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野心家-第4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守许,则可与叶、方城等地之君配合而下襄城,迫阳翟;北可以上新郑,危负黍。”
“弃许,则可以与方城、叶等成联络一线,收缩兵力,后方的陈、上蔡、项等地可以为援。”
“守许,兵必多;弃许,兵必少。”
“所谓毒蛇咬指壮士断之。许虽大且富,但墨家说弃就弃,不可轻敌。”
众人皆听命。
其时,墨家放弃许城,退守到后世郾城一带,就在后世的小商桥附近筑垒防御。
此时颍水尚未改道,小商桥一线西可以连接叶、方城;南可以掩上蔡。
收缩了兵力,按照兵法而言这的确更容易防守一些。
段端便让韩国杂军农兵出许城向南,在那里驻扎,同时征伐民力修筑许城的城防,以免墨家将来反击。
他则亲帅主力,向东,以攻取阳夏,从而掩护攻打商丘的中军主力的侧翼安全。
不过他也没有立刻进军,而是派人前往中路诸侯联军主力所在之处,将许城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并且附上了自己的判断。
消息送到中军的时候,中军的前锋已经入雍丘,主力尚未抵达雍丘。
围攻雍丘的墨家撤走之后,前锋五千余人试探着进攻了一下戴城,但却在戴城之南的一座小城邑受阻,守军约有两千,五千人攻击不下。
诸侯们接到了段端的消息后,与重臣谋士商议之后,认为段端的判断应该没错。
墨家既放弃了许,便证明其在泗上的军力不足,若不然只要死守许地,那么联军的进攻就会受阻。
退守颍水隐水之间筑垒,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召陵、隐阳不能失。
一旦此地失去,那么驻楚军团的南阳和陈蔡以及泗上就会被分割成两部分。
诸侯联军的主力要出兵的前提,是右翼的段端所率领的韩军攻下阳夏。
阳夏以北便是雍丘,雍丘以南便是重要的边城承匡,承匡在雍丘和阳夏之间,曾经属魏、后来属楚、如今属墨,当初是诸侯中原筑垒区的重要组成。
诸侯联军主力便分兵一万,转攻承匡,主力行军到雍丘,在雍丘驻防,积累粮食。
雍丘距离戴、承匡都不远。
若是前锋遇到了墨家主力,诸侯联军的主力也能很快抵达。
戴城若下,则北可以威胁陶邑、菏水筑垒区,这是诸侯联军的既定目标;又可以在攻取承匡之后,进军宁陵,宁陵一下,则商丘就赤身于联军之前了。
攻承匡,也是为了掩护右翼攻取阳夏,承匡一失,则中军主力和右翼之间就可以沟通,一方有险,另一方便可快速支援。
既有支持,段端也便在诸侯主力分兵攻打承匡的时候,开始朝着阳夏前进。
前锋三千余人先行到了许与阳夏之间的固城,亦是不战而下,城中并无兵卒,墨家在这里的官吏也早早撤走。
询问了当地乡人,乡人之说墨家早在几天前就撤走了。
段端有些怀疑,许城不战而退他可以理解,收缩兵力以掩护南阳方向。
可是固城是个空城,他心里就多少有些嘀咕。
本来他就认为不可轻敌,自己是侧翼不是主力,兵力不多。
泗上之前还可以集结将近三万人攻打雍丘,虽然没有攻下,据说多为新卒老弱,但他和诸侯们的乐观不同。
诸侯们的乐观是被墨家逼出来的苦中作乐,十二日攻雍丘不下,就可以设宴相贺,以为墨家可以战胜。
可段端心里清楚,即便那些都是老弱新卒居多,围城十二日,若非联军主力抵达大梁,只怕再攻几日雍丘城就要被攻下了。
换言之,墨家现在在泗上的确兵少,不然不可能放弃许。
但是,墨家至少还能集结大约三万部队,这三万人非是主力,不能够吃下联军中军主力,但若是自己贸然轻进贪功冒进,自己便有可能被吃掉。
墨家的野战能力他是知晓的。
若是自己被吃掉一部、或者受到重创不能再战,那么中军的侧翼就会暴露。
到时候若是围攻商丘不下,墨家主力返回,右翼又暴露出现空隙,将会极为危险。
于是他派出斥候,广泛搜索周边的情况,前锋一部分在固城驻守,等待大军抵达。
两日后,右翼主力抵达固城,前锋兵临阳夏。
阳夏又是一座空城。
前锋兵不血刃地攻下了阳夏,即刻回报段端。
段端闻之,不喜反惊。
手下将校谋士则道:“墨家无兵可用,故而以空城故弄玄虚,将军何不趁机以轻兵突进,兵临泓水,迫近商丘。”
“我军若渡泓水,承匡守军必然惊慌,只能撤退回商丘。到时候将军可于半途伏击。”
“如此一来,既可以攻破承匡,使得将军与中军相连并无阻隔,又立下先登先围之功,足以盖世。”
段端道:“昔者襄公于泓水,楚人半渡襄公言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而退之,以至宋国衰落。”
“墨家虽自有仁义,却也不是襄公那样的人。若其有诈,我军困于泓水,进退不能之时,忽然围困,又将如何?”
“届时不但无功,反有丧师之罪;败略之责。”
临泓水有一城,名为柘城,因为城邑附近多有柘树而闻名,传说是上古炎帝一族分支的封地。
柘城距离商丘不过几十里,临近泓水,昔年泓水之战宋襄公于此上演了仁义无双,却遭人耻笑还葬送了宋国的霸权,可段端却不认为墨家也是一群认可宋襄公仁义的人。
再者他的任务不是攻商丘,而是在攻占阳夏后,继续向东攻取谯城,从而掩护商丘的侧翼,隔断墨家南部军队的支援。
现在他这一路连连前进,固城、阳夏都是空城;可是主力进攻的承匡、戴却都遇到了激烈的抵抗。
要么就是墨家兵力不足,准备死守商丘,拖到墨家主力攻下临淄然后回援。
要么就是盯上了他,想要让他冒进,从而将其包围。
第二百四十章 水土不服的战术(中)
如果自己单独冒进至柘城,可是中军主力却还没有攻下宁陵、承匡,自己就会很危险。
自己攻打谯城的任务,前提是中军主力攻下了承匡、宁陵,然后他才可以放心地区攻谯城。
现在承匡还未攻下,宁陵还在墨家手中,若是这时候贸然轻进,极有可能出大事。
之前的雍丘围城,有两件事可以明确。
其一,墨家可能在泗上的确没有主力部队,墨家最擅长的炮兵都被调往了莱芜一线。
其二,墨家可以在宋地组织一场至少三万人参与的战役,即便这些人是泗上的新卒老弱,但那是相对于泗上的主力而言的。
围城十二日而不下,这对于诸侯的军队而言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也就是相对于墨家的主力而言是弱旅。
可是段端却明白,若是被这支部队抓住机会围住了自己,自己很可能就要被歼灭。
现在,这三万人在哪?
是缩回了商丘死守,防止分兵被各个击破而退守?
还是藏在什么地方,布置着陷阱诱使他进入这个陷阱?
段端想,如果自己是墨家在宋地的主将,会怎么办?
会死守?还是会如何?
他之前也曾读过不少墨家的书,想到墨子时候墨家的守城思想就是上守为攻,下守为城,他越发觉得这一次墨家连续放弃了两三座城邑的行为极为可疑。
思来想去,他决定还是不要贪功冒进,而是派出使者告知诸侯:若诸侯大军不破宁陵,他绝不再往前走一步。若大军攻破宁陵,他便可攻破柘城、南下苦县,从而威胁谯城。
信使派出之后,段端却也不是在这里傻傻等待,而是选择了主动试探。
他先将大军前进到阳夏,在阳夏修整城防,以作为前进的基地。
同时朝着苦县、陈等地广派斥候。
次日又假意要继续前进,命大军开出阳夏,作势要前继续进攻。
……
阳夏之南的陈地以北。
此地解悬军主将听着斥候回报的消息,略微有些紧张。
他知道墨家的高层战略,也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做引诱,让联军的主力相信墨家泗上的野战部队的目的是要吃掉联军的右翼。
如果不能够让诸侯联军相信墨家泗上的主力在他们的右翼,那么这场仗就可能会有些难打。
他是相信己方的战斗力的,但是如果不能将联军的中军和右翼拉开,便可能出现围绕着商丘打出一个比预想要大的大会战,己方的伤亡可能会大一些。
不是不能打,而是到时候在商丘城下会集结大约八万到九万的敌军,墨家没有绝对数量的优势。
一对一固然不怕,可是若能在优势兵力之下围歼,己方的损失也会小,意外也就更小。
他相信巨子亲自指挥此番决战,失败是不可能的,可就怕到时候包了饺子之后皮不足够厚,诸侯联军在损失大半后撤走,那就不妙了。
自己手里的这点兵只能做疑兵用,真要让他们去切断联军后路并不足。
他手里的野战兵力只有半个骑兵旅,一个步兵旅,要靠他们的表演让联军作出墨家主力意图分割围歼联军右翼的假象。
此时他得到了消息,说是联军右翼的韩军已经出阳夏,他知道自己这一支疑兵就要登上舞台了。
若是演的不好,只怕到时候会影响大局,到时候本来准备八万打六万的,结果弄成了八万对九万,那可大为不妙。
于是他命令那半个骑兵旅和一个步兵旅开始向北进军,此时距离斥候回报说阳夏敌军开出城向前推进正好过去了一天,而且斥候说对方的行军速度很快。
这个消息需要他思考和决断。
是联军右翼的段端部贪功冒进,真的相信了墨家无力防守,想要抢占柘城和苦县以立奇功?
还是对方根本不是贪功冒进,而是在试探自己?
若是前者,那便证明段端是个蠢货,蠢到巨子所设想的反反计的第一步都没有被看破。
若是后者,那倒是很有可能演出一场大戏。
他们这两个旅的任务是一旦友军开始演戏的时候,他们要迅速北上,作出威胁阳夏切断右翼退路的意思。
除了这两个野战的旅外,还有陈、项等地的二线守备部队,他们也要配合演戏。
两日后,段端部已经离开了阳夏四十里,这是在试探。
所以第一天行军速度极快,第二日便开始减慢速度,等待斥候回报墨家的反应。
他现在距离东北的柘城约有五十里,距离东南的苦县约有七十里。
就在中午的时候,朝两个方向派出去的斥候都带回了消息。
柘城方向的斥候回报说,沿着泓水一线有大量的墨家军队活动,他们靠近后,便立刻有墨家的斥候伏击捕捉,意图很明显是想要将他们全部捕获。
三十多名斥候死伤大半,只有几个人凭借自身的武艺和骑术逃了回来。
陈地方向的斥候则回报说也的确有墨家主力活动的痕迹。
段端松了口气,暗道:“果不出我之所料。”
“墨家狡诈如斯,定是以空城诱我冒进,其泗上军队则妄图在泓水以南、苦县以西围歼我。”
“幸好我识破,否则我若冒进,必要被围。”
想到这,段端也是冒了一身冷汗。
幸于自己在阳夏被兵不血刃地占领后就觉察到可能有问题,自己迟疑了两日。
然后在这种迟疑之下,又假装冒进实则距离阳夏不远,看看墨家的动向,果不其然。
若不然自己如今定是已经行军到泓水之畔,前不能攻下柘城,后不能退入阳夏,宁陵尚在墨家手中,承匡尚未被攻破,到时候自己便真的要孤立无援。
他即刻下令,命令前军变后军,迅速朝阳夏退却。
但在退却的时候,他果断让右翼的三千赵军疾驰阳夏之南,用以迟滞陈城方向的墨家军队。
次日下午,一场遭遇战便即打响。
疾驰阳夏之南的三千赵军遭遇了“墨家前锋”的两千余人,实际上就是陈地做疑兵的野战主力。
这是赵军第一次和中原地区的墨家作战,却并不害怕,而是颇有些跃跃欲试的意思。
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些赵军在对中山国的战斗中屡战屡胜,几次北上草原征伐胡人也是颇有战果,行动迅速又善于守备,故而并不怕。
三千赵军一面立刻派人回报主将,一面迅速列阵以求固守。
此地一马平川,全是平原,根本没有一处山丘可以屯兵守卫。
三千赵军立刻以和中山国和胡人作战的经验,以战车结为营寨,连环为城。
共结为三个轻车营寨,互为犄角,三门小炮部署在车阵中央。
火枪手依托车阵防守,戈矛手皆穿皮甲,于车后守卫,以便肉搏。
这三千人应算是右翼韩军的精锐,在平原上发现了墨家的“前锋”之后,迅速展开了阵型。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没有骑兵的掩护,若是结阵野战,必然会被墨家攻击。
然而若是这样,则可以阻碍骑兵的冲击,使得骑兵的威胁降到最低,还能够坚守待援,使得部队更不容易崩溃。
赵、秦等用这种战术,在草原上对付那些游牧民无往不利。
这种战术实际上源于中原各国的车战之法,墨家在高柳的那一支就常用这种战术和一些胡人部落作战,一部分边堡的游民也多用此作战,还有一些商队的护卫。
只是用在中原战场,赵军的这一套操作战术终究还是落后了时代太多。
墨家这边的“前锋”部队是疑兵,但要让对方相信他们是主力,就必须要打赢这一仗。
而且魏韩等国向来认为墨家最善于集结火炮,昔年成阳廪丘一战,豪华无比的火炮部队让魏国至今心有余悸,故而他们相信,只要炮多,十有八九就是墨家的主力部队。
故而这些疑兵除了正常配置的每个旅的四门小炮外,还有六门可射五斤铁弹的铜炮。
墨家的主将命令骑兵绕到后方,不准骑兵发动冲击,也不准骑兵下马步战,骑兵都是宝贝疙瘩,尤其是这半个旅的骑兵不是拼凑临时征召的良家子轻骑,而是服役期大多在三年左右的精骑,若是用以冲车阵,那可能是要上军事法庭的。
看着赵军的配置,科班出身已经做到师级军官的墨家疑兵主将连连摇头,心说难道中原之外的战争水平已经落后了这么多了吗?
这战术在草原上用,当然有效。
游牧无重甲,只有皮甲,缺少兵器只能骑射,几乎连门铜炮都没有。
所以吴起在秦之西、赵人在中山北、墨家在高柳云中,都这么用,而且墨家这边还给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称之为武刚车。
以武刚车结阵,佐以火枪虎蹲炮麻绳炮等,无重甲的游牧民奈何不了,而且也没有炮,面对着这种的守备方式,千人可防五千。
武刚车配合火枪、小炮,可谓是游牧民的末日,但不要说在中原,就是遇到会冶铁、会重甲重步兵冲阵的半农耕族群,也并不有效。
拿着打无甲骑射游牧的经验来中原,着实不智。
武刚车最后的辉煌,应该是在火炮可以战术移动的那一刻就落后了,中原战场上这种战术实在有些落伍,墨家主将很怀疑赵人是不是在北方打低烈度战争打的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在中原打仗了。
他几乎一眼就看出来这是赵人的手段。
因为韩国根本没有这样的战术,魏国也没有,他们不需要和无甲游牧民作战,这些年对抗的是楚国新军、重燧石枪阵秦人、无甲但是火力优势的墨家。
就像是墨家在火炮数量增加、大量的旅一级火炮配置之后,放弃了口径大又沉重可以射碎战车护板和重铁甲的重火枪,转而开始配备口径小一些、轻便一些、可以插入短剑肉搏的火枪。
又像是当年泗上的骑兵之争,到底是让骑兵配置短铳还是骑兵肉搏冲击,也是源于主要假想敌魏韩的战术是重方阵战术。配备短铳的骑兵可以攒射重方阵打开缺口,而肉搏骑兵除非抓住机会若是直接冲阵会死的很惨。
需求和环境,决定了战术体系和发展方向,从而作出必要的取舍。
既无需求,这种很明显的对象是不披甲少冲阵肉搏游牧民的针对性的战术就不可能出现在韩魏军中,这是墨家的说知推理之术。
第二百四十一章 水土不服的战术(下)
秋日的原野颇为萧索,太阳不是很白,有些发红,病怏怏的,对中原人而言已经有些凉了。
车阵之内的赵人士兵倒不觉得凉,他们在赵地战斗时候的气候比这里要冷得多,有些地方现在已经下雪,可不像是这里这么温暖。
火枪手熟练地将手中的重火绳枪架在轻车前面的大盾之间,就像是他们许多次战斗过的一样,静静地等待这对面的进攻。
不少人打过很多仗。
和中山国打过,和胡人打过,和燕国冲突过……尤其是这些火枪手,已经成为了专职的士兵。
只是对他们而言,很多人却还是第一次踏足宛如地狱的中原战场。
军官们在车营之中鼓舞着士气,说韩军主力就在几十里外,只要能够坚持到天黑,明天主力一到,对面的敌人必然退散。
其实这是中原士兵们最不喜欢听的画饼。
但对于这些赵人士兵来说,却很受用。
他们和胡人以及中山国打仗的时候,都是这样的。
车营出击,若是被围,就地防御。
胡人或者中山骑又冲不开他们的车阵,就这么死守下去,一旦后援的主力或者骑兵一到,对面进攻的敌人必然会退兵。
之前确实很有效。
这种以往的有效和以往的胜利,给他们带来了坚守下去的信心。
一名年轻的、打过两次仗的战国新卒悄悄透过战车上竖起的大盾,观察着对面远处的动静。
同伙的老兵缩在木盾的后面,骂道:“找死呢?跟你说过好几次了,不要露头,容易被射死。你死了,家里妻女孩子怎么办?父母谁来养?”
同伙之人多是同乡同里,晚上在一个篝火旁取暖,饿了在同一个瓦罐内做饭,彼此间都很熟悉。
看似在骂,实则更像是父辈对孩子辈的关心。
新兵缩回了脑袋,回身和伙伴们道:“墨家的骑兵动起来了,可是他们好像不是朝咱们这边冲来的,和那些中山人不一样啊。”
空气中弥漫着士兵们已经熟悉的苦涩的火绳燃烧的味道,这种味道让他们很安心。
大战即将开始,但还未打响,车阵里的赵人士兵几乎都没有和中原的军队打过仗,他们按照以往的经验,以为对面的骑兵肯定会冲过来。
可是这个新兵却发现对面的骑兵并没有冲锋,而是列阵缓慢地朝着两侧移动,恰好在火枪的射程之外。
他们遇到过中山国的骑兵,那是新兵记忆中第一次上了真正的战场,就在滹沱水。
当时他们也是这样的车营,被中山国的骑兵围困之后,中山国的骑兵开始冲击,围绕着战车飞驰放箭,来回转圈,不知道人有多少。
新兵记得当时他很害怕,不知道敌人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只是能看到满眼都是敌人。
而且敌人疾驰的又快,在马上就像是山里的羊群一样来回转圈,手里的火枪不知道该瞄向哪里。
当时老兵就告诉他们,不需要瞄太准,只要对准了那些疾驰的骑手人群中闭着眼射就好。
那一次中山国的骑兵围困半日,结果死伤惨重,最终只能留下了一地的尸体乖乖撤走。
按照以往的经验,新兵以为对面的敌人也会选择这样骑射围攻,可哪曾想并非如此。
新兵的经验不多,而且他生于边远的村社,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子。
他不知道为何要跑到中原来打仗,也不知道战争的理由是什么,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在偏僻的村社都知道的铁器木器种子墨玉之类的墨家会和君上开战。
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思考的便少,也所以他习以为常,觉得理应如此,生下来就该服役当兵参战。
和那些邯郸等地的城邑兵不同,那些大城巨邑的城邑兵员对于和墨家开战极为不满,所以赵侯这一次响应天子号召派出的这支车营也不是赵国的邯郸兵,而是村社兵。
新兵见识的少,老兵却也不多,他们多是在北方作战,并不知道中原战争的特点。
老兵看不懂,只好道:“你管他们冲不冲干什么?他们不冲,你就歇着;他们冲来,你放枪便是。”
“一会开枪的时候都小心点,不要让火绳点了身上的火药。死了还好,若是半死,可是要遭一辈子的罪。”
“你们可都小心点,尤其是那几个没结婚的,总不好死前都……”
话还没说完,新兵就听到对面传来一阵巨响,接着就看到眼前一红,耳边传来一阵惨叫。
他以为是自己受伤了,摸了一下黏糊糊的眼睛,一股浓烈的血腥味传来,不只有红的,还要白的。
刚刚还在和他们说笑的老伍长如今只剩下了半个身子,脑袋被什么东西砸了个粉碎。
新兵的心跳的仿佛要从嗓子眼里冒出来,他想要站起来握住自己的火枪,可是心怦怦地跳着,怎么也站不起来。
旁边一个同里的新兵躺在地上,两手胡乱地抓着地上的草,大声地叫着,旁边落着一支被铁丸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