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水浒有天庭-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人们找到了黄金,还有玉等等,黄金不会败朽,不用多说。至于玉,《淮南子·俶真训》说:“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徳天地之精也。”
连带被发现的此类药物,还有云母、石英等等,也都被后来的《神农本草》列为求仙的上品。
然而黄金、美玉都非常昂贵,不易得到,于是有人就想到用其他药物炼“金”,这便是炼金术的由来,金指黄金或同样性质的一类东西。
这些药物中,最重要的,是铅和汞。铅和汞在烧炼中,会生成表面上类似黄金的东西,而且它们还会变化:
汞,也就是水银,烧炼可以变成丹砂,丹砂烧炼可以变成水银。
铅也一样,烧炼中,会变成表面类似丹砂或者黄金一类的东西。
由于这两种物质还会变化,于是也成为服药者的服食对象,甚至是首选的对象。
他们的基本理论是:吃什么就等于把被吃的东西的性质转移到了自己身上。也就是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服食丹砂呢,就是把丹砂会变化的性质转移到自己身上。我们看文艺作品中的神仙,都是不仅不死,而且会变化的角色。
这种用铅和汞炼成还丹、炼成黄金的方法,被称为炼丹术和炼金术,主张服食仙药、后来演变为服食金玉丹砂而求长生不死的,也被称为“金丹派”。
早期金丹派非常自信自己的做法和理论,他们几乎是根本不理睬医学的那些说法。
早期的求仙理论,不知金丹派,还有内修派,与金丹派并行的。
内修派的理论,见于《大戴礼记》《淮南子》《孔子家语》等书,它们都记载着:“……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
“食草者”,就是牛羊等等;食叶者,蚕、粘虫之类;食肉者,虎狼之类;食谷者,当然有人类,“智慧而夭”,很可怜;“不食者”和“食气者”,指的都是乌龟。
古人相信乌龟有特异功能,能预测前途,就是根据它的“不食者”或“食气者”身份,他们认为乌龟不吃东西,只是吞嚥空气,于是他们就效仿它,企图长寿,甚至长生不死。
内修的办法很多,效仿乌龟食气,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这也是仙侠小说中练气纳气士的根脚,此外还有所谓“辟谷”,房中术等等。
这些通过自我身体锻炼企求长生不死的方法,统称为“内修术”。
综上,无论金丹派还是内修派,可想而知他们的长生术的结果:
如果从战国时代算起,几百年过去了,内修的方法,“自谓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也就是说,本是想求长生,结果却短命而死。
那么,金丹派又怎么样呢?
秦皇汉武求仙药的运动,是彻底失败了。汉朝末年,社会上流传着两句话,叫做“金不可成,世不可度”。就是说,黄金是炼不成的,想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这两句话能够成为谚语,足见炼丹或炼金术失败程度之深。
不过,实践中的失败,首先使内修派的方法和理论有了重大改变,由食气到食元气。
魏晋时期,以“食气”为代表的内修术,在方法和理论上发生了重大改变。最重要的改变,是把大口大口的呼吸,变为所谓像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称为“胎息”。
理论上,他们认为,以前的呼吸外气,是弄错了,食气,应该是呼吸“内气”,呼吸元气。这种呼吸方法,要求修炼者尽量控制自己的呼吸,使之非常微细,微细到鹅绒放在鼻子前面也感觉不到气息的出入,认为长期这样修炼,就可以使人长生不死。
那么,内气为什么就能使人长生呢?新的理论认为,这是因为像胎儿那样,呼吸的是“元气”,所以可以长生不死。
那么,什么是元气呢?元气概念有人认为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天地未形……宇宙生气……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地生成论或宇宙生成论。其“宇宙生气”,《太平御览》引为“宇宙生元气”,所以有人认为这是元气概念的最早出处。也有人认为元气概念最早出现于《鹖冠子》的“天地成于元气”,其意义都是指宇宙或天地开始的气。
由于元气仅是开始的气,所以和其他的气相比,也没有特别之处。刘歆造《三统历》,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王充作《论衡》,认为人从元气出生,死后又复归元气。真到汉末王符作《潜夫论》,说“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
《潜夫论》也都是指开始的气,这算是朴素而粗陋的认知学说。
☆、第五六一章 长生不死与真气
然而在修仙者看来,元气既是生命开始的气,就是可以制造生命的特别宝贵的气,多呼吸这种气,就会复归婴儿,长生不死。
于是以胎息为标志的新的食气法发展起来,这种方法后来一般称为“服气”,其他的内修方法,逐渐都聚集在服气术周围,成为服气术的辅助动作。
当然赋予元气这样的性质,完全是求仙者想象的产物,是虚构出来的、并没有实际内容的概念。
内修派怎么可能专美于前,自然金丹派也紧跟其后,同样变革起来,最主要的是由普通铅汞到真铅真汞。
晋代,金丹派出了一个天才人物葛洪,他极力论证,金丹可成,神仙能做,说世人的失败,只是方法不对。他还继续抨击内修派不能成仙,说:
“太华之下,白骨狼藉。”即到华山修道的都死了,成了白骨。
然而黄金、还丹吃死人的事也经常发生,只是因为这一时期,实际炼制和服用金丹的人,数量都很少,其效果,也没有引起社会更多的注意。
又是数百年过去了,到了唐代,情况不同了。从唐太宗开始,皇帝因服金丹而死的,就有**位。你没看错,唐太宗就是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缔造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人,竟然去服用所谓的“金丹”。
不止唐太宗,因服用金丹而死的达官贵人,更是难以数计。一个叫李抱真的将军,曾为大唐的统一和安定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服用方士孙季长的仙药三万粒,拉痢拉得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孙说,快成仙了,应该再服三千丸,服药后,真的就“升天”了。
这样,种种炼丹术的失败迫使理论发生了根本转变。新一代炼丹家们认为,以前的失败,都是因为方法不对,特别是原料,铅和汞等等,都不是真的。
要炼成能使人成仙的丹药,必须要用“真铅”“真汞”。金陵子《龙虎还丹诀》道:“真铅者,取其矿石中烧出未曾炋抽伏治者,含其元气,为之真铅。取上品丹砂,一色不染者,抽得水银转,更含内水内火气,为之真汞。”
然而这样还是不行,炼出的金丹还是要吃死人。于是,真铅、真汞概念也发生了转变,唐宋之际出现的《破迷正道歌》说:
若言此理神仙道,天地虚无上下空。
说破木金无间隔,真铅真汞岂有形?
也就是说,那有形的铅和汞,根本也不是什么真铅真汞。那么,真铅真汞到底是什么呢?
金丹派再一次失败,无独有偶,唐代服气术也失败了:
著名的道士领袖人物司马承祯著《服气精义论》,反对这种模拟婴儿呼吸的作法。他说:“若抑塞口鼻,拟习胎息,殊无此理也。口鼻气既不通,即畜损内脏,有何益哉?”
他的师弟吴筠,则直接批评“元气之术”,说“服气之人,不逾十年五年,身已亡矣。”
这就是说,服元气也不行了,于是,求仙者引进了“真气”概念,“真气”成为神仙家的宠儿。
南北朝之前,道教文献中开始出现“真气”概念,不过使用尚少。到了唐代,真气概念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往往和炼丹术联系在一起。
就在这一时期,金丹派著作正式引进了真气概念。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序》说:“丹砂者,太阳之至精,金火之正体也……是金火之精而结成形,含玄元澄正之真气也。此是还丹之基本,大药之根源。”
这里的“真气”,和真铅、真汞是同一时期出现的东西,也是在炼丹术屡次失败以后,由炼丹术士们引进的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而无实际内容的概念。
唐宋之际,出现了一部著名的《钟吕传道集》,说是钟离权向吕洞宾传道的记录,其中把真气解释为真铅真汞。
吕问:什么是铅汞?
钟答:铅,抱天一之质,是五金之首;汞,感太阳之气,而为众石之首。
然后钟离权进一步解释说,当父母交合之时,父之真气寄藏于母亲的纯阴之宫。肾水之中,伏藏着受胎之初父母之真气,父母之真气也就陷藏在人的内肾,这就是铅。
这就是说,以前认为的元气,现在又被解释为真气。如果说元气在求仙者那里就是个想象的概念,比元气晚出的真气,就更是加倍的想象和空幻的概念。
大约同一时期,出现了一部《破迷正道歌》。其中仍然讲炼制丹药,不过其中的“真气”,更加虚化,也更加虚无缥缈了:
试把天机轻拨动,真气时时聚太空。
谋得乾坤为鼎器,颠倒宇宙任纵横。
南辰移入北辰位,金乌飞入玉蟾宫。
太阳里面藏玉兔,太阴加减自和同。
所谓乾坤鼎器,就是把天和地当做一个大的炼丹炉。金乌指太阳,玉蟾指月亮。“移入”“飞入”,都是指在天地这个炼丹炉里的炼丹过程。
当然,这也是个比喻性的说法,因为同样可以把人体当做一个丹鼎,让体内的所谓真铅、真汞,也就是心肾之气,也就是真气,在人体以内如同男女合气一样地“**”,炼成丹药,这样的炼丹方法,被称为“内丹”。
内丹术的出现,是使用真正的矿产资源铅汞等炼服丹药失败以后,金丹派向内修派靠拢的结果;也是内修派的食气术、服气术都失败以后,从金丹派那里采纳来炼丹名词使之虚化为内修术的结果。
其结果,就是无论金丹派或内修派,都彻底摆脱了原来的形态,把“真气”作为共同使用的概念,而这时的真气,就需要“炼”了,而不仅是中医学中所说的,本来存在、而且是健康、只需调养而无须修炼的东西。
炼真气,从北宋初年开始,张君房的《云笈七籖》卷四,记载所谓清虚小有洞天的神仙王子登魏夫人:“闻子曩日念善,展转求生,密练真气,魂和体清……”
这里说魏夫人“密练真气”,显然是用当时的语言追述过去的事情。
☆、第五六二章 杀袁术袁绍、夺兵权 上
《云笈七籖》卷五六,论述所谓“诸家气法”,即各家服气术。其中说道:“夫术数者,莫过修神,淘炼真气,使年延疾愈……使祸害不干。”
这就是说,淘炼真气,成了诸家气法的最高手段。
宋代有部《百家诗》,其序言讲述五代石晋时,罗浮山黄真人送给诗人苏养直金丹,并且说:“此丹非金石,乃真气炼成。”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此时,道教的求仙活动遭到了佛教方面的批评。福州东山云顶禅师评论儒教和道教:
“儒门画八卦,造契书,不救六道轮回。道门朝九皇,炼真气,不达三祇刧数。”(《五灯会元》卷六)这就是说,在当时的佛教方面看来,“炼真气”,乃是道教追求成仙的主要方式。
大约在宋代,出现了一部《三皇玉诀》,其中说道,《阴符经》是“长生之路”,“升天之道”,它的基本内容,就是锻炼“真气”,成丹成仙,所谓“富国安民”,就是炼气之道;“强兵战胜”,是“真气”战退阴气,得道成仙云云。
至此为止,从战国时代开始的求仙运动,以服药、服丹为基本方法的金丹派,以食气或服气胎息的内修派,此时都统一在一条道路上,那就是锻炼或称修炼真气,以求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而真气,也成为修仙者修炼的基本内容。
如果说早期的求仙活动,企图通过服食药物或自我锻炼,以求永不得病,长生不死,可以说是一种方向错误的科学活动,人们这样做,主要是认识问题。
那么,当这种求仙活动屡遭失败,后继者不但不思悔改、反而变换概念,使这种活动日益神秘化、虚幻化,就是一种纯粹的巫术活动。
由于巫术是以幻想的方式、企图直接掌握自然力,因此就和科学处于直接对立的地位。从人类思想的发展来看,巫术也是原始宗教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一种最落后、也最荒谬的行为和思想。
所以,后来较为发展的有神论观念,几乎都无例外地把反对巫术作为纯洁教义的重要内容,虽然迄今为止,所有的有神论系统几乎都难以摆脱巫术的纠缠。“炼真气”活动,乃是比一般有神论观念更加落后、也更加荒谬的巫术活动,是和科学直接对抗的荒谬行为。
一番向后探究之后,咱们再回到三国时期,这时候,人们对于“真气”的认知,还没有经历后续的各种诠释,而是直指仙家所能掌握的天地之力。
书接上文,绝世猛将孙坚,单打独斗吕布也不在话下,但是在潘金莲恼羞成怒之下,沟通星辰之力之后,还是被她一脚险些送去见阎王爷,幸好被关羽一青龙刀所救。
然而关羽付出的代价就是青龙偃月刀上裂了一条纹,刀上传说中附有的一条青龙之魂似乎也有所损伤,一声悲鸣若有若无。
“哎,看样子,潘金莲一发威,三国第一流的绝世猛将也招架不住了,没什么看头了!”李陵摇摇头惋惜道。
不过,他也不为孙坚这厮抱不平,谁让这家伙没头没脑,要戳爆他的女人潘金莲的胸呢,真是岂有此理!
当然,另一方面,李陵也为自家爱妃感到高兴,从今以后,潘金莲一人横扫十八路诸侯无人能敌的消息,将像飓风一样以极快的速度向天下传播。
而且更会向后世流传,可谓流传千古啊。在场的所有人,将最先深深记她的名字:潘金莲!她的名字将比花木兰还要响亮,再也不会是《水浒》中描绘的那样……
言归正传,李陵见自家爱妃潘金莲一人就压服众人,根本无需让他甩出一百零八神将任何一位,当下便强硬道:
“吕布将军,袁术纵容手下大将纪灵,攻击天使,不服圣旨,犹如谋反,给我拿下,斩立决!”
“诺,末将得令!”吕布答应一声,迈步抓向袁术。
“吕布,你敢!我家可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术大惊怒喝道,但脸上的惶恐,掩饰不住他的色厉内荏。
吕布听了,冷哼一声,也不言语,直接一方天画戟横扫左右,无论是挡路的诸侯还是袁术的护卫,直接被他扫的人仰马翻。
然后,只见吕布冷眉以对,方天画戟往前一戳,非常准确的刺入袁术口中,然后从他后脑穿出,瞬间,红的、白的、黑的,一股脑儿泼洒一地。
这还不止,只听吕布面露鄙夷道:
“四世三公又如何?不是尸位素餐祸害社稷就是狂妄自大不知所谓……活该你今天要死!”
“你!”袁绍这时好似才反应过来,怒吼一声“吕布”,顿时怒极攻心吐出一口鲜血,犹如水枪飚出三尺远。
尽管袁术和袁绍恩恩怨怨纠缠不清,但无论如何,袁术是他袁家的嫡系,更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真能让他不怒、不狠、不怨?
“袁绍,没想到你还会为他这样的‘好’兄弟而悲痛到吐血啊!”吕布冷哼一声,反唇相讥道。
世人都道他吕布忘恩负义,他也不过是为了向上爬。而名门子弟中最顶尖的袁家人呢?不也是龌龊不堪,像袁术这样的人,何故有脸指责与他?袁术今日的下场,让他心下大为快意!
要知道,袁绍和袁术的矛盾与肮脏,简直是和尚头顶的虱子明摆着!袁绍的亲生父亲是袁逢,由于袁逢的兄长袁成无子,因此袁绍小时候过继给袁成当儿子。
而袁术是袁逢的嫡子,因此袁绍和袁术实际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袁绍由于不是嫡子,但过继给袁成以后,就成了长房嫡长子,而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的出身,因此两人一直矛盾较深。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全国,因此袁家事实上拥有一股极为庞大的政治资源,袁绍跟袁术两兄弟的矛盾根源实际就是这一股政治资源的继承权的归属问题。
袁家发于汝南,而后期董卓把持朝政后袁术留在汝南一带发展,袁绍则跑到河北的渤海去发展,其实就是这种争夺资源的表现。
☆、第五六三章 杀袁术袁绍、夺兵权 下
即锐意进取的一派跟随袁绍,是为新袁家,守旧的支持袁术,是为老袁家,由此造成二人的根本对立。
“袁绍身为讨伐董卓联盟军盟主,在天使宣旨之后,纵容下属恣意妄为,欲杀害天使而后快,实为大逆不道,吕布将军,速擒下,胆敢反抗,杀无赦!”李陵又道。
“冤枉啊,天使大人!噗……”袁绍刚刚在侍从的服侍下,从吐血中恢复过来,听到宣判一样的话语,立刻再次叫喊一声吐出一口血来。
李陵,看到袁绍吐血不止,不仅没有同情心,反而大为快意,简直可比诸葛亮三气周瑜啊,最好气死得了了!要不是这家伙为了政治利益,怂恿该死的屠夫大将军何进,招董卓这居心不良的贼子进京,怎么会导致朝纲大乱?朝廷最后一面威严的遮羞布都被掀掉了啊!
“冤枉,我看你是死也不冤!”李陵冷哼一声道。
他当然知道袁绍是什么样的狼子野心,再说,他早就通过曹操这位记录员,几下所谓十八路诸侯的各种黑材料,自然没有杀错的道理。
本来他还打算把这些头头脑脑们,拐去洛阳之后,再收拾他们的兵权,没想到刚宣完旨,他们就一个个跳出来,公然反抗了!
真是岂有此理,此时不杀,更待何时?兵权,直接夺就是,何必婆婆妈妈?手中一把好牌,还怕他们翻了天不成?
这次会盟的十八路诸侯,如今被李陵三下五除二,先是砍了第一镇诸侯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又拿下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袁术,剩下的有: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根据前文记述,这是个占据高位、才干稀疏的人,被袁绍忽悠得失了大权在握的冀州,然后弄得最后自己自杀而惨死,窝囊废啊。
李陵懒得多加理睬这位,等到洛阳之后,他直接会让受他控制着的汉献帝刘协,直接罢免他的职位,乖乖回家养老,可能还留个全尸,否则,哼哼……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儒生嘛,“清谈高论,嘘枯吹生”,不干实事啊,李陵自然不重视,如果人尽其才的话,顶多管管地方民生。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比较有才干,可以留用。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比之孔伷、韩馥等诸侯,稍微有那么一些出彩的地方,在李陵眼里是可有可无的人。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不具备成就大事的基本素质,李陵有所印象,也不过是他和曹操、袁绍一直是铁三角兄弟。
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家族中的大小乔,值得李陵结识。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这位也是袁家的,后来被袁术攻灭时乱中被杀,其人长于学术,人品不好不坏,可以做些文职工作。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最是可惜的一位诸侯,他很有远见,只是和曹操讨伐黄巾时,不幸地黄巾军实在太多了,为救援曹操,鲍信被黄巾军所杀。
现在李陵来了,当人尽其才,与老曹一起为我所用,想想就快乐!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孔融其人,李陵是不怎么在意的,毕竟历史上他就没什么功绩之说,尽管对他“孔融让梨”耳熟能详,但不可否认,他也是缺乏实干才能的,儒家,一向如此。
孔融本身,也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
这人也就适合做些墨守成规的礼仪工作,呵呵!废物利用一下,未尝不可!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这位张邈的弟弟,没什么值得说的。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打仗是好手,管理政务陶谦更是身手不凡,可以用之治理地方。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无论表面忠心还是内心忠诚,这位马腾将军,和他的儿子马超,家将潘德,都是人才,只要服从调派,李陵不介意重用一下。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典型的野蛮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用之可谓冲杀之将,不可独当一面。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吕布的好友啊,多次真心救援,可谓有意气,此人可以一用。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那曹操、刘备、孙坚中的两个半重的半个忠臣,勇武绝伦,用好了,在李陵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