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剑圣-第3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如此!”
王鉷一脸的喜意。
杨慎矜却一脸担忧,拉着王鉷低声道:“王鉷,前线战事紧张,我听说裴国公西域一战打的尤为惨烈,仅战损就将近八千,后续重伤者不治者,加起来有万余兵士丧命。还有两员军使阵亡,多名将帅重伤。身为三军主帅,国公甚至亲自上阵,战事惨烈……”
“裴国公战无不胜,料事如神,何尝有过这样的损耗?足见西域之局,并不容易。陛下却在长安纵情歌舞,实在不妥。”
王鉷听到杨慎矜直呼他姓名,心底有着小小的不悦。
杨慎矜叫了半辈子,王鉷都没有什么感觉。
但是随着地位提升,王鉷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个好友对他很不尊重。
对于他叫自己名字的行为,很是反感,只是嘴上不说而已。
微微皱了皱眉,王鉷轻声说道:“哪有那般严重,之前南诏、吐蕃、阿拉伯三方局势动荡,我朝大有风声鹤唳的感觉。现在哥舒翰节度使平定了南诏,王忠嗣副节度攻取了龙驹岛,建造应龙城,占据了主动。而裴国公更是打赢了西方号称不败的狮王,形势一片大好。陛下心情愉悦,看看歌舞又能如何?劳逸结合这个道理,慎矜焉能不懂?陛下正在兴头上,可别扫了陛下的兴。”
杨慎矜默然不语。
两人通过传召,进入大殿。
李隆基见自己的两位干将入内,大笑着让他们入座,兴致高昂的道:“两位爱卿来的正是时候,接下来是最精彩的孔雀舞,是梨园当下最出色的舞者谢阿蛮的拿手好戏。”
李隆基极具艺术细胞,绝对是一个让皇帝耽搁的艺术家。
他如此夸赞谢阿蛮,显然谢阿蛮出色的舞技已经将他征服了。
杨慎矜不太开心的看着面前的歌舞。
王鉷却是兴致勃勃,当见谢阿蛮那还挂着婴儿肥的童颜,一对几欲破体而出的山峰,以及那杨柳细腰,眼珠子都要瞪了出来。
李隆基见杨慎矜表情有些肃然,心底不喜,只顾着与懂得欣赏的王鉷讨论着,交谈甚欢。
杨慎矜实在待不下去,先行告退。
李隆基也不拒绝,继续跟王鉷开心的聊着各种话题。
直至夜幕降临,李隆基才意犹未尽的让杨八送王鉷回去。
王鉷一路上热心的跟杨八说着,聊着李隆基的喜好。
这一次四下无人,他又塞了一些宝贝过去。
杨八轻声细语的说着:“别看陛下喜笑颜开的,其实他心底还念着武婕妤呢。”
王鉷不可思议的讶然道:“陛下至情至性,实在令我辈汗颜。只是哀思伤身,陛下坐拥天下,何不寻一佳人陪伴?我观那谢阿蛮就很不错……”
杨八说道:“高爷早就说了,只是陛下的喜好有些不同,他好像更喜好丰满娇媚的,对于小姑娘没什么兴趣。”
王鉷没有见过武婕妤,但听说过了,据说她就是一个类似妲己、夏姬那样的狐媚妖姬……
第六十三章 忘恩负义
王鉷踏着夜色回府,谁也没有理会,将自己关进了书房。
独自一人对着微弱的烛火深思着。
脑海中莫名的出现了一句话“听太府卿说王少府母亲低贱,万不可在他面前谈论其母亲……”
拳头死死握着,骨节“卡卡”作响。
王鉷确实是英雄王方翼的后人,但也正是因为他是王方翼的后人,才混的格外凄惨。
武则天这辈子最恨的几个人中,高宗李治的结发皇后王皇后绝对是其中之一。
武则天继位之后,王皇后这一脉的下场可想而知。
而王鉷的父亲王晋固然是太原王氏的后人,与兄王玙、弟王瑨以文学称,时号“三王”。
王晋更是天授初年的状元郎……
然而就在武则天接见王晋打算重用的时候,得知他是自己的仇人王皇后亲弟弟的儿子,瞬间就放下了老脸。
武三思直接将王晋贬罚到了临川。
王晋在临川娶了一个目不识丁的夫人,也就是王鉷的母亲。
后来李唐复位,王方翼得到了平反,王晋也受到了宋璟的赏识,担任许州长史,算是走上了正轨。
但太原王氏是何等高门,即便是落魄了照样清高,自视为书香门第。
王鉷的母亲目不识丁,成为了家族笑柄。
王鉷因之引以为耻,从不说母亲之事。
却不想让自己的好友在背后说出,但觉丢脸恼怒。
本来王鉷就因自己得李隆基器重而飘飘然然的,觉得自己的好友杨慎矜一口一个“王鉷、王鉷”的叫,心中不快,又听杨慎矜背后透露他母亲的低贱,更是涌现了丝丝恨意。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实杨慎矜对王鉷是仁至义尽的。
杨慎矜与王鉷年纪相仿,一起长大,但杨慎矜的辈分跟王鉷父亲同辈的。
讲究起来,王鉷是杨慎矜的侄子。
杨慎矜习惯了直呼“王鉷”,真要辨个是非,并不算不尊重。
而王鉷暗中听到的也是事实,可并非没有原因。
再过半月是王鉷母亲的寿诞,现在王鉷是李隆基的亲信之一,太府寺上下官员意图给王母祝寿,找到了杨慎矜。
杨慎矜与王鉷一起长大,知道自己这位知己在这方面很是自卑,故而劝说官员莫要劳师动众,也不必送什么礼,免得王鉷不自在。
杨慎矜没有将话说明白,但当官的人,多多少少懂得揣摩上意。
相互一琢磨,也就明白了,私底下说的时候,让一起共事的王鉷听到了。
王鉷却本能的以为杨慎矜背着自己在同僚背后笑话他有个目不识丁的母亲……
王鉷又想到自己有很多想法都为杨慎矜否决,想着他死死的压着自己一头……
“新仇旧恨”,再加上挡了自己的路……
越想王鉷越觉得自己有必要将这个“敌人”剔除。
至于什么引荐之恩,王鉷根本就没有想过一点半点。
王鉷在屋子里静静的坐着,瞳孔里的阴暗之气越来越浓。
“来人……”
直到凌晨时分,王鉷亲自研磨,动笔写了一封信,一封检举信。
杨慎矜是杨家的后人,是前朝的皇亲,隋王杨政道之孙,杨政道是前朝杨广与萧皇后的次子,可以说是杨家血统最纯正的嫡系一脉。
有这么一层不可忽视的身份,给王鉷操作的空间就多了。
……
现今的御史大夫是崔隐甫,是一位资历极高的长者,开元初迁洛阳令,理有威名。九年,自华州刺史转太原尹,人吏刊石颂其美政。十二年,入为河南尹。十四年,代程行谌为御史大夫。
程行谌是裴旻的老上司,当年对裴旻很是支持,即便裴旻走了,他留下来的诸多制度都未改变。
但随着程行谌年迈退休,崔隐甫的上任,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现在的御史台,早非昔年的御史台了。
不论御史大夫崔隐甫,还是几位御史中丞,都不及裴旻有魄力。
当然也不是因为能力不行,而是他们得不到李隆基的全力支持。
昔年裴旻的魄力,主要还是来源于李隆基的器重与支持。
少了这种支持,裴旻当前的制度,御史台自然执行不下去。
匿名检举制度已经名存实亡,不过原来武则天时期的铜匦制度依旧留了下来。
御史台还是能够收到匿名检举信的。
这日御史台就收到了一封极具重量的“检举信”。
侍御史卢铉不敢怠慢直接找上了崔隐甫。
崔隐甫一脸肃穆的看着检举信,肃然道:“快,快去将宇文中丞叫来。”
宇文中丞正是宇文融。
御史台的主事大佬是御史大夫,但往往御史大夫都不是干实事的,靠的是资历辈分。
真正掌权的通常是御史中丞,就如当年的裴旻,现在的宇文融。
宇文融看着检举信,低声念道:“杨慎矜身为杨家后裔,隋家子孙,心中一直计划克复隋室,家中藏有诸多谶书,与妖人史敬忠来往,推演星象,谈论国家的吉凶……”
宇文融的眼睛也是一片震撼。
现在朝廷谁不知道杨慎矜、王鉷是李隆基目前最宠信的人物,是朝廷经济改革的大功臣,此事要是属实,不易于引发一场政治风暴。
“此事,应该如何处理?”崔隐甫上了年岁,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
宇文融沉吟了半晌道:“查,一查到底。这检举信写的很详细,不论人名还是什么,都跟亲眼所见一样。检举之人,必然对杨慎矜非常了解。这事关谋反,万不可大意。”
这事根本经不得调查。
王鉷太了解杨慎矜了。
杨慎矜最大的爱好就是谶纬之学。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
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
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刘宋以后屡加禁止。
隋炀帝杨广更是正式禁毁图谶书籍,谶纬之书大量散失。
唐王朝对此管得有些宽松,故而研究谶纬之术,并不算罪。
然而杨慎矜身份地位尴尬特殊,身为杨隋后裔,推演星象,研究谶纬,意欲何为?
不是屎,也是屎。
第六十四章 找女人,收民心
李隆基得到御史台的禀报,还是有些不信的,并没有将此事公开,只是让御史台暗中调查,同时也让高力士插手此事。
毕竟,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忍受谋反的,尤其是杨慎矜的身份是这般特殊。
对于即来的危险杨慎矜毫无所觉,依旧如以往一样,处理着财政事务。
真正的导火索源于月底宫廷的消费。
许是因为之前风声鹤唳,李隆基节俭了一阵子。
随着三方大定,李隆基顿觉西方之事,有裴旻在,无需自己操心,又开始用部分时间醉心梨园。
欣赏梨园歌舞,甚至自己尝试着作曲。
说李隆基是一个让皇帝耽搁的艺术家一点也不为过。
跟着一群古代音乐家混迹在一起,李隆基自身的艺术细胞给激发的淋漓尽致,特地根据谢阿蛮的特点,在乐圣李龟年的帮助下创出了凌波曲。
凌波曲成之日,李隆基大为振奋,心底一高兴一开心,出手就尤为阔绰,一口气赏给了梨园上下十万钱。
杨慎矜看不下去了,力荐李隆基莫要玩物尚志,让他远离梨园戏子。
李隆基登时勃然大怒。
杨慎矜的眼中梨园里上下皆是戏子。
可李隆基却不一样,从他自封崖公就可以看出。
这位李唐皇帝对于梨园的爱好与重视。
说梨园戏子,等同骂他这个梨园的崖公。
李隆基盛怒之下,将杨慎矜给轰了出去。
经此一事,李隆基对于杨慎矜的好感大减,对于他意图谋反的事情,本能的产生了怀疑,调查由暗转明。
杨慎矜给御史台收监,妖人史敬忠也跟着落网。
经过详细调查,杨慎矜确实喜好谶纬之术,也确实与史敬忠观测星象,推演唐王朝的吉凶祸福。
杨慎矜对此供认不讳,但是矢口否认自己意图造反,是单纯的担心唐王朝的命运,以及对于谶纬之术的爱好。
要是寻常人,说这话还是可信的。
但错就错在杨慎矜姓杨,是前朝杨广嫡系子孙。
又因梨园一事,激怒了李隆基,恩宠不再。
案子不过一个月,杨慎矜、杨慎馀、杨慎名为李隆基下令赐死自尽。
史敬忠判决重杖一百下;杨慎矜的好友鲜于贲、范滔都判决重杖,流放到边远州郡;杨慎矜外甥前通事舍人辛景凑判决杖打发配流放。义阳郡司马、嗣虢王李巨与史敬忠相识,解除官职在南宾郡安置;太府少卿张瑄因是杨慎矜的心腹给判决杖打六十,流放岭南临封郡……
杨慎矜兄弟并史敬忠的庄宅被朝廷没收,男女家属发配流放岭南诸郡。
一场冤案官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息了。
杨慎矜死后,太府寺由王鉷一家独大,他提拔了自己的亲信,补上了受到杨慎矜牵连的空缺,完全掌控了唐王朝的一半经济命脉。
这日王鉷新官上任,将自己的心腹聚在一处,第一件事不是烧火,而是找女人,找一个狐媚丰满的成熟女性……
……
远在西域的裴旻完全不知长安发生的一切,他也无暇顾及,分身乏术。
炸毁了阿拉伯的粮道给西域局势争取了一个冬天的时间,这个冬天几乎就是最后安逸的几个月了。
也幸亏裴旻手上人才辈出,有颜杲卿负责军屯之事,有李林甫负责西域诸王的接洽,牛仙客负责后勤粮草的运转……
这个一个个大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为裴旻分担了不少的麻烦,令得裴旻有足够的精力与拜占庭、法兰克还有波斯人接洽。
原本因为南诏的惨败,法兰克、波斯人担心唐王朝的实力不足,不足以做到应承他们的事情。
但是裴旻先前一仗打出了唐王朝的威势,不但镇服了西域诸国,连带法兰克、波斯人都充满了信心,愿意与强大的唐王朝结盟,一并瓜分阿拉伯的疆域。
随着气候的转暖,喀布尔河上的冰层渐渐化开。
阿拉伯也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赫尔曼德河上搭建了一座勉强可以通行的木桥,以提供粮草的通行。
但毫无疑问,这一批粮草送到莫斯雷马萨手中的时候,已经所剩无几了。
运送粮草的劳力,这三个月一边修桥一边食用,几乎将这一批吃完了。
不过阿拉伯的皇帝对于自己这个弟弟极为信任,第二批粮草已经在路上了。
吃了一次亏,阿拉伯人自然不会在犯同样的错,他们特别空出了一条粮道,专门运送粮草。
所有关隘桥口皆有兵士护卫,不让唐军再次故技重施。
裴旻显然先一步得到了这个消息,说道:“这一次阿拉伯学乖了嘛!居然知道变通了。可惜了,还想再送他们一份大礼的……”
他说着望向颜杲卿道:“春耕的事情如何了?几乎不用多想,他们第二批粮草到达之日,就是大战再来之时,这一次就不同以往的试探进攻了。阿拉伯是不可能在等到下个冰封期的,所以他们会不计一切代价的强攻渡河。都是自己人,也跟你们说实话。”
“莫斯雷马萨这个蠢蛋太重视跟我的这一次对决,他将我视为命中注定的对手。所以一改张狂无度的风格,与我斗智斗勇……如此反而落得下乘,他用他不足的地方,与我擅长的领域对决,不输才怪。”
“他擅于进攻,擅于打硬战的特点完全没有发挥出来。直到上次,逼急了眼,硬打了一仗。虽然他败了,但他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失算。这一次拼的就是实打实的力量,没有任何的巧可以取。在兵力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守住防线的。”
“西域诸国的兵士,还有北庭的兵马都要征用。在我征用之前,春耕之事,必需要完成。”
颜杲卿自信满满地说道:“裴帅放心,北庭与河西、陇右军已经加班加点的下地了。不只是兵士,属下还说动了西域的百姓,他们会无偿的相助我们,帮着我们插秧弄苗。我们外出打仗的时候,他们还会帮衬着照应呢。”
他是裴旻的知己,但在这公正场合,他还是以“裴帅”相称的。
颜杲卿在西域广收民心,现在西域上下百姓,人人都知道安西大都护府长史是一个罕见的好官圣人。
第六十五章 精疲力竭
颜杲卿当然不是圣人,反而是一个虔诚的儒家子弟,还是兖公颜回的后人。
颜杲卿最高明的地方是他明白百姓需要什么,渴望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儒家能够独尊诸子百家的原因。
儒学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仁政,将百姓大义与上位者的一己私利紧密相连,水乳交融。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此话半点不虚!
颜杲卿在西域行事宽厚仁义,将西域百姓的利益与唐王朝的胜负紧密的联系起来。让西域百姓明明白白的意识到只要唐王朝能够胜利,他们的生活就能从其中得到更大的好处。
反之一旦唐王朝失败,西域将会受到阿拉伯无情的奴役,失去信仰与自由。
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现今的西域百姓对于唐王朝支持力度是空前的。
这一点裴旻都不得不佩服自己这位知己的高超手段。
赞许的对颜杲卿点了点头,裴旻继续说道:“我们趁着冬季,开垦出来了千亩田地,都耕种下去。待收成之日,能解决不少运粮问题。再过不久,我们还会得到额外一批物资,后勤方面,可以完全放心。”
哪里来的额外物资,他并没有细说,而是转向了李林甫。
“林甫,安西诸国国王对你也是赞誉有佳,你的大功,我这里记下了。此事一了,定上疏表彰你的功绩。我看你在处理西域的事情上,刚柔并济,恩威并重,特别老练。日后西域就是你的主战场,相信以你的才华,有朝一日,封侯拜相都不在话下。”
裴旻说了一番自己都不信的话。
李林甫却深信不疑,心底乐开了花,但脸上没有显露出来,而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道:“为大唐效力,李某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说的裴旻都差点信了。
但不管怎么样,有颜杲卿、李林甫在,裴旻才能高枕无忧的在前方打仗,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颜杲卿不用多言,他的品性高尚,注定了是诸葛亮那一类的忠臣,李林甫却要给他一些甜头,才能让这个千古奸臣更有劲力。
西域的春季不见得比冬季暖和。
冬季的西域是干冷,单纯的温度低,只要做足保暖措施,并无大碍。
而春季却是化冰化雪的时节,地表的热量都让冰雪吸收去了。
天地间一片潮湿。
固然温度回暖,却有一种刺入骨髓的凉意,让人极不舒服。
夜间睡觉的被褥都觉得湿漉漉的,有一种让水里浸泡过的一样。
战争的艰苦,不亲自体会是无法想象的。
战局也如裴旻想象的一样。
吃了一次亏的莫斯雷马萨终于意识到自己错在那里了。
他太重视与裴旻的对决,太在意两人的胜负,反而陷入自己的迷障,输了一筹。
清醒之后,也不在乎当下的输赢。
粮草一足备,莫斯雷马萨立刻对喀布尔河展开了强攻。
攻势比之之前,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喀布尔河上的喊杀声,可谓日夜不绝。
若非裴旻早有心理准备,一早便将西域诸国的联军以及北庭军马都调来。就凭莫斯雷马萨这可怕的攻势,裴旻有一种自己能够撑过十日,都很了不起的错觉。
在进攻强攻上,莫斯雷马萨确实很有一手。
这还是有喀布尔河的存在,要是没有喀布尔河限制了阿拉伯军的发挥。
裴旻甚至怀疑自己能不能撑过一个月……
毕竟阿拉伯的兵都是强兵劲卒,裴旻手上唯有四万是真正的精锐,封常清的安西军成军不久,要略微逊色,至于西域诸国的联军,那就更次一筹了。
除非将王忠嗣攻打吐蕃那十万河西、陇右兵马都调来,否则裴旻绝不跟莫斯雷马萨打野战。
凭借着喀布尔河,唐军固然打的艰难,河滩多次易手,却也抵挡得住,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裴旻的心神却飞跃到了青海湖上,心底念着:“忠嗣应该展开反攻了吧。”
王忠嗣死守了一个冬季,作为一个热血好战份子,憋了一个冬天。
在化冰之后的第一日就宣泄了自己的怒火。
兵锋直指青海牧场。
王忠嗣用兵极为灵活,他并没有攻打易守难攻的伏俟城,而是绕过伏俟城去攻青海湖的军马场。
青海湖军马场与吐蕃意义重大,达扎路恭不能不救,只能出城一战。
王忠嗣野战天赋绝佳,何况裴旻给他的十万大军皆是陇右、河西的劲卒,兵卒之勇,冠甲天下。
达扎路恭固然能力出众,却非敌手。
固然给兵马场争取了撤退的时间,自己却折损了万余兵士。
王忠嗣并不攻城,而是在青海湖内大肆破坏,不住的逼迫达扎路恭与之打野战。
足足一个月,面对王忠嗣天马行空的战术打法,达扎路恭给逼得可谓焦头烂额,寝食难安。
连续几日都没有睡好觉的达扎路恭,拖着疲累的身躯巡视着军营。
见兵卒士气还好,心底颇为安心,也有一点点的羡慕。
无知是福啊!
除了达扎路恭,整个青海湖没有几人能够领会王忠嗣的厉害。
王忠嗣的进攻看似杂乱无章,随心所欲。实际上每一击都蕴含着深意,破坏青海湖的整体经济结构。
青海湖是吐蕃的经济命脉,盛产盐、铁、粮、马、牛、羊、煤等生活必需品。
高原上的生活,离不开青海湖的资源。
王忠嗣不住的进攻青海湖的资源场地,等于控制了吐蕃的经济发展。
就算此战唐军空手而回,吐蕃也将付出惨痛的经济代价,短期内是不可能再配合阿拉伯帝国进攻唐境的。
也就是说即便唐军进攻失败,从战略上而言,也是胜利的。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