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美国之富甲天下-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不可能一直待在斯普林菲尔德,这里只是我人生中的一部分。”李牧有理想,不可能待在斯普林菲尔德一辈子。
  对于李牧来说,纽约和华盛顿才是李牧的梦想之地,纽约是美国经济中心,那里有更大的舞台,而华盛顿则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如果李牧想阻止《排华法案》的出现,那李牧就一定要去华盛顿。
  不管从哪一方面看,斯普林菲尔德都不能满足李牧的野心。
  “呵呵,有理想的小家伙——”威尔笑看李牧,眼神和看格洛丽亚、桑迪差不多。
  “你不也是吗?”李牧也笑看威尔,不过没多少孺慕之情,就像是看老朋友。
  威尔也是有理想的,威尔虽然是个警察,家里也没有书房,但床头放着《战争论》和《战争艺术概论学》,这都是军事巨著,前者被认为是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后者则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参战双方军官的必备读物。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威尔笑得风轻云淡,虽然笑容还是不好看,但表情充满自信。
  到了凯尔特人饭店,威尔和李牧才发现那帮人已经退房走人,也不知道小胖子用什么方法通知了他们。
  “跑?我倒要看看,在斯普林菲尔德,他们能跑到哪儿去?”威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地挖三尺也要找到那帮人。
  李牧无所谓,找不找都没关系,反正小胖子已经知道李牧加入美国国籍,想来小胖子会有所顾虑。
  正想出门,李牧突然听到旁边传来一个声音。
  “里姆,是你吗?”
  顺着声音看过去,居然是康涅狄格州教育局的奥利维拉。
  自从李牧把从杰西·詹姆斯哪里缴获的美元捐赠给康州教育局之后,这还是李牧第一次见到奥利维拉,李牧都已经几乎忘记了这回事,没想到在这里又见到奥利维拉。
  “奥利维拉,你还好吗?”李牧回身打招呼,这回真是遇见了老朋友。
  和在火车上相比,奥利维拉有了些变化,身上的衣服更加得体,胡子和头发也更整洁,看样子李牧的捐赠起了点作用,这家伙这段时间春风得意。
  “能见到你真是太好了,我是我第三次来马萨诸塞州,如果再见不到你,我就要去《波士顿晚报》登寻人启事了。”奥利维拉一脸惊喜的快步过来,看到李牧身旁的威尔之后又有点迟疑。
  “我来介绍,这是斯普林菲尔德警察局的威尔警长,我这段时间住在威尔警长的家里。”李牧介绍的很及时。
  “我也来介绍,这位是康涅狄格州教育局局长诺索布先生,我们这次是特意为你而来,里姆先生。”奥利维拉也公事公办,介绍他身边的中年胖子。
  教育局长,来的真是时候。


第109章 收获
  老友相逢,肯定是要叙叙旧的,现在还没到吃饭时间,那就先去酒吧里小坐。
  两杯啤酒下肚,李牧终于知道事情的原委。
  奥利维拉回到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之后,就向康州教育局局长诺索布汇报了李牧的捐赠。
  就和奥利维拉说的一样,诺索布正在为资金问题忧心不已,这并不仅是康州教育局的问题,全美所有州的教育局都有这个问题,甚至华府直辖的美国联邦教育局也有资金问题。
  李牧的捐赠帮了康州教育局的大忙,要知道在此之前,诺索布甚至已经无法支付康州教育局下属员工的薪水,这让诺索布这个教育局长当得颇为煎熬。
  有了李牧的捐款,诺索布不仅可以用来给手下员工支付薪水,也能用来改善一部分工作设施,这让康州教育局的员工面貌和工作环境都焕然一新,诺索布为此受到美国联邦教育局的通令嘉奖。
  既然从李牧的捐赠中受益,那么于情与理,诺索布都要向李牧有所表示。
  不过当诺索布和奥利维拉找到幼童出洋肄业局的陈老头之后,陈老头却矢口否认,表示幼童出洋肄业局根本没有“里姆”这个人,这让诺索布和奥利维拉犯了愁,一连跑了三趟斯普林菲尔德都没有结果。
  如果这一次还是无法找到李牧,估计奥利维拉就会放弃,全当李牧的捐款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我们并不是来找麻烦的,而是为了表达感谢,真不知道你们的官员为什么拒绝我们,我这里有州长先生给你的亲笔信,拿着这个,你可以随意进你想进的大学学习,哈佛、耶鲁、麻省理工——随便哪个都可以。”诺索布对自己这段时间的遭遇表示愤怒,本来康涅狄格州也是幼童出洋肄业局的选项之一,就为了这个,诺索布拒绝了陈老头的要求,第二批留美学童一个也没有接收。
  甚至如果找不到李牧,诺索布不打算再接收任何人,不管是第三批还是第四批,一个人也不要。
  清帝国的“留美学童”计划一共也就只有四批,每一批30人,一共120人。现在第一批和第二批都已经抵达美国,再过一个月将是第三批,然后是第四批。
  拿着康涅狄格州州长的亲笔信,李牧浮想联翩,如果是一个月前就拿到这封信,或许李牧可以和哈佛大学合作,而不用去找麻省理工。
  现在这样也不错,就算是哈佛大学和李牧合作,估计也不会向麻省理工这样待李牧若上宾。
  “里姆,你和你们的官员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矛盾?”奥利维拉试探性的问。
  从火车上开始,奥利维拉就发现李牧和幼童出洋肄业局的官员们关系不睦,现在只是进一步证实了而已。
  “确实不怎么好,我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所以在他们眼里,我是个十足的叛徒。”李牧无奈自嘲。
  如果可以选择,李牧真不想加入美国国籍,但没办法,生活在这个时代,李牧要找一个足够强大的靠山,清帝国显然不是个好选项。
  “你加入了美国国籍?那可真是太好了!”奥利维拉惊呼出声,脸上的表情不像是作假。
  如果李牧加入美国国籍,那么和幼童出洋肄业局的恶劣关系就可以理解,当然奥利维拉并不认为这是“背叛”,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奥利维拉也不是纯正的美国人,奥利维拉把这理解为是向文明世界的向往,衷心为李牧高兴。
  “说到教育局,我能不能请你们帮个忙。”李牧想到学校的事,突然福至心灵。
  “当然可以!”
  “乐意效劳!”诺索布和奥利维拉异口同声。
  “我在这边有一座工厂,想给工人的孩子们办一所学校,不过你们知道,想办一所学校可不容易,校舍、教师、教材等等,有很多工作都要做,校舍和教材的问题我可以解决,但教师的问题就解决不了,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帮我找几位小学阶段的教师?”李牧打的就是这个主意。
  诺索布和奥利维拉都是康州教育局的官员,虽然康州教育局对康州的学校没有管辖权,但对于相关消息肯定是了解的,只要诺索布和奥利维拉愿意帮忙,找几位教师不是问题。
  “你想办学校?是在康涅狄格州还是在马萨诸塞州?”诺索布想知道更多消息。
  “就在斯普林菲尔德,我可以为教师提供住房,薪资待遇在原来的基础上可以提高百分之五十,只有一个要求,工作必须做好,对待学生要认真负责。”李牧的要求不多,给的待遇很不错。
  “那这个工作会有人抢着做,说实话你没有必要给那么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不用担心他们是否会尽职尽责,我保证给你找几个专家过来。”诺索布一口应下来,这点忙还是能帮上的。
  “那太好了,你可帮了我的大忙。”李牧向诺索布举杯示意。
  中午的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威尔在斯普林菲尔德还是很有面子的,从马萨诸塞州教育局请了几位官员过来,这让诺索布和奥利维拉吃得非常尽兴。
  稍晚些时候,李牧又去拜访了陈老头,想请陈老头帮忙寻找一位中文教师。
  李牧这次吃了个闭门羹,陈老头连面都没给李牧见,看样子是彻底准备和李牧划清界限。
  这也很正常,换成李牧是陈老头,估计也不会有好脸色,说不定还会做的更绝。
  既然陈老头这里行不通,李牧也就不强求,离了张屠夫,李牧也不会吃带毛猪,只要手里有美元,李牧可以随便雇人,只不过要麻烦点,最好是派人去清帝国走一趟。
  这一点目前来说还不太现实,李牧现在还没有能力把触角伸到清帝国,学校对于中文教师的需求也不是多迫切,只要在一两年之内到位就行,所以李牧还有时间。
  其实站在美籍华人的立场上考虑,华人要尽量学习西方文化,以便更好的融入美国社会。
  李牧也没打算把所有的华人孩子都培养成“秀才”,只要了解华人文化,不至于被全部同化就行,李牧可不想教出来一群练汉语都不会说的香蕉人,基本的读写能力起码要有。


第110章 工期
  进入十一月份,天气开始转冷,十一月初下了一场大雨,夜间最低温度逼近零度。
  李牧担心在第一场大雪到来之前无法完成工厂建设,从十月底开始,几乎每天都会待在工地上,督促工人们加快进度。
  “已经很快了,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厂房建设,马上就能开工生活区,相对于工厂里的厂房,生活区的建设比较麻烦,主要是集中供暖,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如何铺设管道是个大问题,相对来说盖房子倒是简单,我这里有180名工人,一起动手的话,一个星期能建成十栋房子。”施工队的负责人约翰尼·马伦对李牧倒苦水。
  必须要说,在产业空心化之前,美国人的效率还是很不错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全世界关于建筑方面的记录几乎都属于美国人。这方面的代表是帝国大厦,在修建帝国大厦的时候,虽然达不到一天一层的程度,但一个星期可以建成四层半,这是当时的世界纪录。
  “十栋房子——我们现在有多少家庭需要安置?”李牧先征求曹安然的意见。
  “如果考虑到家属的话,那么总计是十五个,这都是拖家带口的,单身汉就比较多,现在有135个人。”曹安然对于工厂的状况了然于心。
  李牧给张乐业的要求时尽量招人,能招到熟练工人当然好,招不到也无所谓,只要愿意加入工厂,也一样招进来,所以工厂里的人手一直都在增加。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在李牧的计划中,一个工厂,怎么着也要有千八百人才像话,所以张乐业现在准备前往加利福尼亚,那里的华人现在有好几万,找个千八百一点问题也没有。
  “有家属的要优先安置,没有家属的可以住集体宿舍,先把那十五个家庭的房子盖好,让咱们的人去帮忙,大家一起动手,争取十天之内,先把第一批房子建起来,至于供暖——生活区的供暖可以先缓缓,先把厂房里的供暖搞好。”李牧心思转的快,事有轻重缓急,先捡紧要的处理。
  听到李牧让华人帮忙,约翰尼·马伦的眼睛马上就亮起来:“那可太好了,有清国人的帮助,我们的效率会更高,说实话,清国人实在是太能干了,我都在考虑要不要招募清国人加入我的施工队,他们的效率比那些该死的爱尔兰人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几乎所有的华人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喜欢上吃苦耐劳而又老实本分的华人,特别是有用人这方面需求的企业家和工厂主,他们对于华人非常欢迎,甚至对于《排华法案》都是抵制的,李牧记得《排华法案》通过的前一年,美国的工厂主就拼命地招募华人工人,结果那一年华人进入美国的人数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约翰尼·马伦也一样,在见识到华人的工作效率后,约翰尼·马伦发现华工确实好用,比西方白人好用得多,如果能有更多的华人帮忙,约翰尼·马伦有信心在第一场大雪到来之前把生活区建好。
  想到即将到来的冬季,以及工厂内缺衣少穿的现状,李牧决定从现在就开始发福利:“让后勤部去斯普林菲尔德采购一批毛料,回来之后咱们加工一匹冬天的棉衣出来,作为工厂的福利发下去——咱们工人的家属们有没有会针线活的?没有的话就去联系一家服装厂,咱们自己设计样式,自己加工。”
  李牧还不知道这年代冬装的具体样式,但从夏装的样式上可以推测出来个大概,估计李牧不会喜欢的。
  李牧现在的衣服都是初雪和严母做的,根据李牧的要求,和现在衣服相比有一定的小调整,比如垫肩、收腰、窄腿等一些不起眼的小设计,千万别小看了这些东西,几乎每一处微小的调整,都会让整体上看上去更有型,更合体,也更符合李牧追求的硬朗、利落。
  李牧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设想,冬装嘛,防风保暖为第一要务,造型反而倒是其次,鉴于现在市场上毛料很常见,李牧想把二战时期德军的军大衣样式拿出来,给厂子里的工人每人发一件,这将会成为未来李牧手下的标志,想想一群一群的华人穿着二战时期德军的军服走在十九世纪美国都市的街头,这种感觉还是很带感的。
  当然了,这种“带感”的感觉也只有李牧才会有,看在其他美国人眼里,只会感觉李牧工厂里的职工服装得体,整齐划一,这对提升华人的整体形象也很有帮助。
  “针线活谁都会,就算是家里的婆娘不会,咱们爷们也能折腾两下子,这个就没必要去找服装厂了吧——”曹安然心情比较忐忑。
  曹安然是李牧在工厂里的监督,每天看到绿油油的美元流水介般的从手里花出去,说实话真让曹安然心惊肉跳。
  这虽然不是曹安然的钱,但曹安然本能的会替李牧节省,有些可花可不花的钱,能省就省吧。在这方面帮李牧也是帮他自己,只要李牧的资金不出问题,那就代表曹安然的工作稳定。
  说这年头的华人“多专多能”不是盖的,很多青年人孑然一身来到美国,到现在十几年也没有成家立业,所以不得不学着照顾自己,洗衣服做饭都不在话下,甚至针线活也要会点,总不能连个缝缝补补都要去找裁缝,那并不符合华人的消费理念,华人对待衣服的态度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工人的责任是努力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些小事没必要让他们忧心,还是去找个被服厂,这点钱不用省——说起来,咱们自己也可以弄个被服厂。”李牧的想法多,如果以后工厂的规模持续扩大,那么弄个被服厂也很有必要,至少能解决职工家属的工作问题。
  说起来这年头的女性大部分都是标准的家庭妇女,照顾家庭是她们工作内容的全部,不过李牧不这样认为,李牧知道女性群体身上的潜力有多大,在很多方面,她们甚至不亚于男性或者是优于男性。
  “那好吧,您说了算。”曹安然不坚持,毕竟李牧才是工厂的老板。


第111章 蟒蛇型
  生活区开工的时候,厂房已经建好,机器什么的都已经安装完毕,张乐业和熟练工人们进场开始调试,同时试制李牧设计的“蟒蛇”型双动左轮手枪。
  没错,就是曾经柯尔特公司在1955年推出的“蟒蛇”系列,这个“大怪兽”从1955年开始一直生产道1993年,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左轮手枪”,也被称为是“左轮手枪中的劳斯莱斯”。
  限于这年头的工艺水准,李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蟒蛇”,肯定不如1955年的“蟒蛇”性能先进,但从外形上说,两者已经几乎没什么差别,和同时代的其他左轮手枪相比,李牧工厂里生产出来的“蟒蛇”可以用工艺品来形容。
  李牧也确实准备推出工艺手枪,以满足某些特殊人士的需求。
  工艺手枪和普通手枪不一样,普通手枪侧重于实用性,对于外表并没有太多要求;工艺手枪则偏重装饰性,不仅是防身武器,更是表现男人强硬气质的必需品。
  在李牧的计划中,普通手枪的枪柄选择的是胡桃木,这也是此时大多数工厂的选择,李牧准备生产的工艺手枪使用的则是象牙枪柄,上面还要雕刻上骏马武器公司的标志,一匹前蹄腾空的骏马;枪管也有改进,原本的“蟒蛇”重量较大,原因就在于为了追求精确性和稳定性,在枪管上使用了太多的配重,工艺手枪不追求精确性和稳定性,好看才是工艺手枪的唯一目标,所以枪管上原有的配重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用银丝盘成的花纹,这些花纹务必以复杂繁琐为目标,细细的洁白银丝盘成各种藤蔓和花朵,层层叠叠从枪口一直盘绕到弹仓上,团花簇锦、美轮美奂。
  为了表示工艺手枪的高大上,每一支手枪都拥有一个独特的编码,这个编码不同于普通枪支上的数字,而是枪支主人姓名的缩写,所以所有的工艺手枪都需要定制,这又是工艺手枪的另一大噱头。
  复杂的工艺肯定会加大工作难度,一名熟练的制枪工人,需要两个星期才能做出来一把这样的工艺手枪。
  当然与之相对的是高额的利润,普通左轮手枪一支只卖20美元,而工艺手枪的价格可以达到200美元甚至更高,毕竟光是各种成本加起来就已经将近50美元。
  李牧多心黑的,给工艺手枪定的价格是500美元,这个价格当然是高了点,不过李牧也没打算靠这个赚钱,就算是没人买也无所谓,李牧生产工艺手枪主要的目的是为交好权贵人士,这年头美国人的尚武精神还是很足的,如果李牧为了某件事要拜访某位权贵人士,那么工艺手枪就是最好的敲门砖。
  考虑到这一层目的,李牧将来还打算生产镶嵌黄金和钻石的工艺手枪,拿这种堪称“奢侈品”的手枪去行贿,可比拎着几公斤沉甸甸的黄金好看得多。
  也有效得多。
  机器的调试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到十一月中旬,第一支“蟒蛇”左轮手枪终于面世。
  呯、呯、呯——
  李牧在工厂内的射击场上连续打了五个弹巢,这才满意收手。
  “很好,比我预想的还要好,老张,这一次你可为咱们工厂立下大功,晚上咱们弄个庆功宴,一醉方休。”李牧对“蟒蛇”左轮手枪的表现很满意,对张乐业也不吝表扬。
  张乐业最终还是没有去加利福尼亚,作为工厂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张乐业在工厂内和负责管理的曹安然地位一样,同是李牧的左右手,李牧肯定不会把张乐业“发配”到加利福尼亚,所以李牧把招工的任务交给亨利的律师事务所里一位叫科尔的律师,专门负责为工厂招工。
  李牧招工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不良爱好,同时具有良好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而且对薪水的要求不能太高,这么多条件限制下来,虽然李牧没有明说,但也只有华人符合李牧的要求标准。
  在科尔看来,李牧的要求很正常,这也是此时大多数资本家和企业主的做法。在这个《排华法案》还没有出现的年代,华人之所以会抢走白人的工作机会,凭借的就是华人的吃苦耐劳和聪明能干,关键是对薪水的要求还不高,这样的人不用,难道用那些酗酒成性的爱尔兰人和愚笨痴呆的黑人?
  别搞笑了,资本家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家,是因为资本家在核算成本和利润方面比较精明,而商品的人力成本恰恰是商品成本的最大组成部分。
  “牧哥,您过奖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张乐业嘴上说的谦虚,脸上的笑容真实反映了张乐业的内心。
  自从遇见李牧,张乐业算是交了好运,先是逃离皮克大街那个贫民窟,然后加入李牧的工厂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栖身之所,在李牧的工厂里不会受人欺负,可以获得和能力相匹配的报酬,孩子们也能接受教育,甚至张乐业名下还有了一英亩土地,这所有的一切在遇见李牧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张乐业在没有做出成绩时内心是惶恐不安的,唯恐一觉醒来一切都是好梦一场,所以张乐业迫切的需要出成绩,做出超出李牧期待的成绩,这样才能对得起李牧的知遇之恩——
  或许还有救命之恩,当初要不是李牧,张乐业不敢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已经是身死族灭、妻离子散。
  “接下来全力组织生产,尽可能扩大产能,咱们现在就要开始和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以及柯尔特展开竞争,我的目标是在三年之内,让骏马武器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武器生产商,咱们的产品不仅要在美国畅销,同时也要打到欧洲市场和亚洲市场去,那边的机会更多,对于武器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所以你要有心理准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肯定需要更多努力。”李牧给张乐业画饼,同时也要给予适当的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第112章 司空见惯
  晚上回河畔镇的时候,李牧带走了那支编号为00001的左轮手枪,作为自己的佩枪。
  见到威尔之后,李牧拿出准备好的另一支“蟒蛇”,作为送给威尔的礼物。
  “不错,很漂亮。”威尔拿着李牧“进献”的手枪爱不释手。
  即使不是工艺手枪,单凭“蟒蛇”的拉风外形,在这个年代就已经能称得上出类拔萃,送给威尔这样的“武夫”正合适。
  “可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