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4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神祖之孙,他们还敢逼皇上杀兄不成!?”
  冯祝心里苦笑,这位王爷遇事急躁,总不能想个周全,只得再劝道:“王爷,纵然你这一趟有大功,皇上让您回京,您就真敢回去吗?那是什么地方,王爷难道不清楚?”
  朱由检心里有怒气,却发不出,更不知道再说什么。
  京城对很多来说是天下首善之地,可到了一定地位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巨大的杀人磨盘,明天,每时每刻都有人在送命,站的越高越危险。
  对于朱由检来说,更是如此。
  好半晌,朱由检平静下来,也知道冯祝的好意,语气缓和的道:“皇上会怎么安排我?”
  冯祝摇了摇头,道:“一件事的开始与结束,皇上往往心里都有全盘的计划,您的去向,皇上心里肯定早就想好了,外人无从得知。”
  朱由检听着,倒是同意,点了下头,默然一阵,又道:“皇上……是个好皇上,他比我做的好。”
  冯祝脸色突变,旋即眉头皱了下,深深的看向朱由检,道:“王爷,奴婢不管你心底有什么想法,不管你过去怎么想,现在怎么想,有些话,有些事,埋在心底,一个字都不要往外说。您不要误会,奴婢不关心您,信王府的存亡,奴婢希望您不要给皇上添麻烦,皇上不在意身后的功与过,我们做奴才的在意,外廷的那些大人们也在意。”
  朱由检心怀坦荡,倒是无惧,看着冯祝,面露赞许,道:“皇上看人比我准,放心吧,我不会给你们添麻烦。”
  冯祝不担心朱由检翻出什么浪,点了下便没有多说,转头看着茫茫大海,轻声道:“希望这次回去能少些风浪,顺利一些。”
  朱由检不知道冯祝的话是不是若有所指,没有接话,心思也飞到了京城。
  景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三。
  这一天是小年,京城里很热闹,虽然灾情在加重,但在京城似乎还看不到什么影响,家家户户,鞭炮密集,响彻京城。
  皇宫按理来说应该更热闹些,毕竟九月嫡皇子出世,普天同庆,当要大肆庆贺。
  但乾清宫传出声音,压住了内阁六部等一干外廷官员要求庆贺的奏本,皇宫里也没有什么喜庆,一切都平静的如往常。
  这一天,更加的萧索,来来往往的宫女,内监小心谨慎,一个大气都不敢喘——二公主朱淑妘夭折了。
  芷兰宫,朱栩看着床榻上,神色苍白,双眼红肿,病恹恹的海兰珠,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道:“是我们福薄,留不住淑妘,她下次投胎,一定会投个好人家,不用为她担心。”
  海兰珠一个劲的流泪,形容枯瘦,伤心断肠。
  慈煊已经四岁,看着母妃哭的伤心,不由得跟着哭起来,退着她身上都被子,哭腔道:“母妃,母妃,不要哭,妹妹一定会回来的……”
  海兰珠本就体弱,加上这一病,就更加虚弱,转头看著朱栩,儿子朱慈煊,脸上艰难的露出笑容,眼角还是大滴大滴的泪落下。
  朱栩安抚半晌,好不容易等她哭累了,睡着了,这才出了芷兰宫。
  曹化淳跟在朱栩身后,低着头,亦步亦趋,脚步声都没有。
  这是朱栩第一次丧子,虽然知道这种情况难免,但真出现了,还是说不出的难受。
  朱栩四目望去,这偌大的皇宫,竟然没有一处是可去的,想了又想,道:“走,去御花园。”
  曹化淳应了一声,连忙安排,谨小慎微,一点差错不敢有。
  朱栩的一举一动在后宫里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盯着,他穿过三门,进了御花园,后宫里的娘娘们也就都知道了。
  张筠正在照顾她的儿子,朱慈煓。小家伙已经有四个月大了,长的是白白嫩嫩,异常可爱。
  小家伙倒是没病没灾,海兰珠的孩子夭折吓了后宫一大跳,现在整个后宫都在围绕着他转,一丝大意不敢有。
  听着女官的汇报,张筠俏脸黯然,抬起头道:“晚上你提醒我一下,我去看看海姐姐。”
  女官应声,道:“是。”
  张筠低头继续看着摇篮里的儿子,目中尽皆是温柔。
  内阁大楼。
  毕自严从头上摘下老花镜,抬头看向前面不远处的内阁中书郑友元道:“这是个好东西,你去政院那边多买些,倒是给几位大人都送一送。”
  郑友元笑着道:“是,待会儿下了班下官就去,想必不少大人会喜欢。”
  毕自严站起来,稍稍活动筋骨,便道:“外出的人都回来了吗?”
  郑友元见他说正事,连忙道:“刑部的廖尚书,工部的徐尚书,兵部的郭尚书都回来了,户部的张尚书还在陕西,那里有些复杂,还要些时日,吏部的赵尚书已经从辽东返回,昨日说过了山海关,应该快回来了。白谷阁老三天前在济南,已经过了兖州,快到了。傅阁老昨日离开山西,不会误了年终大审议……”
  现在大明的朝廷重臣出京查访越来越常见,这半年更是密集,内阁六部的忠臣几乎都出去了一趟。
  毕自严听着,思忖了一阵,忽又道:“孙阁老前些日子病了?严重吗?”
  孙承宗已经七十多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尤其在这紧要关头,孙承宗这个不可或缺的人,可不能出事。
  “没有大碍了,听说就是感了风寒,出来点药,已经好了大半。”郑友元道。
  毕自严起身出了门,边走边说道:“宫里的公主夭折了,有些事就不要打扰皇上了,各地的巡政御史回来后,安排他们去议会作报告,再京的三品以上的官员,陪着本官一起去听,议会审议后的报告也要尽快报给我……”
  毕自严已经渐渐适应这个议会,并且发现了议会的一些好处。比如,本来不好说的话,不好做的政务,不好问的事情,都能借着这个议会名正言顺的办,别人还挑不出理来,情面上过得去了。
  郑友元听着,道:“是。对了,议会关于近年的开支审议已经进行大半,他们还有一些细节不明白,要户部侍郎等去解释。”
  “按章程来,该去就去,对了,要是有什么问题,尽快报给我,反贪局那边近来也盯着议会,要是再被他们先查出来,咱们脸上都不好看……”毕自严出了议会大楼的门,依旧在说道。
  上一次,就是反贪局“无意”从议会的一些报告中看到蛛丝马迹,将工部的一个员外郎给抓了,他自己亲口在议会说的话成了证据,哑口无言,还拔出萝卜带出泥,扯出一大批人,让人工部,内阁很没颜面。
  郑友元道:“是,下官明白。那,明年的预算,是否等傅阁老,张秉文回来再商议一下?”
  毕自严脚步顿了下,继而道:“嗯,关于明年预算的事情,内阁要开扩大会议,议会那边要试压,让他们不要在这件事乱说话。”
  “是。”郑友元道。内阁现在与议会已经有了默契,在很多问题上,议会是自觉的避开。


第1221章 弹劾温体仁
  大明的“新政”走入了深水区,改革面临的反弹,抗力越来越大,四处都在点火。
  各种火苗有大有小,朱栩已经放手,这些压力都在内阁六部身上,这些大人们不是天启之前,只能在朝堂上夸夸其谈,你争我抢,现在相当务实,解决问题是第一位,动辄出京巡查已经是惯例。
  两日后,乾清宫。
  已经满头白发,神色疲惫的孙承宗坐在朱栩对面,在给朱栩下指导棋。
  孙承宗看着朱栩捏着棋子盯着棋盘,道:“皇上,着棋的布局虽然重要,但眼前更要紧,如果眼前的计算失误,就算布局再精妙,只会输的更快……皇上,您看的太远了。”
  朱栩手里的黑棋在手指间翻来覆去,最后还是扔了回去,叹了口气道:“哎,都说琴棋书画,朕是样样不行,不知道后世的史书会不会写朕是个武莽皇帝……”
  中间坐着的毕自严淡淡一笑,道:“皇上,古往今来的帝王没有十全十美,能做好一件事就当得一个‘明’字,皇上做了这么多,史书再苛刻,也不会揪着鸡毛蒜皮不放。”
  朱栩收拾着棋盘,失笑一声,道:“朕看的书没你们多,但也不少,不用安慰朕了,说说事情吧。”
  毕自严与朱栩相处很多年了,知道他的脾气,端过一杯茶递过去,道:“皇上,今年的总结差不多有个结果了,陕川等六省‘新政’相对来说比较顺利,虽然有些波折,不过还是有不错的进展。最为麻烦的,是江南各地,不管是百姓还是士绅都在极力抵触,手段百出,地方官员也分外懈怠,甚至还带头抵制,对于底层官员的替换,还是需要时间,耐心。”
  “移民的事情,辽东已经消化的差不多,明年他们就能靠自身接收灾民,不需要朝廷输血,北安南那边刚刚进入消化期,朝廷输血会逐步减少。这些年从陕川等地移民近一千万,是时候从其他地方移了,臣等已经在做计划,年前呈报皇上御览。”
  “明年的税赋,税粮应该在八百万石左右,商税等预计在两千万两上下,工部的工程计划已经进入尾声,明年的国库应该是相当充裕,不会那么紧张了……”
  朱栩喝了口茶,神情微笑,道:“也就是说,明年的日子,咱们都能好过一些?”
  毕自严面露犹豫,继而道:“皇上,‘新政’现在犹如行在泥沼中,步步艰辛,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还不能放松,必须加大力度,使得‘新政’能早日完成,实现我大明中兴!”
  朱栩对大明的情势比所有人看的都分明,收拾完棋子,沉吟一阵,道:“皇家政院的生员现在可堪一用了,对地方上的那些知县,可以轮番替换,但士绅关系网是数百年积累下来,一时半会儿消除不了,这件事要有耐心。”
  毕自严确实很心急,这种心急不止对于政务,还有他的年纪,他对未来有不安。
  他没有泄露内心,不动声色的道:“是,臣明白,内阁有完整的计划,会按部就班,尽可能将事情掌控在手里,不出大乱子。”
  明朝的乱子以前是在陕川之地,现在已经慢慢转移,到了江南,也从暴力手段转化会各种明争暗斗,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风起云涌,将“新政”堵近乎停滞,并且带出来不知道多少麻烦事,让朝野头疼不已,左右为难。
  朱栩对内阁是有绝对掌控的,听着便赞同了一句,转头看向孙承宗。
  孙承宗执掌大元帅府,负责大明军队管理,见朱栩看过来,便道:“皇上,军队的改制已经基本完成,没有大碍,总兵力大约是四十万,已经无可裁减。现在详细的细节已经逐步在架构,帅府内的各项职能在稳步推进……”
  “地方上的三大营镇守三方,经过多轮核查,已经达到要求。京城由皇上直接统辖的两大营,密云的已经结束轮换,重新驻扎。天津的冬训已经结束,战力不俗……”
  “帅府的大战略就是确保国内稳定,对四周的潜在敌人进行威慑,目前来说,短时间内不会敌人入侵,会有一段比较和平的时期,有利于朝廷改革的步伐……”
  “根据军情处的情报来看,蒙古各部落还是以混战为主,并没有入侵我大明的意图或者能力……”
  “倭国近来动作不少,一个是德川家光在清除大明,想要控制整个倭国,同时还在暗中储备粮草,调集军队。对虾夷,九国岛等加强了控制,对我们占领的地方已经有所试探。臣等仔细推算过,最多两年,德川幕府就会忍不住,再次反叛了。”
  “多尔衮在东南半岛动作频频,主要是针对暹罗,但暹罗实力颇为强大,互有胜负,又一次还攻入了南安南的腹地,代善战死了。现在他们还在东南半岛最北端进行绞杀,胜负难料。目前来说,不会影响北安南……”
  孙承宗说的是言简意赅,从里到外都给说了。
  朱栩听完,左手落子,目光平静如水,道:“还算好。德川幕府要是沉不住气,就将九国岛变成倭国的坟墓!让蒙古的骑兵做好准备,多尔衮那边也注意观察,时候到了,就调他们去九国岛。”
  这已经大明的既定战略,孙承宗点头,道:“是,臣已经命军情处在密切注意。”
  正事差不多说完了,朱栩也交代一下宫内的,便道:“煓儿没事,整个后宫都在看着,你们就不要没事上奏本,要求探视了。”
  外廷这些大人们对他这个皇嫡子关注异常,动辄就上奏本劝诫要好生照顾,不能区别对待,要有嫡子该有的待遇,甚至还怕朱栩加害他,不时的要探望,当真是千奇百怪。
  毕自严等人对这位嫡皇子,将来的太子,皇帝的关注确实超乎寻常,恨不能养在宫外,由他们看护。
  这里有着复杂的心思,不能言说。
  毕自严与孙承宗同时倾身,毕自严说道:“朝臣是一片关心,虽有些过了,但情有可原,臣等回去之后,会稍微压一压。”
  朱栩对他们的心思自然是了如指掌,没有点破,刚要说话,一个五岁左右的小家伙的走进来,颇为礼貌的行礼道:“儿臣参见父皇。”
  毕自严,孙承宗眉头微皱,还是齐身行礼,道:“臣见过大殿下。”
  五岁的朱慈烨,虎头虎脑,如同一个小胖墩,站在朱栩不远处,小脸白净,大眼睛眨动,就是显得有些……懵懂。
  毕自严,孙承宗对于这位大殿下深怀警惕,没有过多的热情。
  朱栩招手,道:“跟父皇说说,今天先生都叫了什么?”
  小家伙走上前,仰着小脸,道:“先生讲了大学,但儿臣听不太懂。”
  朱栩笑着摸了摸他的头,道:“不懂不要紧,慢慢学就是。”
  小家伙轻轻“嗯”了声,道:“父皇,儿臣想给先生送些礼物。”
  朱栩一怔,又摸了摸他的小脑袋,道:“尊师重道,你比父皇做的好。刘时敏,带烨儿去藏馆,让他自己挑,挑什么都行。”
  刘时敏走进来,道:“是。”
  小家伙退后一步,行礼道:“儿臣谢父皇。”
  朱栩笑着看着小家伙离开,拿起身边的茶杯。
  朱慈烨与朱淑娴是朱栩的长子长女,大女儿倒是生龙活虎,这大儿子就差了点,李解语从小到大给小家伙吃了太多好东西,令他五岁就成了小胖墩。
  毕自严,孙承宗看着朱栩对朱慈烨的格外疼爱,不由得对视一眼,双方都能从彼此的眼神里看到一丝深深的担忧。
  朱栩对他们的神情恍若未觉,道:“年终大议准备好,到时候在京三品以上的都要去听。”
  “遵旨。”毕自严,孙承宗道。
  朱栩点点头,没有再多说。
  大明的朝局已结算是稳固,现在就是要按部就班的推进既定计划,完成国政大计。
  毕,孙二人话音未落,曹化淳走进来,拿着一道奏本,道:“皇上,陕西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奏本。”
  “是谁的?”朱栩倒是神情平静,没有因为是八百里加急而动容。
  毕,孙二人眉头一挑,看向曹化淳。
  曹化淳递过奏本,道:“是陕西巡政御史上的奏本,他们清查了陕西历年的赈灾钱粮用度,发现有很大出入,尤其是现在的巡抚温体仁,巡政御史怀疑他们与相关官员勾结,贪污赈灾银粮,变卖粮食,谋取私利……”
  朱栩已经翻开了,看的很详细,手里不自觉的去拿茶杯,却没有喝。
  毕自严不知为何心里咯噔一跳,目光紧盯着朱栩的表情。
  好一阵子,朱栩放下奏本,微笑道:“陕西的问题还不少啊。”
  毕自严连忙抬手,道:“皇上,可是出了什么事情?”
  朱栩摇了摇头,道:“巡政御史弹劾温体仁,说他阻碍‘新政’,肆意圈地为私,欺上瞒下,霸凌一方……”
  毕自严听着皱眉,按理说,巡政御史只负责考察政务,不会轻易得罪地方官吏,为什么这位巡政御史会这么直接的弹劾一省巡抚?
  要知道,傅昌宗曾今在陕西做了两年的总理大臣,很多人都认为,陕西是他的地盘,去那里的官也会归类为他的人,谁又敢得罪傅阁老?


第1222章 无翰林,不入阁
  朱栩对于这些弹劾奏本已经免疫,但温体仁所在的陕西一直是他关注的重点,近年虽然有所下降,可还是不能大意。
  朱栩说完,转向毕自严,道:“按照朝廷规定,这些应该是先由督政院调查处理,而后是刑部干预。这已经朕收到第四封弹劾温体仁的奏本了,督政院是怎么说的?”
  毕自严顿了片刻,道:“皇上,陕川之地相当复杂,李邦华的‘农庄策’本就是强压下去,按法度来说,也是不对的。温体仁虽纵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并没有改变根本。督政院那边调查,温体仁以及亲属门生之类并没有在其中谋取私利,弹劾的多半也是由政务而来,并非他自身的错误。是以,督政院做了冷处理。”
  朱栩听出味道了,是毕自严在保温体仁,不然应该会更热闹。
  “嗯,这件事交给内阁处理。”朱栩面色如常,随意的道。温体仁是封疆大吏,但也不值得朱栩多上心,内阁已能把握一些局面。
  “是。”这也在毕自严所料之内,没有多言。
  年底了,政务庞大,朱栩手里也是一堆事情,没有多耽误,随口聊了几句,便送二位阁老出了乾清宫。
  毕自严,孙承宗同样忙的焦头烂额,被朱栩拉来算是清闲半刻,现在又要忙碌起来了。
  忙碌的时间过的飞快,京城之外的阁老,尚书纷纷回京,朱栩都要挨个面谈,之后还要准备年终大议,可以说,皇宫外廷的所有人都如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能劈开两半,来去匆匆,焦急烦躁。
  朱栩也好不到哪里去,总结来总结去,好消息少,坏消息多,大明面临的情势更加的复杂艰难,这已经超脱了期初的“应灾”目的,上升到了五十年军国大计,俯看大明内外,审视过去未来的高度。
  这是要下一盘大棋!
  内阁大殿,三楼。
  毕自严正在做年终的审议报告,除了议会的六十多人,还有在京的三品以上的官员。
  孙承宗,靖王,汪乔年,孙传庭,傅昌宗,赵晗,张秉文等一干内阁六部的大佬,再接着是那些议员,两次是那些侍郎等三品官员。
  毕自严的这份报告很长,他年纪大,读一段时间还要讲解一下,时间已经过了一个时辰,还在讲。
  依照的是士农工商的分类,将内阁去年的一系列政务进行总结,后面是明年的计划,详详细细,每一个计划,每一个步骤都相当详细。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份报告不是内阁单独起草,是集合了朝廷之力,之前议员们已经审议过,现在,只能算是走一个过场。
  朱栩坐在最中心,最高处,安静的听着。
  现在大明的行政模式正在不断的转变,内阁更加的务实,认真。
  毕自严的报告相当详细,并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含糊之词,模棱两可,更多的是简单直接,政策,目标,长远计划,清晰可见。
  这只是第一天,一直到傍晚才算结束。
  朱栩出了内阁,转回乾清宫。
  曹化淳,刘时敏等跟在朱栩身后,平静无声。
  朱栩晃悠着肩膀,笑着道:“你们队今天这场报告有什么想法?”
  曹化淳走了两步,才道:“皇上,奴婢以为,毕阁老等人殚精竭虑,尽心尽力,应该有所褒奖。”
  “那怎么褒奖?”朱栩笑着道。
  曹化淳,刘时敏两人登时不说话了,毕自严已经是“首辅”,除了加衔,已经是赏无可赏。
  朱栩活动着身体,来到乾清宫,继而就听到一阵清脆的读书声。
  “是烨儿他们几个?”朱栩停下脚步,望向不远处的一个厢房。
  曹化淳道:“是,大殿下,二殿下,三殿下正在南书房读书,是新建伯正在上课。”
  朱慈烨,朱慈煊,朱慈熠三个小家伙,一个五岁,两个四岁,正是读书的时候。
  朱栩想了想,走向南书房。
  听着读书声,朱栩来到窗边,从缝隙里悄悄看去。
  新建伯站在最前面,单手拿着书,目光看着下面的三位殿下,脸上一直带着满意的微笑。
  新建伯是世家,是王阳明的家族,世代书香,在大明的地位非凡,在某些人眼中就是第二个孔家。
  三个小家伙坐在下面,穿着常服,端坐着,认真的看着书,脆声声的念着,诵着。
  朱栩观察着,背着手,忽然转头看向曹化淳道:“新建伯可有什么官身?”
  曹化淳摇头,道:“新建伯一直居家,不曾入仕。”
  朱栩沉吟片刻,道:“传旨,新建伯教育皇子有功,加翰林编修,入翰林院供职。”
  曹化淳心里微跳,神色不动的道:“遵旨。”
  朱栩又看了眼,三个小家伙都不错,乖乖听话,不吵不闹,朱栩很满意,微笑着走了。
  毕自严等人在议会收拾一番,便回到了内阁,众人都是松了口气,喝茶,轻松的叙话。
  刑部尚书廖昌永吐口水,道:“毕阁老,刑部这边压力太大了,人手少,失误多,那些四处的流民都要刑部抓,还没银子,别说下面的人,就是我也快愁白头……”
  工部的徐大化都是轻松,道:“工部的收尾倒是比下官预期的要走,要快,明年给个三百万两,就能妥帖,接下来要是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