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3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梁园,我们跟着你走,这里确实不能待了,赶紧走!”
“对,立刻收拾的东西,我去联络商队,不,我们分两批,一批路上,一批水路!”
“有些东西赶紧烧了,不能带在身上,还有一些书信,不能留!”
一群人七嘴八舌,飞快动了起来。
马犹龙都点头,与几人商量一番,不到一炷香时间,这座在京城算是赫赫有名的“清都书院”,人去楼空。
他们却始终没有想过朱栩这道诏书的内容,丝毫反思都没有。
并且,自始至终,朱栩以及内阁六部的朝廷都没有动他们的意思!
这道旨意,实际上是内阁根据朱栩的话拟定的,已经是尽可能的缓和,若是依照朱栩的原话,不知道多少人会羞愧而死。
很快,这道旨意的内容就流传出去,在京城大街小巷传播开来。
“果然还是皇帝高瞻远瞩,这火器如此厉害,我大明要是禁了,只怕离亡国就没多远了。”
“是啊,这不就等于是骑兵杀马,盾兵扔掉盾牌,弓箭手扔掉弓箭吗?还如何作战?如何保卫大明?”
“嘿嘿,这帮大人们从来没上过战场,据说,他们认为战场靠的是‘仁德’取胜……”
“噗!”
“要是‘仁德’能打胜仗,还要士兵干什么?要九镇干什么?何须为建奴苦恼那么多年?”
“人在家中坐,决胜千里之外,半部论语治天下……”
“哈哈哈……”
第993章 要有个结果
因为这一道圣旨,宫外掀起了巨浪。
“清都书院”是直接逃离京城,这引起其他书院的震动,继而就是破口大骂,一篇篇奇形怪状,光怪陆离又辞藻华丽,“有理有据”,洋洋洒洒的文章纷至迭出,在京城流动。
京城的士林现在很明显的分为两派,一派是坚定的支持朝廷的“新政”,认为大明厄需革新,时不我待,其中以政院毕业的生员为主,他们的声音渐渐加强,有了说话的地位。
另一派,则是视“东林”为先贤,将朝廷当做洪水猛兽,不管什么事情,都是张嘴就骂,一番痛批。这些人大部分是东林党,阉党的余孽,外围之人,还要加上那些被朝廷清除,禁令阻挡科举,入仕的人。这波人最为庞大,数量惊人。
在京城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聚集在秦淮河,每日流连于河上,名妓作陪,诗歌唱和,高谈阔论,针砭时弊,大谈时事,又借酒浇愁,温柔乡里醉生梦死。
相对来说,在朝的官员,或者支持“新政”的朝野官员倒是少数,他们也更沉默,一般不会参与到士林间的“争论”中去。
此刻,诸巡抚,总理大臣都接到内阁的诏令,要求半个时辰内,带好文书等赶赴内阁,继续商讨“新政”等一系列改革计划。
傅府。
李邦华,林日瑞来拜访傅昌宗,三人坐在凉亭里,喝着茶,说着事情。
已经是初春,没有那么冷,三人环坐,并没有其他人。
林日瑞不过五十岁,虚胖,穿着厚厚棉衣,坐了一会儿满头的汗,一边擦着一边道:“傅大人,这京城果然如你所说,魑魅魍魉到处都是,没个太平。”
李邦华久在京城,之后也是调往天津卫,对这些是知之甚深,要是退到万历,天启年间,那更可怕,党争炽烈,白骨累累!
傅昌宗虽然一直在京城,但在朱栩的保护下,倒是没什么事情,也无所畏惧,看着林日瑞,笑着道:“再待几日,咱们一同离开。”
林日瑞点头,目光看向李邦华。
这“新政”久拖不决,他心里也着急,朝廷大政要急,甘肃那边一堆事情等着,更急。
李邦华脸角瘦削,身体笔直,看着傅昌宗道:“傅大人,这‘新政’,你到底是何想法?”
对于内阁的“新政”计划,傅昌宗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话,最多就是某些问题,发表了“中立”的意见,并没有露出他的态度来。
傅昌宗看向李邦华,如常的道:“今天就会见分晓了。”
李邦彦神色微震,略带喜色的道:“大人是说,今天会表态吗?”
傅昌宗在朝野的影响力,绝对不是内阁可比的,他不止是皇帝的亲舅舅,执掌户部多年这么简单。
他是隐而未显的“帝党”魁首,满天下的官员都看着他,只要他开口说一句话,比内阁的诏令还管用!
他是一个风向标,横亘在皇帝与天下百官之间,无数人注视,准备随之摇摆!
傅昌宗若是开口,在朝野将会有巨大的波澜,继而成为定海神针,莫能相抗!
傅昌宗平静不语,没有人能比他更了解现在的朝局了。
如果是以往的皇帝,只怕早就迫不及待的将这些事情定下来,免得天下沸盈,人心动荡。可这一次,皇帝不言不语,丝毫暗示都没有。
这说明,皇帝在酝酿着什么,在等待时机。
从内阁传令人的话语中,傅昌宗已经隐约察觉到,内阁着急了,一些事情或将由不得他们继续与内阁争取。
很多人都觉得,内阁的计划是出自他们自身,只有傅昌宗等人才明白,那里面有着当今皇帝深厚的影子,如果内阁强势起来,预示着乾清宫即将要插手,这些纷纷扰扰都将过去。
林日瑞看着傅昌宗的神色,眨了眨眼,道:“大人,你到底是何想法?我们六省地广人稀,灾情如火,不能全凭内阁计划,别说登记人口,丈量田亩,就算剿灭匪患也不是一年半年,天下不平,这些事情根本就无从谈起……”
傅昌宗又岂会不知道,整个大明如热锅上的蚂蚁,燥热难耐,没有半刻平静,太多细致的事情无从着手,尤其底层,大明朝廷的手根本插不进去。
从最下面层层报上来的各种数字,减少了一半以上,想要做事,首先要摸清实情。但内阁太着急了,给各地划了时间线,任务量,要限时完成。
并且,很多改革政策争议太大,剥夺了地方太多的权利,监察的又无数,地方上的大员不敢轻易认同。
这些都是胶着的核心点之一,至今还没有一个妥协的办法。
傅昌端起茶杯,平静的喝了一口清,淡淡道:“传话出去,今天看我的眼神行事,待会儿我再与周大人商讨一番,今天,该有个结果了。”
李邦华,林日瑞双眼大喜,连忙道:“下官遵命!”
只要傅昌宗与周应秋开口,即便是内阁也得退让!只要内阁稍稍退让,他们这些人也就没有过多的奢求,今年的大议就能彻底定下,未来两三都能有规可依,全力去做事,完成计划!
但是,傅昌宗的话还没有传出去,那些巡抚就仿佛感觉到了一股冷风过境,众人都面色凝重,好似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内阁的议事厅里,孙承宗,汪乔年,靖王,孙传庭都神色微异的看着埋头做事的毕自严,不时相互对视一眼。
这位毕阁老如同换了一个人,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不再如以往那么深沉,给人如渊,老成谋国之感,整个人都像是年轻了十岁,做事麻利,有锐气,动作干净利索。
毕自严没有察觉到这些,翻着一道道文书,不时开口。
“陕西番薯等种植超过了三十万顷,这个数字真实吗?”
“去年一年茶税四百八十万两,可有瞒报,怎比去年还少了许多?”
“盐税一千一百万,为何比去年低了三百多万?”
“反贪局那边查到了礼部一个员外郎受贿,以权谋私,是否是窝案?可有其他人涉案未报?”
“二十二御史已经出京多日,可有回报?”
毕自严的每一句问话,都有内阁中书等在回答,他或批,或留,或打回,忙全神贯注,丝毫不停歇。
没有多久,一个侍卫进来奏禀,道:“大人,诸位巡抚已经入宫,请求入内。”
毕自严抬起头看了眼,放下笔,收起身边的文书,道:“让他们进来。”
孙承宗等人也相继停笔,收拾一番,静静的看向大门。
经历近一个月,今天要有一个结果了。
第994章 意外的手段
毕自严允可后,二位总理大臣,二十巡抚相继进了议事厅,行礼一番,便在早已经安排好的椅子上坐下。
接着,六部尚书也到了,众人在椅子上落座,静候。
毕自严与孙承宗等人对视一眼,跟着上前,在空着的五个椅子上坐下。
毕自严坐在首位,看了众人一眼,翻开桌上的手札,看了眼,抬头道:“诸位大人,这‘新政’已经耽误很久了,咱们今日必须要有个决断!”
众人心神凛然,微微倾身。这位毕阁老开头就如此“重话”,想必气势更盛了。
“还有三个问题,一个是‘新政’拟定的任务时间表,诸位还是觉得过短吗?”毕自严抬起头,眼神从傅昌宗,周应秋,方孔炤,李邦华,赵平澜等人脸上扫过,声音平淡,透着威严。
孙承宗等人,六部尚书,都目光向左侧看去。诸位巡抚,很多人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看向傅昌宗与周应秋二人。
这二人面无表情没有说话,没多久,贵,州巡抚王三善倾身,道:“毕阁老,贵州地势复杂,人口群错,现在是十室九空,盗寇猖狂,民情汹涌,官吏惶惶。别说丈量田亩,登记人口,单说赈灾,稳住民情都力有不逮,朝廷国库空虚,赈灾钱粮日减,下官着实有心无力……”
这也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实的艰难。
他话音一落,赵平澜接着道:“毕阁老,我广东说不上地广人稀,可也地域广阔,但巡抚衙门初建,威权不足,若是立即就铺开这些,不说能否功成,即便功成,报上来的数字,下官不敢信,毕阁老敢吗?”
蒋德璟犹豫了下,也继而道:“云南情势复杂多变,下官至今还不能完全控制州府,更别说下面的县。一县之尊若想行事,离不开乡绅的支持,若是丈量田亩,登记人口,再拟定新的赋税……此事,行不通。”
一连就是三位巡抚反对,议事厅里气氛再次陷入惯常的压抑。
毕自严坐在高处,这些人的表情都在他眼底,这几人算是没有“派系”,他们说的都是实话,因此毕自严不生气。
他的目光转向傅昌宗,周应秋,这两人在朝廷,代表了朝廷大部分力量,在京外,也代表了大部分巡抚,他们的话,举足轻重,甚至是“一言而决”,至关重要。
傅昌宗深吸一口气,看了眼角落里不起眼,奋笔疾书的内监,出声道:“毕阁老,朝廷有朝廷的大政,地方有地方的计划,下官希望朝廷能给予足够的自主权利,能够对地方从容治理,应对得宜。”
这其实是第二个问题,内阁对地方的权力收缴的太多,事事都要汇报,处处辖制。同时,在“新政”方面,内阁更是掌握主导大权,地方的权力相当的小,哪怕是一省巡抚都感觉施展不开。
傅昌宗看似是在要权,实则还是希望内阁让步前一条。
这些话这些天都算是老生常谈了,毕自严神情平静,目光看向周应秋,道:“周大人可有要说的?”
周应秋倾身,道:“大人,下官希望地方以及朝廷的钱粮进出能更为宽松,各地官府能够有更多的处置之权。”
这就是要财权了,财权是地方官员最重要的权力之一,也是权力运作,取得威信的重要手段,仅次于官吏任命权。
“新政”的进度要求,权职范围,财权,这是内阁与诸巡抚争议的焦点,退无可退,无从妥协的三个地方。
一群巡抚眼见傅昌宗,周应秋第一次齐齐开口,神色凛然,目光在傅昌宗,毕自严等人脸上转悠,心里有一丝忐忑。
今天开局很不一样,一副“决战”架势。谁都知道,不管哪方“胜”哪方“败”,都将是一个“惨烈”结局。
毕自严眼见傅昌宗,周应秋开口,神色渐漠然,沉默一阵,忽然道:“本官有个计划,在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设立总理衙门,有总理衙门统一处理‘新政’等问题,相应的权职也会扩大,内阁将授予更多的权利……”
众人听着都是一怔,哪怕是孙承宗,孙传庭都讶异,因为之前毕自严并没有说过。
傅昌宗,周应秋等一群人就更为吃惊了,他们没有想到,毕自严会突然有这样的一个想法,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应对。
毕自严神色淡漠,心里却十分震动。
这个想法,是他看着周应秋,傅昌宗两人,陡然冒出来的。如果设立“五大总理衙门”,辖制大明五个区域,不但能大力促进“新政”的进一步推动,还能加强内阁对地方的控制,大大的树立内阁的威信与权力,最重要的是,能够一举突破眼前的困境!
一切都还在内阁的控制之内,地方上的权力损失也得到弥补,简直是神来之笔!
孙承宗稍稍思忖,目光发亮。
这确实一个好办法,因为这“总理衙门”是临时机构,日后“新政”完成,或者渡过了眼前的困难,随时都能撤销,在没有损害内阁主导“新政”的前提下,让地方也得到满意!
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孙传庭心里推敲一番,同样暗自点头。他看着毕自严,心里明悟,这多半是从战区中得到的灵感。
毕自严一鼓作气,端起“首辅”的气势,以一种断然的语气道:“总理衙门拥有比巡抚衙门更多的权力,同时集中多个省的优势,相互弥补,可以有效及时的应对灾情,处理‘新政’问题,你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总理”一词,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类似于“钦差”,权力庞大,远超一省巡抚。所谓的“总理衙门”是近年出现的,主要是为了集中精力与各方面资源,处理辽东事务,后来的“六省总理衙门”,也是为了处理陕,川,甘,贵等六省事务。
一干巡抚面面相窥,不知道如何反应。
总理衙门肯定是要在巡抚之上,辖区巡抚肯定要听命于其,尽管心里难免不舒服,这个时候却找不到足够的借口来反驳。
傅昌宗与周应秋对视一眼,蓦然异口同声的道:“下官赞同。”
这两人影响力太过惊人,他一开口,李邦华就接着道:“下官赞同。”他是陕西巡抚,本来就是傅昌宗的下属,且已经有了总理衙门,对他来说,没有影响。
“下官赞同。”林日瑞道。他是甘肃巡抚,一样是“六省巡抚衙门”的下属。
“下官赞同。”王三善道。他是贵州巡抚,一样是在傅昌宗之下。
“下官赞同。”山东巡抚黄承元道。他与周应秋关系匪浅。
“下官赞同。”山西巡抚吕大器道,他原本是吏部侍郎,周应秋的下属。
“下官赞同。”南直隶,也就是江苏巡抚方孔炤道,他是周应秋举荐的人。
“下官赞同。”
同一句话接二连三的出现,一口气就有十多位巡抚,总理大臣应声。
其他一些属于“中立”的巡抚们,见势纷纷跟风,不足一盏茶时间,几乎所有巡抚都“赞同”了。
六部尚书对视一眼,同时抬手道:“下官赞同。”
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孙传庭等人相互看了看,也倾身道:“我等也无异议。”
毕自严看着群臣俯首,心里涌出一股难以言喻之情,直觉现在才有“首辅”的那种感觉,脸上甚至激动的微红。
他脸角动了动,强压这种怪异感觉,点头道:“那好,现在唯一剩下的就是‘进度’的问题,本官允许你们自己设定时间,计划,等本官请示皇上,任命各地总理大臣,再做最后决断,可还有异议?”
实则上,到了这个时候,已经由不得这些巡抚再做“争辩”了,众人不停的对视,最后只得道:“下官遵命。”
第995章 船到桥头
乾清宫。
朱栩看着站在面前的毕自严,孙承宗等人,面露异色的道:“你们是说,要在我大明东南西北中,设立五大总理衙门?”
毕自严站在最前,平静的道:“是。臣以为,这是突破目前困境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在内阁与巡抚衙门之间有总理大臣做缓冲,不止能减少地方对内阁的疑虑,也能就近的处理各种问题,集合多省之力,对于应对目前的各种问题,将会更有利,更稳妥。臣等私下商议,可以授予五大总理大臣更多的权利,在人事,财权,税权等方面内阁会再做让步……”
朱栩坐在软塌上,看着几人,微微眯眼。
眼下的事情,确实是他给内阁出的一个考题,今年的“新政”需要慎之又慎,内阁必须要表现出足够的能力与魄力来。
只是,他也没想到,毕自严会搞出“五大总理衙门”这个的想法来,这个办法确实很不错,能突破内阁目前的困境,同时还能更有利的辖制地方又令地方无话可说。
内阁抓着五大总理大臣,就等于更进一步的套牢地方,集中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影响与控制!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意外之笔,有奇效。
“你们都商量好了?”朱栩目光在孙承宗,孙传庭,靖王,汪乔年等人脸上扫过。
尽管内阁有矛盾,但在面对这样的情形,还是异常的团结,一群人抬起手,道:“臣等一致同意。”
朱栩嘴角勾起不易察觉的微笑,道:“那些巡抚估计没话可说了,五大总理大臣可有人选,还有其他问题吗?”
毕自严道:“回皇上,除却北直隶由朝廷直辖,北方总理大臣周应秋,西方总理大臣傅昌宗,其他三人,臣拟从六部尚书或者九寺寺卿以及在野有能力有德望的人等来挑选,暂时未定。”
朱栩点了下头,端起手边的茶杯,道:“恩,可以。继续说。”
毕自严看着朱栩,面色如常,道:“剩下的问题,就是各地巡抚对内阁制定的‘时间表’持强烈的怀疑态度,并且抱团相抗,臣等打算搁置这一条,在未来的施政中,以实际行动来推动,不再给地方借口阻挠。”
朱栩眼神有着一丝诧异,这位毕阁老仿佛开窍了,手段灵活了许多。
“准!”朱栩一如过往,没有迟疑地说道。
毕自严看着朱栩,沉吟一声,道:“皇上如果没有其他训示,臣等计划三天后召开大议,将‘新政’方略彻底定下,也好让各地巡抚早日离京,平复朝野的猜疑。”
朱栩一只手拖着下巴,嘴角笑意更浓,这位毕阁老越发的有锐气了,点头道:“那就三天后吧。”
“遵旨。”毕自严心里松口气,他一直在担心、提防朱栩藏了其他心思,随时会插手内阁的事务。
毕自严,孙传庭两人抬手,缓步退了出去。
朱栩看着留下的孙承宗,疑惑的道:“孙阁老还有其他事情?”
孙承宗面色迟疑,旋即道:“是关于‘军改’的事情,不知皇上可看过臣的奏本?”
朱栩一只胳膊垫在小桌上,目光闪动,思忖好一阵子,抬起头看着孙承宗,语气缓慢地说道:“朕看过了……嗯。现在我大明的情形,内阁以及天下人都应该看的清楚,虽然看似依旧稳固,没有大的危险。但实际上,如履薄冰,相当脆弱,如果发生一点意外,随时都有崩塌的可能,所以,朕需要保持我大明的军力,强大的,坚定的,可堪大战,能让朕犹如臂使的军队……我大明军队的地位要拔高,不能是随时都可以欺侮的那一群人。你说的归于内阁,由内阁分权统辖……朕不同意。‘大元帅府’必须组建,地位与内阁持平,未来几年,即便国库空虚,朕也会用尽办法,确保大明军队的战力不断提升,而不是衰微。朕支持你们精简军队,那是为了集中资源,训练出多支,随时能战的强军!这一点,务须多言。”
孙承宗听着朱栩的话,神色不动,心里实则是早有预料。
眼前的皇帝,对军队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不但牢牢把握军权在手里,对军队的组建,规划,待遇等等,几乎从头到尾都看在眼皮底下,通过各种手段干预,影响,操控,一直到他满意为止。
孙承宗也希望大明能有强大的军队,毕竟,强大的军队是国家的基石。
但武人的强大,不是文官希望看到的,这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
自古以来,手握重兵的将帅要么功高盖主,要么野心勃勃,谋朝篡位,朝代颠覆,社稷倾颓,苍生蒙难,无不是从这里开始。
孙承宗知道,他说服不了朱栩,可还是劝解道:“皇上,臣不反对保持军力的强盛,但‘大元帅府’权职太过庞大,无所节制,皇上不担心,臣也不担心现在,臣忧心日后,为我大明江山社稷不安。”
朱栩知晓孙承宗的意思,他这个态度,也代表了外廷文臣的主流,甚至是全天下人的想法。
文官治国,遏制武臣,这并不是儒家才有的想法,几乎是一种必然出现的治国方式,历朝历代皆是如此,古今中外莫能例外。
不过,不久未来将是一个特别时期,一扇新时代的窗户将要打开——大明必须要有强盛的军队,这个世界太大了,需要太多的士兵!
朱栩双手交错一起,心里思索一番,没有解释,笑着道:“嗯,放心吧,朕还没昏头,清醒的很。我朱家的江山,朕比所有人都在意。传旨给各地的总兵进京吧,大议一结束,‘军改’会议也要马上开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