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2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王忠嗣的那匹胭脂,自不用说,还促成了一桩美事。
  曾几何时,裴旻也意图送给张旭一匹代步的神驹,方便他游历天下。
  张旭却嫌弃神驹吃的多娇贵不好养活,还是他的小毛驴最好。能负重吃的少,还能跋山涉水,给他神驹他都不要。
  骑着小毛驴跟在裴旻、贺知章身侧,张旭也不嫌尴尬,无视路人的别样目光,自顾自的说着,大有真名士自风流的感觉。
  裴旻家也顾不得回,直接去了贺知章的府邸。
  如贺知章说的一般,他已经准备了美酒佳肴,人一到,无需等,直接入席开喝。
  三人如以往一样坐着。
  裴旻忍不住怀念当初他入京时的情形。
  那时候他裴旻不过是籍籍无名之辈,而贺知章、张旭已是知名大儒。
  他们非但不嫌弃自己,反而天天美酒佳肴,还谈经论史,帮助自己巩固提升经史水平。
  当真是往事如烟,那个时候还是先天年间。
  李隆基虽是皇帝,但大权在太平公主手中,而今却以是开元十年。
  一晃十年!
  不只是裴旻,贺知章、张旭也有相同的感觉,一边喝一边感慨。
  十年沧海桑田。
  好在三人都过的极好。
  贺知章在朝堂上顺风顺水,此次泰山封禅,他是负责人之一。
  此事一了,若无差错礼部尚书是稳妥了。
  张旭不在官场混迹,但他游历天下,收获颇丰。
  而今张旭的字,无人不服,天下无对,称之一字千金,毫不为过。
  也真有这样的一件事情。
  五年前,张旭回到吴中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来信,是他的邻居,家境不好,又逢妻儿母亲接连生病,无以为继,希望他帮忙接济一下。
  张旭性情慷慨,同情邻里,写了一封信回去,直接让他的邻居用他的这封信去卖,就说是张旭写的信。
  结果真的卖出去了百金……
  唐朝不以黄金为货币,但是黄金珍宝却可以在任何地方换取相对数额的通宝。
  百金可不是小数。
  这是实实在在的真事,可见而今张旭的书法在世间地位如何。
  至于裴旻,自不用说,就属他混迹的最好了。
  自己好,友人也好,这场酒自是喝的痛快尽兴。
  ……
  因为封禅一事,李隆基与众臣的关系得到了缓解。
  封禅,是对一个君王的认可。
  唯有贤君明主才有资格举行封禅仪式。
  也是对李隆基继位十二年的一个认可。
  李隆基极为重视,亦表现的尤为勤政,可谓事无巨细。
  即便下朝了,李隆基依旧埋头处理着卷宗,打算将半年荒废的时光都弥补回来。
  “陛下,好消息,裴国公刚刚派人传来了消息,说他已经到长安了。明……”高力士兴致冲冲的将裴旻到来的消息,告诉了李隆基。
  李隆基这些天多次问及裴旻何时到来,有时一日三次,尤为期盼。
  高力士这一得到消息,立刻就来报了。
  李隆基喜上眉梢,瞬间放下了手中的卷轴道:“快,将他召请进宫来。”
  高力士为难的皱了皱眉头道:“这个……裴国公说,时候不早,明日再入宫觐见。”
  “早着呢!”李隆基挥手道:“速去将他请来,再让尚食局准备酒食,朕要好好的与他喝一杯。”
  李隆基好大喜功的性子一点儿也不逊于唐朝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上哪位边将战功卓越,他就对哪位边将加倍器重。
  不论是有身份地位的李祎、王忠嗣,还是没有显赫背景的高仙芝、封常清、安禄山、哥舒翰,只要有功绩在身,皆能得到另眼相看。
  裴旻的战功彪炳,又一本《三字经》,称颂他的事迹。
  作为好大喜功的君王,对于裴旻这样贴心的臣子,李隆基只怕不能捧在手心里呵护。
  他甚至觉得,文武百官在这个时候群起提出封禅之举,也是因为受到了《三字经》的影响。
  他这算是歪打正着,确实是因为裴旻之故,只是原因跟他想的不太一样。
  裴旻莫名的就背了一个红锅。
  李隆基满心期待与裴旻的再会。
  等了许久,却见高力士一人尴尬的回到了武德殿。
  “怎么了,人呢?”李隆基一脸莫名,他真不信裴旻敢受召不至。
  高力士忙道:“国公不在府中,不知去哪了。府中管事也不知去向,国公就没有回府,许是直接去别处了……”
  李隆基心里顿觉不舒服,裴旻回到长安,第一个想见要见的竟然不是自己。
  跑到别处去了……大有一种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
  李隆基的感情过于细腻,有些喜怒无常,登时不高兴了。
  “撤了,撤了!”
  看着已经准备好的酒食,一阵的心烦,连连挥手。
  高力士最是了解李隆基,不敢多说什么,气都不敢大声喘的,轻声安排内侍将酒菜撤下去。
  他悄悄的走出了武德殿,伸手叫来一个内侍,肃然道:“你立刻去裴府,让他们的管事马上去找国公,让他无论什么时候都务必进宫一趟,就说陛下生气了……”


第二十四章 三杯草圣传
  宁泽找到裴旻的时候,裴旻正在跟贺知章聊着朝中的一些琐事。
  贺知章现在是礼部侍郎,礼部掌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贺知章主要负责的就是科举考试以及国学。
  裴旻在这番面正好有求贺知章帮忙的地方。
  他打算在凉州姑臧建一座大型的图书馆,凉州偏远,优秀的书籍文章稀缺。
  市面上流传的书籍大多过于古老,跟不上时代。
  文化这种东西,创新比仿古更为重要。
  在这个没有电话、电脑的时代,图书馆的存在就有必要了。
  唐朝是一个极为重视文化的时代,从李世民时期的弘文馆、至现在的昭文馆、集贤院、史馆,都有专人负责检校、修整、编入各种书籍。
  史书中记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
  只是有一点不好,作为国家藏书,昭文馆、集贤院、史馆里的书籍是不允许常人入内的。
  也只有一定身份的人,或者是各院各馆的学士,才能出入其中。
  藏书的意义不只是保护文化的火种,还要传播这个火种,在世界各处烧起华夏文化的烈火才是意义所在。
  一个大型的,让世人随意出入的图书馆是很有必要的。
  要弄图书馆,书是关键。
  贺知章有这方面的权力。
  对于裴旻的提议,贺知章很有兴趣,聊得很欢快。
  至于张旭,还是一如既往的老样子。
  在位子上躺着,时不时的传来几声鼾声,以表明他的存在。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是如此形容张旭的“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相比汝阳王的“三斗始朝天”,李适之的“饮如长鲸吸百川”,李白的“一斗诗百篇”,焦遂的“五斗方卓然”……
  张旭这“三杯”实在是弱爆了。
  也印证了一件事情,张旭好酒,但是酒量稀松平常。
  跟裴旻、贺知章相比,那就是战五渣。
  总之他们三人一起饮酒,最先倒下的永远是张旭。
  不过张旭有一大特色,让裴旻、贺知章对之叹服。
  张旭酒醉的快,去的也快。
  他就跟蛇獴一样。
  蛇獴最喜欢吃食眼镜蛇王,一般而言,眼镜蛇王是咬不到灵活的蛇獴的。
  不过亦有例外,给眼镜王蛇咬中的蛇獴,不管王蛇给蛇獴的体内注入多少蛇毒,蛇獴最多小睡一觉,什么事情都没了。
  张旭也一样,他的身体似乎自带蛇獴的抗毒功能,醉了小睡一下。然后醒来,跟没事人一样,继续喝。
  什么宿醉后的反应,张旭身上看不见半点。
  要是酒席时间长一些,张旭能够在一场酒席中反反复复的喝醉好几次……
  这种本事,就算是裴旻、贺知章都不得不服。
  “国公,高内侍遣人来说陛下生气了,让你无论如何都要进宫一趟……”
  宁泽说话都有着疑乎寒意,脸色苍白的,豆大的汗珠不住地往下落。
  在裴府做管事,宁泽也算是见过不少世面了。
  但是李隆基这个份量太重,帝王生怒,谁受得住?
  裴旻有些莫名,不知什么情况。
  贺知章忙慎重道:“静远还是快些进宫吧,高内侍最能明白陛下的心思,他既好心提醒,不可不去。”
  “也好!”裴旻也分得清轻重缓急道:“如此,弟先进宫一探。今日还未喝高兴,改日,不,就明日,来我府上继续喝。给两位老哥哥赔罪……”他看了已经醉睡过去的张旭一眼,莞尔一笑,也不打扰他醒酒了。
  出了贺知章府,裴旻骑上辛巴,直往皇宫而去。
  就在裴旻走后越小半时辰,张旭摇摇晃晃的醒来,看着面前的酒,朦胧的眼睛突然一亮,道:“喝,继续喝……”
  ……
  高力士能够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与他会做事,能办事离不开的。
  裴旻一路皆有高力士安排人的引领,在皇宫里畅通无阻,直至武德殿外见到了高力士。
  “高翁!”
  裴旻还是第一次如此称呼高力士。
  如历史一样,高力士十年如一日的伺候在李隆基身旁。
  以李隆基对于自己人那过分的信任,高力士的身份地位也跟裴旻一样,水涨船高。
  裴旻是权重,手握两镇节度使,十四万大唐精兵,而高力士是威厚。
  宋璟、张说这类宰相,对上高力士一律得恭恭敬敬,一些尚书刺史之流,在高力士面前都像奴仆一样。
  太子李瑛也要以兄长的礼节对待高力士,其他公主王子都称呼他为高翁,驸马之流的更是高爷……
  高力士是唯一一个能够代替李隆基拿主意的人物……
  裴旻跟高力士关系不错,所以带着几分半真半假的叫了一声“高翁”。
  高力士忙道:“国公这是折煞某了,您怎么跟那些俗人一样。某哪里担得起国公这般称呼,还是跟以往一样叫‘内侍’吧,听着亲切。”
  看出了高力士的真诚,裴旻道:“高内侍,现在到底什么情况?”
  高力士将情况细说,道:“国公这事做的确实不对,陛下这些日子可是一天到晚的念着国公说何时到来,一天几次呢。这不,一得到您来长安的消息,立刻命尚食局准备酒食,还特别吩咐做些你爱吃的。陛下如此念着您。可是天大的福分,您到了长安怎么能不第一时间进宫觐见?得知您去了别处,陛下心底不知多失望呢。”
  他警惕的看了四周一眼道:“陛下的心最是细腻,很容易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别看这是小事,一个不慎,可是会坏大事的。总之陛下生气了,记得等会好好哄哄……”
  裴旻听了前因后果,有些无语,李隆基多大了,为这点事情生气,小孩嘛?
  心中如此想着,却也不敢大意,这感情越丰富的人,越容易钻牛角尖。
  他能有今日成就,固然是付出了许多,可要是没有李隆基这个皇帝的器重支持,他不可能这般顺风顺水。
  他可不想因为这点小事,从朝廷的亲儿子变成没娘养的野孩子。
  他慎重的对着高力士一揖,道:“谢高内侍指点,此情裴旻必不敢忘。还请劳烦通报……”


第二十五章 巧舌如莲
  裴旻这一次在武德殿门口等了许久。
  依照往常,他到了殿外,基本上都能入得殿中。
  即便是李隆基手中有公务,也会让他进殿去等,甚至会叫高力士陪他下棋,打发时间。
  而今却叫他在殿外等候,果然如高力士说的,李隆基生气了。
  “这皇帝,心眼怎么这么小!”
  裴旻心底吐槽,不过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李隆基可不只是高他一个级别,只能老老实实的等候了。
  大约过了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上下。
  高力士走了出来,给裴旻使了一个眼色,道:“陛下请国公进去。”
  在两人擦肩而过的时候,高力士细微的声音传来,道:“陛下气消得差不多了,说些好听的,别说是某叫您来的。”
  裴旻心领神会,再次轻声到了谢。
  迈着轻快的步伐,裴旻走进了大殿,用着饱含欣喜高兴的语气,高声道:“臣裴旻见过陛下,此去凉州,本以为只是见太公最后一面,去去便回,不想阴差阳错,竟是一去大半年,连招呼也为来得及打,每每念起,心底懊悔不及。而今见陛下身体康健,又闻陛下即将封禅泰山,实在高兴,马不停蹄的从凉州一直奔行而来。大半月的行程,半月即达。”
  他这话说的理所当然。
  其实他是为了公孙幽才一路急行。
  既然李隆基在乎这个,就当是因为他吧。
  李隆基本觉得裴旻心底没他这个皇帝,生着闷气,如今裴旻急急而来,又有高力士在一旁帮腔,说了不少好话,气消了不少,但听他这饱怀感情的肺腑之言,心底也隐隐有些触动。
  以往裴旻远去戍边,临行前都会与之好好打招呼。
  这一次例外,也让他念叨了许久。
  不过李隆基是感情丰富,却也不是好糊弄的,不满的哼声道:“说的倒是好听,来长安都几个时辰了,要不是朕让人去请,要明儿才见到你的人呢。”
  裴旻慎重道:“陛下冤枉,臣是恨不得立刻来宫里觐见的。只是臣万里而来,风尘仆仆,一身汗味,来见陛下实在是太失礼了。何况那时以是申时三刻,臣深知陛下习惯,您习惯处理好政务之后,乐舞自娱。陛下勤政爱民,处理国事,甚是辛苦,不愿过多打扰,这才选择了明日……”
  见李隆基对他的解释不甚满意,裴旻顿了顿,又道:“只是大半年未见,臣不太了解京中情况。远在凉州时听闻陛下身体气色有些异样,心底实在放心不下。正好臣的好友贺侍郎来城外迎接,他是礼部侍郎又是丽正修书院学士,应当清楚陛下情况,家也顾不得回,就直接去贺府了。”
  李隆基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怒意已经消散无踪了。
  裴旻笑道:“听贺侍郎说,陛下前阵子确实精神不佳,但最近月余,也以好转。臣实在高兴,还多喝了几杯。这一听说陛下召见,马不停蹄的就来了。”
  李隆基舒心道:“静远有心了,朕也多时未见静远,甚是想念,这才让人将你召进宫来,叙叙旧。”
  听了裴旻的解释,他知道自己是误会裴旻了。
  不过李隆基是皇帝,身为皇帝,就算错的也是对的。
  只有臣子向皇帝认错,哪有皇帝向臣子道歉的道理?
  李隆基自不会道歉,但他用行动表示自己的态度。
  让尚食局将膳食重新备上,又让人去请李龟年他们,前来一并助兴。
  李隆基这莫名的火来的快,去的也快,一转头就跟没发生了一样,跟裴旻说起了西北的情况。
  裴旻一五一十的说了,在之前他信中也曾详细的介绍过西北的近况。
  只是书信终究不比当面,很多细节方面信中是无法一一道明的。
  现在裴旻正在眼前,正好询问详情。
  裴旻道:“现在凉州诸事皆上了正轨,只要文教这方面能够大兴,让生活在凉州的那些夷狄也懂得忠君爱国。就如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大将军那般,将自己视为大唐的一份子,全心全意的为陛下效力,那就再好没有了。刚刚在酒席上,臣还跟贺侍郎说了此事。贺侍郎说他兼任丽正修书院学士,此事可以帮上一点忙。”
  李隆基重视文教,对于裴旻在凉州大势推广大唐文化的举动很是认同,此刻见裴旻刚回到京城,在酒席上还不忘为国出力,念及自己无名之火,更是内疚了,说道:“此事何必拜托贺侍郎?朕现在就任命你为昭文馆学士、丽正修书院学士,可随意出入昭文馆、丽正修书院,馆院里的藏书,任由静远挑选拓印。”
  他顿了一顿道:“你这书馆的思路很是奇妙,回头写一篇详细的奏章给朕。朕与朝会上同百官商讨,若是可行。朕在长安、洛阳,还有江南东北,在天下十一道,各建一个书馆。以弘扬文教,推广文化。”
  裴旻有些喜出望外,忙道:“奏章自不用说。臣连夜写出来……但是昭文馆学士、丽正修书院学士,臣实在是无功不受禄。”
  李隆基关怀的道:“静远一路远来,必然辛苦。此事不急着一时……至于无功?静远若是无功,这满朝文武一个个还不解腰带上吊?一篇足以能与《出师表》、《劝学》相比的千古文章,一本育人成长的启蒙奇书。常人得其一,以能传唱千古,静远一人创其二,这锦绣文章,天下可有出静远右者?若非有规定,大学士以宰相兼之,朕都有心封你为大学士了……”
  他想着《三字经》中的“传至今,克大定,四方靖,乃大同”,心底就直乐呵,对于裴旻那是赞不绝口。
  裴旻都让夸的有些脸红,想着自己的官衔又加了昭文馆学士、丽正修书院学士,也是暗自窃喜,这官衔不嫌多。
  他们又说道封禅一事。
  对于封禅之举,李隆基想了许多,最近满朝文武也在谈论此事,有的说应该弄的盛大一些,有的说以节俭为上,众说纷纭。
  李隆基一时半会拿不定主意,也想听听裴旻的意见,问道:“对于此次封禅,静远可有看法?”
  裴旻见李隆基问道了正事,想了一想,带着几分肃然地说道:“那就看陛下是想威震当代,还是名垂千古了。”


第二十六章 简与奢,利与弊
  李隆基动容的看着裴旻。
  威震当代,名垂千古,这样的字眼对于李隆基这样的皇帝而言,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尤其是李隆基的骨子里就流着好大喜功的血液,为了好大喜功,甚至干出了自毁长城的事情。
  面对裴旻这位自己最信任的心腹之一,李隆基也没有半点隐瞒,直言不讳的道:“若是可能,既要威震当代,又要名垂千古……”
  裴旻没有想到李隆基会给出这样的答案,有些傻眼,见李隆基一脸认真的表情,苦笑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陛下英明神武,这道理焉能不懂?”
  李隆基干笑道:“静远直说,朕与你说笑而已。”
  裴旻背地里吐槽,就那认真的表情,说个毛线的笑。
  他定了定神道:“威震当代其实很简单,这历史永远是记着第一的。就比如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是始皇帝不假,但是真正让天下一统归心的,其实是汉朝。始皇帝以威服天下,但并未做到天下归心。刘邦以恩威并施,兼之文景之德,致使天下归心。但论及一统之功,世人说道的永远是始皇帝,不会是汉高祖,更不是文景二帝。”
  “终其缘由,便是因为始皇帝,人如其名,是世间第一位皇帝,第一永远属于他。”
  李隆基心念秦始皇的赫赫功绩也不由神往,甚至带着几分妄想:想着若自己身在那个时代会不会成为这个第一?
  裴旻道:“古往今来,这封禅都是一等一的大事。迄今为止,真正有资格参与封禅,并且真实行动的皇帝共有始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还有我大唐高宗皇帝……”
  其实历史上还是有不少皇帝封禅泰山的,裴旻个人觉得他们都不太够资格,如安帝刘祜、汉章帝刘烜,至于秦二世胡亥的封禅,那就是搞笑。
  其实还有一人是够资格的,只是裴旻没说。
  开皇十五年,文帝杨坚开坛设祭泰山。
  杨坚的开皇之治成果实在惊喜,不过因为是前朝,裴旻选择了保守一些,将他舍去了。
  “从排场而言,这几位明主圣君皆对于封禅极为重视。始皇帝为显慎重,特别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后来更是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规模极为庞大。”
  “汉武帝更是如此,他不但封禅泰山,还广赐牛羊酒布等,又免奉高、历城等地年租,大赦天下。他天子车驾所经之处,免除一切劳役。还在泰山为诸公侯修建官邸,以备他们随驾迎驾封禅泰山之朝宿……前后八次,为国家增添了不少负担。但于当时而言,却是轰动一时的景象。”
  “至于光武帝,论及功绩,光武帝并不逊于另外一个武帝,武勋或许差些,可文治更胜一筹无疑。只是他的封禅,却寂寂无闻,反而受到诟病。为何?实是他的封禅,既不像始皇帝那般威风,又不像武帝那般有场面,自然反响平平无奇。”
  李隆基听了不住点头,也确实如此。
  汉光武帝的光武中兴,确实值得称道,但是他的封禅效果,实不如不封。
  裴旻说到这里,带着几分兴奋的道:“但论及封禅之最,还是我朝高宗时期。高宗皇帝封禅队伍十分庞大,不但是朝中文武参加,还命令各地的都督、刺史聚集泰山,天下诸州,明扬才彦,或销声幽薮,或藏器下僚,并随岳牧举送。”
  “还不只如此,高宗陛下的文武仪仗,百里不绝,人流漫山遍野。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各属国的使者三十余人也一并随同,牛羊驼马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