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推行晚婚?这个只怕不易,女孩子过了十八就是老姑娘了,如何推行?
  重新分田?谈何容易,田亩是所有人的命根子,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会愿意拿出来重分,一定死死捂在手里!
  移民?这一条倒是还好说,虽然辽东田亩开垦的不多,好在建奴的威胁大大减弱,只要加强开垦,田亩足够,多送一些过去也可以。
  控制人口流动?灾情严重活不下去了,还不让人走,这比瘟疫封城还可怕,一旦朝廷赈灾跟不上,肯定会激起民愤,闹出民变,这个会如滚雪球。
  官身纳税?这一条怕不止西南几省,全天下都得急!
  株连法……这个本就一个激烈手段,要是再严酷,简直就是官逼民反,还是朝廷,皇帝亲自逼的!
  三人都对视一眼,毕自严沉吟着道:“皇上,这些手段……或许能起一时的作用,长久……怕是会适得其反。”
  申用懋抬手,道:“皇上,朝廷府库还算充实,臣认为,官身纳税这一条可以不用,稳定各地,根本还是需要官绅们坐镇。”
  孙承宗与朱栩时间最久,也是最了解他的,他知道,皇帝这些手段背后肯定还有其他的目的,稍稍一思索就脸色微变——他不敢想下去!
  朱栩听着毕自严,申用懋的话,神色不变,心里悠然转动。
  这几个办法确实是他思忖很久,里面何尝没有拿西南做试验,同时试探天下官员的意思。
  明朝的根基确实如申用懋所说,是遍布天下的乡绅,他们掌握着人赖以生存的土地,接着就会衍生开来,士农工商,他们无处不在。满天下的人,可以说,除了宗室,有少量田亩的百姓,其他人都掌握在这群人手里。
  这群人对大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之前的东林党,虽然后世很多人都认为东林党代表的是所谓的“官商阶级”亦或者“新兴资本”的利益,不过在朱栩看来,他们是一群在大明土地兼并到极点恰无利益可分的时候,新崛起的地主势力集团。
  他们喊着要中兴大明,因此奋不顾身的争权夺利,本质上,还是想要从早已经根深蒂固的大明腐朽地主集团手中抢食。
  至于相对的,魏忠贤所代表的“阉党”,很多人都说是天启为了平衡东林党而放纵坐大的。朱栩觉得,这是一个笑话,有皇帝支持的大太监,不管面对哪一个外廷势力,那都是通杀的结局。
  “阉党”的都是些什么人,除了魏忠贤等被东林党打击的内监,其他都是被东林党赶出朝堂的“邪党”,是原本朝堂上的中坚力量,代表的老的地主阶层。
  说穿了,东林党,阉党是地主阶层两股新旧势力之间的争斗!
  政见不合,虽然是借口,却也实实在在说明了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也就是彼此都要抢劫对方的根本,要下死手了。
  照这样看来,东林党的失败,实际上是新兴地主阶层败给了老旧势力,在这其中,天启扮演了一个拉偏架,甚至说赤膊上阵的角色。
  他偏向老旧势力,或者说,朱由校的立场不是大明皇帝,而是作为最大的,最老旧的地主,一开始就站了老旧势力的一边。
  这是东林党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只看到了阉党的“奸邪”,大力铲除,使得东林再起。
  再起的东林党早已经元气大伤,不复之前的盛况,面对庞大,遍及天下,深不可测大明老地主阶层,他们无计可施,一筹莫展,这也就给了阉党余孽重启的机会。
  大明到了那个时候的大明,山河破碎,天下凋零,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分的了,除了相互之间的争权夺利,仿佛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
  不管怎么说,东林党也好,阉党也罢,他们代表的都是地主阶层,是朱栩改革路上的最大目标以及敌人!
  至于所谓的“商”,不过他们依附在田亩之上的另一副面孔,对朱栩来说,微不足道。
  东林党已经被扫灭,阉党名存实亡,失去了政权,可他们依旧可怕,纵然不能直接推翻朝廷,却有太多的手段能毁掉大明!
  朱栩短短时间心里就转了不少念头,见孙承宗一直不说话,就知道他肯定猜出了一二,微笑道:“孙阁老,你的想法?”
  孙承宗抬头看着朱栩,一脸肃色,面上坚定,道:“皇上,臣认为……可以一省一省的来,不能操之过急。”
  朱栩眯了眯眼,果然,还是被看出来了。
  毕自严听着孙承宗的话,稍稍思忖,脸色也突变,连忙抬手道:“皇上,臣赞同孙阁老之议,必须谨慎行事,容臣等细细商议,寻求一个稳妥之策,切不能一意孤行!”
  申用懋不明白两人为什么突然这么紧张,不过谨慎无大错,跟着抬手道:“臣附议。”
  毕自严,孙承宗不管申用懋有没有听懂,两人脸颊都有冷汗流下。
  他们都猜到了,不说其他,单说“官身纳税”这一条,要是扩展到江南,只怕要天翻地覆!
  这显然是皇帝潜藏的一个目的——两人想想都后怕!
  朱栩笑着不点破,道:“你们辛苦一点,找六部尚书,细细商议,年前给朕回报。”
  毕自严与孙承宗都松一口气,这要是皇上执意强行推动,他们也没辙,好在还有回旋的余地。
  三人对视一眼,齐齐抬手,道:“遵旨。”
  现在离过年也没几天,三人都预感到,这个年他们是过不好了。


第529章 官身如白丁
  第二天一大早,陕西的奏报终于来了,早一步的还有锦衣卫的飞鸽传书。
  朱栩看着这一道奏本,一张密旨,神色平静,心里却有种预感,西南将又有乱起。
  陕西的奏本说,李精白带着一个参政,一个主簿,还要西安府的知府,其他人基本都是随从,另外,还有李精白的儿子李岩也在其中,现在都消失不见,陕西巡抚衙门,总督衙门都在全力查找。
  锦衣卫的密旨上说,西安府附近没有大股乱民,可这帮劫掠者,进退有度,消息准确,一旦掳到人,立马消失不见,半点踪迹都没有留下,哪怕是锦衣卫都查不到一丝的线索!
  锦衣卫怀疑,这不是普通的匪寇,背后有高人指点,蓄谋已久。
  朱栩倚靠在龙椅上,目光静静的看着外面,眉宇间有着化不开的凝重。
  西南六省,人口少说也有三千万,多么庞大的基数。灾情会越来越严重,一步一步加深,持续十多年,到了崇祯十四五年,那才是最可怕的时候,天下大旱,饿殍遍野,人吃人的惨象随处可见。
  朱栩单想想就觉得可怕,且到那个时候,不止是西南,是整个大明都成为灾区,大旱大涝,天下都没有半寸太平之地!
  俯视着这个庞大的国家,从上到下,里里外外,朱栩如同陷入了一个不深泥沼,艰难前行,他不知道前面什么地方会有陷阱,会深不见底,或者根本没有出路……
  曹化淳,刘时敏分别站在御桌两边的不远处,看着朱栩的表情,神色微忧。
  若说皇帝生在其他时候,哪怕是万历初,怕现在的情形都远不是这样。大明已积重难返,想要中兴大明,岂是一句口号就行的。虽然建奴的威胁暂时消除了,可内部的问题,也如同一座座大山一般阻挡在前,压得皇帝喘不过气来,越发的束手束脚。
  偏偏又赶上这成年累月的大旱,灾民在不断的增加,照这样耗下去,哪怕大明底子再厚也经不起折腾。
  更何况,皇帝还有着极其长远的计划,岂能将国力都耗费在西南!
  “你们说,朕给西南定的六个办法,是不是还不够?”突然间,朱栩转头看向两人。
  曹化淳与刘时敏下意识的看向朱栩,曹化淳愣神一会儿,道:“皇上未雨绸缪,奴婢认为可以。”
  刘时敏也不敢回答够还是不够,道:“奴婢也认为可以。”
  朱栩知道这两人是在避讳,微微摇头,继续看着门外,眼神警惕,语气平淡的道:“这场大旱会超过你们的预计,到目前为止,政改也只是进行了上层设计,基层,事关百姓的还从未触及。朕只是进行了权力集中,根本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困难还远远没到……”
  曹化淳与刘时敏都知道皇帝说的是什么——田亩!
  当年瑞王封地,陕西的田亩居然不够,要从其他地方再划,偌大的陕西居然找不出三百万亩地,可见兼并已经严重到了什么程度!
  两人都没有说话,一来是内监不得干政,二来,此事涉及太大,关乎天下官绅是小,大明根基是大!
  李精白被掳走,不止令朱栩震动,朝廷高层都很是震怒。
  武成阁内,毕自严,孙承宗,六部尚书申用懋,傅昌宗,袁可立等人齐至,督政院的靖王,外加内阁的来宗道,张我续都在,十多人坐的满满当当。
  待孙承宗将陕西的事情说完,一群人都神色微变。
  袁可立虽然苍老,却目光如刀,脸角似剑,沉声道:“毕大人,孙大人,陕西决不能姑息,匪寇横行,天下苍生蒙难,朝廷当再行雷霆,镇杀宵小!”
  袁可立虽然是礼部尚书,可就在军旅,一身的凌厉煞气。
  申用懋也是倾向这一点,看着孙承宗道:“孙阁老,下官认为,朝廷不可姑息养奸,但降雷霆之怒。”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都没有说话,他们更偏向怀柔,认为只要赈灾及时,就不会有大的民情出现。
  这也是明朝朝廷由来已久的镇抚之争,原来的陕西巡抚杨鹤就主张以抚为主,不过他去年被罢,显然在朝野看来,是“抚”的失败,当以“镇”为要。
  孙承宗的想法是“镇抚并用”,也可以说是“剿抚并用”。不过他没有在这上面纠缠,看着众人道:“我与毕大人之前与皇上商议过,调天津巡抚李邦华入陕,诸位大人有何看法?”
  众人都对视一阵,周应秋开口道:“下官没有异议,李邦华是合适人选。”
  吏部尚书都同意了,其他人自然没有什么话头。
  见都没有反对,孙承宗与毕自严对视一眼,将他们昨夜整理,关于皇帝所说的,外加他们商议,共整理出十条,命名为“治陕十条”拿出来,递给众人道:“这是我们与皇上商议之后,连夜整理的,诸位大人先看看,若有不妥,我们再议。”
  两人虽然这么说,心底还是不安。
  皇帝说的“六条”明显是早有盘算,不是随口而出。而这六条,每一条都关乎甚大,哪怕他们进行了稀释,可还是担心会引起反弹,朝野,还有乡绅以及百姓。
  简而言之,这几条虽然针对是灾情最重的西南,可随时都有可能推及到全国,明眼人一眼就会看到这个潜在的“可怕威胁”!
  第一个拿到的是傅昌宗,他看的眼皮直跳。
  虽然孙承宗,毕自严将朱栩的六条进行了修改,可还是很惊人。
  成婚年龄推迟到十七岁,勉强可以,最多生两个孩子,这怎么可能?
  重登户籍可以,怎么分田?大明田亩经过两百年都已经分完了,还能怎么分?
  移民这一条倒是关系不大。
  严控人口流动,倒也可以。
  可官身纳税这一条……皇帝之前与他说的是“官绅”,也就是几乎大明所有人都要纳税,哪怕剔除了“绅”,依然还是会掀起轩然大波,震动天下。
  严苛执行株连法,这个傅昌宗并不在意,这个松紧可变。
  下面的是毕自严,与孙承宗商议的几条,包括设置赈灾点,登记受灾人口,严查贪腐,扩大挖河筑路的规模等等。
  傅昌宗看完就递给身侧的周应秋,沉默着没有说话。
  他的太阳穴不停的跳动,疼的厉害。
  周应秋匆匆看了眼,递给身侧的袁可立,他微眯着眼,脸角无法平静。
  他能清晰的分辨,哪些出自皇帝,哪些是出自毕,孙二人。
  袁可立算是饱经世故,可看着也一阵头皮发麻,看了眼孙承宗与毕自严,递给对面的靖王等人。
  申用懋是知道的,他最后还是看了眼,又还给毕自严。
  这么一圈下来,议事堂安静的可怕,却好似能听到每一个人的呼吸声。
  毕自严见众人都不说话,轻声一笑,故作放松的道:“大家不必拘束,这是我们私下之议,不会记录。”
  他话音落下,一群人相互对视,谁也没有轻易开口。
  这“十条”里有五条是“致命”的——大明的命!
  孙承宗算是预感到了,看向傅昌宗道:“傅尚书,你先说。”
  傅昌宗作为皇帝的亲舅舅,深得信任,不管说什么,至少是开了头。
  傅昌宗神色肃重,看向毕自严,孙承宗道:“两位大人,这‘十条’是暂时之策,还是长久?”
  毕自严稍作沉吟,道:“这是为了应对西南灾情,只是暂时之策,为期两年。”
  这句话不止傅昌宗,其他人也都暗松口气,这说明皇帝还没有一意孤行的意思。
  袁可立还是第一次参加大明决策层的议事,看着毕,孙二人道:“两位大人,下官认为,规定生两个,三个没有意义。孩子出生往往夭折过半,不说民间,哪怕皇宫的皇子公主,能够成年的也是寥寥可数。外加西南灾情严重,能养活亦是殊为不易。”
  毕自严点头,道:“这些本官也想过,是以,这一条规定,更多的是‘劝导’,官府本就无法强迫百姓。”
  众人都恍然,这第一条解决了,一群人心里都有底了,不再那么慌张。
  “关于分田,两位大人是如何考虑的?”这次问话的是傅昌宗。他是户部尚书,田亩,户籍,都归他管。
  毕自严道:“本官刚从西南回来,算是有些见闻。西南多山多林,耕田少,不过,这次移民,加上有宗室,无主,新开垦之地等等……嗯,外加朝廷会进行回购,以点扩散的方式慢慢进行,应该不成问题。”
  众人都颌首,话虽然这么说,里面肯定非常复杂,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去做才行。
  不过,只要朝廷不强行分田,就不会有大乱子。
  第二条也算顺利过关,毕自严与孙承宗对视,目光看向在座的。
  这些人就算是大明的高级决策层了,过不了他们这一关,就预示着失败。
  第三条是移民,第四条是控制人口流动,第六条是严苛株连法,这些都是有弹性的,众人都不怎么在意,最关键的,就是第五条——对“官身”征税!
  官话是说,在朝为官的人,要带头交税,为西南抗灾做贡献!
  不过,若说是捐纳,亦或者短时征收也可以,可规定上是只写了“官身如白丁”!
  最为令人不安的是,这一条,要是推及全国,那就是山崩地裂,会天下大乱的!
  这里也就是袁可立与皇帝打交道少,其他人都心底冒着寒气——皇帝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这分明就是一波试探!


第530章 收拾安南
  傅昌宗算是最能明白皇帝用意的,“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这个想法,朱栩也不止一次与他谈过。
  而且,之前还做了不少试探,都是点到即止,并没有引起什么风波,自然,每一次的试探都说明官绅阶层不好对付,户部,甚至是朱栩都没敢再轻动。
  不过,陕西这件事显然给了朱栩一个非常好的借口,拿西南做试验田,由此估量天下。
  傅昌宗知道,他该说话了,他不动声色的环顾一圈,然后看向毕自严与孙承宗,语气极其平静,道:“毕大人,孙阁老,下官认为,不止为官之人,西南官绅世受皇恩,恩泽绵长,也应该为西南灾情出力,为朝廷分忧。”
  傅昌宗是更进了一步,将西南的官绅全都拉入,也就是要全西南,除了宗室,的所有人都要交税!
  众人心底都是一突,齐齐看向傅昌宗,目光闪烁不休。
  他们都在猜测,这是傅昌宗自己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授意?
  毕自严神色不变,与孙承宗对视一眼,道:“其他大人有何意见?”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可道理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抢别人碗里的肉!
  周应秋对这件事洞若观火,明摆着就是皇帝在背后推动,既然傅昌宗说完了,也该轮到他这个“帝党”二号人物继续,稍稍沉默,他接着便道:“下官赞同傅大人之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事情,决不能发生在我朝,否则有损皇上圣德。”
  众人心底都腹诽,又一个大道理,可真要推行下去,西南官绅非得造反不可!
  “下官附议。”这次说话的是工部尚书徐大化,魏忠贤不可靠了,他就一直积极努力,奋力工作,拼命的讨好朱栩。他也是眼亮的人,岂会错过这个机会。
  “下官附议。”说话的是刑部尚书倪文焕,刑部的职权现在更多的抓捕犯人,侦破案件,其他审核,断案这些权利都转到了大理寺,因此存在感很低,所以不能错过表忠心的机会。
  六部尚书中,还剩下礼部尚书袁可立,兵部尚书申用懋。
  靖王恰在这个时候插入,大声道:“两位大人,下官认为,傅尚书之议再好不过,应当施行!”
  靖王是看到了某种趋势,信王越来越不得皇帝信任,离开内阁是迟早的,且,周应秋近来频频示好,他推荐的人才都得到了重用,这是暗示!
  在座的并没有谁真的在意靖王,之所以叫他来,只是监督一下,让皇帝知道,他们不是背着他私自定议国政。
  申用懋看了眼袁可立,知道这位老大人德高望重,沉吟一声,接着道:“下官有疑义,此议若传出,只怕不会如朝廷所想,西南诸省本就混乱,此一举,无异于火上浇油,下官议当缓行。”
  申用懋是说给这些人听的,也是说给朱栩听的。
  毕自严,孙承宗没有意外,申用懋这个兵部尚书,最是稳妥,细致,他们都看向没有说话的袁可立。
  袁可立脸角如剑,目光也犀利异常,看着孙承宗与毕自严,非常干脆的道:“天下士人都不会同意,所以,下官附议!”
  毕自严与孙承宗都是微怔,袁可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们袁家乃是显赫的书香世家,在文坛,在大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什么要反对士人?
  但袁可立没有要解释的意思,一句话落音,便不再张嘴,不发一语。
  毕自严与孙承宗对视,心里都倍感无奈。
  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这些大人们的话有多少出自真心尚未可知,这种情况下,这条政策,真的能顺利推行吗?会有多少效果?
  除了这件事,其他的也不需要商议,毕自严道:“既然如此,我与孙阁老去回皇上,诸位可以先回去。”
  自始至终,来宗道,张我续都没有说话的资格,两人也心底都明白,从未插话。
  傅昌宗与周应秋看了眼彼此,都站起来,无声的向外走去。
  这件事来的太突然,他们一点准备都没有。
  武成阁内,只剩下毕自严与孙承宗。
  孙承宗摇头苦笑,道:“若是再推迟个三五年,事情或许好办,皇上终究还是心急。”
  毕自严倒是没有这么想,沉着脸,目露思忖的道:“如果说,这次的灾情真如钦天监所言,要持续个四五年,之后情况如何还要再看,那,皇上今日的做法,恐怕是未雨绸缪了……”
  孙承宗一怔,若有所思,旋即道:“若是真如此,确实要早做布置,不过天下百姓未必这么看,这条一出,足以震怖环宇,海内皆惊了。”
  两人又对视一眼,毕自严道:“走,再与皇上商议一番。”
  两人出了文昭阁,转身走向景阳宫。
  朱栩此刻却不再景阳宫,而是在乾清宫。
  云台之上,朱栩,刘太妃,李解语,其他的就是站成一排的李思忠等建奴归顺之人。
  老太妃坐在朱栩左下首,看着李思忠等李家人,满面笑容道:“李将军乃是我大明柱石,镇守辽东四十多年,功勋卓著,你们能归顺,老身也替老将军在天之灵感到高兴……”
  李思忠等人躬身站在那,唯唯诺诺,内心颤栗。
  皇帝推迟这么久才召见他们,不止说明皇帝不待见他们,朝廷上下也不待见,之所以还要见,不过是做给天下人看的。
  李解语坐在朱栩右手,穿着淑女宫服,俨然是后宫之人了。她表情平静,看不出半点有要为娘家人说话的样子。
  朱栩看着几人,笑着道:“不必拘束,这次能平定辽东,你们也都是有功之人,明年朕打算南下,你们都要给朕做好护卫。”
  李思忠等人连忙抬手,道:“臣等遵旨。”
  朱栩含笑点头,道:“嗯,该有的赏赐,年后都会一并赏下,不论是做官还是带兵,朕都支持,有什么想法,现在也可以跟朕提。”
  李思忠等人哪敢乱开口,慌忙道:“京师繁华,臣等年老,愿在京中修养。”
  朱栩一摆手,道:“朕不是小气的皇帝,这样吧,你们原来在辽东的部众朕都拨给你们,还有朝廷在西南剿的匪,也划给你们,总共有五万人,到时候,随朕一起南下,安南,朕打算要收拾一番,你们给朕出出力。”


第531章 决意下江南
  李思忠等人都低着头,心里警惕万分。
  眼前的皇帝是一个无从去揣度的人,说错一句话就可能是灭顶之灾。
  皇帝这句话到底有没有其他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