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1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荀谌说:“勃海虽是一个郡,其实相当于州。现在将军您处在三方面均不如袁绍的形势,但长期居于袁绍之上,袁绍是当代的豪杰,必定不肯在您之下。而且公孙瓒带领燕、代的士卒,其兵锋不可抵挡。冀州是天下的重镇,如果两支军队合力进攻,会师城下,冀州的危亡立刻就会到来。
“袁绍是将军的故旧,并且又是同盟。眼下的办法,不如将整个冀州让给袁绍,袁绍必然对您非常感恩戴德,公孙瓒就不可能再同您相争了。这样将军有让贤的名声,自身地位比泰山还要稳固。希望您不要有疑虑。”
韩馥素来性情怯懦,因而就同意荀谌的计策。
韩馥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骑都尉沮授得知后劝阻韩馥说:“冀州虽然狭小,能披甲上阵的有百万人,粮食够支撑十年。袁绍以一个外来人和正处穷困的军队,仰我鼻息,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给他喂奶,立刻可以将其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
韩馥说:“我过去是袁氏的属吏,而且才能比不上袁绍。估量自己的德行而谦让,这是古人所看重的。各位为什么觉得不好呢?”
在这以前,韩馥的从事赵浮、程涣率领一万能开硬弓的士卒驻守孟津,知道这个情况,带领军队飞速赶回,请求抵御袁绍,韩馥又没有听从。接着韩馥让出官位,搬出官邸到中常侍赵忠的旧宅居住,派其子给袁绍送去印绶从而让位。
袁绍接管冀州后,封韩馥为奋武将军,但既没有兵,也没有官属。不仅如此,袁绍此后故意任命河内人朱汉为都官从事。
朱汉原先曾被韩馥轻慢,这时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便擅自发兵包围韩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逃上楼去,朱汉捉到韩馥的大儿子,将他的两只脚打断。
韩馥逃脱,袁绍为自己名誉着想,立即逮捕朱汉,将他处死。但是韩馥仍然优虑惊恐,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就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
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过了一会儿,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
堂堂一州牧,竟然被吓得躲进厕所自杀,何其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庸才,他也有过“壮举”——谋立刘虞为帝。那是初平二年(191年):
韩馥、袁绍以及关东诸将商议,认为献帝年龄幼小,被董卓所控制,又远在长安,关塞相隔,不知生死,幽州牧刘虞是宗室中最贤明的,准备拥立他为皇帝。
曹操说:“我们这些人所以起兵,而且远近之人无不响应的原因,正由于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如今皇帝幼弱,虽为奸臣所控制,但没有昌邑王刘贺那样的可以导致亡国的过失,一旦你们改立别人,天下谁能接受!你们向北边迎立刘虞,我自尊奉西边的皇帝。”
韩馥、袁绍写信给袁术说:“皇帝不是灵帝的儿子,我们准备依周勃和灌婴废黜少主,迎立代王的先例,尊奉大司马刘虞为皇帝。”袁术给予拒绝。
不久后,韩馥与袁绍派遣前任乐浪郡太守张岐等带着他们的提议到幽州,向刘虞奉上皇帝的尊号。
刘虞见到张岐等人,厉声呵斥他们说:“如今天下四分五裂,皇帝在外蒙难,我受到国家重恩,未能为国雪耻。你们各自据守州、郡,本应尽心尽力为王室效劳,却反而策划这种逆谋来沾污我吗!”
他坚决拒绝。韩等人又请求刘虞主持尚书事务,代表皇帝封爵任官,刘虞仍不接受,打算逃入匈奴将自己隔绝起来,韩馥等人这才作罢。
在《三国演义》中,其实对于韩馥这样的“小角色”酱油党,罗贯中先生是不会费心为他编织故事的,就照着《三国志》一抄完事,所以韩馥的情节就是历史事实。
韩馥是袁家门儿里出来的,总是以袁氏故吏自居,对袁绍那是马首是瞻,袁绍说什么他听什么。虽然说按照当时的社会道德,门生故吏对举主确实要像对父母一样孝敬,但这时他已经是一方诸侯,凭借实力,硬要自己做主别人也没办法,但这个人念旧情,可谓门生故吏的模范。
既然袁绍要立新皇帝,韩馥自然是要把这个精神贯彻落实的,但人家刘虞有自知之明,坚决不当这个皇帝。
☆、第五零二章 清谈儒士不值一提
韩馥是羊肉没吃成,还惹一身膻气,这身膻气的名字叫做公孙瓒,他和刘虞水火不容,一听有人要立刘虞当皇帝,立刻不爽了,带着兵就打韩馥来了。
公孙瓒的一生和刘虞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从发迹到灭亡都和刘虞息息相关,“成也刘虞、败也刘虞”,真可谓是一对冤家。
公孙瓒这个人,既不属于胸怀天下的英雄豪杰,又不是暗藏祸心的乱臣贼子,连奸诈小人都谈不上,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勇斗狠的一介武夫。
虽然早年他同后来的昭烈帝一起在汉末大儒卢植门下学习四书五经,但显然他的头脑比起刘备来要差的太远了。
早年他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作战勇猛,但在同北方少数民族长达几年的交锋中也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后来还是因为刘虞安抚政策的成功,才基本解除了问题,公孙瓒才跟着沾上了光,在刘虞升任为大司马的同时,公孙瓒也被提拔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按说公孙瓒应该十分感谢刘虞这个好上司、大恩人,而结果却是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重大冲突,从一个战壕的战友逐渐发展到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最后先后丢了性命。
再说公孙瓒与韩馥干上了,韩馥自然不是对手,被公孙瓒揍得脸青鼻肿的,本来事情就要告一段落,结果袁绍又来插一脚。
裴松之先生的《三国志注》引用《英雄记》的记载,说当时是袁绍的谋士逄纪给袁绍出主意,说:“主公,咱们这么多兵马,不能到处流浪啊,咱们得找一个根据地才能发展壮大,这个冀州您得得着。”
袁绍说:“你当我不想得着呐,可是这冀州城池坚固,兵强马壮,咱们现在吃饭都成问题,怎么跟人家打啊。”
逄纪说:“这哪用打啊,韩馥不是刚刚让公孙瓒打败了吗,您给公孙瓒写封信,让他就势打进冀州。韩馥肯定打不过公孙瓒,他也得想辙啊,这时候咱们再找几个良心让狗吃了的说客,给他出主意,让他把冀州让给咱们。韩馥那人多厚道啊,他肯定就听了,那冀州不就是咱们爷们儿的了吗。”
袁绍一听,好主意,就这么办。这是公孙瓒入冀州的原因,《三国演义》当中也采用了这段故事。
话说韩馥打不过人家公孙瓒,赶紧找人商量对策。这时候就有袁绍找的那些个吃里扒外的跟他说:
“公孙瓒咱们肯定是打不过,袁绍也在这块儿待着呢,他也惦记着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咱们肯定就收不住了,怎么办呢?
“干脆您把这个冀州让给袁绍得了,袁绍天下英雄啊,比那个公孙瓒强多了,要给就得给这样的。何况您过去还是袁家出来的,袁绍跟您也亲啊,给东西当然要给熟人啦。您把您这个冀州给了袁绍,袁绍肯定也不会亏待您,您还不用操心了,光剩享受生活了,多好啊。”
韩馥一听,也对,那就这么办吧。但韩馥这边也不都是那个脏心烂肺的,也有忠臣,长史耿武等几个人就跟他说:
“大人您这是为何许的,咱们这个地方要兵有兵,要粮有粮,谁咱也不怕。袁绍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无根的浮萍,他现在靠咱们养活,不给他补给,他立刻就饿死,这是您降着他呢,您怎么还能把冀州给他啊,这不吃饱了撑的吗?”
这是好话,但是韩馥不听啊,这会儿他正犯厚道呢。
他说:“我本来就是袁家培养出来的,袁绍有比我有才能,论感情还是论能力,我都应该让啊。”
然后就以大无畏的王八吃秤砣精神,义无反顾地把冀州让给了袁绍。
对于韩馥这样的草包,这一路诸侯,李陵实在不放在眼里,而且他还是董卓提拔上来的,董卓既倒,他的任命完全可以作废,或许李陵只要让汉献帝一纸诏书送到他跟前就能拿下吧。
再说第三路诸侯孔伷,字公绪,豫州刺史,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董,但是反董联盟解散后不久病逝。演义里对他几乎没有记载。
前面已经提到过,他是被董卓任命为豫州刺史的,当时董卓为收买人心,大量任用名士,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人的建议下,才任命孔伷为豫州刺史。
190年时,为表示与董卓撇清关系,在关东诸侯起兵反董卓,孔伷也响应,屯兵于颍川。史书除了说他“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外没有太多记载。
怀疑孔伷在初平元年三月酸枣盟军解散前后挂掉了,因为这个月袁术表孙坚为豫州刺史,作为盟友,袁术不会在孔伷还是豫州刺史的时候就表别人为豫州刺史。而这年二月,董卓刚刚派兵到颍川郡的阳城县洗劫了一番。
这一路诸侯就是个早死的,李陵无需过多顾虑,而且即便历史有所改变,没有董卓派兵洗劫让他病倒,以至于活得更久,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儒生嘛,“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不干实事啊。
包括著名的刘备救北海孔融故事的主角之一孔融,也是这样的人,清谈儒士不值一提,几乎没有半点威胁,谈不上什么野心。当然他的结局也很悲催: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古,是每个中国人孩提时期的学习榜样,然而有着这样一个礼仪标签的人最后却被冠以无礼之罪而遭杀害。
曹操又是历史上少有的礼贤下士的典范,何以就容不下孔融这样的一代名儒?孔融究竟是怎么惹得曹操非杀他不可?
他的罪名有三,其一便是出言不逊。
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下邺城,为其子曹丕纳袁熙妻甄氏。
孔融听闻后写信给曹操,“从前有武王伐纣,把妲己赐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又是一段佳话呢。”
曹操心想我怎么没听过这个典故,于是便问孔融什么意思。孔融轻飘飘地答道“按现在的状况看,可不就是这样吗?”曹操一听敢情是拐着弯儿骂我们父子俩啊,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第五零三章 谜之刘岱
后来曹操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了一道禁酒令,嗜酒如命的孔融立马不干了,大发牢骚后专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怼曹操,列数圣哲先贤因酒而建功立业的史事和传说,并且盛赞“酒之为德久矣!”。
尧不喝千钟酒,就不会建立太平治世,孔夫子不喝上百觚,就不会成为大圣人。。。总之吧,酒就是好的不得了,你不能禁!说完就回家和一群狐朋狗友饮酒作乐了,全然不把禁令放在眼里。
可是曹操哪里是因为“酒可亡国”的原因禁酒呢?写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对酒得到痴迷又怎会比孔融少呢?
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岁俭民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粮食都快没了,酒这种奢侈品不如省省吧。可以说,曹操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做出的利国利民的决策,可孔融却偏要摆出一副名士书生的做派来发表高论。
孔融作为当时的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相当于今天的媒体大V,一言一行足以影响舆论走向。
曹操即便宰相肚里能撑船,但也经不起孔融三番五次的无礼挑衅,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喽。后来曹操授意郗虑,表奏孔融罪状,终于以“违反天道,败伦乱礼”的罪名诛杀孔融一家。
曹操给他定的第二个罪名是败伦乱礼,这败伦乱礼的罪名是怎么来的?孔融说过的话里最惊世骇俗的当属“亲子无亲论”。
他原话是这么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这番言论就是放到今天意识也是够大逆不道的的,更何况在以孝治天下的东汉?
不仅如此,孔融还藐视圣人,有天,祢衡艾特孔融,“你是仲尼不死”,孔融随手转发了一句“你是颜回复生。”
很不巧,这波商业互吹被视奸的郗虑听到了,于是被列为五大罪状之一,孔融则被视为大逆不道。
然而孔融真的是不忠不孝吗?肯定不会。
他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是正统知识分子的代表,而忠孝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后汉书》也有记载孔融十三岁丧父时哀悴过毁,要别人扶着才能起来,父老乡亲们都认为他孝顺得很。
因此,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个借口罢了,曹操非杀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两人政治目标的对立。
孔融“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形同傀儡的汉献帝联在一起,处处时时与权倾朝野的曹操作对,由此铸成了合家死灭的悲剧。”
其实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起初还是不错的,这是基于他们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立场,但没多久曹操就“挟天子以令天下”,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始终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两人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
因此真正触到曹操的逆鳞,让他不得不痛下杀手的是两件事。
其一,“请准古王畿制”。曹魏政治所要经营的第一步就是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
而孔融偏偏上奏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颍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
“请准古王畿制”的意图就是为了抑制曹操扩大地盘,防止曹操自立为王,曹操要想完成伟业就必须出去孔融这块绊脚石。
其二,“崇国防疏”。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朝中有人主张讨伐,孔融却抛出“崇国防”的论调,说刘表虽然昏僭恶极罪不容诛,但考虑到国体和国防力量,还是应当隐瞒刘表祭祀天地这件事。
然而老奸巨猾的曹操又怎会看不出孔融这是在为刘表开脱,为的是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来牵制他呢?
曹操要开王霸之基就必须扫除豪族政治的障碍,偏偏孔融不改名士派头,阿党比周,拥刘贬曹,四方信服,在舆论上对曹操的王霸之业形成了巨大威胁,终于在又一次口无遮拦后予人口舌,落了个全家被诛的下场!
再说说第四路诸侯刘岱的结局,这位字公山,兖州刺史,汉室宗亲之一。跟从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后,向东郡太守桥瑁借粮,桥瑁不借,刘岱于是杀了桥瑁,吞并了他的势力。
一说这位是刘繇之兄,曾任扬州刺史,后被孙策打败。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军数十万人攻入兖州,他不自量力,出兵迎战,结果被黄巾军杀死。
《后汉书·献帝纪》:“青州黄巾击杀兖州刺史刘岱于东平。”。
当时,曹操正在当东郡太守,东郡系兖州所辖的一郡,便在济北相鲍信等人拥戴下领兖州牧,击败青州黄巾军。从此,曹操有了一大块地盘,实力大大增强,为其一生功业打下了根基。
又一说其后跟随了曹操,曹操自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都许后,多年任司空,行车骑将军,执掌朝政。这位刘岱官任司空长史,自然是曹操的心腹了。
他跟随曹操东征西讨,因功而封列侯。建安四年(199),曹操命他与中郎将王忠(《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蜀书·先主传》均有记载),引兵五万,虚打丞相旗号,进攻徐州。
这时候的徐州是刘备的,结果可想而知,他被张飞生擒,后为刘备释放,回到许都被曹操贬官撤职。
倘若这位刘岱就是兖州刺史,是个“不自量力”的人,那么李陵不会放在眼里,如果是后来做到曹操的多年司空,那么李陵倒是不能小觑,或许到时候可以引为己用也说不定。
第五位诸侯王匡,字公节,河内太守。这位便是“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期间,打到虎牢关时,派其部下河内名将方悦出战吕布,被吕布所首杀,妥妥的垫脚石一个。
☆、第五零四章 令曹操差点灭亡的好基友
年轻时的王匡与当时清流派名士蔡邕的交情要好。本身不吝啬财物,热衷地将金钱大量的施舍他人。因为这些事迹而使他闻名天下。
中平年间,王匡被大将军何进任用,担任大将军府掾。当时何进有意诛灭宦官,在强迫其妹何太后支持他后,于中平六年(189年)征召许多名豪杰一同招兵买马,做好歼灭宦官的准备。
因此,属于何进部属的王匡为了执行他的命令,返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征兵。他成功征招五百名强健的弓箭手,并且运往位于西边的京师洛阳,准备在起事时使用。
然而,在同年八月戊辰日(9月22日),以张让为首等多名宦官抢先杀害何进,使得整体计划化成泡影,王匡知道消息后有意躲避家乡。
不久,袁绍再度联合大家讨伐宦官,使得王匡决定与袁绍等人联手。最后,以袁绍、王匡为首的人马率军进入承明堂,顺利地除掉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宦官,以及其他宦官。
政变发生后,王匡返回故乡观察时事,不久受朝廷的征召,成为河内郡太守。
到了初平元年(190年)正月,由于董卓专政,控制汉献帝,时任河内太守的王匡与各地的群雄(大多是关东地区)以讨伐董卓为名义起兵。
王匡与袁绍在河内郡驻扎军队,接着群雄互相结为联盟,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后来,王匡派从事韩浩率领兵马于孟津,河内郡河阳县驻守,离当今河南省孟县西南方三十五里一带,并且派遣“泰山兵”到河阳津驻守。
不过,由于董卓虚张声势,使王匡军误认敌方会从平阴县(为今河南省孟津县东方,隶属于司隶河南尹)渡河,而死守河岸。
使得董卓得以用精锐部队经小平津渡河到其后方袭击,最后王匡军几乎全灭。王匡在得知自己的军队被全灭后,返乡招募兵马。
没多久,获得数千名强悍又勇猛的兵卒。东山再起的王匡转而与张邈商讨双方的盟约。
在讨伐董卓期间,为了稳固基地河内郡,王匡派几名读书人到郡县中暗中观察官民的行为。只要发现有人犯罪,就抓来押入牢房,严刑拷问他们。
这些嫌犯必须拿出钱财或物资才可以抵罪,否则就要与其宗族一同处刑。王匡想要借由这个手段提升个人威严。
在实行的过程中,王匡由一名读书人的报告得知常林的叔父殴打宾客。他的心情感到不悦,决定派人收押。事后,王匡收到一封由胡母彪写的书信。在信中才知道这样的策略已使百姓们批评不断。最后他饶恕常林的叔父,并且免除其罪名。
同年,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瑰等数名朝廷重臣,携带诏书到河内郡,游说驻守在当地的袁绍。
然而,袁绍不接受他们的游说,于是派遣王匡收押他们进入牢狱,并为了在众军面前,做处刑的准备。受押解的官员中,胡母班为王匡的妹夫,故在狱中寄书给王匡,并在书信中批判王匡,同时请托王匡在自己死后,要多多照料被遗留下的二位儿子。
王匡读完胡母班的书信后,抱起胡母班的二位儿子而开始哭泣。此后,胡母班与吴循、王瑰等人,同时被斩首。
王匡虽是奉命行事,但还是让胡母班的亲属感到不满,于是找曹操达成联手合作的协议,最终使王匡因他们的攻击而去世。
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在《英雄记》中评价王匡:“轻财好施,以任侠闻。”
赞赏他是一位不吝啬钱财并愿意施舍的侠客。另外,在明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肯定他是位“仗义疏财,挥金似土”的诸侯。
但对于王匡的评价多由时人评论,负面的比正面的较多。至于,负面评价方面,许多是在讨伐董卓期间出现。
像是,他借由拷问河内郡当地官民,提升威严及获得资源,引起胡母彪以寄送书信,批评他对待官民的施压。
另外,过去跟王匡有良好关系的蔡邕,就是这样一个正直的人,在写给董卓的文章,直言被卓打败的王匡是名“逆贼”。
总之,王匡这人,比之孔伷、韩馥等诸侯,稍微有那么一些出彩的地方,但这不足以令李陵忌惮,真正让他重视的不外乎曹操、袁绍等人。
说道王匡,不得不说他的哥们张邈,这位字孟卓的陈留太守,他们二人有着互帮互助的盟约。他也是参加过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来回到陈留。
张邈原本与曹操是好朋友,但在兴平元年,曹操东征徐州的时候,他听从了陈宫的建议,叛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脱离曹操联盟。
就是因为张邈的背叛,吕布一度占据濮阳,兖州所辖郡县除鄄城、东阿、范县外皆归顺,差点消灭曹操,改变历史。
当然,有勇无谋的吕布,怎么可能是脸黑而智的曹操对手,次年,吕布便被曹操击败,而张邈不知所踪。
问题来了,张邈与曹操有生死之交,是他最亲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