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2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承宗,傅昌宗都没有说话。
  朱栩倚靠着椅子,笑着道:“大用是肯定的,不过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朕手里,自然是好处无穷,若是落一个群昏官庸吏手中,那绝对不堪设想……”
  毕自严嘴角动了动,没有接话茬。皇帝的话显然是有所指,因为他们内阁之前很想接管皇家钱庄。


第796章 两头翘的内阁
  毕自严,孙承宗等人都并不知道皇家钱庄的重要性,以及潜在的强大功能。
  朱栩现在也无需给他们解释太多,今天带他们来,就是要断了他们的念头。
  点到即止,朱栩看着四人,笑着道:“朕不在京城的日子,听说很热闹?”
  众人心头都是一跳,正题来了!
  毕自严坐在那,稍稍思忖,侧身向朱栩道:“回皇上,这些都还在臣等控制范围之内,今天本打算就做处置……”
  朱栩“哦”了声,感兴趣的道:“说说你们的办法。”
  孙承宗,傅昌宗,傅涛都看了眼毕自严,毕自严不希望皇帝插手,以免事态扩大。
  毕自严心来斟酌,道:“内阁将再申吏治,断绝一些人妄念,同时严查此类之事,震慑宵小。”
  朱栩微微点头,毕自严的意思就是小惩大诫,以“稳妥”为要。
  “你们怎么看?”朱栩目光看向孙承宗,傅昌宗等人。
  孙承宗沉吟一声,道:“皇上,现在‘新政’的第一要务就是整顿朝纲,严肃吏治,难免会有些人跳出来,都是预料之中,交由内阁处置便是。”
  “舅舅,你说。”朱栩转向傅昌宗。
  傅昌宗脸色微变,有些吃惊的看着朱栩。
  傅涛,傅昌宗,孙承宗都是微惊,在公开场合,皇帝从未称呼傅昌宗舅舅!
  这是什么信号吗?皇帝是在表达什么情绪?还是已经打算做什么了?
  四个人心头都狂跳了一下,目光全集中在朱栩的脸上。
  朱栩含笑宴宴,一副亲昵,鼓励模样的看着傅昌宗。
  傅昌宗压下心里的惊讶,默然一会儿,道:“皇上,都是疥癣之疾,无关痛痒,这点事情,内阁应该能处理得了。”
  朱栩轻轻点头,道:“嗯,既然如此,朕就不管了。从今天起,惠通商行以及所属的所有商行,包括盐,茶,田亩,漕运,驿站等等,外加十大粮仓,海关这些,通通划给内阁,年前要彻底接管,对于这些人与事,内阁要拿出一个明确的章程来,不能囫囵吞枣的吃下去……”
  众人又是一怔,虽然这些都是早就定好的事情,可现在皇帝突然说出来,尤其在这个时候,还是吓了他们一跳。
  加上之前对傅昌宗的称呼,四个人都是心头不安,没有立即接话,心底急急的思索起来。
  惠通商行是那些人攻击傅昌宗父子最大的一块把柄,皇帝将惠通商行转移给内阁,是要将这个“把柄”扼杀,不让那些人有攻击的口实,这是显而易见的目的,可真的只是简单这样吗?皇帝做事什么时候这么明了了?又何必将他们特意叫到这里来?
  皇帝到底要做什么?
  毕自严与孙承宗,傅昌宗等人下意识的对视起来,心来慌乱,眼前这位皇帝可不是普通人,他要是动起来,整个大明都要抖三抖!
  毕自严猜不透朱栩在想什么,过了一会儿道:“是,臣等尽快处置。还有就是,关于内阁辅臣,不知皇上心中可有定议?”
  朱栩看了毕自严一眼,坐在椅子上,右手掌轻轻拍了几下,道:“关于之前说的‘致仕制度’,朕打算严格执行起来,年过六十或者六十二,在地方上,朝廷上可以弹性区别,一到年龄,不管身体是否还行,都要退休,不得复启,当然了,督政院这类的地方可以做些安排,但主政的部衙不能继续任职……你们怎么看?”
  朱栩突然转变话题,使得几人都皱眉,不过还是得顺着朱栩的话题,毕自严想了想,道:“皇上,此事还需缓行,现在从京中到地方,六十岁以上的还有很多,若是强行致仕,只怕会引起朝局震动。”
  “那就分步来。”
  朱栩道:“先禁止复启,任用,有能力的可以多放几年,内阁先做一个规定来,内部实施,不要对外公布,慢慢替换……”
  毕自严看着朱栩,有些艰难的点点头,这么一来,闹的厉害的东林余孽就没有复启的资格了。
  这是两招断绝东林人妄念的手段吗?确实凌厉,可毕自严还是觉得更有深意,却又猜不透。
  朱栩手掌拍了拍,脸上带笑的道:“关于内阁辅臣,朕还没有定议,先不着急,年后再说吧。明年的事情比较多,这样,六部尚书入内阁议事,六部由左侍郎代理,缓解内阁的压力……”
  毕自严有些看不懂这样的布置,孙承宗却心来一动,有些明悟,抢先道:“臣等遵旨。”
  毕自严看了孙承宗一眼,而后慢慢的行礼,心里还是不解。
  朱栩看了孙承宗一眼,起身道:“行了,今天就到这吧,舅舅,陪朕走走。”
  毕自严,孙承宗等连忙起身,道:“恭送皇上。”
  傅昌宗今天感觉朱栩有些不太一样,心来思索着,跟着起身道:“是。”
  朱栩,傅昌宗一前一后走了出去,傅涛随即就离开。毕自严看向孙承宗,道:“你看出什么了?”
  孙承宗望着外面,深吸一口气,道:“怕是皇上对内阁起了别的想法。”
  “别的想法?”毕自严若有所思。他与朱栩相处日久,渐渐也能摸索到一些东西,听着孙承宗的话,心来就琢磨起来。
  “你是说,皇上还是不希望增加内阁辅臣?那为什么又明旨要增补?”毕自严道。
  这也是孙承宗疑惑的地方,道:“不管如何,皇上没有小题大做,我们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当前要紧的,就是平息东林人的蠢蠢欲动,确保这个年能平稳渡过。”
  明年皇帝就将大婚,真正的亲政,到时候必然会是一番大变动,他们要早做准备。
  毕自严会意的点头,道:“先回去,再商议一番。”
  孙承宗颌首,两人一前一后的也出了皇家钱庄。
  在回宫的路上,朱栩慢慢的踱着步子,微笑着道:“舅舅,我们很久没有这样散步,闲聊了吧?”
  皇帝今天很奇怪,傅昌宗现在很谨慎,跟在朱栩身后,微躬着身道:“皇上登基以来,日理万机,半点空暇都没有,当然就没有闲心出来散步了。”
  朱栩抬起头,看着前面道:“舅舅应该有不少想问的,随便问吧,朕也没什么好瞒着的。”
  傅昌宗看了眼朱栩的侧脸,默然一阵道:“臣没有什么想问的,一切都遵照旨意行事。”
  朱栩无声笑了笑,现在傅昌宗也是谨慎的有些过了头啊,背着手,看着四周的景色,冬天已来,是一片荒凉,清冷,人烟稀少。
  “舅舅对现在的朝局怎么想?”朱栩走了几步道。
  现在的朝局从体制上是理顺了,实际上却是两头翘,皇帝强势,六部权重,内阁夹在中间,显得很是不伦不类。
  傅昌宗是从天启朝过来的,对这些看的分明,他也隐约猜出了朱栩一些心思,道:“皇上是否有意臣等入阁?”
  傅昌宗话里的“臣等”是指六部尚书,他猜到了朱栩在给内阁增加权威,可这样还不够,也不是朝夕能够完成的,六部尚书集体入阁,才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
  朱栩摆了摆手,道:“朕打算……六部尚书暂都不入阁,先缓一年半载,舅舅觉得如何?”
  傅昌宗神色微怔,明朝的内阁往往都是翰林出身,由六部入内阁,错过这个机会,日后就难了。
  他想了想,道:“皇上,可是有其他人选?”
  朱栩慢慢的走着,道:“朕打算在西南六省设置总理大臣,统理政务,舅舅觉得何人合适?”
  傅昌宗越发不明白了,怎么想都不明白朱栩的意图,好半晌道:“臣不知。”他是真不知道了,完全不明白朱栩的意图。
  朱栩笑了声,道:“好,朕知道了。”
  又闲聊几句,傅昌宗便告退走了,还没到户部,他心里陡然有所悟。
  “皇上是希望我去西南吗?那内阁怎么办,皇上到底要做什么?”傅昌宗沉思着,想不透,想不明白。
  这个时候,户部主事迎出来,道:“大人,您举荐张大人任福建巡抚的奏本写好了,您看一下。”
  傅昌宗醒悟,接过来“嗯”了声,而后道:“你去督政院走一趟,看看他们审核的结果怎么样了。”虽然无法做到所有官吏挨个查清楚,可高官还是很容易的。
  “是。”这个主事应声。
  在傅昌宗回户部没有多久,在朱栩御书房内,周应秋恭恭敬敬的在奏报着。
  “皇上。”
  周应秋道:“对官吏的甄别范围越来越大,除却各地的巡抚,参政参议,已经扩大到知府一级,目前都在调查是否清廉,是否违背禁令,其他的还无法深入……”
  朱栩不时点头,表示自己在认真听。
  “今年的考核已经开出来,臣打算做一个大规模的任免,已经通报内阁,内阁还没有回应……”
  “科尔沁,琉球,吕宋,旧港,安南等的官吏臣已经遴选出来,已经陆续派出……”
  “目前朝廷内没有结党迹象,不过政院的学生,气性高,做事方法与过往完全不同,甚至书写的文字都不太一样,隐隐成为一股势力……”
  朱栩神色不变,政院在对汉字进行简化,对数字也进行了改变,还有就是度量衡等等,都进行了精确,这与现在朝廷,地方的官员自然难免产生摩擦。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慢慢来磨合的。
  “你对辽东怎么看?”在周应秋话音落下,朱栩突然道。


第797章 动作迅速
  周应秋一怔,抬头看向朱栩,旋即默默的认真的回忆起来。
  辽东虽然有总理大臣,但不设巡抚,所统领的区域及其广袤,目前主要职责就是开垦荒地,接纳移民,在空白情况下,建立新的秩序,先行做试验。
  总理大臣是一种类似“巡视”的官职,是比尚书高半阶,并非是常设,现在是孙传庭在负责,已经好几年。
  周应秋不太明白朱栩为什么调转话题,但必有深意,他回忆一阵,道:“皇上,辽东之地开垦不足其一,仍是荒多人少,需要多加开垦,加纳灾民,任重道远……”
  朱栩端起边上茶杯,喝了口茶,而后就仿佛忘了刚才的话,直接道:“嗯,你的奏本朕都看了,会催促内阁尽快处置,你去吧。”
  周应秋看着朱栩,有些摸不着头脑,还是抬手道:“臣告退。”
  朱栩头都没有抬,继续翻着手里的奏本。
  周应秋退出了御书房,在出宫的路上,微低着头,皱着眉,心来不断思忖在御书房里的对话。
  皇帝不会无的放矢,莫名其妙的来那么一句,定然是有深意的,只是这个深意他怎么也猜不透。
  辽东近年还是需要大笔钱粮投入,在安置灾民,开荒上都是花了大力气,目前还不能自给自足,尤其是经过消化,今年又要开始大规模移民。
  “到底皇上是想要说什么?”站在皇宫门前,周应秋还是很不解。
  朱栩的回京,以及在外面走了一圈,犹如一座大山突然压下,本来沸沸扬扬,翻腾不休的京城陡然安静了下来。
  一些本来要有的小动作,如同被暂停了一般,通通都停了下来,无数双眼睛望着皇宫方向!
  不管他们怎么看待朝局,看到皇帝,都不能否认一点,那就是,景正对朝局的掌控力,远超天启,万历,甚至超过了之前的数代皇帝,直追太祖太宗!
  朱栩的日子过的相对舒服,批批奏本,逗弄逗弄孩子,去慈宁宫吃饭,前所未有的适意。
  因为有了孩子,又有李解语陪同,张太后的顾忌也少了些,这样的感觉每一个人都很喜欢。
  唯独是对选妃这件事上,张太后一直希望多纳几个入宫,但朱栩坚持只纳一个,直接立后,确保后宫平稳。
  张太后这次更坚持,因为朱栩目前只有三个女人,两个还是异族女子,都有了身孕,这依旧很危险,她希望朱栩多些子嗣,以免重复一些旧事。
  朱栩为此与张太后有了些小矛盾,最后老太妃拍板,一年纳娶一个,不算晚。
  内廷解决了,外廷内阁行动就更为迅速了。
  内阁宣布将惠通商行等“收购”,并入朝廷,成立“国贸寺”,专门管理这些商行商会,其他的如海关,马场之类也都被纳入内阁,这些都将直属于内阁,还会同户部,皇家钱庄疏通了各种关系,使得明朝的行政机构进一步完整,畅通,大大的增加了内阁的全力。
  内阁的动作非常迅速,魏良卿等人也相当配合,因为国贸寺的七个人,他们“帝党”占据了五个,什么都没有损失的同时,还有了官身,今后出去,他们可以堂堂正正的告诉所有人,他们是大明官员,不是贱商!
  朱栩一直俯瞰着这一切,对于上报来的关于这些的奏本,几乎是畅通无阻的批复了。
  毕自严,孙承宗等人希望朝局稳定,梳理政务,稳步有序的推进“新政”计划,朱栩是乐观其成,重要的是,与此同时,不能影响他的计划。
  比如,他们这次接管惠通商行,朱栩就很高兴,内阁看似控制住了这些,增加了内阁的财权,政权,能有力的“应对”朱栩乱来,可不曾看到后面的一层,内阁接管惠通商行,向天下人暗示了一件事,那就是商人不再“贱”,朝廷在鼓励商贸发展!
  这符合朱栩提升商人地位的目的,与他发展商品经济的意图相合。
  御书房内,朱栩看着毕自严,孙承宗的联合奏本,上面言称“国之大莫于田,事之大莫于民,田之于民为根,民之于国为本,厉行于政,严之为民”,洋洋洒洒,总之就是一句话,就是现在吞下了惠通商行,十大粮仓,内阁有了底气,打算大力应灾,借此推动地方的“新政”深入。
  朱栩哪里看不出来,毕自严等人还是有意控制商业规模,将人都捆在土地上。
  不过他还是大笔一挥,写下了一个“准”字。
  明朝现在连固本培元都做不到,需要的是刮骨疗毒,内阁这么做也是对的,至于想要控制商业发展,在海贸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或许还能奏效,朱栩已经决意明年彻底开放海禁,内阁这些小心思,注定是徒劳!
  朱栩随后拿起了内阁关于“国贸寺”的奏本,里面谈及了对“国贸寺”的一些设想,尤其是官员匹配,官品,权职等等。
  朱栩慢慢的看着,暗自摇头,内阁还是相当的保守,连他希望的五成都没做到,不过指望一帮老学究对商业有战略眼光也确实为难他们了。
  扔到一边,朱栩道:“通知内阁,六品太低了,国贸寺寺卿设为从三品,要设立监察机构,核算机构,规划机构,要制定发展目标,对盈利进行预估,对发展进行评估,利润多少上交给国库,多少留下自身发展等等,都要上交一份详细的条陈来给朕看,告诉毕自严,要是内阁做不好,朕会重新考虑惠通商行的归属……”
  刘时敏静静的听着,等朱栩说完,才道:“是。”
  “想吃下我的东西,哪那么简单……”朱栩看着刘时敏的背影,心里笑了声。
  刘时敏刚走,一个内监端着一堆奏本过来,道:“皇上,这些都是各地官员关于‘增补内阁辅臣’的奏本,简略奴婢已经写好了。”
  朱栩接过条陈,扫了眼就神色微动。
  不止京官参与了“内阁辅臣”的举荐,京外的官员也渐渐反应过来,一道道奏本都飞入司礼监,已经有三十多本了。
  朱栩推到一边,看到手边还有一个,道:“这个是什么?”
  内监低着头,道:“是江苏参议卫元山的奏本,请皇上立皇太子。”
  朱栩眉头一挑,神色颇为讶异,他连皇后都还没有立,没有嫡子,立什么太子?
  他伸手接过这位卫元山的奏本,翻看开了起来,倒不是哗众取宠,语言相当平实,隐晦的指出了皇储有“国本之险”,希望早立嗣,安定人心。
  朱栩右手敲击着桌面,清脆的马蹄声响起。
  现在的大明确实是人心浮动,人人烦躁的情况,需要安抚人心,有太子,储君在,确实能让很多人不再胡思乱想,省去非常多的麻烦。
  只是现在“技术上”行不通,怎么能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的立太子?将来皇后若是诞下嫡长子该怎么办?担忧“国本之争”是没错,可方法不对。
  朱栩放下奏本,想了想,道:“传旨给宗人府,命鲁王加紧对‘继承’的解释,写好后,不要给朕,直接上书内阁。”
  大明有自己的皇位继承规则,那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以此为序,“顺位继承法”并不是推翻这些,而是进行解释,扩大,明确,以避免所有的国本风险,也杜绝南明时候数王相争的难堪局面。
  “遵旨。”内监答应一声,慢慢退了出去。
  “对了,传邬博彦来见朕。”朱栩又道。
  邬博彦是朝报司主事,隶属内阁,管理着大明所有的报纸,包括内阁,六部,以及地方省级的报纸,日后还会有府县一级。
  “是。”内监应身,匆匆出去。


第798章 资本思想萌芽
  邬博彦是一个中年人,四十刚出头,以前是国子监教授,在国子监并入皇家政院后,在政院发展相当顺利,被毕自严看中,调入内阁,负责朝报。
  “微臣邬博彦,参见皇上。”
  邬博彦进了御书房,有些拘谨的给朱栩行礼。他不是第一次见朱栩,却是第一次来御书房。
  整个大明都知道,这里不是一般人能来的,但凡进入的,标志着的是入了皇帝的眼,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朱栩放下手里的笔,抬头打量了他一眼,道:“平身。”
  “谢皇上。”邬博彦站在朱栩御桌前不远,神态渐渐缓和。
  朱栩端起一杯茶,微笑道:“你的报纸做的不错,舆论方面有不少建树,要再接再厉,不要懈怠。”
  邬博彦心里微跳,连忙道:“臣不敢居功,皆是皇上深谋远虑,奇思妙想。”
  朱栩笑了笑,道:“说说你接下来的计划。”
  邬博彦来之前已经考虑过了,揣摩着腹稿,道:“回皇上,臣有两个计划,一个是继续扩大报纸的覆盖,在府县一级准备设立报点,同时增加发行量,争取士林的支持。第二,微臣打算对‘新政’进行深刻剖析,并且放开一部分进行讨论,使得天下人进一步了解‘新政’,支持‘新政’,忠心‘皇上’……”
  显然,邬博彦也很清楚,朱栩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得罪了很大一部分人,这部分又是大明最为精英的一群,不能长期这么“对峙”,需要化解。
  朱栩“嗯”了声,道:“你的几本奏本朕都看过,很有见地,放心大胆的去做,有什么麻烦,你就来找朕,朕给你撑腰。”
  邬博彦的一些动作是“犯忌讳”的,比如对“国本之争”进行重新讨论,对天启的“三大案”进行“解密”,这里面避不开的又牵扯到党争,东林党是主力,很多龌蹉被掀开来,涉及到了从万历到现在的很多人,尤其是现在还在高位的,几乎都多少涉及在内,难免引起一些人不满。
  由于要配合朝廷对东林党的“定案”要求,邬博彦对东林党在“国本之争”,“挺击案”,“移宫案”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淡化,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当年“国本之争”的主力笔杆子之一,现任工部侍郎的徐良彦就不同意对东林党“翻旧案,类妖邪”,甚至还当面与毕自严,张问达争辩,要求“秉公而行,勿枉勿纵”。
  现在朝报司的重要性还很低,邬博彦也只是内阁六品官,面对三品大员的指摘,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有了朱栩这句话,他心里顿时汹涌澎湃,豪气滚滚,挺了挺身,抬手道:“谢皇上,臣遵旨。”
  “嗯。”
  朱栩微笑着,一阵后拿起手边的六道文书,道:“这些都是朕在南下的时候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规定,还有一些想法,你回去看看,琢磨琢磨,以此写几份样板来给朕,找个时机,发布出去。”
  这些都是朱栩对“新政”,对大明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一些解析,里面明暗两面的夹杂着朱栩谋求改变的意图。
  邬博彦自然很关注朱栩南下一路上的所作所为,也有些记录,闻言连忙上前接过来,道:“请皇上放心,臣一定会尽快写好,呈皇上御览。”
  朱栩点点头,道:“对了,那个顾炎武,做的怎么样?”
  关于顾炎武,朱栩本来是想放到礼部的,确实也在礼部做了一段时间,在钱谦益辞官后就被调到了内阁朝报司。
  朝报司规模很大,编辑就有几十个,邬博彦对这个顾炎武倒是有些印象,回想一阵,道:“回皇上,此人文采出众,见解独到,只是有些时候,会说些胡话,写些妄语,可能是读了李卓吾的一些书文。”
  听到“李卓吾”朱栩先是一愣,好一会儿才想起是谁。
  李贽,号卓吾,这个人在大明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去世至今也不过二十多年,他是文坛巨匠,自认“异端”,痛斥“朱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