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铸铁柔化术,成为大商成为中国古代钢铁业的另一重大发明。铸铁炼制出来之后,因为性脆、缺乏韧性而不适合锻造优良的铁器。
  而适合锻造铁器的铸铁,因热处理的温度和方法的不同,分作白心可锻铸铁和黑心可锻铸铁两种。白心可锻铸铁具有比较高的硬度和强度,黑心可锻铸铁具有较好的耐冲击性。
  这种技术的关键是将普通铸铁长时间高温加热,使其中的化合碳发生变化,当碳的含量介于铸铁和钢之间,其性质也随之变化,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并保持了一定的硬度,这种技术叫铸铁柔化术。
  “奇思妙想,无穷无尽,人民的力量真是汪洋大海啊!”李陵手中拿着炼铁工艺的报告单感叹道,目光停在最后一页:
  炒铁和灌钢。
  炒铁是古代中国钢铁冶炼的重大发明,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炼铁术,没想到已经被积极性爆表的大商科技人才给提前上千年弄来大商了。
  这种方法是把含碳量过高的可锻铸铁加热到半流体状态,再和铁矿石粉混和起来不断“翻炒”,让铸铁中所含碳元素不断渗出、氧化,从而得到中碳钢或低碳钢。
  如果继续炒下去,就得到含碳更低的熟铁。这种方法始于西汉,东汉的《太平经》中就明确记载了炒铁技术。
  最值得惊讶的是汉代以后发明的灌钢方法,也被李陵的幸运光环照耀吸引下,穿越时空来到了李陵面前。这种方法,在《北齐书·綦母怀文传》称为“宿钢”,后世称为灌钢,又称为团钢,这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的又一重大成就。
  灌钢工艺是我国古代刃钢生产的主要方法,它以生铁和“熟铁”为原料,将它们加热到生铁熔点以上,合炼而成钢。
  其中生铁是指由矿石冶炼得到的液态铸铁,含碳量和杂质很高,性脆易碎;熟铁是指将生铁经过“炒”或“蒸”等工艺而脱碳后的铁,柔软可锻,虽然碳量降下来了,但氧化夹杂等并未减少,故需要经过反复加热锻打,以去除夹杂物,同时渗碳而增强刚硬性,成为钢。
  其中过程是将高碳含量的生铁液浇灌到红热的低碳含量的熟铁(现代钢铁技术中所谓的低碳钢或纯铁)中,相互熔融混合,直接获得刚硬的钢(现代钢铁技术中所谓的高碳钢)。
  总之,灌钢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一项杰出创造,它利用生铁含碳量较高、“熟铁”含氧化夹杂较多的特点,用“熟铁”中的氧来氧化生铁中的硅、锰、碳,造成激烈的“沸腾”,而达到去除夹杂的目的。虽操作简单,效果却十分明显,这是人类古代制钢工艺中所获得的最高成就。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商的炼铁工艺将继续光芒万丈,就拿灌钢来说,工艺类型将百花齐放,相互争辉,比如两晋南北朝时的新的灌钢技术,很有可能将在大商兴起。
  这种方法是:先将生铁炒成熟铁,然后同生铁一起加热,由于生铁的熔点低,易于熔化,待生铁熔化后,它便“灌”入熟铁中,使熟铁增碳而得到钢。
  这样,只要配好生熟铁用量的比例,就能比较准确地控制钢中含碳水平,再经过反复锻打,就可以得到质地均匀的钢材。这种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工效提高较大,因此南北朝以后成为主要炼钢方法。灌钢技术在南北朝时已相当流行,这种方法是在炒钢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又比如大宋以后的常见的灌钢工艺,也必将到来:
  第一种,生铁陷入法。
  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云:“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封泥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柔铁”即古代“熟铁”。此“封泥”的作用有三:⑴使铁料各部分均匀受热,让生铁缓慢熔化。⑵防止生铁熔化后的流失,使之更好地与柔铁作用。⑶防止和减少碳在炉气中的烧损。
  第二种,生铁覆盖法。
  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四云:“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夹)紧,生铁安置其土(上)。又用破草履盖其上(原注:粘带泥土者,故不速化),泥涂其底下。洪炉鼓鞴,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此操作比生铁陷入法又有了一些进步:⑴生铁置于“熟铁”上,熔化后向下渗淋,就增加了生、“熟”铁接触反应的机会,减少了生铁流失的机率。⑵不需封泥,而是上盖破草履,下涂泥,简化了操作。⑶“熟铁”为薄片状,增加了反应面,提高了生产率。
  第三种,生铁浇淋法。
  约始创于明代中期,清时在安徽芜湖,湖南湘潭等地都较兴盛,因传为江苏工匠始创,又名之为“苏钢”。
  明代唐顺之《武编前编》卷五“铁”条说:“熟钢无出处,以生铁合熟铁炼成,或以熟铁片夹广铁,锅涂泥入火而团之,或以生铁与‘熟铁’并铸,待其极熟,生铁欲流,则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此“熟钢”即灌钢,这里谈到两种操作,前者与沈括所云相类似,后者即是苏钢工艺。
  陈春华《嘉庆芜湖县志》卷一也有苏钢的记载:“居于廛治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须工作不啻数百人。初锻‘熟铁’于炉,徐以生镤下之,名曰穑'饱则镤不入也。于时渣滓尽去,锤而条之,乃成钢。”《光绪湘潭县志》卷十一、1935年出版的《中国实业志(湖南)》第七篇都说到湘潭苏钢是乾隆年间从芜湖传去的。可知芜湖苏钢应在清代早中期便较发达。
  与前二法相比,苏钢操作的优点是:⑴其“熟铁”仅仅是初锻过的,组织较为疏松,便增大了生、“熟”铁接触反应面,所含氧化夹杂亦较多,可提高碳氧反应的强度,增强去渣能力。并且,部分氧化亚铁可被还原,就提高了金属收得率。
  ⑵生铁不是直接覆盖于“熟铁”之上,亦非夹于“熟铁”间,从“以生铁于‘熟铁’上,擦而入之”、“徐以生镤下之”两句来看,生铁、“熟”铁是保持一定距离的,便可有控制地进行灌淋。
  据周志宏先生1938年调查,周志宏:《中国早期钢铁冶炼技术上创造性的成就》,《科学通报》1956年2月。重庆北碚苏钢亦采用类似的操作,无需封泥、涂泥,以及覆盖破草履,亦简化了工序。
  总的来看,由于铸铁和生铁炼钢法的发明与发展,大商的冶金技术在将遥遥居世界先进水平。其中碳以石墨形式存在的铸铁,根据石墨状态的不同,大体上分为三种,即:石墨是片状的为灰口铸铁;石墨呈团絮状的为可锻铸铁;石墨呈球状的为球墨铸铁。

  ☆、第四零二章 牛耕成熟

  其中,球墨铸铁是我国古代铸铁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它既有比较高的强度,又有比较高的塑性和韧性,铸造性能和加工性能都很好。不过球墨铸铁这是我国在汉代发明的,李陵所在的殷商还没有这个。
  在河南巩县铁生沟西汉中、晚期的冶铁遗址中出土的铁,经过金相检验,具有放射状的球状石墨,球化率相当于现代标准一级水平。而现代的球墨铸铁则是迟至1947年才在国外研制成功的。我国古代的铸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含硅量都偏低,也就是说,在约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我国铁器中的球状石墨,就已由低硅的生铁铸件经柔化退火的方法得到。
  球墨铸铁以其优良的性能,在使用中有时可以代替昂贵的铸钢和锻钢,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国际冶金行业过去一直认为球墨铸铁是英国人于1947年发明的。西方某些学者甚至声称,没有现代科技手段,发明球墨铸铁是不可想象的。
  1981年,我国球铁专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出土的513件古汉魏铁器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数据断定汉代我国就出现了球状石墨铸铁。
  有关论文在第18届世界科技史大会上宣读,轰动了国际铸造界和科技史界。国际冶金史专家于1987年对此进行验证后认为:古代中国已经摸索到了用铸铁柔化术制造球墨铸铁的规律,这对世界冶金史作重新分期划代具有重要意义。
  再说牛耕,现在铁器在大商已经可以很好的制造了,而且是越来越好,相应的铁犁也必然在大商出现了。
  以前中原地区使用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
  而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夏,商、西周,是中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犁,在大商就提前出现,真可谓可喜可贺!不过这种事在李陵的推动下已经太多了,早见怪不怪了!”李陵得到消息后,自也有一番喜上眉梢,不过并不强烈,哪怕:铁犁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李陵或许不难想象:犁的技术将不断改进,根据他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的见识,汉代产生的犁壁改进,那都是小儿科,印象中小说中跨到天上的曲辕犁,他完全可以指点工匠们制造出来。
  尽管他不知道历史上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而曲辕犁是隋唐时候的事了——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许多人都不了解的是,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
  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
  到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
  而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
  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
  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
  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县所踏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五日,可当牛犁一日,又不若犁之深于土。
  至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的深度。长达2。3丈,十分庞大,必须双牛才能牵挽。
  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唐代犁的复制模型。其原理为今天的机引铧式犁采用。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增加了犁评,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在古代欧洲使用的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
  这时的犁在耕田时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在欧洲,公元前一世纪使用一种新式的犁,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新式犁有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犁出来的沟又深又整齐,而取代了以前的犁田法。
  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农民用牛来犁地。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则开始用马耕田。
  另一方面,传说早在商代就用牛驾车,为套牛技术提供了积累,包括高背脊人字架、鼻环技术等等。要知道牛可不是生下来就是耕牛的,牛和耕牛是两回事:
  耕牛需要高高的肩,可以套人字架跨在脖子与肩脊中间,便于使力气而不滑脱。
  还有“牛鼻子老道”这个称呼形容倔强的道士非常普遍,那么牛鼻子为什么是倔强的代名词呢?这就和倔强的牛被穿鼻环驯服有关。
  牛是很倔强的,有个字“犟”就是牛字底,可见其脾气多么暴躁,人们常常形容某人脾气犟得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而且一面红布斗牛,也从另一方面证实牛的一根筋,蠢犟。
  首先牛的力气很大,大则难以驾驭,加上牛很蠢笨,表现出来就是很不听话,就更显得它犟了。
  然而就是这么犟的牛,却被一件小小“法宝”给制服了,这个法宝就是鼻环。
  《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而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
  乖乖地跟他走了。
  甚至《西游记》中那厉害无比的青牛,也被鼻环给制得服服帖帖,不过它的牛鼻环也比较不同凡响,那是太上老君的金刚琢。
  牛劲本身是很犟的,但是一物降一物。驯牛人在实践中得知牛的鼻中隔薄而布满神经,只要牵住并刺激牛的鼻中隔可使牛感觉到痛而乖乖地听话,并总结出用一个金属环穿过鼻中隔并套上绳子就可以牵着犟牛走。
  实现牛耕的关键技术,正是小物件──牛鼻环。牛鼻环又叫牛鼻圈,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后期,是古代劳动人民为了防止牛拉犁累时,发脾气误伤人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拴牵牛器件。
  牛鼻环乍一看,是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但它巧妙地解决了降服犟牛的技术难题,是我们祖先富有聪明才智的反映。这个小物件,使牛耕得以推广与普及,可以说是派上了大用场。
  “牛,穿了鼻环,还忍不住诱惑啊!”牛在实际生活中,真是听闹心的。
  耕地的时候,爱吃庄家秧苗、路边嫩草不听话怎么办?
  聪明人很多,有的给牛蒙眼睛让它看不见,“眼不见心为净”嘛;也有的给牛眼前挂青草吊着它,吊胃口吊的十足;当然,李陵见识到这一幕之后,又想到了一个物件:牛笼头。
  笼头,指牲口用的头部套具,通常带有可以系上绳索的鼻羁和脖套,用绳子或皮革等做成。而牛龙头多为竹篾、荆条编制。
  这和马笼头不同,马笼头又叫“辔”,用以御马和约束马的马首挽具,包括络头、嚼子(口衔)、缰绳,还有
  其他附属物。
  而牛笼头就更更简单了,相当于口罩,套住它的嘴巴,不让它乱吃东西而已。
  “这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李陵为自己的“拿来主义”发明,感到“骄傲”,对付牛就跟对付三岁小孩一样啊,它们太淘气了。

  ☆、第四零三章 精耕细作

  至此牛耕终于在李陵的紧紧盯着下,开始走向大商每一个角落,大商的新时代来临了,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石器锄耕”——春秋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历史在这里已经拐了一个大弯。
  田间地头到处可见或两头或三头牛在拉犁耕作:
  农民们先把牛绠绳拴好,牛套整理好,然后把牛套在一起,扎好肚带,再扯一根缰绳系在牛耳上,农夫通过扯拽缰绳来“指挥”控制牛的行进方向,农夫一手扶犁,一手执鞭、扯缰绳进行耕作。
  多么美好的田园画面啊!
  不过李陵也知道,农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精耕、化肥、农药、套种?那是万里长征才走了一小步啊!
  要知道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才算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并以耕—耙—耱为体系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当然那时候还是直辕犁,但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
  大商在李陵的指点下,有了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至于曲辕梨的改进,比如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等等,这些就需要在实际生产中,持续摸索了。
  我们很少人知道:正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原因在于:石制和木制农具的工作效率很低,不可能精耕细作。原历史时空商和西周虽有青铜农具,但使用不广,铁农具出现于春秋,至战国而广泛使用,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这一切大商已经有了,那么自然而然,精耕细作便在大商孕育而生了。
  历史书上这样记载:“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李陵附身纣王所在的大商,不需要多么精深的精耕细作技术,他不着急,可以慢慢来,只要个大体框架就可以了。
  精耕细作,有个专业的解释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
  垄作法:在高于地面的土埨上栽种作物的耕作方式。中国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多用于栽培玉米、高粱、甜菜等旱地作物,其他地区主要用于栽培甘薯、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
  垄由高凸的垄台和低凹的垄沟组成。其优点:
  垄台土层厚,土壤空隙度大,不易板结,利于作物根系生长;
  垄作地表面积比平地增加20%~30%,昼间土温比平地增高2~3℃,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光合产物积累;
  垄台与垄沟位差大,利于排水防涝,干旱时可顺沟灌水以免受旱;
  垄台能阻风和降低风速;利于集中施肥。
  垄的高低、垄距、垄向因作物种类、土质、气候和地势而异。作垄方法有整地后起垄和不整地直接起垄以及山坡地等高起垄。
  北方抗旱耕作以“蓄墒保墒”为中心。最早出现的一种抗旱耕作法可能是畎亩法。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
  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
  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就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抗旱主要体现在“上田弃亩”之中。西汉的代田法便将“上田弃亩”的抗旱原理发扬光大,其具体作法是:在长方形的一亩地面上作三甽(沟)三垄,甽宽深各一尺,垄宽与甽同,甽垄相间,每年更换位置一次,故名代田。
  代田法的技术特点:一是沟垄相间。种子播种在沟中,待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将垄土壅苗。其作用是防风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实际上体现了畎亩法中“上田弃亩”的原则。
  二是沟垄互换。垄和沟的位置逐年轮换,今年的垄,明年变为沟;今年的沟,明年变为垄,这也就是代田法得名之由来。由于代田总是在沟里播种,垄沟互换就达到了土地轮番利用与休闲,体现了“劳者欲息,息者欲劳”的原则。
  三是耕耨结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开沟起垄,等到出苗以后,又要通过中耕除草来平垄,将垄上之土填回到垄沟,起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所谓“耕”,就是犁地翻土,“耙”就是用铁齿楱、铁齿杷等把土块耙碎,可以用钉耙打土块敲碎,再用铁齿楱用牛牵引耙地,人站在或坐在铁齿楱上驾牛,以增加重量,压碎中小土块。
  “耢”也就是“摩”、“耱”、“盖”。先秦秦汉时期称碎土与平整耕地这道工序作“耰”或“耨”。
  秦汉时期的“耰”,是手执的木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耢也是用牛牵引,耢一般没有齿,用柳条或树枝等编成,驾驶者通常也是站在或坐在耢上。
  耕耙耱技术:就是要把土块弄碎,在地面形成一层松软的土层,切断土中的毛细管,尽可能地减少水分蒸发,起保墒防旱作用。这也就是《齐民要术·耕田篇》所说的“再劳地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