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栩本想尽快重新丈量田亩,可朝廷,哪怕是毕自严等人都觉得操之过急,希望慢慢来,只能放宽到“三至五年内完成”。
关于重登户籍,核算大明人口,反对声也比较大,最主要的担忧就是会再次得罪士绅,引起更大的反弹。
朱栩知道是他心急,耐着心与大臣们周旋。
刘时敏从外面进来,在朱栩的空隙,递上一个本子,道:“皇上,这是明日的日程。”
朱栩接过来看了眼,与往常也别无二致,想了想道:“空出半个时辰来,朕要见一见徐光启。”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大炮了,毕竟这个时候“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
刘时敏仔细斟酌了一会儿,道:“是,奴婢明天派人通知徐侍郎。”
朱栩点了点头,又道:“今晚去鱼藻宫过夜。”虽然后宫只有一个女人,朱栩也不是夜夜都去的。
曹化淳应了一声,派人去通知。
很快就要进入四月份,寒气未去,天却渐渐要热了起来。
第二天一大早,得了旨意的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各省巡抚,总督都陆续进入文昭阁,准备开始今天的阁议。
谁都清楚,暂停了这么久的政改,要进入下一阶段,因此气氛显得格外的凝肃。
毕自严与孙承宗坐在最前面,环顾一圈,一百多人,他神色严肃,也不给众人讨论的机会,直接道:“该商议的,讨论的,已经很久了,今天我们不做任何讨论,直接表决,以多数胜少数,诸位以为如何?”
他的话音一落,孙承宗就道:“最好不过。”
“下官赞同。”来宗道道。
“下官赞同。”傅昌宗道。
“下官赞同。”周应秋道。
“下官赞同。”徐大化道。
“下官赞同。”沈珣道。
“下官赞同。”袁可立道。
随着内阁,六部尚书齐刷刷的赞同,让一干巡抚总督都是脸色微变,不由得对视。
这表示朝廷已经达成了一致,不容他们反驳了,更何况,背后的皇帝肯定是站在朝廷一边的!
“下官赞同。”河南巡抚赵晗道。
“下官赞同。”山东巡抚黄立极道。
“下官赞同。”山西巡抚张瑞图道。
随着亲近朝廷的巡抚们应声,一些总督也相继“下官赞同”。
本来还有心与朝廷继续“争辩”的巡抚,总督们,这个时候只得随大流的“下官赞同”,太明显就容易出事。
毕自严神色平静,翻着身前的札本,道:“那好,咱们开始吧,今天的第一项,大明律,修改的草本大家都已经看过。赞同的向北面抬手,反对的向南面,现在开始!”
孙承宗等人率先抬手,齐齐向着背面,北面,那是乾清宫的方向,寓意自然一目了然。
傅昌宗,周应秋等人同时抬手,都是向着北面。
其他人有样学样,都抬手抱拳,向着北面,以示赞同。
大明律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现在来说还是一条条总纲,可操作性不强,也不存在什么值得争夺的。
毕自严扫过一眼,点头道:“好,全票通过。”
他话音落下,他身后不远处的内阁中书许杰悄然记录,在他的另一边是司礼监内监,也拿起笔无声的记下。
毕自严等了一会儿,道:“第二条,内阁制,详情大家都知道,本官就不浪费时间,现在表决吧。”
内阁,这个的出现是因为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虽然大明没有明文列出,可实际上已经存在了近两百年。
同样没有什么好说的,一群大人们齐齐的向北方抬手。
毕自严看了眼,道:“全票通过。”
许杰与内监悄悄记录,没有任何动静,不敢惊动任何人。
可其他人都心里警惕,这是要呈递到御前的!
“下一条。”毕自严环顾一圈,淡淡道:“景正税法。”
这个税法包含太多,粮税,矿税,盐税,商税等等,其中的粮税就包括“官绅一体纳税”!
这一条,也是一系列政改中最为敏感的一条,争论最多,甚至现在宫外还在闹腾的。
“下官赞同。”傅昌宗第一个道。他是户部尚书,虽然不再负责税务,可他的分量的谁都掂量的清。
“下官赞同。”周应秋道。
“下官赞同。”袁可立道。
……
“下官赞同。”赵晗道。
“下官赞同。”钱龙锡道。
“下官赞同。”王三善道。
内阁六部,一干巡抚齐齐抬手“赞同”,人数眨眼睛就远远过半了。
剩下的愣愣对视,心底十分抵触,不管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他们都认为“士绅纳税”这一条不合时宜,想要再争论一番。
可在他们犹豫的时候,那记录的内监伸头向他们这些没有抬手的人看来。
这群人都是脸色微变,而后僵硬着脸,艰难的抬起手,向北。
那内监缩回头,继续记录。
毕自严看着又是“全票通过”,心里暗松,哪怕有一个反对,传出去也有损政改威严。
毕自严神色振奋,与孙承宗对视一眼,道:“第四条,景正田亩制,表决!”
景正田亩制最主要的两条,一个是重新登记田亩,一个是丈量土地。不论是哪一个都不会被士绅所接受。
这也是争议非常的一件事,不过已经勉强达成一致。
还是内阁,六部领头,其他人一些人跟从,在大势所趋面前,即便反对的人也只得抬手向北。
“通过!下一条。”
毕自严看了眼,道:“宗室条例,勋贵十八规,皇宫用度法……一起表决。”
皇宫用度被规定不得超过上一年税银的百分之一,宗室,勋贵都没有意义,反正他们现在都已经实际上废了。
大人们都不约而同的抬手向北,这些都没有什么可谈的。
毕自严同样清楚,接下来又表决了几个不怎么重要的,而后话锋一转,道:“下面表决六部,督政院的改制,先表决督政院。”
这句话落下,整个大堂都安静了。
这督政院不同于以往的都察院,职权扩大的让百官心惊,朝廷的大人们担心会演变成第二个锦衣卫或者东厂,地方上的大员则担忧会成为悬在他们头顶上随时都会落下的斩头利剑!
这是朱栩为现在的糜烂体质特别设计的,专门监督天下官吏,自然有着血淋淋的杀气。
毕自严不给这些人反应的时间,淡淡道:“开始表决吧。”
第572章 汤若望
督政院,不止在京城可以调查二品以下,也就是六部尚书以下的官员,在地方还可以调查三品以下,也就是巡抚,总督以下的所有官员,不需要朝廷授权!
这样的权力,即便是锦衣卫,东厂都没有,不止京城的官员,京城的官员都是心不安!
这要是稍一放任,还不天下大乱!
“下官赞同。”周应秋这一次是第一个举手,比毕自严身侧的孙承宗还快。实则上,他对于这个布置心里不同意,可景阳宫的皇帝一再坚持,不做丝毫退让,他也只能站出来支持。
周应秋是吏部尚书,对天下官吏最有发言权。
他一抬手,傅昌宗接着抬手向北道:“下官赞同。”
这两人如同一个风向标,赵晗,张瑞图,黄立极,钱龙锡,蒋德璟,王三善等等,一群巡抚纷纷抬手支持。
随着巡抚的支持,当地的总督也都跟着抬手,在某种程度来说,他们是一体的,一旦有事,谁也跑不了。
六部尚书中,除了袁可立资格比较老,没有跟着周应秋等人,其他五人都抬手。
内阁,五部尚书,这个分量谁都掂量的清,立场偏中立的一群人纷纷抬手,将场面变得非常壮观,一群人齐齐抬手向北。
这样的壮观场面,让另一小波人就显得尴尬,抬手不是,不抬手也不是。
毕自严早就料到了,看了眼,道:“过半,通过,下一条,吏部改制。”
内阁中书与司礼监内监都悄然记录,人数,比例,谁没有抬手。
一群人内心忐忑,倒也坦然,哪怕皇帝找他们麻烦,他们也敢理直气壮的解释。
吏部的改革,有扩权也有收窄,大体上没有意见。
而后是户部,户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钱粮都在手,皇帝的钱袋子,户部尚书还是皇帝的亲舅舅,可见这个分量。
户部分出去了收税权,分出了钱库,可以说伤筋动骨,大为瘦身。
这个是极其不合常理的,六部的权职总体上来说一直扩大,包括兵部,这是皇帝的需要,可皇帝最为看重,也最为忠君,外界称为“帝党党魁”的傅昌宗,户部尚书,却大权被削!
这要是传到外面,只怕会是一场震惊天下的大地震!
好在在场的都算明白人,分出去的税务总局还是户部指导,管理国库的皇家钱庄是傅涛在管,可以说,户部虽然改革,还是没有脱离傅昌宗的掌控。
没有什么意外,户部的改革全票通过。
接着是工部,工部的职权在扩大,也有削减,包括铸造战舰,修缮宫殿等等,这些都将新设成商行,划归渐渐整编完成的惠通商行。
刑部的职权同样在扩大,尤其是刑狱司,接管了全国的刑狱,这样的权利,也足以让地方心惊,甚至畏惧。好在这个刑狱司是刑部与地方双重管辖,不至于完全被动。
礼部的职权同样扩大,鸿胪寺的大部分权力都被移交了过来,负责国家礼制,接待外宾等等。
兵部的职权在收窄,因为前面几年需要兵部完成军改,权力持续扩大,现在军改基本完成,是时候分权,可还是比天启以前的权力大。
这一点朝臣们异常的统一,哪怕是兵部尚书申用懋,孙承宗,孙传庭等人都着力推动,自是没有什么阻力。
六部之后,是地方衙门的权职。
巡抚衙门是合兵了布政使司,按察司二司,都指挥司算是整改成了总督衙门。
明朝历代巡抚,总督都是因为地方三司互相恶斗,没有统属而设置的,但也不是常设,往往都是钦差的角色,过一阵子就会走。
朱栩将大明政治体制从上到下都给摧毁,重建,巡抚衙门的职权远超过去的二司,行政权覆盖全省,同时受到的限制也在增加,比如督政院,刑狱司。
有利有弊,总体来说,权力增大了数倍,远超过去的巡抚。
总督衙门不比过去的卫所制度,直接分成了省府县三级,省兵,府兵,县兵,不涉政务,专注于地方政务,不得跨省行事。
地方头脑的集权也是一种需要,朝廷的大臣们担心地方坐大,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对于扩权,这些巡抚总督都很高兴,可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心里又有苦可不敢说出口。
表决的没有任何意外,很顺利的通过,再接下来,就是任命了。
各省的巡抚,总督职权过大,不能长时间待在一地,这一次就要进行一个轮换。
大明的内部情况非常复杂,除了江苏,浙江两省,其他地方都是困难重重,尤其是西南,那里的巡抚,总督都是劳苦命。历史上的陕西总督,巡抚不知道被崇祯杀了多少个,可见艰难。
十八省,除了责任心比较重的王三善等人,其他人都想奔着富得流油的南方去。
毕自严看了眼,有心今天一次性通过,可刚才的一系列改动,这些人想必心里有了不少怨气,沉吟一声,看向孙承宗,然后道:“今天就到这里,关于各省巡抚,总督的安排,诸位可以再找内阁商议,内阁会做出妥善安排。”
一群封疆大吏都暗松一口气,有些地方等同于死地,万万不能去的。
文昭阁的一举一动都落入朱栩的眼里,文昭阁刚一散,他就拿到了记录。
看着粗暴的阁议,暗自摇头。
不过,这已经算是好的了,要是放在天启朝,怕是文昭阁都能被拆掉。
朱栩挥手将那内监挥退,心里暗松一口气,总算是有个结果,不管是好是坏都迈出了这一步。
“皇上,徐大人求见。”刘时敏见朱栩有了空隙,便上前道。
朱栩微怔,这才想起来,道:“嗯,传他进来吧。”
刘时敏躬身在那,道:“皇上,徐大人说,带了汤若望来求见。”
朱栩顿时眯了眯眼,这个汤若望他不是不知道,却一直在刻意回避着他。
这个人一心想要在大明传教,可大明上下都是敬畏天地,敬崇圣人,敬奉祖先,哪里会信什么上帝?
因此汤若望以及他前面的一些传教士在大明传教,无不受到重挫。因此,他们改变了策略,以“科技”为先导,与大明上层士大夫交好,包括李一藻,徐光启等人都十分喜欢他,甚至一度传出徐光启入教受洗。
最让朱栩感到震惊的是,前一阵子有十八个内监入教,要在皇宫内受洗!
自然被朱栩阻止了,将宫里的西洋人全数驱逐出去,包括在钦天监任职了两年的汤若望。
这次徐光启带他入宫,少不得要谈及“传教”的问题。
对于教会,朱栩不排斥,可传教士的背后往往都是欧洲殖民的先锋!即便有些人是真心传教,他的著作传回欧洲,同样会成为帮凶。
荷兰人现在正是在海上嚣张的时候,朱栩需要对外保持大明的神秘,强大,维持海疆的安稳。
所以,朱栩早就决定强化海关,港口的控制力,限制这些欧洲人进入陆地,控制他们的活动范围。
刘时敏静静的看着朱栩,目露疑惑,他不知道为什么徐光启求见,皇帝会面色微沉的沉吟这么久。
好半晌,朱栩回过神,颌首道:“嗯,传他们进来吧。”
“是。”刘时敏应声,吩咐内监去通传。
徐光启一身侍郎服,脸色疲倦,不时咳嗽一声,进来向着朱栩抬手道:“臣徐光启,参见皇上。”
汤若望是一个有些佝偻的中年人,高鼻子,蓝眼睛,卷发,微笑从容,面露宽和之态,学着徐光启,抬手道:“汤若望,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汤若望不是他的真名,这是根据汉人的习惯,自取的。他在明朝多年,学识比一些进士只高不低,加上来自域外,眼见开阔,颇让国人尊敬。
朱栩神色平淡,道:“都免礼,来人,赐座。”
徐光启神色微动,眼神带着感激之色,抬手道:“谢皇上。”
汤若望跟着行礼,没有说话,眼神若有若无,始终在打量着朱栩。
他知道,他以及他的教友能否在明国传教,全都得上面这个人决定。
汤若望神色不动,心里暗自惊奇,大明皇帝果然年少,看似去只有十七八岁,却有着惊人的非凡魄力。一些改革,想法,与现在欧洲一些激进想法颇为相合。
“心思如海,眼入星辰”这是汤若望在心底给朱旭的评价。
朱栩看着徐光启,情知这位老大人身体怕是不行了,关心的道:“朕给你休沐半月,派太医住在府上,安心养病,其他的事情不要思虑太多。”
徐光启咳嗽连连,连忙站起来道:“臣谢过皇上,只是臣并无大碍,不会误了政务……”
朱栩摆手,道:“朕知道,让你休息就休息。”
徐光启嘴角动了动,没有争辩,抬手道:“臣遵旨。”
徐光启实则也知道他身体的状况,只是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当今皇帝,就是他的伯乐!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为皇帝做,也为他自己!皇帝的关心让他震动,越发的想要在临死前多做点事情。
朱栩本来想问问军器局的事情,眼见徐光启重病在身,他只得转向汤若望道:“汤先生,来见朕可是有什么事情?”
“或许,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找到与荷兰人沟通的一个桥梁……”朱栩心里突然暗道。
第573章 领事裁判权
汤若望在明朝多年,深知明朝的礼仪习惯,闻言就站起来,以一口流利的汉语道:“回禀陛下,此次来面圣,是因为根据我以及诸位教友在明国各处的观察,今年夏季大明南方将有罕见的大雨,我等恐有大灾,特来禀报陛下,早作应对。”
朱栩笑着点头,道:“多谢汤先生,此事朝廷已经注意到,并且已经在准备。”
汤若望神色不变,心里却有些疑惑,短短两句对话他就能感觉到大明皇帝对他不喜,似要逐客。
他倒也想得通,明国人不喜欢外来的“神”,这些年他不辞辛苦的四处传教,能放开束缚入教的,都是些特殊之人,比如身残的内监,困苦的百姓,以及迷茫的官员。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甚至还被当做了“邪教”,若非是劝人向善,没有恶行,早就被镇压了,即便如此,还是屡遭官府打压。
汤若望不清楚大明皇帝心里究竟对他们是怎么看的,开门见山的道:“大明皇帝陛下,汤若望此来,还有就是为了传播西方的教化,望请皇帝陛下允准。”
汤若望说的笼统,朱栩却心知肚明,神色淡淡道:“我们明人不信你们的上帝,我们拥有自己的宗教。”
汤若望见明朝皇帝比他预计的了解的多,沉默了一会儿,道:“陛下,恕我直言,明朝的儒教,道教等,并不属于宗教,它们不涉及祈祷,信仰,愿力。上帝,会给明朝带来和平。”
朱栩摇头,道:“你们之前已经尝试过,多有冲突。”
汤若望以及在澳门的一些传教士几十年前就进入明朝,却一直没有多大进展,反而冲突四起。在这个时候的明朝,本应该有很多人在思想上需要慰藉,可始终未能风行,可见明人还是比较抵触的。
汤若望没有想到大明皇帝的态度会这样的坚决,眉头皱起,旋即道:“陛下,西洋之学多有益于明国,不论是文化还是科技,尤其是大炮,在明国防止外侵,守护疆土,多有功绩。汤若望希望明国能够大开方便之门,让中西方能够畅通交流。”
朱栩神色不动,道:“我国有着对外管理的衙门,进出都有序。”
徐光启在一旁静静听着,看着,没有插话。皇帝的话简单,总好像说了一半,虽然语气平静,却透着强烈的不喜之意。这令他很疑惑,却没有急着说话。
汤若望虽然在京城两年了,可明朝对外国人的管理是越来越严,尤其是澳门,有一个“外事衙门”,政策趋紧,能在内陆逗留的,只有一年时间,然后就要去澳门审核半个月,才有可能获得再次进入的资格。
在澳门的外国人,凡是有犯罪,不良前科,甚至只是怀疑目的不纯都会被驱赶,近年来已经被迫离开大半,其中有大量的传教士。
汤若望担心朱栩赶人,再次直接道:“陛下,我这次来,希望我们外国人能够在澳门设立法官,刑官,类似明国的宗法制度,管理本国之人,当然,一切都会尊崇明朝的大明律,不会逾矩。”
朱栩眉头一挑,这就是所谓的领事裁判权?这不就等于是租界了?
这一点,他自然是万不能答应!
朱栩手指在桌面敲击,神色微冷的道:“本着思想自由,融汇交流之念,朕许可你们传教,但不得涉政,任何官吏,内监,士林之人不得入教,受洗,妄议朝政,禁止与危险分子接触。设立教堂,入教人员,传教的人数,名单,必须得朝廷批准,不得组织武装,拥有兵器,王法大过天,在大明只有王法,西洋人都归结在大明律之下。不得拥有任何特权……”
汤若望神色变了变,明国皇帝的态度坚决,甚至是苛刻,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出现过,要知道,明朝现在不少官员都很善待他,皇帝的态度,显得非常的奇怪。
他还是不肯放弃,道:“陛下,西洋科技与大明多有互补之处,汤若望认为……”
朱栩摆手,打断汤若望的话,坐直身体,目光炯炯的道:“朕知道西洋诸国正四处侵略,杀戮,抢劫,其中传教士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朕也不管你们有心还是无意,你们所了解的一切都会成为好战者的工具。葡萄牙人已经没落,西班牙也垂垂将朽,荷兰人看似强大,实则是寡民小国,若是再侵扰我大明沿海,朕将派海军出海痛击!你回去转告那些野心勃勃之人,在远东——我大明无敌!整个地球,也是不可战胜!”
汤若望脸色大变,猛的抬手,道:“陛下切莫误会,我们神圣罗马教会,只为和平,传播上帝荣光……”
朱栩语气断然,道:“澳门不适合西洋人居住,朕会给你们重新找地方,你回去之后通知在澳门以及其他地方的西洋人,准备搬迁。你们没有拒绝的权力,要么搬迁,要么离开!”
汤若望完全没有料到今天会是这样一个局面,皱着眉,沉着脸,神色不停的变幻。
大明皇帝的决然态度让他心惊,这是要彻底驱赶他们吗?
徐光启身体动了动,大明有很多地方需要这些传教士,比如火器,历法,战船,水利,农田等等,西方的一些科技可以弥补大明所缺。
徐光启不想让这些传教士离开,他的目光有些探究的看向朱栩。
朱栩没有看他,只是神态坚决的看着汤若望。
汤若望是有着强大野心的传教士,明国的人口比整个欧洲都多,要是他能将明国变成上帝的信仰之国,那将是多么大的荣光!
他不会放弃,哪怕明国皇帝如此的不喜欢他们!
汤若望同样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知道,大明皇帝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