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4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传庭看着这张小地图,瞥了眼熊廷弼,没有说话。
熊廷弼手指着地图,道:“这里,海参崴,向北,基本是都是无人之地,且异常寒冷,基本上无人居住,下官一直派人深入,不断的移动界碑,尝试着移民居住……海参崴向西,一直到归化城直线位置,基本是也无人,草原,荒漠,冰天雪地……但再往西,就是漠北蒙古(今外蒙古),喀尔喀的地盘,他们的头顶,北方,原本有一个叫做西伯利亚汗国的国家,是蒙古人一支,但百年前被俄罗斯人吞并,这一大片是俄罗斯的底盘,但没什么人居住,驻军也不多……”
“喀尔喀往西,就是漠西蒙古,这里基本都是蒙古人的后裔,其中,和硕特部最强,是卫拉特的盟主。再往西,就是哈萨克等汗国,同样是蒙古西征后建立的,原本是属于金帐汗国,随着金帐汗国衰落,四分五裂,分裂出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汗国……”
第1292章 体罚
这些事情,作为大明高层自然接触得到,有所了解。
熊廷弼抬头看了眼两人,继续说道:“这些汗国不少都被俄罗斯蚕食,总体实力,人口并不是很多,并且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内耗相当严重……”
“我大明最大的威胁,除了这些桀骜不驯的蒙古人外,就是俄罗斯了,这个国家,从一个小小的部落,扩张到现在,他的国土仅差我大明,人口众多,这些年不断的四处扩张,入侵我大明,只是是迟早的事情了……”
“辽东筹建了八城,主要不是防备蒙古,而是俄罗斯人。漠西蒙古以及哈萨克等金帐汗国还是有些实力,俄罗斯一时半会人吞不下,加上欧洲又被奥斯曼挡住,东进,几乎是他们唯一的路……”
孙传庭当年筹建辽东,自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现在身份转变,自然有另一番考虑。
他手指在地图上滑动,道:“沈阳,归化城,库伦城,这是一条线,加上海参崴,应该是一个三角,但这个三角太大,加上大漠,草原,我们不能在辽东,或仅在辽东做准备,甘肃这里,是一个重点,不管将来如何生变,只要这里能有大军触动,管他是蒙古,还是俄罗斯,都能迅速应变,而不是影响京畿安危……”
周应秋听着,神色微动,没有说话。毕自严虽然对军事政务极少插手,但原则上来说,是可以的。
这是否代表着,孙传庭心里不只对未来的政务有通盘考虑,军政方面也有盘算?
熊廷弼倒是没有想那么多,思忖一番,道:“若是能在这里将敌人挡住或者拦腰截断固然好,但甘肃地理复杂,大军难行,更难以长久驻扎,外加后勤困难,怕是不容易……”
孙传庭也任过兵职,知道熊廷弼的话有道理,却没有多说,道:“嗯,辽东的规划不能停,民生为主,军事侧重,不要偏了。”
大明现在的主基调还是应灾,辽东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接收从陕川贵云等地的灾民。
周应秋作为辽东总理大臣,开口道:“下官明白,辽东现在已能自给自足,未来三年,还能接收大约二百万灾民,再过五年,就能为朝廷上缴赋税了。”
孙传庭看着周应秋微笑,对于这位未来的同殿阁臣,还是较为客气,道:“安南那边将会有大变,现在仅内阁知道,我给你们透个口风,南安南皇上已经决定收回,多尔衮的人会迁移走,朝廷很快会派人接收,未来移民的方向,重点是安南……”
熊廷弼,周应秋作为大明的高官,重臣,自然受到邸报,知晓东南半岛的变化,却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个变数来。
周应秋神色飞快平静,道:“南安南经过多尔衮多年的开垦,加上土地本身肥沃,若是两三年接收个两三百万灾民,应当不成问题。”
孙传庭没有说活,陕川贵三省总人口不过三千万之数,新皇登基这些年,辽东,北安南安置了超过一千万人,如果再移,那陕川贵三省可就空了大半!
现在灾情严重,少一些嘴自然是好,但也要为灾情之后做打算。
孙传庭心里浮想联翩,与周应秋,熊廷弼等人“闲聊”。
同时,他心里又想起另一件事,毕阁老已经回京了,面对一个注定要打破他辛苦构建的朝局,多年心血将付之东流,他会怎么做?怎么看待他孙传庭?
周应秋不动声色的陪着,心里同样不平静。
他即将入阁了,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无出其右”的人选。
但是,他心里莫名有这种不安,这种不安的来由他想不透,这些天,他每次看着京城方向,很奇怪的会心惊肉跳,感到一丝久违的恐惧。
“到底是因为什么?”周应秋想不明白,他是“帝党”魁首,多年的吏部尚书,一方大员,即将入阁,深得皇帝信任,乃是朝廷重臣,为什么会如同有害怕这种感觉?
熊廷弼倒是踌躇满志,他在辽东多年,现在要调去做驻蒙大臣,统帅蒙古骑兵,这是又进一步,将来若是大军征讨蒙古,他必然是一方统帅,战功一到,说不得还能进入帅府!
熊廷弼望着京师方向,雄心勃勃,打算去蒙古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不止他们三人,随着朝局即将变动,不知道多少人摩拳擦掌,准备在新首辅的带领下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但在景德镇,朱栩颇为头疼。
小慈熠来,这小家伙在神龙府也是玩出乐趣,现在有哥哥姐姐带着,围绕着行辕,四个孩子几乎没个消停,有一次还将快两岁的小慈煓偷偷带上,五个小家伙要溜出行辕,幸亏被禁卫发现,给拦了下来,这将行辕上下吓了一大跳。
皇后娘娘张筠本就对几个孩子没有体统的胡闹不满,有朱栩带着她还忍着,都是小惩大诫,这一次,却是把她惹毛了。
小淑娴,小慈烨,小慈煊,小慈熠四个小家伙直接被发配到了农家,农家这个岁数的小孩该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从吃穿住行样样都是如此。
这下可把四个小家伙折腾的够呛,第一个撑不住的就是小淑娴,哭着闹着知道错了,承诺今后老老实实,再不胡闹。
朱栩本来想着孩子知道错就行了,但张筠这次分外坚持,让朱栩也没辙。
小丫头哭着鼻子,回不来,只能坚持待着。第二个撑不住的是小慈熠,这小家伙是娇生惯养,不能文不能武,一来将来就是个瘦弱书生。
倒是小慈烨,小慈煊两个小家伙,小慈煊是皮糙肉厚,整天舞刀弄枪,虽然作些农活,但有的是事情,整天舞刀弄棒,捉鸡打鸟,玩的不亦乐乎。小慈烨一直默默无声,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规规矩矩,做事方方正正,丝毫不差。
他们自然都有侍卫看护,一举一动都会成文报给朱栩。
他坐在椅子上,看着记录的四个小家伙的一举一动,心里颇为感慨。
要说,看外面的那些大人们,他一看一个准,但他的儿子,他怎么也拿不准,无法确定四个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模样。
第1293章 变局之前
大明朝野尽管各种矛盾突出,人心如沸,对抗激烈,但在“新政”这所大船上,舵手们还是争分夺秒的进行着准备。
由于张筠真的生气了,朱栩也不能带着几个孩子四处玩,四个小家伙体验一番,倒是性格有不少变化。
朱栩觉得张筠的教育很不错,晚上在床上还讨论着,要让那些皇子皇女们每隔两年都来体验一番。
朱栩没有给小家伙们禁足,只是没有让他们玩的那么疯。
时间在景德镇过的还是飞快,转眼就到了九月。
小慈煓两岁生日快到了,行辕是一片喜庆。
小家伙能开口说话了,是一个挺萌的小家伙,说话奶声奶气,眼睛明亮,脸上的笑容几乎没有停过。
傍晚,朱栩吃了点饭,便在小书房里忙起来。
他手里的拿着的是神龙府送来的,这一次的博览会的成果。
这是一份非常长的名单,里面有着各种成交的记录,详细,简洁,一目了然。
朱栩慢慢的看着,名录很长,记载的都是这次贸易博览会的销售清单。
排在前面的,是茶叶,香料,丝绸,瓷器,还有就是各种玻璃制品,屏风,镜子,锅碗瓢盆,还包括罐头,水壶等等,如果仔细看,还有各种布匹,生丝,纸张……林林总总,高达数百种。
当然,还有就是军火,但博览会没有资格销售军火,有些人纷纷向外事局投书,希望博览会增加军火项。
不管是大明四周,还是沿海各国,亦或者欧洲,不知道多少人想要购买大明威力强大的火炮。
荷兰人,西班牙人还以定金的方式,向大明订购了五十艘各式各样的船,并且希望安置武器。
朱栩没有在意这些,看着最后的成交金额,大写的:六百七十五万两白银。
朱栩脸上笑容满满,心里吁了口气。这只是当场成交的,意向金额可能是这个的数倍!
朱栩心里翩翩起舞,一系列美好的画面出现在脑海,心里越发满足,脸上笑容更多,忽然抬头看向曹化淳,道:“海上沿路派遣外交官的事,做得怎么样了?”
曹化淳连忙上前,道:“沿海各国倒是没有多大波折,外事局采用了一些贿赂的手段,目前已经有二十多个大小国家,愿意让我大明派遣外交官,并且派遣外交官来常驻我大明。”
朱栩坐直身体,道:“嗯,这个要好生利用,不止在军事考虑,贸易先行,其他的跟进,告诉外事局,贸易,是目前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是。”曹化淳应声。
朱栩一只手摸索着椅子,道:“联合舰队要继续扩大,尤其是基地,要多建,同时构筑好防御工事,咱们要以点带面,现在无需做什么,打好桩子,摸清楚情况……”
曹化淳默默记着,心里平静如常。
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眼前这位陛下的雄心了,当大明上下都盯着金国的时候,他已经在筹备海军,但全国盯着“新政”的时候,他已经在海外布局了。
眼前的人,比大明所有人都站的高,看得远,筹谋深阔,不可揣度。
“或许,皇上真的要远超太祖太宗……”
曹化淳暗暗想着,认真听着朱栩的话。
朱栩说了一阵,拿起茶杯,喝了口茶,道:“关于军火,朕让军器局那边,做的出口型的火器,怎么样了?”
曹化淳道:“已经有了样品,帅府那边还在核验,确保我大明的技术不会外流,保持领先,半个月左右,差不多会有结果。”
朱栩手指敲击着桌面,道:“让外事局做好准备,大力推销,必要的话,军演,博览会,在各国的手段随便用,重要的是,要将东西卖出去,赚到足够的银子回来……”
曹化淳十分清楚,大明的火器在很多国家是最眼馋的东西,只是大明一向严谨,卖出去的不多。若是彻底放开,只怕是供不应求,会有源源不断的订单,或者说银子涌入大明!
“但是,有些地方,还是要有区别对待的,比如倭国,比如漠西蒙古,什么能卖,什么不能,帅府要做好核查,谨慎处理……”朱栩又强调一次。
“奴婢明白。”曹化淳躬身道。
待到十月,朱栩就开始忙了。
一群大小官员上书,请朱栩尽快回京,毕竟夏天已经过了,京城也不那么热。
这个理由堂堂正正,无懈可击。但背后的理由是,“首辅”即将交替,很多人心里惶惶不安,需要朱栩回来坐镇。
也就是这种时候,大明上下,朝野内外才会知道朱栩的重要性,不再担心他出幺蛾子。
但是朱栩纹丝不动,就是赖在景德镇不走,偶尔还去南昌府走走看看,引得地方一阵震动。
在十月中的时候,朱栩收到了孙传庭的信,这封信很长,但内容却不是很多,更多是一些想法,阐述了他对朝政内外,军政各方面的种种思考。
朱栩看了很久,对这位未来的“首辅”的施政纲要进行审视。
孙传庭之所以没有列出太多内容,实则上是一种请示的态度。
“新政”几乎都来自朱栩的框架,是打破旧有大明格局建立的,毕自严的“新政”是在这些破碎上建立的,堪堪稳住混乱的局势。经过多年发展,混乱基本被消化,现在是时候清扫那些瓦砾,垃圾,臭沟渠,完成“新政”的彻底构建。
朱栩认真的看着,他对孙传庭的想法还是比较欣赏的,他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与那个时候的官员一样,对朝局充满了不满,想要变革。
现在,终于有机会,他是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看出,孙传庭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对于孙传庭的蠢蠢欲动,朱栩看的分明,却没有急着回信,越是到这个时候,越不能急,朱栩不能急,孙传庭也不能。
在十一月底的时候,行辕迎来了一个意料之外又意料之中的人。
——孙承宗。
这位七十多还替朱栩满世界跑的老大人,这会儿风尘仆仆,再次来到行辕。
“皇上,军队的情况,只怕没有我们以前预想的那么乐观。”
这是简单叙话后,孙承宗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第1294章 多出的一张椅子
两人是在行辕的后院,看着秋色,煮着茶,吃着点心。
“具体说。”
朱栩吃着点心,笑着说道。
孙承宗坐在朱栩身旁,神色微凝,道:“臣重新梳理了军队的情况,尤其是军教处的情况,这些年招募的有学识的年轻人,不少对‘新政’持有异样的态度,还有各种别有用心的人在参入军队,军队里隐有一些派系出现,虽然没有光明正大,但隐有浮出水面的迹象……”
对于军队,朱栩把控向来极严,基本上是封闭式的。但这么多年,军队经历了扩大又缩减,新兵营这么多年进出的高达百万,还有就是军院,这些年出来的新式军官有数万人,最为重要的,是有太多的有心人在往里面掺沙子,包括锦衣卫的二个巨头,骆养性与朱宗汉,朱栩的网再密,总有更小的。
朱栩对于军队的情况是知之最深的,孙承宗自然也知道,听着他的话,朱栩道:“你打算怎么做?”
孙承宗看着朱栩,神色冷肃,道:“臣,决定再次清洗军队!”
第一次清洗还是崇祯元年,朱栩决意改革军队,孙承宗一己之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历时三年,才完成对军队的改革,清洗。
但,“新政”正在最紧要关头,一个不好就会天下大乱,需要军队这座最强力的基石的稳定!
但孙承宗不是一般人,他在这个关口说话,想必是有了某些原因,不得不做。
朱栩思索一阵,道:“你有多大把握?要多久?”
孙承宗见朱栩没有反对,立刻道:“现在整个大明,排除海军,正规军有三十多万,地方军有四十多万,地方军可以暂时不动,从三大军区下手,最多一年,就能完成,地方军再用两年,基本上就能肃清干净……”
朱栩听着,这倒是与“新政”的时间差不多,“新政”再用三年,基本上能完成既定目标,再过两年就能消化,也就是说,景正十一年左右,历史上的崇祯十六年。
那个时候,灾情也就到了尾声。
如果可以这样,朱栩自然是高兴,但是“新政”需要护航,大明需要这块基石在。
孙承宗明白朱栩的担忧,道:“皇上,‘新政’看似漂浮不到,危机处处,但总体是稳定,可控的。军队的清洗不会造成军队不稳,臣有信心。”
朱栩渐渐琢磨出另外的味道,看着孙承宗目光审视的道:“你似乎在担心什么?”
孙承宗微微低头,沉吟一声,道:“将来不管是秦良玉还是曹文诏执掌帅府,他们都做不到,所以,臣打算在之前做完。”
这或许是一个理由,但孙承宗真正担心的,怕是别的。
朱栩倒是想再等两年,看看“新政”的情况,但孙承宗的话,另他陷入沉思。
他的改革是亘古未有,企图在封建力量最强的时候摧毁,并构建向新时代的路。
这是一种对决,过去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这是一场胜败难料的赌局,胜了,自然是康庄大道,万古留名,若是败了,只怕下场还不如崇祯,粉身碎骨,遗憾千年。
在这个时候动军队,无疑是冒险的,但孙承宗这么大老远跑过来,这让朱栩对军队有了新的思考。
朱栩思索半晌,道:“你想要什么方式?”
孙承宗面露冷色,声音异常铿锵,道:“杀一批,流放一批,模棱两可的,臣打算送去萨摩藩,让他们戴罪立功,但今生不得回!”
这已经可以说是相当严厉了,从孙承宗的语气中,朱栩可以判断,孙承宗这位老大人是罕见暗的动了杀心了。
见如此,朱栩拿起点心,漫不经心的道:“那就狠狠杀吧,军队必须要铁血一心,任何异心都不能有。朕派司礼监去给你撑腰,军法处主刀。军情处,锦衣卫会协助。”
孙承宗仿佛没有听出朱栩话里别样的味道,站起来,单膝跪地,沉声道:“臣遵旨!”
朱栩伸手扶他,叹了口气,道:“朕是躲不下去了。”
孙承宗自然知道有太多人希望朱栩尽快回京,他站在朱栩面前,沉吟一声,道:“皇上,这个时候,若是能不回,尽量别回。”
朱栩看了他一眼,笑着点了点头。
毕自严在做些事情,他若回京,只怕点头不成摇头不是。
朱栩抬头看向不远处的曹化淳,道:“传旨给孙传庭,他可以回京了。命内阁拟定辽东三省巡抚人选,裁撤辽东总理大臣,诏杨嗣昌接任熊廷弼,周应秋,熊廷弼二人回京待命。”
“是。”曹化淳应声。
朱栩又转头看向孙承宗,道:“几个大都督想必你都谈过了,筹备一下,估计要几个月,就明年开始吧,由上而下,尽量控制住声势,不要弄出兵变之类的出来。”
孙承宗会意,道:“臣明白。”
朱栩派内监参与这次的清洗,自然是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确保皇权威严。
当夜,朱栩与孙承宗秉烛夜谈,只有他们二人。
没有人知道他们谈的什么,只是孙承宗第二天就离开了景德镇,赶往京城。
在孙承宗回到京城的第二天,因为秦良玉在陕川贵三省剿匪有功,加封副元帅。
在大元帅府原本空荡荡的议事堂内,在孙承宗元帅左手,新添了一张椅子,椅子背后刻写着大大的“秦良玉”三字。
十一月,号称金秋。
由于是秋粮时节,整个朝廷都告诉运转,所有人都想看看“新政”的效果,或者,还有天灾的情况。
自然,没用多久,税粮情况就送到了朱栩的案头。
“九百万石……”
朱栩看着这个数字,神色玩味。
他今年又下旨免税了三个府,二十六个县,减免的就更多,却比夏粮还多出一百万石。
这是“新政”的缘故吗?
朱栩手指在桌面上缓缓敲击,道:“内阁那边怎么说?”
曹化淳自然知道朱栩问的是什么,道:“根据核查,多出的,大部分是江苏,江西,山西三省,听说,今年江苏,江西雨水比较多,灾情有所缓解。”
朱栩哪里还看不出,南直隶,江西这两省,分明是压力所致啊。
第1295章 队伍不好带了
京城。
朝廷的六大阁老都已经回京,六部尚书等也陆续回返。
今年是相当特殊的一年,尤其是朱栩还不在京城,上上下下都仿佛失去了主心骨,任何事情都觉得空荡荡,心神难定。
但该做的事情,还得继续。
第一个做汇报的,是靖王。
靖王身前桌上是一杯浓茶,道:“下面的情况在转好,但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山东,我在严州府组建督政院人选。第一天,官所就被烧了,第二天,我拟定的人在路上被山匪杀了七个,十四个还没上任的督正使辞官……在南直隶稍好,但他们不断的被举报出贪腐,圈地,杀人,与匪盗勾结……”
汪乔年叹了口气,道:“我在江西九江府组建大理寺,要求官民的案子在大理寺解决,结果没人配合,地方上的官员看似尽心尽力,实则都有小算盘,明里暗里与我为难。我的奏本还在写,会在年底之前写完,然后部议一番,给议会审议。”
孙传庭走的地方比较多,道:“现在问题比较多,主要集中地方,官府,士绅,盗匪,他们基本上是一群人,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对抗‘新政’,我们面对的,是大明两百多年积累下来的病灶,需要痛下决心。”
孙传庭的最后一句话,让在座的阁老们的目光若有若无的看向毕自严。
毕自严一直在稳定朝局,不愿意太过破坏基层。
毕自严默默的喝了杯茶,没有说话。
傅昌宗适时开口,道:“近年朝局一直动荡不安,朝野流言纷纷,朝廷在堪堪支持。京内尚且如此,京外只会更混乱,巡抚衙门组建多年,对地方的控制可能还不如过去的三司……”
这些是大明朝廷过去不愿意面对的事情,那就是,大明旧窠太重太深,外加灾情,混乱的局势,在这些问题之上建立的新的体制,显得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