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宋武大帝(殷扬)-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伦多巴是这支蒙古军队的指挥官,骑在高头大马上,望着云缠雾绕的伏牛山,很是不屑地道:“他妈的,南蛮还变兔子了,居然跑到山上去躲起来了。别的不说,老子只要围住山不攻,他们不是给冻死也会给饿死。”
他说得一点没错,现在的情况真的是让李隽伤透了脑筋,许久以后李隽回忆这段时光说:“我还从来没有如此伤脑筋过,就是临安保卫战,就是最需要银子的时候我也没有如此焦虑过。我最担心的就是蒙古人采取围困之策,因为冰天雪地的,我们除了打猎,很少能有食物。”
要是伦多巴真的照他自己说的去做,采取围困之策的话,李隽的麻烦会很大,不过李隽也不会没有办法,他已经想到一个应对之策,那就是要是蒙古人真的围山,无法过下去的话,他就带领老百姓从伏牛山往西去,因为伏牛山西边和秦岭相近,靠近汉中之地。
解晋正在扫荡汉中,李隽往西肯定会得到他的支援,问题就好办多了。
伦多巴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他并没有围山的打算,大嘴里喷出一口热气,冷笑道:“老子可没有时间跟他们去磨,传我号令,准备上山。”
要是打都不打就围山的话,姑且不论他的上司会不会找他的麻烦,会不会骂他个狗血淋头,亦或是撤他职权,就是他的自尊心都受不了。原因非常之简单,蒙古军队就还没有遇到过中原老百姓如此大规模反抗蒙古统治的事情。对于伦多巴来说,这些老百姓和兔子差不多,见了他们的影子就会给吓软在地上,要他们不进攻都不行。
命令一下去,蒙古军队就开始向山上进攻。
伏牛山地势险要,道路窄小,根本就不适合骑兵进攻,进山没多久,骑兵就无法行动了。伦多巴下令,要蒙古骑兵下马,准备弃马步战了。以他想来,蒙古军队武装到牙齿,作战经验丰富,欺负老百姓的经验最是丰富,就算没有马也能打胜仗,根本就不当一回事。
在伦多巴的督导下,蒙古军队顺着山道向山上行去。山道太窄,蒙古军队只能一个挨一个地向山上去,从山顶上望去好象一条长龙,逶迤蜿蜒,盘盘折折。
蒙古军队推进非常顺利,一直上到半山之上也没有看见一个人影,不要说人影,就是鬼影也没有看见。
伦多巴跳到一块突出的石头上大声吼道:“快,快,给老子打起精神,跑快点。山上有很多细皮白肉的小娘们,谁逮着了就是谁的。”
蒙古人最喜欢的两件事一件是骑在马背上,另一件是睡在女人的胸脯上,女人是他们的最爱。伦多巴这道命令无异于是说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于蒙古兵卒来说这话太有诱惑力了,无不是精神大振,吼道:“冲上山去,活捉小娘们!”突然之间,腿上有力了,冲得比兔子还要快。
数千人一齐大吼起来,声音很大,好象焦雷轰地,震得山鸣谷应,千峰万壑都在抖动。
伦多巴望着精神大振的蒙古军队,很是得意于自己的奇思妙想,大步一迈,向山上冲去。兴奋中的伦多巴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要是他知道他的对手是让忽必烈头痛之极的李隽的话,他肯定不会如此兴奋。
“这个鞑子,居然自大到这种程度,把军队放在一起不说,还摆起了一字长蛇阵。”李隽站在山头上看着奋力向山上爬的蒙古军队,很是不屑地点评。
李隽说得一点没错,象这样的攻山行动,绝对不能把军队放一个方向,原因非常简单,要是敌人在山上阻击的话,一受挫就会惨败。把军队放在几个方向,向山头突击,胜算就大多了。伦多巴之所以如此安排,那是他根本就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
再说,象这样摆一字长蛇阵也是兵家之忌。姑且不说在这种非常不利的险要地势上如此用兵,就是在平原上摆长蛇阵都不行,对手只要派出军队吸引住一头一尾,再集中兵力冲击中部,截为两段,前后不呼应,就是必败之势。(按:某些评书中的一字长蛇阵,按照我的看法是一点军事常识也没有。)
李隽平静逾恒地看着蒙古军队上山,一点反应也没有。但是,他身边的那些丁壮的反应就不如他那般镇定自若,他们非常紧张,一个个紧握着手里的木棍,紧张得手心里沁出了汗水不说,就是额头上都冒出了热汗。
最紧张的反应说起来有点夸张,一个丁壮紧张得想叫唤,理智告诉他不能叫唤,只好顺手抓起一块雪块塞进嘴里,把嘴巴堵起来,这总不能叫了吧。
初次上战场的新兵都有这种反应,都很紧张,李隽当年初次和老美干上时也紧张过,很是理解他们的反应。
牛远辉握着木棍,对李隽道:“大人,我们干他娘的!”
“不,再等等,等他们走近点再说。”李隽好整以暇地道,语气非常平静,好象这不是在战场上,是在和人话家常似的。
牛远辉不无担心地道:“要是鞑子太靠近了,我们不一定……”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意思非常明白,那就是对他们极为不利,他们不一定打得过。
这是大实话,丁壮才训练了几天,虽然刻苦,比起正规蒙古军队就差得太远了,要是让蒙古军队靠近的话,一打起来吃亏的自然是他们。
李隽非常赞赏地看了他一眼,笑道:“没事。你看,这山这么高,就让他们爬吧,爬得越高,体力消耗就越大,打起来就更容易。”李隽这话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说,那就是爬得越高,摔得越疼。
第224章 伏兵四起
蒙古兵卒在伦多巴指挥下做着左手搂着女人,右手屠杀老百姓的青天白日梦,嗥叫着冲向山顶。憧憬着即将到手的妙事,无不是兴奋莫铭,双眼中射出贪婪的眼光。
然而,他们的美梦很快就给无情的现实打碎,山头上发一声响,不计其数的滚木擂石从山头上滚了下来,对着蒙古兵卒劈头盖脑地砸过去。
滚木擂石太多,很是笨重,砸在血肉之躯上那还了得,不要说人就是铁金刚也是禁受不起,给砸中了的不是死就是伤,死去的是尸无完尸,血肉模糊;伤者残肢断臂,好象给洪荒猛兽噬啮过似的,惨不忍睹。
蒙古兵卒正在做着美梦,万万想不到会有这种事情,事起仓促,根本就来不及应变,有好多人连念头都没有转过来就给砸个正着,他们到死都还在做着美梦,带着这个美梦去面见成吉思汗了。
不计其数的滚木擂石轰隆隆地滚下来,好象阎罗王的催命符,蒙古军卒忙着腾挪闪避,在如此狭窄的山道上又哪里闪躲得了,无异于活靶子,就等着给滚木擂石砸,只一会儿功夫蒙古军卒就死去两三百人。
没给砸中的慌乱之中四处乱蹿,正是冰天雪地时节,地上的积雪又厚又滑,一个不小心就摔倒在地上,好象西瓜一样从山上滚下来,越滚越烂,停下来时已经是血肉模糊了。原因非常简单,不仅仅是李隽没有说出来的话“爬得越高,摔得越疼”,从如此高的山上摔下去不是这样的下场还能是什么?
另外一个原因是李隽派人在那些重要的地方插满了木钉竹钉,蒙古军卒一摔下去,哪有不给木钉竹钉刺中的道理,要他们不倒霉都不行。
蒙古军队虽然征战经验丰富,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样的战场场面没有经历过,但是如此的打法死法他们不是破天荒第一遭遇上的话,也是极少遇上了。李隽他们处在山头上,居高临下,占有绝对优势,而蒙古军队就在山道上挤在一起,处于绝对不利地位,李隽他们不需要肉搏,不需要近战,只需要滚木擂石就足够了,不断往下扔就足以打得蒙古军队溃不成军。想到这点不需要多聪明的头脑,只要神经正常就行,蒙古军卒哪有不心惊胆跳的道理,发一声喊,转身就朝山下跑去。
“下山容易,上山难”,这是一句俗话,意是说上山累人,下山不累人,很容易。然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对于蒙古军卒来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上山时他们有美丽的幻想,有憧憬,爬山也不觉得累,风风火火的,非常轻松。
现在美梦破裂,伤亡惨重,尸横山道,一个个惊恐得象给猎狗吓破胆的小兔子,直向山下冲去。李隽哪会放过这种良机,站在山头上喝道:“打,把所有的滚木擂石都扔下去,绝不能让一个鞑子跑掉。”
李隽救了这些老百姓,对老百姓来说,李隽是他们的救命恩人,有再造之恩,本来就对李隽感激不尽。再加上李隽当了几年的明君,养成一股特有的气质,让人不得不听从他的号令,老百姓把他的话当作圣经。最重要的是,在老百姓眼里不可战胜的蒙古军队居然象纸糊的老虎,不堪一击,一阵乱石乱木砸下去,就向山下逃去,他们的热情高涨,无不是兴奋莫铭,一个个睁着一双难以置信的眼睛看着眼前的情景,得到李隽的命令后,无不凛遵,七手八脚地把滚木擂石推了下去。
于是乎,一幕壮观到极点而又别开生面的战争场面呈现在眼前:前面是蒙古军卒拼命地逃跑,后面是不计其数的石头木头追击。不要说蒙古军卒只有两条腿,就是有四条跑也不济事,哪里有滚木擂石快,不一会儿就给滚木擂石追上了,一给砸中,蒙古军卒就是有十条命也是了帐。
“这有点象看大制作的动作片,很是惊险刺激!”李隽看着眼前的情景,在心里如是点评。然而他的感慨才起个头就给牛远辉他们的感叹之词打断了,牛远辉他们这是第一次上战场,对于战场上的事情很是新鲜,无不觉得件件新奇。
也不知道是谁率先感叹起来:“这就是打仗?比割稻子还容易哦。割稻子还要抓住才能割,上战场太简单了,抓都不用抓就可以杀鞑子。”
一人发表感言,其他人马上附和,一时间都是“真的简单”的感叹声。
他们都是农民出身,一辈子就在田地里干活,也想不出什么漂亮的言词,就以割稻子来比拟,倒也贴切,和眼前之情甚相吻合。
他们都是农民出身,哪里知道战场的凶险,谋略的运用,妙算之道,简单地理解成割稻子,实在是太让人好笑。
卟哧一声,李隽笑出声来,在心里想道:“要是上战场有这么容易,靖康事变之后宋室怎么会南迁?还不把女真人象割稻子一样收拾掉?”
不是李隽的笑神经发达,而是这些老百姓在感叹之外还是一副“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表情,让谁见着了都觉得可笑。
牛远辉想了一下,道:“战场其实并不容易,比割稻子难得多了。我们之所以觉得简单,是因为大人有神仙般的本事,掐指一算就知道鞑子要从这里经过,我们准备好了,只等着鞑子来送死。”他对李隽很是钦佩,感叹之际也没忘了给李隽大戴高帽子。
他的话虽然夸张了些,这一战能有这样的战果,首功当然是李隽的,要不是李隽运筹得当,以蒙古军队的勇悍善战,后果非常不妙。
“你这话既对,也不对。”李隽开始点评道:“打仗不容易,这点没错。能够打胜,不是我的功劳,是你们的功劳。”也不等牛远辉他们的反应,下令道:“去追。”率先跑在头里。
一千丁壮在李隽的带领下从后追去,他们初次上战场就有如此大胜,对于他们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无不是喜气洋洋,精神振奋,个个赛似下山猛虎。
这些丁壮的脚力真的是没法说,他们奔跑的速度居然赶得上滚木擂石了。蒙古军卒刚刚接受了最后一批滚木擂石的“欢送仪式”,他们就追到了,举起手里的木棒或是刚刚从地上捡起或是从尸体上缴获的弯刀对着蒙古军卒或砸或砍,一阵乱刀乱棒下去,蒙古军卒是哭爹叫娘,连滚带爬地往山下逃,一个不小心就摔倒,就不是逃了,变成了滚,摔下山去还有不变成肉饼的道理。
蒙古军队是天下精兵,能征善战,按理说遇到这种情况不会如此混乱,如此没有还手之力,实在是那些滚木擂石让他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三千人就有接近一半是给滚木擂石收拾掉了。幸存者少有不带伤的,他们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更严重的是他们的战意大受影响。
无论多么精锐的军队,一旦处于绝地,对士气、军心、战意的影响将是致命的。也有不受影响的例子,但那太少,少之又有,可以称得上特例中的特例,纵观古今中外的战史,这样的战例太少,屈指可数。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那就是要有一个天才的军事统帅,伦多巴是个自高自大的庸才,哪里是天才,良将是他的对手李隽。蒙古军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后,十成士气剩下不到三成。
反观这些丁壮,虽是第一次上战场,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他们士气高昂,精神抖擞,就连出气的响声也粗壮了不少。蒙古军队给他们受过的罪太多了,此时是胜利与仇恨交织,冲击着他们的理智,还有不把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坚决进行到底的道理,一阵猛打,蒙古军卒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鲜血会激发仇恨,丁壮们想起蒙古人带给他们的苦难,血性发作,开始是杀人,后来就是虐尸,不把蒙古军卒的尸体打成肉浆绝不罢休。一场大战下来,不知道有多少蒙古军卒遭了殃,变成了渗着血水的肉泥。
要是从空中望去的话,漫山遍野都是皑皑白雪,而白雪上点缀着不计其数的红花。这红花不是别的,正是鲜血的颜色,正是蒙古人的鲜血给白雪以点缀,让白雪格外美丽。
“哦哦哦,我们赢了,我们打胜了!”丁壮们在山脚下欢呼起来,挥着手里的木棒弯刀,高兴得又蹦又跳,好象在过年似的。
这些丁壮是第一次参加战斗,他们付出的代价少得可怜,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却取得了消灭蒙古三千军队的战果,实在是不容易,要他们不高兴都不行。
蒙古军队带来的东西不少,吃的用的都有,现在全部成了李隽的战利品,李隽粗略估算了一下,肉干之类的食物有三万斤左右,对于急需粮食的李隽来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但是,仍然不够一万人食用。
李隽绝对是个利益最大化者,稍一思索,马上就有了主意,把丁壮召集在一起,一百人一队,一共十一队,要他们马上去打秋风。当然,不是打老百姓的秋风,是打蒙古人的秋风。
每一队派一名侍卫当队长,因为侍卫军事素质好,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强,而这些丁壮只打了一场非常便宜的仗,称不上战斗经验,这负责人自然是非侍卫不可了。
另外,李隽把缴获来的两千多匹战马也分成十二队,每队两百多匹,配备给每队,要他们带上去打秋风。李隽的意思非常明白,配马匹给他们不是要他们骑,而是帮他们驼运东西,隐藏在这后面的意思就更明白了,就是说尽可能多打秋风,能弄到多少好处就弄多少,越多越好。反正李隽的胃口大,不嫌多。
侍卫跟随李隽日久,明白李隽的意思,接受命令后高高兴兴地去了。他们知道,李隽如此做法,无异于要他们放开手脚去做,他们哪会不高兴得要死。
安排好打秋风一事,李隽马上派人打扫战场,把散落的武器,粮食收捡回去。至于蒙古军卒的尸体,就只有喂野狗一途了,不是李隽心狠不给他们收尸,而是根本就没有时间,李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他非常清楚,这一战虽然胜了,大批的蒙古军队肯定会跟踪而至,更加惨烈的战斗还在后面,他要先行准备,不能把人力、时间浪费在这种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上。
事实再一次证明李隽的判断无比正确,他派出去打蒙古人秋风的丁壮七八天之后就回来了。他们之所以回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收获,而是大有收获,收获之多,多得让人难以想象。蒙古战马都是良马,然而李隽再次见到这些战马时非常惊讶,因为这些战马疲累不堪,驮运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把战马都给累得不行了,都快倒下了。
李隽看见一幕让他觉得很有趣的现象,那些战马驮运的东西一御下来,无不是欢蹦乱跳,高兴得象孩子,不住嘶鸣。不用想都知道,他们是因为终于摆脱了干苦力而高兴。
牛远辉见着李隽的第一句话就是:“大人,要是马匹多的话,我们绝对不回来。”他们是收获的东西太多了,多得带不动了,不得不返程。
收获之所以如此丰厚,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蒙古人根本就想不到李隽在打了胜仗之后敢把丁壮化整为零去打秋风,出其不意之下要想收获不丰厚都不行。
据参加这次行动的丁壮们后来回忆说:“鞑子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趁黑摸过去,把他们杀了,把他们的东西装在马上驮着就走,一点也不费事。”
这次行动的负责人是侍卫,他们都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兵,知道他们人少,不能在大白天行动,等到晚上采取行动,蒙古人根本就没有防备,要不倒霉都不行。
再者,他们只找弱小目标下手,对于驻有大量蒙古军队,他们无法啃得下的目标绝对不下手。因而,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
除了蒙古人以外,还有一种人也是他们下手的目标,就是和蒙古人靠得太近的大户人家也是他们的猎物。蒙古人占领中原四十多年了,和蒙古人靠得近的大户不在少数,要找几个目标还不是小菜一碟。
对于这次行动,李隽非常满意。最让李隽满意的是他们带回来的主要是粮食,侍卫们当然知道李隽最想要的就是粮食,自然是不会让李隽失望。李隽粗略估计了一下,每匹战马至少驮运了两百多斤粮食,两千多匹战马至少就有四五十万斤粮食。
这些丁壮真的是太可爱了,他们不仅要战马驮运东西,自己也当起了脚力,每人都背的有粮食回来,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肩挑背扛惯了,这一背至少有一百斤,这就不下十万斤粮食。
光是这次行动,弄到的粮食至少有五十万斤,加上打猎所得,先前的节省,李隽掌握的粮食足以支持一个多两个月,李隽大大地松口气。
这次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意义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忽必烈的评论就知道了。忽必烈许久以后认识到这次行动的意义时是如此说的:“他是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无论到哪里都会闹起事儿来。镇压几个南逃的叛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这样的奏章我看都不用看,然而给他一卷入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居然把这些农夫聚在一起不说,还打造成了一以能征善战的优秀军队,让我们在中原大战时吃足了苦头。”
“说句实在话,要把用惯了农具的农夫打造成一支优秀的军队难度非常之大,更不用说还是在他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没有吃没有武器,就更难了。”
“但是,他有一双神奇的大手,他只要神奇地一推,这支农民队伍就变成了精锐部队,非常让人难以置信。”
最后,他感叹之极“既生我忽必烈,何生赵祺?喻亮不并世,不会有三国故事,我与他不同世而生,我必然会功盖三王五帝,成就一番大业!天呼,天呼!”
忽必烈这话是什么时间说的呢?是他死之前说的,可以说是他的临终遗言。
正如忽必烈的说,李隽真的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正是在他的推动之下,中原百姓反对蒙古统治的斗争篷勃发展,给宋军北伐以有力的支援。
“有了粮食,不用愁吃了;有了武器,可以把他们好好武装起来。把他们打造成一支精锐的军队,好好在中原闹闹。动静越大,对我们越是有利!”深谋远虑的李隽开始运筹下一步棋了。
第225章 忽必烈的反应
忽必烈坐在宝座上,看着扬明道长大袖飘飘而入,眼中闪烁着神光,一动不动地盯着扬明道长,要是扬明道长是磁石的话,忽必烈就是给他吸引的磁铁。
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按理不会如此盯着一个使臣,但是扬明道长的身份有些特别,一袭道袍在身,高大的身材很有虎气,完全没有出家人那种飘飘若仙的出尘之姿,倒象是久在官场打滚的士绅。
南宋居然派出一个道士来当使臣,这种事情恐怕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先例,即使传说中的太公玄乎其玄,也没有以道士身份去当过使臣,这事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由不得忽必烈不好奇。
不仅忽必烈好奇,就是他那些文武大臣也是好奇,以打量宝贝的眼神看着扬明道长,要不是至尊当前,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肯定是早就议论纷纷了。虽然他们没有说出来,他们的心里不知道奇怪了多少回。
扬明道长单手打个问询,向忽必烈施礼,道:“贫道扬明见过陛下。”
忽必烈脸一沉,眼中闪着神光,威严地道:“见了朕,为何礼数有亏?”他是想要扬明给他行跪拜大礼,倒不是忽必烈在乎这点礼数,而是他想借此机会折辱一下扬明道长,故意如此说话。
“陛下此言差也。”扬明不卑不亢地道:“扬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既入道门当以道门之礼相见。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不亦以道礼相见乎?”他也不含糊,心如明镜似的,知道忽必烈是想以此为托辞,行折辱他之实,才不会上忽必烈的圈套。
忽必烈雄材略,很得群臣爱戴,扬明如此当着群臣的面直斥其非,立时引起了群臣的不满,立即喝斥起,而扬明道长一副波澜不起的模样,好象群臣那些嘈杂之音不存在似的,真的是充耳不闻了。
忽必烈挥手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