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1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臣虽然早就都知道这些,可这个时候听着,还是心底震撼。户部两个最重要的职权都被分走了,户部的分量将要大减。
早就拟定好的,户部没有意见,其他人自然无从反驳。
毕自严有心尽快结束今天的廷议,问了一句后,就道:“吏部,吏部有任命,调用,罢免官员之权,考核之权移交督政院,一切官员的调用,任免都需督政院的考核,同意……”
朝臣们听着,都不动声色的看向前面的靖王,督政院的权力现在是大的惊人,虽然没有官员的任免权,可这“考核”,比六年一度的京察还可怕!
吏部尚书周应秋同样没有异议,群臣默默听着,他们都在等着。
“刑部。”毕自严抬头看了眼,刑部尚书倪文焕昨夜已经被下狱,旋即道:“刑部不再负责审案,专职刑案,在各地设刑狱司……”
刑部在六部中职权相当小,可以算半个透明。
毕自严没有给群臣说话的机会,刑部一结束就道:“工部不再负责宫殿的修缮,船舶的建造,设专司,隶属内阁……”
“礼部……”
“兵部……”
“督政院,负有督查天下政务之责,有权调查内阁以下所有政务的合法,合规,有权调查三品以下所有官员……”
“大理寺为全国最高审案衙门,各地三司衙门改名为大理寺,分省府县三级……”
“太仆寺……”
“鸿胪寺……”
群臣们都静静的听着,现在京中的衙门与以往大不相同,他们相对的也要做出改变。
“真的……不一样了。”这是群臣们共同的心声,同时隐隐有着期待,这是大明中心的征兆!
毕自严说的口干舌燥,可还得继续,看了眼众人道:“十大粮仓,朝廷设有十大粮仓,储备足够的粮食,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灾情,征战,预计规模一千万石……”
众臣暗暗的抬头看了眼朱栩,心里惊叹:皇帝的眼光总比他们长远,这个十大粮仓,对大明上下来说,将是无比巨大的信心来源!
“皇家钱庄。”毕自严抿了抿干燥的嘴唇,道:“负责评估大明的银钱多少,以铸币,发行银票……朝廷将严禁民间私自铸币,发行银票,放贷……”
这些本来就是户部的职责,单独拿出来说,朝臣心里都有些担忧,害怕这钱庄成为朝廷,皇帝的钱袋子,不受约束。
“税务总局……”
毕自严的话音未落,站着的群臣都忍不住的抬头,看向毕自严,然后看向高高在上的皇帝。
现在的大明,最为牵动人心的无非两件事:钱,粮。恰恰这个税务总局都管着,看似是个“局”,地位直追“部”。
“税务总局分国税,地税,国税负责粮税,商税,盐税,茶税,关税……地税负责徭役,车马税,绢税……”毕自严滔滔不绝。
下面的群臣已经皱眉了,哪怕已经商讨过不止一次,可听着还是尤为不舒服。
朝廷将大头都拿走了,地方上怎么办?不是他们这些巡抚,总督在意,而是全体地方官员,甚至百姓都会反对。
可朝廷显然意已决,他们反对不得。
毕自严长篇大论,涉及的赋税非常复杂,单听着就绕的很,头疼,若不是之前看过文书,此刻只怕犹如在听天书。
“粮税……”毕自严说到这里,停顿着,抬头看向下面的众臣。
一干大臣们都不自觉的挺直腰杆,目光直视着毕自严,焦急的等着他下面的话。
毕自严心底同样清楚这是一个最为敏感的议题,他皱了皱眉,压着心底的不好预感,道:“恢复太祖税粮制,亩收一斗,非朝廷减免,皆不得例外……”
“臣反对!”
第一个跳出来的人让满朝大臣都是一愣,不是各地巡抚总督,而是刑部左侍郎,沈珣!
朱栩眉头一挑,神情意外又来了一丝兴趣。
沈珣出自江南沈家,数代清贵,名声极好。在山东巡抚,刑部侍郎任上都做的不错,颇有实干精神。
毕自严早有预料,放下奏本,目光冷静不乏厉色的道:“沈大人有何话要说?”
沈珣五官方正,神态坚毅,四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他抬手向毕自严,而后向朱栩,沉声道:“皇上,臣不反对恢复太祖粮制,只是现今我大明灾情四起,灾民数以百万计,赖乡绅以活命,臣以为,这个时候不该向乡绅征税,当下旨勉励,使之多多出力,以缓朝廷之忧……”
毕自严与孙承宗对视,都暗自凝目,他们之前就听过沈珣的这种说法。
沈珣的话说的堂堂正正,有理有据,真的不好反驳,若是平常时期,这样的处理办法也是极好。
可是,大明现在不是寻常时期,除了朱栩没有人真正意识到这场来的并不突然的灾情有多么可怕!
历史上的大明就是这样处置的,一个个政策都是如过去一样,循规蹈矩,丝毫没有意识到延续多年的灾情对大明的伤害有多深。
即便是朱栩经过多年改革,为大明积攒了力量,可到最后能否安然的度过这场“小冰川”,度过的大明元气还有几分,都是未知数。
所以,非常之时,要行非常之法!
“臣赞同沈大人之言。”
张问达出列,沉色道:“皇上,太祖之法已废置近两百年,已不合时宜。现在对士绅征税,于情于理都不合,臣请暂议。”
朱栩看着张问达,眼角微眯。尤其是他手指那显眼的扳指,明朝不兴这东西,也唯有他喜欢。
张问达向来圆滑,圆滑并不代表他不做事,相反他很会做事,政务处理起来,甚至比毕自严都不差。不过朱栩不喜欢,这个人总不能把握,无法判断是否对他的政改有利或者不利。
他的话是有道理的,群臣中也少有人能反驳。
但是在朱栩看来,他的这种做法,不是在拯救大明,甚至连缓解,阻止都算不上,而是在继续将大明往深渊里加速推!
朱栩手指敲着桌面,神色不动。
“臣也赞同沈大人之议。”
“臣也赞同。”
有人两个人出列,赞同沈珣,实际上明眼都看得出,这是张问达的支持者。
朱栩脸色不变,目光在朝臣中搜寻,最后停留在孙传庭身上。
孙传庭会意的出列,抬手向朱栩道:“皇上,去年一年,西南六省用于赈灾的银饷超过五百万,粮食超过八百万石,而去年的朝廷税粮不过两千万石,银二百万,若是再不开源,朝廷两年内将入不敷出,百官的俸禄都将发不出……”
孙传庭话音一落,大殿里顿时就嗡嗡声响起,朝臣们都低声议论起来,面露凝色。
近几年朝廷出手相当大方,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一点,认真的追究起来,朝廷的收入确实极少,皇帝的内帑可是在几年前就空了!
沈珣已经退下,不再多言,他的话是出于公心,不想让皇帝,朝臣认为他“附党”。
两个张问达的支持者眼见是辽东总理大臣,张问达的上司,神色微变,纷纷退回。
张问达听着孙传庭的话,神色犹豫,孙传庭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他还不太能接受向士绅征税。
朱栩可不会给他机会,一锤定音的道:“既然群臣没有意见,这一条就过了。内阁会出详细的章程,任何人不得拖延,塞责,懈怠!此事,事关社稷,敢有三心二意者,立斩不赦!”
朱栩的话不啻惊雷,阮大铖等人的惨叫声再次在大殿回响,令人不寒而栗。
张问达嘴角一动,旋即默然退下。
这朝堂已经不是他熟悉的朝堂了,他一个人改变不了什么。
第554章 “顺利”的廷议
张问达站在班列里,神情不动,内心异常复杂。
他抬头看了眼那近在眼前又好似远在天边的皇帝,又瞥了眼四周。
朝堂他太熟悉了,他来来去去站了近二十年,可现在却是无比的陌生。
一言而出,四论而起,不管是对是错,总有人与你争吵,攻讦,无休无止,一件事往往拖个十天半月都未必能成。
他还记得天启三年,眼前的皇帝还只是个孩子,大大咧咧的要找当时还是高高在上的吏部尚书的他,要他作为惠王府的长史,他拒绝了。
这才多久,当年的惠王已然是威名赫赫,威加海内的皇帝,朝堂也变了,再也不如过去的泥沼,皇帝一言既出,无人敢说个“不”字!
心底复杂的不止是他,还没有跟上朱栩,朝廷改革节奏的大臣们都有些恍惚,五年前的朝堂他们还历历在目,现在的他们,再也没有那个时候的“意气”,都小心谨慎,内心多了以往没有的一种东西——敬畏!
不管这些人心思怎样,随着朱栩话音落下,这件事已成定局!
毕自严,孙承宗,傅昌宗等人悄悄对视,都暗自松了口气。朝臣对皇帝终究没有放肆,这也表明皇帝对朝局的控制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朱栩微微点头,前一阵子的大棒没有白敲,有心一鼓作气将所有议题都通过,刚要开口,一个内监急匆匆的从外面跑进来:“启奏皇上,魏忠贤求见。”
毕自严等人相互看了看,没有设定这个环节,都望向朱栩。
朱栩眉头一皱,道:“这个时候他来干什么……宣。”
“遵旨。”那内监小跑转回去。
群臣都若有所思,面露凝重。
魏忠贤是把持权柄一时的人物,当初的“阉党”权倾天下,士人皆为之胆寒。只是崇祯朝以来,除了偶尔的冒头,其他时候都没有什么大动静。在这政改的关键时刻,他来做什么?
魏忠贤走进来,脚步不快不慢,脸上黝黑,看不出一丝的表情。
看着魏忠贤,群臣突然心底微微一沉,这会儿才明白,皇帝早就收服了魏忠贤,若是真要做什么,这位绝对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刀!
纷纷情不自禁的又看了眼上面的皇帝,眼神里都闪过谨慎之色。
魏忠贤不知道群臣的心思,自然也不会去管,来到大殿前面,躬身道:“奴婢参见皇上。”
朱栩神色平淡,道:“什么事情,要在这个时候求见?”
魏忠贤稍作犹豫,道:“回皇上,臣查到有人与西南匪寇有联系。”
朱栩脸角微动,目光带着警色的道:“谁?”
群臣暗自心惊,立时看向魏忠贤。朝廷对匪寇是什么态度很清楚,那是严厉镇压,绝不放过!若是有官员与匪寇勾结,罪名可不是仅仅杀头这么简单!
魏忠贤道:“回皇上,具体是谁还没有禀报上来。东厂用几个假消息进行了试探,源头是陕西巡抚衙门。”
朱栩心里顿时就想起,去年确实有人从陕西巡抚衙门走漏消息,关键是李精白那个儿子李岩现在失踪,不知踪迹。
他面露思忖,没有说话。
李邦华连忙出列,抬手向朱栩,沉声道:“皇上,巡抚衙门臣还未来得及整顿,请皇上下旨,将东厂查到的线索都转交给臣,臣一定彻查清楚。”
李邦华声音刚落,魏忠贤就又道:“启奏皇上,奴婢还查到,有人串联欲抵制今年的科举,也是从陕西传出来。”
朱栩眼角一跳,目光冷冷的看向周应秋,道:“吏部尚书,这件事,你知道吗?”
周应秋上前,抬手道:“回皇上,臣并不知情,不过想必有不少人是没有资格参与科举的。”
朱栩的目光又转向毕自严,淡淡道:“毕师,你怎么看?”
毕自严本来是想尽快结束这次廷议的,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沉吟着道:“皇上,此事可大可小,臣认为,当交给吏部核查,东厂不宜介入。”
“启奏皇上,臣请裁撤东厂!”突然间,周维京站了出来,向朱栩道:“新政之后,有刑部,大理寺,督政院,东厂的存在臣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空耗大量的俸禄!”
魏忠贤眼神微变,他之所以卡在这个时候进来,就是为了凸显存在,可不是来被裁撤的。他悄悄看了眼上面的朱栩,低着头不动。
周维京的话是有道理的,这种道理与历史上朱由检裁剪锦衣卫很相似。
河南总督杜文焕也上前,道:“皇上,臣认为东厂是当裁撤,不说以往的劣迹,在新政中也是不须。”
“臣附议。”山东巡抚黄立极道。
接着又有傅宗龙,朱燮元等人赞同附议,这些人都曾经是东厂的受害者,看到机会都忍不住的试一试。
“还真是一波三折……”
朱栩虽然一直都沉着脸,实际上是冷静的旁观,洞若观火,对这些人的心思能猜到一二,看了眼魏忠贤,俯视着群臣,淡淡道:“东厂不是今天的议题。各个衙门各司其职,不要擅权,更不要揽权!”
满朝的大臣们都没有与朱栩争论的勇气,闻言都抬手,而后退下。
毕自严情知不能继续下去,道:“皇上,关于税务总局,关于税务细则,臣等要仔细商议,请暂停今日廷议,待臣等商议完善,再做商讨。”
朱栩俯视着群臣,果然见他们的神色都有些不太“正常”,若有所思的点头道:“传旨,毕自严,孙承宗为左右次辅,统领朝政,明日在文昭阁议事,会后将记录,奏本呈奏御书房。”
“臣等遵旨。”毕自严,孙承宗抬手。
朱栩起身,看了眼群臣,心底暗自摇头,这场廷议与他想的完全不同,大臣们心怀各异,哪怕他强行推动政改,效果暂时还是未可知,需要时间来慢慢观察,完善。
毕自严,孙承宗等人心头同样复杂。
皇帝前所未有的强势,群臣不敢抬头,这场廷议与他们预期的也不一样。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同是如此,这场廷议不伦不类,前所未有。
更多人则是浑身不舒服,他们说不出为什么,可又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这场廷议或许是一种趋势,一个开端,将景正朝与崇祯以前完全区分,指向了一个不可预测的未来。
“大明以后的朝堂、廷议究竟会怎么样?”
这是三十多个封疆大吏的内心想法,他们更进一步就是朝廷,要位列朝班,今天的廷议让他们很不安。
朱栩直接出了侧门,长吐一口气。
今天也是对他的一次大考,虽然过程有些意外,结果都在意料之内。
曹化淳跟在朱栩身后,知道他从昨晚到现在就没睡,今天的廷议不是预期的那么顺利,想着道:“皇上,要不要出宫走走?”
朱栩精神绷了很久,转头看了他一眼,挺了挺胸,出了口浊气道:“今天就算了,给朕盯紧朝臣,政改不能大意。”他心底明白,今天的廷议不成功,短时间不能再开,只能以内阁统领群臣商议,以奏本的形式上奏,再行颁布。
毕自严等人出了金銮殿并没有出宫,将傅昌宗,申用懋等五部尚书,外加靖王叫到文昭阁,再次商议。
这几人都算是大明决策层,坐好之后,都面带肃色。
今天的廷议看似顺利,实则都是皇帝的威信所致,并不是大臣们多么的赞同新政,尤其是税改这一块,大臣们虽然没有说话,心底依旧是反对,抵触。
毕自严现在是左次辅,地位比孙承宗的右次辅稍微高一点,他看了一眼众人,道:“诸位大人,税改势在必行,关乎国政,各地巡抚如不真心赞同,推动,效果将大打折扣,不妨都说说看法。”
第555章 名妓胜国
宫里的廷议刚刚结束的时候,张我续的署名文章就在朝报上发出。
他破题的方式与陈新甲不同,立意是“天”,以“大一统”为理论出发,洋洋洒洒数百字,结论是“王法莫过天”,与陈新甲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篇文章先是在北方几省同时发出,再过一天南方也会同时传遍,覆盖天下。
拿到朝报的识字之人看的都是连连点头,甚是赞同。
张我续毕竟是饱学之士,外加在礼部数年,还是有些声望,他的文章有理有据,道德高点非常高,根本没有破绽可寻。
一处茶馆内,几个花白老头,摸着胡须琢磨着今天的朝报。
“张大学士的文章,写的好!”其中一个摇头晃脑,好似在品味。
“那是自然,张大学士翰林出身,少有神童之美誉。”另一点头,深以为然。
“万历之后,朝政败坏,党争祸国,皆因纲纪丧失,张大学士这篇文章,来的正是时候!”
“重塑纲纪,申明王法,当为首要!”
“不错,阮大铖等人包藏祸心,指鹿为马,当诛!”
“皇上英明神武,召天下百官重修大明律,尺安人心,再定乾坤,当为一代圣皇!”
“不错不错,新政之效已初现,我大明中兴在即,能亲眼见到,死也瞑目!”
“说的是!”
“再不有家祭无忘告乃翁之憾矣!”
一群老者长吁短叹,颇有些老怀甚慰之态。在他们的着不远处,三个年轻的士子看着朝报,全是一脸的激愤痛快之色!
一个带着镶金蓝帽,厚厚的虎皮大衣,腰配回子古玉,面色堂堂,目光炯炯,看上去二十三四的年轻人,他突然拍着桌子,畅快大笑道:“阮贼也有今天,当浮一大白!”
他右手边的是一个身穿厚厚的袄袍,脖子上软獭围巾,看似去也颇为不凡,应声笑道:“冒兄,阮贼当日折辱我等,合该有此报应!”
“冒兄”左边的是一个精瘦的十八九岁年轻人,似乎不太怕冷,穿的有些单薄,神情振奋,道:“朝局果然不一样了,若真的能铲奸除邪,我们也理当为朝廷出力!”
说话的三人,分别是冒辟疆,陈贞慧,吴应箕,他们也都是复社之人,复社被强行解散之后,几人在秦淮河上浪荡一阵子,又去苏州晃悠,最近才来的京城。
吴应箕嘴里的“出力”是指参加科举,他们之前约定好不参加。
冒辟疆,陈贞慧都眉头皱起,脸色微沉。
他们对朝廷很失望,都曾经说过终身不仕。
先是东林的先贤关的关,死的死,躲的躲,接着是书院,然后强行解散复社,更又取消贡院,国子监等等,这在他们看来,分明是针对他们这些士林学子,着实难以容忍!
这种话虽然说出口,又有几个能坚持?苦读寒窗十几年,不就是为了一朝登科吗?
只是,他们对朝局看不清,不知道门路在哪里,即便能考中,能否在朝堂立足还未可知。
君不见,朝廷这几年杀了多少人,阮大铖的惨叫声还在京城上空回荡!
“冒兄,我听说皇上即将巡视江南,你说,朝政会有改变吗?”突然间,陈贞慧说道。他现在才名初显,在江南很是风光。
冒辟疆一怔,俄尔摇头道:“朝政皆出帝心,若皇上不改,其他人也无可奈何。现在我大明内忧外患,偏偏皇帝一直对我大明子民出手,朝廷诸公不但没有劝谏,反而助推所谓的‘新政’,可叹可忧……”
陈贞慧,吴应箕都是一阵沉默,新政伤害最大的就是他们江南这些人,从权力到财富,都在不停的缩水,让他们能如何喜欢朝廷?
突然间陈贞慧双眼一亮,道:“不如我们去找找袁老大人吧?他世出名门,对我江南士林多有照顾,说不得能帮上我们一二?”
他嘴里的袁大人是指袁可立,袁可立出自的袁家历代有不少翰林,官宦,清誉加身,在士林间有着极其庞大的影响力。
吴应箕不看好,道:“袁老大人固然对我等多有同情,只是他一人也影响不了朝政……”
陈贞慧嘴角动了动,无力反驳。
冒辟疆嘴里喝着茶,分外觉得没有滋味,轻声叹道:“可怜我等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那些人再怎么吹捧皇帝,吹捧所谓的新政,都掩盖不了朝局昏暗,吏政败坏的事实……”
陈贞慧,吴应箕都默然点头,那报纸上虽然天天吹捧,可他们满腔热血,结果报国无门。在他们看来,很是嘲讽。
三人说着都觉得无聊,他们以往非常热衷政事,喜欢高谈阔论,可眼见不可及,分外不是滋味。
“冒兄,顾小姐来京城了,还不快走!”
突然间,一个年轻人冲进来向着冒辟疆喊了一句,不等冒辟疆说话,转头又跑了出去。
冒辟疆神情大振,双眼放光:“媚儿?是媚儿进京了吗?”
吴应箕直接就快步向外面走去,同时急切道:“冒兄发什么愣?还不快走,迟了坐的地方都没了!”
冒辟疆慌忙站起来,一个不稳踢倒长凳,打翻了茶壶,却也顾不得,快步冲了出去。
他去年在秦淮河见了一眼顾媚,也就是顾横波,便念念不忘,受足了相思苦,没有想到在京城居然能再见!
几个老者将这三人的话语,动作都看在眼里,大是皱眉,摇头不满。
“庶子,管中窥豹,肆意妄评朝政!”
“去年朝廷有规定,士子官吏禁入青楼,视禁令如儿戏,还妄想入朝!”
“十年寒窗不如一妓女,着实可悲!”
“罢了,依他们的品性怕是入不了朝,休要坏了我们的心情!”
“说的是,喝茶喝茶……”
宫外有宫外的热闹,文昭阁内,毕自严等人陷入了两难境地。
朝廷的政策算是勉强通过了,可执行又是另一个问题。
兵部尚书申用懋看向毕自严,道:“毕大人,下官认为,朝廷应该下达具体考核目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