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野心家-第4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理由过于扯淡,只要是长脑子的贵族就没有信的。
然而这个理由也根本不是让贵族相信的,这些东西的受众不是贵族,而是楚国的民众。
这不是宣战理由,而是一个宣传手段。
甚至于已经起草好的檄文,以及统治楚国之后的各种有利于民的变法条例,也全都是用最简单的、易于理解的、楚国民众所熟知的方言写的。
宣传必须要搞清楚受众对象,对着民众来阳春白雪鼓乐齐鸣乃至于引经据典,那无疑是愚蠢的。
不信的人可以选择无数种理由不信,而宣传的目的只是让能够相信的人相信。
这一次进攻越国,也只是为了掩护对楚一战。
如今精锐之师集结淮水,似乎是要灭掉越国。
实际上,一旦长江口水战墨家获胜,集结在淮河的精锐陆军不会过江灭越,因为灭越之后需要大量的干部和驻军才能维持有效统治,不如先不灭。
精锐会沿着长江,利用水军优势运送后勤补给,攻占越国的昭关,也就是传说中伍子胥过关白头之地,然后继续沿江推进,攻占松阳。
松阳,或者此时叫枞阳,是一处重要城邑,再往西就是楚国领土,后世的安庆。
而且枞阳之南,就是铜陵,是墨家在越国势力最大的地方,那里的大量矿工可以迅速组织防御,楔入江南,和枞阳互为犄角。
待攻占了枞阳,到时候保持和越国的战争状态,宣布攻楚。
留守泗上的军团沿着淮河攻占下蔡、寿春、南下合肥。
主力军团继续沿着长江推进到此时的彭泽,也就是鄱阳湖,在那里击溃楚国东线的水军主力,作出要威胁鄂邑以及后世的武汉地区,作出要沿着大别山以南沿江一线攻取荆州直破楚都的态势。
引诱楚国的申息之师南下,引诱楚国的荆襄主力集结于鄂地,貌似要打一场武汉会战。
实则派遣精锐,直扑义阳三关,经桐柏山天险进入楚国被调动后空虚的襄阳地区。
南郑军团沿江支援,与襄阳城中的大量墨者合力,配合奇袭夺取主力被调动到鄂地的襄阳也就是鄢郢。
南海方面,利用已经修缮的五岭商路,攻取临武、九嶷,获取湘江上游,形成地势优势。
四面出击,利用大别山、桐柏山、淮河、汗水、湘江、长江将整个楚国分割。
其中楚国王师、申息、鄂县等兵团被分割在武汉、云梦一代。
陈蔡、南阳、鲁阳、许等兵团,被分割在中原。
使楚国首尾不能相顾。
一旦攻占了襄阳,则筑城做好防御的准备,伺机而动,连接汉中以为援。
到时候勾连在云梦大泽中的孟胜,断武汉地区楚军的后路。
如果楚军后撤,则鄂地的泗上军团紧跟不放,追击压迫以歼灭。
如果不退想要筑垒拖延时间,则这边也选择拖延时间,攻取申息之地,派出干部立刻土改,稳定局面,以筑垒对筑垒,襄阳之军直扑楚都,瓦解楚国统治。
南海军团沿湘江顺流而下,攻取长沙等县,与江北遥相呼应。
至于南阳、方城、鲁阳、许、陈蔡等地的楚军,他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
要么选择死磕襄阳,墨家死守襄阳,只要撑到武汉会战结束,楚国就算是彻底完了。
同样如果他们死磕襄阳,泗上会进行总动员,沿淮水向北,各个击破,攻占陈蔡等地,迫使楚国封君不得不放弃攻取襄阳退守他们的封地。
如果他们不死磕襄阳,而是选择集结兵力于中原,配合魏韩赵齐,来一场“围魏救赵”,攻取泗上换取泗上退兵,那也有预案。
适和墨家的高层都会留在泗上,进行全面的总动员,让魏韩楚齐看看有效基层统治之下的总动员和内线作战有多么可怕。
如果他们拖延时间,等待各国一同出兵,那么墨家也会选择拖延时间,只要将大别山桐柏山和汉江分割的楚国南部军团歼灭,大势便定。
如果他们不拖延时间,而是迫不及待地就准备进攻,则按照预定的计划,先断其一指各个击破,使得他们无法集结。
如果实在意外,出现了各国的反应速度远超分封建制时代的极限,真的组织起来一支前所未有的大军,那么就按照之前参谋部的计划。
放弃宋国,北线利用济水菏泽等地的筑垒区防守,中线后退,集结兵力,诱敌深入,一旦机会来临深入已深,则在左翼也就是南翼击溃联军右翼,包饺子以迫使联军后撤。
如果他们面对右翼被偷、左翼无法攻破菏泽济水防线、中军深入太深的情况还不退军,那就可以选择在内线决战,打一场凹月口袋阵中的歼灭战,毁掉魏楚韩齐最后的野战主力。
只不过这样一来,魏韩楚齐就都完了,一点挣扎的机会都没有了,到时候中原战场的战略进攻权就在墨家手中。
到时候先北上破齐,兵临黄河、太行,是蚕食还是鲸吞那就都无所谓了。
整个华北平原的精华地都在墨家手中,开发最好的淮泗地区不失,江南楚地归属于墨家不过三年就可以通过土改拉出来一支大军。
墨家这些年为了这个大战略,培养和储备了足够数量的通晓各地楚语的干部,早在十余年前就已经开始准备,不但要灭楚,还要占着不走形成有效的统治。
这个计划看似繁琐,实则简单,就算哪一个环节出了意外,只要不是全败无胜,楚国就基本没有可能存在了。
楚国新乱,如果楚国选择在武汉会战,泗上的军团不可能失败,战斗力的差距不是计谋手段可以弥补的。
如果楚王选择逃亡,放弃武汉会战,那实际上也就是死路一条了。放弃武汉,等同于放弃荆襄,学当年柏举之战一样南逃,也就再也没有复国的机会了。
墨家不是吴国,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解民之悬形成有效的统治,楚王放弃的越多越快,墨家实力增长的就越快,他敢逃墨家就敢占。
申息之师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南下武汉和荆襄军团会和,准备武汉会战;要么北上和南阳陈蔡等师会和,再图他谋。
如果申公真的脑子不好使,选择了指挥申之师救援合肥、下蔡、寿春,那正好免去了许多麻烦,各个击破先吃掉申之师,淮北到鄂地楚国就一丁点兵力都没有了,那今后可真是畅通无阻。
精锐奇兵夺三关取襄阳,只是为了关门打狗将楚国分割,不是不如此便不可胜的手段,只属于如此可胜的简单一些的手段,所以奇计可行则行,不可行则沿江推过去。
同样,中原地区,魏国被墨家和秦国东西轮着放血,其实已经没有一支能战的野战军团在东部了,韩国还有些实力,但也得和楚国残余力量配合才行。
齐国自己可不敢深入泗上,孤军深入必死无疑,齐国只能等待各国准备好了才行,而各国准备好的时候,可能郢都都已经进行动员大会开始征兵了。
对这个计划而言,最关键的是第一步,毁掉越国的水军,使得越国形同虚设,断绝后顾之忧,取得制江权。
当然,如果此战不胜,那就退回来选择避开水战过江陆战的方式先灭越国,缓缓图之。
只要此战胜了,那么就可以倾尽全力实行所有的计划。这些计划不是靠谋略智计就能解决的,而且墨家可以承受数次失误,而楚国只要有一次没有“令人惊叹地以少胜多”就完了。换而言之,楚国要至少创造三次属于后世史书上三千年留名的奇迹,才有可能保住不灭。
楚国需要完成的三个奇迹,包括:内乱刚息军心不稳的最多四万野战军团在武汉地区击败至少六万的泗上精锐而且还得是歼灭战而不是击溃战;南阳方城掐指一算算到了墨家的意图放弃放弃封地且在一个月内集结完毕反攻襄阳;一颗流星落入彭城导致墨家所有高级干部死光。
第一百七十章 悲观绝望
泗上重工而求售卖之利的商业政策,也使得这一次灭楚之战的后勤简单许多。
略作动员,就能搞出来足够的能够沿江运送物质后勤补给的货船,付出的代价也不过是一些海外地区专营权的股份,商人们很清楚这其中的价值,因为之前已经体现出来了。
适作为留守泗上的总指挥,其实压力也不大。
几乎所有的精锐骑兵都留在了泗上,并不参与灭楚之战,泗上如果在内线作战经过动员也可以拉出一支大军,粮食积累了三十年,怎么也用不完。
如今集结在广陵地区的陆军有六万,都是精锐的主力;水师算上那些桨手和征调的水手,也有将近两万,再加上动员的后勤力量,泗上仍旧还有余力。
留守泗上地区的一线部队,经过攻越的短期动员和重新编练,有精锐的骑兵八千余,步卒两万,一旦各国经宋攻泗上、或者真的逼急眼了,也可以动用宋国的四个师,再加上如果进行进行广泛动员,防守泗上绰绰有余。
楚地并不适合重骑发挥,灭楚的骑兵不多,主要还是以轻骑为主。
泗上留下了精锐骑兵,也是做好了主动进攻的准备的,一旦真要是各国准备联合干涉,肯定是要找机会在各国合兵之前跳到外线先干一票的。
陆战适并不担心,唯一担心的也就是如今即将开打的长江口水战。
纸面力量,墨家舟师比越国要强得多,但其实墨家的舟师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也就是十多年前和齐国打仗的时候,和越国一起搞了齐国一次,算是积累了一些经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临场发挥能不能击败善于行船的越人,终究难说。
陆战以少胜多的战役古往今来不算太多,可水战以少胜多的战例相对比例而言要高不少。
虽说水战胜负丝毫不影响越国的灭亡,但这一次的目的却又恰恰不是灭越而只是摧毁越国的水军,取得制水权。
这便有些麻烦。
……
长江以南,越国。
越国这二十年来混的很惨。
泗上霸权丢失,墨家填补了空位卡死了齐国南下,又坑了魏国,殖民了南海七闽地,越国被包在中间,孤立无援。
吴人贵族遗族蠢蠢欲动,战略收缩迁回会稽,经济被倾销掠夺,沦为了泗上的产粮地,原本就弱于中原诸侯的手工业太过靠近泗上且有水运之便更是雪上加霜。
墨越之战,贵族政变,墨家送越王归位,一场内乱把勾践时代的底子和精气神全都弄没了。
可即便这样,相较于原本历史上越国的遭遇,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原本历史上这几年,越国可是着实出了几件经典的贵族宫廷式的阴谋政变。
原本历史上,越王担心弑父的传统,弟弟为了获得第一顺位继承权搞死了越王三个儿子,又准备搞死太子,做儿子的索性也有学有样弑父杀叔先下手为强;屁股还没坐稳,贵族政变杀死太子,吴国贵族立太子之子为王;继位一年,越国贵族反杀吴国贵族,赶走太子之子,立越王庶子;数年后贵族再度政变杀王立新,王族反杀失败……
所以越国相较于历史上动荡的政变内乱十余年的确算是因祸得福了。
被破的战略收缩,压制了有复仇心思的吴国贵族遗族;泗上大败使得一堆野心家按耐不住早早地跳了出来,却不想墨家立足不稳需要扶植越国来了场贷款放人加干涉反杀;太子跳出来的太早做了一众儿子们的反面教材使得一众儿子略微收敛……
于是还能凑出来一支可以对抗一下墨家南下的舰队。
越王翳已经老了,儿子们正准备弑父政变杀兄屠弟的时候,墨家南下,使得越国贵族和王族们空前团结:如果是齐楚来攻,说不准还可以援借外力以政变,可墨家却是反贵族要在制度上毁了贵族的根基,这使得越国的王族贵族们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
可即便这样,越王翳对于这一次墨家诛不义之战依旧是忧心忡忡。
大夫胥蠋被选为这一次统领水军的主将,也算是越国一等一的水战贵族了,然而他对于这一战也并没有什么信心。
“王上,其实这一战水军胜负已然无关紧要。水军胜了,大江千里,墨家陆卒从哪都能渡江。只要渡江,我军必败。”
“以过往观之,泗上之陆军不可战胜。”
当年一战,墨家彻底把越国打出了阴影,君子军死伤惨重,车战过时,勇猛的贵族剑客败在了列阵的火枪手和长矛手之下,弓手被马镫骑兵屠戮破阵。
如今这几年墨家可是和魏国打过、和齐国打过,越国自己的陆战水平什么样越王翳心里最清楚了。
勾践时代,勇猛的剑客配上年轻贵族组织成君子军,可以号称“霸王”,诸国服气。
短短不到百年,这一套军制已经完全落后于泗上的军制,中原地区原本的组织术水平配合上新的军制,越国陆战其实已经一家中原诸侯都打不过了。
越国曾能称霸的原因,不过是因为落后。中原地区发展的太早,国野之别的国人公民社会过早解体忙于内斗,才使得越国短暂地强势了一阵,但一旦不能豪取天下其先天不足的弱点就会展现无余。
越国所能依赖的水军本是一项优势,奈何墨家钱多工商业发达,越国造一艘楼船泗上就造两艘三艘;越国的楼船上穷嗖嗖地装上大弩,泗上便在楼船上装上数量几倍的铜炮;越人天生会游水撑船,泗上就强制服役训练桨手;越国征召会撑船的渔夫,泗上便用钱养一支常备桨手。
况于就算水战获胜,又能如何?大江虽险,可是步卒想要过江也不是过不去,再不济调动兵力至七闽地,北上破越。
消极避战,保留水军实力等待天下有变,那也不可能。墨家的水军有炮,越国缺乏一个可以保护自己战舰的炮台港口,无处可躲。
越王翳长叹一声道:“唯有一战,别无他法。”
“南迁躲避,可七闽南海俱是墨家所有,南迁已不可能。楚国内乱,纵然有心援我却也无力;晋秦战于西河,齐人如何敢孤军干涉直取泗上?”
“可墨家给我的条件是什么?放弃一切封地,放弃一切对封地之民的权力。或者为庶民,或者……用船将我们送到七闽之南的大岛上,以为新越。”
“可没有封民,只有封地,便有新越又有何用?”
这是墨家给出的最优惠的条件:只要越王投降,就可以作为公民生活,甚至可以因不战利民之功,每年发点钱;要么就将越国的王族、贵族统统送到台湾,重新体验一下当年祖先披荆斩棘已有尺寸之地的感觉,但是民众一个不给。
只给地,不给人。
如果不接受,那么就说明贵族们还想要维持剥削封地农夫的权力,那不是纯粹的贵族,想当纯粹的贵族必须和经济基础剥离开,对此墨家是支持的,也不能说因为是贵族就要迫害嘛——如果世上有纯粹的贵族精神,并且这种精神是永恒不变的最高道德,那么就该和剥削食利分开,保留贵族的身份,取缔贵族的封建权利和人身依附,送去岛上一人发个农具发几斤种子继续当纯粹的贵族,以延续贵族精神。
并且时常组织人参观,如果剥离了经济基础而贵族精神还存在,在荒芜之地开垦狩猎还能保持贵族道德,那么墨家就承认自己之前的言论有错。
其实这等同于断绝了越国贵族们媾和的心思。
墨家则是因为文化更为先进,有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一整套新法理和新统治方法,墨家觉得这些残余的贵族已经是废物了,要之无用,也不需要他们参与新政权的建设,自然不留余地。
三十年前可能要求着贵族出仕,否则偌大的地方无法控制,而现在内部培养的文化人口排着队等着当官,贵族们毫无价值,又占着土地,留之何用?再说已经彻底和旧世界翻脸了,善待贵族学什么三恪之礼,旧天下的贵族们也不会拿墨家当自己人,便也就无需遮掩。
流放到台湾,当然不会死,甚至还有土地,可问题是没有人的土地,贵族要来何用?剥削的永远是人的劳动,因为财富是劳动产生的,而不是土地。墨家就是要扒贵族的皮,断他们的根。
再说越国的识字人口基本都是大贵族,这些人是当地文化的传承者,潜在的分裂分子,肯定要想办法弄没的,不然如何同义?
既是已经逼到了这个份上,这一战已经是想投降都不行了。
越王翳便问胥蠋道:“胜算几何?”
大夫胥蠋摇头道:“若论水战,胜算三成。若论国战,几无胜算。此时风向难定,南北风多变,欲少胜多,唯有火攻,却因风向不可行。”
“水战相搏,墨家楼船卒射手又多,肉搏之兵多是以前墨翟教授的备城门士所授,剑术也高。”
“论及士气,纵然士与大夫食君之禄为封地拼死一战,奈何卒难用命。”
“未虑胜,先虑负。墨家水军若负,依旧可以从别处过江而灭越,无非晚一些时日;我军水战若负,则今岁腊月难祭宗庙矣。”
越王翳点头同意这种绝望悲观的看法,问道:“你莫非也支持众大夫所言若败则亡楚之言?”
第一百七十一章 列阵
对于这一战,越国王族贵族们悲观失望者极多,都在想办法为自己谋一条后路。
很多人想的就是让舰队在前面拖延下时间,赶紧投降楚国,趁着现在道路还通,放弃在越国的一切,携带金银珠玉逃亡楚国。
大家都是贵族,总归还有一样的敌人,楚国应该会接纳,而且还给了楚国一个占据越国的法理。
可越王翳并不想逃。
他这一辈子从野心勃勃沦落到守冢之犬勉力维持,一切都是因为墨家在泗上崛起。
越国从勾践时代北上称霸的梦想虽然早就破灭、虽然早就实力不济、虽然早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可终究是在他的手上表露出来的。
他恨,所以他想一战殉国,无非是死。
当年夫差被俘,勾践给过夫差机会,还可以给他百户之民,可夫差仍旧上吊自杀了。
自己纵然没有先王勾践之勇之谋,可他也不想去楚国做个臣子。
面对着这种失败绝望的情绪,越王翳只是挥手道:“尽力而为吧。”
胥蠋告退,越王翳擦拭着自己的铜剑,叹息一声。
……
五月初五。
长江口。
微东南风,水却向东。
万里无云,江面无雾,一大早便鼓声咚咚,沿江呼喝。
墨家是攻方,越国是守方。
墨家的水师将船队布成了一个右寡而左倍的阵型。
十七艘大型楼船中的四艘部署在了右翼,也就是江水上游的方向。
右翼的四艘大楼船不是成平面一线的配置,而是纵队成型,用以掩护右翼。
各色小船游弋在四艘楼船的后面。
中军有楼船八艘,一线铺开,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后,其余小的帆桨船跟在后面。
左翼是剩余的五艘楼船,前面三艘,后面两艘压阵。
布阵谈不上知己知彼,最多算是扬长避短。
这是一个明显的借风而弃水的阵型,作为主攻一方,很难在越国水师的前面抢到水文上游,因为墨家的楼船更大一些,行动略微缓慢。
所以放弃了水文上游,而争取上风向。
其目的也是中军对抗,以左翼击溃越国舟师的右翼,依靠左翼的楼船抢占上风向,切入到越军中军,形成包抄。
大船在前,一个是为了接战之前可以发挥一下火炮的优势。
另一个就是因为楼船过大且有撞角,而且居高临下,所以越国要么派楼船对抗,要么只能派出小的帆桨船避开楼船的冲撞,从一字排列的楼船的缝隙中切入到后面。
以楼船作为天然的分割物。
因而布阵便是大船在前,小船在后,以大船为中心,有点类似于车战之阵中徒卒在后的布置:一旦越船穿插进来,墨家的小船就要围绕着大船展开战斗。
这种布阵的意图很明显,但往往越明显的意图越容易达成,奇谋诡计那是战略上用的,临阵之时靠的还是阵型对抗和对稍纵即逝的战机的把握。
除了这些很明显的意图外,墨家这是准备全歼越国舟师的阵型,因为这种情况下越国肯定是要抢水文上游。
越国必要防止有兵力优势的墨家舟师在右翼抢占上游,从而形成顺江而下的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墨家舟师的左翼抢到了上风向,并且完成了对越国舟师的包围,那么越国舟师连想要战败溃逃的路都没有。
这也正是墨家的目的,这一战不是为了此时灭越,而是为了彻底毁掉越国的水军,从而彻底控制长江,为下一步攻楚做准备。
江面南侧。
楼船上,大夫胥蠋侧耳倾听着远处若隐若现的鼓声,平展着双臂,等待着自己的从士给自己穿戴好花了大价钱从泗上买来的铁甲。
这是水战很有用的装备,尤其是混战的时候,往往能够救命。当然,价格也很昂贵,据说贵族们买这一套甲的价钱,足够泗上训练两个武骑士或者六个轻骑兵或者三十名持枪的方阵火枪手。
“听到了吗?鼓声很有章法。”
身边的从士精于水战,静下来倾听之后道:“是的,很有章法。正在缓缓靠前,桨手们在保存体力。”
“他们的吃食很好,有糖,有猪油,有鱼。长久作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