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国无疆(火热)-第6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崔可夫将电报用打火机点燃,在跳跃的火光中,他似乎回到了年少时代,在那饥饿难耐的时候、在那辛勤劳作的时候,他每每都是这样劝慰自己,希望和未来,都是靠自己双手打拼出来的,他人的帮助,只能是锦上添花,而雪中送炭的,往往很少很少。

“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做最艰难的打算!”崔可夫扔掉了打火机,伸了伸懒腰,整天趴在沙盘桌或者图桌上,腰部就跟石化僵硬了一样,稍稍动弹就感觉一阵阵酥麻感觉直冲头顶。

稍微活动一番,又猛灌了自己几杯苦茶,这些苦茶还是他托一个中国朋友买来的,苦涩的茶水很容易给人带来精神的活力焕发,所以崔可夫揉了揉酸痛的太阳穴,投入到了深夜里的继续鏖战当中。

现在,摆在崔可夫面前去的一大难题就在于他并不清楚德军目前的战争动向,由于情报的缺乏,德军并不太清楚苏军的动向和实力,而苏联自己也对德军缺乏太多的了解,当然双方交手如此之久,战役战术等方面也都摸清了对方的规律和特点,但在军事调动、战役部署等等方面,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崔可夫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来推测。

崔可夫很快就将自己的角色定义为了德军的指挥官,他必须换个角度来思考,若是让自己来指挥作战,应该如何实现尽快突入苏联后方绞杀掉最后抵抗力量彻底赢得战争的战略目的,而他首先选择的客串角色就是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崔可夫开始麻痹自己,让自己渐渐的想象成是博克元帅,现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指挥自己的十个满编集团军、一个装甲集群、五个摩托化集团军以及部分仆从国部队。

双手撑在腰间,崔可夫死死的盯着沙盘上的德军一支支小旗,这些小旗帜都代表着一支支德军军队,当然情报有限,这些旗帜的位置是否正确还不得而知,但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业绩足够了。

崔可夫的代入速度很快,他很快就成功客串了“博克元帅”,摆在作为进攻者面前的困难很多但都不麻烦,最显而易见的是为了战略目的的直接达成,进攻作战过程中情况必然发生很多不可预测的变化,最直接的一点便是防守的苏联军队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加强,从兵力、弹药、轻重武器装备等等,其防守正面密度必然会增大,在进攻道路上必然会出现一系列仓卒或预先构筑的阵地,当然更多的还是精心构筑的防御阵地和工事。

简单明了的战略目的直接导致了一个较为不利的形势,那就是任凭德军如何不择手段的、毫无耽搁地组织不停顿的突击作战和疯狂进攻,杂乱无章也好、井然有序也罢,防守方都会很坚决的防守而不会主动变化,也就是说,已经明确防守的苏军根本就不会理睬德军到底如何狡诈,都会专心致志的防守,因为他们退无可退,而德军也就算耍出再多花招,也掩饰不了他们想要攻入喀山和萨马拉的最终目的。

进攻,是德军掌握主动权的最佳体现形式,可与之相对的是,由于缺乏真实可靠的实时情报,德军高层能够预见到会与苏军主力遭遇,并且爆发大战,但他们并不能很明确的肯定,苏军的这些兵力会以何种形式参战、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间,当然苏军主力可能从战役一开始就已经盘亘在德军进攻面前,也有可能在战役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变更部署出现在正面上,比如说通过快速的机

毕竟越往苏联后方,德国空军的制空权就并不明显,苏联人完全可以借助铁路或者公路的机动方快速有效的调整防御部署,甚至做到机动防御的境地,尤其是装甲部队。

如此一来,进攻的德军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编组,根据步兵师和步兵军的最大步战能力,步兵军在遭遇战役中和对敌人不很坚固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应不大于10公里;而对预有准备和密度足够大的防御实施进攻时,冲击正面为6公里以下,而真正在这样一宽度的进攻正面上展开,那么部队的最大步战能力显然会被耗尽,是得不偿失的。

为了保证进攻效果,德军比较合理的是在第一批进攻部队中安排三至五个步兵军,这样一来才能确保在二十公里左右的进攻宽度上保持一定的持续战斗力,毕竟机械化战争是高消耗、高损伤的作战,在正面战斗中步兵很容易损失惨重,所以安排三至五个步兵军维持二十公里左右的进攻宽度,也是为了能够刚好的换班休整,同时也有利于在交战过程中,当进攻正面被破坏、进攻长度会拉大、进攻密度被降低之时,为了保持必要的正面密度,这样的兵力配置是应该的,而如果遭遇到的防守兵力很多且实力强大,那么还得投入更多的兵力,而这部分兵力应该安排在第二梯队中。

崔可夫想到这一点,很快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了下来,他推算德军的进攻安排中应该有18个以上的步兵师,当然参与到大规模进攻的第一梯队部队,应该不少于10个步兵师,有了这样一个数据,那么就不难推测德军的压制性兵力——炮兵。

三至五个步兵军参与正面进攻,那么往往需要十二个至二十个炮兵团作为压制性兵力,而如果是遭遇强敌防守,也就是要对付做好了防守准备且防守密度很大的敌防御正面,炮兵团的数量应该进一步提升到30个左右,因为还得考虑到一部分兵力要作为预备补充。

当然,德军机械化力量强大,完全可以将30个炮兵团的兵力规模压缩到20甚至更少一些,用强大的坦克部队来作为压制性兵力的补充,毕竟往往1个坦克营基本可以等同于1个炮兵团,所以如此一算下来,崔可夫相信德军的第一梯队进攻部队中,可能安排有四个至六个炮兵师,或者是三个炮兵师外加一部分坦克部队。

另外还需要让崔可夫考虑的是,如果真要是他来指挥德军进攻作战,他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气象和敌军情报?显然,他更加愿意双丰收,所以崔可夫很快在笔记本上记下,德军每日每天正常实施侦空中侦察次数必不少于三次,空中侦察兵力配置且不少于两个大队规模,而这样一个记载,显然更加有利于苏军防空部队展开行动,即使只是一个推测。、

当然,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需要达成战略目的,其进攻宽度从目前的资料来分析,崔可夫只能认定对方的地带宽度为80公里,而为了维持在如此之宽的进攻正面实施作战,德国空军显然会为地面部队提供不少于五个攻击机大队和三个战斗机大队的支援兵力,并且还会有一部分轰炸机兵力可在气象允可的条件下遂行战役战术轰炸任务,而就德军进攻部队内部其他编制而言,不难预测到对方还会有大量的防空部队、舟桥部队等。

崔可夫很快就发觉到自己似乎犯了几个错误,因为进攻的德军虽然总体而言并非是彻底的机械化,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也不过只有一个装甲集群和五个摩托化军,其他的集团军也不过是机动摆脱了驮马,改为了以汽车为主,勉强可以定义为汽车运输条件下的步兵部队,但这同样不能免除一种尴尬的境地。

什么是步兵的尴尬境地?那就是无论是否训练有素,无论战役战术计划策划得多么完美,只要防守一方毫不松懈,根本没有被打乱阵脚的坚决防守并且还时不时进行局部战术反击,那么步兵们也只能紧张兮兮的想尽一切办法去和拥有完善防御工事甚至配置了重武器的敌军作战,而如果还久攻不下,让攻坚战变成了消耗战,显然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兵力,还有进攻的士气。

而另一个错误就是崔可夫忽略了德军的战役展开问题,也就是从莫斯科战役的战场开赴到下诺夫哥罗德至萨拉托夫这条苏军防御战线之间的远距离机动问题,莫斯科战役以德国使用原子弹而告终,但这并没有改变苏军坚壁清野的事实,可以说从莫斯科到下诺夫哥罗德至萨拉托夫一线,德军是早不到一座幸存的桥梁、隧洞,连土质公路也都进行了大量的破坏工作,德军很难在大量苏军决死防守部队层层阻击之下,又要饱受地雷阵之苦,肯定进军缓慢,而且不敢贸然的展开太大进军宽度。

在向防御的敌人实施进攻时,近可能在距敌防御阵地很近的地区实施战役展开,这一直以来就是战争中的一种不成文的规律,但是在今时今日,军队编制庞大之下,如果还有来自空中的威胁,大规模的集团军群机动是很困难的,当然德军并不存在太严重的空中安全威胁问题,苏联空军仅存的力量基本都要用在关键时候防守作战,针对行军中的德军组织轰炸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实力不济。

然而就算是这样,在被破坏严重的战场上展开机动,又还得确保一定的移动正面宽度,同时为了更为方便、快速的移动,为了更为便利的宿营,为了更加合理和充分地使用现地器材,同时保持各部队机动自由,所以在移动的宽度上就显得很有学问,因为行军的正面越宽,编组行军队形时各纵队就可越小,机动行军就越快,被敌人空中观察就越容易,宿营的麻烦就越少,可这就给补给部队带来了麻烦,同样还会存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作战兵力组织不及、进攻力下降等问题,重新编组重兵集团的行军队形时,又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所以,针对这一个问题,崔可夫需要重新定义德军的进攻梯队安排问题,如果德军是在一定时间之内分批次的进行调遣,有序的安排一定数量的部队进军,相互之间保持了一定的间隙,那么这样计算,德军参与到正面进攻的部队将并不会太多,可却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后续兵力,所以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德军可以不断的更换部队参与进攻,像是车轮战一样轮番上阵,直到把防守部队给活活拖死、累死,防线也就自然破了。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资补给问题,随着德军离开莫斯科地区向喀山和萨马拉地区进发,一路上的交通状况越发的恶劣,德军不可能再像围攻莫斯科那会儿之时,能够通过运力强大的铁路源源不断的获得大量的物资补给,所以在接下来的进攻作战中,德军必须要严正的思考物资消耗问题,毕竟战场离莫斯科越远,也就是距离德军当前控制的铁路线越远,物资的补给量、补给速度等,需要和攻击部队的日消耗量、高峰消耗速度等相符合,一旦脱节,显然问题就麻烦了。

崔可夫不可否认的是,德军可以修建一条条简易的运输公路,利用载重军卡为部队提供物资运输保障,同时还有可能借助于空运补给,为进攻部队提供关键性物资的应急补充,所以这样一来,根据崔可夫对德军的了解,他很清楚德军配置有炮兵团的步兵师纵队的战斗部队长径由警戒部队先头起算可达25公里,而其后勤部队则约15公里,因而战斗部队和师后勤加在一起,其长径共约38公里,如果所有进攻师级部队都是并行前进,那么一个军的总后勤的长径也应该为35公里左右。

另外,德军的先头部队也就是要与敌人接触交火的部队往往在夜间机动,其师属和军属后勤部队则多在上午移动,后续部队基本在下午移动,当然也不排除大量进攻兵力在夜间进行快速调动或换位的可能,若真如此,那么崔可夫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德军的队形拉得很长,几乎没有考虑到防空问题,因为就防空部队而言,其掩护范围最多10公里,德军进攻部队普遍长径达到了三十余公里,想当于一大半的部队基本是在毫无防空掩护下在参与进攻或组织调动。

与德军交手多次的崔可夫也不得不佩服德意志军人的纪律性和严谨性,刚刚那个定论的推测出来其实有效时间并不长,因为崔可夫在以往的交手中就知道,德军非常重视夜间的反偷袭和反空袭作战,虽然他们有机械化高机动优势和火力优势,白昼的进攻与防守都应该很强大,但德军每每夜间都会有强大的防空兵力集结于重要目标地域附近组织防空,这也是为什么苏联空军多次组织夜间对德军进攻部队展开轰炸报复却损失惨重的原因。

崔可夫开始精心的计算起来,他有理由相信德军的进攻会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因为如今的战争形势已经和苏德刚刚开战那会儿很不一样,也与后来的城市攻防战有巨大的却别,德军没有了绝对的制空权优势、机动性也不占优、同时还缺乏有效的情报支持,物资补给也要精打细算,所以崔可夫知道如果精确推算出德军的进攻规模和持续性,将有利于苏军采取更为弹性和有效的防守策略,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坚持更长的时间。

~…~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二五零章希望何在

更新时间:2012…11…3014:58:17本章字数:6057

崔可夫的分析工作还在继续,在分析完德军的进攻兵力安排之后,他很快就将重点放在了德军的进攻组织,因为对于从闪击波兰到横扫西欧,从登陆英伦到挥师苏联的德意志军队而言,他们骄人的战绩在世人面前光辉灿烂之下,其实也将他们的一些作战特点和规律暴露给了世人,对于崔可夫而言,他很清楚纳粹德军的花招。传更新

喜欢快速突进然后完成大范围大纵深突击,最终完成分割包围作战的德军,非常喜欢在一开始让进攻两翼与邻相接的态势中实施进攻,其各纵队先头基本都会保持齐头并进的姿态,这样自然有助于德军能够在进攻正面更迅速地接触敌人,并利用自身兵力优势狂攻之下迅速取得战果,而担负翼侧进攻的部队,却往往又会编成多个梯阶纵队,这样的队形能最有效地掩护自己的暴露翼侧和逐次包围参加作战的敌军部队的翼侧,另外德军还会为了将来迂回敌人战役配置的翼侧,准备一部分兵力于外翼侧是习惯性的做法。

在已经爆发的萨兰斯克镇争夺战中,崔可夫根据到手的资料分析显示,德军果然是按照他们习惯性的进攻做法,派出了第四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在3公里左右的正面宽度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火力试探,随后还进行了更深入的火力侦察,在反复之后,便就是借助炮兵火力和航空兵力的帮助试图大举进攻,而这时候他们的进攻宽度基本达到了10公里左右,胃口相当之大。

在进攻受阻之后,德军很快就组织了另一支部队加入战团,进一步扩大了进攻正面还加强了支援火力,这对于一向战绩骄人的德军而言,对于一个工业重镇动用一个多步兵师的兵力也似乎是足够了,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防守的苏军出乎意料的强大,因而德军很干脆果断的就安排了处于观战状态的一个装甲部队火速加入战团。及时的接应进攻梯队撤离,不至于让进攻不成演变成羊入虎口。

不得不说,崔可夫很佩服德军的组织性和严密性。萨兰斯克这个不起眼的镇其实早就有了一座工业城市的规模,德军明显对其情报工作不足所以才导致安排了一次错误的进攻行动,不过对于很善于总结的德军而言并不可怕,远比萨兰斯克壮观的苏联大城市德军都能征服。无论是基辅还是列宁格勒,亦或者是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德军都能拿下,小小一座萨兰斯克,德军是根本不会放在眼里的。

所以。不用看资料,崔可夫就很清楚德军在第一波进攻不成之后会立刻卷土重来,既然第一轮进攻中就已经知道了防守部队的强弱,这一次进攻的德军很明显会在单位长度的进攻正面强化炮兵火力密度,谈不无坚不摧但非常具有打击效果的炮兵火力一旦去了,对于防守部队而言则会是相当艰难的境地,尤其是进攻部队在每公里安排数十门乃至更多的火炮,更有装甲部队助阵。那么对于防守部队而言。最大的感受就是头顶或者周围总有落不完的炮弹,总有骇人的装甲战车隆隆推进,掩护着步兵嚣张开来,为了取得防守胜利,防御部队不得不疲于应对。

崔可夫是完成了这些猜想之后才看的资料,果然不出他的意料。战情的发展果然像德军的习惯那样如出一辙,而崔可夫并不担心。因为根据最坏的推算结果,在萨兰斯克的部队足以应对德军的进攻浪潮至少三个波次。也就是说,双方需要围绕萨兰斯克外围进行长达四天左右的反复争夺之后,苏军才会出现疲态并转入城区防守,因为损失太大,而德军则会“长驱直入”;因为他们接替派的是生力军。

因而,崔可夫推算萨兰斯克真正麻烦或者说艰难的时刻,会是在5月日至9日之间到来,会在5月11日至14日之间达到顶峰,而如果崔可夫一兵不发的坐看萨兰斯克的苏军部队死战至全军覆没,那么德军应该会在5月20日左右取得完全的胜利,并且糟糕的是,德军会在5月12日左右顺利攻入城区便会让其他梯队绕开萨兰斯克继续扩大纵深,这一点才是崔可夫最为担心的。

崔可夫在笔记本记下必须在7日为防守部队提供一次大规模物资补给、日之间补充一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团,他手中的兵力并不多,好在萨兰斯克又经营已久,所以只要补充一部分兵力和物资,崔可夫有理由相信,这座攸关苏维埃国运的防御线重要节点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

回过头来,崔可夫又开始客串回自己德军最高统帅的角色,他需要继续以换位思考得方式来斟酌对方的具体行动安排或者策略,而不是要将眼光仅仅的局限在了萨兰斯克一座工业重镇,崔可夫有理由相信,真正的德国陆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他的思考重点显然早就不在萨兰斯克,而是放在了更为难缠的萨拉托夫,崔可夫宁愿相信帝存在,也不会相信博克不知道萨拉托夫有苏联红军王牌部队之一的第62集团军,这才是德军的重点作战对象。

若是让自己来经营,应该如何才能在大规模决战到来之前营造有利形势呢?崔可夫很严谨的扮演着自己的客串角色,他开始分析自己的手中的实力,结合沙盘的形势开始了大胆的推测,他认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预定的攻克萨兰斯克时间应该不会超过一周,至少一周的时间后,德军不会让萨兰斯克成为他们前进路的绊脚石,或者产生腹背受敌的痛楚。

所以一周的时间是崔可夫必须考虑的关键性因素,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里,德军的重点会是争夺萨兰斯克打开苏军防线缺口,然而他们的战争动作显然不会仅仅如此,崔可夫认为拥有较强装甲机动优势的德军,一旦形成了局部突破,是有可能快速向萨拉托夫奔袭而来的,高速的穿插和迂回带来的惊人破坏力将远远不是苏联红军第62集团军可以承受的。

而同样的是,德军的装甲部队往往攻击持续性在五到十天不等,坦克、步战车、自行火炮等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后都需要进行休整。而为了维持进攻的可持续性,因而德军有必要采用双装甲梯队轮换制,按照以往交手的经验判断。崔可夫认定德军的装甲部队轮换频率应该是两昼夜一次。

装甲部队实施快速突破显然离不开航空兵的大力支持,崔可夫一开始就丝毫没有忽略掉德国空军的存在,对战场进行周密和系统的侦察是攸关军事行动好坏和最终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崔可夫第一时间就已经考虑到了德国空军在侦查方面的巨大作用。当然现在更为重视的,自然是其对德国陆军装甲突击部队的支援作用。

从以往德国空军的参战规律来看,他们根据战争规模和烈度,以及地面部队的要求,基本都会在距离交战正面二十公里左右空域保持持续性的巡弋。地面部队一旦发出需要就能够较快得到满足,当然飞行员们自行发现了重要目标也可自行发起攻击,所以为了确保这种支援作战的持续性和攻击效能,崔可夫不难认为德军一旦要图谋不轨,一定会安排至少六个大队左右的航空兵力来参与行动,而六个大队对于德国空军而言也不是小数目,考虑到战场可能距离德国空军出发基地较远,参战部队数量可能还会增加一些。毕竟飞机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飞抵任务区域空。油耗损失决定了滞空时间的缩短。

崔可夫立马查阅了一下近期以来,萨马拉地区、萨拉托夫地区、萨兰斯克地区等遭受德军轰炸的频率和规模记录,德国空军似乎对远离莫斯科的述地区都有些感冒,所以在近期以来,德国空军的轰炸频率并不高,而且规模也不太大。一方面是受制于苏联空军的奋力阻击,另一方面估计也是距离太远的缘故。如果能够得到一大批距离战场较近的基地,那么德国空军的攻击频率和效能显然会增高一些。可又不得不考虑物资补给的困难程度,所以总体而言,形势似乎并不太坏。

当然,总体形势不坏其实很多方面都挺糟糕,德国人掀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以德国空军大规模空袭波兰为开端,所以全世界都很熟悉德国空军的办事作风是如何的凌厉,因而不用崔可夫绞尽脑汁的分析报告,就可以通过部分资料看出德国空军也跟其陆军一个样,基本维持了他们惯有的作战方式和习惯。

德国空军的作战习惯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从闪击波兰开始,德国人就喜欢在交战开始之前,就对敌方的战略目标进行轰炸,机场、车站、指挥所、通讯站、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