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锦衣风流(苹果)-第2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德感激的看着宋楠道:“可不是么?大家都说皇上好做,其实个中苦楚有谁知晓?”
宋楠道:“请皇上保重龙体,不可过于操劳。”
正德叹道:“若操劳便可解决事情,那朕倒也愿意操劳一些,但问题是,朕也是力不从心。这才鞑子气势汹汹,我大明连战连败,已经损失了八万兵马,形势已经刻不容缓了,在不能阻挡鞑子的进攻之势,怕是不日便打到京城了。朕心里像火一样的烧,可偏偏满朝文武没有能替朕分忧的。常宁、徐光祚都让朕很失望,昨日赶去西北的陆完也吃了个败仗,将安远给丢了,现在大军撤退在庄浪镇境内,凭借着天梯山地势苦苦支撑。陆完的折子上甚是悲观,说恐撑不过三天,庄浪镇便要守不住,庄浪一失,便直接威胁到陕西中腹了。无能之辈,平日嘴呱呱的全是豪言壮语,一到战场上便成了任人宰割的货色,朕真是气的吐血。”
宋楠当然知道这一切,陆完去西北坐镇,想去挽回败局,不自量力的将徐光祚的残兵集结起来,想从安远侧翼攻击鞑子侧后,却被鞑子抓住机会实行了反包围。若非杨一清当机立断,强烈建议立刻放弃安远,四万多明军恐怕也要交代在安远。
“其实,朕一开始便选错了人,朕后悔死了,一开始朕便打算让你去对付鞑子的。但因为某些原因之故,朕又信了他们的话;当时你说鞑子有阴谋,他们都不信,朕也不信,现在看来,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朕为当时的不智后悔不已。”正德诚恳道。
宋楠轻轻点头道:“皇上不必自责,当时我也是臆测,也没有证据佐证,只是基于用兵的常识揣测罢了。鞑子奸猾的很,用了阴谋诡计,也不怪咱们中了圈套。”
正德叹道:“话虽如此,总是我们掉以轻心了,朕觉得,如今这个形势,还得你出马为好。前日早朝你虽当庭拒绝了此事,朕还是命他们去劝说你,朕相信你不是不识大体之人,朕知道这段时间你心里定然不太高兴,但这是我大明君臣之间的事情。现在面对的是鞑子敌寇,那些事与之相比应该不足为谈了。”
宋楠点头道:“臣很早就说过,臣的忠心不容置疑,臣对皇上之心可昭日月,臣也做了些错事,但皇上对臣也仁至义尽,当此皇上和国家危难之时,臣自然是义不容辞。”
正德伸手拉住宋楠的手道:“朕就知道,你不会不帮朕。有人建议我下旨命你前往,朕心里明白,朕无需那么做;因为你无需强迫也会帮朕;朕仔细想过此事,其实在朕心里,和你之间不仅仅是君臣之义,还有些他人不知道的关系在其中。有些事用不着多说,也能明白。”
宋楠微笑道:“皇上这几年的口才也是长进了不少,比臣还能说了。”
正德哈哈笑道:“朕是皇上,自然要处处出色才成。说说,你哪一天率兵出发?这件事可是刻不容缓呢。”
宋楠微微摇头道:“皇上,急不得。”
“怎么?”正德皱眉道。
“臣之所以之前不愿接手,便是因为无必胜把握,臣并非无所事事,这段日子臣对鞑子这次的兵马做了研究,臣认为,要想战而胜之,须得皇上答应我的一些条件,不然,恐怕很难。”
正德道:“只要能赶走他们,朕什么样的条件不能答应?”
宋楠摇头道:“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条件皇上自然可以答应,但大臣们未必会答应,而且牵扯甚广,影响甚远;但这一切都是臣经过深思熟虑而得。今夜来见皇上,便是要将这些事情和盘托出,请皇上定夺。”
第六九零章讨价还价(续)
正德见宋楠说的郑重,表情也随之严肃起来,皱眉道:“什么样的条件呢?朕倒是被你弄得有些紧张了。。”
宋楠道:“皇上,自鞑子入侵以来,臣虽未参与此事,但却一直给予关注;西北锦衣卫各千户所也不断的搜集关于鞑子的情报。臣认为,此次鞑子入侵是有预谋,做好了万全准备的,今次不同以往,不再是小规模的袭扰掠夺,而是大举入侵。”
正德道:“显然是这样。”
宋楠道:“臣相信皇上和诸位大人们已经分析过这个问题,若说这十余万鞑子兵便想灭我大明,那还只是说说而已,但这十余万鞑子兵的战力,已经让我们亲眼目睹;数月时间,不但八万将士阵亡,还丢了西北十几座州府;按理说敌我两军兵力相差不甚多少,难道说我大明士兵真的不堪一击么?”
正德皱眉道:“是啊,朕也在想这个问题,要说鞑子强悍那是一直以来的事情,生于贫瘠苦寒之地的鞑靼人也许比我大明士兵更加善于作战,但这么多年来,在边镇上对恃,我们不也没吃多大的亏么?为何这一次便如摧枯拉朽一般便完全挡不住呢。朕想的睡不着觉,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想来想去,也只能归咎于主帅的无能了。”
宋楠摇摇头道:“皇上,领军之帅的谋略是一方面因素而已,常宁、徐光祚等人都死身经百战之人,即便在谋略上有些过失,那也不至于溃败若斯。况且,如今在前线的将领都是西北领军的诸将,谁不是跟鞑子交手多年,为何这一次便挡不住?”
“那依你看,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正德问道。
宋楠道:“能让本就实力相当的两只兵马忽然间打破平衡,排除其他非主要的因素,只能是因为有一方拥有了装备上的绝对碾压。据臣所知,此次鞑子兵携带巨型火炮数百门,还有火器战车数百架,不知皇上可知道此事?”
正德讶然道:“你是说这些火器太厉害?不对呀,朕也命神机营调拨了百余门盏口将军赶赴西北助战,火器上我们应该不吃亏才是。”
宋楠摇头道:“非臣长他人威风,盏口将军固然威力不俗,但此炮的弊端皇上恐怕也知道。此炮受炮膛所限,发射数十枚炮弹后便只能报废,否则便会炸膛,伤及自身。而朝廷这几年新铸的盏口将军不足百余门,神机营里的那些破烂货哪里能派上用场?据臣所知,此次鞑子所携的巨炮乃是鞑子穷尽国力从北方莫斯科大公国重金购买;臣的手下缇骑哨探亲临现场观看战斗,称此炮远可射六七里,在目力不及的范围之外,便可对我城池进行轰炸。而且,此炮炮弹硕大,威力强劲,昼夜轰击,竟无停歇之时。可见这种炮膛比我盏口将军的炮膛要厉害的多,绝无报废之事。”
正德皱眉道:“这些事,朕怎么不知道?朕只知道鞑子也有火器,却不知鞑子拥有如此厉害的火器;战报上为何只字未提?”
宋楠道:“这些事兵部是一定知道的,陆完不提,或许是这些事情无需让皇上操心,又或者根本没有重视此事,没找到原因。”
正德道:“然则,你认为正是因为这种强力火器,导致我大明军队不是敌手?”
宋楠道:“不仅是这种大炮,鞑子购买的百余门战车,拥有里许之外的轰击能力,我将之称为‘山炮’,这山炮轻便灵活,十余人便可推动腾挪,一马便可拉行,炮弹虽小,但威力同样厉害。还有鞑子所携带的攻城器械,我大明的攻城云梯本是机密,但此次也出现在鞑子阵中,可见鞑子一切都有备而来。”
“你是说有人泄露了我大明军事机密?”正德神经兮兮的脑补起阴谋论来。
“那倒未必,这几年鞑子有的是时间打探窥伺,这种玩意又非什么难以伪造之物,有心人只要肯打探花功夫,那是不难窃取的。臣的意思是,鞑子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花了血本下了大功夫,他们能取胜,固然有他们的道理。您想,鞑子尚不见踪影的时候,城中便落下炮弹来,炸的城里人仰马翻,这对军民士气是种什么样的打击?而鞑子进攻城池之前,总是会将城池轰炸的千疮百孔,待我军民疲惫不堪之时,发动攻城作战,谁能抵挡?”
正德喃喃道:“原来如此,好比人家拿着大铁锤,我们只拿着短木棍,在气势和实力上便已经输了。宋楠,照你这么说,朕便是将神机营京营都派去打仗,也未必能赢得了鞑子了?”
宋楠微笑道:“那倒也未必,毕竟鞑子倾全部之力,兵力也不会超出三十万,我大明举全国之兵可达百万,他们的火器凶狠,但这些东西岂会无限的使用?臣知道火器的金贵之处,不仅是威力巨大,还在于耗费甚巨。想那鞑靼小国,这几年节衣缩食,又能在莫斯科大公国买来多少弹药?莫斯科大公国也不是傻子,他们绝不会将制作的程序工艺告知鞑靼人,鞑靼人只能花钱买成品,价格上也肯定高的离谱。把秃猛可这次孤注一掷,若不能在我大明身上捞到好处,打赢这场战争,他的鞑靼国便要陷入困顿之局了。”
正德送了口气道:“原来如此,朕这可安心了,鞑子还没本事灭我大明,他们自己的日子也难过的很。”
宋楠点头道:“确实如此,但是战争要考虑诸多因素,我们怎么可能调集全国之兵御敌?那样对我大明来说,即便战胜鞑子,数年也难恢复元气。付出的人力财力的损毁伤亡也将难以胜数。这场仗要胜,但也要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程度内,或者说咱们能从中得到好处,那便是战胜鞑子的意义。”
正德眼睛发亮,喜道:“这些你都有了对策了,是么?”
宋楠微笑点头道:“当然,否则我今晚便不来见皇上了。”
正德高兴地手舞足蹈,声音颤抖道:“告诉朕,你打算怎么做?”
宋楠静静道:“皇上可还记得去年夏天,臣陪皇上去南城十里庄我庄园所辖的小山上的事情么?”
正德皱眉回想了片刻,点头道:“你是说,你的那个什么所谓的兵工厂?”
宋楠点头道:“是,皇上曾亲眼目睹了臣试射的多管火铳的威力,臣称之为火箭炮,臣若要领军出征,便要携带这种火箭炮出征;既然鞑子有厉害的火器,我大明也该亮亮新火器了,臣断定,这新火器必将在西北战场上大放异彩。”
正德愕然道:“你是要拿这玩意儿去和鞑子拼火器?”
宋楠道:“是啊,火器虽未必能碾压,但起码要对等,这样才有一战的资本。”
“可是朕记得,朕曾下令不让你再继续制造下去……”
“这个……皇上恕罪,臣没有遵旨,臣的兵工厂一直在制造和研制,之前皇上看到的那一款已经改进了五次,最新的一款火箭炮是八十一管火箭炮,射程已经达到了两千步之外了。”
“……你敢抗旨造火器?”正德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些事皇上回头再跟臣算账吧,臣造这些可不是大逆不道,正是有备无患;瞧见没,现在就派上用场了。”
“……好吧,朕暂且不追究此事,既然你确定此物能成为御敌神器,朕便准你带着他们上战场便是。”
宋楠抹了抹额头上的汗,低声道:“别忙,这么不是皇上说带着便带着,皇上可知道臣为了研制这种火器花了多少么?臣的兵工厂中安置了两千多名工匠,即便是皇上说不许我继续造的时候,臣也花银子养着他们;几千人养了一年时间,花的银子不计其数。”
正德愕然道:“你是何意?”
宋楠道:“皇上,真人不说假话,兵工厂的投入我可以自己承担,但这些火器要是随军使用,朝廷不能不出银子采购,不然,我全部身家搭进去,全家老少,兵工厂的数千人手都要喝西北风了。”
正德一拍额头道:“确实如此;银子朝廷出便是,你和兵部武备司的人定下价格,签订一个协议便是,朕反正是准了。”
宋楠摇头道:“不,我只和皇上打交道,不和武备司扯皮。此次我要首批带两百门火箭炮随军,炮弹五万发,每门火箭炮一万两银子,炮弹二十两银子,总计需要朝廷花费三百万两银子。另外,请皇上给予臣这兵工厂合理的身份,免得有人背后鸹噪,给臣一个兵工厂总督的名号。还有,臣的这个兵工厂不能隶属兵部管辖,要管的话便直接受皇上管辖便是。”
正德半张着嘴巴,指着宋楠结结巴巴道:“你……你这是要发国难财啊。”
第六九一章初议复套
宋楠从怀中掏出一叠纸张来,躬身放在正德膝上,正德道:“这是什么?”
宋楠道:“兵工厂建立一年来所有花销的明细出入以及总账,请皇上御览。。。”
正德愕然道:“你给朕看这个作甚?”
“皇上不是说臣发国难之财么?臣便让皇上瞧瞧为了这座兵工厂臣花费了多少银子,里里外外,从人工到物资,方方面面的投资,臣已经投入了五百多万两银子。臣从建立此厂之处,宗旨便是研发武备火器,装备大明军队,让我大明军队无敌于天下,从未想过从中牟利。这些银子是臣集资而来的,皇上听外界传言臣开发白纸坊赚了多少多少银子的事,但皇上可知道,这些银子可不是我一个人所有,臣只是里边的小股东而已,分到手也不过几十万两罢了。臣说服他们讲银子投入兵工厂中,本就是件冒险的事情,皇上不准制造火器的事情臣都没敢跟他们说,只要一说出来,恐怕臣的门前天天要围着大批要债的债主了。”
正德愣道:“居然还有这样的事?”
宋楠道:“皇上可派人去查,臣可一句假话也没说。您想想,臣要为了赚钱,为何不去开发地产,做其他生意;哪一项不比搞什么火器兵工厂安稳赚钱?为何来趟这浑水?还不是因为臣的一片拳拳报国之心么?臣就担心有一天我大明军队不是他国的敌手。兵者,国之大事。故而从武备上入手,乃是最为快捷提高实力的办法,皇上焉能误会我这一片苦心。”
正德被宋楠这一番话说的颇为感动,没想到宋楠竟然如此忠心,比其他任何人都关心大明社稷的存亡,自己还说他发国难财,这也太伤他心了。
“皇上若觉得臣是发国难财,朝廷可以不采购,臣也可以不用这些火器,皇上要臣去西北,臣遵命便是,但是胜败之数臣不敢保证,步了徐光祚的后尘,皇上可不要怪我,臣不是无能,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正德摆手道:“说这些作甚?朕只是随口开个玩笑罢了,准了你便是。三百万两银子,户部要闹翻天了。”
宋楠哼了一声道:“三百万两就算多么?在这之后,我还需要采购三百万两的火器随军呢。”
正德吓了一跳,叫道:“你还要?两百门还不够?”
宋楠道:“赶走西北的十几万鞑子或许够了,但要想一劳永逸,那还需大批的火器。”
正德愕然道:“一劳永逸?”
宋楠道:“臣所提的第二个条件便是这件事,须得皇上定下方略。臣认为,我们跟鞑子这么无限制的对持下去不知何时才是个头;臣这断时间,不仅是关注战事,还细细思量了为何我大明边陲总是难以长治久安的原因,在咨询了不少有识之士之后,臣综合自己的判断得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什么原因?”正德极为感兴趣。
“河套既失,边镇难安。一切的缘由都在于河套地区的丢失,臣此次请皇上下旨,驱逐鞑子之后,准许臣率兵收复河套,将鞑子赶回狼山、阴山、大青山以北的荒原上去,让他们失去河套水草肥美之地,从此再无力恢复生气,无力进犯我大明边陲。”
正德脑子里一片浆糊,他压根不明白宋楠说的什么河套问题是怎么一回事,他也不懂这些战略上的大局观,但他从宋楠的神态和口气中听出宋楠说的是一件大事,一件极大的大事。宋楠的意思好像是说,不仅要驱逐走入侵西北的鞑靼人,还要将他们赶的更远,赶到天边去,永远不要烦自己。
所谓河套地区,通俗来说,是指黄河几字湾流经的大片流域,黄河充沛的水资源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北方的鱼米之地;从贺兰山到大同宣府以北的大片区域,水草肥美,物产丰富,是块膏腴之地。
大明朝建国之初,在河套地区的防御是以大宁、东胜、开平三卫连成一线,形成一个防御体系;正值小冰川时代的来临,北方气候严寒,冰雪难消,孤悬于外的大宁东胜两卫无法屯田自足,朝廷的物资也难以运抵补给,不久后,大宁东胜两卫便宣布撤销。剩下开平一卫独木难支,终于在宣德五年宣布撤销,所属全部百姓随之内迁安置在河北山西凤阳府一带。
而永乐大帝起兵之时,借用了原属宁王的蒙古军队协助,后来永乐登基之时,便索性将原来大宁卫的地盘送给了蒙古人。
表面看起来,永乐帝当年放弃大宁东胜卫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防线的遥远漫长,补给的困难,防御的诸般难处,以及寒冷的天气,都似乎预示着收缩防线到长城以内防守乃是上佳之策。但其实,收缩防线便预示着放弃长城以北的大片地域,蒙古各部落纷纷往南迁移,最后整个河套地区尽数被蒙古人所占据;而这里充沛的水资源,丰富的物产,也让占据此处的蒙古人乐不思蜀,这里几乎成了蒙古人的大本营。
然而,弊端还不在于这么一处,由于放弃河套地区,导致了蒙古鞑子可以直接和大明朝的几大边镇对峙,等于洞开了北方的防御纵深,在门口养了一群狼。固然大门坚固,防御严密,但狼总归是狼,他们总归要择人而噬。
正统十四年夏,蒙古狼露出了獠牙,蒙古大汗也先挥军兵分数路东进南下,东面攻击的是大明控制的辽东,而南边攻击的是甘肃、大同、宣府一线。之所以能这么快便攻击到大同宣府这些边陲重镇,便是因为河套控制在鞑子手中,他们并不需要越过狼山阴山大青山远奔而来,而是装个身便将屠刀砍向大明的大门。
在后来,众所周知的土木堡之败,大明元气大伤,与其说土木堡之变是王振这个太监的责任,还不如说,追本溯源,当年大明放弃大宁东胜开平三卫,失去对河套的控制,便是为后来的败局埋下了祸根。
自此之后,大明边镇永无宁日,每一年在九边重镇发生的大小战役不下千起,大明朝也被迫花费巨大精力防御九边重镇,被折腾的筋疲力尽。
在辽东一带,设立的奴儿干都司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大明失去了对东北辽东的控制,在九边以北,鞑子肆虐于河套及漠北,大明朝自长城一线往北都已经失去了开国之初的控制力。
宋楠今天所说的便是关于河套的得失问题,宋楠原本并不太懂大局上的布局,但这几年,宋楠读的书多了,见得人多了,每每和一些有见识的人谈论时事,不免涉及这些话题。一来二去,引发了宋楠对于这些故去之事的思考。这次鞑子大举来犯,勾起了宋楠对于此事的思索,宋楠这才提及了此事。
但其实,复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正德点了头便成了,打败鞑子夺取河套是一回事,真正能复套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能否守住河套,在黄河以北建立稳固的防守体系,这才是关键所在。而这一切,将要花费的钱银数不胜数,将要付出的代价也将大到咂舌;河套地区已经被鞑子视为核心地区,也是战略要地,岂是一个说复便复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宋楠要提出来,宋楠并未估算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朝廷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宋楠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大明朝想要建设成为强国,想要长治久安,就不能允许有人在卧榻边捣乱。辛辛苦苦休养生息了数年的时间,朝庭好不容易缓过气来,鞑子一场入侵之战,又将耗费掉所有的积累,长此以往如何能强国富民?
既如此,不如一了百了解决这个问题,长痛不如短痛,只有彻底解决北方的毒瘤,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第六九二章出征
对于宋楠突然提出的如此重大的问题,正德虽然不太懂,但他也明白这不是自己轻易能下决定的事情。 。正德的脑子还是够聪明,既然河套地区如此重要,父皇弘治在世之时可谓励精图治,但在位十八年间,却为何没将复套的问题解决?
正德明白,自己跟父皇相比,才干眼光均相差良多,父皇做不成或者说是没把握做成的事情,自己更没有可能成功了。但鉴于这是宋楠郑重提出的建议,正德答应将此事提上议事日程,让朝中群臣公议而决。
宋楠也明白此事的艰难之处,复套是个美好的规划,但实行起来难度颇大,河套地区已经是鞑靼人的重点防御地区,想要重新夺回河套,所费兵粮钱财不在少数。且不说能否夺下河套,便是拿下了这一地区,将来所耗的筑城守堡等钱银也将是天文数字,朝廷是否会花重金去经营失而复得的这片地方才是关键,否则夺回来迟早还是要丢,夺了也无用。
“皇上,复套之议可廷议而决,臣是主张收复河套加以经营永绝边境后患的,但现在的首务还是西北的战事,如皇上和诸位大人议决此事,臣愿意担当复套作战之将。”
“朕知道了,除了你,朕也不会放心让其他人去,这件事暂且放下,你还有什么条件么?”
“臣的第三个条件便是,臣此次出征需从京营调兵,臣要带上神枢营和团营两部,外二军也要随臣前往。西北兵力略显薄弱,臣不想一味的从他处调兵增援,如今大同宣府各地均要严密防范,若再抽调兵马增援宁夏镇一带,恐有隐忧。”
正德点头道:“朕同意你的请求,神枢营和外二军本就是你所属兵马,朕也只是暂时夺了你的职位罢了,但其实朕心里一直都想着还到你的手上,这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