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古以来,官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多少人打破脑袋的抢。统管几个省的“总理大臣”,这个位置权势到底有多大,即便这些内阁辅臣心里都没底。
三个位置,给谁?
五个人相互对视,一时间谁都没有开口。
好一阵子,毕自严身体动了动,道:“按理说,应该从六部九寺的主官中挑选,不过眼下朝局需要稳定,不宜轻动,还需从在野的人选拔,诸位有什么人选,可以说出来。我内阁权威未成,还需以大局为重。”
众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孙承宗沉吟一声,道:“杨景辰如何?”
毕自严想了一会儿,立即就道:“可。”
杨景辰,天启年间的礼部侍郎,素有声望,能力也不错,有尚书衔,倒是合适。
“可。”孙传庭稍稍回忆一番,没有反对。
汪乔年与靖王对孙承宗这个提议也没意见,都道:“可。”
“王从义,如何?”靖王随后开口,他在内阁排位是第三位,轮到他了。
内阁中除了汪乔年,其他三人都对靖王有所“警惕”,闻言沉默了片刻,毕自严率先道:“可。”
王从义,崇祯初的山东巡抚,此人锐气勃发,能力出众,事事敢为先,倒也不错。
“可。”孙承宗道。王从义他有所了解,不是靖王的人。
“可。”汪乔年道。他在内阁与靖王关系走的近,毕竟两人都比较特殊。
“可。”孙传庭道。王从义,他在户部有过交集,是个可靠之人。
三定其二,还有最后一个人,轮到汪乔年说话了。
汪乔年调任大理寺卿,入阁,是火箭提拔,在官场人脉极少,根基浅薄,根本没什么人可推荐,想了很久,他开口道:“工部的徐尚书在尚书任上已经很久,是否可以外调?”
毕自严等人对于大理寺是有些想法的,这个机构的权力完全来自于剥夺三司,品级高,权力大,地位特殊,将来若是党争再起,这个机构可能会是祸乱朝政的一个要害之地!
是以,毕自严,孙承宗,孙传庭都有意无意的压制汪乔年以及大理寺,自然,还有靖王的督政院,这些都是传统政体之外的特殊机构,不能大意。
毕自严稍稍思索,便摇头道:“工部关乎重大,现在是节流的关键时刻,工部离不开徐大化。”
孙承宗也道:“六部尚书暂且都不能动。”与徐大化同样在任很久的还有兵部尚书申用懋,申用懋是眼下决不能离开的人。
汪乔年自然能感觉到毕,二孙对他与靖王的有意压制,嘴角动了动,没有再说。
孙传庭见此,道:“北方,辽东,河北,山西三省,交给周应秋,应该没有问题。西部是陕西,四川,贵州等六省,交给傅昌宗也无大碍。东部是山东,南直隶,浙江,这三省交给杨景辰。南部是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这个交给王从义,应该稳妥。剩下的就是河南,湖广,江西三省,身在腹地,需一个稳重之人,下官推荐余大成。”
第999章 朕坚定不移
众人还在听着孙传庭一连串的话,最后的“余大成”,几人都思索起来。
余大成,崇祯初的陕西巡抚,在剿匪的问题上,秉持“抚”为主,最后自然没好结果,被弹劾罢官,后来杨鹤复起,他被举荐在工部做了一任侍郎,因为工部内贪污案发,他“引咎辞官”,算是给徐大化背了锅。
这个人,没有什么军事能力与眼光,但是民政上很有作为,朝野时常有人举荐,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位置,是以,现在是皇家政院的副院长,在教书育人,培训各地的官吏。
毕自严若有所思,片刻道:“这个人……可。”
孙承宗道:“可。”
已经三比二,靖王与汪乔年对视一眼,同时道:“可。”
毕自严见这件事已定,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气势,道:“那好,写好奏本,大议条陈再修改一番,晚上我们就一起去见皇上,大议马上开始,各地巡抚,总督要随时准备!”
晌午,傅府。
朱栩与傅昌宗,傅涛等人围聚一圈,桌上是热气腾腾的酒菜,坐上桌的人也都带着笑容。
“皇上,尝尝我从陕西带来的酒,有六十年了。”傅昌宗给朱栩倒酒,笑着说道。
“哦,是吗?那得尝尝。”朱栩拿起酒杯,喝了一小口。
顿时,他笑着道:“不错,香醇入肺,回味悠长,是好酒。”
傅昌宗,傅涛也都笑着,陪着朱栩。
朱栩刚放下酒杯,从门外,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家伙,探头探脑,想进又不敢进。
傅昌宗瞧见了,道:“进来吧。”
小家伙这才怯生生的进来,站在傅昌宗与傅涛中间,抬头眼巴巴的看着朱栩。
傅昌宗道:“皇上,这就是我的长孙,傅云璟。璟儿,来,见过皇上。”
小家伙虎头虎脑,只是看上去有些愣愣的,听着傅昌宗的话,退后一步,一本正经的行礼道:“傅云璟参见皇上,皇上万岁。”
这个性子倒是很像傅昌宗,朱栩笑着摆了摆手,道:“给璟儿摆个凳子,咱们一起吃,一家人,无需多礼。”
傅云璟抬头看向傅昌宗,傅昌宗稍一顿,便点头。
傅云璟不紧不慢的在傅涛边上坐下,坐在那,小家伙没什么表情,不是拘谨,不是装,感觉就是愣愣的。
朱栩伸手摸了摸小家伙的头,道:“朕那大儿子还小了些,等大一点,让璟儿没事就进宫去,小孩子在一起才能玩得开。”
傅昌宗眼神喜色一闪,面上不动。
傅涛也能明白朱栩的潜藏意思,拿起酒杯道:“是。皇上,臣敬您一杯。”
朱栩笑着与他碰了一杯,接着又说了些闲话,然后才转回正题。
“舅舅,你觉得,应该设东西南北中五大总理大臣吗?”朱栩吃了一口菜,道。
傅昌宗闻言放下筷子,稍做思索,道:“辽东,陕甘六省是有其特殊性,设总理大臣没有问题。但其他三个,在臣看来,是内阁为了揽权,谋求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个手段。设‘五位总理大臣’确实能更进一步的推动‘新政’发展,但是这个‘总理大臣’权柄太大,在‘新政’推进过程中,势必还会继续扩大,‘新政’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完成,若是持续时间过久,臣担心到时就不能那么容易的撤销。”
朱栩神色如常,轻轻点头,道:“这个朕也想过,还有其他的吗?”
傅昌宗看着朱栩,沉吟一声,道:“臣……还担心内阁,内阁虽然秉承了皇上的一贯想法与理念,但没有皇上的威信与手段,若是一味的不加节制,恐有大乱子。”
朱栩又夹了口菜,道:“这里没有外人,有什么想说的尽管说。”
傅昌宗听着朱栩的话,心里反而倍感压力,继而道:“皇上,地方上的情势比我们之前预想的要复杂十倍不止,如果单凭着皇上以及朝廷的强大压力,自上而下,臣担心会适得其反,还是需要软硬并重,水火相济,从容而行……”
这些也算是老生常谈了,朱栩一边嚼着菜,一边思索。
到了这个时候,情势不但没有清晰,反而越发复杂了。朱栩用了七年的时间才算稳定朝局,打造了支持“新政”的朝廷,地方更复杂,还要用多久?
时间难不成总是要浪费在这些“人”的身上,事情还要拖到什么时候?
傅昌宗说的这些,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京外那些巡抚,只怕大半也是这般。
朱栩放下筷子,喝了口酒,淡淡道:“对于‘新政’,朕坚定不移,泰山崩而不改!”
傅昌宗听着朱栩平淡犹如惊雷的声音,眼神微凝。
他其实已经料到,这个时候还是微微倾身,他知道,朱栩这些话不是说给他一个人听的,需要他传到外面去。
朱栩目光冷锐,声音隐有铿锵之音,道:“朕不管你或者他们到底怎么想的,这些事情在朝廷高层可以争论,讨论,但到了实际运行当中,京内京外必须与内阁保持一致!不得有不一致的动作,言行出现!”
“朝廷以及各级官吏,必须站在国家,历史的高度看待‘新政’,要形成对‘新政’统一,坚定的认识,但凡出现反朕,反内阁,反‘新政’的人或事出现,朕绝不相容!”
“去年纷纷扰扰,很多事情朕来不及梳理、明确,今年虽然好了很多,但朕也没能腾出手来,不过等朕收拾了察哈尔,会专注于‘新政’,那些没有顾及的事情,朕会细致的再次梳理,告诉他们,放弃幻想,抛弃侥幸,摒弃妄念,老老实实的推动‘新政’,有二心者,现在还能全身而退,否者等朕腾出手来,他们明哲保身的机会都没有!”
傅昌宗神色微变,耳边似有狂风暴雨过境。
傅涛默默无声,眼前仿佛听到了久违的缇骑的马蹄声。
倒是傅云璟愣愣的看着朱栩,又转向他爷爷,表情懵懂。
朱栩说完这些,又拿起筷子,道:“舅舅,朕会提前调你入内阁,你心里有数。”
傅昌宗一怔,旋即有些明悟,道:“是。”
内阁现在的权威到底还是不够,毕自严等人根基太浅,哪怕有朱栩的支持也显得力有不逮,但傅昌宗,周应秋二人入阁就不一样了。这两位不仅是朱栩的心腹,“帝党”魁首,更是执掌户部,吏部多年,将能大大的增加内阁权威,到时候,地方巡抚怕是再无“讨价还价”的能力!
京外的巡抚们,李邦华,方孔炤,黄承元,吕大器,钱龙锡,蒋德璟,赵平澜等聚集在一起,神情都颇为愉悦的在喝茶,闲聊。
尽管内阁设立“总理大臣衙门”有辖制他们地方巡抚的意图,但有了这个缓冲,他们就无需正面对上内阁,内阁的压力不会直接压到他们身上,在很多事情上有足够的余地与空间来周旋,可以从容的做事。
却不知道,一股更磅礴的压力正在酝酿,即将席卷而来。
朱栩在傅府待了半个多时辰,在傅昌宗父子两人的陪同下,向着门外走去。
一边走,傅涛一边道:“皇上,皇家钱庄现在存的金银已经有超过一亿两,发出的银元,纸币,铜钱也有三千万,但根据臣等的统计与观察,还远远不足,臣已经上奏内阁,今年准备再次通过兑换,朝廷采购,支出等方式,发行三千万……”
对于大明的经济容量,朱栩心里也没有数字,尤其是民间藏银,如果朝廷发行过多,会形成膨胀,对货币市场造成冲击,在这个时候,这种事是万不能发生的。
“大哥,这件事还要慎重,皇家钱庄出去的,要以‘兑换’为主,必须确保新币的币值稳定,要让百姓信任,尤其是不能发生兑付不出的情况,哪怕是再大规模的挤兑,就算是朕从内帑,甚至从国库出,都必须确保兑付正常……”
朱栩认真的嘱咐,道:“这件事,朕会让内阁出面担保,但皇家钱庄与内阁没有隶属关系,这一点,大哥你务必要牢记清楚!”
如果皇家钱庄交给内阁,不说里面的钱,单是他的规划就会被破坏的一干二净。
傅涛知道,朱栩对皇家钱庄有着不一般的重视,向来不容其他人插手,应道:“是,臣明白。”
第1000章 严厉的五条
傅昌宗传出的话,不啻惊雷。
这大明上上下下,没有哪个官员敢与朱栩硬碰硬的,或许不怕死的很多,但不顾清名,不要脸面的没有,有邹维琏,李邦华的前车之鉴,刚刚过去没多久的那道关于“火器”的圣旨,谁还敢抱着大道理与朱栩讲?
至于不要脸面,不顾清名的,这些都怕死。
一干巡抚悄悄反思,压着心中不安,静静等着明天的大议。
当夜,慈宁宫。
朱栩一个人过来,张太后一边给朱栩夹菜一边唠叨着:“我听人说了,你最近都没怎么去坤宁宫,其他宫里也不去,一熬夜就到天亮……”
朱栩端着碗,听着张太后久违的唠叨,笑着不出声。
小永宁在朱栩边上,撅着小嘴,一脸的嫉妒。
张太后唠叨了一阵,又叹了口气,忧色道:“我刚才从太妃那出来,近来太妃昏睡的时间比较多,我有些担心……”
朱栩听着脸色微沉,老太妃八十多了,这是要撑不下去了。
张太后说了一句,见朱栩的神色,连忙道:“行了,这些事情我与皇后会看着,你忙你的,注意休息,你要没空去坤宁宫,就让皇后去乾清宫,有个人照顾才行,熬夜要有所节制,不要仗着年轻就熬身体……”
朱栩点点头,没有争辩。
小永宁拿着筷子,夹着一个丸子,半天也没成功,张太后刚要拿着勺子敲她,小丫头忽然抬头向朱栩,道:“皇叔,秦将军是不是要入京了?”
“秦将军,秦良玉?”朱栩一怔道。
“嗯嗯。”小丫头坐起来,一本正经的道。
朱栩看了眼张太后,没有说话。暗自摇头,这丫头自从听了慧净那大和尚的话,一心要做女将军,没少被张太后教训。
果然,张太后脸色冷下来,道:“回去给我抄一百遍女戒,要是错一个字,一个月别想出慈宁宫!”
小丫头眨了眨眼,完全没放在心上,心里已经在转悠如何去见秦良玉,怎样做一个威震天下的女将军!
吃完饭,又喝了会儿茶,张太后才转到正题,道:“皇家血脉不能流落在外。”
这说的就是布木布泰那个孩子,张太后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说。
朱栩再三保证,张太后才算安心。
从慈宁宫出来,朱栩走入坤宁宫,在暖阁的软塌上侧躺着。
张筠给朱栩揉着肩膀,轻声道:“皇上,你的肩膀很僵硬,要多动一动。”
朱栩近来的事情太多,听着她的话,点点头,拉着她一只手,道:“你要是不怕朕吵到你,晚上就去乾清宫就寝,这段时间,朕是无暇顾及后宫了。”
张筠抿了抿嘴,附身低声在朱栩耳边道:“皇上,臣妾想安排姐姐们轮流去。”
朱栩笑了声,道:“你安排吧,不过朕作息不规律,迟睡早起,你们要有心里准备。”
张筠开心一笑,没有多言,双手用力的在朱栩肩膀上按着。
在坤宁宫待了一阵,朱栩回到乾清宫,内阁的一干人已经在等着了。
“都坐。”朱栩走进来,脱下披风,对着内监摆手道:“给各位大人搬椅子。”
内监搬来五个椅子,毕自严等人谢恩,在朱栩对面坐下。
朱栩坐在他的小书桌内,道:“这么晚来见朕,是有结果了?”
毕自严起身,上前将一道奏本递给朱栩,道:“回皇上,内阁已经与诸位进京的巡抚等达成一致,今年以及未来三年的‘新政’计划已经定下,请皇上过目。”
这道奏本是以“大奏本”形式写的,寻常三道奏本大小,五道奏本的厚度。
朱栩接过来,一边打开一边道:“先说说大议的具体安排。”
毕自严的目光看向孙传庭,孙传庭起身,还不等说话,朱栩就压了压手,道:“坐着说,今后不管是在内阁班房,还是乾清宫,都坐着说,说吧。”
孙传庭微怔,只得坐回去,道:“是。臣等计划是,各级官员依次入场,在皇上入场后,先行国歌礼,继而皇上,内阁辅臣,六部尚书等宣誓,接着由臣来主持。第一项议程,由毕阁老宣读‘新政’计划,参加大议的所有人按照东西南北中分为五个组,再次进行商议,拾遗补缺。然后是,六部尚书,督政院,大理寺,皇家钱庄等的主官依次讲读他们的计划,由五个组再次商讨,最后定案,由朝报明发天下,大议就此结束。”
朱栩微微点头,这基本上是沿着他的思路。
这算是第一次正式的议会,虽然还很粗糙,只是一个“发布命令”的过程,但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
朱栩看着内阁拟定的奏本,格式还是“士农工商”四大分类,然后下面再有细分,洋洋洒洒万言,从体制改革,农业规划,到经济大略几乎无所不包,相当的宏大。
都是文言文,里面不少东西很是些晦涩,可以多种解释,理解,想要弄明白,需要细细揣度,哪怕朱栩都有些吃力,想要分辨清楚内阁到底是哪一种态度。
毕自严等人看着朱栩皱眉,心头涌起不安。
朱栩看了好一阵子,看明白了大概,内阁对“新政”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模糊处理,似乎是打定主意,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他们的既定计划,不给各地巡抚争辩的机会。
朱栩放下这道奏本,手指在桌面上缓缓敲击,目光闪动。
对于内阁,他是寄予厚望,推动“新政”不能是他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内阁担起大梁来。现在的内阁,还是没有达到他要求的程度,权威不够,能力也有限。
“或许,舅舅,周应秋必须要尽早入阁了。”
朱栩心里低语,地方上的巡抚现在手握大权,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目前还是来自于各地巡抚,内阁必须要能压住各地的巡抚衙门,否则事情只会是事倍功半。
毕自严,孙承宗等人有些忐忑,乾清宫近来太平静了,平静的让他们觉得不安。
朱栩手指猛的一缩,抬头看向他们,道:“第一,内阁要展现出对‘新政’的坚定不移的态度,不可动摇!第二,对于督政院,大理寺,刑狱司的发展,要成为重中之重,不能轻慢!第三,‘新政’是绝不可能回头、取消的,任何的妄念都要打消!第四,‘新政’可以过头,但绝不能退缩,保守,停滞不前!第五,‘新政’暂定的是未来四年的计划,朕的要求是,十年内,必须完成‘新政’所有方略,任何人阻挡朕的国政,朕都绝不相容!”
这五条,一条比一条严厉!
毕自严等五人相互对视,眉宇间尽是凝重。
那些巡抚都说他们内阁急切,却不知,眼前的皇帝更为激进。
毕自严等朱栩说完,稍稍犹豫,起身道:“皇上之言,臣等谨记。关于‘新政’计划,皇上可还有其他训示?”
朱栩将这道奏本推给毕自严,道:“含糊的地方,写清楚,语气要严厉,决不能给地方任何偷奸耍滑的余地,要逼着他们去做事,那些他们不愿意做,不敢碰的,一定要逼着他们去处置,‘新政’只有一次,所有事情必须处置的干干净净,过了这段时间,日后想要弥补都不可能!”
毕自严见朱栩没有直接插手,心里暗惊,连忙拿过奏本,道:“是,臣等回去之后,再做商议,在明天之前完善讲稿。”
朱栩面色平淡的点头,道:“这件事确实拖的太久了,内阁要从这次的事情中吸取教训。这大议定为四年一次,景正五年开第二次,接下来的三年里,朕希望内阁能够扛起重担,将‘新政’一往无前的推进下去!”
毕自严等人听出了朱栩的潜台词,这是要再次放权给内阁,让内阁主导“新政”!
“臣等遵旨!”
毕自严,孙承宗等人纷纷起身,抬手沉声道。语气中,若有若无的含着“承诺”的气息。
第1001章 姗姗来迟
第二天就是太多人期待已久的大议,这一夜,注定有太多人无眠。
傅昌宗与周应秋两人聚在周家,在小亭子里,乘着皎洁月色,两人喝着酒,平平静静,却锁着眉头。
“皇上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周应秋默默的道。
傅昌宗手里拿着酒杯,道:“皇上对内阁的软弱不满,对我们的过于强硬也不高兴,这次大议不管结果如何,未来几年,朝局会稳定,地方怕是不会太平了。”
周应秋身在辽东,虽然现在多辖管一个山西,可更多会是名义上的,辽东的情形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稳”字,消化这些年的移民,开垦等问题,不会过多的卷入内阁的“新政”计划中,所以他的忧虑不多。
但是朱栩有意让他与傅昌宗提早入阁,那他们就要再次卷入混乱的“新政”当中。
“李邦华,方孔炤等人怎么说?”周应秋抛开这些,问道。
李邦华,方孔炤,一个是最乱一省的巡抚,一个是最富一省的巡抚,两人在大明都极具代表性,在巡抚圈子中很有影响力。
傅昌宗道:“李邦华还好说,总归有我在,会给几分薄面。但‘新政’有很多地方是直接奔着南直隶去的,要钱要粮要权,方孔炤那边有些想法,甚至当面与毕阁老争起来。”
傅昌宗不意外,道:“‘新政’的目的之一就是分权,巡抚本身又是集三司合一,方孔炤估计是措手不及,被吓到了,过一阵子应该不会有多大怨言,就看明天内阁会怎么办。”
周应秋端起酒杯,没有再说。
他们虽然话里话外都是内阁,可话外之音都是乾清宫的皇帝,朱栩。
李邦华,方孔炤,林日瑞,赵平澜四人同时聚集在一起,气氛很是“黑云压城”。
赵平澜是广东巡抚,为人沉稳,不胖不瘦,他看着三人,道:“皇上果然还是坚定的站在内阁一边,日后,我们的日子怕是不好过了。”
林日瑞这个大胖子,擦着头上的汗,摇头道:“不是皇上站在内阁一边,是内阁秉持了皇上的一贯意图,咱们这么跟内阁顶着干,皇上没有降怒已经不错了。”
李邦华点头,他脸角瘦削,黝黑,为人冷静,他道:“咱们还是不能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