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士人内部的纷争其实也是治国路线的争斗,这种争斗虽然不是白热化,但是对朝政的走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直接作用于朝廷的党争。
  汉末朝廷几大势力主要是外戚、宦官、士人与宗室,其中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尤其残酷,这跟东汉中期之后,无成年皇帝继位有很大的关系。
  皇帝年幼,太后主政,必然要借重自己娘家的势力,这就造成外戚势力的庞大,而皇帝成年后,要取回自己的权柄,只能依靠身边最亲近的宦官,这就造成了宦官势力的崛起。
  宦官里面,也不全是坏人,像曹操名义上的爷爷曹腾,就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人。这主要是因为汉朝的宦官,跟后世的宦官有所不同,并不完全是贫民子弟,其中有很不少也出于士族家庭。
  因此,读过诗书的宦官也有知礼义廉耻的。说起汉末的宦官阶层,众所周知的是“十常侍”,十常侍里面两个为首的,一个叫张让,一个叫赵忠,张让被汉灵帝称为阿父,赵忠被汉灵帝称为阿母。
  十常侍当时的权势很大,大到连皇帝在没有取得足够的势力时也无法控制他们,汉灵帝的舅舅就被十常侍下狱害死了,但是汉灵帝不敢管。
  南阳的富户何进,祖上是杀猪的屠户出身,身份不高,就是走了十常侍的门路,把自己的妹妹送进宫当了皇后,而汉灵帝的一个宠妃王美人,在产下皇子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之后,被何进的妹妹何皇后借十常侍之手鸩杀,汉灵帝也不敢问罪,只是将刘协委托给自己的母亲董太后抚养,怕再被害死了,这也为后来董卓的废立提供了机会。
  黄巾起义之后,何进在十常侍的支持下,当上了大将军,主持平叛。大将军这个位置,已经是外戚势力的顶峰了,何进开始与十常侍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尤其是与张让,两人之间还是亲家的关系,但是自从何进当上了大将军,拥有开府建衙的权力后,与十常侍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微妙了。
  而这个时候,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处于蛰伏期的士族势力伸出他们的爪牙。士人与宦官的关系是很不好的,尤其是汉末的两次“党锢之祸”,更是让士人对宦官的仇恨到了骨子里。
  但开始何进与宦官沆瀣一气,就不是士族可以抗衡的了,所以只有选择蛰伏,但何进一当上大将军,掌握了北军的控制权,士族就开始扶持何进对抗十常侍为首的宦官势力。
  袁绍、曹操等士子都开始在大将军府担任职务,其中在黄巾起义时被赦免的党人,也有一些加入了何进的势力中,导致何进的势力迅速膨胀。
  何进收拢这些势力,终于引起了宦官集团的警觉,可此时何进羽翼已成,一时之间宦官无能为力,双方势力维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而汉灵帝此时在干什么呢?汉灵帝一方面在敛财,一方面在做着废长立幼的工作,汉灵帝宠爱王美人,爱屋及乌的喜欢刘协,而不喜欢何皇后生的嫡长子刘辨。
  当然,这也与刘辨幼年时期养在道观缺少教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明显的,此时,十常侍已经不能让汉灵帝信任了,尤其是王美人直接死于十常侍之手,十常侍也不可能看着刘协当上皇帝。
  因此,汉灵帝开始扶持小黄门蹇硕为首少壮派宦官势力,以抗衡十常侍与何进,并为此成立了西园八军,以蹇硕为上军校尉,节制其它七校尉,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蹇硕的指挥。
  但显然,西园军被其它各方势力渗透得很厉害,尤其是士人,毕竟十常侍也好,何进也好,他们的手上都没有多少可以领军的人物。
  而士子中的人才无疑是一抓一大把,袁绍、曹操都成为了西园八军中统领一军的校尉。汉灵帝去世后,没有掌握实际权柄的蹇硕很快就被何进所杀,汉灵帝的计划流产,刘辨当上了皇帝。
  何进大权在握后,与宦官势力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为太后与皇帝都掌握在十常侍手中,何进投鼠忌器,采取了一招愚不可及的办法,招诸侯进京。
  而得到消息的宦官势力先下手为强,在皇宫内杀了何进,但没有及时接管军队,军队为士人暂时掌握,杀进皇宫,宦官势力被连根拔起。
  但是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势力显然没有想到这一切都为董卓铺平了路,来不及整合西园八军与北军的士族,明显不能抗衡手握西凉铁骑的董卓,士人的卞庄刺虎之计生效了,但却被黄雀在后的董卓掠取了胜利果实。
  在这些朝廷的争斗中,宗室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但是宗室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势力,其中刘焉、刘表、刘虞、刘岱、刘繇都是手持一州权柄的州牧或州刺史。
  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势力的拼杀,导致了朝廷很大的力量都被牵涉在这方面,没有多少人关注国计民生,也没有多少人去开疆扩土,这就是汉朝的萧墙之祸。

  ☆、第四八八章 欲正朝纲先杀董卓

  但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并不在于各方势力本身,其关键还是在于皇帝,或者说是皇权,自孝武以后,皇权得到了很大的强化,原来臣相负责的事情很大一部分转到了皇帝手中。
  如果是圣明君主,自然能把握,但汉末尽是未成年皇帝,皇权被外戚、宦官等势力轮流控制,几方势力誓死拼杀的目标也就在于控制皇权,以达到挟天子以令州郡的目的。
  另外,说起汉朝覆灭的原因,还得提到汉朝的另一个基本国策,那就“重农抑商”。
  汉朝自孝武帝以后就开始抑制商人势力,这个国策也被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继承,毕竟历史上吕不韦的例子让很多君主望而生悸。
  但是汉朝过度抑商导致了农业人口过剩,不能向工商行业转化,而且商人势力在汉末的式微,也导致了商业赋税大量减少。
  但是一个朝代不可能缺乏商业,汉朝的商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汉朝的商业依然存在,但也跟土地一样被豪强地主所掠夺。
  尤其是盐铁,自孝武帝采纳桑弘羊之策将盐铁收归官营后,在汉武时期确实缓解过国家财政的压力,但这只是饮鸩止渴。
  到了汉末,盐铁两项官营产业,每年的收入已经大幅缩水,大量的钱财纳入了各地豪强的手中,像河东的卫阀,就一直暗中控制着河东地区的盐产业,像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存在,这也间接促使豪强势力的崛起。
  说个有名的历史典故,卫阀中的卫仲道便是著名的才女蔡文姬的第一人丈夫,那个嫁过去一年就死翘翘的病鬼。
  言归正传,汉朝覆灭的原因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也因为有汉以来一些国策的原因而导致,但无疑,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笼统的解析为政治**。
  综合起来看,其实有很多祸根都是孝武皇帝弄出来的,例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例如重农抑商盐铁官营,例如剥夺相权加强皇权啦,例如向各郡县派出刺史,原来只有郡县没有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形成了州,加大了地方势力。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这些,才是汉朝覆灭的因,而到了汉末,只是咽下这枚苦果的时候!
  弄明白这些原因,李陵便可以大刀阔斧的施为了,首先最需要快到斩乱麻的就是杀董卓以正朝纲。然后以强力手腕,收服近在眼前的十八路诸侯。
  当然,这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武力保证,而对于李陵来说,手握一百零八神将的他,自然无所畏惧。就连董卓本人、汉献帝刘协、人中吕布等等,都是李陵的傀儡而已,李陵要他们三更死,他们就活不过天明。
  李陵要杀董卓,说起来简单,但是具体施行起来,却要慎重再慎重,尤其是要防止董卓的部下四分五裂,李陵可不想像笨蛋王允一样,弄到最后还被董卓麾下反攻倒算,最终身死道消。当然,王允那厮不值得同情。你不知道王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让我来告诉你吧。
  首先,王允成功策反吕布,为朝廷除去大害,确实立了大功。但是,王允对于吕布,从来都只当其为工具。
  《后汉书》记载“允素轻布,以剑客遇之”,剑客类似于“轻侠”,是“游侠”里层次最低的。
  《资治通鉴》记载“初,吕布劝王允尽杀董卓部曲,允曰:“此辈无罪,不可。”布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
  尽管吕布刺董之后想与王允一同辅政,提出杀掉董卓部曲并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可王允根本没有理他,后来董卓余部果然反扑,王允死于城破之时。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件事,此事从侧面看出了,王允到底怎么看待吕布的。
  《资治通鉴》记载“卓之死也,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在王允坐,闻之惊叹。”
  吕布只身刺董的时候,王允和蔡邕在一起。
  蔡邕是谁?蔡邕是董卓信任的人。
  王允是行刺的主要策划者,而吕布刺杀董卓的时候,王允却和董卓这一阵营的蔡邕一起喝茶。
  是因为王允和蔡邕交情好吗?不可能!蔡邕听到董卓死了的消息而叹了一口气,王允因为这个理由处死了蔡邕。
  那么原因只有:万一刺杀行动失败,自己可以因为和董卓信任的蔡邕在一起而得到保护!吕布在王允心中,只是工具罢了,连同蔡邕也一样。
  说了这么多,王允不过是一条摇尾乞怜的狗而已,之所以是狗,因为他弱小。而李陵则与之相反,他强大,非常强大,杀董卓反手之间,完全不需要王允一般那么复杂。
  王允一面在表面上和董卓交好,一面暗中积极组织与筹备反董卓的力量。
  首先,王允积极联络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与他们共同商议诛杀董卓的策略。
  为了掌握一定的武装力量,王允极力向汉献帝推荐并保举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推举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势力,之后又命令他以讨伐袁术为名,率领兵马出道武关,实际上是为多路攻击董卓作准备。
  士孙瑞的行动使董卓起了疑心,他想要把士孙瑞留在都城。王允听说此事之后,顺从了董卓的意思,提升士孙瑞为仆射。另外,他又将杨瓒提拔为尚书,为最后反击董卓作充分的准备。
  当然,王允本身没有这么大的权利,做这些之前,需要取得董卓的信任,并获取权利。而董卓进入洛阳后,为了能够站稳脚跟并扩大自己的势力,也需要拉拢朝廷上有影响力的官员,王允隐忍不发,尽量迎合董卓,便做到了这一切。
  有的时候,王允为了换取董卓的信任,不惜矫情曲意,偏违原则。董卓见王允不但有才有识,而且对自己忠心不二,便将王允当作自己的亲信看待,对王允不再有丝毫的疑心,朝政无论巨细,都交给王允处理。

  ☆、第四八九章 不用美人计,貂蝉属谁人 上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春天,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下了好几个月的雨。王允借着与士孙瑞、杨瓒等人登台祭祀乞神降雨的机会,紧急谋划诛杀董卓的行动方案。
  士孙瑞对他们严肃地说:“自从去年年末以来,太阳阴晦不照,淫雨连绵不绝,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是应该有个尽头啦。如今我们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假如不把握天机,先发制人,恐怕以后会遗患无穷啊!请你们一定要认真考虑考虑此事。”
  王允很赞同士孙瑞的意见,于是决定尽早伺机行动,除掉权臣董卓。
  董卓爪牙遍布朝廷内外,拥有极大的权势。诛杀董卓,需有内应相互配合,胜算才会大一些。在老谋深算的王允眼中,凉州军团不是铁板一块,骁将吕布就是老司徒眼中最好的内应。
  他知道要将董卓除去,首先要拉拢他身边的骁将吕布。于是,王允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接下来便是美人计与离间计了,且看三国所写:
  允预备嘉肴美馔,候吕布至,允出门迎迓,接入后堂,延之上坐。
  布曰:“吕布乃相府一将,司徒是朝廷大臣,何故错敬?”允曰:“方今天下别无英雄,惟有将军耳。允非敬将军之职,敬将军之才也。”
  布大喜。允殷勤敬酒,口称董太师并布之德不绝。布大笑畅饮。允叱退左右,只留侍妾数人劝酒。酒至半酣,允曰:“唤孩儿来。”
  少顷,二青衣引貂蝉艳妆而出,布惊问何人。
  允曰:“小女貂蝉也。允蒙将军错爱,不异至亲,故令其与将军相见。”
  便命貂蝉与吕布把盏,貂蝉送酒与布,两下眉来眼去。
  允佯醉曰:“孩儿央及将军痛饮几杯。吾一家全靠着将军哩。”
  布请貂蝉坐,貂蝉假意欲入。
  允曰:“将军吾之至友,孩儿便坐何妨。”
  貂蝉便坐于允侧,吕布目不转睛的看。又饮数杯,允指蝉谓布曰:“吾欲将此女送与将军为妾,还肯纳否?”
  布出席谢曰:“若得如此,布当效犬马之报!”
  允曰:“早晚选一良辰,送至府中。”
  布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蝉。貂蝉亦以秋波送情。
  过了数日,董卓来到,进酒作乐,允极其致敬。天晚酒酣,允请卓入后堂。卓叱退甲士,允捧觞称贺曰:“允自幼颇习天文,夜观乾象,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
  卓曰:“安敢望此!”
  允曰:“自古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岂过分乎!”
  卓笑曰:“若果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
  允拜谢。堂中点上画烛,止留女使进酒供食。
  允曰:“教坊之乐,不足供奉;偶有家伎,敢使承应。”
  卓曰:“甚妙。”
  允教放下帘栊,笙簧缭绕,簇捧貂蝉舞于帘外。
  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又诗曰:“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
  舞罢,卓命近前。貂蝉转入帘内,深深再拜。卓见貂蝉颜色美丽,便问:“此女何人?”
  允曰:“歌伎貂蝉也。”
  卓曰:“能唱否?”允命貂蝉执檀板低讴一曲。正是:“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卓称赏不已,允命貂蝉把盏。卓擎杯问曰:“青春几何?”
  貂蝉曰:“贱妾年方二八。”
  卓笑曰:“真神仙中人也!”
  允起曰:“允欲将此女献上太师,未审肯容纳否?”
  卓曰:“如此见惠,何以报德?”
  允曰:“此女得侍太师,其福不浅。”
  卓再三称谢,允即命备毡车,先将貂蝉送到相府,卓亦起身告辞,允亲送董卓直到相府,然后辞回。
  乘马而行,不到半路,只见两行红灯照道,吕布骑马执戟而来,正与王允撞见,便勒住马,一把揪住衣襟,厉声问曰:
  “司徒既以貂蝉许我,今又送与太师,何相戏耶?”
  允急止之曰:“此非说话处,且请到草舍去。”
  布同允到家,下马入后堂。叙礼毕,允曰:“将军何故怪老夫?”
  布曰:“有人报我,说你把毡车送貂蝉入相府,是何意故?”
  允曰:“将军原来不知!昨日太师在朝堂中,对老夫说:‘我有一事,明日要到你家。’允因此准备小宴等候。太师饮酒中间,说:‘我闻你有一女,名唤貂蝉,已许吾儿奉先。我恐你言未准,特来相求,并请一见。’老夫不敢有违,随引貂蝉出拜公公。太师曰:‘今日良辰,吾即当取此女回去,配与奉先。’将军试思:太师亲临,老夫焉敢推阻?”
  布曰:“司徒少罪。布一时错见,来日自当负荆。”
  允曰:“小女颇有妆奁,待过将军府下,便当送至。”
  布谢去。次日,吕布在府中打听,绝不闻音耗。径入堂中,寻问诸侍妾。侍妾对曰:“夜来太师与新人共寝,至今未起。”
  布大怒,潜入卓卧房后窥探。时貂蝉起于窗下梳头,忽见窗外池中照一人影,极长大,头戴束发冠;偷眼视之,正是吕布。貂蝉故蹙双眉,做忧愁不乐之态,复以香罗频拭眼泪。
  吕布窥视良久,乃出;少顷,又入。卓己坐于中堂,见布来,问曰:“外面无事乎?”
  布曰:“无事。”侍立卓侧。
  卓方食,布偷目窃望,见绣帘内一女子往来观觑,微露半面,以目送情。布知是貂蝉,神魂飘荡。
  卓见布如此光景,心中疑忌,曰:“奉先无事且退。”布怏怏而出。
  董卓自纳貂蝉后,为色所迷,月余不出理事。卓偶染小疾,貂蝉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卓心意喜。吕布入内问安,正值卓睡。
  貂蝉于床后探半身望布,以手指心,又以手指董卓,挥泪不止,布心如碎。

  ☆、第四九零章 不用美人计,貂蝉属谁人 中

  书接上文,三国写道:
  董卓朦胧双目,见布注视床后,目不转睛;回身一看,见貂蝉立于床后。
  卓大怒,叱布曰:“汝敢戏吾爱姬耶!”唤左右逐出。
  ……一日,吕布见卓与献帝共谈,便乘间提戟出内门,上马径投相府来;系马府前,提戟入后堂,寻见貂蝉。
  蝉泣谓布曰:“我虽非王司徒亲女,然待之如已出。自见将军,许侍箕帚。妾已生平愿足。谁想太师起不良之心,将妾淫污,妾恨不即死;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今幸得见,妾愿毕矣!此身已污,不得复事英雄;愿死于君前,以明妾志!”
  言讫,手攀曲栏,望荷花池便跳。吕布慌忙抱住,泣曰:“我知汝心久矣!只恨不能共语!”
  貂蝉手扯布曰:“妾今生不能与君为妻,愿相期于来世。”
  布曰:“我今生不能以汝为妻,非英雄也!”
  蝉曰:“妾度日如年,愿君怜而救之。”
  布曰:“我今愉空而来,恐老贼见疑,必当速去。”
  蝉牵其衣曰:“君如此惧怕老贼,妾身无见天日之期矣!”布立住曰:“容我徐图良策。”语罢,提戟欲去。
  貂蝉曰:“妾在深闺,闻将军之名,如雷灌耳,以为当世一人而已;谁想反受他人之制乎!”言讫,泪下如雨。布羞惭满面,重复倚戟,回身搂抱貂蝉,用好言安慰。两个偎偎倚倚,不忍相离。
  却说董卓在殿上,回头不见吕布,心中怀疑,连忙辞了献帝,登车回府;见布马系于府前;问门吏,吏答曰:“温侯入后堂去了。”
  卓叱退左右,径入后堂中,寻觅不见;唤貂蝉,蝉亦不见。
  急问侍妾,侍妾曰:“貂蝉在后园看花。”
  卓寻入后园,正见吕布和貂蝉在凤仪亭下共语,画戟倚在一边。卓怒,大喝一声。布见卓至,大惊,回身便走。
  卓抢了画戟,挺着赶来。吕布走得快,卓肥胖赶不上,掷戟刺布。布打戟落地,卓拾戟再赶,布已走远。
  可谓至此,董卓与吕布,因为貂蝉的缘故,两者之间将要爆发不可调和的矛盾,男人有两大恨,一是杀父之仇,另一便是夺妻之恨,可谓不共戴天。
  董卓甚至与他的首席谋士兼女婿直接说道:“叵耐逆贼!戏吾爱姬,誓必杀之!”
  当然这一切都是王允设计好的!而貂蝉居中的虚与委蛇,让吕布与董卓离心离德等所作所为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于是王允的两面三刀的假意调解下,吕布最终倒向了杀董卓的行列。而董卓这时,因为李儒的劝说,没有舍得把貂蝉赐给吕布,但也没有再嚷着要杀吕布,仍然让他如往常一样贴身保护自己。
  要说董卓也是胆子大,就这样还敢让吕布呆在自己身边不说,还贴身保护,这是嫌弃自己命长吗?
  要说他嫌弃自己命长,何必修建郿坞这个私人行乐的安乐窝?
  郿坞是董卓在迁都至长安后,在长安以西二百五十里处建的院邸。
  据《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三年,董卓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
  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后卓败,坞毁,故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
  据《三国演义》: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
  就是这样一座有着“三国第一堡垒”之称的坚固城堡,后来也并没有成为董卓的最终庇护所。具体是这样的:
  在吕布与董卓因为貂蝉差点大打出手,然后在李儒的斡旋下貌合神离的维持着表面和气之下,过了一段时间,正巧赶上皇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在未央殿集会,恭贺天子龙体康复。
  吕布利用这个机会,事先派遣同郡骑都尉李肃等人带领数十名亲兵,换上卫士的装束,隐蔽在宫殿侧门的两边。
  董卓从郿坞出发,奔向长安。为了防止遭到别人的暗算,他在朝服里面穿上了坚硬的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旁边,密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