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水浒有天庭-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在带兵方面,他治军严整,法令严明,一次在行军途中,曹操传令:不得使战马践踏麦地,如有违犯,一律斩首。
  士兵皆下马步行,惟恐踏坏麦苗。可曹操的战马因受惊吓踏了麦田。他即拔剑割下自己一撮头发,以示处罚,足见执法认真。《通典·兵典》中收录的《魏武军令》、《魏武船战令》、《魏武步战令》等,也反映了他严明的军令。
  也有人说曹操的割发代首是作秀,现代人根本无法理解头发在古代的重要性。那么曹操“割发代首”是不是作秀呢?
  从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曹瞒传》,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有记载或渲染,说明确有其事,只是立场与态度,《曹瞒传》与《三国演义》不尽相同。
  前者只是客观描写,后者则有明显贬抑,重在说曹操狡诈。其实如果不带偏见,很难得出这一结论。倘若不信,且让我们还原一下那段场景——不妨以《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润色的为准:
  建安三年夏天,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张绣。此时麦子已熟,但老百姓恐于兵乱,不敢去田里收割。曹操于是下令:
  “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有了最高指示,谁也不敢拿脑袋开玩笑,官军皆下马以手扶麦,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然而下令者本人却没有下马。
  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恰在此时,地里倏地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到惊吓,窜进了麦地,踩倒了一片麦子。
  曹操随即叫来行军主簿,令其按规定治自己的践麦之罪。
  主簿一听,忙说:“丞相怎么能够治罪呢?”
  曹操这时便讲了一番豪言壮语:“我制定的法律,我自己却违犯了,这样怎么服众?”
  一边说着,一边还真的拿起佩剑往自己的脖子上比划,众人一看,赶快拦住。
  这时谋士郭嘉道:“《春秋》上不是写着么:法不加于尊。丞相统率大军,岂可自戕?”
  曹操仔细一想,才说:“既然《春秋》上说过了,那我姑且免死。”于是用剑割下一绺头发,算作自我惩罚。《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起初曹操在制定不准践踏麦田的军法时,有没有将自己考虑在内呢?无非两种可能:
  一是连自己也计算在内了,但他相信自己绝对不会去践踏麦田;二是没将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员,军法只是对着别人的。
  从后来事情的发展进程看,曹操无疑是“亲自”在内的,否则他在马踏麦田之后,就装聋作哑不吱声了,何必又要抹脖子又要割头发的?
  可见曹操还是一个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领导干部。然而,恰恰是制定军法的人,带头违反了军法,这一来,就有了好戏看。
  曹操说话算数,坚持按原则办事,不管是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于是就让人来对他执行死刑。可是那个负责执法的主簿不干了,他说:
  “丞相怎么能治罪呢?”在主簿看来,法律只是对着下边的,“刑不上大夫”嘛。
  领导制定法律,是要下属来遵守的,领导只是监督、检查而已,根本不在范围之内,你让我怎么执行?你看这个马屁拍的!
  此时的曹操,如果就坡下驴,见好就收,也就罢了。他偏不,还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地说:“我制定的法律,我自己就应当遵守!”
  说得兴起,干脆拔出佩剑,就要往脖子上抹,众人一见,赶忙夺下,这个情节,曹操入戏有点深了。
  既然有人替你找到理由,你阿瞒也就不必太较真了。假如大家都不睬你,你那个剑是砍下去还是收回来?我猜这个曹操,早已将人间世故揣摩得透透的:
  任何时候都不乏奉承上级、关心领导的人物,这一剑用不了靠近脖子根,保准有人前来夺剑求情。于是乎,曹丞相的这个动作就做得惟妙惟肖又栩栩如生。
  在众人劝解之下,曹操取消了自杀的念头,但也不能就此罢休啊。曹操不愧为天下枭雄,来了个割发代首,既孚了众人,又罚了自己,两全其美。
  注解《三国演义》的毛宗岗父子看到此处,大骂“奸雄”:好你个曹***刑你就这样给免了!
  其实不然,一个最高领导者,要做到以发代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割发在古代是一种“髡刑”,因为古代人都是长发,用簪子固定,而有身份的人,更是将头发看得重要。
  这种髡刑虽然对人的身体没有多大妨碍,但却造成了精神损伤,可以称之为灵魂拷问吧。那么割发代首是多大的牺牲呢?
  在汉代,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而儒家思想其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可见,割发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在当时,只有一种人是短发,那就是奴隶。而且,所有短发的国家和种族都被视为“劣等”。

  ☆、第五四零章 全面开花

  古代越国人都是短发,所以被说是野蛮人,在中原人看来,短发是低贱的象征。
  我们现在可能理解不了头发对古人的意义,远了不说,就说民国时候的剪辫子运动,多少遗老遗少们哭喊着不能剪辫子,甚至很多人把减掉的辫子偷偷藏起来死后放在棺木里,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遗体。
  再说,明灭以后,孔子第六十二代孙孔闻謤找到多尔衮想通融一下不剃头留辫。孔闻謤认为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情,结果多尔衮没有通融。
  要知道当时任何人敢质疑剃头留辫都是杀头的罪过,倒是多尔衮有良心,没有杀孔闻謤,只是革去了他的官职。
  由此可见,割头发在古代绝不是小事情,这也说明曹操割发代首,却不是作不作秀那么简单的事,至少是很用心之举。
  曹操在用兵方面,史称他“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诸将征伐,皆以新书从事,临事又手为节度,从令者克捷,违教者负败。”
  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他确实是一个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李靖的《李卫公问对》、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等著作都赞誉曹操的行军用兵。
  在御将方面,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曹操能够根据将领特点,用其所长。
  例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奉法,曹操就让他们战则为军锋,息则统亲兵;臧霸有恩信于东土,曹操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从而得以专心对付袁绍,不必以东方为念;降将文聘本是刘表帐下大将,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
  汉魏之间,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这也是他在历史上著名的一大举措。
  建安元年,曹操采纳枣祇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下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
  屯田制的实行是以国家投资的方式保证再生产,工作效率当然高于普通的自耕农。因此短时间内就将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称其为一大创举并不过分。
  屯田有效地解决了曹操集团的粮食问题,所以曹操说:“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国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此外,曹操还陆续颁布法令,恢复正常租调制度,防止豪强兼并小农。建安五年,曹操颁布新的征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确: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曹操前后实行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成为曹操集团的雄厚经济基础。曹操统治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这是曹操在经济上的一大成功。
  还有,曹操在攻破邺城后,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
  曹操在世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并卓有成效,如在周瑜的家乡舒城建立的七门三堰一直到北宋仁宗时还能每天浇灌两万顷良田。
  开源同时,曹操也非常注意节流,并以身作则,提倡廉洁。史书中称曹操:
  “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
  简单地说,衣服没有花里胡哨,鞋子不曾雕花绣彩,帷帐屏风落满补丁,床榻被褥“败絮其中”。
  在曹操的大力纠正下,东汉以来的奢华之风为之一扭,天下的人都以廉洁勤俭自律。即使是高官显贵也不敢过度铺张,甚至出现了有人故意穿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咄咄怪事。
  建安十四年,曹操反过来不得不下令来纠正这一奇怪的不正之风。曹操的遗嘱,也体现了自己的一贯俭朴的风格: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曹操在世时还提倡过薄葬。
  在文化方面,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在统一北方的混战中,就注意对图书的保护和收求。
  建安五年(200年)他击败袁绍后,下令“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任魏公后,设置了掌管典籍的官吏,广收在战乱中散佚的东汉官府和民间藏书,“采辍遗亡”,藏在中外三阁和秘书省。
  还请蔡邕之女蔡文姬讲其藏书之事,蔡文姬“缮书送之,文无遗误”。由于他重视国家的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魏国的国家藏书。
  在宗教方面,曹操收编太平道、抚接五斗米道势力,集中控制方士,乃至“挟天子”,目的皆在暗争“天命”。曹操一生所经营之“天命在吾”的魏氏圣化大业,随曹丕黄初元年受禅而得实现。
  从曹操势力兴起以至汉魏禅代,其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原始道教牵涉至深。
  在民族融合方面,曹操也有建树。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

  ☆、第五四一章 成功背后必有非常人所及

  还有乌桓,东汉末年,乌桓又称“乌丸”占据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各自称王,常侵扰北方四州、“杀略吏民”。
  乌桓蹋顿总摄三王部,跟袁绍要好,曾帮袁攻灭了公孙瓒。官渡之战后,袁绍退回冀州不久就病死,而他的儿子袁尚、袁熙又投奔了乌桓蹋顿。
  曹操北征乌桓,完全出自战略的需要。既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又要统一三郡。白狼山一战,曹军大胜,并把乌桓俘虏去10余万户的汉人和幽、并二州的乌桓万余“落(乌桓户口的基层单位)”迁入内地。
  促进了乌桓人同汉族逐渐融合,这对巩固北方社会秩序、使人民生产与生活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言而总之,曹操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文治武功一时之杰,可谓千古留名。陈寿《三国志》评价曹操: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还有李瓒的大力推崇,如是说:“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
  凉茂:“曹公忧国家之危败,愍百姓之苦毒,率义兵为天下诛残贼,功高而德广,可谓无二矣。”
  大名鼎鼎的唐宗李世民,这样评价曹操:“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
  小时候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也说:
  “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鲁迅非常敬佩地说: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也曾给他很高的评价: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剑桥中国秦汉史》:给予汉王朝的致命一击却留给了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的曹操。曹操出身微贱,是大诗人、大战略家,也是现实主义的政治思想家;他反对儒家的礼仪和道德束缚。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
  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曹操是一代书法家却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操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的缘故。
  《唐人书评》称:“操书如金花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
  西晋司空张华在《博物志》中称:“汉世,安平崔瑗、瑗子寔、弘农张芝、芝弟昶并善草书,而太祖亚之。”
  南朝的书法评论家庾肩吾在其《书品》中,把古代名人的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又分作上、中、下,共九品;他把曹操的书法作品列入中中之品,称其“隶墨雄瞻”。
  唐代书法家兼评论家张怀瓘,按历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把它们划分为神、妙、能三类:杰立特出者为神,运用精美者为妙,离俗不谬者为能;他在书法评论专著《书断》中称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绝伦”,将其章草作品评为妙品。
  由此看来,曹操的书法作品虽不能列为神品、上品,但在全国名书法家中是数得着的。
  曹操虽善书,大概因忙于战事、政事,没有机会写,所以他流传于世的墨迹很少。宋郑樵在所著《通志·金石略》中,仅收录曹操书写的一篇《大飨碑》;明杨慎在《丹铅总录》中,也只是说到元朝时还有曹操书写的《贺捷表》;清叶奕苞在《金石录》中说,曹操在武昌“黄鹤楼”侧曾写有特大、凛凛有生气、正书的“涌月台”三字。
  现留存于世的只有两个字了,即曹操在征汉中时,写在石门南褒河一块大石上的“衮雪”二字,现已迁入汉中博物馆内。
  亳州《曹操地下运兵道》处所见到的“衮雪”二字,系依拓本刻写;上边两个隶书小字落款“魏王”,因系直题,又模糊不清,乃后人仿题的。
  当然,人无完人,曹操能成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闪光点的同时,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前者如:
  做人大气,宽宏大量。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
  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
  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

  ☆、第五四二章 优点与缺点的天平 上

  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
  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曹操却说:
  “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还是任用他做官。
  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
  还有,对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第二个方面,他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
  “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账。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
  “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第三个方面,曹操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
  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高官)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
  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
  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个能用“仁”来衡量的道德家,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戮气,很明显的几个缺点:
  排在第一位的当属“残暴”。
  曹操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记录,而他们的屠城行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
  说到屠城这方面,以“仁德”著称的刘备还真没什么污点。而到孙权那边,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对中原攻城略地,孙权还要征服山里的少数民族,为此杀了不少人。
  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杀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贵人,董贵人身怀六甲,汉献帝为她求情,也不能免。
  伏完书信事件曝光后,又杀伏皇后和皇子,灭族。
  《曹瞒传》说,有次白天曹操带爱姬睡觉,睡前说好睡一会就叫醒他,结果爱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过了,很生气,下令棒杀了这名爱姬,等等。
  早年杀名士边让,杀和自己有过节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饶,曹操说:“下跪就能免死吗?”还是杀。
  如杀异己分子孔融,又如老友许攸因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伤了曹操面子,被杀。同是旧友和功臣的娄圭,也是因为言语触犯了曹操,被杀。晚年逼死荀彧,冤杀崔琰。
  这些记载体现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宽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显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饶恕了很多人,连著名的白眼狼吕布也想宽恕,结果因为刘备的一句话还是把他杀了。
  想宽恕陈宫,结果陈宫不领情。对于袁绍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营,只好杀了。对于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刘备也过于仁慈,结果纵虎归山,养虎为患,然而却不能宽恕这些被他杀的人。
  第二个当属好色,有人【妻】癖。
  曹操因为纳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反叛;和刘备当年打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