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王(三问)-第3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祖地不稳,江山动摇,后方出现如此大的变故,让前线将士人心浮动。对他们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家人,他们的家人都留在上京城里,听说那里现在是一片血海。
很多的将士开始挂念自己的亲人,很想要回到上京去看看,已经开始无心恋战了。之前他们还有信心拖延到宋朝人主动撤军,但是现在……
宋朝人还有撤军的可能吗?那个什么的火器直接把他们打懵了,信心与耐心都在一点点的瓦解。
压力最大的无意是辽国皇帝耶律浚,上京竟然动乱了,他第一反应是不相信,认为这只是宋朝人动摇军心的无耻行径。
可是看到上面叙述的过程之后,他又觉得并非没有可能,更像是确有其事。如果真是如此,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会是什么后果?他有些不敢想,母后和妹妹能否顶住耶律挞不也的进攻?一旦上京有失,辽国的局势,自己的处境又会是怎样的?
事情怎么会这样发展呢?耶律浚很懊恼,几欲抓狂,更加的不服气。自己的运气为何会这么差?耶律浚仰天喝问,却得不到什么的答案,反而使得旧伤复,健康情况堪忧。
如此情况下,他也没有时间休息,不说战局不利了,光是这些飞洒下来的传单,已经让契丹军心大乱了。耶律浚作为皇帝,必须要出来安抚军心,稳定局面。可是无论他如何解释,一再说这是宋人的阴谋诡计,上京安然无恙。
可是将士们还是一脸的疑问和不相信,或许当面不敢表达,但背地里都猜想不断,谣言更是可怕。没办法,被火药击碎了信心的士兵,已经逐渐没有了耐心,他们动摇的很厉害,已经无心再战了。
该怎么办?
耶律浚有些茫然了,上京到底是什么情况?眼下又该怎么办?
难道辽国在败亡在自己手中?
前后不过一两个月,意气风发的辽国新主已经颓废不堪,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英姿,变的痛苦不堪!
……
对于这样的结果,赵昭乐见其成。耶律挞不也造反了,辽国的大后方出问题了,这是天意,当然其中也有人祸的痕迹。没有人知道,耶律挞不也身边的谋士,甚至是同榻而眠的姬妾都被宋朝人收买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耶律挞不也本来就有野心,然后一点点的蹿腾,最终点燃,制造了这起事端。他在上京的胜败无关紧要,赵昭并不关心,他所需要的只是契丹人后院里燃起一把火。
也许如今这样的局面是最好不过的,耶律挞不也突袭皇宫失败,遭到反击,不得不退出上京城,与萧观音成对峙态势!
如果甚好,上京那边没有结果,才让耶律浚最为牵挂。萧观音母女和小太子耶律延禧要是死了,耶律浚没了牵挂,反而容易一意孤行。现在这样,他他怎么能安心呢?做出任何决定之前,都少不得要担心,瞻前顾后。
担心母亲和妻儿安全时,更担心耶律挞不也的反扑,军心动摇,难以抉择。如此情况下,宋军的机会才会更大,余下的两处埋着火药的地道且先留着,后面关键时刻再用。
且让耶律挞不也与萧观音对峙吧,且让耶律浚担心吧,如果辽国由此分裂,那倒是最好不过。
……
上京,因为萧酬翰等一众小将的出色表现,耶律挞不也的叛乱计划出师不利。
不过作为北院大王,家族的根基又十分深厚,即便是逃出了上京,依旧有强大的实力。
萧观音很清楚,凭借手中现在的这点力量,勉强对峙坚守上京是可以的,但想要平判没有可能。
而唯一能够解决这一危局的便是儿子耶律浚,如果他能够及时从幽州撤回来,事情还会有转机。
但是耶律浚撤离,就等于是放弃了幽州。虽然同样很残忍,但相比之下,上京比幽州更重要,辽国比燕云更重要。
已经有老臣建议,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要做出抉择,实在不行,还是放弃燕云,保全辽国的实力。否则拖延日久,迟则生变,幽州战事若是不顺利,耶律挞不也这边再有反复,辽国也就完了。
萧观音心中充满挣扎,这样的决定儿子能接受吗?可是不这样又该如何呢?尤其是辽东那边传来消息,女真和高丽再次蠢蠢欲动,使得辽国的处境更加糟糕。
臣子们提出请求,应该及时将消息送去幽州,请皇帝权衡。可是怎么送信呢?使用禽鸟或许也可以,但有可能被宋朝截获。再者,有些事情最好是当面禀告和劝说,要想办法进入幽州,还要找个能劝服耶律浚的人,当真是很难!
思索再三后,萧观音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决定亲自走一遭幽州。
恩怨情仇,是时候做个了结了!
第七一九章红颜恩怨自此结
幽州城下的激战还在继续,上京内外的对峙也在继续。
这个时候,辽国太后萧观音选择了南下幽州,她要为儿子的命运和辽国国运而奔走。
想要做到这一点,她必须要去见两个人,说服两个人。
这个两个人就是九五之尊的辽主和宋帝,一个是她的儿子,一个勉强算是她的情人。
赵昭全然没想到,萧观音会来,而且指名要见他。说是要谈判,至于谈判的地点,则是在高粱河。
对于这样的要求,宋朝的臣子们都略微有些愕然。大部分的臣子都不赞成官家前去,都坚持辽国皇帝是成年人,太后虽有影响,但并不掌握大权。再者,高粱河这个地方是在太敏感,让人不得不心生提防。
百年前那一战转折点就发生在高粱河,太宗皇帝也是在那一战受的伤,然后战局变化,胜负改写,大宋的历史也改写了。
燕云百年殇,大宋为此付出的惨痛的代价,直到今日才有机会一雪前耻。
而今战局虽然对大宋有利,但大局还是维系在官家一人身上,眼看着胜利在望,焉能让官家轻易涉险?
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前功尽弃不说,大宋又不知道会遭遇怎样可怕的境况。
大臣们都不同意,但是赵昭却打算去走一遭。
人家辽国太后已经盛情邀请,要进行谈判,轻易拒绝似乎也于理不合,显得很不礼貌。既然大宋以礼仪之邦自诩,就要有个礼仪之邦的样子。
再者,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而言。战争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方式,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并不重要。既然萧太后要谈判,那就且先讨价还价一番再说。战争进行到这个地步,并不一定非要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同时,这也是一个契机,再见萧观音一面,彻底了解彼此间的恩怨情仇。
至于安全问题,宋辽帝后在高粱河边谈判,这是光明正大的行为。难道还怕辽军偷袭吗?只要带上贴身侍卫,再调动一支骑兵随时策应,安全并无问题。现在在骑兵野战能力上,宋朝占据了主动权。
至于近身安全,萧观音特别说明了是两人单独见面,以赵昭的武力值。难道怕萧观音一个弱女子吗?
九月初三,时间商定好了,赵铮在李承与狄咏的双重保护下,赵铮骑着小白龙来到了高粱河边。
一座凉亭已经搭好,契丹扈从全都在三百丈开外,凉亭中一个雍容高贵的背影傲然独立。还是当年那个优雅的背影,但是无形中已经多了几分落寞。孤单寂寞一个人。身边甚至连个侍女都没有。
如此也算是坦诚,可以让彼此放心,两国帝后商谈的内容也无人可知,会绝对保密。
赵昭挥了挥手,也让护卫留在相同的未知,然后朝着高粱河边的亭子走了过去。
百丈……十丈……百步……十步……一步……
越是靠近,赵昭的心情就会有小小的波动,继而游戏起伏。有些事情哪怕过去了很久,但终究是发生过,难以忘却。今日正好做个了断。
终于,赵昭在离萧观音只有一步的地方停了下来。
沉默,凉亭之中是短暂的沉默,萧观音和赵昭谁也没有先开口,也许是不知道说什么。也许是想要先听对方说点什么吧!
很安静,秋风吹拂的声音,高粱河涓涓细流的水声,还有两人有些粗重的呼吸声。
许久,萧观音终于先转过身来,还是那张美艳的容颜,还是那种风华绝代的感觉。只是她终究已经三十六岁了,已经是做祖母的人了,容颜已经开始衰老。眼角已经开始有皱纹,满头青丝中甚至已经混杂了白发。
风采依旧,高贵依旧,却已不如当年那般风情万种,楚楚动人,现在身上更多的则是尊贵和稳重,那应该是母仪天下的气度吧!只是眼神中也有些许的疲惫和担忧,甚至还有些苦楚,最近这段时间她的压力着实不小。
萧观音也静静地看着赵昭,六七年不见,当初稚嫩的小伙子,而今已经是大宋王朝的主人,睥睨天下。
一瞬间,萧观音竟然没有没认出来,甚至觉得有些陌生。直到定睛细看,发现了当年的轮廓后,才确定下来。
变化好大,萧观音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什么。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却已经君临天下,刚毅的面孔,威势不凡的气势,已经完全是个帝王了。这份气度远超儿子,也超过了丈夫,不得不承认,宋朝出了一代雄主。
但也就是这个人,将儿子,将自己,将大辽逼到了如今的处境上。
一时之间,两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又是许久的沉默。
许久,萧观音才轻声道:“谢谢!”
赵昭笑了,没想到萧观音张口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看来这是先私后公的节奏,先恩后怨的节奏啊!
所谓感谢,自然指的是《十香词》那件事,是自己帮助他们母子躲过耶律乙辛的陷害。可随后又导致了,他们母子之间误会,耶律浚正是因此才冲动南下的,致使局势如此凄惨的。这其中的恩恩怨怨到底该怎么说呢?又如何说得清楚呢?
赵昭嘴角动了动,没有笑出来,轻声道:“别来无恙?”
这一别,自然指的是六年前的那一别,说出口之后,赵昭才觉得自己明知故问,而且……
“有恙!”萧观音苦笑道:“相比于你,我的处境差远了。”
“很抱歉,我有心无力,帮不到你,也不希望这样。”
萧观音笑道:“有这个心思就足够了,不过,谢谢,我并不需要!”
“对啊,太后乃是北国国母,以天下养,什么得不到呢?”赵铮摇头道:“是我多虑了!”
萧观音笑了,但是很苦涩,这些年是尊贵的皇后,现在还是高贵的太后,可而今仔细想想。自己有什么呢?又得到过什么呢?
“没想到啊,当年的林主簿,摇身一变成了宋朝的皇帝。”
“哼哼,当时连我也没想到,能有今日,或许是天意吧!”赵昭意味深长道:“人生就是如此,也许所有的事情早就已经注定。所以才会有偶遇,才会有意想不到的巧合发生……”
赵昭很想要对六年前辽河边那晚的事情做点解释,道个歉,抑或对萧观音说点什么。可是终究还是还不了口,也许当年之事只是个意外,只是个注定的巧合而已。已经过去多年,何必再要提起呢?
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人直接最初的对话竟然这样的酸涩,像是互相挖苦,最终却是两个人一起不痛快,以至于气氛很怪异!
“特里公主还好吗?”
“不太好!”萧观音道:“拜你所赐,特里现正在幽州忙着!”
恩情之后是怨恨,该来的总归是要来的。
“说了半天,太后请坐,先喝口茶吧!”
“也好!”
凉亭内的石桌上,红泥小火炉已经准备好,赵昭远远招招手,立即有扈从送来茶具,然后立即远遁。
赵昭拿着陶罐,就近在高粱河里打了一罐水。
炉火燃烧,水壶李滋滋作响,白色的水气在秋风中消散。
上好的龙井茶叶落入热水之中,一点点的舒展开,最终漂浮其中。没有添加任何的作料,原味的清茶才是好味道,加了调料的茶汤简直就是黑暗料理。
萧观音默默地看着,轻声道:“你烹茶的手法很特别!”
“嘿,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如此烹茶,用清水涤荡出茶叶最原始的味道,也能另有一番滋味。”赵铮淡淡一笑道:“太后尝尝?”
“好吧,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萧观音没有任何的犹豫,根本不担心下毒,直接端起一杯清茶。先是在鼻头轻轻一嗅,果然清香扑鼻,轻轻品尝,清香之中有一丝微微的苦涩,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好茶!”慢慢的品味清茶特有的魅力,萧观音赞不绝口道。
“既然太后看得上眼,那就让人送一些去上京!”
“多谢,但是不必了!”说完之后,两人地默契地举起杯子,皆是一饮而尽。
一杯清茶,恩怨情仇由此了结。
这一刻之后,他们的关系变得很纯粹,只是辽国太后与宋朝皇帝。
说严重点,是恩断义绝,接下来就是正经的国事谈判,只有国家利益,不再有私情恻隐之心。
“萧太后请!”
“赵官家请!”
按照宋辽“澶渊之盟”的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按照宋真宗与辽圣宗的兄弟关系推演,赵昭与耶律洪基和萧观音是平辈的,故而平起平坐。
放下茶杯,两国帝后的谈判也算正式开始了。
赵昭笑问道:“贵国的事情,萧太后能做主吗?可别谈完了以后,辽主不认证,那可就有些麻烦了!”
“我能来,自然就能做主!”萧观音心中有数,只要能和赵昭谈出个结果,说服儿子并不难。
“那好!”赵昭点点头,又问道:“现在要不要将扈从请来?书记官?起居注?”
“不必了!”萧观音的态度很坚决,她害怕有外人在场,自己便不能表现的如此决绝坚毅,她想要独自面对一切。
PS:昨晚其实写好了,没来得及修改,所以没发。放到今天,几章一起更!
第七二零章燕云十六州,没商量
“萧太后要见朕所为何事?”
“吾意两国交战,生灵涂炭,百姓受苦,不若罢兵言和,赵官家以为如何?”
赵昭笑道:“好啊,上天有好生之德,朕也不愿意看到两国百姓受战争之苦。只是停战并非我大宋单方面可以决定的。”
萧观音:“那如今宋辽两国都有停战之心,不知赵官家意下如何?”
“那当然好了,两国能够达成一致,求之不得。”赵昭道:“只是不知这停战如何停法?”
“宋朝撤军,澶渊之盟作废,宋不必再向辽国付岁币。”
“只此而已吗?萧太后难得觉得,大宋以后还会向贵国送岁币?”赵昭冷笑道:“虽然我大宋不缺这几个钱,却也不会凭白送给你们。”
“那你要如何?”
“萧太后,何必废话呢?明人不说暗话,你知道我大宋出兵目的何在,大宋百姓百年来所期盼的又是什么!”赵昭道:“燕云十六州是最起码的要求,近来我大宋将士信心大增,大有牧马北海(贝加尔湖)之心。朕觉得北海太远了,潢水不错,夏日炎热,前往临潢成避暑似乎很不错。”
临潢城,契丹祖地,辽国上京!
萧观音玉面生寒,拳头紧握道:“燕云乃是晋国石敬瑭送给我国太宗皇帝的,并非你宋朝所有,凭什么给你?”
“萧太后,说这些冠冕堂皇之语有意义吗?”赵昭冷冷道:“燕云十六州自古就是我中原之地,石敬瑭那无耻之徒可恨,我中原人却有血性,必须要讨要回来。”
“哼……”萧观音默然无语。这些话而今确实徒劳,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萧太后,你通史书,该知道汉唐之时,我中原王朝的边界在哪里。”赵昭道:“我国士大夫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恢复汉唐旧境,而今我大宋上下正在为这一目标而奋斗。”
“威胁我大辽?”
“事实俱在,萧太后若觉得是威胁,那就是好了。”赵昭道:“威胁本身并没有什么,关键看你们能不能扛得住,怕不怕威胁。这才是关键。孰轻孰重,萧太后自行权衡吧!”
“燕云十六州全都给不可能,我大辽将士也不会同意,必定会坚持到底。甚至与宋军激战,最终宋朝人能否拿下来还真不好说,至少会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赵官家。何必欺人太甚呢?”
“那是我的事情,不劳萧太后操心,我大宋将士不怕流血牺牲。只要能够夺回燕云十六州,大宋的勇士们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赵昭的态度很坚决。
话是这么说,但谁希望将士伤亡,战事长时间拖延呢?那样即便是获胜,也是惨胜。反而不美。
尤其是赵昭刚刚登基就率军出征,长时间离开统治中心,朝政必定会有动荡。幽州之战不宜拖延太久,尤其是不能进入冬季,那样运河封冻,宋军的后勤补给绝对是噩梦。
至于幽州,有火药在,想要破城也并非难事。但城中的辽军若是拼死顽抗,会是什么后果?死伤会何其惨烈。赵昭不想这样,萧观音能来谈判。乐见其成。
其实这些事情,萧观音懂,耶律浚也懂。比拼的就是谁首先撑不住,很遗憾,辽国国内的叛乱让他们的境况很不好。契丹人已经无力将战争拖延到冬天。在如此局势下,他们必须要做出让步。
区别只在于,这个让步的幅度有多大?
萧观音沉默片刻道:“那好吧,贵我两国割让一步,以燕山为界,燕山以南的州县归宋。两国就此罢兵,签订盟约。”
山前七州,果然是这一套,这恐怕是上京城里契丹贵族商讨许久的结果吧!确实算是个让步。对于宋朝而言,实际上已经获得了燕山防线,这也算是不错的,但是……
赵昭坚定摇头道:“不行!”
“你还想怎样?”萧观音猛地站起来,大声道:“幽州是我国南京,已经给你了,还想怎么样?”
“不行就是不行,燕云十六州,少一寸土地都不行!”
赵昭的态度很坚决,这是他和多位将军和幕僚商议,推测出来的结果。
燕云十六州是因为燕山和太行山而分成了山前七州和山后九州,貌似当中的燕山是最为关键的地方,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的屏障。
但有了山前七州就一定能够守住北方边界,防御契丹骑兵吗?赵昭与大宋的将军们觉得,还是不妥当。
不管山前前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整体。燕山以南的幽州是核心,是战略中心,但他的两翼同样重要。
西侧是太行山北支的余脉,别的不说,其中有两座城池武州和云州便属于山后九州。
云州便是后世的大同,武州是宣化,在明朝有个名字叫宣府。
众所周知,明王朝定都北京,采用的是天子戍边疆的做法,再往北便受到了鞑靼和瓦剌的威胁。为此,大明王朝在京师外围,依托长城建立了坚固的防线。西侧最为重要的两个军事据点就是宣府和大同,这两座城池就是当时的北京,而今幽州的门户,根本不容有失。
西有宣大,东有蓟辽,这便是明朝时间北京最重要的门户,对于而今的幽州而言,若是没有了山后九州,等于西线门户大开。东侧的蓟州虽然在燕山以南,但是辽呢?
辽东之地在辽国手中,通往滦水流域的营、平、滦三州早在五代之初,就已经被契丹人占领,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后世注定的山海关的险要之地。
由此可见,只拿下山前七州,是可以据守幽州的。但东西两侧的屏障和门户却大开,只要契丹人愿意,随时可以南下。
或许幽州城可以坚守,但是燕云一代,契丹骑兵将会如入无人之境,频频受到侵扰。那怎么能行呢?收复燕云,目的是要中原有个屏障,从而减少大宋在边防上惨痛代价,如果有山前七州,哪里有这个效果呢?
即便是拿下了幽州,边防依旧是个大问题。作为大宋北方的富庶之地,燕云地区频频受到契丹人侵扰也不是个事,既然出兵了,那就要一劳永逸,收复整个燕云。将大宋北部边防打造坚固,成就铁桶江山。
所以没有商量,山前七州肯定不行,必须要整个燕云十六州!
“你……”萧观音又坐了下来,低声道:“当真要这样逼我吗?”
“不是逼你,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萧太后还是走一遭幽州城,和贵国皇帝陛下好好商量一下,明天听你们答复!”赵昭语气坚定,没有丝毫退让的意思,那股子其实让萧观音没来由有些害怕!
“明天?”
“没错,实话告诉你,如果你今天不来,幽州也撑不住了多久了。想必上京的情况也不妙吧,若是萧太后和辽主不能尽快给出答复,那么抱歉,我只好找耶律挞不也谈谈了!”
“你……”
赵昭淡淡道:“萧太后还是进城吧,我大宋将士会让路恭送的!”
说完之后,赵昭大踏步离开,留下黯然站在原地的萧观音。
……
耶律浚很奇怪,母亲怎么突然来了上京。
而且还穿过了宋军的包围圈,这是很神奇的事情,合理的解释似乎只有一个……
一想起来,耶律浚就浑身有些不自在,以至于见到萧观音没最起码的问候都没有,直接质问道:“母后是如何进城的?”
“我怎么进城很重要吗?我儿不先问问上京的情况?问问你儿,你妹妹可还安好?大辽国可还安好?”
“呃……”耶律浚不免有些汗颜,低声道:“上京都还好吗?”
“不好,耶律挞不也的大军还在城外,多亏了你妹妹,和老国舅的孙子萧酬翰,局面暂时能应付着。”萧观音沉声到:“但是支持不了多久的,该早些想办法才是。”
“那母后南下的意思是?”
“我来告诉你上京的局势,转达诸位王爷大臣们的意见。”
“他们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