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留王道:“那么,你是个忠臣了?不是来劫驾?而是来保驾的?”
  董卓连忙答应:“当然,当然,臣就是来保驾的。”
  陈留王一听董卓这么说,语气里加上了三分威严,三分肃穆道:“既然是来保驾的,皇帝就在这里,你为何至今连马都不下?”
  董卓一听赶忙下马,跪在道边。陈留王这才满意,说道:“董卓,你今天既然是来保驾的,那么就赶快把我们护送回京,你放心,你的功劳,皇帝一定会记住的。”
  就这样这董卓借着这个机会进了京,一发不可收拾,然后还有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传国玉玺不见了!
  李陵放任董卓施为,正合他的本意,大汉朝已经腐朽不堪了,就犹如重病垂危的人,重病还需重药治,李陵就是要借董卓的手,大力整顿朝堂。
  至于会不会hold不住董卓?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失控,手握一大把封神牌的男人,怎么可能会怕区区一个老流氓,别看董卓以后会嚣张至极,但到时候还不是任他拿捏。
  “就跟割韭菜一样轻松惬意!”李陵如是觉得。
  然而当他听到“传国玉玺不见了!”时,也是震惊了!这时候他才想起来,《三国演义》中的确有这段,而且后来玉玺被诸侯之一的孙坚率先找到,被其视之为吉祥之兆,有心将玉玺占为己有。
  然后是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了盟主袁绍。袁绍也想要这传国玉玺,就又演出了好多幕大戏来。
  有人说袁绍立即扣押孙坚的妻子逼孙坚交出了玉玺;三国演义则说孙坚带着玉玺返回长沙,在路上被和袁绍一伙的刘表截击而死,后来玉玺落入袁术手中。
  不管怎么说,袁绍也好,袁术也好,最后都被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给打败了,传国玉玺重新回到了汉献帝的手里。
  历史上的玉玺是秦朝以后历代帝王相传的印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称之为“天子玺”。
  据史书记载,此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方圆四寸,螭虎纽,一说龙鱼凤鸟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从此,历代帝王无不把传国玉玺当作权力的重要象征,当作一统天下的象征。传国玉玺不仅成为了野心家觊觎和割据君王争夺的目标,也是中央王朝后宫的珍宝,国之重器。
  得到玉玺的人将玉玺解释成自己“受命于天”的表现;而一旦失去玉玺则悲视作王朝“气数已尽”的表现。
  如果有哪个皇帝登基的时候没有传国玉玺捧在手里,就被讥为“白版皇帝”。意思是说你这个皇帝是自己封的,根本没有办法证明。他们发出去的没有玉玺印章的诏书自然也不那么令人信服了。

  ☆、第四五六章 传国玉玺坎坷路

  “这可如何是好!?”李陵得知玉玺丢失后,也是傻眼啊。
  本来他只是打算借董卓的手,来设局惩处对大汉朝二心的人。现在好了,玉玺丢了,事情将更麻烦。
  “先再造一个?”李陵突发奇想道。
  只是这材料就是一个大问题!传国玉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这“和氏璧”可是古今罕有的绝世宝玉。
  据说春秋时的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认定是稀世珍宝,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难以判断,就叫玉工来辨识一下。
  恰好这宝玉属于深藏不露的那种类型,楚国的玉工看不到它的宝贝之处,就说是一块普通石头。这下可害惨了卞和。卞和以欺君罪被砍去左脚,落下了终身残疾。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一次献上宝玉。楚武王和玉工们又一次冤枉了卞和,卞和再次被判处欺君罪,连右脚也被砍去了。
  楚文王即位后,年老的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号啕大哭。楚文王知道后很奇怪,派人去问。卞和说:“我并不是悲叹自己的命运,还是为手中的宝玉被世人看作是普通石头感到悲哀。总有一天会有人证明我没有撒谎的。”
  楚文王就叫人将卞和的石头剖开,细心考察,果然雕琢出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因此得名。
  奇怪的是,和氏璧诞生后,围绕在它身上的传奇接二连三地发生了。楚威王时,昭阳灭亡越国,为楚国建立了大功,得到了和氏璧的赏赐,和氏璧进入了“流通渠道”。
  后来昭阳出游赤山,赤山下有很深的水潭。昭阳是个很喜欢炫耀的人,在水潭畔高楼里宴请宾客,拿出和氏璧来让大家鉴赏。
  根据在场人事后回忆,当时水潭中突然跃起一条大鱼,足足有一丈多大。这条大鱼还带出了一群各式各样的小鱼来,大家都觉得很稀奇,都跑到水边去看鱼了。
  等大家赞不绝口地回到房间后,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镇惊沮丧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怀疑是门人张仪偷的,对可怜的张仪是严刑拷打,死命要审出宝贝的下落来。
  可事实不是张仪偷得,再怎么打也打不出宝玉来啊?结果是张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休养后背楚入魏,最后入秦帮着秦国人出谋划策,专门和楚国人作对,和氏璧没有找回来,楚国反而是多了一个死敌。
  和氏璧其实是被其他人偷盗的。昭阳在楚国的势力很大,在失窃后出千金悬赏,追查和氏璧下落。风声实在太紧了,偷盗者在很长时间里都不能将和氏璧“脱手”。
  后来,赵惠文王时期,和氏璧突然出现在了赵国首都邯郸。内侍缪贤只用了五百金就买到了这个宝贝,喜欢得了不得。
  赵惠文王知道后,多次暗示缪贤将宝玉送给自己,缪贤就是舍不得,赵王急了,干脆派兵到缪贤家生抢和氏璧。
  这事闹得很大,让西边的秦昭襄王知道了,秦王就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当时秦强赵弱,赵惠文王怀抱着宝玉,急得不知所措,下人蔺相如临危请命,引出了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来。
  之后和氏璧长期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直到公元前228年,秦破赵,和氏璧这才落入秦国人手中。
  和氏璧与生俱来的曲折命运,似乎预示着用它加工制作的传国玉玺的多舛命运。秦始皇用它造至高无上的玉玺,本来希望这个皇权的象征能够世世代代在嬴姓子孙手中传下去,永保江山。不料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秦朝迅速灭亡,和氏璧造就的传国玉玺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历程,并最终湮没无闻,成为了一大历史谜团。
  这里又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湖面风浪骤起,秦始皇的御舟眼看就要被风浪给颠覆了,秦始皇情急之中,把传国玉玺抛入湖中。
  然后奇怪的事发生了,洞庭湖顷刻间水平浪静,秦始皇一行得以平安过湖。八年后,秦始皇出巡道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拿着玉玺站在道中,对秦始皇说:
  “玉玺还给祖龙(指秦始皇)。”
  说完,那人就不见了踪影。传国玉玺重新进入秦国手中。这个故事对塑造秦始皇的光辉伟大形象很有帮助,所以被秦朝广为宣传。
  能够被历史证实的是公元前206年的10月,刘邦率农民起义军打到了咸阳霸上,秦王子婴投向,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
  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将它作为了心王朝的传国玉玺。刘邦也希望玉玺能够在刘家世世传受,将它称作“汉传国玺”或“汉传国宝”,传国玉玺珍藏在长乐宫。
  西汉末,王莽篡权。他要改朝登基,需要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当时玉玺由他的姑姑,汉孝元太后王政君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的感情比对王家要深,就是不交出玉玺。
  最后王莽命弟弟、安阳侯王舜逼老太后交出玉玺。王舜撂下了狠话,说这玉玺是不交也得交了。王政君早先对王莽等人印象很好,现在感觉被虚伪的侄子给骗了,哭骂着将玉玺掷到地上。
  王舜慌忙将玉玺捡起来,可惜玉玺还是被摔掉了一角,不完整了。王莽等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玉玺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的新朝政权垮台时,传国玉玺就在王莽的尸体身上。乱军抢到传国玉玺,献给了绿林起义军拥立的更始帝刘玄。刘玄后来被赤眉军打败,传国玉玺一度成为了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玉玺。
  刘盆子后来也失败了,投降建立东汉的刘秀,传国玉玺重新成立了汉朝的玉玺,从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诸帝手中流传。
  洛阳的东汉宫廷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传国玉玺,生怕出一点纰漏。谁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何进、袁绍等人武装诛杀十常侍的时候,太监们裹挟着汉少帝仓皇出逃,再次弄丢了玉玺。

  ☆、第四五七章 霸道棋子

  前文有述:十余年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洛阳再次陷入血光之灾。董卓战败西逃,放火焚烧了洛阳宫廷。最先突入洛阳的孙坚部在救火的时候,于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宫女颈下赫然悬挂着传国玉玺。
  由于洛阳城南“甄宫井”并不出名,因此李陵完全不知道玉玺就掉落于此井中。他隐约记得,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让孙坚发现后藏匿了。
  “哎,没办法,和氏璧那么珍贵的玉不好再找到,先弄个上等玉刻一个假玉玺代替吧!”李陵心中决定道,这就跟临时身份证、临时车牌一回事,短时间可以,长时间就不行了。
  所以李陵一边派人秘密在洛阳寻找玉玺,一边认真借棋子董卓来谋划天下大事。
  史载:“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什么意思呢?说的不过是董卓带兵进了洛阳之后,手中掌握了皇帝,嚣张跋扈,肆无忌惮。要说董卓这个胖子,在西凉那是当了好一阵子的土皇帝。
  可惜西凉那地方偏僻贫困,这个皇帝前面加个“土”字,董卓的心里总觉得有点遗憾。后来何进招人进京杀宦官,到处散发檄文,董卓接到檄文之后高兴无比,他终于有机会前往繁华的京城了。
  不过,董卓这时候办事还是十分小心的,为了把他带着部队离开驻地,杀奔京城的行动变得合理合法化,他还曾经给何进回了一份奏章,表明了自己带着这么多兵来,就是为了铲除宦官。
  当时何进还乐的够呛,一个劲说董卓是个好同志。可朝廷里的许多官员,对董卓的印象和评价都不咋地,都劝何进别把董卓搞到京城来,说这个胖子可不是个善茬子。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董卓却是不是“善茬子”!然而在何进的坚持下,还是让董卓来了。另一方面,很多官员对此极为不满,纷纷辞职不干了。
  这董卓牛吧,他还没发威呢,就有人辞职不干了!
  等董卓带着部队到了洛阳一看:京城里面那个乱成一团啊,找人一打听,才知道何进死了,十常侍劫持了皇帝跑了。
  董卓一看这是个好机会啊,心想:我要是把皇帝救下来,握在手里……
  于是也带着部队四处找皇帝,这胖子倒是有点运气,虽然说他带的部队不少,但在黑漆漆的深夜里找人,那也是挺困难的,毕竟谁也不知道张让他们会往哪跑。
  谁成想,他还真就撞见皇帝一伙人了。董卓护送着皇帝一伙回到了京城,这下他有了“救驾”之功,朝廷又是一片混乱,董卓的野心跟上了化肥一样疯长!
  把持朝政,夜宿龙床,更大逆不道的是他要以一人之力行皇帝废立之事,真是胆大妄为之极!
  不过董卓也不说没脑子,洛阳作为天子首都,还是有许多兵马的,于是董卓“招诱何进兄弟部下之兵,尽归掌握。”。
  这何进兄弟部下之兵是什么兵?何进可是大将军啊,最直接的洛阳的西园兵马,袁绍、曹操、鲍信等人都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这下董卓是彻底硬气了,整个京城,没有任何人的兵力是他的对手,董卓再也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了。这时候《三国演义》中记载,他就私谓李儒曰:
  “吾欲废帝立陈留王,何如?”
  李儒曰:“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第二天,董卓果然大摆宴席,山珍海味,陈年美酒,演奏的优秀乐师,跳舞的漂亮娘们全齐活了,反正都有朝廷买单。
  而朝廷里这些高等官员要么是害怕董卓,要么是想看看董卓到底闹什么幺蛾子,反正是来了不少人。
  董卓等到下属说人来的差不多了,才坐着马车慢悠悠的过来了,带着宝剑进来,坐上了主桌,张罗着吃饭喝酒。
  董卓“带剑入席”,可谓嚣张至极,要知道史载:高祖一统天下后,庆功宴上功臣随身携剑,高祖忌之,定制臣下不得带剑上殿。
  但也不是绝对,对有功之臣如萧何“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以示其宠。
  汉代多沿萧相国故事,对有权势,有大功之臣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荣誉,如霍光,王莽等。
  但是董卓不在此列啊,他如此做派,完全是不把朝廷法度放在眼里,当然这还只是开始,喝了一会酒,董卓让演奏的、跳舞的都停了,大声说道:
  “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
  “吾欲废帝”啊,轰,落在众人耳中,雷声滚滚啊!他怎么敢啊?这又是为什么啊?
  首先汉统衰弱,在历经黄巾之乱和十常侍之乱后,大汉皇权已经衰弱到一定程度了,特别是在重新设置刺史州牧之后,群雄格局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大汉皇帝这时候只是一面旗帜,正统的旗帜,谁抢到了谁就能号令天下。
  而当时护卫皇权的大将军何进以及宦官都死了,对于当时拥兵十数万、把皇帝握在手的董卓而言,利益要重新分配。
  想获取利益,称霸京师,必然有阻碍,一是三公级别的文官,这类人威望极高,门生遍天下,杀了就成为公敌,不杀又要遭到种种制约。
  二是有兵权的武官,像丁原,袁绍等,特别是袁绍,曹操等人,他们在剪除宦官护卫皇权的时候立下大功,没有正当的理由加以迫害,而这些人又掌有兵权,成为文官的保护伞。
  但是如果把皇帝废掉了,这些武官护卫汉帝刘辩的功劳便被极大的削弱了。反之董卓拥立新君则成了新君的最大功臣。
  当时董卓新入洛阳,很多人不服,他个人也没有什么威望,废帝立新可以极大的增加他的威望,最大的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第四五八章 丁原vs董卓

  再说董卓叫嚣:“吾欲废帝!”董卓说完之后,文武百官许久都没敢出声,出头的橼子先烂嘛,不过也有人不怕,《三国演义》中记载,这时:
  座上一人推案直出,立于筵前,大呼:
  “不可!不可!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天子乃先帝嫡子,初无过失,何得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
  这人大胆不大胆?这是把桌子给掀了啊!
  先是断然否定,说“不可!不可!”。然后是质问:“汝是何人,敢发大语?”大语,大话、狂话的意思,这就等于指着手握重兵、挟持天子的董卓鼻子嘛啊!
  更加了不得的是,他直接捅破了窗户纸:“妄议废立!汝欲为篡逆耶?”,等于是炸弹连连,说:“你是自己想当皇帝,想谋反吧?”
  谁这么厉害,敢和此时威风不可一世的董卓叫板、扳手腕?
  《三国演义》中有说:“卓视之,乃荆州刺史丁原也。”
  丁原,东汉末年人物,出身贫寒卑微,读书不多,但年少的时候就有做官的才能。后为南县吏,当有贼寇来犯时,都会身先士卒,冲出追寇。之后任并州刺史、武猛都尉,武猛谓有武蓺而勇猛者。取其嘉名,因以名官也。屯兵在河内。
  189年,汉灵帝驾崩,武猛都尉丁原受何进之召,烧孟津,火照城中,带兵到洛阳诛杀宦官,但事情被何皇后制止,转拜丁原为执金吾,领并州刺史,汉灵帝驾崩后,受何进之邀,入洛阳诛杀十常侍,未至,何进已被宦官所杀。
  之后,董卓把持朝政,丁原与董卓发生冲突,正是当下,只是他怎么有此勇气呢?不,他是有底气,因为:董卓来京不久后,亦是接到何进密诏的并州刺史丁原,领着十几万并州大军随后也赶来了洛阳。
  手中有兵,心中不慌啊!所以丁原敢与董卓叫板!而且丁原到来,这让一直都惶恐不安的何太后立刻好似找到了支撑点,连夜召丁原入宫,先说她哥哥与其旧情,然后再说董卓拢权、无视君主、屯兵洛阳、横行霸道的种种恶行,最后表示倚重丁原。
  这让丁原看到了“希望”,什么希望!那就是此时董卓的位置,取而代之独霸朝纲,至少也是赫赫功臣,官居极品!
  丁原听之当场大怒,更向何太后保证:“只要有我丁建阳在的一日,必定不容董卓放肆。”
  回说董卓一看文武百官都没动静,本以为这事就定了,这威就立了,没想到还真有人敢跳出来反对,他仔细一瞅,这不是并州刺史丁原丁建阳么?
  董卓入京后,事事顺风顺水,人人俱之,哪有过如此被人当面呵斥。气得浑身的肥肉都在颤,细长的眼睛,杀意腾腾,死死地盯着,在筵前怒斥他的人。
  丁原不甘示弱,满目怒光,对于董卓眼内的滔天杀意丝毫不惧。
  “砰”的一声!
  董卓踢翻面前桌案,拔出佩剑,怒叱道:“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董卓的兵马原本就比丁原多,这会他又收拢了何进兄弟的部下,哪里还会把丁原放在眼里?
  如《三国演义》中剧情,此时他“遂掣佩剑欲斩丁原。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这人便是吕布!
  “怎么?董仲颖你不是要杀老夫吗?尽管来杀,只怕你这些属下全部攻来,也非是吾儿奉先的对手!”
  丁原冷笑连连,有吕布在他身边,龙潭虎穴他都不怕。董卓听丁原又是挑拨,顿时又是火气上涌,恨不得立刻冲过去将丁原剁成肉酱。
  董卓女婿兼军师李儒是个明眼人,见吕布浑身似有破天踏海之力,一看就知是无双悍将,不是好惹的,此时吕布正踏步走,倘若发生冲突,说不定董卓杀人不成,反而被杀都有可能,于是急忙劝道:
  “今日饮宴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
  “哼,老夫不屑与奸佞之辈同席饮宴。董仲颖,今日废帝一说,足可见你之野心磅礴!你虽有二十八万凉州军,但老夫麾下亦有十二万并州儿郎。你好自为之,敢大逆不道老夫定然不会与你善罢甘休!”丁原说道。
  话音一落,董卓脑里的脑神经好似根根断裂,再也止不住怒火,失去神智似地一把推开李儒,当即下令道:
  “丁建阳欺人太甚,不杀你,难泄我心头之恨,众将士听令,给我杀了他!”
  董卓一声令下,早已气得浑身是火的牛辅、华雄、徐荣等将,立马从席中冲了出来,皆拔出腰间利剑,朝着丁原就是砍去。
  此时,吕布冷哼一声,将丁原挡到身后,方天画戟舞起,快若奔雷,一画戟扫到牛辅面前,牛辅还未看清戟影,整个人就被遽然打飞,撞到窗边,顿时撞飞无数木屑,庞大的身躯掉落了窗外。
  随后,华雄、徐荣一左一右地挥剑往吕布杀来,吕布从容不迫,手若狂风,方天画戟风驰电掣宛如暴雨般狂涌地刺了出去。
  徐荣只挡了不到三戟,手上利剑就被打飞出去,坠落的利剑差点杀死一个毫无防备的席上官员。而生得虎背熊腰的华雄尚且能站住阵脚,但也能迫于防守,根本毫无机会进攻。
  董卓见吕布以一人之力,力战他麾下三员猛将,丝毫不见其神色动容,好似轻松得就如与三个小孩在对战。这时,才知李儒没有骗他,此人当真有天下无双的武艺。
  说时迟那时快吕布一脚将徐荣踢飞,徐荣连撞翻数席,倒地不起,而华雄则被打断了兵刃,连退好几步,不敢触及其威。董卓暗暗地留意到了这一幕,所以不得不强压滔天怒火,将他脸上呲牙咧嘴的狰狞表情收起
  董卓唯恐吕布解决牛辅、华雄、徐荣三人后,过来杀他,连忙扯着嗓子大呼门外将士来援。这时,守在门外的李催、郭汜听到厮杀声和董卓的吼叫,连忙领着数百守卫冲了进来。

  ☆、第四五九章 厉害了,吕布哥

  等他们进来,战况已经暂停,吕布一人对峙众人,威风一时无两!而在场的公卿百官见得如此,当即吓得面容失色!
  不过吕布也并不是万能的,身后需要保护丁原,而董卓麾下华雄、徐荣等人也是军中好手,加上数百兵丁冲杀在前,一个不好,丁原就会危险,因此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好个我儿吕布吕奉先!”丁原欣慰。
  “好个无双骁将!”百官也是惊叹。
  但是他们并不会傻到以为吕布是他们这一边的,尽管表面上是,真要是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