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心里急转,眼神里露出恐惧之色,拿着信封的手都在颤抖。
  魏忠贤站在一动不动,看着徐文爵的模样,微微冷笑道:“魏国公,现在,有空与本杂家出门转转吗?”
  徐文爵浑身一颤,双眼里充斥着血丝,脸庞抽搐着,声音发抖道:“公公,这是要去何处?”
  徐文爵的变色,让四周的勋贵公卿都吓了一跳,凝目看着魏忠贤。
  魏忠贤又单手负背,道:“公爷放心,就是说几句,今晚还回的来。”
  徐文爵心里惊悸不安,单单手里这几封信,他们魏国公府只怕就要不复存在了。但他也老辣,从魏忠贤话里听出了还有一丝生机,站起来道:“应天风华,京师难比,魏公公想看,本公自然要带着公公领略一番。”
  魏忠贤嘴角微翘,他最讨厌这帮文人,死到临头了那臭摆的架子还是架的结结实实。
  “公爷,这是?”一个站出来,有些谨慎的问道。
  其他人也都神色凝肃,盯着徐文爵。
  魏国公守备南京,位高权重,他的一举一动都牵扯人心,更何况眼前的人还是臭名昭著的阉贼魏忠贤!
  徐文爵神色慢慢的平静,语气微肃的道:“诸位先回去,有什么事,咱们回头再说。”
  那西席倒是没有说话,看着徐文爵手里的信眼神闪烁,心里已经在琢磨,怎么逃出这魏国公府。
  魏忠贤与徐文爵并肩出了魏国公府,沿着河边慢慢的走。
  南京在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不止是陪都,经济,文化,人才,尤其是轻工业,酿酒,印刷,丝织,娱乐等等,都繁华至极,曾有人说,大明财富江南有八,南京占其七,可见如何鼎盛!
  魏忠贤倒不是第一次来南京,却是第一次以这样轻松的心态随意的观看。
  徐文爵跟在魏忠贤身侧,木然着脸,在他们身后,一群锦衣卫,目光警惕的盯着他。
  徐文爵许久也不见魏忠贤说话,忍不住的开口道:“公公,有什么话,不妨直说。”
  魏忠贤手里转着琉璃珠,站在一处亭子前,望着江水,道:“公爷可知道,为什么英国公会交出兵权?”
  徐文爵目光轻动,道:“公公的意思,皇上也是想要我交出兵权?”
  魏忠贤看了他一眼,道:“公爷,英国公世代守卫京畿,功勋卓著。魏国公府,是不是差了些?”
  魏国公从第七代才开始守备南京,自然比不起守备京畿的英国公,不过,徐文爵知道,魏忠贤说的不是这个,心里有些焦急,道:“公公不妨直言,徐某需要如何做,才能救我魏国公府上千条人命。”
  魏忠贤立在那,如同一个标杆,手里的琉璃球转的缓慢,传出丝丝的摩擦声,语气也冷漠着道:“皇上要你联合南京六部上书,南京已经没有必要存在,撤去南直隶,改设江苏布政司。”
  徐文爵脸色大变,双眼直瞪着魏忠贤,直觉太阳穴剧烈跳动,牙齿狠狠的咬着,脸庞抽搐的生疼,才硬生生的没有失声。
  过了许久,他才缓过一口气,脸色有些苍白的道:“我早该想到了,当初设立江苏,又派巡抚,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魏忠贤余光淡淡的看了他一眼,心里嗤笑,若非皇上亲口说出,世上又有谁会知道,皇上要裁撤南京,将这物华丰盛,他处不可比的南京收入囊中。
  徐文爵喃喃自语一阵,脸色越发的不好看。
  吴襄的兵马进入应天府一江之隔的扬州府,东厂虎视眈眈,很明显,朝廷已经决定了。最重要的,是他手里的这几封信,显而易见,东厂不是刚拿到的,那么皇帝隐而不发这么久,不可能再给他反抗的机会了。
  徐文爵神色变幻不停,心里无数念头翻动,不知不觉间,手里的几封信都湿透了。
  半晌之后,他抬头看向魏忠贤,压着紧张道:“公公,敢问我魏国公府可还有活命的机会?”
  魏忠贤转过身,道:“这就要看,魏国公做的能不能让皇上满意了。”
  南京繁华鼎盛,人文翡翠,是江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层层叠叠,涉及到的弯弯绕绕,丝毫不比京城少,甚至可能还远甚于京城!
  徐文爵头上冒出冷汗,犹豫不决。他要是支持撤都改设布政司,怕是有无数人要咬牙切齿,恨死他了。
  魏忠贤哪里看不出他的心思,脸上涌现出一抹寒意,漠然道:“魏国公,这偌大的南京,杂家能选的,也不止你一个人。”
  徐文爵浑身抖了一下,彻底醒悟过来,咬牙道:“公公放心,用不了三日,我便能联合南京勋贵上书,只要朝廷旨意一到,魏国公府一定极力协助,稳住南京,不生变乱!”
  魏忠贤这才一笑,道:“魏国公尽管去做,我东厂会帮公爷做点事的。”
  徐文爵头皮发麻,魏忠贤可不是什么良善人,当初不知道逼死了多少人,他心里惴惴,这太平数百年的南直隶,怕是要流血了。
  镇守太监“代行天子事”,南京兵部尚书王永光也反抗不得,轻轻松松的将兵权交给了他。
  当天,在应天府府尹周维京配合下,东厂查封南京都察院,大理寺,接着抓走了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一举震慑整个应天!
  南京各地诸多公卿勋贵要闹事,镇守太监下令宵禁,一度要戒严封城。
  第二日,安远侯,宁阳侯,保国公,灵璧侯,忻城伯,成安伯被囚禁,傍晚,忻城伯、成安伯以忤逆罪,即日抄家,处死。
  第三日,魏国公徐文爵联合南京六部,镇守太监上奏,言称“南京旧历,陪都不可久,请撤改设。”
  奏本入京,御书房传诏文昭阁,命议奏。
  内廷,御花园。
  朱栩抱着茶杯,半躺在秋千上,晃晃悠悠,眯着眼假寐。
  没多久,傅昌宗与周应秋就联袂而来。
  朱栩坐起来,对着曹化淳摆手道:“给二位大人搬个凳子来,今天要说一阵子了。”
  天气渐热,偌大的皇宫,也就这御花园凉快一点。
  两人也都没有推辞,傅昌宗坐下后,神色有些振奋的道:“皇上,若是南京改省,朝廷一年,起码要多出两百万两的税赋。”
  南京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地方,最是繁华,物产最盛,偏偏纳税最少,甚至是不纳税。


第345章 裁撤
  听着傅昌宗的话,朱栩笑着点头,道:“舅舅,你有没有发现这南京,是一个上好的试验田。”
  傅昌宗一怔,旋即道:“皇上,是想试验分税?”
  朱栩摇头,喝了口茶,道:“一切,包括税制,田亩,吏部的考成法,完善三司,海关海贸,训练水师等等……”
  周应秋神色微动,赞同的道:“皇上,南京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不论是位置,还是人口亦或者复杂程度,都极其合适,若是控制得宜,试验的好,以后推广起来,也会方便很多。”
  傅昌宗思忖,也点头,道:“确实不错,若是南京能成,其他地方应该会更容易,乘此机会,确实可以试试,不过,那黄立极,怕不是做事的人。”
  朱栩笑的有些诡秘,道:“那是因为你们不知道,他是魏忠贤的人。”
  这件事朱栩对两人都没有说过,因此两人听来都是神色微惊,傅昌宗是感叹,周应秋是警醒。
  傅昌宗心里对信王的同情转瞬即逝,又道:“我已经从学院里挑了不少人,都是这几年精心培养,锐意改革的人才,这次会一起派到南京,充实到各个衙门,好好锤炼一番。”
  朱栩颌首,慢慢的道:“朕的想法你们是知道的,地方不再设三司,设巡抚一人,参议参政若干,主管一省政务,总督一人,主管一省或者两省地方军务,各级设三司衙门,三司衙门直属京城三司,地方不再有断狱之权。税务分设,国税,地税,权责要分明,责任要落实到每个衙门,甚至每个人,绝不给他们推卸责任的机会……”
  这个时候也没有笔记什么的,只能默默的听着,这些话,傅昌宗听的多些,周应秋少些,两人不管多少,也都认真的听着记着,事关朱栩的国政,谁也不敢大意。
  朱栩说了一阵,顿了顿又道:“江苏新设,肯定有所不稳,督政院,文昭阁都要派人去监察,凡有抗命,闹事的人,文昭阁,督政院都有权拿人下狱,各府,三司都要配合……从县到省,分设税务官员,地方与上级税务两管,条理要清晰,别乱收……另外就是物价局也可以推广了,要严格限制吃穿住行等基本保障的价格,维持稳定可控的局面……”
  傅昌宗也很难得听到朱栩这些这么长篇,细致的话,也清楚的明白,准备了近两年,很多事情都可以着手去做了,虽然还面临着很多困难。
  周应秋很早之前就清楚,眼前的皇帝胸有沟壑,有大志向,这次这么鲜明,清晰的听到他的改革意图,还是颇受震动,心里莫名的有了一种期待。
  大明中兴!
  大明中兴之君!
  大明中兴之臣!
  御花园内,君臣三人相互说着,朱栩的话语向来笼统,只顾大局,而具体布置,细微之处全都是六部在做,傅昌宗,周应秋两人又是六部之首,因此,他们的谈话,基本上代表了大明政策的走向。
  文昭阁内。
  长桌上,朱由检坐在正首,两边分别是钱龙锡,施鳯来,周延儒等七人,外加一个特批进宫的温体仁。
  不过,今天文昭阁发生了“对峙”。
  钱龙锡,周延儒等人反对南京改设,认为“都废如国亡,力呈缓议”。
  施鳯来,温体仁等人又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都”,理当撤改。
  朱由检在那坐着,神色不动,静静的听着,越发的有威仪。
  周延儒见温体仁又与他作对,心里不由得恨上几分,看着朱由检道:“王爷,南京乃我大明龙始之地,国本之根,万不可轻动。更何况,南京数百年,勋贵公卿不甚凡数,牵累广大,此举当慎重!”
  施鳯来对于新晋的温体仁很是欣赏,以一种前辈看后辈的目光,鼓励着他。
  温体仁胖乎乎的脸上没有什么多余的表情,看着朱由检道:“王爷,南京之事,已经箭在弦上,魏国公联名上奏,乃大势所趋,皇上既然命我等议奏,也是想要一个稳妥的处置。”
  温体仁这句话,打中了朱由检,他心底也是期望南京留存的,除了皇家应有的感情,也担心惹出大风波,裁撤一个“都城”不比迁都麻烦小。
  之所以说是打中而不是打动,那是因为,他明白温体仁的意思,内廷的皇帝虽然是命文昭阁议奏,并不是真要他们来决定,是要他们来处置。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思忖着其中的难度。
  南京城里不知道有多少公爵侯伯,多少一品,二品大员,与京城牵连的,与“邪党”,“东林党”牵连,单单一想,就足以让人头皮发麻,望而却步。
  温体仁见朱由检沉默不语,也明白他是忧心其中厉害,小眼睛闪着光亮,道:“王爷,处置南京之事非同小可,非短时间内可完成。下官认为,黄大人既任江苏巡抚,就是代表我文昭阁,再请司礼监,督政院,六部,都察院联合派人前往南京,持尚方宝剑,再由魏国公等人协辅,应当足以。”
  在座的都不傻,从温体仁的话里也明白,此事已然不能阻挡。却也都没有开口,任何话传出去,说不得就会引起士林风波,影响他们的“清誉”以及“官声”。
  温体仁的话,让朱由检心里大是舒服,脸上微微一笑,道:“嗯,温大人的话,深得本王心意。即日起,温大人可随时进出文昭阁,不必再询问本王。”
  温体仁大喜,站起来道:“多谢王爷抬爱!”
  朱由检也深知其中的风险,更怕朱栩继续“乱来”,结束会议就进御书房请旨,拿到旨意,就召见了杨涟,赵南星等人,然后明发邸报,抢占朝野舆论高点。
  朱由检是清流,尤其是东林党的“希望”,他的出面,自然抵消了相当一大部分的反对声与非议。
  不过以现在的情况,飞往通政使司的反对奏本,还是多达两百道!
  自然,这些全都被留中不发。
  六月十五。
  文昭阁总理大臣朱由检上奏,同意了魏国公等人的奏本,裁撤“南京”改设江苏布政司,黄立极任巡抚,统辖原南直隶所有县府,治所应天府。
  司礼监秉笔太监刘时敏,宗人府宗正、督政院督正平王朱常润,文昭阁阁员刘鸿训率领六部侍郎各一人,其他官员近三百,浩浩荡荡的赶赴南京。
  南京在魏忠贤杀了两个伯爵,抓了两个尚书后,惜命的,中立的都不怎么说话,总归还是有些激烈的人四处生乱。
  东厂接连抓了二百多人,抄了几十人的家。
  人头滚滚,鲜血淋漓。
  在京师派员抵挡应天府后,吴襄的兵马也越过长江,进入应天府,开始接收兵权,整顿一切城防,又有近百人在“哗变”中被杀,人头一个个的挂在城头!
  偌大的南京再无异声!
  魏国公府内,以平王为首,召集了南京各方大员,包括六部,应天府府尹,镇守太监等等,商议国是。
  另一边,原锦衣卫驻地,魏忠贤单手负背,目光遥望着远处巍峨的高山。
  傅应星在他背后,兴奋的道:“舅舅,这次真是痛快,侯爵都随意杀,这次抄出来银子,有两百多万两,这些人,可比京城那些还要有银子……”
  魏忠贤对于这些毫不在意,道:“名单上还有人没抓没杀的吗?”
  傅应星一愣,道:“差不多,只有徐文爵那几个人没动。”
  魏忠贤眼神里冷冷一闪,道:“这几人还有用,给我派人盯着,待南京事了,都给我抓到京城去!”
  傅应星应着,又好奇的道:“舅舅,外面都在传,朝廷要将京城外的一切王爵公卿全迁进京,这是真的吗?”
  魏忠贤也拿不准朱栩的心思,淡淡道:“认真办事就好,其他的不要多问。”
  傅应星讨了没趣,又道:“舅舅,这里快没有我们事了,我们接下来是要回京吗?”
  魏忠贤手里的琉璃珠转的轻快,望着远处,嗤笑一声道:“我出京之前,皇上跟我说,还有一些事情要收尾,接下来,去河南。”
  傅应星一怔,道:“河南?去河南做什么?”
  魏忠贤心里涌动着压抑了很久的戾气,伸了伸脖子,道:“那里有潞王,福王。”
  傅应星大喜,道:“皇上终于要动手了?”
  魏忠贤手里的琉璃珠缓缓转动,眼神冒出寒光,道:“皇上的耐心终归也有限,他们躲在封地不出,我只有去请他们了。”
  傅应星双眼大亮,这两人,在宗室里可是最为富有的。
  潞王是神宗皇帝的同胞弟弟,单膳田就有四万顷,起初还有各项补贴,包括经营食盐,印刷,织造等等,经过这么多年,两代下来,怕是更加惊人!
  福王依循的就是潞王例,加上当初的“国本之争”,万历对福王的赏赐也厚重,与潞王估计也不相上下!
  这两位王爷田亩,加起来只怕在一千万亩以上!
  更别提其他方面的私产,朝廷的各项补贴,真要细算,怕是会惊人眼球!
  傅应星激动不已,道:“好,我这就去准备,我倒是想看看,这两位王爷到底有多少油水!”


第346章 对信王的第一次赞同
  御书房内,朱栩看着从南京,现在称之为江苏布政司了,传来的一道道奏本,暗自点头。
  “江南奢靡太盛,经过一番血气也好。”
  朱栩低语,不过撤都的事情毕竟非同一般,没有一年半载的消化,根本难以消除影响。
  单单他手边上,就有上百封今天新到的奏本,从江苏延生到各地,清流言官,有的含蓄劝告,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更是破口大骂,甚至还有人弹劾起了总理大臣朱由检。
  朱栩有些好笑的摇头,拿起另一摞,是户部的。
  朱栩对户部格外看重,拿起来认真的翻看着。这是户部专门负责推广玉米,番薯等抗旱作物的员外郎上的奏本。
  言称今年各地种植的面积,预计超过八百万亩,预计产量二十万万斤,是寻常谷物的二倍以上。
  朱栩看着这个数字,神色踌躇。所谓的小冰川最激烈的时刻还没有到,而且一连续就是几十年,到时候只怕是这些抗旱作物的产量也要大减。
  思忖一阵,朱栩对曹化淳道:“小曹,今天你抽空亲自去一趟惠通商行,告诉大哥,惠通商行名下的地,强制播种玉米番薯,不得违背。还有,让他加速收购粮食,哪怕价格高一些。明年起,惠民商会在河南,陕西,陕西,山东,四川等地要全面铺开,彻底打压粮价,以番薯,玉米置换粮食,存储起来。各地的粮仓还不够,增加到十个!”
  户部推广并不顺利朱栩能够明白,但他手里的“私产”,从宗室手里收回的田亩,加上之前不断购买的,开垦的荒地等等,总额超过一亿亩,这样数量后面的产量,会相当的可观。
  曹化淳知道朱栩对以后灾情的预判,应声道:“是,奴婢晚些时候出宫去见傅公子。”
  朱栩点头,继续翻阅奏本。
  湖广,四川等地今年的灾情也越来越重,从四川布政司,总理四省军务的秦良玉的奏本可以看出,粮食减产不是一星半点。
  秦良玉上奏屯田,仿照辽东,由兵卒开垦,然后交给当地官府分配给民众。
  明朝对于土地的开垦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肥沃的土地都被闲置,或者挪作他用,朱栩在上面写了个大大的“准”字,并批转文昭阁,推及其他布政司。
  由于朱栩与朱由检的“君臣二人”的勠力同心,京城有了久之未见的平静,虽然暗地里依旧风起云涌。
  文昭阁内,朱由检看着从兵部上来的一道奏本,皱眉,神色不悦。
  这是兵部尚书申用懋与后金使者满达海议和的奏本,里面有着各种谈判条件。
  包括后金向大明称臣,岁贡,明确边界,以银赎回代善,佟养真等人,互不攻伐的盟约等等。
  对于其他的,朱由检都很满意,唯有一条,让他难以同意。
  就是放回,代善,佟养真等人,在他们看来,建奴都该死,应当第一时间处死才对,岂能放虎归山?
  半晌,他也拿不定主意,招来钱龙锡与施鳯来商议。
  两人听完朱由检的话,也神色若有所动,钱龙锡思索一番,道:“王爷,代善乃建奴最大的贼酋,不能放回!”
  施鳯来也赞同,道:“王爷,建奴所谓的四大贝勒轮流理政,莽古尔泰已死,阿敏重伤,代善被我朝俘虏,四去其三,正如猛虎剁其爪,决不能放!”
  朱由检听着两人的话,心里有了底气,在这道奏本上,写了个大大的“再议”,将这道奏本打回了兵部。
  驿馆内,满达海进京已经半个多月了,对于营救他的父亲代善,始终都是茫无头绪,毫无进展。
  他对大明最直接的感觉就是,不同以往了。本来那些拿了银子可以为他做任何事的人,现在不敢拿银子了,倒不是不爱,而是事情难办。
  满达海站在窗前,推开窗户开着外面,皱眉道:“你发现没有,明国似乎有些不一样了。”
  他看到是,满街都是人流,大商户小商贩,都在热情洋溢,仿佛谁都不缺银子,每一个都很富足,丝毫不见在辽东口口相传的,大明腐朽至极,不可救药,亡国不远等等。
  这样一幅盛世景象,哪里有亡国之兆?
  亲兵站在他身后,冷笑道:“贝勒别被南蛮子骗了,这肯定是他们故意弄给我们看的。我可听说了,大明大部分人都吃不上饭,到处都有人在造反,他们国库一年的税银还不到一百万两!”
  满达海自然知道这些,只是,眼前这些,真的假的了吗?
  忽然间,又一个亲兵急匆匆走进来,道:“贝勒,那个曹钦程收了银子了。”
  满达海一喜,转身道:“可以见到阿玛了?”
  那亲兵道:“暂时还不知道,那曹钦程是刑部侍郎,想来应该不难。”
  满达海点头,他深知明朝官员的德性,只要拿了银子,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他已经与明朝兵部尚书申用懋达成议和条件,虽然没有办法赎回那五万人马,能够救回他父亲与佟养真等人,也是大功。
  又转头在窗外看了看,默然一阵,道:“走,咱们出去转转。”
  他身后亲兵一惊,连忙道:“贝勒,南蛮子可是不准我们随意外出,否则会引起议和不利的。”
  满达海却径直往外面走,道:“条件都已经谈好了,相信明国也不会再起事端。”
  亲兵不知道满达海为什么一定要出去,只得跟着。
  三人也清楚明人对建奴的痛恨,都着汉人装,慢慢的走着。
  绕过一条条大街,他们在茶楼听戏,在酒楼吃饭,在青楼选花魁,在文会上看比斗,一逛就是两个多时辰。
  回到驿站,满达海神色难看,关在房里久久为出。
  明朝的繁华远超他的想象,远非沈阳可比,在他想来,单单一个京城,就超过了他们金国十倍!更何况,比之大了上百倍倍的偌大的大明!
  这两个时辰,对他震动非常的大!
  傍晚,朱栩在慈宁宫混了顿饭,刚刚回到御书房,申用懋与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