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野心家-第2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不同意,立刻出兵将贵族击垮,通过广泛的宣传争取到贵族封地上的民众支持,以极为暴烈的方式结束费国之变。
不会给贵族们任何拖延时间的机会,这一点墨家之前已经有过经验:当年楚王明明说要变革弭兵,可等到牛阑邑一战赵韩君主一死局势一变,立刻食言,这一点墨家高层已经对王公贵族没有丝毫的信任。
这是孟胜并不指责徐弱反而觉得徐弱可期的原因。
但现实和推想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泗上墨家的存在,就在于墨家高层确定费国的事依靠自己本国解决不了,最终只能是一场干涉战争。
既然结果注定,那么不妨就冷眼旁观,让费国内部上演一幕幕或是奇怪或是令人想笑的故事,以此作为经验,以作传授,让将来的人不犯这样的错。
反正最终的结果,都是折腾到最后民众们才幡然醒悟,王公贵族靠不住。墨家义师就在附近,只要他们宣布以民众众义的方式加入泗上更为紧密的同盟,迅速就能击败那些贵族。
若不然,这一场内部的血雨腥风是不可避免的。一旦激愤起来,天下的贵族要吓得睡不着,可费国太小,不值得为了小小的费国就让天下的贵族这么早醒过来、团结一致消灭墨家的思想。
过于激进的以恐怖对抗恐怖的事,只会发生在内外压力极大的情况下,那是别无选择的时候不得不用的办法,无可厚非。
而现在墨家自信于自己的军事力量,费国除了依靠国民之外还有另一个选择,于是便可以这样温文尔雅地讨论着是否有罪这件看似不是当务之急的事。
孟胜静静地听着那个郑国口音的邓析子之学的士人说着关于法和自然的道理,脸上露出的微笑也是出于一种对于自身背后实力的自信。
而他也知道卫让是自己人,所以他在等待卫让做一件事。
当众人最终选择认可那囤货居奇的富商无罪的时候,卫让终于站出来,环顾四周道:“刚才既说,定法之后,方有罪错。如今国人既要定法,那么封地大夫、贵族,都应该盟誓认同众人众议定下的法令。”
“若遵守,那么就要服从法令,清查田洫,授田于民,分期付清。”
“若盟誓后又不遵守,是为违法,当行处置,收回封地,民众清付之前归于公库。”
“若根本就不盟誓认同众人众议定下的法令,那么就应该将他们驱逐出费。”
“昔年卫之成公,欲叛晋而亲楚,国人不从,众议之后,将其驱逐,以悦于晋。国君不服从众人的公意,尚且要被驱赶出国失去祭祀,况于贵族呢?这些大夫难道不是费国的人的吗?既然是费国的人,还不盟誓遵守众人制定的法,为什么就不能学当年卫侯出逃之事,将他们驱逐呢?”
“因而,我建言,就借今日众人均在之时,定下来费国的法令,迅速传书已让封地大夫前来都城盟誓认可、拜见新君!”
第九十四章 无德应亡于朝鲜
论证那个富商是否有罪很重要。
那个富商是否有罪是否受到惩罚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法令已经制定,讨论的无非也就是“惟害无罪”的适用范围。
卫让听到耳中的,不是那个讼师的长篇大论,他听到的是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着墨家关于法、义、自然、天志的论证,包括那个讼师也是在认可墨家道义的基础上从中做的论证。
这很重要。
卫让觉得,这就像是自己学的几何学一样,在认同一些定理的基础上,不断推导出新的内容,可能会推出错误的结果,但那些基石是不可撼动的。
早在许多天前,卫让接到的密令就是“借题发挥”,想办法迅速让费国这边的事安稳下来。
他并不知道墨家那边已经完成了外部的各项预防干涉的准备,现在一切就绪,就等一个机会了。
之前的等待,只是因为赵、楚、中山那边的局势还没有彻底定下来。现在,一切已经不同。
卫让作为墨者,即便不了解那些天下大势,依旧忠实地执行了组织的密令。
借今日之事,卫让提出了盟誓忠于法令的建言——在法令出台之前的一切都可以算作既往不咎,但现在法令已经出台,就需要贵族来都城拜见新君、盟誓承认法令、承认新组建的政府。
既往不咎的,只是贵族之前的一些的一些违背新法的所作所为。
可既往不咎之外的,却是要挖贵族的根基:承认新法,就意味着承认放弃封地,分田于民、放弃封建权力、不能再使用封地上的民众履行封建劳役义务。
这些卫让确信是贵族绝对不能够接受的。
这是釜底抽薪之策,破坏了贵族的经济基础,那么贵族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没有了。反过来依靠道德礼制来约束贵族,可是经济基础依旧是封地农夫劳役制度,那么再多的道德约束也没有用。
春秋乱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弑君如同儿戏,道德与贵族精神并没有让春秋充满大义的色彩。
墨家要改规矩,那么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这个规矩也要改。
以前的君主,只是一个贵族的代言人。贵族有贵族的封地,各守其家,各行其政。
可能同一国之内,这一处封地行十一税,那一处便行十二税。
贵族对于国君所要履行的封建义务,基本上只是军事义务,剩余的都是封地自治。
这也是如今这些人还在讨论政令只是适用于费国都城附近,还是适用于全国之内。
单就这一点来看,费国这一次的变革还是符合天下诸侯的主流的。战国之初,各国的变法其实都有一条主线:集权和贵族分权之争。
卫让的话,最先站出来支持的,正是柘阳子。
柘阳子高声称赞之余,自然也有自己的私心。
他杀死了费君,自己纳了投名状投身到波澜壮阔的变革之中,如今地位已算是稳固。
他这样的人,必须口号和行动都比别人激进才行,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权势。
现在原本宫室的甲士都以他为首,将来若是能够与贵族开战,那么他的威望、势力和权力也会逐渐增加。
放弃了封地的利益,换来的则是一场关乎地位的豪赌。
而他所处的位置,也自然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小小的费国都城的“贤人”,而是想要成为整个费国的贤人。
然而卫让的话,却也立刻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费国在别处有封地的贵族们也派来了士人来到都城,这士人就在一旁旁听,听到卫让的话,在柘阳子高声叫好之后,冷笑一声。
起身整理衣衫,环佩叮当挪步于众人之前,反问于卫让道:“你们既说,集众人之义而制法。”
“费六百里之地,都城不过百里。百里之人制定六百里之法,岂不荒谬?”
“贵族大夫,难道不是费人吗?除却都城百里之外的五百里土地,难道不是费国的土地吗?”
“无代表,不遵法!”
“如果都城之外的人,并没有参与制法,你们这法又凭什么适用于百里之外?”
“所以,还请让都城之外的贤人也才参与这一次制法,否则的话,你们的法只适用于都城之内,不适用于都城之外。”
这是贵族拖延时间的一个底线,贵族们在公子峦上位之后,鉴于许多贵族大臣被困在都城不能逃脱,于是提出的一个底线:让其余封地也推选出贤人来参与这次制法。
都城这边的人,纵然混乱不堪,可也不是傻子,也提出了自己的底线。
都城这边的贤人认为:选出都城之外的贤人参与制法,可以,但是需要先在分地之后才推选,而且是基于墨家认为的“人皆天帝之臣人人平等”的理念,按照人口比例推选一定数量的贤人。
都城之外的贵族们则咬定:分地这件事是法,要适用于费国全境而非都城,那么就必须要有费国全部的土地上的贤人讨论才能决定。你们说众义为法,那么其余土地上的人并没有参与制定这次的法令,所以你们分地的法令不合法,不能够适用于都城之外的土地。
因而,贵族们咬定这一点,必须是先按照土地的大小来分配贤人的数量,然后选出贤人之后,再定法令,决定是否授田于民。
正是,无代表,不遵法。
这个分歧看似只是涉及到“辩论”,可实际上却涉及到费国这件事的成败。
如果先分地、再选贤人,那么贵族们肯定落选,选上的贤人必然是组织分地的亲墨家的人,亦或是那些心怀利天下之心的士人。
如果按照土地面积来分配名额,先选贤人再定法令,那么都城之外的名额,必然都是贵族把控,到头来凭借土地面积数量上的优势,贵族们必然能够否决授田于民的法令。
贵族们不反对平等,他们反对的只是绝对平等,但却绝不反对自我之上人人平等。
贵族们也不反对共政,宋国昭公之乱、郑国七穆之争,其实都是贵族们联合在一起,反对集权要求分配权力的争斗。
他们反对的,只是基于人人皆天帝之臣之下的共政。
同样是共和,贵族共和和国人共和,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士人被贵族们推出来做使者,与费国国都的众贤人扯皮,其实就是在争取时间。
贵族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国都这边同意他们的意见按照土地分配名额推选贤人,实际上他们这一点也不怎么喜欢,但却可以堵住都城这边的嘴。
另一方面也利用这个时间积累力量、勾结强国准备反扑。
这士人提出这样的法令不合理之后,又昂首挺胸地对着柘阳子冷笑道:“你们推选的贤人,贤的标准难说,可若论德行,只怕一些人并无德行。没有德行的人,难道是可以执政的吗?”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你们推选的人中,有杀死国君的,这样的人的德行,连国君都能杀死,难道就不能够杀死你们吗?一个人没有德行,你们又怎么能够觉得他能够利于万民?”
“犯上作乱,便不孝悌;不孝悌者,便无本德。连自己的父母兄弟君主都不爱的人,你们还指望他们能够爱护天下人?”
话中一句不提柘阳子,可句句都是在骂柘阳子。
然而柘阳子自从那日作出决定之后,心坚如铁,意志如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连一起睡了多年的国君说杀就杀,岂在乎这样的辱骂?
为求富贵功名而随新义,若是还有羞愧之心,那可真是难成大事。
闻言,柘阳子放声大笑道:“如此看来,这天下应该亡了啊!”
“文王为西伯侯,其君为纣而反,无德之人!”
“魏、赵、韩侯为晋臣,而分晋自立,无德之人!”
“田氏为齐臣,取而代之,无德之人!”
“鲁伯御弑懿公,自为孝公,无德之人!”
“季孙友为鲁臣,而有费之祭祀,无德之人!”
“秦君被逐而谋篡位,无德之人!”
“楚王有弑父之嫌、兄弟反目,却不学当年泰伯让位奔吴,无德之人!”
“燕国惠公被逐,国人立悼公,此作乱也,无德之人!”
“蜀国鳖灵凿巫山而以功废杜宇,无德之人!”
“天下诸侯,不曾闻无德之事者,唯余箕子之朝鲜尔。”
“以你之言,这文华正统、诸夏德行,竟不在中原,而在朝鲜?”
“堂堂诸夏,皆是无德之君,或是无德之君之后,这天下竟不亡于朝鲜,竟是何理?”
那士人震怒道:“你算什么东西,竟说文王无德?天下苦商纣之暴,文王立志、武王兴兵,是为救天下,如何无德?”
柘阳子反问道:“暴君害费国之民,我刺而杀之,与武王伐纣何异?我有君子之勇,你试问四周,难道不是这样的道理吗?”
柘阳子高声呼喊,四周的民众纷纷叫喊道:“柘阳子真君子之勇!”
那士人不能敌过众人的喧闹,柘阳子放声大笑,周围嘘声渐起,士人怒道:“即便你说得对,如今天下无德,难道天下无德,就是你也无德的理由?”
柘阳子正欲反驳,卫让起身问道:“德何以德?”
这是在问,德为什么是德,或者说德为什么就是天下适用的准则呢?谁规定的?
士人回道:“德、天定也。人生于天,天下有德。这是至高,德以为德,无需理由。日何以为日?月何以为月?永恒之物,人岂能改?”
卫让大笑道:“如你所言,德是天定之物。那么因为是天定的,所以人人都要遵守?”
他避开了德到底是什么,直接借着士人的话问起,士人也不多想,点头道:“是这样的。”
第九十五章 惊雷
一旁跪坐的孟胜听到卫让说出这话,嘴角已经荡漾起笑容,论天下善辩,如今墨家为首。
脸上微笑,心中暗道:“此人入卫让之罟矣!”
这样的辩论,在墨家内部不知道进行过多少次,孟胜在墨子、辩五十四、适等人的身边听了十余年,只是听了个开头,就已经猜到了结尾。
果不其然,卫让大笑数声,在那士人不知所以之时,忽然说道:“如此说来,分田授民,民之大利,民之大利,此乃自然生人之理,这是天志。那么,这样的道理,也是不需要别人同意就要实行的,有什么错吗?”
那士人闻言,心知中了圈套,面红耳赤道:“你们说那是天志就是天志?你们说那是自然就是自然?凭什么?”
卫让笑着,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缓缓说道:“这怎么能是我们说的呢?这是从天生万物、天地生人这些,一点点推论出来的。难道还需要我给你讲讲是怎么推论出来的吗?”
那士人也知道这些学说,其理论严丝合缝,至少以现在而言无法反驳。
可他明白这时候不能够认输,大声道:“歪理邪说,未必就对。我们不承认你们的义!你们的理!”
“我们还说,天下贵贱有别,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才是天志天道呢。若这是天道,你们的推论就全都错了。”
卫让大笑,走到众人之前,伸出双手冲着众人缓缓抬起,问道:“国人们!你们觉得到底是人人皆天之臣人皆平等是天道?还是贵贱有别、大夫有家这才是天道?”
台下众人原来既没有国,也没有家,而且还是庶民,天生低人一等。
卫让煽动起来众人的情绪,众人高声道:“人人皆天之臣,人人平等,这才是天道!”
那士人在如潮水般的呼声中,兀自冷笑。
待众人的呼声消解,他在自己的冷笑声中咒骂道:“你们这些人懂什么是天道?不过是因为相信这样的天道对你们有利,所以你们才信。”
“你们谋求的,不是天道,而是利益!小人哉!小人哉!万千之众,竟无君子,这是灭亡之道啊!”
卫让却也是冷笑道:“你们认为贵贱有别、大夫有家这才是天道,难道你们不是为了利吗?”
“不过都是为了利,你们为了利就是君子,我们为了利就是小人?”
士人血红着脸骂道:“小人!小人!我是为了大义!为了天道!我不是为了利!”
“我是为了诸夏之德!若天下无德,天下无有贵贱,这天下与禽兽何异?这天下与夷狄何别?”
可他的话,下面的人哪有愿意听的,人群中西门屠高声叫骂道:“滚下去吧,你们说是为了德、为了道,可一说到要分你们的土地,你们就露出来你们的尾巴了。你们就是为了利,要是今天我们说天道就是贵贱有别,你就能蹲下来舔我的话儿!”
葵也高声骂道:“利就是义,义就是利!你们有你们的义,我们有我们的义。”
那士人怒极反笑,反驳道:“你们说上古之时,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你们的义为什么没有行于天下?因为你们的义错了,我们的义对了!这难道还不能证明,你们义的基础就错了吗?所以你们推出的那一切天道,都是错的。”
“历史已经证明,你们的义错了,天下人选择了贵贱有别的义,这才是对的!”
葵高声骂道:“放屁!那只是之前你们赢了而我们输了!现在,我们赢了,你们输了,你们就得遵守我们的义!”
越来越多的民众叫喊起来,人群中有人喊道:“他们不遵守,就用火枪、铜炮让他们遵守!”
“滚下去吧!你们这群蠹虫!”
“别说你们是为了什么诸夏大义,禽兽与人之别,你们也是为了利。我们为了利,我们承认,你们却偏偏还要给你们的利安上个好名声。”
“你们连营妓都不如!营妓还知道自己做营妓是为了利,你们自己做了营妓,却说自己是为了利于万民,这就是你们的德!”
“滚下去!”
“滚回你的封地去!”
“原来你们赢了,现在我们要赢回来我们该有的东西!”
墨家的义利合一的学说,很容易出现大问题,那就是墨子所说的上古之时十人十义、百人百义的情况。
放大到整个天下,这就是一个阶层有一个阶层的义、十个阶层有十个阶层的义,义不相同,理便不同。
鸡同鸭讲,这边的推论基础是人人平等劳动创造财富这些东西;另一边的基础是贵贱有别封地守土……
既然连基础都不同,口头辩论就不可能有结果。
墨子说: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辩论这种事,得有一些基础。
好比这个动物,大家都说是马,然后某个人指着一条鱼说这才是马,然后说所以可以得到证明:马在水中生活,有腮有鳍。
不能说这个人说的不对,但是天下人都把他认为的马叫做鱼,所以他以自己定义的东西来看说的没错,但是天下人则认为他说的有错。
那么要么就不和这样的人辩论,要么就强制天下同义,什么是马什么是鱼有个统一的标准,然后才能辩论谁说得对。
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到了连基础的“义”和“道”都不能够互相认同的局面了,再靠嘴巴辩论就没意义了。
此起彼伏的叫骂声中,原本怒气冲冲的徐弱终于松了口气,嘟囔道:“就是嘛。为了利就是为了利,为什么还要说的那么好听,说是为了天道、为了礼、为了德、为了天下?大家把个人的利都拿出来谈,不是挺好的吗?你说你们这些人装的什么心怀大义啊?还不是为了你们那点封田和封建之权?”
孟胜笑着摇头,心想夫天下之大、费国之小,当真是一窥可见。
若是天下无双之辩士,何至于这样明显的陷阱都会掉进去?
孟胜想,你们今日就不该谈什么德、义、利,也不该说什么小人求利、君子求义之类的话。
又想,当初适开玩笑说,那些腐蠹的贵族才是职业的革命家,这话当真有些意思。若是贵族人人守贵族之德、贵族人人守礼、贵族人人仁爱众人,只怕纵然不合于天志,却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混乱中,人们的情绪愈发的激动,以至于卫让这样的民众都认可的贤人在挥手示意民众安静之后,喧闹声仍旧持续了半刻钟的时间。
当民众都安静下来后,卫让从怀里拿出了一张纸,根本无视在他旁边怒气冲冲的那个士人,面对着民众说道:“费国国都的民众们,刚才的审判,有些话说的很有道理。”
“法分自然于人定。人定之法要以自然、天志、天道为规矩衡量善恶,衡量是否可以成为法。”
“我们有我们的义,而我们正是因为相信我们有同样的义、同样的利,才一同站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该定下来,我们的义、我们认可的自然、天志、天道是什么样子的。以此作为宪,然后才能人定成文之法,得以实行,利于天下之人。”
“民众们,我们相信,正式因为天下诸侯王公、士卿大夫,以至于庶农工商对于天道、天志与自然之理的无知、忽视与轻蔑,才是天下大乱、率兽食人、民有三患、九州疾苦的唯一原因。”
“由此,乃决定在今日,我们将讨论、表决和议定出,呈现道法自然的、天帝赋予的、天道永恒的、天志可知的道理。”
“以便这个道理能不断地向天下人提醒他们的权利与义务;以便制法与执政的行动;以便评价天下众法的善恶;以便能够将天下的制度与此比较衡量是否违背;以便天下人今后能够根据简单而无可争辩的道理所提出的各种要求;以便让天下人得利与富足……”
“其一,我们应该承认,人无分老幼贵贱,皆天帝之臣,自天帝而下,人人平等。”
“其二,我们应该承认,天地生人,人存于天地,趋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平等之下,每个人都拥有活着的生命之权、每个人拥有足以存活的私产所有权、每个人拥有追求更好的生活的权力。天若不想让人活,便不会生活人而是生死人,因为天生活人,所以活着的生命权是天帝赋予人的权力……”
“其三,我们应该承认,劳作创造了天下的财富。包括稼穑、百工、商贾、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