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历1592-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济落后,交通不便,首先就不受重视,而且还有战乱之祸,文官大老爷们怎么会对这两个地方感兴趣呢?
只有那些一根筋的愤青才会对这种鬼地方感兴趣,所以云南和广西很多的地方都是军队管辖,而不是文官管辖,实行的是军队长官负责军务和民政的制度,而非是州县制,可以说是在普遍压制武将的大明朝的唯一一处武将乐园,但是环境那么差,也算不上乐园就是了。
然而这就是萧如薰所需要的,边境之外开疆拓土,在闷热潮湿野蛮蛮荒之地的新领土,朝廷会注意吗?地处日本的石见镇现在还是标准的军管制,户部派过去的官员只管金山银山,其他的一概不管,民政军政日常财政全部都是吴惟忠一个人负责,可想而知,云南之地广西之地又是何种局面。
文官巡抚对军队的掌控力度也不强,大部分地方还要依靠武将,因为很少文官在做县令,连亲信部下都是武将而不是文官。
等于说云南和广西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把萧如薰和文官势力隔绝开来,云贵高原和十万大山将文官们的影响力隔绝在了云南以北,而在这南边,这块还未得到妥善开发的黄金宝地,尚且还是一片蛮荒不得重视之地。
萧如薰想过了,他打算学习李成梁,甚至是云南沐王府,将缅甸之地打造成自己的半独立王国,甚至是事实上的独立王国,这块地方将由自己说了算,而不是其他的谁来说了算,军政民政财政归自己一人掌握,然后尽力向南洋进发,打造一支如后来的郑氏那样强大的海上力量,主宰南洋。
只有到那个地步,萧如薰才敢于回过身来,向中原之地投放自己的影响力,打造一支强悍的火器部队,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术方法武装起来的强大部队,不输给任何国家的火器部队,只有这样,他才有底气回过头来,往那个步履蹒跚外强中干的巨人的躯干上扫视。
有钱,有枪,甚至有人才,那个时候,萧如薰才有面对一切的底气。
所以,萧如薰出了主意,将宋应昌留在了北京官场,让他韬光养晦,以期在需要的时候,让他站出来为自己摇旗呐喊,把自己留在缅甸之地镇守缅甸,并且想方设法的将自己的宁夏火器营的家眷们也给接到这里来,开始建设这块黄金宝地。
战胜缅甸的东吁王朝是第一步,这并不难,但是在战后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并且取得战争以外的战场上的胜利,那才是自己所需要追求的。
萧如薰开始给自己制定了一个长期的行之有效的计划方案,然后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计划方案里面所缺乏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人才。
对,人才,愿意跟随自己南下缅甸并且定居在那里发展势力的人才,也就是有治理地方才华的文人士子。
萧如薰开始头疼了。
现在的文人士子们一个个的都卯足了劲儿要去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谁会跟着自己南下那蛮荒之地建功立业?除了商人看到利益会冒着生命危险南下,传统的中华子民有几个人愿意来到蛮荒之地不及生命危险的开拓事业?
第三百一十二章 约谈二将
文人士子的事情萧如薰还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的办法,这年头大武将招募幕僚的确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是那些狗头军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萧如薰需要的是真正可以治理地方的人才,但那些人才基本上都被国家给搜罗走了。
现在也不是大争之世,现在也不是没有科举制的时代,乡野已经没有遗贤了,只有退休的贤和隐居的贤,这些“贤”怎么会和萧如薰南下缅甸开创一番事业呢?而那些被朝廷遗弃不用的人,可靠吗?
萧如薰不敢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文人士子是他开创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类人,没有这些人,他就没办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官系统,这年头强悍的武将在某些特殊的地区建立属于自己的行政系统也不是奇怪的事情,那些“文官”往往都不是朝廷任命的,不是官,而是以吏员的身份给武将服务,就像是县太爷自己招募的幕僚系统一样,专门为私人服务。
而萧如薰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私人幕僚系统。
只是,去哪里找呢?
萧如薰为此非常的烦恼。
关于人才的烦恼注定是长久的,选贤任能乃千古难题,就没有谁完美的解决过,所以急不得,当前萧如薰要做的事情,是要和自己即将南下带走的武将们交流一下,并且安排一下任务。
以主帅的身份远征洞武国,萧如薰需要亲自给自己的部下分配任务,这种事情,兵部就没有参合了,所以在热闹的满月酒过后,萧如薰首先约谈了刘綎和邓子龙这两名西南骁将,当初这两人在西南还闹出过一点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为了各自的军队的待遇问题,这很常见。
在朝鲜战场上两人分属水师和陆军,有萧如薰在上面压制,这两人尚且不会闹出什么事情,但是这次的任务,是需要他们两个独自作战,为萧如薰在云南边境牵制东吁王朝的主力军队,好让萧如薰顺利的在东南亚陆地上站稳脚跟,向东吁王朝的心脏地带出击。
话说回来,这两人之间结缘和结怨都和缅甸人离不开关系,缅甸东吁王朝的崛起和进犯基本上也就是他们两人的发迹和征战史,但是在朝鲜之战以前几年,邓子龙和刘挺分别都在云南之地和缅甸人真刀真枪的干过仗,并且取得过胜利,邓子龙还曾经独自取得过攀枝花大捷,大破缅甸军,对缅甸人算是非常了解的。
陈幡首先约谈这两个人,也是有着想要更充分的了解现在的东吁王朝的军事力量的想法。
“这些洞武人并不弱小,相反,还很精悍善战,尤其是山地战,他们尤为擅长,我军就是好多时候在山地跟不上他们的脚步,所以在平地能取胜,追击到山地里面就失败了,加上当地道路难行,大量军械无法运送,所以很多时候还是轻兵上阵格斗,短兵相接,互相之间使用火器的频率都很小。”
邓子龙不无忧虑的解释道:“所以,若指望在云南之地采取倭国的战法,提督,那是不怎么现实的,倭国有平坦地形,而云南甚少,接近边境的地方更是丛林密布,别说火炮,就是鸟铳都不怎么能用,最可靠的反而是那些小型手弩箭和短兵。”
刘挺也随之附和道:“那些地方实在是不怎么能施展的开,火炮运不运的过去是一说,打不打得响又是一说,炮声一响,那些混账全部都躲到丛林里面去了,我们根本找不到目标,也不知道往哪里放炮,结果他们又从不知道什么地方冲出来袭击大部队,之前我军数次战败就是败在地形和战法上。”
萧如薰皱着眉头轻声道:“那也就是说,洞武人不怎么习惯用火器?”
邓子龙摇头。
“不是说不怎么习惯用火器,他们手上也有很精良的火器,末将还亲眼见到过他们有火器部队,拿着鸟铳,推着火炮,其精锐程度不在我大明之下,而且其军内还有红毛夷的身影,似乎是在为其助战,甚为可恶。”
这就对上了,这个时代不管是缅甸人还是泰国人还是越南人,都有雇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作为军事顾问和军事雇佣军的做法,雇佣他们训练自己的火器部队,从而打造出强悍的陆军,不过这些国家素来都和大明一样,不太重视海上力量,海军近乎于无,大明水师在这方面占据了优势。
萧如薰便开口道:“二位也知道本次南下征讨洞武国兹事体大,前些时日本督和石部堂做了一些考量,定下了计划,决定,大军不从云南进入洞武国,而改道海路,从海路抵达南洋,从暹罗国海岸登陆,与暹罗国合兵一处,从陆上进攻洞武国,直捣其心腹之地!”
萧如薰将衣服南洋海图打开,将自己规划的行军路线指给两人看。
两人为此感到惊讶不已。
“暹罗?”
萧如薰点了点头:“御敌于国门之外,将战火烧在敌国领土上,攻其必救之处,叫其再也不敢贸然进攻我国边境,才是最正确的战术,而且,暹罗国和洞武国多年仇怨,最是恨不得让洞武国灭国,因此就如同朝鲜憎恶倭国一样,暹罗也是我们天然的盟友,此战,若得暹罗人相助,本督就有八成把握灭了洞武国。”
邓子龙和刘挺目瞪口呆。
“打仗,从来就不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周边的国家也难免会被牵扯进去,此战虽然是大明和洞武国的仇怨,但是暹罗也和洞武国有血海深仇,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等的朋友,有这样的天然盟友不去联合,难道不是天大的错误吗?我军此番南下兵力不会超过四万,会比对付倭国的时候还要少,所以,寻找盟友是势在必行的。本督也对暹罗有部分了解,暹罗人的火器技术不在大明之下,火器部队也相当精锐,虽然短兵相接战斗力有所不足,但是火器部队足以相助我大明,有其在路上带路,提供住所和部分军粮,大明能免除很多的麻烦,甚至于我们可以试着直接向暹罗购买军粮,然后减轻国内运输粮草不便之困惑,国内只需要为你二人之兵运粮就好。”
嗯?
邓子龙和刘挺听到了很让他们在意的内容。
“我二人?”
第三百一十三章 几千年的套路
萧如薰认真的点了点头。
“对,你二人,此番出兵,本督打算两路进兵,一路是本督亲自率领的主力,顺海路南下,攻打洞武国本土,而第二路,就是你二人所率之兵,本督要求你二人作为援军支援云南巡抚陈用宾,与其一起将洞武国入侵之兵牵制住,等本督直捣洞武国首都,洞武国不得不退兵之时,你二人一路追击,我等在洞武国国都会师。”
邓子龙和刘綎互相看了看对方,然后又看了看萧如薰,异口同声:“我二人?”
萧如薰咧嘴笑了笑:“对,就是你二人,邓子龙将军,刘綎将军,本督正式任命你二人为此次南征大军的副总兵,各率本部兵马随本督南下破敌,建不世之功业,你二人可愿意?”
“提督,有仗可打末将自然愿意,但是,提督,能不能让末将换换,跟随您一起南下?”
刘綎面露难色的向萧如薰提出请求。
萧如薰皱眉道:“换换?为什么要换?刘总兵,你可是常年戍边之将,也和洞武国的兵马打过仗,在南疆征战数年,很了解南方地势,麾下兵马征战经验丰富,现在云南情势岌岌可危,正是需要你出力的时候。”
刘綎面色一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邓子龙瞧了瞧刘綎,便开口道:“那提督,能否让末将换换,让末将率水师与您一同南下,这个任务,就交给别人吧!比如陈璘将军也可以。”
萧如薰哈哈大笑道:“这话要是叫陈璘听到了指不定怎么埋汰你,老将军啊,这件事情你也不要推辞,十年前你在攀枝花大破洞武军,洞武人对你是闻风丧胆,见到你的旗号就主动后退,这般威名如果不用在战场上,该多可惜啊?不瞒你说,调你去云南支援,还是陈巡抚主动提出来的,本督怎么也不能连这样的要求都不答应啊!”
邓子龙还是一脸为难,支支吾吾的也不知道该怎么推辞,看着刘綎也是一个样子,大抵是以为萧如薰不知道他们之间十多年前的旧怨,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见到火候到了,萧如薰也不再逗趣他们。
“你们之间十多年前那点破事儿,以为本督不知道?姚安营和腾冲营所发生的事情,你们还以为是秘密?”
见萧如薰话锋一转开始说起他们当年的旧怨,邓子龙和刘綎大惊失色。
“提督,这个……”
“提督,当年的事情,我们……”
萧如薰摆了摆手。
“好了,都别说了,你们的事情本督知道的一清二楚,天天斗来斗去,为了一点粮饷争得你死我活,给那帮文官像耍猴一样耍的团团转,看不出来那都是文官的计策吗?不能让你们立了大功以后做大,不能让云南边军借势发展的尾大不掉不能控制,就只能拿最精锐的你们两军下手。他们只要稍微在粮饷问题上动动手脚,你们两个还就真打起来了,最后腾冲营和姚安营一个也没保住,全毁在你们自己手里,被杀的被杀,拆分的拆分,云南还是那个云南,边境的烂摊子还是那个烂摊子,你们还是任别人搓扁搓圆,有意思吗?多大的两个人了?加一起都快一百岁了,还没有我这个二十多的看得透彻,丢脸不?”
萧如薰很是嫌弃地看着他们。
邓子龙和刘綎的嘴巴张的大大的,一个字儿也说不出来。
“还真是套路得人心,一个套路用了几千年都没用烂掉,只要把握住粮饷这一关,三下五除二就能叫你的铁血之师分崩离析,还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谁都怪不上,你们说说,这些千军万马里面杀出来的文官一个赛一个的精,你们还真以为人家手无缚鸡之力啊?杀你们都不带用刀的!你们还使劲儿的往他们的身上靠,这不是自己找打吗?给骗了十多年都没反应过来!活该!”
邓子龙和刘綎面面相觑,好一会儿,两人的脸上整齐划一的露出了沉痛不已的神色。
“哎呀————!!!!!!”
这一声“哎呀”也不知道道出了多少武将的辛酸。
“给人家当猴儿耍了十多年,居然还没有看清楚啊!!哎呀!!我这大半辈子活的都是个啥啊!!!”
邓子龙狠狠的捶着桌面。
刘綎直接捂住了自己的脸往靠背上一靠,抬头看着帐篷顶端,一个字也不说,想当年他还为此入狱,失去了自己肝胆相照的好兄弟,一起征战的军队没了,结果又花了好几年才拉出来现在的部下,现在一想,真是造反的心都有了。
“当初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啊!!”
刘綎狠狠的一捶桌子。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不是好心人为我点破这个局面,我也认不清,但是认清楚的人还是太少,能反制的人更少,到底还是命根子拿捏在别人手里,若是命根在自己手里,还用得着害怕这些?”
萧如薰的话似乎意有所指。
刘綎和邓子龙都不是简单人物,注意到了萧如薰这不同寻常的说法。
“提督,您的意思是?”
萧如薰笑了笑,指了指地图上的缅甸,然后在这块土地上划了一个圈。
“这就是咱们此番要灭掉的洞武国的国土,占地面积不能算小,但也不大,远离中原,隔着十万大山,山高路远坑深,没有文官愿意来这儿,这里到时候肯定是会设军镇,用土司和军队管理,我会留在这里,不再回京城和西北了。”
邓子龙和刘綎也不知是第几次面面相觑了,大概是老了,这个思维的速度跟不上年轻提督的思维速度了。
“怎么?觉得不可置信?也难怪,这种蛮荒燥热未开化,生存不易,你们这样想也是难免的,但是这样的地方也有好处,正是因为蛮荒燥热未开化,文官才不会把手伸到这里来,这里咱们打下来了,就是咱们自己的地盘,在咱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过咱们自己的日子,算是为大明永镇南疆,你们以为呢?”
第三百一十四章 出征(上)
面对萧如薰的快节奏和神思维,两位大将表示自己还没跟上思维的脚步,等醒悟过来之后,便意识到萧如薰想要的大概是云南沐王府那样的地位和处境。
云南沐王府,大明立国以来便永镇云南,虽然朝廷也在云南设有官吏,但是云南之地与其说是大明政府在管理,倒不如说是沐家在管理,历代皇帝在任命官僚的时候都会告诉他们,在云南,要多询问沐王府的意见,处理政务的时候,千万不能绕过沐王府。
可以说,能把云南给打下来,是沐英的功劳,治理云南,让云南彻底从属于中原,那也是沐英的功劳,是沐英把桀骜不驯的云南土司给驯服了,让他们老老实实的称臣纳税,有云南沐王府的存在,云南终明一代就没怎么乱过,因此,云南的身上有太重的沐王府的印记。
而萧如薰想要做到的,无非是让缅甸成为第二个云南,让大明朝的国土范围向南扩张到印度洋海域,得到一个南边的出海口,不仅有利于海洋时代的海权争夺,也有利于在必要的时候给大明留下一线希望,更重要的是利用这里的便捷位置,积极的和西洋进行沟通和贸易,把他们目前所掌握的一切科学知识全部弄过来,武装自己的军队。
东方军队不是没有火器部队,这年头,缅甸人泰国人越南人都有火器部队,精锐程度不在西洋之下,战斗力极强,保持尊严和独立,洋人不敢造次,但是为什么再过一两百年他们就全部沦为殖民地了呢?区区几千人的西方军队就能征服一个东南亚国家,这又是何等的奇怪呢?
科技的飞跃所带来的武器的代差是让东方军队弱于西方军队的重要因素,他们在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军队,通过各种手段增强火器的威力,让火器面目一新。
火门枪和火绳枪的主流时代,科技所带来的威力还不是很大,东方的代表中华和西方的火器威力相差不大,纵使略有落后,但在某些方面还在西方之上,互有长短,彼此之间的战力相差不大,那年头明军和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交手,都不会吃亏,取胜也不难,但是等火器发展到了燧发枪的时代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从火绳枪到燧发枪,从点火到底火,从滑膛到线膛,从前装到后装,西方的火器在那之后的二百年里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是奉行经验主义和奇技淫巧思想的中国所无法主动进行的,而那段时间,恰好碰上了满清的闭关锁国和弓马立国,唯一可以推动中国前进的外部因素也被隔绝了。
不仅仅是中国缺失了迎头赶上的最后机遇,整个东方国家都在那段时期内以各种稀奇古怪的理由缺失了这个机遇,让人不得不感叹——天意难违。
萧如薰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有能力挽回大局的情况下,这一切都要得到改变,而这样的想法在和日本交战之后,看到日本因为武器的落后和不足而遭到大明军队吊打的惨状之后,更加坚定了。
二百多年以后,那就是清军的下场。
在这样的思想的推动之下,萧如薰的脑海里关于在缅甸重启希望之光的想法就越来越坚定了,正好有这样的机遇,他绝对不能放过,只是他肯定不可能一个人去做这种事情,他需要很多很多的帮手和很多很多的钱去做这样的事情。
两广和福建之地沿海的居民很早以前就有了下南洋的传统,他们的乡土情结不是非常严重,也有敢闯敢拼的传统,所以他们是最能招募的移民,这些人里面,将有一技之长的人都给招募而来,在缅甸打拼出一番事业,想来并不是什么很困难的事情。
开垦荒地,开发矿藏,开启商贸,只要政局稳定,在这样一片遍地黄金的地方发展起来绝对不是难事。
他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了邓子龙和刘綎,也告诉了其他的自己的一些亲信部将,在得到了大多数的肯定的意见之后,萧如薰不再犹豫,着手开始了安排,比如利用石星的关系安排父亲的离休事宜,并且秘密找买家,将父亲在京师经营多年的一些珍贵古玩藏品进行估价,然后发售。
这些事情不是几天之内就能办完的,不过有父亲的亲自出手,也能办的非常稳妥,于是就在六月初六日,在石星的安排之下,萧如薰上表请求率军出征洞武国,而六天以前,大明交付给暹罗国的公文已经快马南下,先大军一步前往洞武国了。
这一次,朝廷的批复极为快速,大抵是急着要把萧如薰赶走,而且之前的准备工作都准备的差不多了,船队一早就开始装填军械物资和粮草,沿途需要征调的部队也早早地安排好,萧如薰这边上表,那边就开始安排军队在天津卫登船准备出发,整个过程也只用了不到三天。
皇帝依旧没有出面,甚至连个消息都没有,一封冷冰冰的内阁出具的圣旨代表了皇帝,或者说皇帝被代表了,这和之前秘密召见萧如薰安排出征事宜的皇帝大为不同,萧如薰心中疑惑不已,但是什么消息都得不到。
朝臣这是要甩开皇帝开始办理朝政了?
虽然按照大明朝的政治制度,就算皇帝只是一个吉祥物,只要官员齐备,帝国政府还是能正常运转的,但是那么多的官员任命和正常的离休还是需要皇帝的命令的,皇帝如果什么也不管,朝廷官员会出现大量的缺员,也会出现大量本该退休却无法退休的老官,上的上不去,下的下不来,事实上,万历朝后期,的确出现了这样严重的官员问题,使得帝国的行政效率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一次三王并封的失败真的可以让皇帝失落至此吗?萧如薰可记得万历皇帝和朝臣争斗了快三十年才最终妥协并且灰心丧气,现在他才是三十岁,还没到灰心丧气的时候吧?到底怎么了?
第三百一十五章 出征(下)
萧如薰不知道,至少现在是不知道的,如果他知道了,估计会立刻带兵杀回北京城,来一场清君侧的血腥屠戮,重塑大明的政治生态,但是他不知道,所以他在安顿好了一切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