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凉州兵将领本来就成了惊弓之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当他们得知王允要削夺他们的军权,解散凉州兵的消息后,更是惊慌。
后牛辅也被杀,影响很大。牛辅是董卓的五虎将之一,更是五虎之首。在董卓麾下“五虎将”中,最受董卓器重的毫无疑问是女婿牛辅了。
刘备麾下有“五虎上将”,曹操麾下也有“五子良将”,甚至连袁绍麾下都有“四庭一柱”,董卓自然也有他的“五虎将”的存在。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卓麾下众武将中的第一心腹,但是能力就很一般了,曾经出征讨伐白波军,结果失败了。
在众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派牛辅带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到陕县同朱隽作战,也许是因为段煨兵力不足,总之,牛辅接管了段煨的军队,可见牛辅在董营的地位肯定在段煨之上。
董卓被杀时,牛辅别屯于陕地。吕布派李肃前去征讨牛辅,被牛辅击败,能力算是达到了二流武将水准吧。
后来,牛辅营中有士兵半夜背叛出逃,造成内乱,牛辅以为整营皆叛,于是带着金银珠宝,独与亲信胡赤儿等五六人出逃。胡赤儿等人谋财害命,于途中将其斩首送往长安。
在董卓与牛辅被杀之后,李傕等人乞求王允赦免,被拒绝,于是拥兵自重。王允在这里可是出了昏招了,水平还不如吕布。
就因为王允的一意孤行,李傕等人归来时无所依托,本欲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恰逢武威人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便对李傕说:
“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奉国家以正天下,其实就是和董卓一样,挟持汉献帝,此计不可谓不毒。
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到处说:
“朝廷不赦免我们,我们应当拼死作战。如果攻克长安,则可以得到天下;攻不下,则抢夺三辅的妇女财物,西归故乡,还可以保命。”
部下纷纷响应,于是同郭汜、张济等人结盟,率军几千人,日夜兼程,攻向长安。王允听说后,派董卓旧部将领胡轸、徐荣在新丰迎击李傕。
这徐荣与胡轸同是董卓五虎将之一,其中徐荣最有名,是东汉末年早期的优秀统帅,本为中郎将,曾向董卓推举同郡出身的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
于汴水之战中击败曹操的独立追击军,以及在梁东之战中击败孙坚的部队。历史上的徐荣,可谓是一位名动一时的猛人。
他的战绩足以令人瞠目结舌,记载虽然很少,却足以令他挤身三国一线大将行列。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演义》里,徐荣是一个被夏侯惇交马数回,斩于马下的三流将领。
而胡轸原是董卓麾下中郎将,地位在李傕等人之上,与同是凉州出身的杨定均为凉州有名望的豪杰;但是似乎没啥太大的战绩和功绩,而且还被曾被徐荣打败的孙坚斩了帐下都督华雄。
胡轸这个人的经历很奇葩,属于专业“坑队友”的角色,在两场关键性战役中,竟然“助攻”对手斩杀本方两名猛将,这是怎么回事呢?
正史中关于胡轸的记载非常简略,只知道他出生于凉州,与豪强杨定齐名,都是凉州当地极有名气的大人物。
董卓在凉州与羌人作战期间,胡轸、杨定都投靠他,因军功卓著不断被提拔、晋升,渐渐地便成了董卓的心腹大将。
董卓执掌朝政后,任命胡轸为东郡太守,但由于关东被反董实力控制,所以胡轸迟迟未能就任。
董卓篡权后各种倒行逆施,最终将他推上“国家公敌”的位置。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联合讨董,并公推袁绍为盟主,兵分三路向洛阳进发。
董卓闻讯后分兵防御,其中胡轸被任命为大督护,领骑督吕布及众多步骑校督,率军在南线阻击袁术、孙坚的队伍,时在初平二年(191年)。
胡轸为什么是董卓旗下专业坑队友的将领?
胡轸为人轻率急躁,还没正式出兵,便扬言此次作战要斩一个“青绶”级别的高官(“青绶”级别的官员相当于副宰相)来立威,由此引起自视甚高的吕布嫉恨。
胡轸率军抵达阳人城不久,吕布等人便在军中制造混乱,四处散布“贼军到来”的谣言,致使军中不战自乱。此时防守阳人城的名将孙坚,见状猛攻胡轸的部队,一战便打得对手落花流水。
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阳人。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见《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
☆、第四九五章 贾诩毒计背后
胡轸大败而回后,令董卓暴怒不已,虽然免除了他的死罪,但却将职务一撸到底,再不肯信任他。胡轸被吕布陷害,本来就百口莫辩,如今再被主公罢免职务,心中的愤恨可想而知。
就在胡轸战败后的次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利用董卓入朝觐见的机会将其诛杀,随后联合执政朝政。此时,赋闲在家的胡轸在估量形势后,决定加入王允阵营,但让他失望时,作为董卓旧将,他并没有得到重用。
王允诛杀董卓后,吕布劝他尽诛董卓党羽,以防这些人聚众作乱,但被王允拒绝。但同时,王允却又迟迟不颁发赦罪诏书,导致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举兵反叛。
王允闻讯后,才想起应该重用胡轸,于是匆忙派他和徐荣出兵平叛,非凉州出身的徐荣此时也归降朝廷。
然而令王允想不到的是,胡轸早已“反水”,暗中投靠了李傕、郭汜。所以一到新丰城,胡轸便率部投降,并联合李傕等人进攻徐荣。
徐荣腹背受敌、独木难支,最终战死沙场。《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写道:“王允闻之,乃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
就这样,又一位凉州名将被胡轸坑死在沙场。
胡轸联合李傕等人击杀徐荣后,又跟随他们攻入长安,逼走吕布、杀死王允,并挟持献帝为傀儡。叛军占据长安后,各首领“沐猴而冠”,都给自己加官进爵:
李傕自封为扬武将军,郭汜自封为扬烈将军,至于胡轸、樊稠等人皆自称中郎将。胡轸自封为中郎将后,又占据司隶校尉的要职,频频援引私党、干涉朝政,变得更加飞扬跋扈。
胡轸的结局极富戏剧性。按照史书的说法,胡轸在担任司隶校尉期间,因与僚属、司隶左冯翊功曹游殷先前有很深的矛盾,所以上任没多久,便找借口诬陷游殷,并将他处死。
游殷死后,胡轸每晚都梦到他作祟索命,由此患上重病,没一刻能得到安宁。如此持续月余时间,胡轸竟然被活活吓死。
《三国志·卷十五·魏书十五·刘司马梁张温贾传》裴注引《三辅决录注》这些描述的:
殷先与司隶校尉胡轸有隙,轸诬构杀殷。殷死月馀,轸得疾患,自说但言“伏罪,伏罪,游功曹将鬼来”。於是遂死。
回说徐荣战死,胡轸率部投降。李傕沿途收集部队,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人。五月,李傕等人又与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会合,一起围攻长安。
八日后城陷,与吕布展开巷战,吕布败走,王允等人遇害。李傕等人纵兵劫掠,百姓、官员死伤不计其数。李傕等人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皆为中郎将。
这一切的源头,皆因王允一意孤行,没有及时赦免董卓手下将领所致,如果让李陵来做,此时赦免他们,当能收服之。
其中两个谋士最令李陵关注,一是李儒,二是贾诩,至于贾诩的毒计“反攻长安”,李陵也不打算追究了!
《后汉书董卓传》贾诩自己解释了他的行为:“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也就是说是因为贾诩想保命。
事实上,确实跟保命有关,但远不止保命而已。贾诩之所以不把东汉朝廷当回事,甚至有可能蓄意搞得天下大乱,背后有极深的背景,那就是凉州豪族与东汉政府恩怨情仇。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据后世宗谱记载,本出于洛阳贾氏,至其父贾龚时以武官迁居凉州,成为凉州豪族。就算这个宗谱是后代给祖宗贴金不太可靠,但贾诩年纪轻轻就获举孝廉,而且与凉州名流阎忠等多有交流,还是豪族的可能性较大。
凉州,大体上跟今天的甘肃省重合,又分为陇右、河西两个区块,陇右是今天甘肃省地图下面那一坨,河西则是上面的长条部分。陇右开发较早,春秋时代以前就是秦人的农牧据点,是华夏与西戎交战的前线,河西情况则比较特殊。
在汉代以前,河西是印欧人部族月氏、乌孙的角力场,月氏人曾经阵斩乌孙王难兜靡,独霸河西,但好景不长,很快就被匈奴冒顿单于、老上单于赶走,月氏王的头盖骨也成了匈奴单于的酒器,河西走廊成为匈奴辖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大汉名将霍去病收复河西。为了割断祁连山南北的羌族与匈奴的联系,汉武帝将陇右、河西设置为凉州,大迁关东贫民、罪犯充实河西四郡,意图将凉州打造成汉朝坚实的桥头堡,进而经营西域。
凉州地域广大,境内自然条件差别较大,农耕、畜牧等多种经济并存。不论是陇右还是河西,凉州的汉人并不仅在狭小的绿洲和山间盆地里农耕,还在广大的草场上放牧。
加上祁连山以南的羌族和大漠以北的匈奴的影响,以及当地本有众多胡族如小月氏与汉人杂居,使汉代的凉州人形成了勇武善战的传统。
而凉州豪族也发挥所长,主要以军功作为进身之阶,西汉名将赵充国、辛庆忌等都是凉州人,飞将军李广的活跃时间虽然在设置凉州之前,但其家乡陇西成纪也在凉州区域内。
两汉之际,河西五郡豪族推举在凉州根基深厚的关中豪族窦融为首,归顺汉光武帝刘秀,率凉州兵及羌、小月氏等数万人,配合汉军,在平定陇右隗嚣的战斗中立下大功,地位进一步上升,在东汉政权中形成了西北功臣集团。
然而凉州豪族在地位上升的同时,也伴随着危机的加剧,因为青海一带的羌人趁新莽末年的混乱,已经侵入河西、陇右,与汉族的矛盾加剧,最终爆发了影响东汉国运的汉羌战争。
而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实行关东本位政策,西都长安地位下降,长安的屏障凉州更加显得无足轻重。
☆、第四九六章 贾诩毒计背后2
另外,关东豪族与西北豪族的长期竞争朝权,为了挖掘西北豪族的根基,以及避免因为平羌损耗关东的人力物力,在朝堂上屡次提出放弃凉州,将凉州人迁入内地州县的建议。
搬家是打击豪族势力的妙法,一大家子人搬迁,到了新地盘又要被当地豪族排挤,往往搞得家道中落,一蹶不振,秦与西汉前中期就一直实行迁豪政策,把关东豪族迁往关中,避免其过分壮大,直到汉元帝时才因为豪族在朝堂不可遏制的壮大而停止。
现在关东豪族的政策正是西汉迁豪的翻版,只不过主客反过来了而已。西北豪族为了保卫乡土和基业,在沙场上浴血奋战的同时,还几次三番在朝堂上与关东豪族勾心斗角,针锋相对。
早在东汉初年,面对西羌翻过长城,侵入凉州,朝堂上的南阳勋贵集团就建议放弃凉州,虽是关中人却扎根于凉州的名将马援上书坚决反对。好在此时尚处于东汉王朝的上升期,汉光武帝令马援率兵平定羌乱。
汉安帝永初年间(107~113年),东汉国势转衰,随着羌乱愈演愈烈,出身关东豪族的朝臣庞参屡次建议放弃西域,被西州士大夫耻笑。
庞参以国用不足为由,说动出身关东的大将军邓骘(邓禹之孙)放弃凉州,仍被出身西北豪族的朝臣驳回。
永初五年(111年),先零羌自并州攻入河内,距首都洛阳仅一河之隔,东汉朝廷大震,决议放弃陇西、陕北诸郡,迁民入内地。
凉州百姓安土重迁,不欲离乡,当地官吏就毁坏他们的农田、房屋,逼他们走人,导致大批百姓死于道路,几乎激起大规模民变,加上西北豪族强烈反对,不得不中止。
凉州名士王符对于关东豪族官僚鼠目寸光、以邻为壑的行径深恶痛绝,在其名著《潜夫论》中写道:
“往者羌虏背叛……周回千里,野无孑遗。寇钞祸害,昼夜不止。百姓灭没,日月焦尽,而内郡之士不被殃者,咸云当且放纵,以待天时。用意若此,岂人心也哉!”
中央不可靠,凉州人只能靠自己,驰骋疆场,保卫家园。东汉后期汉顺帝、汉桓帝时期,凉州豪族中同时出了三大名将,即:
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号称凉州三明,在对羌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段颎甚至对羌人实行中国史上少有的种族灭绝政策,一时镇压了羌乱。
不过,随着东汉政治在**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汉灵帝时爆发了黄巾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下去,但是人心思乱,边疆不稳,凉州再度爆发羌乱,而且还有凉州汉人豪族参与。东汉政府派出善战的皇甫嵩、孙坚、董卓,依然无法平定。
出身关东的司徒崔烈再次建议放弃凉州,凉州豪族傅燮怒不可遏,当场痛斥:
斩司徒,天下乃安!
最终,在傅燮的推动下,东汉组织凉州残余的政府力量,由凉州刺史耿鄙统帅平叛。耿鄙疑似关东巨鹿耿氏,任用奸吏荼毒凉州,出征途中,担任别驾从事的凉州豪族举兵哗变,杀死耿鄙。
傅燮以寡兵死守汉阳(在凉州,不是武汉),壮烈战死,东汉王朝对凉州的控制彻底失去。而这次他们的对手不再是先零羌或者烧当羌的野人酋长,而是凉州的汉人名士韩遂及其手下的汉羌联军。
至此,凉州心向中央的豪族基本死绝或者客死他乡,剩下的半因羌族胁迫,半对朝廷绝望,毅然决然的与叛羌合作,不但割据凉州,还进而率领他们攻击长安,与汉朝为敌。
不仅如此,凉州豪族之所以与东汉政府决裂,里面有许许多多长期的积怨与复杂的原因。两汉为了防止地方官与当地势力结合,形成割据,设计了任用外地人担任地方官的制度。
在其他地区,有时还会选文化差别不大的邻郡人为官,但在凉州则为了防范武力强大的凉州豪族,有意使用关东地区的人当地方官。
这些人家业远在千里之外,面对羌族进逼,为了保自己安全,就建议放弃凉州,把居民内迁,施政时也往往贪残不顾后果。凉州豪族对他们恨之入骨,对他们背后的东汉政府也颇多不满。
东汉的选官制度对凉州也很不利,州郡按人口推举孝廉。凉州因为衰落和长期战乱,人口锐减,这条出路十分狭窄,只能靠军功出头,多在边境担任军职,加上关东豪族的有意排挤,凉州豪族在朝堂上的发言权越来越小,离心力自然越来越大。
另外,在长期的汉羌战争中,羌人投汉、汉人投羌的都大有人在,羌族汉化的同时,凉州的汉族也开始羌化,变得崇尚暴力、残忍嗜血,董卓就是其中典型,所谓的民族融合从来都是双向的。这样,他们更加跟关东的文化豪族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羌人趁东汉集中全力平定黄巾,再度起事。此次的羌人首领北宫伯玉汉化颇深,尊崇当地大姓豪族,劫凉州汉人名士边章、韩遂为首领。边章、韩遂本身也已羌化,索性入伙,率军攻打凉州和长安一带。
同年,凉州名将皇甫规之侄皇甫嵩平定黄巾之乱,建立盖世奇功,凉州豪族汉阳阎忠劝皇甫嵩兴兵造反,消灭东汉,建立凉州人的政权。但皇甫嵩是凉州少有的向文化士族转变的豪族,不从,阎忠逃走。
中平四年(187年),韩遂率汉羌联军大举进攻陇右,凉州豪族汉阳王国起兵响应。凉州豪族又临阵哗变,斩杀凉州刺史耿鄙,耿鄙的司马马腾、陇西太守李相如、酒泉太守黄衍等汉人实力派纷纷加入叛军。
这一幕大戏的尾声,就是出身凉州的政府军军官董卓入主朝堂,招安马腾、韩遂,摇身一变,自己取代韩遂,成了凉州人的代表,贾诩就是在此时担任了董卓的幕僚。
不过,董卓羌胡化的野蛮作风不为关东那些文化发达的豪族所容,于是外有袁绍,内有王允,内外夹攻,取了他的狗命。
☆、第四九七章 三国第一谋士殊荣
王允继承了关东豪族对凉州人排挤、鄙视的一贯传统,对董卓党羽大搞清算,一代文豪蔡邕也因小过被弄死。
王允又忌惮凉州的战斗力,命令董卓的军队就地解散。当时政治气氛空前紧张,王允的做派使得民间传言朝廷要尽诛凉州人。
就在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想要罢兵还乡的时候,贾诩跳出来鼓动他们进攻长安,也为董卓报仇。这既是为了保命,也是为了报复关东豪族对凉州人长期的歧视和羞辱。
虽然攻破长安,杀了不少关东豪族泄愤,但贾诩毕竟是凉州数得着的人物,深知这些羌化严重的凉州将官不可辅。不过东汉以来的乡土社会又使他不得不跟这些人抱团,否则别的地方的人不会接受他。
于是贾诩一面坚决不对鼓动造反的事居功,推辞了李傕的封赏,消除影响,着意低调,跟他们保持距离,一面又努力维系着这个集团,尽量阻止李傕他们发疯干非理性的事情。
但是李傕、郭汜野惯了的货色,自相残杀,劫持皇帝,凌辱公卿,往疯狗的路上义无反顾的一路小跑了下去。
眼见他们没救了,贾诩只好挑中这个集团里比较听话的小字辈张绣来抱团,并且施展从凉州战事中磨练出来的军事奇谋,让曹操吃了好几个大亏。
后来在官渡之战前弃袁投曹,除了贾诩对张绣说的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外,袁绍的政权关东豪族色彩比曹操浓厚得多也是一个原因,凉州人去了铁定没好果子吃。这一条对张绣也是一样的,所以贾诩这番决断其实很厚道,自己择主的同时,确实也是为张绣着想。
此后,贾诩在曹操平定马超、韩遂的战争中相当活跃,有意洗脱已经被妖魔化的凉州人的底色,除此之外又十分低调,最终在曹丕时担任了太尉这样非文化士族不能担任的高官。
但也正因为他凉州人的出身和武力豪族的底色,使得这个任命被孙权笑话。没错,贾诩通常是给人以谋士的形象,但谋士不一定是精研儒家经学的文化士族,也可以是读史书、兵法的事功家族。
贾诩以奇谋见长,从未有过通经术的记载,明显是后一种。
曹魏一代,凉州也并不太平。夏侯渊平定陇右后,河西豪族黄氏、麹氏及月氏遗种卢水胡连连造反,有赖曹魏名臣张既能谋善战,河西方才收入曹魏囊中。
而贾诩虽然位居高官,其子孙并未像其他世家一样,趁势向文化士族转变,占据高位。武威贾氏因为凉州尚武传统的影响,反而形成了能谋善战的门风。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匈奴汉国大将刘聪、刘曜率军五万围攻首都洛阳,贾诩曾孙贾胤夜袭刘聪,阵斩匈奴贵戚呼延翼,一度击溃刘聪。
另一个曾孙贾龛则在凉州势力庞大,一度企图取代中风的凉州刺史张轨,即十六国中前凉的建立者,割据凉州。
不过最出彩的还是贾诩的第三个曾孙贾疋(yǎ),自幼就有勇有谋。其时,匈奴人的汉国已经攻破洛阳,进而遣刘曜等攻陷长安,贾疋与凉州豪族敦煌索氏、金城麹氏等合作,兴兵数万,大破刘曜,收复长安,拥立晋愍帝,延续晋祚。可惜不久后在与凉州胡人的战斗中意外身亡,世人无不痛惜。
贾诩以及身后的武威贾氏,名将辈出,与凉州的一贯气质十分符合,同时,又作为凉州的代表人物参与到中央事务中,掀起了毁天灭地的巨大波澜。他们对于文化发达的中原,有向往,有挣扎,有坚持,有付出,可以视为关西与关东数百年纠葛一个缩影。
如果我们认可曹操是一代枭雄的话,在三国时代,真正在谋略上击败曹操,并让曹操自己都很佩服的人,就是贾诩了。
贾诩可称三国实力派谋士,这是从两个方面讲的,第一是他的所谋略之奇之准,颇有些算无遗策的感觉,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
第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权术家,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
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却往往收到运筹帷幄的效果。
贾诩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美,只追求谋略才华之展示的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不是要真心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