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2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前大家都拿着青铜兵器挥砍,有点核心贵族和部族,就可能复国。贵族脱产,若有战车,以一敌百徒卒。
  可现在想要复国,军装、火枪、铅弹、火药这都是需要的,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没有钱只怕一些城邑根本攻不下来。
  只不过商人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
  农夫可以允许甚至幻想一个“贤明”的君主存在,甚至容易把君主看做他们与压迫的贵族、谋利的商人对抗的一支力量。
  但是商人……只怕最是不喜欢绝对的君主,哪怕是“贤明”的,他们也不会喜欢。尤其是墨家这边不断地发布一些理论书籍让他们看到了另一条路之后。
  这些东西重要的是后续的细节,适与乐池交谈了一阵后,又道:“中山若想复国,首先要有行仁政之义,这样可以获得民众支持;其次要有金钱兵器,这才能不至于使制梃以魏之坚甲利兵;最后还要有天下局势,这是不能够不考虑的。”
  “你可听闻赵国公子之争?”
  乐池这一次来到泗上谋求墨家帮忙,中山国众人抓住的也正是这个机会,于是连连点头道:“有所耳闻。我也听闻,赵章多贤,而赵侯之子公子朝少德。”
  适笑了笑,说道:“之前既已经说到了非攻,那么这天下的局势就不能不利用。如果中山国可以言非攻,那么赵公子难道不会支持吗?”
  “邯郸传来消息,说赵侯已薨,赵国内乱将起,这是不可不注意的大势。”
  墨家的消息远比乐池灵通,准备好的交通线传播消息极快,乐池听了适说这才知道赵侯已经没了,惊道:“这正是复国之机!我应速速返回才是。”
  适道:“昔年烈侯薨,传位其地。封其子公子章于邯郸。公子朝与魏交好,魏人恐为入公子朝而伐邯郸。”
  “中山故地,与巨鹿泽相交。过巨鹿泽,便是邯郸。魏强而赵弱,中山若想复国,赵人的力量也是可以借用的。”
  “若魏攻赵入公子朝,中山诸众起兵复国,若能支持公子章,一则复国更易,赵与中山合力,事便可为;二则将来魏人败走,也可与赵交好,以成非攻之盟。三则若得商人募集的贷款购买了武器,也需要沿大河运输,途经赵地,这是不可不和赵人商量的。”
  如果说魏赵之间还存在一些历史遗留的信任的话,那么如果能够让中山复国、赵公子之争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的话,魏赵之间仅存的那点信任恐怕都不复存在了。
  中山国如果喊出支持公子章,同时反魏,那么公子章总不能用冷屁股去贴中山国的热脸。
  一旦既成事实出现,魏国那边必然会觉得公子章这是谋划已久,甚至资助中山复国。
  中山国这边暂时与赵公子章的利益是一致的,都是反魏,那么这一次复国明着喊出来支持公子章,也没有什么损失,还能把自己绑在赵国的战车上。
  想要把武器运送到中山国,其实不难。中山国的故土有一部分紧挨着此时的黄河河道,最南端大约在后世的衡水、冀州一代。
  那里距离邯郸已经不远,魏国想要出兵的话,除了西门豹所在的邺城方向,中山国的公子挚恐怕也需要出动部分兵力。
  一旦武器运到,中山国遗老们借此复国,便可以减轻一下邯郸方向的压力。
  但是这种减轻,实际上从长远看却是加重。
  如果只是赵公子之争,围邯郸不胜,三晋的香火之情还在,事后还有和好的可能。
  但是中山复国的事一旦和赵国内乱和魏国干涉绑在一起,短期来看公子挚要应对中山复国不会出动兵力围攻邯郸,邯郸的压力可以减轻。
  但长期看,魏国必然觉得赵国做的太过分了,甚至怀疑赵国这是准备谋取魏国的土地,必然会把一场干涉之战加大兵力,甚至可能会调动西河之兵,力求尽快解决赵国之事。
  适一直在为魏国准备这样一种紧张的氛围:不解决赵国,后方不稳,一旦秦、楚缓过气来,魏国就要完。
  这一次中山国的事,无异于火上浇油,魏国会觉得赵国这不仅是公子之争,这更是要做三晋的老大、削弱魏国的力量。
  墨家的谋划都是为了墨家的将来,但说出来却仿佛处处在为中山国谋划。
  适说的,正是中山国此时最佳的选择,依靠魏赵之争,一则复国,二则在复国之后能够与赵侯保持良好的关系。
  乐池的消息远不如墨家这样灵通,这个信息差让乐池急不可耐。
  乐池自然也有自己的考虑,如果不能趁此机会立下功勋,那么自己的地位就不能够提升。
  自己的祖父乐羊被封在灵寿,本来就因为食子之糜的事不被魏斯信任,如此大功封在中山国靠近太行山的城邑,这已经算是冷落了。
  等到魏击继位,吴起出走,这问题就更加严重。
  外来的士人是否可以信任?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当年魏击尚且是太子的时候,禽滑厘的朋友段干木就说:士人比你们贵族要骄傲,你们有家有国,离开了家国狗屁不是。士人只有才能,天下纷争,道不行言不用,转身就走,秦楚齐燕哪里都能去。
  本来这是劝告魏击要尚贤的话。
  但是,随着吴起出走这件事,这些话的味道也就变得不同了。
  那些不是贵族、不是公族的士人,信不过!
  乐羊被封在灵寿,乐羊不是公族,而且他的表现,实在和吴起有异曲同工之妙:吴起在鲁杀妻求将、乐羊在中山食子求将。
  两个人都有将才,都有能治政以致路不遗失之能,出将入相之贤,然后两个人都是为了功名似乎没有亲情的人,那么这种对比之下,乐羊自己也该明白自己在魏国的政治生涯到头了。
  他是不可能再去投身别处了,自己的孙子乐池在中山国,自己灭了中山,而自己的孙子又被重用……
  很显然,乐羊已经在为自己的家族谋后路了。乐羊可以死,可以吃自己的儿子,因为那时候还年轻。
  现在老了,孙子长大,已算成才,那么自己就该为自己的孙子铺路。
  历史上中山国复国之后的国都,正是乐羊的封地,而乐羊的孙子乐池也做了中山的相国,这并不是什么巧合。
  原本中山想要复国,取得墨家的援助这是一个极大的功勋。乐池正想以此为进身之阶。
  现在,墨家这边已经松口,援助多少那再另说,可赵国内乱魏国干涉,正是复国的最佳时机,这时候若是自己不能够在中山,如何能够立下功勋?
  适见乐池焦急,便道:“军国大事,情势如火。你若是继续乘车返回,恐怕时间来不及。墨家有商路通巨鹿,你若不嫌颠簸,正可以乘快马返回。”
  “此外,昌成、扶柳等地……情势如何?”
  这些都是些机密事,但乐池心急,也知道墨家的意思,说道:“只要船能到昌成,那么货物我们就能得到。”
  适道:“那就好。巨鹿地,正有一批兵刃火药和马镫,你若到巨鹿,墨家派人跟随,正可接洽。”
  “天下局势虽变,可却不能够急躁。魏不谋赵,中山不能复国。你能够明白吗?”
  乐池点头道:“先生的教诲,我是可以明白的。如果魏不谋赵,那么中山力弱,想要复国便难,徒使百姓死伤。”
  适满意地颔首称赞,心中却想:“若是你们在赵国内乱之前复国,我害怕魏国过于恐慌,以至于和赵国和解,放弃一部分利益……那可大大不妙。”
  对于五路围攻十面埋伏削弱魏国的毒计,适也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适得其反。
  若是控制得当,可以让魏国心急如焚,毕竟吴起入秦、楚国变革都需要时间,先把赵国解决了就好。
  若是控制不当,给魏国造成的压力太大,也可能会让魏击放弃一部分中原的利益,与赵国结盟,甚至出让卫这个附庸国的部分利益。
  这一切就在于一个度。
  中山国复国太早,这度就过了。中山国趁着魏国干涉赵国复国,那这个度就正好可以加剧魏赵矛盾。
  魏赵矛盾加剧,齐国就只能唱独角戏,魏韩就算出兵干涉泗上,数量也不会多。齐国也不太愿意让魏韩染指泗上,能够唱独角戏以田氏家族的性子也会担心魏韩摘果子,反而可能会不等魏韩率先出动。
  只有这样,才能各个击破。
  乐池知道墨家的手段高超,既说有商路可以通行,他便拜道:“如此多谢墨家之义!”
  若是回去晚了,赶不上起兵的第一波,只怕日后的地位便要大大受到影响。而且和祖父乐羊的接触,也必须自己亲去才行。
  这一声对墨家的感谢,当真是发自肺腑。
  他对中山国没什么忠诚,但是中山国却是他可以向上爬的阶梯,这一次复国之变也是他能够跻身天下名士的一条通途。
  墨家为这件事谋划多时,从调动第七师前往费国边境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各种可能的后果做准备。
  索卢参归来时候经过的巨鹿泽的墨家据点商栈,早已经囤积了预备邯郸之变、中山之乱的各种武器火药,而且邯郸本地尚且还有墨家的冶铁作坊,这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因而适可以让乐池经过巨野泽,从那里得到一部分武器。


第八十六章 商贾新风
  墨家只要同意一部分贷款支持,中山复国之事在乐池看来就算是已经成功了大半。
  如今赵国内乱在即,魏国一旦干涉,中山国复国之事就算是十拿九稳。
  至于说和中山国的一些协定,乐池的级别并不够,但是适根本不在乎中山国国君复国之后是否守信。
  从魏国的领土上复国、被夹在赵国领土之间、衡水距离邯郸不过数百里距离、距离燕国的都城也不远。
  除了坚守非攻之义外,中山国的出路很少,唯一可能会支持的也就是楚国,但是距离太远最多来点嘴上的支持。
  况且这一次适要拉动天下的豪商一起进行风险投资,敢不支持,这些商人们会迸发出让各国国君恐惧的力量——不承认资本要求的国君商人就会想办法推翻他,而公族那么多人,中山桓公不想当被资本承认的国君,有的是人抢着当。
  后果可能就是各个大国的国君开始警惕商人的力量,实行对商人严禁的政策,这样一来就等于把天下的资本都逼到了泗上那边。资本没有腿,可是商人却有腿,他们会有脚投票去支持哪边。
  适已经和乐池进行了接触,剩下的事,就可以派遣墨家的全权代表前往中山国。
  一则进行军事援助,二则也是和中山君谈各种条件。
  ……
  月余之后,天下之中的陶丘。
  来自洛邑、安邑、临淄甚至楚国的大商人,都聚集在一处宽阔的庭院之内,许多人交头接耳。
  从墨家在泗上开始扎根、开始利用免税等条件开拓越国、楚国甚至百越等地的市场后,陶丘就已经汇聚了天下各地的投机商人。
  一种新型的股份制公司的模式已经在泗上和陶丘出现,许多墨家牵头的泗上之外的公司,已经开始盈利,许多人将大笔的钱投入进来。
  不是不能投入到别处,而是别处利润不高。
  开放了土地买卖的,也就是泗上附近的一片区域,宋国的土地已经开始兼并,大量的失地者逃亡泗上或是开垦或是做工,原本宋国的一些小贵族摇身一变成为了经营性的土地主,商人就算想要购买土地盈利却也很难有出售的。
  至于别处,购置田产还好,可要是购置土地经营,实在是没有太多利润。除非靠近济水、泗水、菏水、沂水等河流,购买土地吸引逃亡农夫,轮换着种植靛草、棉花、土豆、粮食之类,可以就近销售,否则别处的土地且不说不准买卖只能分封,便是买到手利润也不高。
  但是诸如越国的土地、百越蛮荒之地的专营垄断贸易、船运贸易、蔗糖贸易这些,墨家都是开放允许天下商人投资的,这些贸易每年获利极多。
  尤其是一些人开始在珠江口筑城,在那里抓获百越、南海一代的民族作为耕种开垦的类似于“奴隶”,依靠船运将许多泗上等地需求的茶叶、蔗糖以及一些热带才有的香料运送回来谋取利益。
  伴随着玻璃等一些奢侈品的生产,珠玉为上币的习惯也逐渐出现了改变。
  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国开始铸造青铜火炮等活动,导致金属货币越发缺乏。泗上的纸币流通尚可,但也是在宋国、泗上、越国和楚国东部一带。
  黄金依旧作为大宗货物的结算货币,原本只是用来制造器皿的白银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代替珠玉的货币。
  有人在楚国越国交接的南方发现了金矿,一夜暴富,黄金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货物。
  或许在别处,贵族的血统还是身份的象征。
  但是在泗上等地,有钱就等于拥有大部分事物,除却墨家管控的一些产业外几乎都能买到,而且不会随意剥夺商人的财产,这使得天下大量的商人开始将财产转移到泗上。
  大宗货物的交易,货币的短缺,又催动了“金行”这个新兴事物的发展。许多商人结算的时候,为了方面直接通过金行的票据进行交易,而且信用一直很好,商人也极为放心。
  泗上正处在一个急速的发展期,许多的股份制的产业这几年都是盈利的。
  比如八十万钱一年买断的余干水以南杨越地区的贸易专营权,每一年都能回报远超放贷利息的利润。
  比如在南海江口一带拍卖的土地,在那里可以用骗、用半强制亦或是用引诱的方式获得大量的本地人口进行劳动,依靠火器镇压和先进工具,几乎四五年就能收回全部的成本还能年年获利。
  大量的从义师退役的人口,使得许多商人得以组织小规模的军队,人数百余人,在南方一些尚且刀耕火种的地方,筑一座星状小城,就能够获得那里的鹿皮、粮食、酒类、桐油之类的贸易,获利极多。
  这种状况之下,每一次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在泗上、陶丘那里聚集的商人中引来一番热潮。
  譬如去年在阳禺发现的金矿,那里已经有了一个小小的有青铜文明的方国,那里的人不知“义”,但是那里有金矿,于是成立了一个金矿贸易公司特许专营那里的金矿,墨家占据半数以上的股份。
  短短七八天之内,陶丘的商人们就认购了剩余的份额,组织了一支人数在二百人的退役无地喜欢做专职佣兵的义师士卒,在那里筑城、组织开矿,一年之内竟已盈利。
  商人们的资本开始流动起来,在《国富》之说的指导下,资本雇佣劳动是可以升值的,天下各地的商人云集泗上陶丘,幻想着一夜暴富。
  一夜暴富,需要机会。
  而今日云集的商贾们,已经敏锐地嗅到了另一个暴富的机会。
  从前几日开始,陶丘就出现了一个传闻。
  赵国内乱,公子章继位后贵族许多不同意,认为应该由公子朝继位。魏国表示公子朝应该继位,认为公子章虽然是烈侯之子,但却不是赵武侯的嫡子,公子章继位违反礼制。
  又说什么宋国有殷商陋俗兄终弟及,以至于有九世之乱,所以赵国恐怕要出现大乱之类的话。
  这些传言之后,又有传言说中山国众想要复国,急需资金支持,以购买铁器武器等。
  为此,中山国愿意拿出食盐专营、土地购买、售卖魏国贵族占据的土地等等政策,以求能够或许足够的资金支持。
  这是暴利。
  几乎是传言刚出,陶丘的商人就轰动起来,纷纷打听这件事是真是假。
  有人说这是绝对正确的,说是乐舒之子代替中山君亲口说的。那乐舒是谁?可是当年率领中山国军队杀死了魏相翟璜之子的人,虽说后来被中山君烹杀,但是其子在中山国的地位显然不低。
  有人则认为再需要观望,投资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万一中山国复国失败,自己的这些钱可等于是全都打了水漂。
  可也有人觉得,富贵险中求,就像是赌玉石一样,当年若是卞和手里那块玉还是顽石的时候就花钱买下,如今和氏璧在自己手中,获利何止万倍?等到中山国复国都已成功,那还能有什么利润可言?
  还有一些人,则是盯着那些之前就和墨家合作多次的商人,心想只要他们入股,自己就入,这干涉各国内政虽说之前没干过,但确实“奇货可居”,一旦成功那就是获利百倍不止。
  万一这中山国事像是去岁阳禺的金矿一样,到时候岂不是悔死?这些入股的票据只要不丢,就能传给子孙。
  贵族有封地,商人如有股份票据,那也算得上是“素封”之家了。
  而今日,墨家的市贾豚“恰好”来到了陶丘,市贾豚主管金行,世人皆知,而且又是墨家的高层人物,人们纷纷想要知道墨家对此是什么态度。
  然而市贾豚对此的发言,听上去模棱两可。
  只说,墨家以墨家的道义与天志为最高规矩准则,符合人民得利、天下财富总和增加的,就支持。不符合的,就反对。
  又说中山国事,如果只是复国,墨家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如果能够行一些能够让民众得利的政策,若魏能实行就支持魏的行为,因为这符合于义;如果中山国复国能够实行让民众得利的政策,就支持中山复国,因为这符合于义。
  至于墨家到底是支持还是不支持……却语焉不详。
  然而,很多人却听出了墨家的意思,因为之前的一些传闻中,有一条是商人们不是很关心的——有传言说,中山君失国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为什么失国的道理,并且决定痛改前非。
  这个传闻在今日之前,商人们并不感兴趣。自己又不在中山国,你是不是痛定思痛和我们没关系,我们只要盈利即可。
  可随着市贾豚今日出面说了这么一番话,前几日这个最不受商人关注的传言,立刻变得价值连城。
  市贾豚什么都没说,可却什么都说了,这明摆着是墨家是默许中山复国的。
  而且赵国内乱、楚国发动对陈蔡的反击、吴起入秦等等一系列的事,都让商人觉得这一次投资大有可为:魏国要完,就算不完也是半残,中山复国之事只要有钱,恐怕就要成功。


第八十七章 天下的另一支力量
  聚集在一起的商人们讨论着这件事,几名被推选出来的商人中的佼佼者成分复杂。
  有几个人在墨家泗上兴起之前籍籍无名,不过几年之内就成为陶丘中有名的商人。
  或有传闻,这是某些墨者高层人物的子嗣,泗上政策太多,墨家家法太重,因而这些人的子嗣隐姓埋名在陶丘成为商人。
  也有传闻,有些人其实根本就是墨者,只不过不方便公开,身在商人之中却在为一些墨家不便于做的事出力。
  或真或假,有鼻子有眼并不足以让这些人成为商人所拥护的,但这些人的消息、财产、股份胜于其余人,则恰恰可以成为商人的领袖。
  后世不过数百年间,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就有投机商买汉王朝的期货,获利百倍。
  此时这些商人的嗅觉并不比他们的后来人差,这魏国看似强大,可是连续的几件事都让魏国暴露虚弱的预兆。
  几个来自魏都安邑的魏国商人正在讲述魏国这几年的政治变迁,从李悝、段干木、田子方等一批文侯时代的老臣去世;再到吴起出走、乐羊被冷落、西门豹做了一辈子邺城守等话题说起。
  说到最后,一名魏国的商人道:“魏公子挚,才能不佳。若不然,有楚国恭王众王子之乱的前车之鉴,文侯岂能将公子挚封于中山?那中山国东有太行之险,西有千里平原,公子挚若有才能,岂不是自立为中山王?”
  这魏国商人说罢,又道:“乐羊被封在灵寿,也受冷落。你看吴起的功劳足够吧?破中山、夺西河、取大梁,最后呢?让公叔痤做了国相,公叔痤凭什么做相国?”
  “这乐羊难道还能像当年吃儿子的肉一样那么忠诚?我看未必,他孙子可还在中山呢。自己都老了,就剩下个孙子成才,难不成还要把他孙子杀了让自己家族断后没了祭祀?”
  “哪怕他吃了儿子的肉,孙子仍旧会祭祀他。可他就算吃了儿子的肉以示忠诚,难道魏侯能祭祀他?”
  “所以我说……魏国这一次必败。我都想了,若是真能成,我愿意买上三万钱的股。”
  这魏国商人的话,立刻引来了不少魏国商人的附和。
  商人无国,魏国的商人只不过恰好出身在魏国而已,他们又不是贵族,自然觉得魏国和他们没什么太大的关系。
  难不成暴利在前,就因为公子挚姓魏就放弃发财的机会?再说自己又不姓魏,也不配姓魏,连封地都没有,哪配姓魏?
  大夫才有家,诸侯才有国,这就是礼法。商人的行为很符合礼法。
  这几名魏国的商人说完,最喜欢投机的赵国商人道:“赵国之事,我看也难说。公子章封地在邯郸,墨家在那里可是有冶铁作坊的,公子章这几年与墨家交好,我看公子章也不愿意做魏侯的狗。”
  那魏人点头道:“是这么回事。上次吴起出兵大梁,赵国可就没参加。当年公孙会叛齐,以廪丘之地献赵人,认的是赵侯做领主,可现在廪丘归谁?我要是公子章,我也信不过魏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