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虚荣心,这又说明了马超比他父亲的高明之处。
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国家与国家之间,势力与家族之间,联盟永远是利益性的,而且彼此都不愿意看到对方强大。
曹操和马超同在中国国土上,曹操就不可能看到马超坐大,只要能力可及,就要灭了他! 211年,曹统区正式通过了要清除掉西凉所有军阀的决议。
有人认为,曹操之所以要马上打马超,是由于要先定关中,解决后顾之忧,然后再讨伐巴蜀和江南。
其实,曹操此时的目标已经不在是统一全国,统一的事业,可以交给后代去完成,但必须要给后代留下一个巩固的基础。
马家军又是万年墙头草,万一它要是在刘备给他好处后倒戈怎么办?关中和关东又是连为一体,一旦突然袭击,长安不就危在旦夕!
而且,占领西凉后,不仅领土面积大幅度增加,而且有了更好的防御后方和养兵之地。所以马家必须要清除!
不过,历来打仗讲究个师出有名,马超是正经的朝廷官员,又没有反叛行经,如果直接攻击,会名不正言不顺。
该怎么办呢?
很多人说,曹操不应该犹豫,就算不名正言顺的讨伐马超,但战胜后又会有谁来报不平?
所以,这很可能与曹操的年龄有关(老的人做事犹豫,而且古代的老年比现在早,因为古人普遍寿命短)。
这时候,又是英雄钟繇对曹操提议“假道虞国以伐虢”的计策,曹操一点即通,于是马上命令钟繇带人名正言顺的进攻张鲁。
其实,钟繇的路线并没一般历史书上讲的那么单一。
钟繇的部队当时在洛阳一带,去汉中讨伐张鲁,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从关中走,二,从自己所有的荆州领土前往,而且,第二条路速度还更快。
完全可走另外一条路,但执意走第一条路,马超和韩遂很明显的感觉到了敌意。而且,由于事情机密,曹操阵营内有些谋士还不知真相,以高柔为首,他们反而希望曹操命令钟繇走第二条路。
钟繇部队出发后,韩遂马上停止了西边对张猛的战争,并且拒绝了他女婿的劝说,马上与马超一起,再次造反,将兵力聚集在潼关一带。
并且,联络了关中所有诸侯,侯选程银杨秋张横等十几路人马,全部叛变。
马超是这次联盟实际的组织者,但把这次联盟军主帅的位置,主动让给了韩遂,至于用意不言自明。
马超造反后,在曹操监视下的家人,包括父亲马腾,正如封建时代制度一样,凡造反者大多满门抄斩。
很多人认为,马超太自私,不顾及家人安全,起兵造反,无情无义。这种指责,在现实中其实很难成立。
马超造反,从某种程度说也算是被逼;而且,面对敌人的进攻,仅因为家人在敌人手就放弃抵抗,这样的情况仅见于三种虚拟世界:游戏、动画片、电影。
尤其注意的是第二点,从来没有发生过家属在敌人手就放弃抵抗的例子,刘邦的老父亲曾经在项羽手上,结果刘邦要求项羽分他父亲一碗肉给他。
更何况马腾此时对西凉已经没有了任何号召力,对西凉盟军来说,有他没他无所谓。继赤壁大战后的又一场地区性大战,即将开幕……
第十四位诸侯公孙瓒,字伯珪,北平太守,是刘备的好友,与刘备一起师从卢植。曾参与讨伐董卓,还亲自下场与吕布单挑,险些丧命。
反董卓联盟失败后,公孙瓒退回幽州。后来袁绍诱使公孙瓒平分冀州,公孙瓒贪图冀州地盘,领兵前来,结果被袁绍乘虚而入抢先占领冀州。
公孙瓒派弟弟公孙越前去质问,结果被袁绍派人射死。公孙瓒大怒,在界桥与袁绍大战,打了平手,双方互有损伤,就退了回去。
后来刘备要去救陶谦,还特意向公孙瓒借兵三千与赵云。其后公孙瓒一直与袁绍交战,由于不采纳正确的意见,最终被困死在自己修建的易京楼中,引火自【焚】,势力被袁绍吞并。
前面讲到公孙瓒的一生和刘虞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从发迹到灭亡都和刘虞息息相关,“成也刘虞、败也刘虞”,真可谓是一对冤家。
早年他被任命为辽东属国长史,作战勇猛,但在同北方少数民族长达几年的交锋中也没有讨得什么便宜。后来还是因为刘虞安抚政策的成功,才基本解除了问题,公孙瓒才跟着沾上了光,在刘虞升任为大司马的同时,公孙瓒也被提拔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公孙瓒,如美猴王一样,有个美名,叫白马将军,连手下的精锐骑士也骑白马,是为大名鼎鼎的白马义从。
公孙瓒虽然出身贵族,但因母地位卑贱,只当了郡中小吏。
他貌美,声音洪亮,机智善辩。涿郡刘基太守很赏识,将女儿许配给他。后来跟卢植于缑氏山中读书,粗通经传。
后又被举为上等郡吏。刘基因事犯法,发配日南,当时法律不许部下随槛车同行。他就化装成侍卒,带上刘基日用品,驾车护送。
刘基将被流放到日南郡(今越南广治省)的时候,公孙瓒备好酒肉在北芒山祭辞自己的祖先,他举杯祈祷:
“以前为人子当尽孝道,而今为人臣当尽忠心,理应随同太守共赴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怕不能身还,就此别过列祖列宗。”
说完又拜了两拜,便慷慨激昂的站了起来,在场人无不落泪叹息。
喜剧性的一幕是,刘基在赴日南途中被赦免而还,公孙瓒则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官,被任命为辽东郡附属国的长吏。
公孙瓒之后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
☆、第五一九章 公孙瓒:成也萧何败萧何
前文讲过,公孙瓒与刘虞,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按说公孙瓒应该十分感谢刘虞这个好上司、大恩人,而结果却是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重大冲突,从一个战壕的战友逐渐发展到反目成仇,兵戎相见,最后先后丢了性命。
他们之间的矛盾有许多方面:其一,民族问题。
刘虞就任幽州牧后,对待北方各少数民族主张采用安抚的政策,而公孙瓒主张穷追猛打,武力解决。结果事实证明刘虞的政策还是正确的。
公孙瓒和各少数民族交战几年,对于这些少数民族的战斗力是有一定了解的。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乌桓丘力居、张纯叛乱时期。
公孙瓒与张纯、丘力居激战,公孙瓒追击过程中,由于被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今辽宁锦州西北)二百余日,粮尽士溃,士卒死伤大半,到最后“力战不敌,乃与士卒辞诀,各分散还”,也就是分散突围,各自逃命,无疑这一仗是打败了。
至少通过这次的战斗,公孙瓒应该明白用武力解决问题的艰巨性。
但当刘虞准备主张用安抚手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时候,公孙瓒唱起了反调,他的理由是:
“胡夷难御,当因不宾而讨之,今加财赏,必益轻汉,效一时之名,非久长深虑。”
观点没错,但于当时的局势不合,我们联想一下到后来曹操北征乌桓,前前后后也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可见刘虞在朝廷政局混乱的当时提出这一主张的正确性。
可惜公孙瓒不但没有听从刘虞的命令,反而在刘虞安抚工作已有成效,乌桓丘力居等外族派遣使者前来沟通归附之时,公孙瓒竟然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杀这些使者。
对于刘虞为了增进同各少数民族的感情而送去的礼物,公孙瓒也是派人进行抢掠。至此刘、公孙二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为什么公孙瓒要与刘虞这位上司作对呢?史料上说是公孙瓒嫉妒刘虞,害怕刘虞立功对自己不利,这种看法似乎有些欠妥。
不管怎么说,刘虞是自己的上司,上司立功,下属自然也跟着升职,这是一条定律,公孙瓒此时已是为官多年,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可能同公孙瓒幼年的经历有关:
公孙瓒是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这一地区在汉朝一直饱受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之苦,公孙瓒可能是早年亲眼目睹外族的烧杀抢掠,对于家乡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有感触,对这些少数民族怀有强烈的民族仇恨。
所以才会被仇恨掩盖了理智,不顾一切地阻挠刘虞。不过,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好,公孙瓒和刘虞这梁子开始接上了。
其二,政治眼光迥异。
汉献帝被迫迁都长安后,想东归洛阳,于是暗中派刘虞之子刘和逃出长安去找刘虞,让刘虞率兵前来相迎。
刘和在途中经过袁术的地盘,告诉了袁术汉献帝的愿望。袁术大概是想抢功,便把刘和扣住,假意答应将一起行动,让刘和致信刘虞派遣几千骑兵前来,其实是打算拖延时间。
刘虞接信后信以为真,果真派兵前去。公孙瓒看出了袁术的意图,曾经劝阻刘虞不要派兵,结果刘虞没有采纳。
本来这是一番好意,就算没有被采用也没什么。但后面发生的情况却是匪夷所思:
公孙瓒的一番好意被刘虞拒绝后,害怕袁术因为知道自己曾向刘虞提出建议会因此而怪罪,就偷偷派堂弟公孙越带领一千骑兵到袁术那里,以示友好,同时竟然暗中唆使袁术继续扣留刘和,抢夺刘虞派去的兵马。
原本刘虞只是想勤王救驾,不料被公孙瓒给摆了一道,两人的关系立刻变得紧张起来。这件事情,公孙瓒做的实在不光彩,对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好处,还把刘虞得罪了,政治眼光的确不怎么样。
第三个矛盾是相互关系问题。
按照当时东汉政权的任命,刘虞是公孙瓒的上司,而从前面的几个冲突中可以看出,二人的根本就谈不上是什么上下级关系,反倒象是同级官员,各行其是。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现象的源头还是出在公孙瓒身上。
当初刘虞重返幽州之时,有事情还是会找公孙瓒商量的,可公孙瓒却没有把刘虞放在眼里,经常是“称疾不往”,使刘虞也很是恼火,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误会、矛盾就随之增加。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一片战火,而刘虞是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公孙瓒却是积极参与,奈不住寂寞,终于同袁绍发生武装冲突。
双方先是在界桥展开激战,公孙瓒大败而回,之后公孙瓒再次发兵进攻袁绍,在龙凑一带又被袁绍打败。两次作战令公孙瓒的实力大为削弱。在这一段时间里,刘虞作为公孙瓒的上司,不但没有派兵助战,反而是袖手旁观,眼睁睁看着公孙瓒的失利不闻不问。
可以想象公孙瓒应该是异常愤怒的,要不然他也就不会在战败后干脆在幽州治所蓟县东南自筑一个小城,摆开架式让刘虞难堪。
刘虞担任幽州牧后,“为政仁爱,念利民物”,而公孙瓒“但务会徒觽以自强大,而纵任部曲,颇侵扰百姓”,这也让刘虞非常不满,矛盾越发加深。
就是这种种矛盾造成了刘虞、公孙瓒的关系终于发展到敌对状态。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刘虞就想利用公孙瓒兵败之机干掉公孙瓒。为了慎重起见,刘虞向手下进行了咨询。
东曹掾魏攸劝谏刘虞曰:“今天下引领,以公为归,谋臣爪牙,不可无也。瓒,文武才力足恃,虽有小恶,固宜容忍。”
不能不说这是个馊主意,对公孙瓒缺乏本质的了解,可偏偏刘虞这时的心肠软了下来,实在是养虎为患。
一年以后,也许是公孙瓒越来越不象话了,刘虞又与手下进行密谋,“密令众袭瓒”,率兵进攻公孙瓒。
☆、第五二零章 被埋没的张杨
当时,公孙瓒的部属都散布在外地,身边军队很少。不得已,公孙瓒只能固守,伺机突围。而刘虞派出的士兵作战能力又太差了,加上刘虞又下令不准骚扰百姓,因此居然出现了久攻不下的局面。
公孙瓒得到了喘息的机会,于是招募精兵数百人,“因风纵火,直冲突之”,不但成功突围,挫败了刘虞的企图,不久乘胜追击,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刘虞及其一家,最后反倒把刘虞杀了。
公孙瓒靠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杀死了刘虞后,又挟持朝廷使者,得到了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分派刺史,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
以至于公孙瓒与袁绍相争,初期占据优势,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战略,逐渐失去了部下的信任。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作弄人,原本以为刘虞一死,公孙瓒和刘虞这一对冤家的恩怨应该就可以结束了,可偏偏公孙瓒自己又不争气,在他统治下的幽州民怨沸腾,乌烟瘴气。
老百姓自然也就怀念以前政绩显著、勤政爱民的刘虞了。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虞的旧部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率兵为刘虞报仇。
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为之复仇,最终大败公孙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袁绍乘机联合了鲜于辅及其它少数民族的队伍,率兵十万进攻公孙瓒。
此时的公孙瓒众叛亲离,无法抵抗,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被袁绍斩杀。
公孙瓒和刘虞的争斗,都没有给幽州带来稳定,带来的只是一场浩劫,直到曹操统一中国北方以后,幽州百姓才开始逐渐安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操才是一位真正的治世能臣,是曹操完成了刘虞未竟的理想。
第十五位诸侯张杨,字稚叔,上党太守。汉末年群雄并起,形势混乱,其中既出现了刘备等天下人,也出现过董卓等乱臣贼子,当然,也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人物,张杨就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对这名字不熟悉,那么人中吕布这人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对,这位张杨同志就是吕布的好朋友,曾经多次救助吕布。
张杨早年时因为武勇过人被并州刺史丁原任命为武猛从事,也是因为丁原,后来他与吕布结识。
对于张杨这个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般也只是匆匆一瞥,就连他到底做过哪些事情都不知道。其实张杨也是汉末群雄之一,不过这个人忠义两全,忠的是皇帝,义的是朋友。
张杨的出生地在云中,当时属于长城以外,年轻时的张杨“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句话有何感想?
也许单看这句话很普通,因为三国中以武勇著称的人实在有很多,但是请不要忘了张杨当时是生活在长城以外,那时候是经常被鲜卑抢掠的。
为了抵御鲜卑,那一带的尚武风气很重,武力值都不弱,个个都是铁打的汉子,所以董卓军入关之后,能够迅速掌控全局,旗下猛将也很多。
再举个例子吧,吕布,被誉为三国武力第一的男人,当时也是“以骁武给并州”,而之后在合肥之战中,力敌孙权十万大军的张辽的介绍,也是“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
这些人可以说和张杨都算是同乡,张杨的事迹并不多,但是从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其武力值确实不容小觑。能够在一帮猛男之中脱引而出,还能被赞为武勇过人的,其实力可见一斑了。
在丁原府中,张杨和吕布的地位逐渐上升,在黄巾之乱的征战中,两人成为丁原手下一、二号的亲信。
汉灵帝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蹇硕在京都统领军队,想要统率四方,于是大肆征召天下豪杰用为自己的偏将,当时袁绍和曹操都被征为校尉跟随蹇硕,而丁原则派遣张杨率领士兵去蹇硕那里去,蹇硕让张杨暂行军司马。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蹇硕被大将军何进所杀,何进派遣张杨回并州召集兵马,留在上党,并平定了上党的山贼之乱。
但何进不久之后就被宦官张让等诛杀,董卓趁机进京,掌握朝中大权,无恶不作。
是的,正因为这样,张杨错过了何进遇刺袁绍诛宦董卓乱政等重大政治事件,为这位小人物的悲剧埋下伏笔:老首长丁原被杀了,吕布投靠董卓了,自己该怎么办呢?张杨毅然成为一个政治孤儿了。
于是张杨率兵进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但未能攻下,于是张杨率所领寇略诸县,队伍发展到几千人。
究竟张杨是沦为盗匪还是政见不合?从有限的史料难以分辨,但从他本身就为正规军的角度想,与上党太守政见不合可能较大,不过从他有掠夺的行径来说,证明了他的日子过得确实不怎么样,已经是到处流窜了。
所幸,初平元年(190年),张杨率军参加山东诸侯组成以袁绍为首的讨董联盟军,张杨于河内与袁绍军回合,算是名正言顺的归队官兵了。
不过好日子是不长久的,袁绍分配的任务实在不怎么样。于是,张杨又变身了,从官兵变成了人质,而且是匈奴的人质。
在讨伐董卓时,关东联军除了联合各势力外,还借助了匈奴的力量。初平元年(约190),张杨是和于扶罗一齐投奔袁绍的。
后来他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于漳水,於夫罗想要叛变,但是袁绍和张杨都不肯相从,于是於夫罗挟持张杨奔走,袁绍派遣大将麹义进行追击,在邺城南部大破於夫罗军。
从时间上看,张杨做人质差不多有一年,这段经历虽然多灾多难,但也有一定利好的地方:
匈奴没有加害他,证明张杨还是有点价值存在的,沦为人质但不投降(或说至少在其他人认为他没投降),有利于提高形象,在战乱纷飞的时期,人格魅力是很重要的。
☆、第五二一章 孙武的后代孙坚
后来于扶罗被袁绍击败,张杨也顺利回归了,得以东山再起——董卓委以重任,张杨当上了建义将军、河内太守。丁原旧部大多投靠了董卓,虽不免有拉拢的意思,但张杨能成为太守,跟他的旧交们的关系应该更大。
初平三年(192),曹操当上州牧后,为表示对朝廷的忠诚,派使者到长安上书。但使者途径河内时却被张杨扣留,最终他又能平安过境,全靠董昭的周旋。
董昭对张杨说:“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
张杨最终接受了建议,不但给使者放行,还上表推荐曹操。而同时“太祖遗杨犬马金帛,遂与西方往来”,从此看出张杨很会应对时局变化,这回出乎意料的和曹操拉上关系。
话说董卓被吕布刺死后,汉献帝因为李傕郭汜作乱而流亡至河东,这时,张杨抓住机会率兵前往安邑救援,被拜为安国将军,封晋阳侯。
当时张杨想把汉献帝迎回洛阳,但是诸将不肯从,于是张杨回到野王,无论如何,这回张杨又做了回忠臣了。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杨奉、董承、韩暹携带汉献帝回洛阳,没有粮食吃,张杨于是携带粮食于回洛阳的路上迎接汉献帝,和汉献帝一起回到洛阳。
正当人们以为张杨将身居要职时,张杨对诸将说:“天子应该是和天下人一起的,现在天子有各位公卿大臣的辅佐,我可以在外捍卫大汉朝,怎么可以留在京都呢?”
他放弃了在朝为官的机会,硬要回去做太守,朝廷无奈之下,也只好授予他一个大司马的虚位,算是对他的奖励。
从这里看一看出,张杨这个人其实并没有很大的野心,至少是忠君爱国的,这样的人在三国中真的很少,就连以仁德著称的大耳,都想自己做皇帝。
张杨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走投无路的吕布来投奔他。张杨对待吕布,确实很够朋友,吕布先后两次投靠张杨,张杨都没说二话。
吕布第一次投靠张杨的时候,已经不是当年他身边那个英气逼人的小兄弟,而是从袁术那里落魄地逃过来的流寇模样。
也许张杨本来不会原谅当初见利忘义,杀掉有恩于自己主公的吕布。但看见当年如弟弟般的吕布落魄成这样,不由得心软。
之前在南阳掠夺财物,被袁术赶走,军纪差?没关系,当年在建阳大人府中的兄弟们如今只剩你我二人,有什么需要的,我一定会帮忙。于是,张杨无私地养着吕布,吕布也有意向一直住在这里。
不过,张杨为人好,但他的手下不这么看。知道李傕在悬赏吕布,暗中想要捉拿。连吕布都知道这种事情,张杨不可能不知道。
吕布亲自向张杨摊牌,张杨只是点头,然后吕布带人离开。
作为一个好人,张杨是非常为难的。一边是自己的部下,一边是曾经一起共过事的好兄弟。他既不想伤害吕布,也不想吕布知道他部下的计划而伤害到他们,因此,陷入两边都得罪的尴尬处境。
第二次吕布投靠张杨,是他在袁绍那边惹祸后,明白真正对他好的的确只有张杨一人,于是灰溜溜地回来。
张杨没有计较之前的离别,照旧收留他。张杨可真的成为一个扶危救难的朋友了,不过这一次时间也很短:
吕布不久后变应邀张邈邀请他坐镇兖州后,又离开张杨,去要更大的利益——偷袭曹操,当上州牧。
只是好景不长,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围吕布下邳,张杨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