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3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适也曾问过他们,现在天下有资格被拔毛的人有几个?你们想要自己的毛不被贵族王公拔,你们凭什么?就凭和他们讲道理?你们得让天下有更多可以被拔毛的人,然后你们才可以让你们的道义被王公贵族接受,王公贵族不是靠讲道理就让他们不拔你们的毛的,得靠刀剑火枪大炮……
  可这么做,就得有牺牲,这又违背了杨朱学派贵己、不拔一毛不利天下的义,所以也注定了他们在这个大时代下唱配角。
  詹何等人不是没想过适问的“怎么办”这个问题,也知道适提出的想法其实很对,甚至几个人也隐隐觉得杨朱学派的道义需要弥补修正。
  但是……想暴力夺权,就得学墨家,然后学墨家的一切,收税、养兵、强制服役、牺牲精神、集体制度、强制教育以及被教育后强制扔到村社做教师……种种种种,那样的话,和墨家有何区别?
  不暴力夺权,又绕回到当初的那个问题,现在天下有资格被拔毛的人有几个?这些人凭什么保证自己的毛不被拔?王公贵族想要拔毛的时候,能反抗的了吗?
  墨家送给了他们一个“非暴力夺权即可施政”的机会,就是现在,可还没等着施政,孟孙阳已经从天上掉了下来,发现真正开始思索这些地上的问题时,竟是这样的艰难。
  在暗中分配了宋国各乡的施政范围之后,杨朱学派都觉得很高兴很满足,毕竟墨家给他们的,似乎是宋国除了几座大城邑之外比较发达富庶的地区,王公贵族的宗法残余也比分给农家那里少的多。
  看上去很美好……可实际上,他们面临的问题要比农家面临的多的多。
  对农家而言,那几个乡原本基本上都是贵族的封地,自耕农没几个,更没有类似于靠近泗水的那些经营性的土地主,照着授田的手段分田就是。
  可对杨朱学派而言,墨家给他们挖了一个深不可测的大坑。
  他们要面临的问题,就算是已经有二十年执政经验的墨家都很难面对。
  这包括……土地制度、人口流动制度、毗邻工商业发达地区的人口逃亡可能、旁边有组织开垦殖民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当地的经营性庄园留下劳动力、被沦为原材料生产地要遭受的市场波动、不同阶层将来推选的支持反对问题、大量的佣耕者希望有自己的土地和已经兼并了土地的新兴贵族对于人身控制欲望的矛盾、本地工商业面临着泗上工商业冲击打压的问题、本地手工业发展急需人手而人疯狂地往泗上流动的矛盾……
  种种这些,孟孙阳都没有考虑到。
  墨家想要一个西边为军事盟友和市场以及兵员提供地、东边为原材料产地和廉价人口提供地的宋国。
  只是东边的目的,难免会不那么伟光正,反倒容易脏了自己的手,与其这样,不如叫看似和墨家有所和解、但实际上和墨家一直在一些道义上相悖的杨朱学派去背锅。
  做得好,稳得住,自然而然会成为泗上想要的场景:自耕农破产逃亡到泗上为泗上提供人口和廉价劳动力、兼并土地佣耕制为泗上提供原材料和粮食。
  做不好,稳不住,民众激烈反抗……对不起,和墨家无关,那是你们杨朱学派执政不利,你看我们泗上发展的多好,你们发展不起来那就是你们的问题,顺带证明你们的学说在实践上是不能使得天下大治的。
  孟孙阳至此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陷阱,现在面对的东乡子琪,只是一大堆亟待解决的矛盾中的一个,与之类似的还有更多。
  ……
  宋国的另一处,尸佼正在询问自己的关门弟子卫鞅。
  “你不是素有大志?如今正有一个执政百里的机会,若能大治,便可闻名。如何不愿?”
  年轻的卫鞅向先生行礼后道:“先生,我有治万乘之国之志,却无治百里乡侯之才。”
  尸佼笑道:“此言大谬,百里不能治,何谈治万乘?”
  他倒是没有嘲讽的意思,因为他素来知道这个弟子的聪明和头脑以及志向,这一次百家争辩中卫鞅出面诘农家四问,使得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扬名。
  至少尸佼注意到事后,适还特意来询问了一下关于卫鞅的种种,还多交流了几句,甚至于赞许了几句说他颇有大才。
  适如今不再是那个在商丘制鞋世家的孩子,而是天下显学之首的领袖人物,能够得这样身份的人称赞几句,基本上便可以为立身之资。
  尸佼觉得卫鞅不会无的放矢,故而特意那么一说。
  果然,卫鞅回道:“先生,治万乘之国与治百里乡侯是不一样的,尤其是这个百里之地还是在墨家的保护之下的百里之地。”
  “若治万乘之国,要考虑军事,使之不能为外敌所侵;要考虑法令,使之民众信服;要拥有法术,能够制约下属;要知晓财政,否则无以养兵;要通晓外交,使邦国或敌或友……”
  “可这百里……单说一个,不需要治军、不需要外交,那其实能做什么呢?只要治军,就需要考虑土地制度、民众意愿、民众之利、税收军赋、农忙农闲、工商铜铁……”
  “然而在这里,我们什么都不需要管。按部就班,一切按照墨家想要的来,那么必然大治。论及军权,在墨家手中;论及外交,泗上会主管一切;论及财政,只需要缴纳规定的赋税于中枢……”
  “这百里之地,不需要我卫鞅,就算是泗上一个刚刚从学堂学完的中人姿之辈,三五年后亦可大治。那我与泗上之百千官吏,又有何区别?泯然众人,实难平我心中之志。”
  “我所行之政,可以让这百里之乡竞逐千里之内,可是墨家需要这样的人吗?会允许吗?一切按照墨家想要的,又怎么能显出我的才能呢?”
  “况且,先生……怎么才算是大治呢?”


第九十七章 争鸣之困(八)
  尸佼默然。
  是啊,怎么才算是大治呢?
  是民众富足?是军队强盛?还是教化昌盛?
  怎么才算是大治?
  如果一切都做的好,那固然算大治,可若是做不到全部,有所权衡,哪一种才算是大治?或者说,哪一种才算是诸侯君主眼中的、可以委以重任的大治呢?
  以这百里之乡,不需要考虑生存,不需要考虑军事,只需要考虑民众富足,似乎……这些在君主看来并不是大治。
  卫鞅叹息一声道:“先生可曾忘记昔年西门豹之事?”
  “西门豹藏兵于民、藏富于民,魏侯大为不满,以为邺地不治。等到了邺地之后,西门豹击鼓而征兵,民众赢粮而景从,魏侯大喜,方知邺地大治。”
  “以诸侯之眼,所观大治,只怕与民无关,只要富国库而强兵戈,方可称之为大治。”
  “墨家所谓利民为治,天下诸侯几人认可?”
  尸佼卫鞅都是中原人,靠近三晋,西门豹的故事听了许多,这时候卫鞅拿出当年西门豹治邺的故事说明情况,尸佼也明白似乎的确如此。
  他知道自己这个弟子的志向,希望在这乱世大争之中扬名立万,求功名以致天下无人不知。而墨家,终究不是能够实现他的野心和理想的地方。
  “我老了,你还年轻,那你欲往何处?”
  卫鞅略微思索后道:“将来逐鹿天下者,无非秦、楚、墨。三晋已然无力,齐人恐难崛起,秦人已经变革,楚国地域广阔,墨家有利民之义……皆可成事。”
  “只是楚地近泗上,封君众多……若能削减封君之地、大臣之权,楚人可霸,然实难矣。”
  “我欲入秦。”
  尸佼赞道:“如此最好,秦君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贤人,又重用秦外之士。我昔年于晋,也曾和吴起有所交流。若入秦,正可有所作为。”
  “只是即便入秦,秦地如今贤者众多,你也需从府吏做起。”
  卫鞅笑道:“先生不要忘了,吴起、胜绰等人虽有才能,可他们……都老了。”
  尸佼点点头,便道:“其实我也有此意,既如此,你且带一些人入秦,我老了,便不去了。”
  这算是准许卫鞅出仕,并且利用之前的关系进行推荐,实在是极为难得的机会。
  此时既有游士和正统的分封士的区别,若非贵族出身,想要获取一个出仕的机会,实在是需要举荐。
  这也是当年很多人心怀各样目的加入墨家的原因,没有学派的成名人物推荐,平民出身的人很难获得一个表现的机会。
  尸佼是三晋人,而且成名又早,早些年也和魏文侯时代的一些老臣打过交道,吴起入魏之后也曾多有交流。
  现如今吴起已经六十余岁,尸佼为自己最中意的弟子所铺的路,就是希望卫鞅能够先做吴起府中之客,亦或是属吏,给一个机会表现出来才能,便可以利用这一层关系直接推举进入到更高层。
  泗上的体系是从底层慢慢往上升,秦国虽然已经变法,多也尚贤,但是升迁机制受制于时代,只能说“吏”和低级军官可以保证升迁,但想要进入中枢,实在还需要各自的举荐,或者成名之后的游说。
  之前关于宋国政事的辩论中,卫鞅也算是成名,因为学术中心从临淄、西河转移到了泗上,所以在泗上的一些争论中可以成名的就算是铺出来一条镀金的路。
  年纪小并不是问题,正可以多加历练,秦国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吴起、胜绰等人比秦君小二三十岁,秦君在魏国当人质的时候吴起胜绰已经各自领兵在齐鲁交战并且成名了。
  青黄不接之时,正需要为秦太子准备今后的施政人选,以防止人亡政息,尸佼不得不赞叹卫鞅选择的时机和角度实在是没的说。
  卫鞅关于将来逐鹿天下无非秦、楚、墨的判断,尸佼也是认同的,魏国自从文侯死后就被打回了原型,三晋内部矛盾重重,自保有余,但一旦有一家试图扩张,其余两家必然要选择翻脸,这是个解不开的死结。
  如今秦地已经变法,仍在深入,加上年龄的因素,着实是个将来建功立业成就功名的好去处。
  然而卫鞅却道:“弟子想要先去秦国游历一番。”
  他拿出墨家送给他们的“社会调查”道:“如这些墨者一般,做做调查,知晓秦地风俗、秦人喜恶、山川地理,方能知道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富国强兵。”
  “只不过墨家所谓大治,是为‘民无三困’;而诸侯所谓大治,却是府库充足民众善战。这是不一样的,但目的可以不同,他们的手段和方法却是可以借鉴的。”
  尸佼赞许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够压住成名立功之诱,脚踏实地,将来必有大作为。”
  ……
  月后,序属三秋,已然九月。
  在彭城的适拿到了尸佼的不少弟子离开了宋地前往宋国的消息,泗上有专职的谍报部门,或被称之为“肃害”,极为肃清害天下之人以利天下之意。
  这只是正常的汇报,毕竟此时卫鞅还只是个年轻人,刚刚在泗上的一场辩论中压倒了农家略有名气。
  适看了看,摇头失笑,心想这倒是真的又入秦了,倒也是个好的选择。
  泗上终究是需要有大义的,哪怕是你是投机分子为了功名利禄,但至少要做足表面功夫,至少要在表面上认同墨家的道义。
  既然这些人要走,倒也不必挽留,天下大势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可以扭转的,虽然英雄人物很有作用,但实际上秦国变法的路已经停不下来。
  而停不下来之后,便要发动战争,那么西河就要首当其冲,怎么看这都是件对泗上有利的事。
  肃害部门的首领见适看的随意在那轻笑,便道:“巨子,还有一事,就是各国如今都认可泗上庠序之内的学生,更有甚者派遣细作,许以高官厚禄或是封地,以求这些人前往。”
  “最近已经注意到两人,意图逃离泗上。或有人曰,我等之才,胜于那些贵族士人多矣,却要在泗上从头做起,在别处却能直接便有十余里封地……或有人说,在泗上芸芸众生,在别处却可算作与众不同大有可为……”
  适接过那份报告看了几眼上面的一些谈话,笑道:“这也没什么,总不能指望天下每个人都有利天下之心。”
  肃害部门的人问道:“那应该怎么处置呢?”
  适摆摆手道:“先不动,略微警告,讲以道理。真的要跑,立刻抓回来,送去南海建设乐土。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他们的意思,到时候开会的时候提一提吧。”
  肃害部门的人皱眉道:“真的要跑,抓倒是好抓,但理由呢?他们又不是墨者,若是墨家,倒有家规。可他们不过是民众,至少也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啊。”
  送去南海建设乐土,这是墨家内部的惩罚措施,一般不会用在非墨者身上。
  此时逃离也确实无法可依,但可以尽快出台政策,明确公布,然而关键就在于墨家要依从天志、讲道理,这件事便有些难做。
  最主要的难做之处,就在于墨家只认天下,在泗上认为泗上是一国那是一种禁忌。
  所以在立法上、道理上、民众情感厌恶喜好上,都不能朝着“叛国”类似的方向靠。
  适反问道:“若是泗上一如二十年前,都是平民出身,有几人可以上学识字、乃至于进入庠序这样的大学堂学习天下风物、历史天志?”
  那人摇头道:“怕是难,以往识字便可为士,如今在泗上却也寻常,士兵也多识字。”
  适又道:“我这不是说在为咱们墨家表功,觉得咱们拯救了他们,所以便有权处置,这么想是不对的。”
  “而是,学堂建立、教师培训、脱产学习种种这些,总得要钱吧?在泗上之外,能够学成这样,最起码也得是上士家庭才有可能吧?每年花费,都是泗上民众所出;将来天下大利,那就是天下民众所出。”
  “如今学到了,便想着要去得功名利禄?咱们不说情感,只说利益。”
  “离开可以,把这些年民众为他们每个人身上缴纳的税、那些培训教师所花的钱、那些兴建学堂所花的钱,先补上。”
  “去别国做封主,那是违背了平等利民不做蠹虫之义,民众当然不同意。那就得在泗上还呀。”
  “既是欠债,又无能力偿还,既没有利天下之志,甚至于崇尚蠹虫的生活,那么泗上官吏他们肯定不能做啦。我看送去南海那是最好的。至少送去那里,各种补助还多一些,我看二十年左右当可还完。”
  “我们要讲道理,不能不讲道理。”
  这也的确是个很正常的现象,虽然说整体来看泗上的生活水平和底层官吏的生活优于别处,但肯定比不过那些王侯将相,这么大的诱惑,有几个人觉得自己的水平足以享受更好的生活,那也正常。
  正常归正常,该抓还得抓,道理还要讲。
  肃害部门的人笑了笑道:“巨子说的果然有道理。那么这件事便要尽快出台一系列的法令,家规虽有,但民众并不适用。”
  说完这一节,肃害部门的人又拿出两份报告,说道:“还有两件事。楚大司马已经在和魏韩商谈,不过从那边送来的情报,魏韩喊着想打,但楚人并不想打……”
  “现在各诸侯还都没有承认宋国政变事,宋公的使者虽然派出,但各国的态度很冷淡,看来都在等魏韩楚的态度。宋国那边,要尽快举行制大宪的事,正式更换大尹、改革政局。我们是不是要尽快承认、还要尽快派一些级别足够的人前去观礼?”
  适接过那份关于魏韩楚这一次会盟的情报,轻拍道:“咬人的狗不叫,魏韩叫的这么响,却绝口不提皇父钺翎的反墨号召,到是说我们违背了非攻之义,对天下和平弭兵造成了威胁云云……到现在还没有全面准备,打他妈呦,打不起来喽!”


第九十八章 下一步(上)
  从各方面搜集到的情报来看,可以很轻易地判断出魏韩的意图,终究这件事是适出的“祸水西引”的主意,本身就是准备牺牲掉郑国来换取魏韩楚之间的矛盾加剧。
  想要动兵,尤其是面对泗上这边的强军,魏韩若是真的想要开战,各种准备那是避不开细作的目光的。
  就算口号喊得震天响,打仗也不可能靠魏韩喊的口号就能让士卒精猛死战不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真要和泗上开战,魏韩楚三国哪一边都得出动精锐五万,后勤补给、民夫征调,这不是靠口号能够隐藏的。
  郑国迟早得完,就算现在不亡那也撑不到十年。
  对于魏韩楚会面协商一事,适关心的是魏楚韩今后的关系走向。
  主要是怕魏国选择战略收缩、楚国也选择战略收缩,以至于双方的矛盾可以缓和,那对泗上就有些不利了。
  适在等待下一次天下有变的时机,按他看来这个时机可能也就在五年之内。
  一个是楚王的死留下的变法的摊子和国内贵族的疯狂反对。
  另一个就是秦魏开战。
  秦君今年已经四十四五岁了,这年月活到五六十就算是高寿,秦君想来自己心里也有数。
  吴起今年已经六十余,胜绰年纪也差不多,那些当年跟随他逃亡的心腹人也都是差不多年纪。
  毕竟他当年被流放的时候才不到十岁,那时候跟随他的人正茂风华,现在也都垂垂老矣。
  变法到现在,秦君肯定要考虑人亡政息的可能,以及聚集在他身边的一众天下无双之士命不久矣的现实。
  吴起这样的人,可谓不世出的人才,出将入相寻常事,更可怕的是能够主导变法,实在难得。
  秦君为将来计,肯定要趁着这几年这些贤才都在的机会,想办法夺回西河,要不然留给儿子的摊子就难看许多。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夺回西河,那得是多大的功勋?
  功高震主之类的事,在吴起胜绰等人身上就不会发生,不是因为他们品格高尚,而是因为他们的年纪注定活不过秦君。
  君不惑,臣天命,不出意外,等秦君儿子继位的时候,这些大功臣一个个都老的老死的死,也省了许多收拾功臣的事。
  若要是吴起等人如今四十,而秦君已然六十,那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主少臣强,那可不是好事。主少、强臣亡、大局定,便要容易的多。
  秦魏最近几年开战,在适看来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附近的软柿子都被捏没了。
  原本历史上是要夺南郑的,但历史上南郑是个软柿子,现在却被墨家占着,非是软柿子。
  考虑到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肯定会选择西河动手,那才是秦国有能力问鼎中原的第一步。
  西河有崤函之险,夺取西河才算是秦川得到了保护,若不然现在就剩一条渭水可守,打进去就是关中平原,要不是这几年泗上在中原闹腾的厉害,秦国的变法也不会这么容易,外部阻力和内部趁机勾结外国的人绝不会少。
  适估摸着,现在秦国君臣正望眼欲穿地盼着围绕着宋国,中原再一次乱起来呢。
  只可惜现在看来,要让秦国君臣失望了。
  泗上一开始是示敌以弱,明确表示不想打,弄得秦国很是撺掇,多有表示一定会出兵支持泗上的意思以坚定泗上开战的信心。
  可实际上泗上是不想打,但却不怕打,只不过暂时不想也没有能力主动进攻。
  如今魏韩琢磨着郑国,秦国在这件事上肯定也是想要搅动一下局势的,就是现在还不知道秦国那边会怎么应对这件事。
  既如此,宋国这边的事倒是容易解决。
  现在魏楚韩要是出兵,那么就会把宋国这件事定义为“民众暴乱”,泗上这边定义为“革命变法”,打就是必然的。
  但如果不出兵,肯定会羞答答地承认宋国这一次政变的合理性,承认新的询政院大尹是正常上位的,那么到时候肯定要用的借口就是“墨家威胁天下和平”。
  这样一来,双方都有台阶可下,宋国这件事也就算是可以外交斡旋解决,正式承认宋国中立国的地位。
  终究,有些话魏韩也没法说:周天子还在呢,晋侯还在呢,自己家都干过啥自己心里多少有点数,有些口号喊得太响容易打自己的脸,弄得国内都会尴尬。
  故而适希望魏韩快点对郑国动手,为了逼魏韩快点动手,之前已经大张旗鼓地运送了一些兵器火药。
  现在嘛,倒是可以派出使者再度前往郑国,对外就宣称要和郑国谈判,拉郑国进入非攻同盟,至于谈判的过程那肯定是能拖就拖。
  墨家是讲信用的,说要选贤人为天子那就真的反对现在的分封建制制度,说要人人平等就真的尚贤平等,从未食言。
  那么这非攻同盟的盟约,只要签订了,那就意味着魏韩想要对郑动手,就得考虑一下墨家的态度了。
  这非攻盟约墨家肯定是不签的,但是要让魏韩以为墨家会签,虽然魏韩觉得墨家也可能不签,但却不敢去冒这个风险。
  一旦墨家作出来要保郑国独立的态度,实际上就等同于化解了魏楚韩联盟,楚国也肯定会站在墨家一边反对魏韩吞郑,秦国也肯定会有动作。
  然而郑国距离魏韩太近了,近的两国都城不过百里,国内厌战已经达到了顶点甚至有整座城邑叛逃的情况。
  所以这一次看起来是郑国救命稻草的非攻同盟的谈判,实际上却是郑国亡国的催命符。
  如果这样魏韩还不动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