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5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幕僚思索一番,道:“大人,这件事还是先禀报帅府,要计划周全才行。”
张国维拧着眉头一阵,道:“嗯,回去的时候,走一趟辽东,我要与杨嗣昌谈一谈。”
杨嗣昌是上次讨倭的执行者,他对倭国了解最多,声音比张国维重,杨嗣昌要是与张国维一起联名上奏,帅府,甚至是乾清宫都会重视起来。
第1453章 多尔衮谋自立
张国维这边在计划着制衡多尔衮,多尔衮也在想着怎么继续韬光养晦,暗中扩大势力,以求摆脱明朝的控制。
代善,满达海,多铎等人聚在一起,面色各异的商讨。
多铎气最盛,大声道:“哥,我看就不用多说了,就按张国维说的,再建三个新兵营,不用五年,三年我就能练出二十万大军来,到时候,那狗皇帝也不敢再为难我们,拿我们当枪使!”
代善看了他一眼,神色凝重,默默不语。
满达海倒是开口,道:“明人这是明摆着要我们磨枪,只怕不等我们坐大,他们就又会差遣我们,调我们去其他地方,根本由不得我们选择。”
多铎冷笑一声,道:“这里又不是安南,他们的大军又过不来,再说了,明朝的情形谁不知道,就算我们现在造反,他们也无力派大军来,就跟他们挑明了又怎么样!”
满达海看着多铎,暗自叹口气,还是耐着心道:“他们不需要派大军前来,只要让倭国那些仆从军做点事情,就足够我们头疼了,何况松平信纲那些人,也不会让我们太好过。”
多尔衮看似掌握着倭国最高权力,但被层层制衡,又有明朝这座大山压着,太多的事情无法明目张胆的做,自然会束手束脚,很是憋屈。
多铎听着就反驳,大声道:“那就学学明朝皇帝,拿着大义,顺水推舟的做!第一步,就是蓄发易服,必须跟明朝一样。第二步,就是要说汉语。第三步就是改革,向明朝的体制靠近。借着这个三步,谁敢多嘴?多嘴就杀!”
代善忽然抬头看向多铎,目露异色。
满达海张了张嘴,一时间也无法反驳。
多铎的话虽然杀气腾腾,看着很蛮横无理,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借着这样的改革由头,明朝那边无话可说,松平信纲,德川明秀也无法反对,而他们就能借机铲除异己,扩大势力。
名正言顺,无可指摘!
几人一时间不知道如何说,或者都很心动,不由得转头看向多尔衮。
多尔衮坐在椅子上,大拇指按着头,看着几人的目光,慢慢坐起来,摩搜着手里的扳指,目光幽幽的道:“就按照多铎说的做,满达海你去太政院,拟一份奏书给明朝,怎么写你知道。大哥,你这边准备,找几个比较狠的人去做,必要时候,送出去做替死鬼。”
代善,满达海自然不会反驳,代善默然一阵,道:“明朝朝廷那边还好说,我担心的是皇帝。”
这句话落下,在场的都面色微凝,朱栩,一直是压在他们心头的大山。
可以说,对于他们金国的一切,都是那个人主导,他们今天的下场,也是那个人一手谋划的。
多尔衮等人现在谋求自立,摆脱他的控制,自然要小心他。
多尔衮眉宇间有厌烦之色,深吐了一口气,道:“先不管那么多,我们做我们的,动作先不要太大。”
代善等明白多尔衮的意思了,那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慢慢试探明朝的反应。
张国维在江户走街串巷,不止拉拢倭国本土势力,公然的分化,制衡多尔衮,还见了那些被流放,移民过来的明人。
最后,他还见了兴子的弟弟,曾经的亲王,这位亲王不同于松平信纲,德川明秀代表的幕府势力,这位政仁亲王代表的是曾经的倭国皇室,又有她姐姐兴子贵妃作为靠山,在江户也是一支不能忽视的力量。
张国维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告诉倭国上下,多尔衮并不代表明朝。
这自然会激化倭国本就复杂的势力格局,进一步削弱多尔衮对倭国的掌控力。
对于张国维的动作,多尔衮视若无睹,依然相当热情的招待,哪怕张国维见伊达政宗,黑田忠之,桦山久守,左良玉这样手握重兵的人,他也安排的很是周道,丝毫看不出抵触情绪。
等十多天后,十月中旬,张国维坐船离开江户的时候,多尔衮依旧亲自相送。
张国维这段时间对多尔衮明敲暗打,多尔衮油盐不进,临近分别,两人都颇有些意犹未尽之色。
张国维面色冷漠,盯着多尔衮冷声道:“本官希望你记住努尔哈赤,皇太极挑衅天朝威严的后果!”
多尔衮早就唾面自干,微微躬身,道:“下官记得。”
张国维心里对多尔衮很不安,眼神毫不掩饰的杀意,转身上船。
海军护卫的船只很快起锚,离开江户内湖。
多尔衮看着船慢慢离开,表情变得阴冷,右手紧紧握着腰间的刀,低声嘶吼:“终有一天,我会砍下你们的头!”
张国维上了船,透过窗户,望着刚刚离开的江户方向。
他身后的幕僚上前,道:“大人,这个多尔衮城府之深,学生平身仅见。”
张国维这些天,近乎与多尔衮撕破脸皮,但这个人不动如山,不疾不徐,一切仿若未觉,这样的城府,别说这个幕僚了,张国维也是从未见过!
张国维目光冷闪,道:“熊大都督现在在哪里?”
幕僚道:“应该在台湾,海军今年有一次远洋航行,海军上下十分重视,熊大都督在亲自盯着。”
张国维这才想起来,道:“船队不去天津,先去对济州岛,然后去对马岛,在北上去辽东,我要见一见杨大都督。”
杨嗣昌坐镇辽东,不仅手握十万大军,对漠南蒙古,海外的倭国都有重要影响,是一个实权非常大的大都督。
幕僚会意,道:“是否通知京城,大人这样贸贸然去,怕是会惹来非议。”
一个兵部尚书跑去见拥兵十万的地方大将,在以前,那是死罪。
张国维点点头,道:“我修书一封给内阁,再给孙元帅写一封,你将这一次的见闻整理一下,一并呈送上去。”
幕僚道:“是。”
张国维的目光犹自看着江户方向,内心有着深深的担忧。
如果有军方,哪怕是兵部一些老人在的话,就会告诉张国维,他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
在张国维离开江户的时候,大明京师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来的早,猛,大,鹅毛大雪铺满整个京城。
孙传庭得到朱栩的支持,在钱粮上有了足够的缓冲,底气十足,对于各项政策强力的推动,落实,简直如同举着刀的屠夫,虎视眈眈,居高临下的俯看整个大明。
没有谁想过今年会是一个好年,但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还是有一个坏消息传入京城。
不知何故,山西太原城外,居然发生了大规模的鼠疫,不到十天就死了数百人。
京城大震,防疫局,太医院,皇家政院的医科等组成了庞大的救治团,在内阁阁老赵晗的带队下,赶赴太原。
第1454章 人口太多了
赵晗是前任的山西巡抚,现在又是阁臣,他带队自然极其合适。
但突然爆发的疫情,还是让京城很紧张,因为这里很是靠近京城,要是蔓延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每逢大事必有谣言,这一次京城内外的谣言是“大雪在天,阴鼠在地,小人居中”,好事者将这句话概括为一个“庭”字,也就是说,孙传庭是那个小人,他招来的鼠疫。
对于这种驱之不尽,杀之不绝的谣言,内阁还是用了最严厉的手段查处,大肆抓捕。
山西似乎也感觉到了严重性,从太原开始,几乎发动了全省的人,展开灭鼠行动,大肆捕杀老鼠,顺天府也被感染,同样在大雪天行动,甚至发出一只老鼠三文钱的悬赏,誓要灭除鼠祸。
外面是轰轰烈烈,皇宫内温暖如春。
乾清宫内,碳炉很多,气氛很是暖和。
朱栩看着挺着大肚子跑过来的张筠,摇头责怪道:“这么冷天,没事瞎跑什么……”
张筠从宫女手里递过一个食盒,轻声笑道:“臣妾知道皇上近来夙兴夜寐,特意做了些鱼羹给皇上。”
朱栩喜欢喝鱼汤,鱼羹在宫内外是众所周知,闻言接过来,扶着她坐下,一边打开食盒一边道:“下次不要这么跑了,晚上就留在这吧,明天雪停了再走。”
张筠微笑着应下,伸头看了眼朱栩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本,道:“皇上,还请注意劳逸结合。”
朱栩将盛好的碗递给她,道:“朕知道了,煓儿有没有什么不习惯的?”
张筠捧着碗,不及喝就抬头看着朱栩,嘴角抿了抿,站起来,坐近朱栩一点,十分谨慎的道:“臣妾去听了,首辅……有些严厉。”
朱栩坐在椅子上,喝着鱼羹,别提多舒服了,闻言笑着道:“严厉一点也好,小孩子,好好教,将来才能成大器。”
张筠看着朱栩的表情,不知道他是否知道内情,想着儿子的可怜模样,她还是道:“煓儿……被首辅打了手心。”
朱栩抬头看着张筠,顿了片刻,道:“嗯,朕知道你心疼,明天朕与首辅谈谈,不能打。”
张筠这才放松,展颜笑道:“嗯。”
朱栩看着张筠笑了,低头吃着鱼羹,心里却是轻叹一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孙传庭对待朱慈煓的教育方式,像极了当年张居正教育万历,轻则斥责,重着体罚,时不时还会去隆庆皇帝那告状。
谁能说万历清算张居正没有他小时候的记恨?那李太后没有保张居正,心里是否也有怨念?
朱栩心里转悠,面色不动,安抚着张筠。
不一阵子,曹化淳从外面进来,走近低声道:“皇上,方尚书来了。”
方尚书,工部尚书,方孔炤。
张筠站起来,道:“臣妾告退。”
朱栩点点头,看着张筠走进暖阁卧房,继续吃鱼羹。
方孔炤进来,抬手而拜道:“臣参见皇上。”
朱栩摆了摆手,道:“给方尚书搬把椅子,对了,吃了吗?皇后亲手熬的鱼羹。”
方孔炤自然不敢喝,也没有坐,站在御桌前,道:“皇上,臣是来上禀工部进来的一些事情。”
朱栩随意的点头,放下鱼羹,擦了擦嘴,道:“嗯,奏本朕看过了,你仔细说说。”
方孔炤早有腹稿,还是沉吟片刻,道:“皇上,目前工部下辖三个大集团,一个是公路集团,一个是桥建集团,一个是河道集团。模式是官督民办,各集团负责设计,监工,验收,复核。至于水泥,砂石,人工,运输等,都是外包出去,各工程也都是通过招标,由各地商会承建……”
“目前,公路规划,是三条主干道,二十六条省道以及一百零八条府道。由于前些年已经做了准备,目前推进顺利,各地参与度极高,乡村,县等筹集资金修建了更多,速度也更快,预计十年内,能完成‘无县不道’的计划……”
“桥路,目前主要是一些必要的大河建桥,集中在长江,黄河以及十六条河道,预计建设的桥梁超过百座,主要由政院,工部来设计,指挥,验收,地方上承建……”
“河道计划,主要是针对各地经常洪涝,洪涝严重的地方,服务于农田灌溉,集中在长江,黄河等的中下游。工部,政院等做了多年的评估,设计,这些年一直在利用枯水季这段时间,加大力度清淤,建设储淤湖,分流支道,加固河岸等手段,近些年,没有发生洪涝……”
“从去年开始,工部就在重启中断数年的工程,投入的钱粮有近两千万,动员的民夫超过三百万人,‘以工代赈’有极好的成效,地方上对工部的计划十分支持,从各地士绅捐献的钱粮就能看得出来,去年一年,工部收到的钱粮,折合超过两百万……”
“目前的工程,遍及大明,主要有六个地方,一个是京城,一个是辽东,一个是云南,一个是四川,一个是南直隶,还有广东。云南,四川,辽东偏向于军事,京师,南直隶,广东是出于交通必要……”
方孔炤说的,可比奏本上详细多了。
朱栩仔细的听着,没有打断,等方孔炤说完,已经是近一个时辰之后了。
朱栩消化一阵子,道:“你送上来的那些设计图,基本上没有问题。由易到难也是对的,不管是以工代赈也好,千秋之业也罢,都是要认真做好的事情,你有什么困难就直接说。”
工部的工作,更务实,没有那么多虚招,百姓们,官员们都看的实实在在,加上方孔炤沉稳,低调,不涉是非,是以在朝野声望极好。
方孔炤是前任的南直隶巡抚,在礼部也待过两年,各方面资历十分厚实,是一个朝野都看重的人。
他听着朱栩的话,微微躬身,道:“目前内阁给的钱粮很多,臣不忧。臣担心的这么大规模的动作,尤其是那些灾民聚集在一起,一旦发生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方孔炤的意思很简单,现在工程是交给地方去做的,这个地方上,是商会,不是官府。
如果一个不好,这些灾民闹事,席卷之下,可能就是一场民变,并且会是一个极度膨胀,转眼间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巨大民乱!
一般来说,这件事很容易控制的,方孔炤完全有能力,他既然这么说,应该看到了一些什么。
朱栩面色如常,端过曹化淳递过来的茶,淡淡道:“又有人在里面生事?”
“臣还不确定,臣的想法是,这一次参与工程的灾民,分三波,向辽东,安南,倭国移民。”方孔炤神色始终平静如常。
朱栩微微侧头,好奇的看着方孔炤,道:“这一次,可是近十年,超过五百万人……”
方孔炤抬头看着朱栩,目光直率,道:“这三地缺人,中原不缺。”
“不缺”,就是多了。
朱栩右手在桌面上轻轻拍了拍,方孔炤的话,应该是与户部那边年终审计有关。
户部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人数,但结合地方的数据,推断大明传统明人的人口接近八千万,这超出了他们以往的认知两千多万。
方孔炤这个话,怕不止是他的想法,可能代表了朝廷相当一部人的意思。
朱栩也听出了话外之音,方孔炤等想移出去的,怕远不只是这五百万人。
第1455章 驱逐性移民
按理说,大明疆土现在空前辽阔,容纳个七八千万,甚至一个亿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现在是天灾日渐加剧,各种矛盾日趋尖锐的特殊时期。
不管是为了灾情,“新政”,还是日后的发展亦或者控制新占领的地方,朝廷想要大规模移民都是有足够理由的。
朱栩对这件事不置可否,大明的土地是足以容纳这些人口的,等灾情过后,可以预见的会有一个人口极度膨胀发展期,相对的,海贸会更加发达,人口向海外移民,也会是一种潮流。
总体而言,人口会疾速增长,即便现在移民,也阻挡不了人口增长的现实。
方孔炤自然知道瞒不过朱栩,道:“皇上,内阁那边有种看法,目前的人口,对‘新政’来说是障碍。”
朱栩拿过茶杯,轻轻的喝口茶,道:“这种看法,不足为奇。”
所谓的“不足为奇”,是因为现在灾情如火,大部分百姓过的很是艰苦,这个原因在很多人看来,并不是明朝缺粮食,而是人口过度。
一定人、地比率及产出的环境下,养一百人与一万人的差别是巨大的,一百人可能堪堪果腹,一万人的就会打生打死。
这也是后世研究“小冰河”时期的一种观点,认为明朝这边人口众多,地域太大,承受的灾情自然更重,突破了承受极限,是以发展到了改朝换代的程度;而倭国等一样承受灾情的国家则平稳的渡了过去,是因为承受的灾情小,抗灾能力足够,因此平稳渡过。
方孔炤看着朱栩,不知道他这句话代表着什么,沉吟一阵,道:“皇上,内阁那边正在计划一种‘同化’政策,主要是针对倭国,现在有两种手段,一个是移入,一个移出,明年下半年计划实施。”
这也是像朱栩暗示,内阁正在发生某种变化,这种看似“同化”的政策,实则如同安南等一样,采用的是驱逐政策,然后将大明子民移过去,完成“同化”。
朱栩神色不动,道:“移到哪里去?”
方孔炤道:“在锡兰北面,有一些大小国家,就是莫卧儿的南面,联合舰队已经占领了一个。这些人,是土著,也是蒙古人的后裔,但已经被驯化,崇尚佛教,攻击力不足,联合舰队以剿匪为名,扶持一个傀儡统治该地,内阁还在考虑设立锡兰总督。”
总督在大明已经走入历史,包括海外。吕宋,旧港两省曾经设立总督一职,主管军政,民事,是一个实权非常高的职位,并且意味着大明朝廷对这个地方的重视。
如果孙传庭想要在锡兰设立总督,那就表示他对莫卧儿所在的印度大陆有了想法。
朱栩神色玩味,是傅涛的动作让孙传庭意识到海外的重要性?还是海贸的惊人利润?亦或者,是从他这里看出了什么,在配合着提前布局?
不过,不管怎么说,孙传庭这个安排很合他的心意,放下茶杯,朱栩道:“嗯,朕知道了。”
方孔炤一怔,看着朱栩,不知道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但他没有再问,而是有说了一些其他事情,半个时辰才起身告退。
朱栩坐在椅子上,静了一阵,铺好纸,拿起笔,右侧竖排写着四个大字:安民定策。
然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写了近千字。
认真看了一会儿,他对外面道:“送去内阁。”
曹化淳快步走进来,接过手,神色微怔。
因为这不是文本,而是一张纸。
曹化淳没有迟疑,对口合起,没有折叠,匆匆送去内阁。
将近年底,孙传庭一堆事情,看着曹化淳笑眯眯的进来,神色一动,起身笑着道:“曹公公是稀客,请坐。”
曹化淳道:“可不敢耽误首辅的时间,这是皇上让咱家送来的。”
孙传庭不敢耽搁,接过来连忙看去,看完又斟酌片刻,道:“请公公回禀皇上,内阁会立刻研究,年前做出预案上呈御览。”
曹化淳笑着,却没有走,看着孙传庭,略带好奇的道:“首辅,为什么会想到请方尚书去说?”
方孔炤这次进宫,显得颇为“没事找事”,更多的,就是去替孙传庭代奏。
孙传庭对于这位不干政的皇宫大总管有些好感,笑着道:“有些事,皇上不能开口,有些事,首辅不能做。需要有人居中转圜,还请公公体谅。”
曹化淳的位置很特殊,能看清楚很多事情,对孙传庭的话有所理解,道:“咱家明白了。”
曹化淳刚要走,孙传庭忽又道:“曹公公,听说曹家近来有些不平静?”
曹化淳本欲转身,听言神色顿变,道:“首辅这话是何意?”
大明的朝廷向来是风声鹤唳,尤其是在这种时候,位置越高的人,越是如履薄冰。
这次倒是孙传庭意外了,道:“奏本已经转入了司礼监,曹公公没有看到?”
外廷对内监向来深恶痛绝,即便是曹化淳也小心谨慎,与内阁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从未得罪。
他不知道孙传庭是何意,认真看了他一眼,出了内阁,上了三楼,走入司礼监。
刘时敏这个大内二把手正在整理奏本,又看了眼对面的笨钟,拿捏着时间,准备将奏本送入乾清宫。
看着曹化淳进来,刘时敏一如往常,放下笔笑着道:“是皇上有事,还是歇了?”
曹化淳本心里有些警惕,这会儿一笑,道:“没事,来看看关于我的那些奏本。”
刘时敏笑容僵了一下,又不动声色的笑着道:“知道了?”
曹化淳在刘时敏左下手坐下,道:“嗯,给我看吧。”
刘时敏却没动,认真的看着他,道:“既然内阁那边已经在想办法,我觉得你在这个时候不能看。”
曹化淳听着越发不安了,对于未知的事物,是最大的恐惧来源。
曹化淳收敛表情,道:“拿出来吧。”
刘时敏看着他,仿佛叹了口气,起身从后面一个盒子里,拿出一道奏本,再次道:“看了也当没看到。”
曹化淳看了他一眼,心头隐隐不安,伸手接下。
第1456章 移民乱象
曹化淳看着这道奏本,面沉如水,阴晴变化,左手抓着椅子,青筋暴露,格格的响。
刘时敏看着,暗自摇头,没有说话。
曹化淳眼神要喷出火来,即便已他的养气功夫都安耐不住变色,可见这道奏本的不同寻常。
好一阵子,曹化淳才合上奏本,缓缓站起来,一句话不说的转身向外面走去。
刘时敏看着他萧索,陡然佝偻的背影,漠然不语,长叹一声。
不到一刻钟,曹化淳再次出现在乾清宫,垂手而立,神色漠然。
朱栩的桌上,放着一份辞官书。
朱栩对此也很无奈,道:“真的决定了?”
曹化淳表情有些悲伤,道:“身为人子,理当如此。”
朱栩也没有办法,拿过辞官书,放入抽屉,道:“那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