后!
很不可思议的推断,耶律浚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但抓获的宋朝探子却交代,秦王确实有吩咐,密切关注萧皇后的一举一动。
赵昭对母亲格外关注?这是为什么?
耶律浚心中开始有了些许不好的预感,恰在此时。他又得到了一样东西。
虽说与耶律特里与萧太后的设计,但抄写《十香词》之后,萧观音还是不放心,担心丈夫会不听解释。萧观音害怕出现最失望悲凉的情况,那样即便是丈夫不杀,她也再无脸面和心思活下去。
于是乎,萧观音提前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也算是对丈夫最后的剖白,怀着死志去见耶律洪基的。可惜最终没能用上,绝命诗的诗稿也留在了皇宫的角落中,叛乱之后诗稿依旧在,并且被耶律浚看到。
嗟薄佑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昊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
托后钧兮凝位,忽前星兮启耀。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
欲贯鱼兮上进,乘阳德兮天飞。岂祸生兮无朕,蒙秽恶兮宫闱。
将剖心兮自陈,冀回照兮白日。宁庶女兮多惭,遏飞霜兮下击。
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摧伤。共西曜兮将堕,忽吾去兮椒房。
呼天地兮惨悴,恨今古兮安极。知我生兮必死,又焉爰兮旦夕。
……
这是耶律浚看到的《绝命诗》全文,母亲在诗中追忆了嫁给皇室的荣幸和严于律己;又表达了小人迫害的痛心以及希望君王谅解的心理,还有对子女的关切,以及绝望悲凉的心情。
但其中有这么一句,引起了耶律浚的注意。
“虽衅累兮黄床。庶无罪兮宗庙”这句诗的意思有些模棱,有些暧昧。可以说是剖白,但隐约又像是愧疚,似乎真的有过不轨行为。
耶律浚此刻本就神经质,对母亲的这个态度就越发的敏感,甚至开始有所猜疑。母后若真是有什么“不轨”,那……
赵惟一的事情已经证实。此人与母后并无关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母亲身居皇宫,并未接触其他男人啊?
耶律浚有些糊涂,也不知怎地就想到了赵昭。把《十香词》的事情联系起来。赵昭的真实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营救母后,那么他们之间……
一个可怕的念头出现在脑海中,耶律浚都有些难以置信,他为何会怀疑母后的贞洁。作为儿子,这样想简直有些大逆不道。
可这个念头一旦出现,就怎么也挥之不去,而且还出现了更多的佐证。
当年自己与妹妹一道去了大名府,赵昭对自己兄妹颇为关照,其中有忌惮自己身份的缘故。但有没有其他呢?耶律浚后来得知,赵惟一那个时候似乎受母后的派遣去了宋朝。母后当然不会加害自己的儿女了。
但如果她是派人去找人帮忙,维护自己的儿女似乎就能说通,去找谁呢?那时候赵昭正好在大名府!
这个解释,虽然牵强,似乎也能说得通。
耶律浚还想起来一件事,之前曾有一次和母后提及妹妹耶律特里的感情问题,当提到妹妹喜欢赵昭时,母后当时的表情很奇怪,她脸红了,似乎很难为情。
当时耶律浚觉得很奇怪,却也并未在意,但如今想来,缘故似乎找到了。只是结论似乎有些可怕……
至于时间,母后与赵昭唯一的接触就是六年前在辽东。母后和妹妹与叛军追杀,在辽河附近的密林中迷失,是赵昭救了她们,并且在野外待了一个晚上,然后才被自己带人找到的。
那个晚上……
耶律浚有些不敢想,难道那个晚上发生什么不该发生的事情?从时间上,完全是有可能的。当时自己还小,根本想不到这方面。一个宋朝卑微的使臣,一个辽国高贵的皇后,是个人都不会觉得其中有什么,何况当时妹妹耶律特里也在的……
可那时候的妹妹终究只是个小女孩,或许睡着了,或许什么也不知道,或许……
母后和赵昭之间……不会的……不会的,母后比赵昭大十岁啊,年龄相差很大,肯定不会的!
可是……他们的辈分似乎是相同的,而且母亲容貌美丽,六年前更加的年轻动人……
一方面是尊敬的母后,一方面是棋逢对手的宿敌,他们之间……
耶律浚实在有些难以置信,可是这个可怕的念头却不断浮现在脑海中,让他深受折磨。
不行,此事必须要弄清楚!
挣扎了许久,耶律浚决定问个清楚!
第六九五章因祸得福
宋熙宁七年六月,辽咸雍十年(耶律浚年中继位,尚未改元)。新继位的辽国皇帝耶律浚突然下令发兵,南下进攻宋朝。
至于理由,则是宋朝与耶律乙辛勾结,谋害先皇,意图颠覆辽国。
耶律乙辛当时是向南逃窜的,虽然他的真正目的地是幽州,但若说成是逃亡宋朝似乎也可以。再加上抓住的那两名探子,倒也是证据确凿,自圆其说了。
出兵嘛,只要有个借口,对内对外有个说法就是了,逻辑严密性并不重要。
耶律浚心里更有一个完美的说辞,若非耶律乙辛与赵昭之间有勾结,他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十香词》的事情呢?赵昭在这件事上的作为,也许并非为了救母后,而是另有所图,不安好心。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辽国上下首先就是一片哗然,刚刚登基的皇帝,皇位尚未坐稳就要想着南征。尤其是辽国刚刚经历了耶律乙辛之乱,并未完全安定,这个时候轻率出兵,似乎有些不妥。
虽说宋朝现在也在内乱之中,却不见得就是辽国出兵的绝好机会。
宋辽之间有《澶渊之盟》的约定在,已经数十年没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了,平时主要是边界上的一些小冲突和摩擦。
但是这一次,如果发兵,等于是彻底撕毁了澶渊之盟,两国之间再无宁日,这对辽国有好处吗?
灭宋?
契丹贵族纷纷摇头,当年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何等英明睿智?又有承天太后(萧绰)这样的女中豪杰主政,还有耶律休哥这等不世名将。
如此强大的阵容,依旧兵败澶州城下,南征最终还是有失败告终。至此之后,契丹人就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想要灭宋绝非易事,完全就是个奢望。
既然不能灭宋。那何苦还要南征呢?契丹贵族已经达成共识,拿不下黄河以南,根本不要妄想入主中原。
其实即便是攻破汴梁城又能如何?契丹人就能彻底占领吗?当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可是尝试过的,讨伐后晋石重贵,占领汴梁城。最终还不是撤军回了北方,便宜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让其建立了后汉王朝。
想要统治中原。就要面对汉人的强烈反攻。想要承受住,必然需要强大的兵力。对契丹人而言,他们做不到,也没有这个必要。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扩张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扩张的必要性。
接连两次失败教训,契丹都认识到一个事实,只需要占领燕云十六州即可。至于南征,只是个幌子,必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吓唬吓唬宋朝人,然后勒索点好处。比如宋仁宗时。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增加岁币。
这样就可以了,皆大欢喜,宋辽维持所谓的和平,大家都过好日子。但是这一次,皇帝却突然提出南征。
刚开始,契丹贵族都还以为如同往常一样,可渐渐的却发现皇帝的意思竟然正儿八经的南征。格外认真。
不是吧……
契丹贵族都有些震惊,小皇帝这是哪根筋不对了?南征宋朝,是能开玩笑的事情吗?后来有人猜想,耶律浚各方面都很优秀,是不错的国之储君。但如今暴露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大喜功,骄傲轻狂。
平女真。杀耶律乙辛,已经让他有些沾沾自喜了,耶律浚现在是处于亢奋与得意状态。是以他有些忘乎所以,想要以南征灭宋来作为更大的功绩。
历朝历代。好大喜功者有什么好下场?君不见隋炀帝两世而亡?耶律浚的表现更让人担心,他登基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便是有什么想法,最起码也要等根基稳固之后再动作啊!
如今皇位尚未没有坐稳,辽国局势尚未不稳定,他就想着匆匆忙忙南征。这样的皇帝实在不让人放心啊,以前看着耶律浚很不错,却忽略了他这些缺点,如今全都暴露出来,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契丹贵族与辽国大臣纷纷进言劝谏,希望皇帝能够三思而行,切勿匆忙犯错。并且列举了许多的例子,以及对宋辽目前形势的分析,都觉得立即南征并不妥当。
耶律浚自己也很清楚,之前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自从那天见过母后之后,他就打定主意,南征之事刻不容缓,绝对不能更改。
耶律浚清楚地记得,当他旁敲侧击打探,再到最后强势质问时,母后竟愕然无语,并未反驳和剖白,而是默认了。
那一刻,耶律浚只觉得五雷轰顶,天地陡然间变了颜色。
母后和赵昭之间竟然有私情,她是与赵惟一没有关系,可是那句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赵原来指的是赵昭,一片月该是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