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超级学霸-第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震一指童子试的试卷道:“都在这里,我还没有碰过,两位尽管清点!”
  张若英也不客气,将卷子分一半给岳清,两人清点了两遍,张若英道:“我这里是二十六份,你那边呢?”
  “我这里二十三份!”
  两人脸色一变,当真少了一份。
  周震也看出一丝端倪,似乎试卷少了一份,这是怎么回事?
  张若英又翻了一遍,两人交换一个眼色,果然是那份卷子没有了。
  张若英心中十分恼火,好歹也是府学教谕,堂堂的副主考,做这种卑劣的小动作,有意思吗?
  岳清很了解张若英,他脾气大,性格耿直,说话不留情面,岳清生怕张若英说出难听的话,便抢先对周震道:“之前有一份童子试卷子,张副主考说拿去好好看一看,估计他忘记了,应该还在他那里。”
  “是吗?”
  周震其实也听到一些传闻,这个张副主考口碑不太好,很多人都说他师德有缺,居然少了一份童子试的卷子,看来这件事并不是忘记那么简单,里面隐藏着什么恩怨。
  周震走到门口,高声道:“请张副主考过来一下。”
  不多时,张宪笑呵呵走了过来,他看了一眼张若英和岳清,故作惊讶道:“两位教授怎么也在?”
  张若英阴沉着脸一言不发,岳清笑道:“我们想再看一看之前那份卷子,结果发现不在这里,上次被张教谕借走……”
  张宪一拍脑门,“哎呀!在我抽屉里,我居然忘记了,看我这记性,差点坏了大事,我马上去拿来。”
  张宪匆匆去了,周震也是人情世故老道之人,他怎么可能看不出张宪故作夸张的表情。
  张宪暗中扣住卷子,显然是不想让这名考生出头。
  这一刻,周震对这名考生倒有点兴趣了,居然能让堂堂的副主考做出这种下作的事情。
  不多时,张宪将考卷拿了过来,歉然道:“和一堆落榜的卷子混在一起,真不好意思!”
  张若英懒得理睬他,转身便走了,岳清笑了笑,“那就不打扰周主考,我们先告辞!”
  他也跟着出去,周震接过卷子,看了看上面的评分,笑道:“两位审卷官都给了上上甲,张主考给了上上,好像还缺齐主考的评分,我先看一看,等会儿我给齐主考送去,别的事情就没有了,麻烦张主考跑了一趟。”
  张宪脸上难掩尴尬之色,他目前也不知道这份卷子就是范宁的考卷,但他却看出这份考卷是吴县县士所答。
  他虽然是府学教谕,但他却偏向于长洲县,况且他兄弟在吴县县学名誉扫地,于公于私,他都不愿意让这个吴县县士获得贡举士资格。
  可惜他不是主考,若他是主考,这份卷子他肯定第一个刷掉。
  “哪里!哪里!主考先忙,我回去了。”
  他退出了房间,心中思忖片刻,这件事得告诉长洲县的几名审卷官,以后文县令问起来,自己也可以有个交代。
  他也转身快步离去。
  ……
  审卷到了最后一天,长洲的各家酒楼又重新热闹起来,很多考完试后回家的士子,在这一天又重新返回了长洲县。
  这次解释的议论题和对策题,都是比较容易发挥的题型,这使得考生们普遍感觉良好。
  每个考生都心怀希望地在长洲县等候,等待明天发榜一刻的来临。
  范宁没有再住在秋叶禅寺,而是住在董坤的家中。
  董坤的大伯便是平江知府董潜,他的父亲在朝廷担任史馆编修一职,属于清水官,没有什么实权,但董家却是平江府的名望大族。
  董坤的父辈出了两个进士,让董老太爷的后半辈子足足荣耀了十几年。
  但同时也给小辈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我大伯和我爹爹都是进士,你说我若解试都考不过,家里人怎么看我?”
  董坤这两天着实有点寝食不安,刚开始他认为自己考得不错,不料昨天却忽然发现自己在默经题上犯了低级错误,漏默了几个字,给他一记沉重的打击,令他沮丧万分。
  董坤心里清楚,这次解试竞争之激烈,他很可能要和举人失之交臂了。
  范宁理解他的懊恼,笑着安慰他道:“你才十五岁,你父亲可是三十岁才考上进士,难道你十五岁就想超过你父亲。”
  “我没有想超过父亲,但至少能考过解试吧!”
  “既然没有想超过父亲,那你考过解试又有什么意义,还不是明年在京城落榜?我倒觉得如果这次你没考上解试,并不是坏事,给你三年的时间再把基础好好巩固一下,你和蔺弘一样,基础都比较弱,如果太早考上解试,反而会把基础忽略了。”
  “说得好!”身后传来一声夸赞。
  范宁回头,只见身后走来一名四十五六岁的中间人,身材高大,皮肤白净,眉眼和董坤依稀相似,也是一张方脸,但目光更加敏锐。
  他穿一件半旧的白色遥郏锎反饕欢ド疵保偈滞蹲慵浯乓恢执尤莶黄龋艘恢治挛亩诺母芯酢�
  董坤连忙起身,小声道:“大伯!”
  原来这位中年男子就是平江知府董潜,范宁还是第一次见到他。
  他连忙躬身行礼,“晚辈范宁参见董伯父!”
  董潜点点头,温和地笑道:“你就是范宁,我早就久闻你的大名了!”
  不等范宁开口谦虚,他一摆手,“坐下吧!”
  范宁坐了下来。
  董坤却不敢坐,垂手站在一旁。
  董潜笑道:“我和欧阳修关系不错,两年前他写信给我,让我关照关照你,我一直在关注你,其实不需要我的关照,你自己也表现得很出色。”
  范宁心中凛然,原来这个董知府也知道自己在京城的事情,他迅速瞥了一眼董坤,见他神情自若,并不惊讶伯父的话。
  范宁心中不由暗暗一叹,这些官宦子弟个个诚府很深,明明知道自己的底细,却一直矢口不提。
  董潜看出范宁心中的感慨,他微微笑道:“你别怪董师弟,是我不准他乱说,还有董家和朱家有联姻,想必你也不知道。”
  这件事范宁倒知道,朱佩告诉了他,由这份联姻算起来,朱佩还变成了董潜的长辈。
  范宁笑了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我不会怪董师弟。”
  “范宁,你很大气,甚至比成年人还要睿智冷静,而且还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感知,我说得没错吧!”
  范宁的心顿时怦怦跳了起来,董知府这话什么意思,难道他知道自己能预知未来?
  “我不明白董知府指的是什么?”
  “我说的是押题!”
  董潜微微一笑,“你不仅押中了县试题,还居然押中了这次解试的对策题,令人惊叹啊!”
  范宁心中一松,原来是指押题,他笑着摇摇头,“县试题其实不是押中的,是我找到了县学出题的规律,至于诗题,不瞒董伯父,高县令和我关系很好,给了我一个端午节的暗示。”
  “那解试题呢?你又怎么解释?”董潜依旧笑着问道。
  “当今天子十分关注民生,在天子影响下,各地官府的解试也会偏向于民生,我发现平江府的解试已经十年未考劝农,所以大胆推测,今年对策题会涉及农业,只能说,侥幸被我猜中。”
  董潜大笑起来,“天下哪有那么多侥幸的事情,不如你再侥幸猜猜三年后的解试题?”
  不等范宁回答,他便摆摆手笑道:“和你开个玩笑,明天就要发榜了,我有一种直觉,明天你一定会在榜上。”


第一百四十八章 科举发榜
  傍晚时分,审卷院的二楼大堂上,十名童子试考生的卷子依次挂了出来,目前还是抄誉的卷子,不是本人卷子,糊名条遮住了名字,卷子上方有编号。
  三十几名审卷官仔细地阅读这十份卷子,他们将从这十份卷子中投票选出五份卷子,入围童子试的贡举士。
  不少人在第七号卷子前驻足细看,消息已经传开,副主考张宪刻意扣住了这份卷子。
  这便使所有人都对这份卷子充满了兴趣,到底是什么样的卷子让张宪居然做出如此下作的举动。
  众人不断窃窃私语,交流着彼此的感受。
  张宪站在房间门口,暗暗得意地望着大堂上正在阅卷的审卷官们,这些审卷官有十二人来自长洲县。
  自己已经明确告诉他们,第七号试卷是吴县学生的试卷,相信他们会以长洲县的荣誉和利益为重。
  ‘哼!张若英还以为真能阻止自己?他也未免太天真了。’
  时间慢慢过去了,一个时辰后,审卷官进行最后的投票,按照规定,每人发一张选卷单,上面有十份试卷的序号,可以勾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五份试卷。
  包括主考官和两名副主考都一样有投票权。
  不多时,三十四名审卷官以及主考官周震,两名副主考都齐聚大堂,每个人手中拿着一张勾好序号的推举单。
  周震对众人道:“按照惯例,童子试最后五名上榜者由大家评选而出,按照得票多寡确定名次,我希望各位秉公选择,选出平江府最优秀的少年天才,去京城和天下才俊拼杀,争取得到更高的荣誉。”
  一名助教将一只纸盒子放在桌上,周震走上前投下第一张票,众人陆续走上前投下了自己手中的推举单。
  这时,两名助教抬来一块大木板,木板上贴了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各试卷的序号。
  三名助教当着所有审卷官的面开始统计三十四份推举单。
  “第二号、三号、五号、七号、九号。”
  “第一号、三号、四号、七号、八号。”
  “第二号、四号、六号、七号、九号。”
  ……
  随着助教单调机械的报号声,一份份名单中的号码写在纸上,张宪只觉一阵阵脊背发冷,竟然每一张推举单上都有七号。
  这个结果让他着实有点恼羞成怒,他回头向一群长洲县的审卷官望去,不少人也在冷冷地看着他,目光中充满了轻蔑和不齿。
  张宪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助教已经在报念最后一张票了。
  “第三号、四号、六号、七号、八号。”
  大堂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鼓掌声,周震高声宣布道:“第七号试卷得票最高,全部三十四票,它得了三十三票!”
  众人一阵大笑,都扭头向张宪望去,目光充满了嘲讽,大家都知道,唯一没有给七号投票的,就是这位张副主考。
  张宪脸红得像猪肝一样,他虚伪的外衣被撕得粉碎,露出了他卑劣的本质,这也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自己居然在众目睽睽下出了大丑,简直令他无地自容,他再也呆不住,转身灰溜溜地回房去了。
  张若英冷笑着对岳清道:“这就是典型的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以为其他人都会像他那样卑劣无耻!”
  岳清淡淡一笑,“这也算是今年科举的一件趣闻吧!”
  投票结果出来了,第七号三十三票,第二号二十三票,第九号二十二票,第三号二十一票,第六号也是二十一票。
  最遗憾的是第四号,得了二十票,以一票之差落榜。
  由于第三号和第六号都是二十一票,由主考官周震决定,第三号排名第四,第六号排名第五。
  到此为止,皇佑二年平江府的解试结果全部出来,由主考官报平江府衙核准后发榜。
  ……
  次日上午,考试院门外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两千五百余名考生和其他大量的民众都聚集在广场前。
  之所以有无数民众前来看榜,很大一个原因是关扑店的押注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
  尽管董坤不想来看榜,但范宁还是把他拉了过来,用范宁的话说,逃避不是好办法,只有知耻而后勇才是鼓舞士气的王道。
  “他们俩怎么也来了?”
  范宁眉头一皱,他忽然发现了明仁和明礼的身影,这两人正在向士子们推销一本新书,似乎生意相当火爆,不少士子争先恐后地掏钱买他们的书。
  范宁心中倒也几分好奇,这时,他看见李大寿也拿着一本书走来。
  “卖的什么书?”范宁笑问道。
  李大寿笑着将书递给范宁。
  “师兄看看就知道了,还不错!”
  范宁接过书,一看封面便知道两人又在卖盗版书了,不是说印刷粗糙,印刷得很精美,但一看便知道是兄弟二人合作印刷作坊的作品。
  封面的木雕画已经形成他们的风格,这几年兄弟二人光印刷盗版书就至少赚了数百贯钱。
  书的封面是一幅画,一名正在刻苦读书的士子背影,左面印着书名:《从解试到省试的关键三步》。
  让人不得不佩服两人的商业头脑,把供应和需求研究得如此透彻,也把人心揣摩得如此微妙细腻。
  这时,三百五十本书已经卖光了,兄弟二人顾不上和范宁打招呼,又跑去搬运书籍。
  李大寿笑着对范宁道:“这本书在京城卖得火爆,原书名是《科举的秘密》,结果被他们改了名字,印刷了五千本,这几天他们已经卖掉三千多本了。”
  范宁这才知道二人没有回木堵镇的缘故,原来在四处售书,不过这书名很吸引人,《从解试到省试的关键三步》,正好挠中所有士子的痒处,难怪卖得火爆。
  范宁摇摇头,把书还给李大寿,笑道:“这次你发挥得不错,赵学政对你的文章赞不绝口。”
  李大寿挠挠脖子,不好意思道:“我的短板是在书法,我准备苦练三年书法,争取下一次考上解试。”
  “你对自己好像没有信心?”
  李大寿叹了口气,“信心是建立实力的基础上,我若有师兄的实力,我也会有信心,我主要书法稍微差了一点,但科举中书法又是第一重要,我心里很清楚这一点。”
  范宁最欣赏李大寿的谦虚。
  不多时,苏亮和段瑜也来了,见到范宁,苏亮便笑道:“我看见陆有为了,在南面,让他过来他就不肯。”
  范宁点点头,他能理解陆有为的心情,范宁又向四周看了看,“好像没看见蔺弘?”
  董坤道:“他会晚一点过来!”
  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是人山人海,而在发榜的巨大告示牌下更是挤满了士子,等待着发榜时刻的到来,只是审卷院的大门依旧紧闭,似乎在考验着士子们焦虑的心情。
  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就在大家都要失去耐心之时,考试院的小门终于开了,从门内走出五六名助教,两人扛着梯子,另一人拎着一桶浆糊,还有一人则拿着厚厚一卷黄纸。
  人群顿时变得汹涌起来。


第一百四十九章 激动时刻
  五张黄纸黑字的榜单终于贴在告示板上,‘平江府发解试录取榜’,一行大字格外引人瞩目。
  榜单下面顿时鸦雀无声,无数双眼睛热切地注视着榜单上的名字,企图将自己的名字和上面的名字对上号。
  可惜,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期待是徒劳的,真正中榜的考生都在远处,他们内心反而没有大多数士子那样急切期盼。
  很快,希望在一双双目光中消失了,一个个考生黯然离去。
  每三年一次的轮回再次发生,有士子开始低声哭泣,旁边有人低声安慰,但更多人是茫然离去,这个时候,谁的心情都很沮丧,没有谁会去关心哭泣的人。
  终于出现了一个低头疾奔的士子,从他跳跃的步伐和脸上难以掩饰的喜悦,就能判断出,这是一个上榜者。
  他紧紧咬住嘴唇,生怕自己的激动和欢笑给其他士子带来刺激,走得远远的,他才一蹦老高,激动得大喊大叫,“我考中了!”
  他的激动大喊还是引来无数人的目光,有羡慕,有嫉恨,也有蔑视,不过是个解试而已,有必要这么激动吗?
  范宁没有上前去看榜,李大寿和苏亮自告奋勇跑去看榜,不多时,李大寿先回来,他就像中了邪一样,望着地上发愣,一脸茫然和不可思议。
  “大寿,你怎么了?”范宁有点担心地问道。
  “师兄,你说考试院会不会弄错了?”李大寿迟疑着问道。
  “搞错什么?”
  范宁目光犀利地注视他,“是不是你上榜了?”
  李大寿点点头,依旧一脸茫然,“我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的名字在第四十八名,考号也是我的,可是我书法不好……”
  他没有再说下去,泪水忽然从眼睛里涌了出来,“师兄,我真考中了吗?”
  范宁紧紧搂抱他一下,“大寿,恭喜你考中了,快去给父母报喜吧!”
  李大寿捂住脸,激动得难以自抑,中榜的喜悦俨如洪水般涌入他的内心,使他的激动更加沛不可挡,他张开手臂,仰天大吼一声,拔足便向城南方向狂奔而去,他要将中榜的喜悦告诉家人。
  众人都惊讶地望着奔远的李大寿,谁也想不到李大寿居然中榜了,要知道在九人党中,他的成绩就只比明仁和明礼稍好一点,但他却考中了举人,董坤和蔺弘的目光更是黯然。
  范宁却不奇怪,在过去的两个月中,李大寿一直在太湖农村深入了解农民的疾苦,整整两个月,他就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生活,体会他们着喜怒哀乐。
  正因为他下了功夫,他的对策文才会言之有物,才能写得比别人更透彻,更加朴实。
  这让范宁也颇为感动,自己都找不到理由说服大家深入农村调查,但李大寿却完全信任自己,正是这份信任使他获得了沉甸甸的收获。
  这时,苏亮也回来了,他一脸古怪地望着范宁,走到范宁面前,又围着他绕圈子打量。
  “苏亮,怎么回事?”众人都焦急地问道。
  苏亮终于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叹息道:“我觉得你肯定能考中贡举士,但怎么也想不到,你居然考了第一名!”
  周围一片哗然,范宁居然考中童子试第一名。
  这时,明仁和明礼狂奔跑来,激动得大喊大叫,“阿宁,你考上第一名了!”
  明仁和明礼的情绪感染了众人,众人将范宁高高举起,欢呼着向空中抛去。
  苏亮站在一旁,难以掩饰脸上的喜悦,他并没有告诉大家,他也上了榜,童子榜第五名。
  ……
  中午时分,府北酒楼酒客爆满,格外热闹喧嚣,明仁和明礼在关扑店押注范宁考第一,各中了一百两银子,加上上午卖出了五百本书,他们的心情比中了榜还要欣喜,主动请大家吃饭。
  不过陆有为不在,李大寿跑回家报喜了,酒桌上只有七人。
  段瑜这次没有考上,但他心态很平和,他才十三岁,三年后也才十六岁,机会要比别人多。
  段瑜举杯抿了一小口酒,笑道:“第一名是吴县的范宁,第二名是吴江的柳然,第三名是长洲县姚曦,第四名是昆山县严清,第五名吴县苏亮,这次吴县是大赢家,长洲县的脸要被打肿了,口口声声要包揽五个名额,最后只得一个第三名,沦为平江府笑柄,以后看他们还敢乱吹嘘。”
  “今年真是冷门迭出!”
  董坤也想通了,他由衷为范宁和苏亮高兴,他喝了口酒笑道:“成人解试这边的结果也令人掉了一地的眼珠,之前夺魁大热门昆山士子孟童和吴江才子张潮都没有进入前三,倒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幼林夺得解元,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是所有人,有人就猜中了。”
  明仁忽然想起一事,瞪大眼睛问范宁道:“我记得很清楚,你押李幼林考中解元,真被你押中了,你岂不是要中大奖?”
  范宁摇摇头笑道:“我没有押一个人,我押的是前三名,李幼林第一。”
  “那你第二名和第三名押的是谁?”
  范宁笑道:“我有点记不得了,回头拿底单去看看。”
  “阿宁,我有一种强烈预感,你这次一定会中大奖,两千两银子啊!”
  范宁微微一笑,“好像真有这个可能,我想起来了,第二名押的是胡铠,第三名是赵波澜。”
  “全押对了!”
  明仁和明礼对望一眼,一把抓住范宁胳膊,激动万分道:“别吃了,我们赶紧兑奖去!”
  范宁好容易才挣脱他们的手,不满道:“你们两个消停一下吧!只要是我的,它就跑不掉。”
  蔺弘在一旁惊叹道:“师兄,你真是要逆天了,童子试考第一名,买个关扑也能拿到大奖,小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小弟敬师兄一杯!”
  蔺弘一直比较低调,他对范宁这个师兄的态度并没有像李大寿那样虔诚,三个月前,范宁要求大家去农村调查,他也是一笑了之,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这次对策题真是考《兴农九策》,他心中才满是懊悔,范宁更是考了童子试第一,才彻底改变了他的态度。
  如果自己能有李大寿对范宁一半的尊重,那么今天自己的名字也能上榜了。
  董坤也举杯站起身道:“我和蔺弘一起,敬师兄一杯。”
  范宁起身笑道:“回头我给你们两人写一份规划,你们按照我的规划认真复习,积极准备,我有把握,三年后你们也能上榜。”
  两人大喜,“多谢师兄!”
  段瑜急得合掌哀求道:“师兄,我也叫你师兄,给我也准备一份吧!”
  范宁知道三年后的解试题,他虽然不能明说,但他可以朝解试题方向规划,让几个师弟都有机会考上解试。
  范宁见段瑜满脸诚恳,便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