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独断大明-第4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太后满意,转向朱栩道:“别光顾着你的政务,几个孩子在景德镇闹的那么不像话,跟你小时候一个样!我与皇后已经与新建伯谈过,会给他们几个,还有那些伴读,制定严格的读书计划,你要好好盯着,不要纵容他们胡闹,这个时候对他们很重要,你听到没有?”
  朱栩刚拿起的筷子又放下,陪着笑脸道:“听到听到了,朕已经让新建伯与其他几位翰林商讨,拿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来,以后,就按办法执行!”
  张太后这才满意,又追一句道:“嗯,我没事会盯着的,你休想糊弄我!”
  朱栩砸了咂嘴,看了眼几个孩子无辜的眼神,心里叹气:“父皇也爱莫能助啊,皇嫂朕也惹不得,你们的苦日子来了……”


第1322章 最后的用处
  朱由检在乾清宫吃了顿饭,而后,内阁正式提名他作为下一任宗人府宗正。
  这项提名无需经过议会,朱栩火速批准。
  朱由检接任宗人府宗正,惊吓了不少人的下巴,这让很多谣言破碎,朱栩继位的合法性无可置疑。
  当然,还是有人暗中希冀着,朱由检能与朱栩斗上一斗,最好撕破脸皮,将皇家那些肮脏事都揭发出来。
  但一直过了一个月,宗人府太平依旧,毫无波澜。
  孙传庭的动作没有停止,议会在不断的完善大明律在内的各项法律。同时,孙传庭命令翰林院整理儒家经典,修订,注解,发行天下。
  这里面的事情,很多人看的分明,知道孙传庭要为他的施政寻找理论支持,可着实没办法阻止。
  待到四月中,内阁对大明八个省份的巡抚进行论调,进一步加强内阁对地方的控制。
  反贪局,吏部等反贪行动越来越那猛烈,重从京城开始向京外蔓延,几乎每天都有官员被抓,引起的朝野不安逐渐沸腾。
  孙传庭强力压制,在朝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代表内阁向贪腐宣战,誓言查到底!绝不半途而废。
  这在朝野,士林间引起巨大的争议,分出了支持与反对的鲜明两派。
  但这些对孙传庭没有影响,继续忙于他的政务,对外面的充耳不闻。
  金边,一座大院子。
  多尔衮,代善,多铎,满达海等齐聚,房间里沉默着,落针可闻。
  帅府已经下令,命多尔衮率后金以及所属军队作为征讨倭国的前锋,限令一个月內整军北上,并且凑齐这一次的军饷军粮。
  这是帅府或者说是大明朝廷对他们上次的冒险行动的反应。
  他们刚刚在金边站稳脚跟,若是离开,出军粮军饷,后果不堪设想!
  多铎一拍桌子站起来,怒声道:“哥,不能答应,大不了就反了!我们立即发兵,一举拿回安南,与明朝划江而治!他们现在内乱不休,根本无力征讨我们!”
  多尔衮面色阴沉,没有说话。
  代善,满达海夜没有。
  多铎话音落下,房间內依旧安静的可怕,唯有粗重的呼吸声。
  多铎转头看向代善,冷声道:“大哥,这个时候了,你不说句话吗?”
  代善抬头看了他一眼,道:“从安南打回去,不说明朝陆上的早有防备,海军随时抄了我们的后路。明朝的火器尼很清楚,你觉得我们要死多少人才能拿下安南,又要死多少人才能挡住明人的火器?”
  不等多铎说话,满达海道:“明朝皇帝将曹文诏的皇家军团撤回去,都说是为了保护京畿,以明朝皇帝的睿智与手段,真的需要这么做吗?”
  多尔衮这个时候抬起头,声音有些沙哑,道:“是故意给我们的陷阱,如果我们抗命,明朝会联合暹罗讨伐我们,我们根基不稳,撑不了多久。”
  多铎一听,怒道:“当初就不应该把南安南給明朝,不然我们就不会这么麻烦……”
  代善摇头,道:“如果不答应,我们现在都已经是死尸了,没有明朝按住暹罗,打下去我们没有一点好处……”
  多铎恨暴躁,怒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们现在到底该怎么办?”
  代善,满达海抬起头,看向多尔衮。
  他们确实是两难,奉命北上,说不定回不来,根基可能也丢了。不去就是明朝大军讨伐,顷刻回灭亡!
  多尔衮摸着脑门,目光闪烁,好一阵子,寒声道:“遵旨吧。吴三桂更我们走,洪承畴留下。多铎,你带人,见过那些不听话的通通杀光,一个不留!”
  多铎内心怒气正无处发泄,怒道:“好!我不止杀光他们,我还要屠掉几个城,我看谁还敢反抗!”
  多尔衮没有异议,道:“大哥,你准备好钱粮,将我们底子拿出来夜没关系!我可以笃定,景正不会拿我们怎么样,他还需要我们!”
  代善默默的应声,道:“既然你决定了,我就去做,但下一次,我们不能这么继续受制于明朝,要想办法摆脱。”
  多尔衮道:“我早就在想了,这次回来,我们占住金边,而后沿着河边西进,只要找到合适都地方,我们就暗渡陈仓,摆脱明人的控制!”
  代善这次点头,转向满达海,道:“尼整军吧,我们药尽早北上,免得明朝朝廷继续早借口打压我们。”
  “是。”满达海道。
  多尔衮手里有近四万骑兵,安南,金边灯降卒有四五万,根据帅府的命令,要带六万人。
  多尔衮没有多说,道:“明朝接我们都舰队很快就会到,早点准备好。”
  “嗯。”众人情绪不高的应着。
  琉球,尚廉看着帅府的命令,心潮澎湃,道:“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
  琉球苦倭国很久了,现在天朝要征讨倭国,这是她苦等多年的结果!
  虽然帅府要他出三千人,她恨不得带一万人。
  在巡抚衙门,他召集琉球大小官员,包括被圈禁的琉球王尚丰。
  与此相对的,朝鲜就刚更加激动了,他们拼拼凑凑,准备了一万人。
  蒙古各部就更为积极,科尔沁大大汗巴达礼亲自带着部族参与,外加其他部落的出人头,居然有了近三万人!
  帅府隔空调动,蒙古的军队去往虾夷,由北到南的施压,其他的,则会聚集在对马岛,遥遥望着九国岛。
  九国岛上,萨摩藩。
  桦山久,左良玉厉兵秣马,早就在准备了。
  岛原半岛,天草四郎也收到风声,带领着基督教徒飞速准备,一门门大炮架在城头,教徒们手握刀柄,准备进行最后的抗争!
  德川幕府自然飞快收到风声,更加积极的调兵遣将,刺探大明情报。
  但是这一次他们要找的人失踪了,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人急上眉梢。
  就在这个时候,曹化淳急匆匆走进朱栩书房,低声道:“皇上查到了,就在京城,具体位置还在查……”
  朱栩头也不抬,道:“抓紧,他在倭国的战事还是有些用处的。”
  “是!”曹化淳道。


第1323章 冲突
  秦良玉坐镇帅府,对各路军队进行调整。
  秦良玉进出乾清宫有些频繁,在不断的与朱栩谈妥征倭的各种事项。
  比如,虽然秦良玉坐镇,但必然要有一个前线征讨使,商议来去,最终定为新任的辽东大都督杨嗣昌。
  又接着对海军,各路军队进行划分,调整。
  多尔衮的军队,调整为五万,必须是精锐。朝鲜,琉球各五千,蒙古三万,萨摩藩的一万人,总数十万大军,海军触动两百艘战舰,包括正在修缮洪武号,人数三万人。
  明朝的动作很大,倭国那边迅速查知,本来隐晦的调动不再掩饰,一面向北集结,似乎要挡住虾夷的进攻。另一面,各藩国的军队飞速越过关门海峡,集结九国岛。
  九国岛上风声鹤唳,一片肃杀。
  岛原半岛的天草四郎更是紧张,无数基督教徒拿起兵器,早早准备。
  在大明征讨倭国之前,德川幕府肯定会先剪除内乱,铲除天草四郎所带领的基督教徒们。
  另一名,鹿儿岛上的萨摩藩同样在准备,桦山久,左良玉等日夜整军,视察各处要塞。
  这些年,鹿儿岛上的士兵始终没有增加多少,不是人不够,二十左良玉用了极其残忍的练军之法,一直保持着一万人,确保这一万人绝对精锐!
  明倭战争一触即发,大明这一边,兵精粮足,众志成城,快速筹备,调兵遣将,来势汹汹。
  倭国压了几年的怒火,已忍无可忍,新仇旧恨,自然更不怠慢。
  双方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快速集结,遥望着彼此,静等着准备就绪,大战就在眼前!
  不管对外如何,内部孙传庭的动作越来越多,引起的波动自然更大。
  因为山西巡抚衙门在落实“责任到人”的事情上的“懈怠”,孙传庭将山西巡抚吕大器叫到京城,在议会常务理事会公开检讨,甚至他当面指责吕大器,语气相当严厉,简直如指着他鼻子,当众大骂。
  读书人最好面子,吕大器是封疆大吏,哪里受得了,当众与孙传庭争执起来,孙传庭直接就要动议常理会,免了吕大器巡抚的职位。
  最后是靖王,傅昌宗等人赶来,做和事佬,吕大器脸红脖子粗,不肯罢休,孙传庭更有要坚持罢黜吕大器的意思,最后还是周应秋开口,再不行,就到乾清宫前打御状。
  这下,孙传庭,吕大器稍微冷静一点。
  最后的结果,就是吕大器向内阁做出深刻检讨,并在朝报上发表军令状,保证不打折扣的执行内阁的政令,否则就自行辞官。
  到了这里,这件事才算了结。
  但这对大明上下来说的震动是非比寻常的,吕大器是谁,是周应秋在吏部尚书任上的吏部侍郎,是公认的周应秋最重要的“下属”,是帝党干将,能做到山西巡抚,少不得周应秋的运作。
  现在,孙传庭居然连“帝党”二号人物周应秋的面子都不给,将吕大器“整”到如此颜面无存的地步,可见孙传庭真的是为了“新政”刚正无私,六亲不认,不管不顾了。
  一边是孙传庭强势破除毕自严以来的“陈规”,动静越来越大,已然威胁很多人的利益。另一边是帅府看似不动声色,实则在对内部进行清查,意图纯洁军队。
  同时,秦良玉调度各地军队,各种轮换,轮调,人事调整目不暇接。
  户部虽然没有大笔的钱粮出入,可还是有一笔不小的数字被神秘“挪用”,继而朝廷要讨伐倭国的事传的沸沸扬扬,在京城掀起了一波浪涛。
  工部主事上疏内阁,言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内政尚未高成,何以又开战?”
  开封知府上疏,直言“倭国孤悬海外,国穷民蛮,于我大明毫无威胁,何以非兴兵讨伐不可?”
  秦淮河上一四十多的中年人,酒后狂草而上,道“祖宗立山河,君明臣贤。天昏地暗,大灾盖日月。国困民乏,兴兵于海外。天若有灵系,降我甘露。地若有明兮,摄我雷霆……”
  这些奏本是进了通政使司,按理说应该直接分给内阁,毕竟是上给内阁的,但通政使司很有眼力,没有送给诸位阁老,而是转入了司礼监。
  坐镇三楼的刘时敏看了十多本,挑出代表性五本,转身送入乾清宫。
  朱栩今年以来,已经很少去内阁大楼,基本上都在乾清宫。
  看了几道奏本,朱栩沉吟一声,道:“晚上,请在京的几位阁老来乾清宫用膳。”
  刘时敏道:“是。”
  刘时敏刚走,秦良玉又进来了,她永远随时进入乾清宫的特权。
  也就这位将近七十的老人,不然还不知道多少流言蜚语。
  朱栩随意的招呼道:“老将军请坐,来人,上茶,老将军稍等,朕马上就完。”
  秦良玉坐在不远处的椅子上,道:“谢皇上。”
  朱栩批阅完手里的奏本,端着茶杯走过来,道:“老将军有什么事情?”
  秦良玉已经习惯朱栩的“不拘小节”,坐在朱栩对面,道:“皇上,多尔衮的六万人已经上船,很快就能运送到登州。只是,多尔衮承诺的钱粮,目前只到了三成,其他的,具体什么时间,能到多少,都没有一句实话……”
  朱栩抱着茶杯,失笑一声,摇头道:“无非就是一种自尊的显示,没关系,最后也不会缺多少,开济南大仓,不足差额。”
  秦良玉知道,朝廷有十大粮仓,这些年储备了很多粮食。
  “是。”秦良玉应了一声,继而抬头看向朱栩,道:“皇上,帅府内部,近来有一种很强烈的声音,希望调集军队,将多尔衮消灭在倭国。”
  朱栩喝了口茶,道:“不意外,这种声音早就有了,不用理会。朕养着多尔衮是有大用的,不止倭国,也不止东南半岛,将来的蒙古,也需要他做先锋。”
  这也算是朱栩给秦良玉交个底,免得到时候出现什么情况,秦良玉当机立断真的将多尔衮给剿灭了。
  秦良玉起身,道:“臣遵旨!”
  朱栩招了招手,示意秦良玉坐下,斟酌一阵,问道:“你们帅府与杨嗣昌那边是不是对具体的战略有不同想法?”


第1324章 不寻常
  秦良玉坐在朱栩对面,苍老脸上有凝色。
  片刻之后,她才道:“是。帅府的战略,是以对马岛为前线补给线,九国岛为主战场,在九国岛消灭倭国的主力,继而跨过关门海峡,彻底歼灭德川幕府。杨嗣昌的想法是,在虾夷,九国岛牵制住倭国的主力,以海军为辅助,围困四国岛,给足倭国压力,而后吞下四国岛。而后,用障眼法,将十万大军运送到江户,直接登岸,拿下江户,以倭国的情形,江户一失,其他就不在话下……”
  朱栩自然已经知道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见,心里也在斟酌。
  帅府的意思,是想要用武力强势征服,彻底挤垮倭国的抵抗力量。
  杨嗣昌的想法,则是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用最快最直接的方法拿下倭国!
  虽然看似几句话,实则要操作起来,都不容易,即便付出的代价也无从比较。
  朱栩端起茶杯,神色沉吟。
  论政务,论政治手段,这些人加起来也玩不过他,但论到行军布阵,大军灭国,朱栩并不在行,每一次他都小心翼翼,担心他会破坏将军们的指挥。
  但现在前线与帅府起了战略冲突,需要他来权衡,决断。
  这两拨人,都是领军的帅才,都有他们的道理,但终归要二选一。
  朱栩拨弄着茶水,好一阵子,看着秦良玉,道:“行军打仗,朕并不熟悉,不想外行指挥内行,但杨嗣昌既然敢上疏,想必是有足够的理由,帅府不能忽视,要重视,不能强压而下,忽略前线的实际情况。”
  秦良玉听着朱栩的话,默然片刻,道:“臣与孙帅也商讨过。倭国野性难驯,若是杨嗣昌的冒险不成功,十万大军可能会全军覆没,朝廷正在改革,若是再次调集大军,不说军队情况,单说粮草,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朱栩也想到了这一层,道:“杨嗣昌现在已经到了对马岛?”
  秦良玉肃色,道:“是,他应该已经见过左良玉了,还计划与天草四郎见一见,并且军情处已经向他汇报。”
  朱栩沉吟一阵,看向秦良玉,沉声道:“将指挥权给杨嗣昌!帅府那边,你们要安抚好,不能有私心,若是朕发现有谁刻意的拖后腿,朕决不轻饶!”
  秦良玉倒是没有想到朱栩会这么果断的将指挥权交给杨嗣昌,那是一个是非冒险的计划!
  想着近来的朝局,目前的国库情况,她大致明白朱栩的意思,站起来,抬手道:“臣遵旨!”
  朱栩放下茶杯,道:“辽东的五万大军,也调归杨嗣昌,确保这一次万无一失,倭国的战事,要速战速决!”
  “臣遵旨。”秦良玉再次道。
  朱栩背着手,目光沉静,道:“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开战?”
  秦良玉道:“臣等计划抢在夏收之前。”
  朱栩若有所思的点头,道:“倭国的灾情比我大明重,德川家光这几年又在准备,想必民间元气不少,若是在这个关头开战,内乱必生。”
  秦良玉,孙承宗等人也是这么考虑的,因此人还没有动员,消息就已经放出去,让倭国上下一片慌乱。
  朱栩走了几步,道:“海军是要锻炼一番,告诉杨嗣昌,唐王,不要害怕损失,海军不能总是藏在家里,实战的机会不易,要珍惜,认真的总结,给朕训练一支强大的海军出来!”
  “是,臣明白。”秦良玉道。
  朱栩这次武断的将指挥权交给杨嗣昌,心里多少终归有些不安心,又道:“曹变蛟熟悉倭国的事情,由他负责海军方面。再给杨嗣昌,多尔衮下旨,告诉他们,这一战,朕要不惜代价的必胜,若是败了,提头来见,帅府同罪问责!”
  秦良玉单膝跪地,沉色道:“臣遵旨!”
  朱栩摆了摆手,道:“平生吧。”
  秦良玉站在朱栩身前,比他还高几分,似乎看出他内心的小焦躁,宽慰道:“皇上,我朝出的都是精兵,并且有强大的火器,多年准备。倭国困守海岛,无险可守,国困民乏,此战,我大明必胜!”
  朱栩瞥了他一眼,心里吁了口气,道:“不瞒老将军,若非朕着实走不开,真想去前线盯着。”
  秦良玉如孙承宗一样,对朝政保持着距离,却也知道,大明现在千头万绪,正在经历深层次的变革,这种变革在很多人看来是仓促,没有足够的准备好,很容易发生威胁社稷的大事情。
  朱栩这个皇帝走不快,自然也是可以理解。
  朱栩没有多言这些,思忖一阵,道:“帅府控制大局,尽量交给杨嗣昌指挥,再告诉杨嗣昌,掌握大战略,战术方法,可以交给多尔衮,对于战后的事情,朕的意思,也交给多尔衮。”
  这也算是朱栩提前给帅府打招呼,免得到时候出现战后分配问题。
  秦良玉稍一思考就能明白朱栩的意思,犹豫片刻,道:“皇上,安南那边,多尔衮采用的大规模屠杀,强制迁徙,甚至传闻还有填海这样的恶行,臣等有些担心。”
  朱栩道:“嗯,朕不会纵容他的,这一次,四国岛划给琉球,九国岛划给朝鲜,虾夷划给辽东,本国岛交给多尔衮,他会知道怎么做,不会乱来的。”
  秦良玉虽然还是有些担心,但没有多说,道:“是,臣明白。”
  “晚上朕与几个阁老一起用膳,老将军也一起来。”朱栩道。
  “是。”秦良玉道。
  秦良玉一走,曹化淳快步进来,道:“皇上,香县发生暴力抗法,当地突然出现一股土匪,绑走了丈量土地的官员,现在,已经发行三具实体了。”
  朱栩眉头一挑,神情平静如常,语气一样平静,道:“内阁知道了?”
  曹化淳道:“孙阁老知道了,听说相当震怒,已经在召集内阁,六部的大人们商议,似乎要警备部队介入。”
  朱栩点点头,道:“嗯,可以,现在地方上是官匪一家,确实需要强力保障。你再去找孙白谷说一声,让他由上而下,一个一个来,不要太全太大,要以点带面……”
  截杀官吏,如同谋杀钦差,本身罪名就不小,外加是孙传庭施政的敏感时期,这件事,透着不寻常。


第1325章 杀气纵横
  朝廷震怒,就在当天,内阁中书包理游,与新任的警备总部部长阎应元,当天率领警备五百人,赶赴香县。
  在抵达的七日,阎应元捣毁山匪二十七处,当场死亡,抓捕等三百余人,由此牵累出来的士绅四十多人,香县知县,县丞,典吏等大小官员,被抓四十八人,几乎全军覆没!
  后三日,当地初级法院判处死刑的多达一百二十六人,流放的多达三百人!
  一次性处决这么多人,还是由内阁主导,大明从古至今都没有发过!
  由此,朝野上下震动异常,孙传庭的权力,已然大到这种程度!
  大明内外的紊乱骤然剧烈起来,不论富饶还是穷苦之地,各种势力加速勾结。
  山匪的人数,实力在增强,那些“义军”陡然安静,潜伏。士绅,官吏们加速勾结。那些反对“新政”的人,更是膨胀,以为他们只是不满,这一次,却是恐惧,已经由不得他们不做些事情了。
  热闹非凡,人间仙境的秦淮河几乎一夜之间空了,那些抨击朝政,针砭时弊的书院,名山大川等等,人去楼空。
  风云激荡,神鬼举出,大明的热闹,仿佛才刚开始。
  这些都是后话,在包理游离京的当天,作为巡政御史的郭广新已经在山东,兖州府了,正在进行明察暗访。
  在一个寻常的商铺内,郭广新这位退休的前兵部尚书,正在慢悠悠的喝茶。
  这位给他斟茶递水的,是他的侄子,因为自小纨绔,功名无望,家族给了他一个铺子,由着他自力更生,随着年龄渐长,儿女长大,倒也改了脾性,本分不少。
  郭广新喝了口茶,道:“你这几年做的不错,你父亲给我写过信,让我给你一个名额,保你去政院学习,你不愿去?”
  郭广新这个侄子名字叫做郭铨德,他站在郭广新身前,苦笑道:“让三叔见笑,我父亲是看我养家不易,才厚着脸给三叔写信。”
  郭广新看着他,道:“按照规制,即便不能考过联考,中的进士,毕业后外放七品小吏,有个官身,说出去也光彩一点,若是做得好,或许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