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万历1592-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如薰在京城住了一个月,很奇怪的一个月,宁夏之役的功勋臣子们都得到了自己的赏赐,然后根据新的任命赶赴各地为官。
  萧如薰也得到了自己的爵位和赏赐,但是却没有传来让萧如薰回到宁夏镇守当地的圣旨,于是前来拜托萧如薰这位战场老司机带带自己子弟的人越来越多了。
  七月二十六日,辽东都司八百里加急军报入京,兵部、内阁和深宫,一起陷入了深深的震撼和担忧之中,很快,满朝哗然。
  一个月以来除了和各家武勋交流情感接受托付之外,萧如薰一直闷在家里和杨彩云造小人,夫妻俩如胶似漆的黏在一起,一分一秒都不想分开,爱情的酸臭味和刺眼的光芒让以单身狗自居的老爹萧文奎都退避三舍,连着三日不入内院,避免刺伤自己的眼睛,同时也期待着自己的小孙孙早些降世。
  七月二十六日下午,这份甜蜜的静谧被打破,老爹慌慌张张的回家,把辽东军祖承训战败平壤损两员大将与近千兵马的消息带了回来。
  萧如薰丝毫不觉得奇怪,在杨彩云的服侍下坐在桌前提笔写了一本请战奏折,拜托老爹给自己递上去,然后就不管了,继续抱着杨彩云黏糊,又亲又咬,然后啪啪啪啪的造小人。
  七月二十七日一早,乱作一团的兵部接到了萧如薰的请战奏折,然后,被递给了兵部尚书石星,与此同时递上来的还有另外一份奏折。
  石星看了这两份折子后,眉头皱作一团,不敢擅自做决定,于是带着这两本奏折来到了内阁,要与内阁阁老们商议,石星也清楚赵志皋这个糊涂先生是办不成什么正事儿的,现在只能看看比较清醒的张位是怎么看待此事的。


第六十四章 战与和(上)
  昨天午后辽东战报传来之后,赵志皋就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安,张位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和担忧之中,疑惑的是辽东军悍勇冠绝大明,为什么初战就败了,担忧的是此事会对大明的声誉带来不良的影响,以及另外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作为朝贡体系之外突然出现的挑战老牌强国的日本,突然之间充满了存在感,让朝中群臣也相当不安。
  两位阁老一夜未眠,苦思对策,然后等待着皇帝陛下的召见,一直惴惴不安,当然他们所一夜未眠苦思对策的根本原因不是朝鲜,和群臣一样,是另外一件事。
  直到石星带来的这两份奏折,让他们的心境发生了变化。
  这是一份很罕见的请战折子,对,相当罕见,因为请战的是一名武将,一名刚刚在西北立下偌大战功而被封为平虏伯的名将,萧如薰。
  那个以火器大破套虏,又以火药掀翻巨城的名将,在朝臣心里并不是很有存在感,因为他并没有和任何文官有什么来往,入京以后也不曾像李成梁那样选择文官大佬投效,只在武将勋贵集团中间游走,俨然成为武勋新贵。
  他的身世不清白,首先就和魏学曾还有叶梦熊的关系太深,可以看作旧部,甚至是余孽,不能相信,而且看样子他也没有加入文官集团门下走狗的打算,自然,文官集团的大家也不鸟他。
  这个档口,这个家伙递上了一份请战折子。
  里头详细列举了他所分析的辽东军之所以战败的原因和他知道的朝鲜信息,得出了朝鲜不适合大部骑兵入境作战的结论,而当以步卒为主力,以火器为重要武器,他提出,调宁夏火器营五千、浙江炮手五千,浙江刀盾兵一万,山东枪手一万,宣大弓弩手一万,合兵四万,辅以辽东骑兵三千,入朝讨伐日本。
  本来这种折子是根本不会被文官重视,直接丢掉,因为武将有什么资格和本事讨论兵务?那是我们文官的事情,你们只要带好兵就行了,其他的我们做主!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的微妙的变化,文官们对朝鲜状况一无所知,而这个萧如薰却仿佛对朝鲜十分了解一般,细致的提出了出战必要,就连赵志皋这位糊涂先生都觉得这个计策很好。
  张位和石星一起冒出了一个想法。
  这是个帅才,要命的帅才,还是个伯爵!完美契合了大明前期率军出征的主帅要求!
  武将里出现了一个帅才!能和李成梁比肩的帅才!
  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石星和张位互相看了看对方,又看了看抱着这份奏折看的连连点头的赵志皋,一起露出了无奈的神情。
  他们选择把这份奏折递给皇帝,把这个烫手山芋递给皇帝——做官做到他们这个份上,已经不单单是一两个地方势力的代表人物了,而是一整个派系的利益代表,在这种关乎国家乃至于国际问题的大事上,他们不敢妄自做出决断。
  其实张位根本不想参合这件事情,只是老糊涂赵志皋喜欢这份折子,而石星又旗帜鲜明,他根本不想把这件事情闹大,根本不想理睬这个武将,然而,事情有了变化。
  另外一份奏折,是建州卫女真首领、建州卫都督佥事佟奴儿哈赤的奏折,他上书,说他刚刚统一了建州女真诸部,可以更好地为大明戍边,因此乞求朝廷能赐给他金顶大帽服色及龙虎将军职衔。
  接下来,他又抱怨说最近朝鲜边境不安宁,他的部落已有五十多人遇难,然后他笔锋一转,拍着胸脯表示:日本人正在打朝鲜,下一步就是打我们建州,我愿意为朝廷起兵三万,等到冬天鸭绿江水一上冻,就渡江抗日去。
  石星颇为意动,但是张位还是无法做出决断。
  于是石星提笔写了些东西,和这两封奏折一起送上,这两封奏折就来到了正在烦心的朱翊钧的桌案上。
  没错,朱翊钧正在烦心。
  他烦的不是朝鲜,他和两位阁老还有群臣一模一样,烦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国本之争!
  当时朱翊钧有两个儿子,老大朱常洛和老二朱常洵,按照规矩,长子立嗣,可万历宠爱朱常洵的母亲郑贵妃,一直处心积虑要把朱常洵扶上位,便一直不肯给予朱常洛名分,大臣们坚决反对,纷纷上书请求尽快确立太子之位,万历却抵死不从。
  于是百官与皇帝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从万历十四年一直打到了万历二十年,问题是就在万历二十年,这场斗争刚刚有了一丝转机,在大学士张位的领导下,百官对皇帝发起了疾风怒涛般的攻击,死活要皇帝给出一个说法。
  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所有的大臣们都不希望节外生枝,给皇帝模糊话题的机会。对于朝鲜出兵这件事,他们反对也罢,赞同也罢,都绝不能开口,一开口,以当今皇帝的聪明劲儿,肯定会顺着话题接下去:“战事紧呐,咱们商量商量战事,太子这事回头再聊吧!”
  因此,朝廷上的主和派希望能藉此把援朝战事控制在一个小范围的程度,不至于抢了“争国本”的风头。
  而朱翊钧则在一心一意的想要利用这场战争给自己赢得喘息之机,为爱子的登位做铺垫,所以如何转移朝臣的视线,是他一直都在思考的。
  虽然朝鲜的确重要,但是还不及太子重要,他眼瞅着辽东军战败的消息传来,朝臣居然缄默不言,这可不是什么好的信号。
  于是他有些无奈的翻开了萧如薰的奏折。
  真给萧如薰说中了,朝鲜不适合骑兵纵横驰骋,就算获胜也是惨胜,骑兵折损过多的话,将无力维持对蒙古对建奴的压制,这绝不符合大明的利益,单单从这一点就不能让辽东骑兵大动,萧如薰的计划里,是要靠步卒为主力,以步军横扫整个朝鲜,将日人歼灭在朝鲜国内。
  他提出至多只需要六万兵马,那还是建立在日人出兵二十万的基础上,而目前的情报不明,从几万到十万再到十几万再到二十万的推测都有,不一而足,根本无法统计日军的数量,这让朱翊钧很是恼怒,前日还为此斥责了前来汇报工作的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
  萧如薰的奏折就在此时送到了朱翊钧的面前,连带着佟奴儿哈赤的折子一起送来。


第六十五章 战与和(下)
  朱翊钧一字一句慢慢品读萧如薰的奏折,他从这份折子里看到了深思熟虑的智慧和一颗将星的冉冉升起,如果说之前的宁夏之战还可以看作是取巧之战,只能看出萧如薰的智慧和胆量,那么这里,朱翊钧看到了一个军事统帅所必备的素质。
  他甚至谈起了若用他策略征集起来的军队里,南兵和北兵之间固有的矛盾,以及调和的方法,包括他作为西北边将出身、从未与宁夏以外的南军北军和辽东军打交道的特殊优势。
  朱翊钧打算用萧如薰为东征主将的想法越来越坚定了,他想到了李氏家族在辽东的经营,觉得必须有人要能改变这一切,至少,也要足以和辽东李氏抗衡,否则,辽东到底是姓李还是姓朱就真的不好说了。
  然后,他翻开了另外一封奏折,发现这封奏折是个外番写来的,建奴的首领,佟奴儿哈赤。
  然后他看到了第三封奏折,是兵部尚书石星所写,他说,他知道佟奴儿哈赤这个年轻人,前一阵刚统一了建州女真诸部,战斗力毋庸置疑,现在还上表请战,真是忠诚可嘉。
  石星建议朝廷应该允许他率兵入朝助战,因为这个佟奴儿哈赤的身份还不平凡,他是李成梁的贴身侍卫出身,从小就养在李家,自称“奴儿”,跟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关系很好,在辽东的地面很吃得开,忠诚度有保障,然后他还顺便推举李如松入朝作战,以期其一雪前耻。
  朱翊钧眼前一亮——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刚刚还在担心辽东刚刚出兵三千战败要是再有损失可怎么办,女真人就把枕头给送来了!不过……李家嘛……
  朱翊钧开始寻思,如何利用这个绝佳的机会混淆视线,尽快把出兵朝鲜的事情给定下来!而在这之前,不能让日本人逼迫朝鲜人太甚!他要摆平众臣,统一思想!若要全面开战,决不能有人掣肘!
  于是,朱翊钧提笔写了一张纸条给旗帜鲜明主战且不参合国本之争的石星,给了他一个秘密任务——派人去辽东秘密经略,做大军集结的先期准备,然后,给朕想方设法拖延时间!
  石星在皇帝的授意下,开始秘密删选可靠的辽东经略,为大军集结作前期准备工作,但是这还不足以拖延时日,于是头疼不已的石星脑子里冒出一个非常大逆不道的念头:和谈。
  当然了,这肯定是假和谈,真拖延,等一切落定,再撕毁条约不迟——和日本人没什么信义好说。
  和谈这事,前头搁在唐宋,后头搁在满清,都算不得什么大事,甚至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但搁在大明,却是一件极其敏感而且完全不会讨好的事,要知道,大明朝在中国历代中原皇朝里可说是个彻底的另类。
  很难想象,大明从头到尾没用女人和过亲,从没把女人嫁到大漠争取时间,也没跟谁真的和谈过,性格极其倔强,胜了也打,输了也打,打不过大不了就跑,就拖,就骗,用尽一切手段争取喘息之机,喘过气来接着再打,总之,在大明朝的字典里没有和谈,只有免谈。
  这要是给谁发现了,石星绝对会被言官口诛笔伐,钉死在耻辱柱上,顺便还要给套上“奸臣”的牌匾,永世不得翻身。
  于是石星只好在极其秘密的环境下寻求合适的人选,而且不能选在籍官员,于是乎一个大明上下三百年无出其右的超级大忽悠就被石星给找着了。
  沈惟敬!
  这位老兄的传奇才刚刚开始,而朝鲜君臣的噩梦却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朝鲜国的全国兵力不算少,怎么着也能凑个十几万出来,那么小的一块地方十几万兵力守着,只要领导人不是猪,也不至于灭了国,当然对手特别强大就另当别论了。
  但是这时候的日本绝对不弱,李昖和他的麾下文武们的能耐也没比猪强到哪里去,于是就酿成今日的结局。
  但是该说不说,朝鲜的文武里也不是没有能干能打的,比如柳成龙就是个神队友,还有就是出身朝鲜咸镜道的一批武将和士兵,朝鲜的咸镜道就是朝鲜东北地区,和女真聚集地接壤,欺负朝鲜人软弱,常年派兵南下劫掠朝鲜,于是逼得朝鲜在这里集中了最精锐的士兵和最能打的将军。
  包括权栗和李舜臣,他们都是出身自咸镜道的军队。
  之前战死身亡的申砬也是咸镜道的名将,打败过女真人不止一次,死在了加藤清正手上,而这一回,上演一出悲情剧码的是韩克诚,造就这一出悲情戏码的还是加藤清正。
  号称丰臣秀吉手底下最强武将的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之间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了,两人几乎同时登陆朝鲜,是打败朝鲜政府军的主力,基本上每一支朝鲜陆军都在他们的手底下遭遇了灭顶之灾,而且这两个家伙为了争功劳还赛跑,速度一个比一个快,朝鲜那些陆军基本上来不及集合准备就被干掉了。
  韩克诚手底下的六镇骑兵是战斗至今朝鲜政府军唯一一支成建制的部队了,其他的部队都已经遭遇了灭顶之灾,加藤清正是一帆风顺。
  韩克诚手底下的骑兵常年和女真人交战,战斗力自然强悍,第一波遭遇战加藤清正还吃了点亏,之后退入了海汀仓防守,铁炮部队最擅长的就是防守,枪炮齐鸣,骑兵们损失惨重,只好撤退。
  就在这个关口,韩克诚居然还犯了错误,被加藤清正夜袭得手,朝鲜骑兵大败,朝鲜政府军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部队也覆灭了,于是咸镜道门户大开,朝鲜人不仅丢了土地,还丢了两位王世子——给著名朝奸鞠景仁出卖的。
  之后,加藤清正马不停蹄的继续往北,占据会宁,越过图们江,如果按照现在的中国角度来看,加藤清正是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的日本将领,不过在当时,他们打入的是明朝并未实际管理的海西女真部领地,并不算明朝正式的行政区。
  加藤清正他们迎面撞上了女真乌拉部的一部人马。
  战争的情况由于没有当事人的记载,所以大家都不清楚,反正加藤清正是宣称自己斩首八千,还攻破了乌拉部的都城,但是他第二天就撤回了朝鲜,没人能解释他是怎么在一天之内就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而且立下那么大的功劳之后不进反退,这一退就急匆匆的退往了咸镜道的最南边。
  受此事影响最大的还是朝鲜人,他们辛辛苦苦百多年建立起来的咸镜道防线完全被摧毁,足以和女真骑兵抗衡的咸镜骑兵也损失殆尽,这对李朝来说,是接近致命性的打击。


第六十六章 意见统一
  得知了咸镜道完全沦陷的这个消息之后,加上之前大明骑兵也败在了日本人手里,朝鲜君臣惊惧莫名,李昖甚至是一夜三惊,整个人都憔悴了,无奈之下,只好继续向大明朝派出更加高级别的使臣,请求出兵。
  大明朝当然会出兵,不然干嘛把那三千骑兵给派过来震慑日本人?
  小西行长虽然打了胜仗,但是他也很清楚自己国家的后勤能力已经到了极限,他手中士兵的铁炮已经成了烧火棍,没有火药和铅子了,根本打不下去,现在之所以还撑在平壤,也就是为了不示弱,而且,积极寻求谈判解决战争的可能性。
  日本一个岛国,出动二十万青壮为此次战争服务,已经几乎抽空了丰臣秀吉所能掌握的全部青壮,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政府只能下令要求剩余未参战的农民照顾更多的土地而且不能使之荒芜,否则就要惩罚,这样的法令对那些农民来说无异于是催命符。
  四月打到快八月,日本战前积累的储蓄已经消耗殆尽,丰臣秀吉开始压榨人民的血汗了。
  他的天下一半是打下来的一半是谈下来的,丰臣秀吉的实际处境其实就和东北易帜之后的蒋中正差不多,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听调不听宣的,后来日本最后的得利者德川家康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
  丰臣秀吉从来没有在正面战场战胜过德川家康,只是谈判之后拉拢了而已,这些人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势力贡献出去呢?
  所以秀吉只是在用半个日本打仗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前线日军的后勤能好到哪里呢?
  当然了,朝鲜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之前为了促使祖承训的出击,柳成龙已经痔疮发作瘫倒在了床上,现在要是大明大军南下,粮食肯定要朝鲜人负责,那朝鲜人还不知道能搞出什么幺蛾子出来。
  当然,也不是没有好消息,比如全罗道,权粟在陆地上打败了小早川隆景,李舜臣在海上大破日本海军,日本的后勤能力被相当程度上拖累了,直接影响到了前线日军的战况和士气。
  可以说,没有权粟和李舜臣,朝鲜之役还要更加难打。
  这些消息激励了朝鲜人,他们更加迫切的催促明廷出兵,帮助他们恢复国土。
  朝鲜人越来越急切的出兵请求和朝臣迫切希望压制消息确定太子人选的请求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而这样的矛盾在朝鲜使者哭遍北京衙门赢得广泛同情之后出现了转机。
  兵部尚书石星大声疾呼大家把关注点从国本之争转移到朝鲜方面,近在咫尺之间的危险如果不去关注,如果朝鲜人被彻底消灭,那对于大明来说无异于是一场灾难,日本将可以直接威胁大明国土,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大明的一贯准则,绝对不能让国土遭到蹂躏。
  国本之争是否持续还在争论,但是朱翊钧的布置却丝毫不显慌乱。
  八月初,辽东游击张奇功率领一千人进驻义州,五百人留守九连城,马头山江沿台、汤站、凤凰城、宽奠等中朝边境要镇,也进驻了四千五百人,另外,朝鲜人盼望已久的南兵炮手,先期抵达了三千人,都是戚继光一手带出来的精锐部队,由戚家军老部下吴惟忠、骆尚志带领,前锋五百人已经抵达了汤站。
  硬要说的话,日后明军的南北兵之争此时已经出现了苗头。
  但是到了八月中旬,辽东军大部将领突然接到了命令,正在集结的部队停止集结,回归各部原驻地,已经集结的部队就地待命,无令不得南下进入朝鲜。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都有兵马接到调令。
  浙兵全军齐聚之前全部驻守在鸭绿江岸边,无诏不得入朝鲜,浙江巡抚常居敬接到召令,催促剩余浙兵炮手加快行军;远在宁夏驻守的宁夏巡抚朱正色和副总兵李昫突然接到召令,将宁夏火器营全军开拔至辽东待命;山东巡抚接到诏令,调动山东枪手一万集结,准备进入辽东;诏宣大总督萧大亨,调遣宣大精锐弓弩手一万集结,准备进入辽东。
  然后遣人去安排各地兵马行军至辽东的途径地的粮草和弹药补给等问题。
  萧如薰的奏折里着重写明了鸟铳的问题和火药的问题,要求鸟铳务必保证能用,如果不能用干脆降低产量,以免浪费国帑,所有火药需要以木桶填装,外侧以油纸封死,保证干燥度,朝鲜此刻正在雨季,就算不是此刻开战,也要防止下雨使火药受潮。
  朱翊钧还特地命令锦衣卫抽调人手去查探鸟铳的制造问题,这一查还真是查出了不少问题,让朱翊钧冷笑连连——平时还好,一到战争时期,可有理由处置那群混账了!
  趁着这场战争,好好地把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都给做了!
  统一群臣意见,调集各地精兵,做足了准备,就要开战了!
  如今的大明,宁夏之乱已经平定,已经没有了最大的掣肘,朝臣很快就会被摆平!
  朝鲜使臣如何知道该找哪些人去哭诉?该去哪些地方哭诉?那可都是朱翊钧的主意!那些读书人常常喜欢说大义,那么此次,就用大义名分压死那帮混账!
  八月二十日朝会,出兵朝鲜意见趋于统一!
  八月二十九日,萧如薰被兵部召见前一天,大忽悠沈惟敬抵达了平壤,开始了他的忽悠之旅。
  沈惟敬,籍贯浙江平湖,是平湖沈家的旁支,据此人的个人履历记载,他年轻的时候当过兵,炼过药,还在胡宗宪手底下干过幕僚,曾经用计谋毒杀过倭寇,算是半个日本通和一个抗日英雄,但是没学历,还牵扯上了胡宗宪,自然就被当成严党余孽、走狗,给烹了。
  万历二十年的时候,沈惟敬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天在京城里跟一群方士、无赖厮混。
  他是个职业骗子,也具备骗子必需的两大特质:第一,语言能力出众,能言善辩;第二,生得一副好皮囊,面貌“长髯伟干”,形象很正面,不像骗子。
  其实早在六月底,沈惟敬就已经来过一次朝鲜,但是当时朝鲜君臣踌躇满志的打算反攻平壤,自然不能让所谓的和谈使者去坏事,直到反攻失败,朝鲜君臣的口风才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迎接沈惟敬,沈惟敬抵达了平壤之后,据说是大展神威把日本人狠狠的杀了一下威风,争取了五十天的停战期。
  这五十天对大明朝调兵遣将统一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沈惟敬这个大忽悠还是立了大功的,因为就在他和日本人唇枪舌战的时候,八月三十日,在京城赋闲造小人造了快三个月也不让回宁夏的萧如薰终于接到了兵部的函文。
  兵部尚书石星让萧如薰去兵部面见问话。


第六十七章 最后一关
  说老实话,接到这个消息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