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4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傅昌宗沉默,与他一贯的作风相符,内心来说,他也不同意孙传庭这么早开启这么大规模的人事变动,但作为盟友,或者为了孙传庭背后的朱栩,他需要支持。
  沉默,就是支持。
  孙传庭是内阁“首辅”,外加傅昌宗的支持,靖王,汪乔年反对也难以成功。
  孙传庭瞥了眼傅昌宗,微笑的看着靖王,汪乔年,道:“你们的想法我理解,但人心不稳,攻坚,都不是理由,改革要用人,用可用,能用的人。如果有人心思浮动,忧虑不安,还能有什么指望?百姓交税,不是让这些当官的整日为官帽子蝇营狗苟的!”
  汪乔年,靖王自然不会孙传庭几句话压住,这事关他们的根本,哪里会轻易妥协,刚要说话,平王就挺着大肚子,晃晃悠悠的进来了。
  他一脸笑呵呵的,当着四大阁老的面,声称“本王身为亲王,当以国家为先,支持孙阁老的意见,将宗人府并入内阁,统一管理。”
  他一开口,含义不言而喻,靖王,汪乔年对视一眼,不再说话。
  平王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这样的话,背后站着谁,他们心底十分清楚。


第1308章 孙传庭的手段
  孙传庭压住了内阁的反对声,其他的事情就好做了。
  还剩下没几天,他带着幕僚司,对年终报告以及相关计划进行连夜审查,讨论,拾遗补缺,自然也从中夹带私货,添加了不少。
  目前在京城,几乎军政两界高官齐聚,所有人都目光灼灼的盯着这位即将上任的“首辅”,揣度着他的报告以及将要做的事情。
  一些人事变动的风声悄悄传出,在京城自然又引起一波暗潮,上下官员的目光在皇宫,京城外来来回回的移动,既担心,警惕孙传庭,又急切的期盼朱栩尽快回京。
  他们心里还有侥幸,即便朱栩不反对孙传庭的计划,也能有所控制,不让孙传庭太过“出格”。
  城东,柳如是小院。
  柳如是闺房,朱栩坐在小书桌前,看着一份厚厚的文书,神情认真,专注。
  柳如是站在门旁,静静的看着,心里前所未有的满足,仿佛这些年的痛苦煎熬,都不那么重要了。
  苏溪端着果盘,热茶过来,看着柳如是的表情,轻轻一笑,拉着她走了出去。
  “得偿所愿了吧?”苏溪有些促狭的看着柳如是笑着低声道。她早就回来了,知道柳如是在行辕,这还是景德镇后,她们的再见面。
  柳如是结果果盘,道:“我听说,秦老将军进京了,你的那位将军,是不是也来了?”
  苏溪闹了个大红脸,道:“快去给你情郎送进去吧!”
  柳如是轻轻一笑,少妇风韵动人,悄步走进房间,将果盘,热茶放到朱栩身旁。
  朱栩下意识的端过来,目光依旧盯着孙传庭送来的这份年终报告。
  这份报告,其中蕴藏的计划,比朱栩预期的还要激烈,宏大,很多事情都是他没有想过,或者不在意的,现在看来,都需要认真对待。
  很显然,孙传庭确实早有想法,也就是如此,在这么短短半年时间,他才能拟定这样庞大的计划书。
  或许,这还不是全部,毕竟他要考虑内阁六部的承受能力,不可能一下子将想法都掏出来。
  朱栩心里颇为激动,抬头看了眼柳如是,端起茶杯,感慨的道:“这位首辅,朕是选对了。”
  柳如是恪守本分,没有去看那本报告,轻声道:“皇上,大雪已经停了,时间也差不多,是不是该请皇后娘娘与殿下们回宫了?”
  朱栩合上报告,道:“嗯,朕已经让人通知了,你也收拾一下,随朕进宫。”
  柳如是脸上勉强一笑,道:“臣妾出身不好,尽管已经没有法度限制,礼制还是要守,请皇上见谅。”
  苏溪一直侧耳在外面听着,到了这里,不由得提心吊胆,紧张的不行,害怕朱栩真的就将柳如是扔在宫外。
  但后来里面的声音就小了,她没有听清,就更加担心了,似乎朱栩发怒了。
  再接着,就是朱栩的感慨声:“委屈你了。”
  苏溪就更加不安了,恨不得冲进去质问朱栩。
  半个月后,朝报新上任了一位主编,一身白衣,皮肤白皙,一举一动都是贵公子风范,谈吐优雅,学识丰富,令朝报上下都很欣赏,他的笔名是:赤青。
  赤是朱,青是柳。
  这位大主编后来写了很多文章,在大明引起巨大轰动,深受乾清宫的看重。时常进出乾清宫,甚至夜宿不出。
  这在后来也传出了另一个短暂的谣言,那就是乾清宫的皇帝陛下实则喜好男色,佐证了他宫里妃嫔那么少,还一度坚持拒绝纳妃,一时间甚嚣尘上。
  当然,这是后话。
  孙传庭的人事计划尽管是“小范围”的讨论,但瞒不住高层。
  毕自严自然很快收到消息,他面前站着张国维。
  “我也没有想到,孙传庭会这样安排,你有什么想法,尽管直说。”毕自严看着张国维,叹道。
  根据孙传庭的安排,兵部侍郎张国维,升任兵部尚书。
  按照毕自严的想法,是想让张国维去安南做巡抚,以避开混乱的朝局。但孙传庭直接让张国维继任尚书,这样的有惑,张国维未必推卸得了。
  张国维看着毕自严,神情肃然,抬手道:“下官不满大人,孙阁老找过下官谈过,没有封官许愿,而是要下官做很多事情,下官……想做这些事情。”
  毕自严沉默一阵,感慨道:“孙白谷倒是好手段,你连你都能拿住。幼唐,去哪里?”
  张国维抬头看向毕自严,犹豫了下,道:“新成立的商务总局,局长,正卿。”
  毕自严神色怔了下,点头道:“孙白谷好魄力,也好算计。我不拦着你们,但你们要记住,一群人行路,一定要跟上速度,跟不上,就会被甩掉,目标要一致,不要走岔路,不是同一个终点,也会被抛弃。”
  张国维知道,这算是毕自严给他的政治忠告,看似浅显,实则大有道理,是毕自严的写照。
  他恭敬的抬手,道:“下官明白。”
  “希望你能真明白。”毕自严摆了摆手。
  张国维再次抬手,告退离开。
  孙传庭坐在轮椅上,看着门外的雪,神色平静,目光复杂。
  平王出来说话,代表的是皇帝,“帝党”一系将会站在孙传庭一边,现在又摆平了张国维,李幼唐,等同于搞定了他这个“前首辅”的势力,朝廷内外,基本没有谁能阻挡孙传庭了。
  毕自严沉默了良久,心里也不知道在想什么,自语道:“皇上韬光养晦十年,培养了孙白谷,孙白谷沉寂五年,筹谋多年,你们……到底要带大明去哪里……真希望我能看到。”
  一天后,朱栩的车队使过正阳门,迈入大明门,正式回京。
  在他的车队还没有进城的时候,京城里不少人就收到消息,开始忙着写奏本。
  没有了过去言官那种抱团,连绵不绝的攻击如潮,这次这些大小官员要么“实事求是”阐述孙传庭这些日子的“不轨”与“专断”,或者是大打悲情牌,言称孙传庭“祸害忠良”,“大乱朝纲”,长此以往“朝廷威信尽失,国将不国”。
  在第一时间,孙传庭踏入乾清宫,在东暖阁,与朱栩面呈。


第1309章 开始了
  东暖阁内,没有任何人,宫女,内监,都远离乾清宫五十米,谁也听不到里面的对话。
  这次对话,谁也不知道,除了朱栩与孙传庭。
  后世史书,对这一天的对话,仅仅这样描述:庭立于帝前,言时机到,不可等。帝允,另有期许。
  这十八个字,后世反反复复研究,只知道出自大公公刘时敏的晚年的《乾清宫杂述》,被收录在《景正实录》中,其他的,再也研究不出。
  孙传庭在进了乾清宫,朝野目光都盯着。他们心急如焚,都想知道,朱栩对于孙传庭到底是如何看待,对他即将的施政计划是什么样的态度。
  孙传庭在乾清宫待了足足三个时辰,这才出宫。
  很多人都在等着各处的反应,令人惊讶的是,乾清宫安静如往常,深不见底。内阁,六部同样缄默,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只是,在很多人的焦急期待中,肉眼可见的,反对孙传庭的声音渐近小了下来,本来若有若无阻拦着孙传庭的人与事慢慢消失。
  朝廷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变得自然流畅。甚至于,京城内外的谣言都趋于平静,日渐稀少。
  时间快又慢,很快就到了景正五年的尾声,年终大议被定在最后三天。
  各部门都紧张无比,尤其是议会,要审议的东西太多,还要面对内阁的强大压力,可以说是忙的焦头烂额,同时又一顿子腹诽。
  孙传庭对内阁压榨的比毕自严厉害的多,近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议会都如此大的压力,可以想见其他部门了。
  景正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深夜。
  内阁,依旧灯火通明,几大阁老忙的是争分夺秒,片刻不停。
  这个时候,李幼唐突然跑进来,急匆匆的道:“大人,出事了,鲁王把杨锦初给打了。”
  孙传庭抬起头,脸色漠然,道:“深更半夜,为什么?”
  李幼唐顿了下,道:“鲁王听说朝廷要削减宗室用度,鲁王去户部要说法,杨锦初劝和,鲁王似乎喝了酒,动了手。”
  杨锦初是户部侍郎,鲁王是亲王,宗人府宗正,这么一打,还不知道会有多大动静。
  外廷对宗室怨念极深,加上现在是换届的关键时候,朝野都盯着孙传庭,这件事不啻于是孙传庭的新内阁的一个考验,具有重大的指向意义。
  李幼唐知道事情的重要性,第一时间来告诉孙传庭。
  孙传庭放下手里的碳笔,思索片刻,道:“刑部是什么意思?”
  李幼唐道:“刑部已经派人过去,但刑部尚书廖昌永的说,涉及宗室,非他所辖,将人分开,都放走了。”
  孙传庭双眼厉芒一闪而过,道:“传令执法局,将鲁王拘押。”
  李幼唐看着孙传庭,道:“大人,鲁王是一字亲王,宗人府宗正,是否需要禀报皇上?”
  孙传庭重新拿起笔,道:“不用了,招办吧。”
  李幼唐看着孙传庭,没有再劝,道:“是。”
  他刚要走,孙传庭又道:“牢狱与刑部,诸衙门分开的事情,进行的怎么样了?”
  李幼唐连忙转过身,道:“这个是‘新政’的计划之一,刑部等都在推动,已经基本完成。但……虽然完成了,管理这些监狱的人依旧是原本的那些人,实际上,换汤没换药。”
  孙传庭不意外,这就是大明现在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我知道了。”孙传庭拿着笔,又低下头。
  李幼唐等了一会儿,这才转身出去。
  一阵子后,包理游急匆匆的进来,道:“大人,我觉得鲁王这件事不简单,我担心有人在算计大人。”
  孙传庭头也不抬,道:“他们做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严格执行计划,其他的事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包理游思索着孙传庭这句话,忽然恍然大悟,道:“大人高明!”
  户部。
  刑部的差役拖着鲁王,将他从户部硬拉了出来。
  鲁王一身酒气,满脸通红,大声怒吼:“本王是当朝亲王,太祖亲孙,你们这帮奴才也敢抓我,你们是要反天吗!我要见皇上,我要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这些差役仿佛没有听到,硬生生的拖走。
  刑部来的差役足足有二十多人,领头是一身常服的刑部侍郎钟阳生,他面无表情的看着,带着人,径直将鲁王押入了京城的大牢。
  围观的人都吓了一大跳,不是羁押宗人府,也不是关在刑部,而是京城大牢,这里有更熟悉的名字:天牢!
  关入这里的人,几乎就没有活着走出来的!
  一些围观人的,心惊胆战,飞速逃离。
  其中包括一个人,就是鲁王多年的盟友,晋王朱求桂!
  按照他们理解的惯例,鲁王就藩,就是晋王接替宗人府宗正,这几乎是唯一选择,因为大明现在活着的亲王屈指可数,唐王,靖王没有资格担任,就剩下一个晋王!
  可是,鲁王没有就藩,被送入了天牢!
  晋王现在已经没有了之前的自信,自信他能接任宗人府宗正,而后就藩出京,天宽地阔的去做土皇帝。
  他在恐惧,恐惧鲁王供出他,供出他是幕后主使!
  晋王担心的他自己,另外一些围观的人,担心的却是孙传庭。
  孙传庭连鲁王都敢直接下狱,还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
  一时间,朝野人心惶惶,无数弹劾的奏本,在第二天一早飞入司礼监,还有一些人在督政院,大理寺,甚至皇宫门口告状,要求朱栩严惩孙传庭!
  但是这一切,都没能阻挡第二天年终大议的召开。
  一大早,内阁的官吏就在忙碌,一个可以容纳八百八十八人的大议厅,摆满了椅子。
  大议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依旧是一个环形,最前面,摆放的一排长桌,有十个人位置,从最高处向两边降低,显示着身份。
  环形的座椅前摆放着东南西北四个大字,代表着大明四个方位,都是议员的位置。
  与以前不同的是,朝廷各级官员也夹入到了进来,没有再留给他们特殊的位置。
  在半二楼,还有一圈留给“观察人士”的位置,总数有一百五十左右。
  这一切,自然是出自孙传庭的安排。
  与会的人,看着这一切的变化,心头沉重,尽管再如何不情愿,“新政”的另一个阶段,已经来了。


第1310章 剧烈的人事变局
  紫禁城内,悠扬,厚重的钟声不时响起,传递着各种讯号。
  东华门,西华门打开,两边的官员如潮般的涌入,继而进入内阁,直上二楼,进入年终大议的会议室。
  进入的顺序是以低到高,进入的不管是议员还是官吏,找好属于他们的位置,拿着厚厚的文书,碳笔,陆续的坐下,交头接耳的低声讨论。偌大的会议室,仿佛有无数蜜蜂,在嗡嗡嗡叫个不停。
  孙传庭的上位虽然在大半年前就确定,但毕自严“病倒”的突然,孙传庭施政的计划又太过庞大,细致,极具破坏性,将会打破毕自严以来的朝局稳定,这令几乎所有人都惶恐不安,害怕,忧虑即将到来的变局。
  这变局,就在今天!
  低级别官吏,议员进来没多久,钟声再次响起,高级别的,六部侍郎,各寺的寺卿,少卿等相继入场,包括傅涛,龚鼎孳等特殊衙门的官员。
  这些人的进入,将噪声压了一些。
  又过了一阵,六部尚书这样的高官,相继入场,声音渐渐压住。
  吏部尚书赵晗,户部尚书张秉文,兵部尚书郭广新,工部尚书徐大化,刑部尚书廖昌永,礼部尚书沈珣。
  继而是孙承宗,孙传庭,靖王朱履祜,汪乔年,傅昌宗等五人,毕自严“因病告假”。
  孙承宗等人分裂两边,坐在最高的那个座椅两边。
  众人平心静气,凝神的看着侧门,等着最后一个人。
  偌大的议事厅里,已经坐满了近五百人,显得前所未有的庄重,严肃,里面的人不自觉的挺直腰板,面色肃然。
  在会议室的正中墙壁上,有着大明的国旗与军旗,中间是一个皇家政院刚刚做好的一个硕大的长方形的摆钟,每一处都显得别有匠心,外框,指针,罗盘,这是大明科技进步的集中体现。
  咚咚咚,清脆的声音在会议室响着,也在很多人心头一下一下的敲击。
  在众人千呼万唤中,曹化淳,刘时敏二人从小门联袂而出。
  曹化环顾一圈,抱着拂尘,声音尖锐地喊道:“皇上驾到!”
  满厅的官员立即齐刷刷的站起来,望着踏出一只脚的朱栩,躬身而拜,朗声道:“臣等参见吾皇,吾皇万岁!”
  朱栩出来,抬眼望去,满坑满谷数百人,场面是前所未有的大,并且基本都是大明的高层,决定着大明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事情!
  朱栩如今二十三岁,身高一米七五,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算是最普通的那一类人。
  他大步向前,走到他的座椅前,如沐春风的一摆手,道:“众卿平身。”
  “谢皇上。”数百人齐齐开口,声音如雷,在整个会议室回荡。
  一群人放下手,没有坐,依旧站着,目光各异的看着朱栩。
  地面上,朱栩站的最高,可以俯看每一个人,他笑容和睦,神情雅致,仿佛一个高门里的贵公子,没有一丝烟火气,从容自如,雍容大气。
  朱栩坐下,看着一群人,笑着道:“坐。”
  “谢皇上。”众人的声音更响了一些,椅子哗啦啦响动,纷纷坐下。
  这个时候,傅昌宗站在朱栩右手前侧的一处半圆高台,侧对着议事厅。
  他是这一次的主持,代替了去年以前的孙传庭。
  傅昌宗快五十岁的人,两鬓有些白丝,脸上更显苍老,他向来沉默,这个时候看着就显得更老了。
  他低头看了眼桌上的稿纸,抬起头,先是对朱栩方向躬身示意,继而面对众多议员,沉声道:“大明,景正五年,年终大议,现在正式开始,第一项,国歌!”
  傅昌宗话音一落,朱栩第一个站起来。
  已经经历过两次,众多官员没有意外,或者对流程已经熟知,齐齐站立起来,仰头看着横亘在朱栩与议员之间银白色的旗杆。
  铿锵的鼓乐响起,仪仗队踏着整齐的步伐,横穿而来。
  鼓乐陡然慷慨,国旗猛的一展,冉冉升起。
  朱栩张嘴,国歌从他嘴里唱出。
  这一次,这些大人们没有了以前的“害羞”,声音抑扬顿挫,比朱栩唱的还好。
  过了起初的混乱,数百人唱的整齐划一,相当的一致。
  等国旗到了最顶部,鼓乐缓缓而停,仪仗队一个转身,行礼,正步撤离。
  傅昌宗看了眼下面的手稿,再次谈起头,沉声道:“第二项议程,关于相关的人事调整,我在这里强调,此次任命,是根据权职,能力,客观情况的调整,各级官员要认真看待,在这里提出意见,想法,不得地底下诋毁,诽谤,散播谣言,否则严惩不贷!”
  满厅鸦雀无声,傅昌宗这些话,都是“废话”,他们更在乎的,是后面的人事任命,尽管很多人都已经了解,但由于时间紧迫,没有得到足够的酝酿,一些人,还会有其他心思。
  傅昌宗拿出一张名单,直接宣读:“内阁方面,将调整一系列官员。毕自严由于身体原因,辞去左次辅职务,皇上经过慎重考虑,已经允准,并提名孙传庭接任左次辅,傅昌宗接任第五阁臣,周应秋任第六阁臣,内阁中书李幼唐另调他用,幕僚司副主事包理游接任……六部方面,兵部尚书郭广新另调他用,左侍郎张国维接任,刑部尚书廖昌永另调他用,左侍郎钟阳生接任,工部尚书徐大化另调他用,礼部侍郎方孔炤接任……”
  听到这里,不知道多少人心头大震,这内阁不说,六部尚书就换了一半。
  按照常理来说,这些都要经过廷议,廷推,即便是在议会,也要一一表决,但显然孙传庭不想那么麻烦,打包一次性宣读,要一次性通过!
  傅昌宗说完六部,又继续道:“云南巡抚蒋德璟,福建巡抚钱龙锡……等六巡抚年龄到线,已向内阁提出辞呈,内阁已允准,现提名……”
  偌大的议事厅里,数百人,鸦雀无声。
  大明虽然有二十多个省,但撇去虚职,蒙古,朝鲜,琉球,安南,南海两省,传统的省份只有十三个,这一下子,就等于又换去了一半!
  这样的魄力,远不是毕自严有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朱栩左手侧的孙传庭,眼神闪烁,一时间不知道闪过多少复杂难言之色。


第1311章 大规模集权
  傅昌宗还在宣读,提名巡抚的人选。
  这些人选,都是资历,能力足够的人,比如施邦曜拟任浙江巡抚,这个人是原应天府府尹,浙江左参政,在安定南直隶一系列事情上,显得很有能力。
  又比如冯江峰拟调任山东巡抚,他原本是南直隶右,左参政,为人刚正,行事烈如火。
  傅昌宗从各方面介绍,慢慢宣读,仿佛没有注意到台下一大群人的异样目光。
  孙传庭坐在朱栩左侧,侧过头,凑近他耳边,低声道:“皇上,施邦曜沉稳有魄力,臣与他谈过,他们现在的情况认识比较清醒,浙江的情况稍微清晰一些,他的能力足够。冯江峰性格如火,做事喜欢大开大合,急切求成,浙江是一个合适的地方,任他捣鼓两年,能省内阁很多事情……”
  朱栩端坐,神态平静威严,听着微微点头。
  虽然在这里说的是冠冕堂皇,但难免朝局里的各种考量,制衡。
  就比如这施邦曜,冯江峰,冯江峰是周应秋推荐的人,在外界看,一直都是“帝党”培养的年轻一代。
  施邦曜这几年的升迁,身上有着明显的方孔炤的痕迹,而方孔炤是周应秋的姻亲。
  朱栩瞥了眼孙传庭,不动声色的微微翘着嘴角。很显然,孙传庭这是在平衡这次人事任命,给傅昌宗,周应秋偌大的好处,以换取二人的支持。
  如果这二人不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