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超级学霸-第2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顼叹息道:“朕不知该怎么评价耶律洪基这个人,他早期确实英明神武,把辽国国力带上巅峰,却有点像李隆基,使大唐盛极而衰,耶律洪基沉溺礼佛,奢侈纵欲,挥霍无度,加上他重用奸佞,又在重元之乱杀了太多的忠臣良将,辽国焉能不败?”
“陛下,辽国之衰败,其实还是在于它人口太少,核心人口不足以支撑那么广袤的土地,就会出现乃蛮、烈山、女真那样的异族异心,耶律洪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想南侵大宋,占领河北和河东,增强国力支撑,只可惜……”
“只可惜他遇到了太师!”
赵顼看一眼范宁,微微笑道:“朕出征前已经下旨,正式册封北岛为楚王国,那里是大宋最遥远的南方边陲,朕也想去看一看啊!”
“陛下想去,一定会有机会的。”
赵顼忽然笑道:“北岛距离南大陆很近吧!”
范宁点点头,“有点类似泉州到吕宋府的距离,坐三千石快船,五天便可抵达。”
“如果朕让爱卿帮忙治理南大陆,爱卿不会反对吧!”
范宁愕然,“陛下!”
赵顼微微笑道:“爱卿是大宋柱梁,放弃有点可惜了,但朕已经答应,又岂能反悔,所以朕反复考虑,爱卿既能照顾北岛又能为朝廷做贡献,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爱卿兼管南大陆。”
范宁心中苦笑,“赵顼还不是不肯让自己痛痛快快离去,还是要让自己和朝廷有所关联。”
他只得叹口气道:“臣愿为陛下分忧!”
赵顼大喜,只要范宁还是大宋的臣子,大宋遇到艰难之时,就不怕他不来出力。
“好!朕正式封你为南陆道安抚使兼南陆道总督,希望你不要辜负朕的希望,让南大陆尽快成为大宋的富沃之地。”
“微臣遵旨!”
这时,一名士兵快速奔来,单膝跪下道:“启禀大帅,辽阳府紧急军情!”
范宁一怔,这个时候,辽阳府还会有什么军情?他接过情报细看,严重顿时闪过一丝怒意。
赵顼见范宁神情有异,便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范宁把情报递给赵顼道:“一支五万人的高丽军队护卫着几十万渤海国人越过鸭绿江,前往从前的渤海国旧地。”
赵顼大怒,“高丽这是干什么,趁机来抢地盘吗?”
范宁沉声道:“高丽和辽国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发生过多次战争,其根源是当年契丹灭渤海国时,大量渤海国贵族逃往高丽,他们一心想复国,高丽便想利用他们的复国述求,想将疆域向东北扩展,辽国也针锋相对,不给他们机会,这次辽国覆灭,高丽估计想趁我们对渤海故地不了解的情况下,占领这片土地。”
“他们的借口就是渤海复国?”
“应该是!”
赵顼深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凌厉之色,“宋军阵亡了多少将士才夺取辽东,他们以为说几句好话就能占地一半土地?”
“陛下,渤海国人先放一放,实在不行,把他们迁到海外去也可以,但对高丽这种无赖之徒,就是要狠狠敲打,就像耽州一样,把他们打痛了,他才不敢再生妄念。”
赵顼点点头:“那以爱卿之意,我们该怎么应对?”
“如果微臣没有猜错的话,高丽必然会派使者过来,陛下稳住使者,争取时间,微臣用围魏救赵之策,率十万大军从海路攻打高丽开京,逼他们回救京城。”
赵顼沉吟一下道:“十万军队是不是太少?”
“陛下,十万大军是第一批,一旦大军在高丽立足,第二批十万大军就会赶来。”
“那补给怎么办?”
“陛下忘记身弥岛了吗?我们在身弥岛存储的粮食物资,足够支撑我们发动这次战争。”
赵顼点点头,他还要在上京接受草原各部落的朝拜,无法分身,只能委托范宁去替他教训高丽。
范宁随即率领十万骑兵和十万步兵赶赴渤海之滨,准备发动对高丽突袭战。
……
高丽这次行动很突然,但也是一种必然,高丽人垂涎渤海故地已久,为此三次和辽国发生战争。
而这次辽国被灭,高丽看到了机会,趁宋朝还不熟悉辽东的情况,把境内数十万渤海国人迁过去,重新复国,形成既成事实。
而重新复国的渤海贵族几乎都是高丽的傀儡,那新复国的渤海国也必然是高丽人的附庸,几年后就会并入高丽。
高丽天子目前是王徽,他曾几度派使者前往宋朝,和宋神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他年近六旬,一向小心谨慎,这次派兵护送数十万渤海国人去渤海国故地,其实也并非他的本意,他原本是想先和宋朝朝廷商议,在得到宋朝同意后,再把渤海国人送过去。
但太子王勋和权臣李子渊都反对,他们的理由也很充足,渤海军队一向跟随契丹和宋军作战,现在辽国被灭,宋朝怎么可能再允许恢复渤海国,何况这几十万建国的渤海人和高丽关系十分密切,宋朝更不会答应。
如果被拒绝后再建国,反而不好,不如先把生米做成熟饭,除非宋朝把几十万渤海人都赶尽杀绝,否则他们也只能接受事实。
王徽最终接受了李子渊的方案,派军队护送数十万渤海人前往故国,让他们在那里重新建国,同时,王徽派出使者赶往上京,用极为卑躬的姿态向大宋说明前因后果。
无非是渤海国被暴辽所灭,十万人逃过鸭绿江,繁衍生殖,已逾五代,人数已达五十万之众,但他们百年来望着故国日日号哭,此时辽国已灭,数十万人日夜思念故国,多次泣血陈情,臣不忍废其天伦,便准许他们离开辽国,望陛下宽仁厚待之等等。
他企图以混淆事实的手法,获得宋朝天子的仁爱之心,以实现辽国吞并渤海国的企图。
……
第七百五十三章 开京之战
清晨,上千艘万石大船驶入了开京湾,附近的巡逻的士兵立刻奔回王城报告。
王徽大惊失色,急令左右找来李子渊商议,李子渊脸色沉重,半晌道:“微臣建议最好出城营帐,宋军的攻城铁火雷非常厉害,一旦被宋军攻破城池,后果不堪设想。”
王徽又气又急道:“问题不在这里,我再三说不要去挑衅宋朝,现在可好,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直接打上上门了。”
旁边太子王勋道:“父皇,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都晚了,不如趁对方下船不稳之时,突袭对方,还有取胜机会,孩儿愿率军队和宋军一战。”
李子渊也劝道:“陛下,现在再投降,只会让人耻笑,高丽虽是小国,但也能一战。”
王勋和李子渊轮番劝说,王徽本来就不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渐渐动摇了,城内还有步兵八万,守城军三万,宫廷侍卫一万。
他咬牙道:“既然宋军一定要打,那我就奉陪。”
他随即对王勋道:“你率八万军出城,如果宋军还没有完成集结,那就杀上去,如果已经完成集结,那就要慎重。”
“儿臣遵令!”
王勋立刻去了,王徽叹息一声对李子渊道:“只希望这一战不要让高丽陷入沉沦。”
……
八万高丽大军在太子王勋的率领下,疾速向十几里外的开京湾奔去,距离两里时,王勋骑在马上,远远看见海湾内有无数大船,数十艘正在岸边,不少士兵在向下搬运着什么。
王勋顿时大喜,宋军主力还没有下船,这正是他们的机会。
王勋立刻喝令道:“杀上去!”
“杀啊!”
八万大军如潮水般向远处的码头杀去。
在距离码头不远处的一条大船上,范宁冷冷看着挥师杀上的八万高丽大军。
他立刻喝令道:“射出火箭!”
三支火箭立刻射向天空,在天空格外赤亮。
这时,南面十里外的十万宋军铁骑骤然发动,十万骑兵如奔腾的黑色大海,铺天盖地向高丽军的背后杀来。
宋军十万骑兵早就上岸了,宋朝战船继续向北,摆出一个在北面码头准备下船集结军队的架势。
这便使高丽军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敌人是这上千艘战船,使他们全力冲杀,而在运动战中,骑兵和步兵相遇,那就是一边倒的屠杀,步兵要和骑兵对抗,只能靠军阵,现在宋军设下一个陷阱,高丽军判断失误,失去了集结军阵的机会。
码头上的士兵已逃回大船,在高丽军杀到战船五十步时,数十艘战船上用精钢弩炮出了数百颗铁火雷。
铁火雷在人群中接而连三地爆炸了,顿时血肉横飞,不少士兵被炸得腾空而起,惨叫声一片,一颗雷爆炸,周围数百人都会被炸死杀伤。
高丽军士兵被迎头一棒,打得蒙头转向,队伍大乱,他们掉头争先恐后奔逃。
王勋气得大骂:“这些蠢货,谁让他们靠船这么近了。”
就在这时,他亲兵指着身后恐惧大喊:“殿下……殿下,那是什么?”
王勋回头望去,惊得魂飞魄散,只见两里外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大地在颤抖,发出闷雷般的轰鸣。
“是骑兵!”
他立刻大喊道:“军队集结排阵!”
已经来不及了,绝大部分士兵还沉浸在铁火雷的爆炸恐惧之中,他们只想逃离码头越远越好。
只片刻,十万铁骑便杀到百步外,亲兵见形势危急,架起王勋便狂奔而逃。
这时,高丽军才发现了宋军骑兵杀到眼睛了,他们发出在最后绝望的惨叫声,十万铁骑如摧酷拉朽般杀进了溃乱的高丽军队伍之中。
……
这一战宋军十万铁骑大胜八万高丽军,斩杀敌军六万余人,俘敌万余人,杀得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王勋只带着数千人逃回开京,其他大军全军覆灭,这距离他出城才一个多时辰,宋军也付出了伤亡数千骑兵的代价。
战争尘埃落地,十万步兵开始陆续登陆了,很快集结完毕,他们处理完尸体后,二十万大军向开京方向浩浩荡荡杀去。
八万高丽军被宋军击溃,全军覆灭的消息把高丽天子王徽吓瘫了,现在城内只剩下四万军队,怎么抵得过如狼似虎的二十万宋军,搞不好高丽要被灭国啊!
王徽再没有勇气和宋朝对抗,将李子渊和王勋一顿大骂后,急派辅国崇禄大臣王离出城求和。
城外,二十万宋军已经扎下了连营,包围开京,在中军大帐内,比较了解高丽的郭奎在向范宁介绍高丽的情况。
“高丽的军队大概有四十万左右,不过比较分散,北方平壤一带就有十万大军,南方抗击日本一线也有十余万大军,而京城兵力一般维持在二十万左右,上次他们派了五万军队护送几十万渤海国人回乡,所以城内兵力最多只有十几万,现在被我们全歼八万人,城内兵力已经守不住城池了。”
旁边韩绛问道:“殿下打算趁这个机会灭掉高丽吗?”
范宁摇摇头,“天子的意思是惩戒,不用灭国,高丽本来就是大宋属国,狠狠教训他一顿后,他以后就会乖乖听话了。”
韩绛又问道:“估计王徽很快就会派人来求和,殿下打算怎么开价?”
范宁道:“首先高丽要向大宋道歉,态度必须诚恳,其次这次宋军的军费是要对方负担,我想至少要一百万两银子,第三是渤海国人的安置费,他把几十万人送到大宋,要我们来安置,当然需要他们掏钱,这一项至少也要一百万两,第四,身弥岛我们已经经营多年,就直接割让给大宋,第五,要他们必须从渤海国故地撤军,同时要交出渤海国贵族的名单,就这五条,他们只要答应,那恢复原状,宋军将攻破开京,请高丽王去汴梁做客。”
这时,有士兵在账外道:“城内高丽王派出的使者到了,特来求见殿下!”
果然来了,范宁便对韩绛笑道:“就烦请韩公去和他们谈判,就是我刚才说的五条。”
韩绛点点头出去了,郭奎道:“殿下开的条件比较苛刻,他们会答应吗?”
“苛刻吗?”
范宁摇摇头道:“无非叫他们赔两百万两银子,他们拿得出来。”
“那几十万渤海人怎么办?”
范宁冷笑一声道:“两手策略,一手软一手硬,必须将里面的贵族全部镇压清理掉,普通百姓就比较好处理了。”
下午时分,高丽使者再度来大营,带来了确切消息。
韩绛笑道:“看来殿下提出五个条件并不高,对方都答应了,只是割让身弥岛改成无条件永久性驻扎,这样行不行?”
范宁负手走了几步道:“可是可以,但我这边让了步,那对方呢?”
韩绛道:“对此我提出了将渤海人安置钱提高到两百万两银子,对方也同意了。”
范宁点点头,“其他几个条件他们打算如何履行?”
“军费他们会很快送来,至于道歉,王徽会派儿子觐见大宋天子请罪,然后两百万两银子的安置费他们会一并送来。”
“还有一份名单!”范宁提醒道。
韩绛将手中一只卷轴递给范宁,“这就是渤海人贵族名单,一共四百四十七人。”
范宁打开卷轴,见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有些年头了,不是刚刚才炮制,他点点头,“这些人要一一确认才行。”
“还有一份这个!”
韩绛将另一份卷轴递给范宁,范宁展开,是一份诏书,准许宋军在身弥岛无条件永久性驻扎。
又过了不久,城内用牛车送来三百万两银子。
看得出高丽朝廷很急切,希望宋军早点撤离,范宁倒有点犹豫了,和韩绛商议道:“韩公觉得我们要不要见一见高丽王?”
韩绛想了想道:“如果高丽天子出城来见殿下,那就意味着高丽投降了,这个性质就有点严重,其实我觉得现在处理最好,狠狠教训他们一番,又给高丽留了一点薄面,殿下,我建议到此为止,毕竟已经斩杀了对方六万多人。”
范宁点点头,“那就依韩公之言!”
次日一早,城外宋军撤退了,上千艘战船也陆续离开了开京湾,确认宋军离去,城内的军民才奔涌出来,挖出掩埋的尸体,进行辨尸安葬,祭奠,城内哭声一片,王徽又下旨建立忠烈祠,将六万余人的名字移入忠烈祠中,享受四时祭拜等等。
第七百五十四章 离职之行
宋军在辽河口卸下十万骑兵后,船队又继续南下,绕过了高丽半岛,一路北上,船队驶入一处尚未开发的天然良港。
这处天然良港就是今天清津港,是一个巨大的天然良港,海湾内可以容纳上千艘战船。
十万宋军在清津港登陆,转道向南行军五十里后,便抵达了从前渤海国都城之一的南海府,近五十万渤海国人便被迁徙到这里。
在一个巨大的山谷内,漫山遍野都是小帐篷,近五十万勃海人还在苦苦等待高丽兑现他们的承诺,送来粮食和各种物资,但五万高丽人和数百名高丽官员已经撤离。
已经过去大半个月,渤海人缺衣少食,日子过得十分煎熬,不少人家已经断粮,不得不靠挖草根,剥树皮度日。
这天上午,山谷外忽然出现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十万宋军出现了,宋军士兵开始按照名单找人,不到一个上午,名单上的四百四十七人全部被找到,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自己送上门,他们是渤海人的领袖,他们当然要出面和宋军交涉。
四百余名渤海人贵族被宋军用一艘大船将他们送走,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他们全部被推下大海,丧身鱼腹,对待分裂者,从古至今都是斩尽杀绝,不留后患。
失去了领头人,五十万渤海人便成了待宰羔羊,再加上宋军承诺给他们粮食,五十万渤海人便顺从地跟随宋军离开了山谷,在清津港上船,上千艘大船带着他们南下,每个人都忐忑不安,不知道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什么?
这五十万渤海人最终被安置在京东西路、江南西道和河北东道,数十年后,他们已彻底汉化,身上再找不到渤海人的印记。
八月底,范宁在辽阳府见到班师回京的天子赵顼,按照他和赵顼的约定,现在已经到了分手的时候。
范宁上缴了兵符和官印,赵顼也颇有点伤感,两人骑马在一片草地上缓缓而行。
赵顼用马鞭指着北方道:“皇祖父告诉我,将来大宋的威胁还是来自于漠北和东北,所以朕很赞成太师解决渤海人的手段,但以后呢?以后大宋该怎么面对漠北和东北的威胁?”
范宁微微笑道:“北方三大部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互相厮杀、敌对,就像微臣劝陛下那样,封两个可汗,导致三方不睦,但大宋一定要密切关注漠北草原的动态,不能让某一个部落坐大,当一个部落走向强大时,就应该支持他的对手,所以情报机构非常重要,陛下一定要重视。”
赵顼点点头,“朕也深有体会!”
范宁又道:“至于东北方向,陛下要关注室韦人,现在契丹人、女真人和奚人都被灭,微臣担心室韦人会迅速南下填补空白,陛下要加快向东北扩张,必要时可以实施军户制,让军人带领家人去东北开荒定居,另外对室韦人要画一条红线,不能容许越过黑水,一旦室韦人强行南下,陛下就要迅速出兵镇压驱赶。”
其实范宁担心的是室韦人一支,蒙兀部,也就是后来的蒙古人,不过这个部落现在还没有出现,范宁也不能说得太多,只能让赵顼自己去关注了。
“太师还要回京城吗?”
范宁摇摇头,“我打算去鲸州,参加鲸州的首个建县仪式,然后再去鲲州,然后再去泉州,在泉州汇合后乘船南下。”
赵顼探口气,“太师这一走,不知朕什么时候才能再见。”
“陛下,微臣的南陆道安抚使兼总督,至少每隔两年会回京述职一趟,陛下就不用担心了。”
赵顼想想也对,他点点头又问道:“对大宋内部的变法,太师怎么看?”
“陛下,微臣是改良派的首创者和倡导者,事实证明,改良派是成功的,不仅有效缓解了各种矛盾,还避免了大宋出现分裂,陛下,大宋一旦出现改革派和保守派,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党争,这是朝廷的毒瘤,若不及时清除,大宋迟早会毁在它手上,微臣不敢奢望陛下成为改良派,只希望陛下能够多听听朝臣的意见,千万不要独断决策。”
赵顼微微点头,“太师说得很对,朕记住了!”
“陛下,臣要告辞了。”
“去吧!替朕好好治理南大陆。”
当天晚上,范宁带着百余随从乘船连夜离开了辽阳府。
众大臣送他上船,望着大船远去。
从此,范宁的身影和影响力便渐渐在朝廷淡去,但他的名字却一直被朝廷铭记。
……
范宁乘坐的两艘万石大船出了辽河,又转到高丽半岛最南端的耽州。
耽州是范宁开拓海外的第一个州,但目前也是发展最弱的一个州,一是岛上资源不多,人口少,其次是宋朝和高丽的贸易一直没有起来,另外,耽州也担负着宋朝和鲲州之间的中转站。
耽州知州叫做沈南生,他热情接待了范宁的来访,并带他参观了耽州的主要经济区。
两人走过一片片丘陵,两边都种满了一望无际的柑橘树。
“殿下,耽州目前主要以农业和造船业为主,农业是种水稻,能解决粮食自给,另外,耽州柑橘很有名,京城叫做‘耽柑’,皮薄、汁多、甘甜,非常受欢迎,每年向京城输送柑橘达三百万大筐,仅此一项,耽州的收入就是两百万贯,然后买回布匹、茶饼等各种日用品,还略有盈余。”
范宁点点头问道:“柑橘也分大年和小年吧!如果是小年份,产量偏低,收入就会锐减,那时怎么办?”
“除了新鲜柑橘送到京城外,我们还用柑橘酿酒,卖到高丽,每年也能净赚七八十万贯,再就是造船!”
“造船?”
范宁顿时有些惊讶,“我怎么不知道耽州还有造船业?”
“启禀殿下,耽州造船都是造千石左右的小料民船,主要卖给日本和高丽,这是朝廷允许的,不过造船业刚刚才开始,要明后年才有收益,估计每年净收入在五百万贯左右。”
下午,他们来到了耽州船场,船场里有上千名工匠在忙碌,干得热火朝天,一艘艘千石民船已初具雏形。
“这是官办造船场!”
沈南生笑着介绍道:“造船工匠都来自大宋各家船场,当地人我们只允许他们进柑橘园,但造船却不能让外人参与,以防止造船技术泄露。”
范宁只是笑了笑,并没说什么,事实上,造船技术外泄防不胜防,如果高丽和日本真的有心,他们完全可以出高价挖走民营船场的老船匠,就像北岛把朱氏造船场搬走一样。
他自己也给朝廷反应过此事,朝廷也只是将造万石大船的船匠进行登记造册管理,而普通船匠基本就放任了。
所以千石左右的造船,现在已经谈不上技术泄露。
“那是什么?”范宁指着远处一座大仓库问道,他有点奇怪,居然还有士兵在门口站岗。
“那也是造船场,不是只是造零件,就是万石大船船轴。”
范宁顿时有了兴趣,笑道:“看看去!”
巨大的工场里很冷清,只有数十名工匠在有条不紊地做事,和外面的热火朝天形成了鲜明对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