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3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表态”变成“有态度”,就是不支持变成支持,支持,就是反对查禁火炮,焚毁图纸。
  毕自严手里一堆的麻烦事,这件事在他看来眼下也不重要,摆了摆手,起身道:“这件事以后再说,白谷,待会儿就开阁议,咱们的态度再退一点,尽快定下,连夜修改奏本,面呈皇上,也好让这些巡抚早日回返!”
  孙传庭刚欲再说,内阁中书郑友元就在外面道:“大人,诸位巡抚已经入宫了。”
  “好,走吧白谷。”毕自严深吸一口气,与孙传庭道。
  孙传庭的话只能咽回去,跟着毕自严转向会议厅。
  朱栩的马车一进乾清宫,曹化淳安排一番,就转去内阁。
  刘时敏在内阁一样忙的脚不沾地,头昏脑涨。
  内阁一直在忙着“新政”的今年计划,事事都绕不开内阁里的这个“小司礼监”,刘时敏自然不敢分毫大意,事必躬亲。
  虽然不复天启年间,魏忠贤坐镇内阁召开阁议,莫敢不从的盛况,可当今的皇帝陛下权势太隆,哪怕刘时敏再低调,内阁诸位辅臣也不敢怠慢,每次阁议都邀请他旁听,无敢僭越。
  曹化淳坐在刘时敏的班房里,喝着茶,简单的与刘时敏说着大演武的事情。
  刘时敏对这位老搭档已经深为了解,放下手里的事情,煮着茶,陪着闲聊。
  听着曹化淳嘴里说出的大演武以及后面宴请各地国主,使臣的事情,刘时敏有些畅快的道:“这次大演武,想必对域外各国的震慑非同小可,十年八年,边境应当无事。上兵伐谋,皇上到底是高明。”
  曹化淳放下茶杯,望着外面,道:“已经入春,今年各省对夏收的预估都不好,皇上的心思,怕还是在国内。”
  刘时敏眼神微凝,没有说话。
  陕,西,四川等地的灾情最为严重,加上移出的人越来越多,各地的税赋最起码比去年减三成,自给自足都难,别提上交朝廷了。
  北方的诸省,山,西,北直隶今年有雪灾,减产两成是最好预计。南方几省,尤其是福建,云,南,广,西,甚至于湖广,上奏的奏本,预估最低的减产都在两成。
  辽东现在勉强的自给自足,还在消化期,北安南是在开发阶段,目前还得大笔钱粮投入。旧港,吕宋大明还没有完全控制,正在逐步的吞噬中,也不能指望他们支援国内。
  算来算去,整个大明也就南直隶情况稍好。
  因此,大明今年的国库,比去年最起码锐减三成的收入!
  这么大一个窟窿,也难怪内阁迫不及待的想要节流,缩减开支。但这种节流的成效肯定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一段缓冲时间,是以,大明今年的日子定然不好过。
  曹化淳看着刘时敏,知道他心里所想,毫不犹豫的又插刀,道:“皇上有意今年平定察哈尔,动用起码十万大军!”
  刘时敏神色一惊,双眼大睁的看着曹化淳,道:“当真?”
  曹化淳嘴角含笑,道:“基本无差了。”
  刘时敏顿时皱起眉头,苦思起来。
  他身在内阁,又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国内情形是无比了解。若是动用十万大军,那前前后后的钱粮支出将是一个庞大数字!
  这个场面刘时敏不敢想,脑子纷乱的道:“皇上……朝廷大人们应该不会同意吧?”
  曹化淳端起茶杯,继续含笑不语。
  刘时敏看着曹化淳的神色,本来发热的额头陡然冷静下来,脸上露出一丝苦笑,道:“你啊……具体说说,皇上是怎么想的?”
  曹化淳摇头,道:“不清楚。”
  刘时敏也就是一时被绕了进去,稍一冷静就反应过来,看着曹化淳道:“行了,说说吧,不然消息出去了,我这间小小班房肯定会被外面那些大人们给掀了。”
  曹化淳也是难得有空与刘时敏闲聊,开开玩笑,脸上稍微认真的道:“对于察哈尔,我能看得出,皇上是有意早做决断。也确实需要尽早处置,免得尾大不掉。但具体方法,皇上没有言明,只是与孙阁老等人透了口风,然后还告诉安达山,讨伐日期定在四月初一。”
  刘时敏听着,一脸古怪。
  军情向来机密,哪里有还没打就告诉敌人开战的具体日期的?
  刘时敏不是外面那些人,会认为朱栩好大喜功,被眼前的“武功”冲昏头,他心里十分清楚,乾清宫里的皇帝陛下冷静的很,心有大志未展,远未到志得意满的时候。
  转来转去,他也猜不透其中玄妙,便看向曹化淳道:“那,我要做些什么吗?”
  曹化淳这次来,主要是为了那道旨意,沉吟一声,道:“找个时间,与毕阁老等人透露一二,不要说太多。”
  刘时敏看着他,目光微动,会意的点头,道:“好,我找个时间与毕阁老喝个茶。”
  说完这些,曹化淳道:“那道奏本皇上看过了。”
  刘时敏对朱栩也很了解,顿时眼神一沉,道:“嗯,皇上可有何旨意?”
  当今的皇帝陛下“离经叛道”已久,朝野非议不知道多少次,为此被杀,被判的更不知凡几。这次大演武,火炮之威摆在天下人眼中,朝野惊怖也属正常,只是,皇帝这次会怎么反应?
  曹化淳面上如常,掏出一张纸条,递给刘时敏,并不多言。
  这是曹化淳记录的朱栩的原话,需要润色,草拟圣旨,送去乾清宫盖印的。
  刘时敏接过来看了眼,立时脸色微变。
  “火炮已经遍存于世界,我大明今日毁,西夷明日来攻,如何抵挡?海上如何建长城?我大明是否要永远如猪羊一般被人圈禁,任意欺凌,苟且偷生?目光短浅,自私狭隘,以一己私心抛却家国之责,妄言国事,不体上心,毫无格局,其心可诛”。
  这些话,确实是反驳了那道奏本,高屋建瓴,看的长远,无可反驳。可是,这些用词,只怕不知多少人会“羞死”,最为重要的是,这件事内阁是没有态度的,别人不知道,可内阁一定很清楚,这是同样是在“教训”他们!
  这让内阁的那些大人们如何自处?
  刘时敏知晓朱栩向来顾及内阁的脸面,甚少这么直接,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抬头看向曹化淳,沉默一会儿,凑近,低声道:“你老实跟我说,皇上是否有意更换阁臣?”
  “更换阁臣”,必然是从“首辅”开始。大明现在是改革最为紧要的关头,太多的事情都处于“开始”的阶段,要是这个时候最坚定支持“新政”的毕阁老突然倒台,不知道影响会多大,更何况还是在有外患的情况下。
  曹化淳本来没有多想,听着刘时敏的话,心里顿时微震,旋即笑着摇头,道:“皇上应当没有此意,如过去一样,就事论事。”
  当今这位陛下对“奇技淫巧”异常热衷,每一次朝臣在这上面为难,挨的训斥不在少数。
  刘时敏心里松了口气,冷静了一阵,才道:“那,这道旨意是发给内阁,还是将人召来,在内阁宣读?”
  曹化淳对这道旨意的威力拿不准,沉吟着道:“皇上的意思是,分头宣读,而后内阁,工部,吏部都要发文,明天还要上报,昭告天下。”
  刘时敏听着前面心里稍松,觉得皇帝到底顾及内阁脸面,后面又暗自苦笑,这道耳光看似是给那些联名上书的人,可一旦“昭告天下”,那就是打给天下所有想法类似的人的!
  也不知道多少人会羞愤欲死!
  同时,天底下那些反对“新政”,立志“不仕”的人又要再一次壮大,秦淮河上的画船又不知要添加多少。
  刘时敏暗自摇了摇头,道:“你坐一会儿吧,我去找毕阁老喝会儿茶,说不得,内阁又要去乾清宫请罪了。”
  曹化淳笑了笑,不多言。
  面对这样一个“离经叛道”,偏又“雄才大略”的皇帝陛下,不管是以前信王,还是现在的毕自严,日子都不容易过啊。
  他有时候也很疑惑,为什么仿佛感觉整个世界一直都在与皇帝作对?
  皇帝明明才是最正确的?
  事前事后都是如此!
  问题出在哪里?


第986章 反省
  毕自严等人刚刚跨出内阁,刘时敏站在内门正中,不远不近的招呼道:“毕阁老,留步。”
  毕自严一怔,转头看向刘时敏,这位刘公公极少走出他那个小房间,心里微动,对着孙传庭,郑友元低语一句,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迎向刘时敏,道:“刘公公,我正要去开大议,这是有什么旨意吗?”
  刘时敏本来只是想与毕自严聊聊,透透口风,但说有旨意也没错,抱着拂尘,微顿道:“杂家也没有什么事情,就是想着毕阁老今天也算劳累,天色将晚,咱们一起喝一杯如何?”
  毕自严眼角稍紧,眼前的是司礼监二号,皇帝的心腹,一向低调,他岂会有事的没事找人喝茶?尤其还是他说了有大议之后!
  毕自严知道朱栩刚刚回宫,心里斟酌一番,招来郑友元道:“请孙阁老主持一下阁议,我与刘公公喝会儿茶。”
  郑友元看了眼刘时敏,道:“是。”
  随后,毕自严看着刘时敏,微笑着道:“公公请。”
  刘时敏笑着点头,跟着毕自严走向他的班房。
  距离虽然不远,但两人之间却有着一股令人不敢靠近的冷意。
  两人都算带有心事,一前一后进了毕自严的班房。
  毕自严桌子右侧有一个小炭炉,上面沏着茶,他热腾腾的给刘时敏倒了一杯,然后捧着茶,神色不动的看着刘时敏。
  当今皇帝太强势,所行所为迥异于常人,对权力的把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哪怕这一年多看似将权力归还给内阁,六部,但依旧牢牢把控着朝局方方面面。以往号称“小内阁”的司礼监,早已经不复昔日之盛,可也没谁敢小觑,不放在眼里,毕竟这里是离皇帝最近的地方,上通下达,事事都绕不开这里。
  刘时敏向来低调,从不在政务上多一句嘴,哪怕在内阁旁听,也只是作为一个“监察者”,“记录者”,安安静静的坐在那,一言不发。现在,他突然在这个关头来找毕自严,毕自严如何能不多想。
  毕自严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朱栩可能腾出手来了,准备插手内阁的“新政”计划,神色不由微沉。
  刘时敏心里也是不少压力,喝着茶,脑中转悠着如何委婉的与毕自严说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放下茶杯,他笑着道:“毕阁老,‘新政’进程到哪里了?”
  果然!
  毕自严看着刘时敏,脸上也带着一丝笑容,道:“内阁,六部与地方的分歧已经进一步弥合,相信今晚就能有个结果,本官计划着连夜进宫面呈皇上。”
  这些刘时敏自然心里有数,继续转着话题,道:“各地官员的遣调,内阁是否已经规划好,可有什么难处?”
  毕自严道:“大致已经完成,这次动的主要是府一级的地方官员,大约有两百个,吏部两三日内,就会上呈司礼监,请皇上御批。”
  刘时敏不过是在一步一步靠近话题,闻言点头,道:“涉及到九镇的官员,大人可慎重?”
  九边重镇,实际上早已经名存实亡,尤其是辽东,蓟州等,剩下也就甘肃,宁夏还在,为的是防备漠西蒙古。但近年漠西蒙古寇边次数极少,朝廷的关注早就大大缩减。
  毕自严这个“首辅”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九边”这个词,先是愣了下,旋即若有所思的道:“前一阵子已经安排妥当,基本是沿袭过去的布置,没有大动,当无碍。”
  说到这里,刘时敏抬起头,看着毕自严道:“杂家听说,察哈尔已经吞并四周部落,前不久军队还出现在太子河附近?”
  太子河,离沈阳就没多远了。
  毕自严眉头微皱,审视的看着刘时敏,道:“本官接到奏报,朝廷也准备命熊廷弼移师沈阳,预做防范,公公的意思是?”
  他是真的疑惑了,刘时敏的话完全没有重点。
  刘时敏又拿起茶杯,抱在手里,慢悠悠的道:“大人觉得,察哈尔,我朝当如何处置?”
  毕自严看着刘时敏,眉头渐渐拧起。他不是糊涂官,很敏锐的察觉到,这才是刘时敏今天找他的话题重点,不由思索起来。
  以前为了对付后金,朝廷一直是或明或暗的支持察哈尔,现在后金被灭,察哈尔在北方独大,自然变成了打压,控制,也就是所谓的“羁縻”。
  蓦然间,他心头一震,看着刘时敏双目圆睁的道:“皇上……要对察哈尔用兵了?”
  刘时敏暗叹,不愧是内阁“首辅”,不动声色的微微点头,道:“皇上有这个意向,我大明渐渐虚弱,察哈尔却在变强,若不能早日铲除,日后付出的代价将更大,更难,后果不料。”
  毕自严神色沉下来,缓缓抱起茶杯,看着桌子,目光闪烁的没有说话。
  他承认刘时敏说的有些道理,但现在的情况是,大明正需专心于内务,分心不得,并且大明现在的国库,根本经不起一场大战消耗,同时,即便胜了,也不能如消灭建奴一样消灭察哈尔。大漠那么大,从东到西绵延万里,强如太祖成祖都没能剿灭残元,现在又如何能做到?
  并且,他心里很清楚,这件事的根本不在刘时敏,是乾清宫的那位皇帝陛下。
  他心理压力极大,明年的财政有庞大缺口,朝廷与地方的博弈,“新政”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完全腾不出精力做其他事情。
  但他很快又觉得不对劲,乾清宫的那位什么时候做事要先派人来试探他们内阁的态度了?
  刘时敏不给他问的机会,面色平静的道:“另外,关于火器,内阁的态度是?”
  毕自严环海沉浮,很敏锐知道,刘时敏说的是那道奏本,瞳孔骤缩。
  对于“火器”,从他本心来讲,可有可无,最好是不要发展,暂时使用也可以,但没必要投入那么多,战场上终究是“人”决定,兵器是辅助,每年数百万的投入,在这种时候,显得异常扎眼,不合适!
  但刘时敏将这件事排在察哈尔之后,显然说明皇帝更看重这件事!刘时敏是在有意无意的点拨内阁,甚至于,是乾清宫的授意!
  毕自严神色动了动,这种被人强迫,做“违心”的事,心里极其难受,纵然不知道已经是第几次了。
  他十分清楚,既然刘时敏亲自来开口,就由不得他不低头,压着心里的不舒服,微微倾身,道:“关于‘火器’,内阁……坚定的支持,与皇上的态度一致。”
  刘时敏神色微笑,面露松弛,从怀里掏出那张,写着朱栩原话的纸条递给毕自严。
  毕自严打开看去,顿时脸色大变,目露惊色。
  “火炮已经遍存于世界,我大明今日毁,西夷明日来攻,如何抵挡?海上如何建长城?我大明是否要永远如猪羊一般被人圈禁,任意欺凌,苟且偷生?目光短浅,自私狭隘,以一己私心抛却家国之责,妄言国事,不体上心,毫无格局,其心可诛!”
  毕自严看着这张纸,手都微微颤抖,眼神后怕。
  如果他刚才坚持“不表态”,那会是什么后果?这道旨意一旦发了出去,不说皇帝,天下人怎么看内阁,看他,他自己都无颜继续在内阁待着了!
  既不如此,他脸上还是火辣辣的,心里惭愧无比。
  刘时敏看着毕自严的神色,站起来,微笑着道:“内阁草拟诏书,送到司礼监审核,曹公公会亲自送去乾清宫给皇上过目,另外,内阁要发明文,工部,吏部也一样,明日全国登报。”
  毕自严目中懊恼,惭愧,后悔,种种情绪复杂,有些心思不属的僵硬的点头。
  还在看着朱栩的几句原话,他后背不知何时出现冷汗,惊不住的浑身一抖。
  他作为内阁辅臣,对这张纸上的话有着深刻的明悟,纵观古今,能看到一丝未来。若是明朝真的封禁火炮,用不了一两百年,只怕天地将大变,“五胡乱华”的局面或将重演!
  那是何等的罪过!
  他背不起!
  所有人都背不起!
  好在,好在,宫里的皇帝看的清楚,没有被他们的糊涂耽误!
  好一阵子,毕自严口干舌燥的抬起头,看着刘时敏道:“本官要去皇上那请罪,皇上可有空?”
  刘时敏看着他,道:“只有大人?”
  毕自严一怔,旋即深吸一口气,道:“本官去一趟议事厅,内阁,六部尚书,二十巡抚。”
  刘时敏点点头,道:“杂家知道了。”
  刘时敏又看了眼毕自严,转身出了班房。
  毕自严低头看着纸条,神色变幻。
  他心里翻腾,难以平静。原本并不在意的一件小事,在皇帝眼里就完全不同,这到底是皇帝站的太高看的太远,还是他们鼠目寸光,坐井观天?
  毕自严心里不是滋味,身体移动了下,感觉嘴唇干燥,下意识的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感觉冰凉又放下。
  半晌之后,他睁了睁眼,轻轻吐了口气,不管如何,现在还是要去乾清宫请罪,反省,他放下纸条,起身出了班房,转去议事厅。


第987章 儒家思想
  乾清宫内。
  刘时敏站在朱栩身前不远处,奏禀道:“皇上,奴婢已经与毕阁老说了,毕阁老……表情凝重,似有大悟。”
  朱栩盘腿坐在软塌上,表情微笑。
  毕自严等人虽然也是这个时候的文人,有着那些人的缺点,不过不那么极端,还有的救,至少,当他点出问题来,不会死犟不改,一昧的顶到底。
  “毕师到底是内阁辅臣,没让朕失望。”朱栩笑着道。
  曹化淳站在另一边,手里拿着一道奏本,道:“皇上,兵部与各地总督商议的‘联动计划’已经完成,上呈司礼监了。”
  朱栩随手拿过来,没有打开,看着刘时敏道:“说说内阁今年的‘新政’计划,简明扼要,过几天朕还要听内阁详细的说。”
  刘时敏稍做沉吟,道:“是。内阁将整体的‘新政’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部分。士,包括了国政体制,一系列的制度,规划,设计,还有就是教育,科举,入仕,官吏的任命,升迁,考核,监察等等。农,包括了田亩,户籍,耕种,赈灾,移民等等,颇为浩大,简单难以概述。工,这一块比较含混,只有一些大体的政策,内阁的意思,可能是想留下一部分必要的,其他的都遣回原籍,分配土地。商,内阁与督政院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规章制度,国贸寺以及税务总局等都有参与,奴婢大致看了下,有些苛刻,税赋非常的重,并且还拟计划增加专门的商务衙门,严厉打击不法商贩,以图控制商贩规模。”
  “士农工商?”
  朱栩神色有些讶异,旋即又觉得该是预料之中的事情,面露思忖。
  士农工商,已经将大明的所有行业包括在内,士与农,朱栩基本不用担心,政体框架他已经基本确定,内阁最多就是修修补补。农,内阁以及满天下的人都无比重视,这重视程度是超过他的。但“工、商”这两块,内阁的想法就与他大不相同了。
  对于“工”,内阁的想法朱栩大致理解,在朝廷以及天下士人来看,无非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奇技淫巧”,可有可无,这个时候,当然是赶回去种地,缓解灾情。
  商,明朝最初对商人本来是收重税,严厉打压的,可后来日渐崩溃,商人几乎成了法外之地,甚至于朝廷最大的一块收入“盐政”都荒废殆尽。到了现在这个时候,自然更不能任由商人“不劳而获”,哄抬物价,牟取暴利了,商人在他们看来,只怕还是影响国家稳定的一大危险因素!
  朱栩琢磨着,内阁的政策,多半是想要恢复明初的苛法。
  朱栩手里拿着奏本,轻轻拍打着。
  有些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哪怕他是皇帝,权势熏天,也不能要求天下人,哪怕是内阁六部这些大人们完全体会到他的心思,同样,他还不能和盘托出,不然会吓到这帮人,于事无补。
  “你们有没有觉得,朕一直在为难内阁,以及朝廷的大人们?”忽然间,朱栩抬头看向刘时敏,曹化淳道。
  刚刚经历过“封禁火器”一事,曹化淳与刘时敏对视一眼,曹化淳揣摩着朱栩的心意,慢慢的道:“皇上高瞻远瞩,非常人所及,内阁以及朝廷的大人们不能理解,这是正常的事情。皇上只要耐心指点,奴婢相信,外廷的大人们会体谅皇上的苦心的。”
  朱栩看着他,暗自摇头。
  他说的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后世之人,来到这里,站在最高处,仿佛与整个世界在作对,不止是外廷的那些大人们。
  有时候,朱栩也挺同情这些大人们的,被他用各种手段,拿着鞭子在后面抽,亦步亦趋,能理解,不能理解的,都是蹒跚而行。
  “其实,朕也是不得已。”朱栩说道。他这句话是说给曹化淳,刘时敏听的,也是安慰他自己。他可以不顾及那些圣,德,甚至所谓的名声,清誉,哪怕是史笔如刀。可这些大人们视之如命,跟着他,也是够辛苦的。
  刘时敏看着朱栩的神色,顿了下,道:“皇上心有沟壑,万丈宏图,眼前不过是小羁绊,日后回想,未尝不是一场功德。”
  朱栩一怔,抬头看向刘时敏,拿着奏本点了点他,笑着道:“你倒是会安慰朕。行了,朕就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