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独断大明-第5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希望卫子良继续向朝廷请拨钱粮,四川是没有钱粮的。
卫子良知道四川的情况,没有推脱,道:“我已经与新任的张尚书通过信,张尚书说了,今年至少有五百万钱粮拨给工部,继续各项工程。”
张秉文由户部尚书调任工部尚书,那手里的资源必然不少。
耿可期大喜,道:“那再好不过,走,咱们去前面看看,要从一山腹穿过,可不能炸死人。”
卫子良点头,两人携手并肩的向前走去。
户部。
李邦华已经接任户部尚书两个月,他依旧兼任清田小组的组长。
户部议事堂。
二位侍郎,五位郎中,八位员外郎都在。
一个侍郎看了眼身前的札记本,道:“大人,各地户籍的统计工作已经是相当的顺利,尤其是北方三省,无地,少地的户籍有三百二十五万户,预计下半年就能开始划分,落实。每户十六岁以上男丁一人,二十亩,三以上五十亩,尽量上中下搭配。半年免税,一年半税,两年亩收一斗,五年后,亩收两斗……”
等他说完,另一个侍郎接话:“土地划分工作还在紧张进行,各地都组建了丈量队,各级组建了督查,抽检,举报,核查等多重防范措施,确保没有舞弊行为……”
随后,各郎中也相继汇报,都是关于“土地改革”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相当复杂。
李邦华听着,冷硬的脸上有满意之色。
随着朝廷已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新政”前进,还是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户部今后的工作,预期会很顺利。
接任吏部尚书的方孔炤,也在整肃吏部,面对官吏的巨大缺口,他的应对办法相对简单,那就是复起一些支持“新政”的人,士林间对“新政”支持,又有资格入仕的大有人在。
方孔炤一纸征召令,数千人毛遂自荐,进入吏部的考核名单。
第二步,方孔炤对各地的参政参议一级进行轮调,平摊了各省的压力,同时明升暗降,对一些关键位置摇摆不定的官员放到了一些“用嘴”的位置上。
第三步,相对稳定的关外,辽东三省,甚至是朝鲜,琉球等的官员,大举入关,充斥入官场队伍。
他的一系列动作,很快稳住了官场的动荡,保住了“新政”的势头。
张秉文履职工部,梳理了工部的各大工程,提出了“由大入小,有点到面”的策略,对工部的工程进行细化,并且对工部的工程总览进行了改变,面对整个大明进行招标,修桥,铺路,通河等等,大大小小全面招标。
这种企图动员整个大明民间力量的举动迎来了极好的反响,工部的各项工程得到了极大的补充与推进。
其他各部门也是相继出手,各种新手段,新方法层出不穷,都是为了推动“新政”的前进。
景正九年的开头三个月,大明上下一片火热,“新政”工作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
乾清宫。
阳春三月,冬雪渐去,春风徐来。
兵部尚书张国维陪着朱栩,从乾清宫向着内阁慢慢的走去。
张国维跟在朱栩身侧,道:“皇上,去年兵备的核查情况,兵部已经汇总,上呈皇上御览。总体来说,三大战区人员配置满额,没有虚报,漏报。训练也依照训练手册,没有缩减。将士状态饱满,气势高昂,并无不妥。”
“相关的兵器,甲胄,火器等,兵部也一一核查,虽然有些问题,但也不大,兵部已责令整改。对于相关的制造,采购,运输,保管等进一步梳理,确保安全,高效,实用……”
“后勤方面,军饷臣重点核查有无克扣,拖欠,回扣,冒领等情况,目前看来,除了南方军区有些不透明,还待检查外,其他两处问题都不大。”
“将士的日常用品,如被褥,冬衣,军装,餐具等统一由后勤处管理,臣等进行了逐一的细查,偶有以次充好等,臣已经对具体的采购,复检,制造等相关的进行的查处,立以典型重处……”
“倭国那边的情形比较复杂,臣深以为忧虑。多尔衮在养贼自大,本国岛新兵营短短两年就有十万人,这十万人都还在多尔衮的人手中,效忠我大明的人日渐被边缘化……”
“琉球,朝鲜那边也有些声音,指责多尔衮似乎在有意的向他们驱赶灾民,还是那些老弱妇孺。也有举报声,说是多尔衮在倭国搞屠杀,甚至用人去填海,囤积钱粮,兵甲,图谋不轨!”
“海军那边兵部无权插手,臣已经写信给熊大都督,请他做好核查,上报兵部核准。虽然兵部没亲自核查,但根据臣的了解,海军各方面相对严谨,除了钱粮账目有些不清楚。”
张国维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都在奏本里,当面说就有种给人上眼药的小人姿态了。
朱栩对张国维的工作能力倒是认可的,踱着步子,道:“嗯,这种核查,要定时也要不定时,不能给外面那些人弄虚作假,糊弄朝廷的机会。军队是我大明最坚固的保障,任何时候都要确保它有足够的战斗力以及战斗力保障!”
张国维连忙应声,道:“是,臣明白。”
朱栩背着手,手指不断的跳动,道:“海军的事,暂时兵部先不用管,基本都在海外,核查起来比较麻烦,朕会命熊文灿,唐王做好核查工作。至于多尔衮,朕打算再看看,不着急。”
张国维自然知道朱栩对于多尔衮的态度,不过,多尔衮确实是张国维心里的忧虑。
见朱栩如此说,他自然不再多言。
自从毕阁老入京后又离开,毕系的声望有所抬头,一些人似乎想要抬张国维入阁,尤其是在其他三部尚书调整之际。
这种声音变得有些强烈,这让张国维有些不安,担心迎来孙传庭的打击。
好在过年两三个月了,孙传庭未曾有什么打压之举,让张国维放心不少。
朱栩前往内阁,主持御前会议。
这次会议,是内阁决定正式开启全面分地,从辽东开始,由北向南推进。
尽管地还没有收完,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势已成,朝廷只需按部就班,一切的阻力,压力都不成问题!
第1523章 如火如荼
辽东,沈阳东百里。
一群官吏带着数十百姓在田里来来回回的走动,直到天色将黑,才来到一处高坡,村落聚集处。
红砖绿瓦,屋子整整齐齐,是制式的三层小楼,家家户户隔的不远。
领头的小吏来到水井边,喝了口凉水,擦了擦嘴,看着身前的几十个百姓,道:“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百姓们看着他,又相互对视,谁也没说话。
小吏也不奇怪,看着前面的中年人,道:“你是这个小组组长,有没有什么要说的?”
这是一个中年人,看着非常憨厚,赔笑道:“没有没有。”
小吏眉头一皱,心里叹气,脸上压着不耐,道:“那我再说一遍。这里的地都是开垦好的,也种好了,你们这里最多的一户是七口人,每户是二十二亩地,刚才已经挨个认过了。今年夏收就归你们,不用交税,三层楼已经分给你们,每年交二两银子,十年后就是你们自己的了。犁,耕牛这些,是你们共用的,由组长统一调度。”
“二十多亩地你们一家一户可能种不完,要合作去种,实在不行,土豆,大豆,高粱都可以种,再不行,果树,瓜果都行,总之不能荒废,荒废两年朝廷就强制收回去,记住了。”
“好了,今天说的太多了,明天我还要去带下一组。好了,请客吃饭送礼就不要来了,一个举报我就得进牢房,再说了,你们只要好好的,我就有奖金拿,你你们送的多。有什么事情,你们或者组长到村里找我,能帮的肯定帮,你们这边任务完成了,我也会升官发财,好了,各自早点休息,多熟悉熟悉,以后就是邻居了……”
这个小吏说着,谢绝了众人的好意,带着人,一身疲惫的离开。
众人还是难以接受这一切,恍若梦中。
还是组长反应快,咳嗽一声,道:“今天大家都累了,先各自回去收拾一下,明天晚上,家里的户主到我家里来,咱们聚一聚,认识一下,也说一下大家心里的疑惑。”
众人连忙说好,携家带口的各自回屋。
最近的一家,五口人一进门,小孩子关门,女人就忍不住落泪,哭腔道:“当家的,这以后就是咱们的家了?”
男人看着简陋的装修,几个家具,还有他们带来的大包小包,零落散在地上,看上去很是凄凉。
但中年人却重重点头,道:“嗯,是咱家没错,妮儿,现在咱们有房有地了,再也不怕了。”
女人哇的一声,扑到男人身上就哭,哭的撕心裂肺。
几个孩子一见,也抱团哭起来。
男人搂着一家人,咬牙不哭,眼泪却止不住的流。
他们在江西给一个大户种地,一年到头,连一件买衣服的钱都留不下,夫妻还要进那大户家做工,为奴为婢,饱受欺凌。
现在,他们是自由人了,有地有房,将来孩子也能科举!
他们这一家刚哭,隔壁忽然穿出凄厉的哭喊:“小人叩谢皇上圣德,皇上圣明!”
他们这么一喊,隔壁,不远处,接二连三大喊起来,声音响成一片。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睡着这一组的声音回荡,其他各处此起彼伏的接应,响彻正片天空。
沈阳府,知府岑德佑站在大门口,看着昏暗中的万里晴空,仿佛听到了那些竭斯底里喊叫声,面容有些恍惚的道:“你们听到了吗?这是什么声音?”
他身后一个县丞满心振奋的道:“大人,这是百姓感恩之音,响动天际!”
岑德佑望着天空,悠悠道:“不,这是千秋之音,这是万古之声,从前不曾有,未来亦不可见,诸位,咱们不是在建功立业,是在书写旷古的史书!”
他身后一群人浑身一振,目光炯炯,神情有种莫可言述的光泽。
辽东是最早进行分地,一块实验田,随着经验累积,朝廷开始全面分地,身处辽东的灾民最先得到了田亩。
对于一世看不到希望,没田没地,挣扎求存的百姓来说,这是天大的恩赐,绝望中绝处逢生!
分地进行中,那些官员似乎也看到了某种“盛况”,心潮澎湃,更加主动,积极的推动“新政”,落实内阁的政策。
大明朝廷以及地方的丈量队数量已经高达近万,处处都是火热的土地丈量,修正。
户籍登记现在谁还敢耍花招,佃户,百姓争先恐后的登记,举报藏匿的大户,可以说,户籍登记,比丈量土地还要紧张忙碌。
大明的改革沸沸扬扬,云里雾里,外人难辨清楚。
不过随着朝廷的“四万万白银”计划,不止国内的一些潜力被激活,海贸迅速激增,外加海外的不断输血,大明出现了一种“富裕”的假象,尤其是随着士族大户以地换钱,商业气氛逐渐增加,有“中兴之兆”出现,这激励了整个大明。
到了这个时候,不管是舆论还是朝野的支持,改革派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上风。
孙传庭面对如海啸般的反对声浪,但在某些时候,也能一呼百应,从者云集。
七月,夏收之后,孙传庭召开内阁扩大会议,集中审议了诸多议题。
第一个,就是吏治,这一年的科举录取人数扩大到了三千人,孙传庭全数将他们充斥在基层,县丞及以下。
第二个,制定的商业促进法,在国家层面立法,推动商业发展,尤其是海贸,被重点推介。
第三个,制定了大明景正土地法案,确定了大明的土地政策。
第四点,从户部剥离户籍等相关权责,成立户籍司,归内阁直接管理。
第五点,对工部权责进行细化,一些权责抽离,合并。大型的桥路等建筑集团,合并给神龙府。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公布,让人着实颇为震惊。
尤其是大明高层,从这些轮廓可以看出,首辅孙传庭对六部的改革远远没有结束。
到了夏收之后,大明高层,几乎是二品以上的大员陆续出京,甚至于大明诸多王爷,在朱栩的委托下,行走于大明各地,视察各项改革进度,安抚,慰问一线的官吏。
七月十一,大明皇帝陛下与皇后做船南下,巡视天下,鼓励大明“新政”的前进与发展。
随着大明上下的用力,“景正新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整个大明如火如荼。
第1524章 海外建国?
八月的时候,朱栩抵达南直隶,在应天府接见陈奇瑜等一干大员,而后便行走于南直隶各处。
这里是大明最为斐翠之地,“南京”之名不止是个名字。
南直隶巡抚陈奇瑜,清田小组副组长,南直隶参议秦政益等陪同着朱栩,正在秦淮河上泛舟。
秦淮河两岸一如过去的亭台楼阁,灯红酒绿,若有若无的丝竹声弥漫在水面上,经久不消。
陈奇瑜没有想到朱栩会来这里,神色多少有些尴尬,还是解释道:“皇上,从景正五年以来,秦淮河上的教坊就少了大半。臣去年想要关停这些教坊,最终还是留了一些。”
所谓的“食色性也”,有这些教坊青楼给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有个发泄之地,总比他们四处惹是生非的好。
这大概是陈奇瑜,甚至是整个大明管理层的想法。
青楼自古长存,自有其道理。
朱栩对这件事倒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不置可否的道:“关不关你们看着办,不过一定要守法,要是有人卖老婆卖女儿进去,奸淫幼童,或者是逼良为娼,杀人越货之类的无恶不作,那就绝不能轻饶!现在没人告状到朕这里,如果有一天,有人拿着状纸来给朕添堵,朕就来为难你们。”
陈奇瑜连忙躬身,道:“皇上放心,臣一定谨记圣谕,不敢懈怠!”
小舟摇摇晃晃,在水里慢慢的游走,朱栩身后的李香君将一杯茶递给朱栩,又安静的坐回去。
她这一次是借着机会来寻亲的,她十岁左右被朱栩带入京,一晃就是近十年了。
朱栩接过茶杯,没有喝,道:“南直隶是我大明最为繁盛之地,牵动我大明根基,发展要清晰,目标要明确,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只知道当官,却不知道如何发展,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不要也罢。朕看过你们上奏的计划书,说实话,朕有些失望。”
说到这里,朱栩顿下,喝了口茶。
陈奇瑜,秦政益神色一凛,躬身做认真聆听状。
朱栩抱着茶杯,看着不远处旗帜飘飘的一处教坊,道:“第一,城市规模要扩大,要做好有更多城市人口的准备。第二,农业是根基,也是跳板,不要将人都锁死在土地上,要流动起来。第三,要知道一个城市发展的优缺点在那里,扬长补短,做大做强……”
陈奇瑜,秦政益认真的听着,丝毫大意不敢有。皇帝不轻易开口说话,一说话就是题目,将来要考!
朱栩说了一阵,总结性的道:“目前农业改革如火如荼,将来会如何,我们都有一个预料。另一个就是海贸,海贸的发展随着朝廷的‘四万万白银计划’,得到了迅猛提速,你们这些地方大员,不要光看着朝廷努力,自身也要跟上,做好目标,计划。农业,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包括丝绸,布匹等手工艺,也包括开矿,冶铁等半重工业。朝廷会不断颁布政策,你们地方要跟上,执行,推动我大明社会的进步……咱们不能只盯着大明这巴掌大的地方,要有全局的眼光,世界那么大,你们就不想出去走走看看?”
陈奇瑜躬身,肃色道:“陛下的话,臣都记在心里。”
秦政益则不多言,他资格还不够。
虽然他是政院系第一个进入省级高官序列,但在整个大明的官场,他依然是不起眼的“小吏”。
同理可得,政院系虽然大举入仕,在朝野掀起巨大波澜,但依旧还在底层,还不够到影响、左右朝局的地步。
朱栩仿佛没有听到陈奇瑜的话,忽然转向李香君道:“永宁那丫头干什么去了?这一天也没见人影。”
李香君坐在朱栩不远处,恬静无声,直到朱栩问话这才抬头倾身,脆声声的道:“公主说想去贡院看看,一大早就去了。”
朱栩摇了摇头,道:“这丫头,一天一个想法,全是三分热度。晚上你让她跟朕与皇后吃饭,她要是不来,朕就揍她。”
这样的对话在宫里很正常,李香君很自然如常的应了声。
倒是陈奇瑜与秦政益有些头皮发紧,心里揣度朱栩的话是否若有所指,在敲打他们。
朱栩又喝口茶,心情倒还不错,道:“秦政益,说说苏扬杭三府的事。”
秦政益立即躬身,语气果断利落,道:“回陛下,目前苏扬杭三府的土地整合还在加速中,预期后年完成。水渠等水利设施也在加紧按计划推进,预期后年完成。农具,耕牛,化肥,农药等,已经设立以及招标了众多商行,集中供应,力争三年内推广完成,以后无需朝廷再插手指挥。目前,苏扬杭三府的户籍工作进行了大半,预计总户丁四百二十万左右,缺额在三百万左右,臣已经上书内阁,请求整合人口,补充苏扬杭三府所缺。各级官吏,衙门已经基本就位,‘新政’的要求正在不断深入推进……”
苏扬杭三府之所以缺人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土地开垦,土地数量增多。第二个是土地集中化被打破,利用率提高,分下去后会有很多的剩余。第三,就是多种原因下的人口减少,造成地多人少。
当然,总体来说,大明的土地是远远足够的,之所以百姓们活不下去,原因就是土地高度集中下的天灾造成的减产,继而士绅以及统治阶层剥削依旧甚至日益加重,这种矛盾不可调和下,就是官逼民反。
朱栩听着秦政益的话,微微颌首。
秦政益出身是政院系的老三届,这三届是老官僚的延续,新官吏的过渡,有着一些老官僚的优缺点,也有着新官吏的开明之态。
朱栩对秦政益还是比较满意的,他是实实在在的做了事情,“苏扬杭”三府的改革,朱栩也暗自点头,整体框架以及落实,都有些超乎他的预料,做的非常好。
朱栩抱着茶杯,思索片刻,道:“苏扬杭三府只是实验,等你们走出一条熟悉,可行的路,那就不止是这三府,环太湖地区,都可以以此参照,推动我大明农业改革,实现富饶毁民的目标……”
听到“环太湖”三个字,秦政益双眼猛的一亮,心头狂跳,沉声道:“臣遵旨。”
朱栩将茶杯递给身后的李香君,看着两岸的灯红酒绿,道:“走。这是太祖钦设的十里教坊,陪朕去看看。”
陈奇瑜,秦政益脸色顿变,张口就想要阻止,却没有发出声。
皇帝去青楼,这话传出去不知道会是多大的笑话,引出怎样的风波来。
但他们都清楚,眼前这位不是去寻欢作乐的,多半是真想看看,或者有其他的目的。
倒是李香君悄悄抿了抿嘴,当年在教坊司的记忆已经很模糊了,里面也没有熟人,但认真想想,总归不是什么好的回忆,因此不太情愿再去。
朱栩等人穿着便服,让李香君换了男装,进了一家青楼。
在朱栩逛青楼的时候,皇后张筠接见了南直隶的一干命妇,喝茶聊天,闲谈。
帝后同时莅临南直隶,对南直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荣幸,不知道多少人转着脑筋,想要借此机会飞天腾达。
因此,各种表达对“新政”坚定决心的事情时有发生,仿佛已经成了南直隶所有人的共识。
包括皇后张筠接见这些命妇的时候,一些勋贵高官妻女张口闭口都是“新政”以及“新政”带来的好处与变化。
张筠做了多年皇后,应付这些自然手到擒来,始终控制着话题节奏,并且不断的往“相夫教子”,“持家有德”方面引导。
这些女人也是人精,尽全力配合张筠,表演那叫一个情真意切。
足足两个多时辰,这场“茶话会”才算结束,张筠在人走后,揉着疼痛不已的太阳穴,轻轻吐了口气。
这个时候,永宁从外面悄悄进来,看着疲惫的张筠,笑嘻嘻的道:“皇婶,头疼吧?”
爱屋及乌,张筠对这个小侄女也是宠爱的很,坐起来,笑着摇头道:“你皇叔一大早就找你,偏你跑的没影。”
永宁翻了个白眼,坐过来撒娇道:“皇叔现在比皇婶还无趣,没有小时候好玩,才不跟他去受累。”
张筠笑了声,道:“那你跟我说说,你喜欢的那个人,这次有没有跟你来。”
小丫头搂着张筠,嘻嘻一笑道:“什么喜欢的人,人家还是个孩子。”
张筠对她没辙,也不想真的去查,弄巧成拙反而坏事,只得道:“行了,你母后,你皇叔为你操碎心,你就气他们吧。”
小丫头撅了噘嘴,忽然道:“皇婶,你听说了吗?有人要在海外建国。”
张筠本来微笑的神色顿变,扶正永宁,盯着她,肃色道:“你听谁说的?”
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岂能容忍!
永宁自然也知道事情重大,却以一种不知轻重,随意的语气道:“我在外面玩的时候,一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