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野心家-第4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沉重的火绳枪压在木质的支架上,齐军的火枪手忍着砰砰慌乱的心跳,等待着最后的机会。
  军鼓声越来越近,齐军的贵族军官们也都高喊着号令,火绳燃烧弥漫的味道有些刺眼睛,但齐军的火枪手们依旧眯着眼睛不敢眨眼片刻。
  小丘的正面,墨家的四个连队距离小丘的顶部只有二十步距离的时候,军鼓声忽然变动。
  连长们高声喊道:“停步!”
  还有二十步就要冲向山顶的士兵们停下了脚步,后面还有军鼓声传来。
  有人悄悄向后看了一眼,又有四个连队的步兵跟在了他们的后面大约三十步远的地方。
  看样子这一次对这座小丘,主将是下了血本,一次性展开了八个连队将近一个旅的步兵,形成波次。
  最前面的四个连队短暂的停步之后,军官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等到后面的四个连队靠近到二十步左右的时候,前面指挥的军官忽然下令道:“慢步走!”
  最前面的四个连队的士兵顾不得去想现在慢步走的意义,现在小丘顶部没有敌人,军官们判断敌人就在小丘的后面,所以与其等着爬上小丘露头被袭击,不如现在就慢步靠近,登上小丘高点之后立刻齐射。
  齐射之后可能便要选择冲锋,直接冲击墨家是有优势的,这几个旅都是标准的纯队旅,没有冷热兵器混合,没有火绳枪和长矛手的组合,而是单纯的可以装备短矛的燧石枪。
  二十步的距离其实很近,但在最前排展开的四个连队的士兵看来,这二十步的距离极为压抑。
  如果是山丘上直接有肉眼可见的敌人,他们并不会害怕。
  相反,这二十步的距离很平静,甚至没有炮弹和枪声,也看不到任何一个人。
  脚下只有之前在这里固守的两个连队的齐军的不少尸体,这座小丘成为之前半个时辰炮击的重点对象,两个连队的齐军步兵还未接战就已经被墨家密集的炮击毁掉。
  一百多具尸体在地上,许多人的死状极为凄惨,因为这些铁弹都是实心的,不是爆炸的,反倒是死的更惨。
  一旦被砸中,要么断腿要么断胳膊,要么就是整个胸口都被砸扁,即便侥幸当时不死,很快也会流干鲜血。
  行进的排头兵耳中,周围是安静的。
  没有惨叫,之前被炮击的人即便当时不死,又流了大约半个时辰的血,如今也定然活不了的。
  脚下时不时会有松软的尸体,才死了不到一个时辰,尸体还是软的,尚未硬。
  一些老兵仅凭着脚下尸体的感觉,就能知道这个人大约死了多久,他们不少人在南海镇压过当地的反抗力量,一个个手上都可谓是沾满了鲜血。
  即便是真正见过血的老兵,这时候也是紧张的。
  他们可能面对过列阵的敌军,甚至亲眼见过距离自己二三十步的敌军点燃火绳的火枪对准了自己。
  但此时毕竟不同,眼前没有敌人,可谁都知道一旦踏上小丘定然会遭到一阵密集的枪击。
  这种感觉很不好,很压抑,很让人承受不住。
  一个士兵脚下踩到了一摊血,被死尸的手臂一绊,踉跄了一下,旁边紧张兮兮的一个伙伴差点就勾动了扳机。
  可能连军官的侧脸上都有汗水。
  寂静、未知,这原本互相对射的战场更加让人难以承受。
  二十步缩短为十步,十步缩短为五步。
  前排的老兵深吸一口气,各自暗暗祈祷着对方的第一轮射击不会击中自己。
  当他们踏出最后一步,终于看到了小丘背后的齐军时,齐军的贵族军官高喊着射击的命令。
  小丘的侧后,六个齐军连队的步兵严阵以待,他们阵型极为完整,之前完全没有遭到炮击。
  将近五百名火绳枪枪手分为了三列,第一列射击之后迅速退后装填,第二列的人立刻上前将自己的火绳枪架在木叉上。
  砰砰砰……
  这么近距离的齐射,在前排攻上小丘的四个连队的步兵当即有将近一百而是人倒在了地上。
  齐军的火绳枪口径更大一些,装填速度虽慢,但是威力很大。
  墨家先攻的四个连队瞬间被杀伤了四分之一,四个带着高高野鸡毛冠的连墨者代表被击中了三个,只有一个没有受伤。
  率先登上去的四个连队中的一个,连长和连墨者代表全部阵亡,一个连损失过半,几乎是瞬间,这个连就崩溃了。
  原本就是压抑的行军,小丘上的那一条棱线,就像是泗上枪决罪犯时候的那条线一样,自己需要亲自走过去承受死亡。
  这一个连瞬间被击溃,朝着来的方向退去,剩余的三个连则站稳了脚跟。
  在齐军三轮轮射的间隙,登上小丘的墨家军官高声喝令,命令剩余的三个还未溃散的连队整队举枪。
  来不及看看身边倒下的伙伴是死是活的步兵们,剩下的三个连的前排兵立刻举起了火枪,后面的则向前一步补上前面露出的空隙。
  各个连队的墨者、司马长、连长等或是有志于天下芬的义士或是军官们填补了空缺。
  对面齐军的长矛手已经发动了冲击,这一次反斜面射杀的效果很好,诸侯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一次对射直接让墨家一个连队彻底崩溃逃走的仗了。
  战场上最重要的,是眼前几十步之内的局面,这些齐军的长矛手看到了墨家那个连队的崩溃,也看到了先登上小丘的墨家士兵成排地倒下,于是信心满满。
  鼓声激荡,大约五百名长矛手开始了冲击。


第二百六十八章 两天子之战(五)
  山坡上幸存的墨家军官心中暗惊,心想幸好齐军装备的都是老旧的火绳枪,威力虽大,但是因为火绳是明火的缘故不能够排成更为密集的队形。
  若是对方全部换装了燧石枪,只怕这一次反斜面的齐射冲击,自己这边的四个连队瞬间就要被打崩。
  此时溃逃了一个连,剩下的三个连也伤亡几十,好在因为对方的火绳枪不够密集,剩余的建制还算完整,迅速整队之后还有一战之力。
  他们身后三四十步外,还有四个连队的第二波次的进攻者,只要能够稳住,就有一战之力。
  排着密集阵型的齐军长矛手越发靠近,在小丘顶部存活下来的墨家步兵也完成了整队和举枪,在相距二十步的时候,存活的军官下令齐射。
  硝烟四起,密集的齐射之后,军官抽出配剑,高呼冲锋的口号,带头借助自上而下的威力猛冲了下去。
  就像是小丘上的墨家连队被一次轮射瞬间溃散了一个连一样,墨家的士兵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齐军的士兵也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更为密集的燧石枪阵型的齐射远飞松散的火绳枪的齐射能够比得上的。
  硝烟中,二百多名齐军矛手被击中,原本密集的阵型瞬间出现了几处巨大的缺口。
  小丘顶部的墨家步兵跟随者军官冲进了齐军已经漏洞百出缺口四布的阵型之中,矛手后面的火绳枪手还未完成装填。
  几乎是接敌的瞬间,两个被彻底打散了的长矛手连队就溃散了下去,他们的溃散直接导致了与他们配合的火绳枪手难以抵挡,纷纷后退。
  剩下三个还没有逃走的矛手连队也已经散乱,齐军军官没有想到小丘上的墨家连队会在承受了一次射击之后还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队并且反冲击。
  即便尽可能做到了威力和重量的平衡,插上了短矛的燧石枪依旧有些沉重,但幸于在山顶齐射了一次,佯攻的长矛手的阵型被打散,墨家还是占据优势的。
  前面拼杀的时候,第二波次的四个连队也已经爬上了小丘的顶部棱线上,展开之后开始避开前面搏杀的同袍朝着两侧那些还在试图装填的齐军火绳枪手射击。
  齐军阵后,右军主将明白这座小丘的重要新,也明白自己为了躲避墨家的铜炮选择在小丘后面列阵有利有弊,这时候他已经顾不得许多,只能让第二波次的六个连队填上以反击。
  他的侧面,墨家的轻骑已经将他手里的八百骑兵驱赶走了,他不得不将本就不多的兵力又在侧面部署以防备墨家的骑兵。
  而在小丘靠近中军的一侧,墨家的步兵也在猛攻,那里还有火炮的支援,在那里的大约两千人已经承受了将近一个时辰的炮击,阵型已经是摇摇欲坠。
  现在他手里的兵力实在是捉襟见肘,本以为墨家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联军的左翼,哪曾想自己这边墨家的兵力依旧占据很大的优势,只是第一波猛攻就已经导致他有些难以支撑。
  此时联军右军主将心中对于田鞠已经是骂到了爷爷辈,但还没有骂祖宗十八代,不是不想骂,而是到祖爷爷那一辈的时候都是一家人,没法骂,大约这也是所谓贵族精神彬彬有礼的一个原因,往上数都是亲戚,分封下去的都是一家人,也实在不好像是泗上贱民那么粗俗开口就骂祖宗十八代。
  他心想,泗上所传的纸上谈兵这四个字,简直太适合田鞠了。
  要在右翼集结反击,可右翼的兵力这么少,现在还不赶紧支援,自己能不能撑到三柳社那边的墨家主力展开都未必。
  如果在之前能够瞒着墨家,将主力悄悄调动到右翼,其实也确实会有机会。
  比如现在,右翼面对的墨家这就算是已经展开了进攻阵型,自己手里若是有一支六千人的骑兵、两万步兵,在墨家选择进攻展开之后反击,倒是真有可能直接将右翼的墨家打崩。
  因为阵型展开为进攻,而且展开的兵力过多,一旦要是反击成功就会立刻溃败,而没有机会稳固坚守。
  然而墨家阵地上升起的热气球,和联军主力不能够晚上悄无声息行军的素质,都使得这种构想成为了空想。
  田鞠选的是一条最难的路,或者说是被逼出的一条不得不这么做的路。
  他需要右翼前期顶住维持阵线宽度、后期三柳社要顶住墨家的头两次攻击后逼得墨家将主力展开、将中军的预备队调往三柳社方向,然后才可以将三柳社附近的联军的预备队调动到右翼。
  任何环节,缺一不可。
  但现在看来,且不说三柳社那边能不能靠不动预备队的兵力就逼得墨家把主力全部展开,就说此时的右翼在墨家的第一波攻击下就快要撑不住了。
  若是自己手里还有四千骑兵,只要能驱赶走墨家的骑兵,他就能再往小丘方向调集更多的兵力,形成添油战的反复争夺拖延时间。
  可问题是整个联军只有六千骑兵,自己这边的八百骑已经崩溃,主力那边还要盯着墨家的骑兵主力,根本就是连一个兵骑兵都调不过来的。
  田鞠让他顶住,现在他却急着派传令兵请求田鞠至少再调过来两个旅,否则他就要撑不住了。
  小丘上的争夺还在继续,墨家第一波三个连队的反冲击为后续波次的连队争取了时间,也争取了空间。
  如果在两刻钟之内还没有夺回小丘,那么以墨家那些以低贱矿工出身为多的战斗工兵的挖坑速度,恐怕用不了半个时辰,上面就会修好筑垒,铜炮也会被拉上去,到时候自己这边就要彻底崩盘了。
  现在第二波反击的步兵已经展开,他也急躁地命令第三波反复争夺的步兵展开,靠近小丘,火绳枪手在小丘下支援。
  幸好自己选择的反斜面战场,以至于墨家的铜炮没法轰击,自己这边的主力建制还完整,对射的话兵卒还能够挺住,同时还可以避免铜炮带来的士气低落。
  小丘的另一面。
  墨家的第三波次支援小丘的步兵连队也在展开,战斗工兵们紧随其后。
  而在小丘下集结的部队之后,还有两个旅的步兵以密集纵队的阵型等待着。
  墨家左翼的主将的意图,是以小丘方向吸引齐军的注意力,而实际上要依靠骑兵的优势,以骑兵配合步兵炮兵直接在侧面发动总攻,直接击溃掉齐军的右军主力。
  小丘虽然重要,齐军也肯定知道,定然会反复争夺,没有一两个时辰难以稳固。
  而且齐军靠着恶心的反斜面棱线,使得墨家的炮兵优势根本没法发挥,只能选择对射和对冲,这就使得齐军和解悬军之间的差距缩小了,伤亡比很不好看。
  既是如此,左翼的主将自然是想以长攻短。
  现在小丘的棱线处在己方这边,这座小丘遮挡了墨家炮兵的视线,也遮挡了齐军的视线。
  侧面骑兵已经驱赶走了那八百骑兵,传令兵回报说齐军在侧面选择了极为密集的阵型以防备骑兵突袭——这个消息翻译成另一种意思,就是齐军选择了密集阵型以迎接炮兵和横队步兵的齐射。
  在小丘棱线的遮掩下,后面的两个旅外加一个做预备队的旅,十四门旅属小炮、六门骑兵炮,两个连的精锐先登营掷弹兵,开始迅速地朝着侧面机动。
  小丘上会流很多的血,但相对于整个战场,这些血总归是必要的代价,不然就得流更多。
  当左翼主将抬头观察小丘的时候,第一波次成建制的三个连已经退回了棱线处,第二波次的四个连正在射击,看样子又准备肉搏反冲击。
  督检部的内卫骑兵正在收拢第一波溃散下来的那个连队的士兵,连长和连墨者代表都阵亡了,也就没有什么可惩罚的,只需要收拢完毕暂时不能用于战场罢了。
  “让第四波的四个连展开,做好登丘准备。”
  为了这座小丘,他已经展开了十六个连队,将近两个旅的兵力,甚至只留下了少量的预备队。
  而这一切,不过只是佯攻。
  呈密集纵队的两个旅的步兵已经开始朝着侧翼机动,没有步兵和炮兵的配合,单凭骑兵无法打开缺口。
  但有利于防守骑兵冲击的阵型,必然不利于防备炮击和步兵,这是武器装备导致的必然。
  齐军的冷热兵器混合编队、缓慢装填过于沉重不能够插入短矛的火绳枪,都使得齐军在没有骑兵掩护的情况下想要对抗骑兵,只能以密集的阵型防守。而这都是炮兵和横队部队最喜欢的靶子。
  在密集纵队行军的状态下,部队行进的速度大约是每刻钟七百步左右,换言之,小丘这里的反复争夺至少还需要坚持两刻钟的时间,才能够使得侧面的进攻得以展开。
  铜炮只能支援靠近中军的那一侧,对小丘后面无能为力,而若是调整部署齐军也一样会选择调整部署,只有依靠人命佯攻来创造机会。


第二百六十九章 两天子之战(六)
  小丘上,第二波次的四个连队也已经开始了反冲击。
  很短的时间内,小丘棱线附近已经倒下了双方的六百多人。
  齐军的反扑非常凶悍,贵族们袒着右臂,头上绑着赤帻,甚至不穿皮甲,带头冲锋。
  这么近的距离,根本没有办法完成第二次装填,因为齐军选择的位置十分巧妙:炮兵打不到,而墨家步兵不越过棱线根本无法攻击,一旦越过棱线就会遭到齐军火绳枪的袭击,然后长矛手会立刻冲击。
  第二波次的四个连队只有两次射击机会,第一次帮着第一波的连队打退了第一波反击,第二次则是齐射后续的齐军。
  军官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样的距离根本不足以完成第三次装填,不如趁着山形的优势向下猛冲。
  击溃之后第一波退回去的三个连大约也就完成了装填,这样延续不断地反击与反冲击,对双方士兵的韧性都是极大的考验。
  小丘不大,正面只能展开四五个连队的兵力,再多的话就会显得拥挤。
  所谓控制小丘,是要控制棱线之下五十步左右的距离,为棱线上炮兵展开部署争取时间和空间,现在还处在棱线附近的反复争夺状态,根本算不得攻下了小丘。
  齐军的部署本就是逼着墨家在小丘上反复争夺,以小丘作为诱饵,毕竟一旦攻下小丘整个右翼的支撑点的就没了,这个诱饵足够诱惑。
  小丘靠近战场边缘的一侧,追击之前溃逃的齐军骑兵的骑兵已经归建,一次冲击,齐军的八百骑兵死伤半数,剩下的便都溃逃。
  骑兵副贰师长的命令是追击后退回,负责追击的骑兵也遵守了命令,没有赶紧杀局,而是追击到足够的距离后就退回。
  现在这三千骑兵正在朝着侧后机动,为后续赶来的步兵和炮兵腾出展开的空间。
  这些轻骑创建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冲阵,更多的是为了侧翼突袭,这是墨家一开始为整个先楚后中原的战略思路所准备的。
  楚国的骑兵很差,一个是楚国没有适合马耕的自然环境,再一个就是淮北在墨家手里,这是中原以南最适合养马的地方,所以若是欺负一下楚国或者越国的骑兵,这些轻骑足以。
  齐国的骑兵也不强,那是齐国反动改革之后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最正规的武骑士重骑太昂贵,泗上富甲天下从九州吸血也不过养了一个师七千五百人的重骑武骑士,齐国勒紧裤腰带弄出了六万常备军已经是极限了,这还是靠那些反动变革农奴化之下的封地农夫不成人形积攒出来的。
  轻骑的话也没有足够的马耕自耕农为基础。
  整个中原之前的战争是以战车为主的,按照封地和村社井田,提供战车和马匹。
  适到了泗上之后,将农业技术提升到汉代的水平,解决了休耕的问题,使得原本籍田制下一家三百亩二百亩休耕十年村社重分的制度逐渐瓦解,各国要么开始走齐国那种反动变革加重农奴化和政策;要么就是深化改革开阡陌破井田。
  这三十年间,高产作物、牛耕马耕、铁器使用,加上墨家之前十余年做搅屎棍搞的恐怖平衡,使得各国的人口开始激增。
  泗上以北,其实都是适合马耕的,但马太贵,人多地少的话养不起。所以泗上这边保留着特殊的村社制度,使得各个村社的土地数量足够,共耕社之类的组织使得马耕成为泗上的主要耕种方式。
  以此为基础,和村社小集体经济制度之下,泗上可以保证足够的轻骑数量,形成对周边诸侯骑兵数量的碾压,以及大量的马车以至于让诸侯觉得不可思议的内线后勤能力。
  齐国那边凑不出这么多的骑兵,这就使得齐军现在的局势很被动,没有骑兵掩护侧翼意味着更多的兵力不能动,而墨家有骑兵优势,可以减少侧翼的兵力选择投入到战场的关键点上。
  这不是此时才决定的,而是在齐国选择了反动变革之后就已经注定了的,骑兵的素质很差,远远及不上墨家这边这些轻骑。
  三千骑兵展开之后的数量已经很多,密密麻麻排开之后,更会给那些坚守的步卒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齐军现在侧翼的步卒一点都不敢动,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一动,就会给逡巡于他们的周围的墨家骑兵创造机会。
  为了防备墨家骑兵的突袭,齐军步卒们选择了更为密集的阵型,三个连队一组,长矛手结为大阵,火枪手在侧翼展开。
  整体阵型是品字形错落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维持战线宽度的同时,保证对骑兵的防御。
  三千名齐军在这边如此布阵。
  而墨家选择在侧翼的主攻,也正是针对这种阵型的。
  用骑兵逼着齐军结重阵,然后以炮击破重阵,骑兵突击,步兵以密集纵队快速行进冲击,扩大骑兵打开的缺口,撕开齐军的侧翼防御。
  现在骑兵已经为和他们配合作战的步兵和炮兵拉开了展开所需的空间,最多再有一刻钟的时间,决定侧翼局势的总攻就要开始。
  ……
  战线另一侧,延续了一个时辰的炮击终于结束,三柳社附近的一线齐军已经伤亡惨重。
  在三柳社靠近墨家方向上,有一处水力磨坊,这原本是三柳社的磨坊所在地,如今已经成为齐军坚固的前线支撑点。
  附近用土垒修筑了简单的墙御,两个连的齐军驻扎在这里,这座小磨坊紧挨着一条小河,攻下这里墨家才算是可以正式对三柳社发起攻击。
  一个时辰的炮击,这里成为了墨家铜炮重点关注的地方,沉重的发射十八斤铁弹的重炮将这座磨坊彻底毁掉了。
  两个连队的齐军根本没有等到发挥作用的时候,多半阵亡,一部分人在磨坊的下面,结果磨坊被轰塌之后砸死砸伤了不少。
  试探进攻的步兵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占了这座磨坊,以这座磨坊为突出部,旅属的小炮在磨坊前展开。
  在侧翼的六千轻骑始终在盯着齐军的骑兵主力。
  而联军的骑兵主力,是田鞠右翼斜线攻击构想的重要一环,是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拉到右翼驱赶掉右翼墨家的三千骑兵的。
  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在三柳社这边,以联军的八百辆战车、五千名骑兵,先行击溃掉墨家这边的六千轻骑。
  田鞠死中求活的战术构想中,这是重要一环。
  唯有以五千骑兵、八百战车外加一些贵族为了天子的大义,完全击溃掉墨家的六千骑兵,然后损失最好不要太大,然后机动到右翼驱赶走墨家在右翼的三千轻骑,然后墨家将三柳社方向的步兵全部展开猛攻不下,然后才能调动。
  本来死中求活就极难,别人也没有办法,之前也无法调动,提前部署又会被墨家的热气球观察到,也只能如此。
  但现在的情况很不如意,持续一个时辰的炮击,已然让三柳社方向的守军阵线摇摇欲坠,墨家连第一波进攻的步兵都才刚刚展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