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人还没有到应天府,应天府已经聚满了给他们接风洗尘的人,每一个都热情洋溢,迫切的期待着。
  京城之中,蒋德璟与施鳯来这几日也没有闲着,宴请从未断绝,尽管不停的放话,会公平公正,可宴请的人却越来越多,甚至是钱龙锡,信王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科举,向来都是一件大事,不说京城,整个大明的目光都被这次科举所吸引。这是崇祯朝第一次科举,是一道风向标,所有人都想知道,新皇的选人标准,朝廷是如何选人,用人的。


第382章 朱由检心思
  整个大明的目光都被这场科举吸引,文昭阁也全力都在做好这件事。
  涉及到大明十三个布政司,牵扯到的范围之广,官员之多,蕴含的能量之大,超乎所有人的预料。
  从京城到地方,从宫外到宫内,每个人都被牵扯进去。甚至是曹化淳,刘时敏都被人送礼,宴请。
  朱由检这一阵也都在忙这件事,晕头转向的同时,他也充分的体会到了掌握权力的感觉。
  他一口气任免了三十多五品官员,满京城的大臣都好似对他言听计从,心里有种前所未有的舒坦感觉。
  朱由检不停的向朱栩要权,除了礼部,翰林院,国子监,贡院,各地督学,学政也通通归了文昭阁调遣,任免。
  文昭阁,一片忙碌,人影幢幢。
  信王班房内,范景文站在朱栩身前,神色恭敬。
  朱由检坐在那,认真的看着手里的奏本,这是范景文的写的,严禁合理,丝丝入扣。
  一阵之后,朱由检合上手里的奏本,抬头看着他,微笑着道:“范卿的能力,让本王刮目相看,这一次科举的安排,多亏了范卿,让本王轻省不少。”
  范景文抬手,谨慎道:“王爷过誉了。”
  朱由检双手放在桌上,一脸欣赏的看着范景文,道:“前不久叶大学士写信给皇上,举荐你担任顺天府府尹,皇上也同意了,这次科举完成后,就可以调任你过去,你出自文昭阁,可不要让本王失望……”
  范景文躬着身,道:“王爷尽管放心,下官一定尽心尽力,不忘王爷的栽培。”
  朱由检看着范景文,心里颇为意外。范景文虽然是叶向高举荐,文昭阁的中书,他却一直没有怎么在意,也是这次景阳宫那边提及,他在留意,这才发现,这个人也是个大才,行事缜密,稳妥锐气。
  朱由检满意的点点头,道:“嗯,本王对范卿的能力十分信任,接下来就是阅卷,务必盯紧,切不可大意。”
  “是,王爷尽管放心。”范景文应声。
  又与朱由检客套了一番,这才从朱由检的班房走出。
  朱由检看着范景文走出去,脸上的笑容也慢慢收敛。
  顺天府府尹,比一省布政使还要高半筹,更何况,还是大明要害,京师的父母官,这个位置,非同一般,不是皇帝心腹,绝不会任用。
  他不清楚范景文是不是朱栩的人,但对于范景文能够做顺天府府尹,他还是很高兴,至少朱栩向外界透露了一个信号:“皇帝对文昭阁极其信任!”
  这个无比重要!
  他站起来,走到门口,透过门缝,看着外面一群忙个不停的人。
  钱龙锡,施鳯来,周延儒……
  这些人本来都是他精心挑选出来,本以为都是治世栋梁,却没有想到,全是庸庸碌碌,毫无作为,起不到一点作用。
  他的目光转来转去,最后落在了施鳯来身上,微不可察的点头。
  御书房内。
  朱栩喝着茶,微笑的看着回京的鲁王,李精白,阎鸣泰三人。
  “跟朕说说,事情办的怎么样了。”朱栩道。
  鲁王朱寿鋐瞥了眼李精白两人,抬手道:“回皇上,山东各衙门,知府,知县都已经整肃完毕,各个官员也都充实到位,只要过一段时间,相信就能稳定下来,政通事顺。”
  李精白低着头,双眼却一直观察着朱栩的表情,等鲁王说完,连忙接着道:“皇上,不少官员都是当地提拔,有助于稳定地方,现在夏粮已经收的差不多,比往年多出了一成,山东巡抚衙门,能力远超过去的三司……”
  阎鸣泰一听,就知道这是抢功的机会,抬着手道:“回皇上,山东军务严整,定期轮流去龙骧军训练,不论是剿匪还是弹压匪乱都强悍有力,望请皇上放心!”
  朱栩对山东之事还是比较满意的,这三人虽然私心不少,正事也一点没有拉下,按照他的要求,完成的不错。
  他笑了笑,道:“嗯,鲁王……”
  朱栩还没有说完,一个内侍就从外面进来,道:“皇上,靖王求见。”
  朱栩抬头,道:“传。”
  靖王进来,道:“臣拜见皇上。”
  鲁王等人是来述职,也是来邀功的,却没有想到半路杀出陈咬金,都是一脸异色。
  朱栩摆手,看着靖王,鲁王两位王爷,笑着道:“嗯,靖王,鲁王,你们的差事都办的不错,各有赏赐。另外,你们再代朕,分别去一趟辽东,东江,慰问将士……”
  这可是殊荣!待天子行事!
  靖王与鲁王都是大喜,拜道:“遵旨!”
  奖赏给出了,朱栩又详细询问山东情况,足足一个时辰后,才放走四人。
  四人一走,顺天府府尹,赵晗就从外面走进来。
  朱栩看着他,道:“准备的怎么样了?”
  赵晗神色颇为振奋,站那道:“回皇上,吏部的周尚书从江苏调遣了不少官员,臣也从政院挑选了很多人,到了河南,再从当地挑选,应当已足够。”
  范景文接任顺天府府尹,赵晗就会调任河南巡抚。
  这是朱栩早就计划好的,闻言也点头,道:“很好,多多准备,有备无患,河南不比山东,错综复杂,人文繁盛,需要谨慎处置,切不可闹出太大动静。”
  对于行政改制,朱栩一直都小心翼翼,若是引起地方反弹,改制的阻力就会加大无数倍,真要是来个“不配合”,也足够朱栩头疼。
  赵晗道:“皇上放心,臣定当谨慎行事,缓步而行。”
  朱栩点头,又仔细询问半晌,最后还让他去找李精白等人取取经。
  朱栩在宫内忙个不停,宫外也不曾暂歇。
  秦良玉接手北方四镇兵权,着手整顿兵马,安置防卫,同时兵部也调兵遣将,配置火器,一个庞大的陷阱,一点点的在喜峰口形成。
  这四镇镇守北方大明百年,沉珂复杂,想要理清,需要费大力气。
  好在秦良玉半生从军,治军严谨,一接手就雷厉风行,挑拣精锐,削除伤残瘦弱,无视勋贵,大力的整顿。
  半个月后,各地乡试的榜单送到了京城,在江苏待了很久的毕自严,也处理停当,返回京师。


第383章 欠粮惊人
  乾清宫,云台。
  毕自严站朱栩身前,道:“皇上,江苏的政体架构,强势有力,各项政务推行稳定……”
  毕自严虽然是去整顿原南直隶的财政,不过毕竟是钦差,其他各方面也都有考察。
  朱栩听了一会儿,笑道:“嗯,继续说。”
  毕自严对江苏的体制很诧异,又觉得很合适当前的大明,想要中兴大明,必须要有着强大有力的执行能力,不能容忍地方上肆无忌惮的阴奉阳违,甚至明着对抗朝廷,一定要打破窠臼,不破不立!
  他也有过细细的研究,很是赞同。听着朱栩的话,道:“皇上,黄立极,傅宗龙两位大人都尽心尽力,巡抚衙门已经辖制整个江苏,每项政务推行,都得到有效督促,官员任免,能力考核,都依照吏部新法,可以说,吏治方面,江苏已做的最好,值得其他布政司效仿。”
  朱栩点点头,道:“嗯,江苏的事情,朕还算满意,说说税制的事。”
  毕自严知道这是皇帝最关心的,稍稍组织了下,道:“皇上,分税基本上在江苏已经确立,巡抚衙门下辖多个都司,专门负责商税,粮税,给各知府衙门的权限很少。加上巡抚衙门的强力施压,不论是官,是商,还是当地豪族,都不敢拖欠,所以,收税的能力毋庸置疑……”
  朱栩颌首,这是体制了,示意他继续说。
  毕自严见朱栩没有异议,继续说道:“商税,只是短短一个月,巡抚衙门就收上来超过一百万两,全年的,臣预计单单江苏会超过五百两。”
  朱栩先是皱眉,旋即恍然。一开始集中自然收取的多了,待稳定下来,一年五百万,也不算少。
  毕自严见朱栩听的认真,稍稍思索,又道:“粮税,其他几省的粮税已经收归户部,江苏一省,臣清缴了历年拖欠,加上夏粮,目前征收,超过一千万石,具体数额还在统核,应当会更多。”
  朱栩顿时就眉头一挑,大明现在的粮税,从万历年间就一直在减少,到了去年,满打满算也不到两千万石!
  可江苏一省,就超过了一半!
  他情不自禁的端起身边的茶杯,眼皮跳动,嘴唇刚碰水,他就抬头看向毕自严道:“你知道,各地拖欠的税粮有多少?”
  毕自严出自户部,自是清楚,道:“回皇上,单天启五年,拖欠已达五百万石,超过三年,自动消除记录。”
  朱栩刚喝了一点,就又抬起头,有些诧异的道:“你是说,超过三年,就不会继续征收了?”
  毕自严看了眼朱栩,沉吟一声,道:“皇上,各地有惯例,超过三年征收不上来,便是真的征不上来。所以,就会不再去计较。”
  朱栩也知道地方有税粮拖欠,一直不怎么在意,想着日后整顿,总归一次性要收上来的,却没有想到,还有这么一个潜规则!
  他下茶杯,手指在桌面上敲击着,心里转着念头。
  他深知官场黑暗,尤其是这种时候,官吏不管再这么清廉,再怎么一心为国,无不被套牢在那个已经既定的框架内,就犹如一个死循环,无人可以挣脱。
  可也没有想到,居然还有这样的、众所周知的潜规则!
  朱栩心底冒出火气,强压着道:“嗯,那毕卿,你认为我大明一年的税粮,正常的话会有多少?”
  毕自严眉头一皱,神色露出思忖之色。
  这个问题看似好回答,里面却有着诸多掣肘,说多说少,他都担心会再次打击到皇帝。
  良久,在朱栩的直视中,毕自严道:“皇上,万历二十年,粮税大约在两千五百万石,现今各地旱情不止,臣估算,可收上来一千八百万石,若是向江苏那般整顿,加上历年拖欠,臣有把握,近三年,每年会有三千万石!”
  朱栩眼角跳了跳,这个数字,可比他预估的还要多。不过毕自严在户部多年,他的话,比傅昌宗还要有威信。
  朱栩心里也是有些激动的,若是真的能收这么多,哪怕日后有所减少,也是个极其不错的底蕴,足以扛上好几年,更何况,还有番薯等收成没有算在里面。
  思忖好一阵子,朱栩深吸一口气,笑着站起来,道:“嗯,毕卿做的不错。你说的,朕都记下了。至于其他布政司,还得慢慢来,山东那边朕刚刚改制完,接下来是河南,不过还要缓缓,不能引起太大的动静。”
  毕自严见朱栩没有冲动,心里也暗自放心,抬手道:“是。皇上,我大明的问题,出在朝廷,也出现在底层,朝廷要雷厉风行,底层也要雷霆扫穴。皇上已结束了党争,各省的改制也在开始,不知,接下来皇上打算做什么?”
  这个问题,毕自严之前也问过,朱栩背着手,望着宫外的万里晴空,笑容诡异的道:“财富的二次分配。”
  毕自严眉头紧皱,细细思索着几个字,却怎么也不明白,猜不透朱栩接下来到底有什么打算。
  尽管他面色平静,实则心底是有些担忧的。在他看来,皇帝登基之后,改革的动作越来越大,好在都是不同领域,引起的反对声还可以压制,若是触及了他们的共同利益,这么多的势力叠加在一起,绝对是要天翻地覆的!
  朱栩也不给毕自严追问的机会,转头看向他笑道:“目前朝廷也没有合适毕卿的位置,这样吧,给先生加东阁大学士,与孙大学士一起,每旬三日,来给朕上课,朕也该好好读书了……”
  毕自严双眼一亮,这倒是好机会,可以了解皇帝的政策,也可以随时影响,归正,连忙抬手道:“臣谢皇上!”
  解决了江苏的事,朱栩也松了口气,回到御书房,就让曹化淳拟好旨意发了出去。
  坐在御书房内,朱栩继续他单调的批奏本的日子。
  他的这些奏本,还都是从文昭阁过滤后来的,要不然还要多出好几倍,饶是如此,朱栩一天下来也没有将当天的看完,可见,历朝历代的皇帝,只要稍微勤奋一点的,都是需要极大的毅力。
  奏本多是枯燥无味,看久了也麻木。差不多天黑,朱栩才发现一道有意思的。
  这是琉球尚丰王上奏的,言称大明水师威武,所到之处海盗无不清剿一空,琉球上下已然安稳,却请求水师常驻,愿意负担大部分开销。
  朱栩眯着眼,这让他想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共同防卫条约!
  朱栩打量着这道奏本,自语般的道:“若是我大明的海陆两军进入琉球,与他们共同组建海陆两军,他们负担大部分开销的话,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范本……”
  琉球对大明向来忠心耿耿,每年都派使者进京,历代国王也都是大明册封,国小势弱,还面临海盗的威胁,若是不影响国王的政务,交出防务怕也应该很乐意。
  说完,朱栩就拿起毛笔,写出了一道“共同防卫”条约的文本。
  许久,他拿着这道文本,吹干墨迹,端详一阵,满意的笑了笑,递给曹化淳道:“送到参谋部,让孙传庭等人合计一番,若是没有问题,就发给尚丰王,看看琉球的意见。”
  曹化淳将朱栩刚才的话听了仔细,知道朱栩这分明是不想出银子还扩充力量,微笑着快步走过来接了过去,道:“是。”
  朱栩对他这个突然冒出来的主意很高兴,对现在的大明来说,可以套用的地方非常多,除了琉球,还有朝鲜,安南的莫氏等等。
  司礼监关于毕自严的任命诏书发出后,很多人都摸不着头脑,内阁已然不存,这个东阁大学士,又是什么东西?
  不过信王朱由检却长松一口气,因为他知道,司礼监制定了朱栩上课的课纲,已经发到他手里了。
  他看着朱栩的课纲,脸上泛起一点笑容。
  既然朱栩肯向学,那就说明不会再“乱政”,他修复大明的机会就多了。
  朱由检思索一阵,拿起手边的关于各地乡试名录,起身出了文昭阁,来到景阳宫。
  朱栩正批着奏本,心下好奇,看着走进来的朱由检,笑道:“皇兄这是有什么事,还亲自跑一趟?”
  这句话怎么听都显得生分,朱由检心里也有些尴尬,脸上微热,抬手道:“皇上,臣是为了乡试而来,各地录取的名单已经送上来了。”
  曹化淳连忙走过去,接过来,递给朱栩。
  朱栩翻了翻,也没有在意,他知道,其中肯定有不少朱由检看好的人,笑了笑,合上道:“嗯,皇兄这个件事做的很好,朕明天就下旨,调赵晗巡抚河南,范景文调任顺天府府尹。”
  不管怎么说,这件事也是对文昭阁的肯定,朱由检神色微喜,又抬手道:“臣谢过皇上……还想请个旨意。”
  朱栩一怔,打量着朱由检,道:“皇兄尽管说。”
  朱由检看着朱栩,颇为谨慎的道:“皇上,臣举荐施鳯来任江苏左参政,施大人学识渊博,资历丰厚,当为江苏左参政不二人选。”
  朱栩神色不变,心里稍一思索便明白,这施鳯来是失宠了。
  他装作思忖一阵才道:“嗯,施鳯来,是不错,朕同意了,文昭阁阁员嘛,皇兄看好了,报上来就是。”
  朱由检本也是试探,见朱栩这么轻易答应,心里悄松一口气,也笑着道:“谢皇上。”


第384章 觊觎
  所谓的白驹过隙,对朱栩来说,最是正确不过。
  站在屋檐下,望着今年的这第一场雪,朱栩也是满心欢喜。
  平王站在朱栩的身侧,笑道:“都说瑞雪兆丰年,皇上,明年一定是个好年景。”
  曹化淳在后面听着,不动声色的笑了下。皇帝身边的人,谁不知道皇帝猜测今后大旱会越来越严重,哪来的好年景。
  朱栩背着手,笑了下道:“皇叔,今天进宫,不是给朕来报雪的吧?”
  平王道:“臣哪敢,是近来从江南来了几个戏班,臣特来请皇上一起去听听。”
  朱栩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旋即道:“好,那就一起去听听。”
  平王笑呵呵的,道:“保准皇上喜欢。”
  朱栩出宫,现在越发的盛大,前前后后,足足动员了百人,从内宦,宫女到禁军,气势威严到了极点。
  朱栩裹着厚厚的棉服,与平王一起迈入平王府,边走边笑道:“皇叔,今天都是什么戏啊?”
  平王跟着躬着身,道:“臣知道皇上喜欢听小曲小调,这是山东那边的小调,说是根据《西厢记》改编的。”
  朱栩双眼一亮,刚要开口,王府内就齐齐迎出了一大队人马。
  靖王,鲁王领头,还有英国公,徐国公,外加叶向高,韩癀,左光斗等人,足足二十多人同时上前,道:“臣等拜见皇上。”
  朱栩双眼眯了眯,有亲王,有国公,还有致仕的老臣,这个组合在过去的大明,绝对是跺跺脚都会让大明地震的。有的现在已经投诚,有的,还在观望,不过,既然此刻出现在这里,想来就是等着他招安了。
  朱栩心思透亮,对着平王笑道:“皇叔,朕这点上不得台面的爱好,要被天下人嘲笑了。”
  平王一直都观察着朱栩的神色,见他并没有生气,也暗自放松,赔笑道:“皇上说的哪里话,小曲也有小曲的雅,我也是经常听的。”
  朱栩暗吐一口气,就要年底了,终归要过个好年,一抬手道:“都平身吧,今天,君臣同乐,不必拘礼。”
  “谢皇上。”众人起身,站立两旁。
  待朱栩坐下后,依次安排座次,平王陪在朱栩边上,笑着道:“皇上,马上就来了。”
  朱栩点头,手里拿着热茶杯,打量了在座的人一眼,笑着望向不远处搭起的台子。
  雪花飘洒,处处都是白雪,台上人影匆匆,紧张的准备着。
  “哎,还是皇叔这里舒坦。”
  朱栩喝了口茶,感慨道:“皇宫啊,闷的跟个棺材似的,想透口气都难。”
  现在还没有开场,朱栩的声音不大,却也传遍了在座的所有人。
  在座的都算与朱栩打过交道的人,见他还是这么“毫无礼法”,也权当做没有听到。
  朱栩右侧,是徐国公,英国公等人,左光斗隔着几个,乘还没有开场,站起来向朱栩道:“敢问皇上,听说今年的夏粮有近三千万石之多,不知是否属实?”
  三千万石税粮,怕是要追溯到正统年间,才有这样的数字。
  朱栩看着左光斗,突然间就想到了他在“移宫案”里的作用,又想起了当朝某个传说。一个大臣要跟皇帝“讲道理”,结果皇帝不肯听,拂袖而去,这位大臣就追着,拉住皇帝的衣袖,堵在柱子上足足说了半个时辰才肯放走皇帝。
  虽然说法有些夸张,也足以说明了士大夫在明朝的地位,一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即便是皇帝也要退让。
  朱栩眼神恍惚一闪,不动声色的道:“看来户部的机密工作做的很不好,这么要紧的数字,居然传的到处都是。”
  左光斗神色微变,沉着脸,抬手继续道:“臣斗胆,想问皇上今年的税粮有何安排?”
  朱栩神色不变,心里暗自嘀咕“这是来投诚,还是问政的?”
  他没有说话,转头看了眼平王。
  平王连忙笑呵呵的坐起身,道:“听戏,听戏,今天咱们听戏,左大人,坐下,坐下。”
  左光斗心里万分不情愿,朝廷有了这么多的税粮,可以用的地方很多。但他知道,从户部的安排来看,却不是,大部分仿佛就放在那任由发霉,完全没有安排。
  但他也知道,这个场合不合适,强忍坐了回去。
  叶向高等人也若有所思,没有出声。
  他们这次进京,就是知道新朝在小皇帝的“胡闹”下,反而有了新的一番天地。他们要保护这来之不易的新局面,不能让皇帝再“胡为”,浪费掉。今天这场“听戏”,就是希望通过平王,来缓和小皇帝对他们东林党人的“偏见”。
  张维贤也出声,打圆场地笑道:“皇上,这小曲听说非常动听,配合特殊的乐器,让人很是难忘。”
  朱栩笑着点头,望着台上。
  一个中年男子,略胖,缓步走出,他身后跟着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姑娘,后面还有几人抱着乐器坐下。
  他们先是对着朱栩等人一躬身,然后便开始表演。
  如同泉水的叮咚声响起,男子的唱腔高亢嘹亮,有着难言的磁性,小姑娘的嗓音柔嚅,低回婉转,两人配合,倒是很好听。
  这种曲调,朱栩是没有听过的,不由得来了兴致,嘴角含笑,手拍打着大腿,仔细的听着。
  这样的曲子,向来不长,重复四段后便结束了,表演的众人又是一躬身,纷纷下了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