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靖王在一旁看着,心里一笑,这位毕大人倒也是圆滑,深懂其中三味啊。
果然,黄立极,周维京等人听了都松了口气。
说了一会儿,几人又坐下,靖王沉吟着笑道:“江苏之事,本王处理的差不多,接下来,就需要各位大人慢慢处置了。”
众人也谦虚一笑,接下来有很多事情要做,将一个数百年的都城变成一个普通布政司,可不是杀些人,威慑一番就可以的,需要漫长的时间来消化。
京城之内,朱栩的案桌上,堆满了奏本。
弹劾文昭阁,弹劾靖王,弹劾黄立极,弹劾傅宗龙,弹劾徐文爵,弹劾魏忠贤,弹劾东厂……
从全国各地,各地言官御史,清流东林,弹劾的奏本,足足近千本,单单杨涟就写了二十几道!
朱栩笑了笑,将这些奏本全部一推,笑道:“告诉司礼监,这些弹劾的奏本,全部发给文昭阁,让信王拟好送过来。”
刘时敏对于朱栩偶尔冒出的恶作剧也习惯了,答应一声,便让人准备盘子,将这些奏本整理好,送去文昭阁。
朱栩翻看着来自江苏的奏本,看着各方面的信息,暗自点头,靖王的能力倒是让他刮目相看,虽然没有好眼光,格局,却能压得住场子,是有领导能力的人。
“嗯,今后得给他多一点机会。”朱栩自语的笑着。
曹化淳站在不远处,面色不动,心里却如明镜,皇帝这是棒子打出去太多,要表达善意,拉拢一些可以拉拢的人了。
江苏的事,朱栩暂时可以放下一些了,他翻着奏本,眉头不自觉的又皱起。
这是四川布政司的奏本,今年四川再次大旱,比往年预计要减产三成,并且,民乱之事增多,秦良玉的兵马有些捉襟见肘。
“六万人还不够吗?”
朱栩眉宇间出现一抹忧色,在四川,有秦良玉的骁骑军,秦民屏的豹骑军,总共六万人马,全都是常年征战的精兵,外加归四川总督统属的两万驻军,若是这样都捉襟见肘,四川的情况,怕是比他预料的还要糟糕。
朱栩思索着,放到一边,继续翻着。
没多久,湖广,陕西,山东布政司的奏本他也看到了,全都是说今年大旱,夏粮减产,请求减赋,赈济。
朱栩放下奏本,站起来,走到了门外,深深吸了口气。
曹化淳看了眼桌上那几道奏本,他是知道的,跟着朱栩走到屋檐下,默然无语。
朱栩背着手,望着湛蓝色的外面,沉默了一阵,道:“传旨给左良玉,赵率教,让他们准备,择机讨伐安南,告诉他们,朕要银子,要粮食,不需要占领!”
曹化淳还没有说完,朱栩接着道:“传旨给骆养性,给朕加大力度,朕要在南方的用兵,要最小的代价最大的收获!”
“传旨给朝鲜,让秦翼明,金忠善刺探倭国的消息,越详细越好。”
“传旨给袁可立,熊文灿,让他们加强出海演习,尽量走的远一点,模拟攻岛。”
……
曹化淳没有插嘴的机会,只能认真的听着。
第373章 后金内斗
整个大明,或许也只有朱栩才能意识到这场天灾有多严重。
这场天灾,持续时间之长,之严重,满世界的上下五千年,也找不到例子。
天灾伴随着人祸,大明将经历从未遇到过的危机。
朱栩连续传了十几道旨意,都是向着大明边将的,有了这些烦心事,他也无心再继续批着奏本,看了看外面的天气,伸了伸手臂,道:“叫变蛟来,出宫。”
曹化淳已经去了司礼监拟旨,刘时敏应了一声,便去准备了。
“皇上,咱们这是要去哪?”
刘时敏一身便服,跟在朱栩身后,瞥了眼四周,低声问道。
朱栩走在大街上,手里拿着折扇,笑着道:“去南边。”
“南边?”刘时敏一怔,旋即明悟,皇帝这是要去那军政院了。
曹变蛟带着人,都是便装,跟着朱栩不远不近,警惕着周围。
八月份的天气,太阳如同火炉一般,走在大街上,浑身都冒着热气,让人透不过气来。
朱栩拿着扇子遮头,望了望天,今天的天气,最起码也有四十度,地面温度,应该也有四十五度。这样的天气,在这个时候是很罕见的。
刘时敏也热的满头大汗,跟在朱栩身侧,见朱栩脚步有些慢,似想多逛逛,不由得道:“皇上,天气太热,还是快去快回吧。”
朱栩点头,这样的天气,会很容易中暑,脚步加了快些。
没多久,就来到了一个偌大的院子前,院门前有块大大的石碑,上面雕刻着“皇家军院”四个字。
朱栩脸上有些热,这个不怪天气,这四个字,实际上是他写的,但雕刻出来的字,笔力遒劲,刚硬有力,虽然是在他的笔迹下雕刻,雕刻出来的却完全不一样。
“还得多练啊……”
朱栩嘀咕一声,迈步走了进去。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还没有走近,就听到一阵阵铿锵有力的呼和声。
朱栩快步向前走去,只见不远处一块空地上,三排二十多个二十左右的青年,穿着单衣,在空地上,举着双手,大声的沉声大喊着。
“齐步走!”
在领头的一个青年人指挥下,这群青年人大步走着,脚步踩地有力,步伐整齐,嘴里呼喊着:“喝,哈”。
走到头,那青年道:“立定!向后转!”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一群人再次举起双手,大声呼喊。声音如钟,在院子里回荡不绝。
朱栩看的暗自点头,笑道:“不错不错,不到一个月就有这样的效果,不错!”
曹变蛟站在朱栩身后,看的有些出神,这与大明现有的练军方法很不同,尤其是没有“吾皇万岁!大明万岁!”八个字,思索着回去后得加上。
“齐步走!”
那青年又大喝,领着一群人,来回的走正步。
朱栩看了好一会儿,看着那年轻人道:“这个人是谁?叫过来。”
刘时敏看了眼,上前道:“那个谁,过来!”
那青年被喊的脚步一乱,有些不满的大声道:“停!”
待队伍一停,神色难看的转头看向朱栩一群人,待看到朱栩的时候,脸色一变,快步跑过来,就要单膝跪地。
朱栩眉头一挑,摆手道:“免礼。”
青年动作一僵,站起身道:“是。”
朱栩打量着他,面色黝黑,双目炯炯,眼神里有炽热之光。
朱栩神色好奇,笑道:“你认识朕?”
青年抬手道:“臣来自辽东,做过孙阁老一年的护卫,是孙阁老推荐臣来的。”
朱栩恍然,道:“你很不错,你叫什么?”
青年颇有些激动,他是孙承宗身边的护卫,深知眼前的皇帝在辽东一战的作用,加上教材的“稍微”扩大,他越发的崇敬。
他躬身在那,有些激动的道:“臣王苍海,现任皇家军院教员。”
朱栩笑着点头,道:“嗯,刚才很不错,朕看到了,好好做,不要让朕失望!”
王沧海越发的激动,单膝跪地,肃色道:“谢皇上,臣愿为皇上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朱栩拍了拍他肩膀,转向另一边走去。
王沧海双拳紧握,眼神全都是兴奋之色。
经过一番改革,现在京城有军政两大院,这边是皇家军院,另一边就是皇家政院。
朱栩这次没有看那石碑,走进皇家政院,在远处教室前停下。
教室是用玻璃窗户,郎朗坚定的声音从里面传出来。
“忠君为国,亲政爱民,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忠君为国,亲政爱民,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忠君为国,亲政爱民,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朱栩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上面一个教授,在举着双手,大声呼喊,下面的生员在跟着大喊。
仿佛已经成了习惯,每一个人都很激动,眼神热切。
在教室上方,还有一张朱栩的画像,画像上的朱栩一身龙袍,威严而睿智。
朱栩背着手,站在阴凉下,看了许久,不时含笑点头,倒是没有白费他写了那么久的“教材”。
沈阳。
黄太吉,阿敏,多尔衮,济尔哈朗,佟养真等人聚集在一起,都神色冷然,眼神里好似喷着火。
阿敏伤势已经好了,站在黄太吉面前,怒吼道:“毛文龙太放肆了,居然在我们眼皮底下练兵,他想死吗!”
黄太吉,多尔衮都没有说话。
毛文龙近日来,声势浩大的在搞练兵,与沈阳就隔着一条太子河。
佟养真看了眼黄太吉,对着阿敏道:“二贝勒,明朝士气正盛,不宜力敌。”
所谓的明朝士气正盛,后面佟养真还有一句没说:“金国士气正低”。
阿敏猛的一挥手,冷声道:“那又怎么样,就凭毛文龙那点人,给我三万人,我直接杀到义州!”
佟养真本没有资格在这里,只是后金上次一战凋零的厉害,他也勉强列席。阿敏在后金的地位本仅次于代善,现在代善不在,黄太吉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阿敏,因此阿敏吼起来,黄太吉也得让三分。
多尔衮今年只有十六岁,之前被黄太吉压着,两旗人马也被拿走,现在还给了他一旗。多尔衮是个极其聪明,懂的趋利避害的人。
他也非常清楚,这偌大的金国,谁才是将来真正的大汗!
他面无表情的坐在那,他还没有资格参与两位哥哥的争斗,他需要不动声色的扩充力量。
黄太吉皱眉看了眼阿敏,又瞥了眼在座的众人,微低着头道:“好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毛文龙,我大金粮食短缺,沈阳的粮价一天高过一天,再不想办法,八旗都没有吃的了。”
阿敏脸色涨的通红,道:“你给我五万人,我立马扫灭毛文龙,要多少粮食都有了!”
黄太吉眉头皱的更深,强耐着性子道:“毛文龙既然敢弄出这么大动静,就不怕我们讨伐,若是来个坚壁清野,五万大军无功而返,那我大金就要雪上加霜了,咱们,拖不起。”
对于后金的局势,黄太吉是最清楚的。他们本来就不善耕种,人口也少,今年夏粮欠收的厉害,若是往年还能依靠劫掠,走私从大明,蒙古各处补足,现在明朝进行了严厉的封禁,粮食进不来,加上之前的大败,损失的粮草,没有得到丝毫补充。
后金已经出现了粮荒,要是再不补足,根本熬不了多久。
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抢。
抢辽东都司的毛文龙,本来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可毛文龙显然有准备,成功率反而是最低的。况且,后金现在最怕的就是与明朝陷入僵持战……后金耗不起!
阿敏被黄太吉的态度激怒了,冷哼道:“毛文龙不行,那察哈尔就行吗?你怎么知道他们有粮食,万一他们一把火烧了,还不是一样!”
黄太吉被阿敏的胡搅蛮缠惹的有些恼怒,语气有些冷淡的道:“林丹汗接收了明朝几十门大炮,若是再不剪除他们,东京就要再危险一次了。”
阿敏看着黄太吉,再看看多尔衮,济尔哈朗,佟养真等人,一甩手坐下,怒气哼哼的道:“总之就是你们铁心要攻打察哈尔了,那找我商议什么!”
黄太吉见阿敏默认了,也暗松一口气,现在后金只剩下两大贝勒,他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阿敏,相反,还得多借助他的力量,来巩固金国的局势与他的权力。
他看了眼阿敏,又看向多尔衮道:“这一次,多尔衮也一起,出兵四万,再联合科尔沁,喀尔喀,务必一战而胜!”
多尔衮漠然点头,他领兵不过半月,一切还得听黄太吉的。
佟养真见事情已定,还是皱眉道:“那,大汗,东京该怎么办?若是毛文龙弄假成真,真的来袭,我们该怎么办?”
黄太吉淡淡一笑,道:“本汗肯定明朝不会,他们的麻烦比我们多,只要我们不开战,他们不会乱来。”
阿敏心里一顿子怒火,猛的站起来道:“都听你的!不过这一次要是再败,别怪我动用家法处置你!”
说完,阿敏抬脚就走了。
黄太吉看着他的背影,脸色平淡,眼神却冰冷一片。
多尔衮将一切看在眼里,心底泛起冷笑,神色不动,静静的等着。
果然,黄太吉深吸一口气,转头看向多尔衮道:“多尔衮,多铎这次就不去了,让他领四门兵马,负责守卫东京。”
多尔衮眼神喜色一闪,站起来道:“谢大汗。”
黄太吉点头,望着门外,嘴角一笑,道:“去准备吧,五日后,发兵!”
“那,还用通报明朝皇帝吗?”一直沉默着的德格类,忽然开口道。
这句话落下,同样沉默着的济尔哈朗,硕托也抬起头看向黄太吉。
“不必!”
黄太吉猛的站起来,大步向外面走去。
第374章 与信王的又一次冲突
朱栩在军政两院待了一阵子,见了两院的院长,重申了不得结党,不得涉政等要求,这才又顶着大太阳回宫。
一回宫,信王朱由检与吏部尚书周应秋已经在等着了。
“皇上。”两人同时行礼。
朱栩一摆手,道:“走,偏房叙话。”
朱栩的体质是冬怕冷夏怕热,更何况是顶着外面这么大的太阳。
两人也都没有异议,跟着朱栩来到偏房。
朱栩擦了擦汗,换了身衣服,又分别上了三碗凉茶,喝了几口,这才觉得缓过气来。
坐在软塌上,他看着两人笑道:“都坐,不必拘谨。”
朱由检毕竟是皇兄,他犹豫了一下,坐在朱栩不远处,周应秋也只得跟着坐下。
朱由检不清楚朱栩出宫做什么,也不关心,他腰杆挺直,稍稍一顿,便道:“皇上,今科举士在即,臣是为了科举之事。”
朱栩一坐下,又觉得浑身燥热难耐,又喝了口凉茶,一笑道:“嗯,皇兄说说想法。”
朱由检看着朱栩,又沉默一会儿才道:“皇上,南京贡院已裁,现在科举需要重新理顺,我与周尚书谈了很久,有诸多争议,特来请圣裁。”
朱栩神色不变,心里暗笑。
周应秋是他的人,朱由检这么说,怕是想来说服他的。
周应秋见朱栩微笑不语,便开口道:“皇上,科举自唐以来,历朝历代弊病太多,臣与吏部诸同僚,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不过,王爷不太同意。”
朱栩颌首,示意朱由检说。
朱由检眼神里有着凝色,语气不急不缓的道:“皇上,科举对朝廷,对天下士子关系重大,纵然有些弊端,也不能全部推倒重来,臣议缓行。”
朱栩双手抱着凉茶杯,默默点头。朱由检话里是“缓行”,实则还是“否定”。
周应秋看着朱栩,目光微动,道:“皇上,今年的科举,还照往年,不过,每个士子需要公布出身,财产,田亩,有无狎妓,犯罪,不孝等不端之行,交由地方核实无误,方可进入。另外,将进一步压缩南方比例,改为‘南五北五’,对此,王爷都不赞同。”
朱栩眉头一挑,看向朱由检道:“皇兄的意见呢?”
朱由检听着周应秋的话,见他没有扩大,也没有挑拨离间的意思,心里稍宽,看着朱栩道:“皇上,如今要士子公布财产,古之未有先例,恐引起士子不满,且要地方官府核实,耗时长久,难免发生徇私舞弊之事。南方人文斐翠,本就有所不平,再次压缩名额,南方诸省定会不平,与朝廷不睦。”
大明南北的文化有差异,北方文气弱,中第少,南方文风盛,士子多,为了平衡,以前搞出了“南六北四”,现在又进一步压缩,南方定然会不满,甚至不忿。
曾经出现过进士及第的全是南方人,南方在科举上,有着绝对的优势,他们是万万不愿意放弃这种优势的,更何况,天下官员中,南方是最多的,尤其是最大的朋党——东林党!
朱栩手指敲着桌面,心思飞转。
朱由检的话,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立场,代表了天下大部分的士子,因为大部分士子都是南方人。
可越是这样,越需要解决的办法。
过了一阵,他抬头看向周应秋,道:“说说明年。”
朱由检眉头一皱,忍着没有打断。
周应秋早有准备,躬身道:“皇上,吏部有了个草案。在各个布政司,可设立有朝廷批准的书院,分成三等,县府省,层层考核选拔,最终在每个省完成学业的士子,可进京参考,中第之后,再入皇家政院,结业后,方可由吏部安排入仕。”
“这只是大致想法,其中有许多细节有待完善。比如,关于税赋,廪膳,年龄等,都有待细定。还有就是今年的武举,臣还在与同僚细细推敲。”
“臣计划,召集各地知府,知州,进京,进入皇家政院进行考核,若是考核不过,将进行惩处,若是优异,可加以提拔重用。”
“这些臣都与文昭阁商议过,王爷……有诸多迟疑之处。”
朱由检默默的听着,他心里很清楚,这些即便不是朱栩的授意,他肯定也是早就知情。
这样的变动,前所未有,科举之事,关乎太大,说是“国本”一点都不为过,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万难答应的。
朱栩见朱由检不说话,也能明白他的心思,科举重大,不亚于裁撤南京,甚至影响更大,不止是朱由检要慎重,满朝文武,哪怕是朱栩的人,也都得小心翼翼。
不过,在朱栩看来,大明人才济济,短时间内,不会出现人才断层之类。他要做的,也不是简简单单为了选士,如同设置三司衙门,除了分权,还有打击遏制腐败,提高行政效率等原因。改革科举,朱栩是想要打破富人垄断,普及教育,削弱现有的官商集团等。
朱由检没有说话,他的沉默,就是最好的抗议。
朱栩手指在桌面敲着,说服朱由检,非常重要。他需要朱由检去说服东林党,消减反对声,至少,不能让天下士子来反对他这个皇帝。
“皇兄。”
朱栩抬头看向朱由检,目光坚定的道:“科举改革,势在必行,朕意已决。今年的科举,朕不再插手,全权交给皇兄来处理。”
朱由检眉头紧拧,听得出这是朱栩的让步,可涉及到朱家的万年基业,他还是不能妥协,却也清楚不能硬顶,沉色道:“皇上,此事事关重大,臣认为,当开廷议商讨。”
朱栩端起茶杯,神色冷淡,语气中有了压迫,道:“皇兄,你认为,廷议能拦得住朕?”
朱由检脸角动了动,眉宇间有了凝色。
他醒悟,六部九卿,都察院,大理寺,顺天府,凡是有资格上朝的,大部分都是朱栩的人,真要是开了廷议,也根本拦不住他。
朱由检还是不甘心,心里出现了一点慌乱,微低头道:“皇上,臣……议缓行。”
朱栩见朱由检还是不肯答应,默默的喝了口茶,抬起头,语气冷冽的道:“皇兄,除了今年,日后每年的科考都由文昭阁派人主持。你回去之后,写一道奏本上来,若是皇兄下不了笔,朕就换一个人来写!”
朱由检脸色微变,朱栩的“换一个人来写”,可不是字面的意思,背后的言简意赅,就是要换了他这个总理大臣!
朱由检内心剧烈挣扎起来,有愤怒,有不甘愿,却又十分理智的压抑着。
他很清楚,朱栩已然决断,他难以劝说。可科举事关天下士子,乃是大明的根基,决不能妄动!
大明朝号称“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是空话,尤其是到了这个时候,士大夫的力量,足以左右皇朝更迭,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以外廷胜利告终就是鲜明的例子!
朱由检心里有着迫切的念头,他不能让朱栩继续“折腾”,继续挑战“国本”,他必须要遏制朱栩!
朱由检狠狠咬牙,脸庞抽搐的生疼,强压心底的各种怨愤,拧着眉头看着朱栩,忽然气势一变,有些恭敬的道:“皇上,臣请调袁崇焕驻扎遵化。”
朱栩眉头动了动,遵化到山海关的距离,还没有到京城的近,它是夹在喜峰口与蓟州之间。
不过旋即他就道:“准!”
朱由检生性谨慎,这次也是被朱栩给逼的,心里的怨气稍稍出了些,便站起来道:“臣告退。”
朱栩微笑点头。
朱由检出了景阳宫,假装平静的脸色,终于变的铁青,乘着守卫不在意,在墙角狠狠的踢着揣着,咬牙切齿的嘀咕许久才整理衣服,沉着脸走向文昭阁。
偏房内,朱栩也长吐一口气,朱由检要是真不妥协,他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入主文昭阁,这件事,多半只能拖着。
周应秋见皇帝压服了信王,也没有意外,继续说道:“皇上,一旦各地书院建立,臣议以这些书院的生员逐渐替代各地衙门人员,每个官位都设定要求,比如,知府,必须要有通过皇家政院考核,知县必须要通过省书院的考核……”
朱栩听着,神色渐渐就变了,这不就是变相的“文凭”吗?
他是深受其害的,连忙道:“除了这个,察举,征辟也很重要,要丰富举士渠道,量才委用。”
周应秋倒是没有意外,道:“是,对于各级生员,臣也议议定了考核纲目,品性,财产等等,每次升院都会公开一段时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