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剑圣-第3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方一仗,裴国公谋定方略,连胜吐蕃、阿拉伯,声望更胜一筹。再由他发展下去,那还了得?”
“此时此刻,裴国公若真的知趣,理当效仿留侯、卫公,留得一身贤明,阖门自守,而不是紧握兵权,以为其他节度榜样。很明显,裴国公年轻气盛,不会如我们所愿?即是如此,那就迫他放下这一切。”
宇文融这一番话说的大义凛然,那为国为民的心思,天地可鉴。
第七十九章 李林甫嫉妒了
宇文融的话让李元纮无言以对。
这也是他跟张说唱反调的原因,李隆基太过重视军功,令得节度使的权力过大。
文臣嘛,不找些武臣的麻烦,那就不叫文臣了。
文武殊途,不是白说的。
如张说这种重视武勋的文臣,那是少之又少的。
李元纮的担心总的来说不无道理。
但相比宇文融,李元纮对裴旻还是有着一定好感的。
早年他当任京兆府副尹的时候,负责疏通三辅境内河渠。当时王公贵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上流建造碾常ɡ盟ζ舳氖ィ跋炝税傩盏奶锏毓喔取K慌拢心氤}都拆除了,得罪了不少王公贵戚。
那时他已经做好了给报复的准备了,恰好裴旻接管御史台,整治长安风气,令得长安王公贵戚人人自危,自然无人敢触霉头,无形中也护住了李元纮。
李元纮也因为此事干的漂亮,为世人熟知。
不说感激,至少李元纮心底还是承认裴旻对唐王朝的贡献的。
宇文融却顾不得那么多,同为御史台的一员,裴旻当初选择萧嵩而不是他的时候,已经给他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强调道:“裴国公是节度使之首,唯有他放权,其他人才会效仿。”
李元纮颔首道:“便如此吧!”
宇文融大喜过望,顿了顿略一犹豫,又试探性地问道:“李相,这张说给罢中书令,十之八九是李相继任。宰相的空缺也多了一位,您看……”
一边大义凛然的无视裴旻的功绩,忌惮他的权势,一边又觊觎着相位。
当然在他眼中,自己是文臣,掌权是理所当然的,而武臣掌权,却与国家有大害。
关于这点,李元纮倒是一口应诺,宇文融与他政见相同,成为宰相对他打压激进派大有利处,说道:“此事我尽量促成,陛下对你很是器重,相信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辅不是问题。”
宇文融激动一拜道:“在下绝不忘李相提携之恩。”
……
西域喀布尔河唐军军营。
阿拉伯按兵不动的情况,让裴旻越发的起疑。
攻又不攻,退又不退,只是盲目的无意义僵持着,想不明白个中缘由。
有青羽盟的协助,孙周的情报工作进展的极快,一条条长安的消息送到了西域。
只是西域离长安太远,这一年长安的变动实在太大,消息太多,信鸽无法承载那么多的资料,只能通过加急人力送达。
只有关于王鉷的个人情报,通过信鸽先一步送到了裴旻的手上。
看着王鉷的履历,看着他所干的一些事情,裴旻勃然大怒:“岂有此理,此贼当诛!”
裴旻这些年在行政上的能力,经过张九龄的指点,进步极大。
但对于金融一方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对于王鉷政策制度的好坏,暂时无法评价。
然而王鉷干的一件事情,他无法接受,直接起了杀念。
租庸调法的唐王朝这个时代的赋税制度,国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二石,为租;输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四尺、麻三斤,为调;服役二十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三尺或布三尺六,为庸。若因事增加派役,则以所增日数抵除租调,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同时军人,尤其是戍守边疆的士卒依照国法规定免除租庸,六年替换一次。
唐军近年来外战频繁,尤其是东北战事不绝。
个别守卫边疆的将领以战败为耻,报胜不报败,对战死的士卒都不向朝廷官府申报,还有些兵卒在战场上未寻得尸体,生死不明,以至于这些士卒在家乡的户籍没有注销,依旧算是人丁。
士卒家人没有得到抚恤也便罢了,王鉷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为了敛财,将有户籍而没有人的都当作逃避赋税,重新按照户籍登记,征收租庸。
受此无妄之灾的兵卒家属,无处申诉,哀怨连连。
裴旻带兵已久,而且深得兵心,深知兵卒需要的是什么。
荣耀信仰只是其一,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家人安定。
有国才有家,那是圣人的理念。
平凡卒子的想法念头很简单,家国,家在前国再后。
就如管仲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让兵士的家人能够安逸的生活,将士才会不要命的在前线拼杀。
要是连兵士家人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兵士凭什么在前线卖命?
对于这点,裴旻极其重视。
尤其是阵亡将士家属的体恤,他每次大战结束之后都会亲自过问,以保万全。
这也是河西陇右军放心在前线拼杀的原因之一。
裴旻实在想不到王鉷居然敢从这方面下手,动用阵亡兵卒的抚恤,此事要是传扬开来,对前线将士的士气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去将颜……”
裴旻正想让人去请颜杲卿,忽然想起颜杲卿在北庭查探田地,准备秋收事情,离这里又几天的时间,抽不开身,顿了一顿,沉吟了片刻,开口道:“去将李副使请来……”
裴旻口中的李副使,正是李林甫。
对于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奸臣,裴旻极为器重。
节度使的幕府中地位最高的就是副使,唯一的两名副使人选即是张九龄、李林甫。
李林甫此刻正在不远的鹤悉那城结交诸国国王,得裴旻召见放下了手中的一切事物,赶到了军营。
“裴帅!”
李林甫在裴旻面前还是表现的极为尊重的,至少裴旻感觉不出他有半点的二心。
当然裴旻也知道就算李林甫真怀有二心,他也察觉不出来。
这个天生的坏胚,糊弄人的本领上可谓天下无对。
不过裴旻也知道迄今为止自己给李林甫的权势还是能够满足他的,所以用的也很放心。
“你帮我看看,这些制度有什么问题?”
裴旻将刚刚到手的资料给了李林甫。
李林甫看着王鉷的履历简介,眼中闪过一丝小小的不满……
他觉得自己已经很不错了。
身怀治世之才,在长安却担任一个小小的千牛直长,站岗看门的。
直到遇上了裴旻,飞黄腾达,至今日与西域诸王平起平坐。
但是今日发现跟王鉷这个幸运儿一比,自己有些不堪一击!
李林甫嫉妒了!
第八十章 大奸对小奸
李林甫这一嫉妒,就意味着后果很严重。
看着手上资料里,王鉷对于那些阵亡兵卒家属的处理方式,李林甫已经体会到了裴旻此刻的心情。
“这,这简直是胡来!”
李林甫一脸肃然吃重的说着。
裴旻也不打肿着自己的脸来充胖子,直接道:“我对财政这方面不是很懂,王鉷弄出的这些政策到底是否能够富国,我也看不明白。看着这加加减减的,有些头大。就如这一条,王鉷奏请免除租税,借放钱粮。这应该是好事,但后面又奏取脚直,转异货,我不太明白?脚直指得是关税吧,增收的是运输费用?”
“这两则有什么差别?关税跟运输费用我朝又是怎么计算的?我记得你曾说过,有心考取司门郎中,应该学过这方面的东西!”
“裴帅还记得呢!”李林甫自己都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跟裴旻说过这件事了,但他依旧绷着脸道:“其实没有什么差别,王鉷很聪明,他这是变着法子捞钱。利用百姓勤恳朴实的本性,从他们的袋囊中捞钱。简单的说,就是最老套的障眼法,拆东墙补西墙。表面上免去了百姓的当年租庸调,以换取百姓的支持,但是却从别的地方榨取百姓的血汗钱。”
“关税、运输费并不高,但是积少成多,数额不菲。而且他免除的只是百姓这一年的租庸调,脚直、转异货却是长久的。细算下来,百姓这一年的支出比免去租庸调之前还要多,甚至多上两倍有余,而且年年如此。”
裴旻听了登时青了脸。
连自己都没有发现这一来一往的差别,没有这方面常识的百姓,自然也不会发现。
但百姓是淳朴,却不无知。
他们或许一时半会无法看透猫腻,到了一定的时候,发现手中余钱给骗变少的时候,便会反应过来。
到时候……必生民怨。
民怨并不意味着造反,但它就是导火索,只要累积到了一定境界,就有爆炸的可能。
“此贼当诛!”
裴旻愤慨的又重复了这一句话。
李林甫也很不爽这个幸运儿,也听明白裴旻这话的意思,上前一步道:“此贼确实当诛,却不能由裴帅来诛。”
裴旻眯眼道:“你是说我诛不了他?”
李林甫摇头道:“非也,裴帅真要为国锄奸,确实可诛此僚,属下可以助裴帅将此僚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只是裴帅,您是当世的兵法大家,自然知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是最愚蠢的打法。用在此处,也是如此。”
“这个王鉷不过两年,居然成为陛下的心腹,更是身兼十余职位。如此恩宠,满朝文武怕是除了高公公、裴帅就找不出第三人了。”
裴旻点了点头,这也是他最担心之处。
李隆基不会平白无故的对人如此器重,但是以他那性格,一旦对人敞开心扉,就不会轻易的消散。
就如当年的王毛仲,王毛仲是何等猖狂,若非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李隆基的底线,李隆基不会对他痛下杀手。
王鉷在不知不觉中一下子崛起,成为当朝辣子鸡。
当真比得上历史上的李林甫、杨国忠了。
想要对付他,并不容易。
哪怕是自己,也不见得可以轻易锄奸。
在这种情况下,裴旻想到了一句话“要想战胜奸臣,一定要比奸臣更奸。”
裴旻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奸臣的潜力,但可以肯定面前这个华夏十大奸臣之一的大奸,一定比“王鉷”这个小奸更加厉害。
至于为何给王鉷定义为小奸,是因为裴旻的记忆中没有这么一号人物。
其实是裴旻自己疏忽了,毕竟这个时代前有李林甫,后有杨国忠,中间的王鉷自然不为人知。
其实巅峰时候的王鉷仅逊色于李林甫,杨国忠都比不上……
不过裴旻所想的也不错,在李林甫面前也只有赵高、秦桧、严嵩这类的人物可以与之并称大奸,其他人都不够格。
李林甫续道:“手心手背都是肉,裴帅要是正面与王鉷对拼,只有一种局面,各打一棒,然后陛下深知裴帅与王鉷不和,裴帅任何不利于王鉷的话,都会为陛下视为不实之言,从而不予深信。”
“言之有理!”裴旻颔首认同。
这个道理就如高力士诛王毛仲一样。
高力士真要跟王毛仲闹得天翻地覆,王毛仲反而能够逃过一劫。
但是高力士以退为进,王毛仲就必死无疑了。
李林甫续道:“要除王鉷,裴帅的态度很重要,您不能与王鉷交好,也不能与王鉷为敌,必需保持中立。因为只有裴帅中立,您的话在陛下眼中才是最没有私心的,最值得信任。”
裴旻皱眉道:“可我保持中立,又有谁敢对王鉷动手?要知王鉷现在可不是一般人,相信除了高内侍,没有人敢得罪于他。高内侍的性格我明白,他不喜与人争,而且对于陛下忠心不二。行事不会令陛下为难,当年要不是王毛仲太过分,已经忍了五六年的高内侍,未必不会继续忍下去。他是不会主动招惹王鉷的,而且我相信王鉷也不会傻到去惹高内侍。”
李林甫犹疑了会儿,道:“前段时间张光来找了属下。”
裴旻其实已经知道此事了,故作意外的道:“是为了张说的事情?”
李林甫笑道:“张光其实多虑了,他担心九龄先生说服不了国公,又找属下意图双管齐下。属下知道裴帅不会对张相见死不救的,也未多此一举。裴帅出面,张相必然获救。但他不可能在任中书令一职,他的退却毁造成辅宰大臣的空缺。这满朝文武谁不想封侯拜相?这相位必为诸多人觊觎,而明面上最有希望得此职位者是李元纮一党的其中之一。只要能够煽动王鉷插手此事,届时他们双方必将兵戈相向。”
“其实不论是李元纮一党,还是王鉷,他们都不可能获得相位。他们斗的越厉害,越是远离圣心圣意。最终将会进入你死我活的局面,裴帅再以中立的身份掺合此事,奸佞可除……”
李林甫说着。
裴旻听得是一脸的震撼,李林甫这一招可是一石数鸟。
第八十一章 李隆基的致命缺陷
李林甫这一手,主要目的扳倒王鉷,自不用说,还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自己的潜在的威胁。
张说的倒台,对裴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固然裴旻是外臣,不参于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但是身在局中,完全置身事外,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裴旻能够理解诸多文臣重视百姓生计的理念,但是反对他们反战的思想。
诚然古语有云:好战必亡,但是好战必亡之后,还有一句话忘战必危。
不只是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世界历史的进程也是一样。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文明毁于野蛮!
纵观万年历史,落后的人口稀少的游牧民族,打败先进的人口众多文明的例子比比皆是。
古印度被雅利安人征服,罗马帝国被日耳曼民族征服……
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宋朝经济发达,科技先进,大城市里人口众多,远迈前朝,但却被人口几十万住在不毛之地的蒙古人灭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个道理裴旻相信文臣不是不懂,而是他们所思的危,并非来至外部,而是内部。
或许在他们眼中蛮夷终究是蛮夷,不足为虑。
却不知时代在发展,蛮夷也在不断的进步。
即便是蛮夷,他们的文化思想也在日积月累中不断的提升,小觑他们,将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张说在朝主政,裴旻这些外臣日子过得尤为舒坦。
现今张说一党疲软,李元纮上位主政,可以想象以李元纮的治国理念,他们这些外臣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李林甫却利用李元纮对付王鉷,一边锄奸,一边削弱李元纮的政治力量,以确保主战派的稳固。
这是有心,还是无意?
裴旻估计李林甫十有八九是算到了这点。
因为现在自己是他的靠山,自己不好过,他的日子也不会如今日这般自在。
李林甫帮助自己,等于助他本人。
故而李林甫这一法不只是对付王鉷,还是针对李元纮出的。
当然真正让裴旻惊讶震撼的还是李林甫对于朝局的掌控能力,这家伙在洞彻君心,掌控朝局的能力堪称奇才。
李林甫一举一动,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他确信李林甫并未过于深入的涉及庙堂之事,唯一了解庙堂情况的唯有张光的一些口述,还有今日给他的这封信。
然而就凭借着一点点的情报,李林甫居然能够看透朝局动向,想出这一石二鸟的计策。
能够做到这点,委实不简单,足见李林甫在这方面可怕的能力。
历史中李林甫能够在庙堂上纵横十九年,左右庙堂,慑服边将,并非没有原因的。
可以想象,要是此刻李林甫是身在长安,对于庙堂上的局面了如指掌,他掺合其中,谁是他对手?
裴旻念及于此,心底都有小小发怵。
不过随即而来的却是庆幸,李林甫的个人权谋再强,也比及不上他的金手指。
有心算无心,即便是李林甫也看不透自己的打算。
如他这般大奸,要不将他除去,要不死死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李林甫心底倒是有些忐忑,经过多年相处,他还是很了解裴旻的脾性的。知道自己这位上司不太喜欢内斗,打异族外敌才是他最爱。
自己今日献策,诚然有些冒险。
但是想要超越张九龄,也看今日了。
裴旻笑道:“林甫放心,某不是迂腐之辈,固然不喜权谋,却也知道自己早已身在其中,很多事情,身不由己。”说到这里,他收起了笑容,沉声道:“王鉷奸佞小人,蛊惑圣上,愚弄百姓,实在可恨当诛。此事你多费些心,需要什么帮助,尽管与我说来,务必要将王鉷除去,决不能将这大好山河葬送宵小之手……”
李林甫颔首表示明白,心底却不大以为然,这历朝历代哪能没有一两个宵小?
这人无完人,即便侯君集这样开疆扩土的大人物,一样恶行累累,真当满朝都是诸葛亮这样的道德标杆?
但是他乐得在裴旻手上表现自己的才华,唯有如此,才能提升自己的份量,掌握更多的权力。
对于权力的追求,李林甫心底是没有止境的。
裴旻自然比不上李林甫想得开,关键就在于李隆基,随着对于李隆基的了解越深,裴旻更进一步的发现李隆基的致命弱点。
李隆基最致命的弱点不是他用人唯亲,盲目信任认可的心腹,而是自控力差。
李隆基无可否是一代明主,论及用人治国个人魄力,即便是整个唐朝的君王也无几人可比。
在裴旻看来仅次于李世民位居第二,较之李治或者强上一些。
李治固然出色,终究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而李隆基却是面对武则天重内轻外造成的军事疲软,面对韦后、宗楚客、安乐公主以及武氏余孽乱政留下的烂摊子。
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短期内解除内忧外患,用姚崇拟定章法,用宋璟整治官吏,用张说强军,另外提拔李祎、王忠嗣、哥舒翰之流打出了盛唐的赫赫威名。
以李隆基前期的功绩,几乎是可以与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刘彻相提并论。
甚至后世有人言,李隆基若是英年早逝,在认识杨玉环之前去世,千古一帝的争议有他一个。
这人无完人,皆有弱点,汉武帝的狂悖,唐太宗好色,但他们能够控制的住自己。极少有汉武帝、唐太宗因自身弱点误事的事情。
李隆基却不一样,只要一尝到享乐的滋味就渐渐的控制不住自己了。
裴旻非常清楚,便是因为大病之后,刘神威让李隆基不要操劳国事,安心静养。
结果李隆基这一静养,心就收不回来了,对于国事有了懈怠的意思。
只是当时张说、李元纮主政,兼之李隆基处理国政与玩乐五五开外,倒也没有什么大碍。
现今庙堂出现了王鉷这样的奸佞,万一将李隆基带向了深渊,可就玩蛋大吉了。
这也是裴旻如此重视此事的缘由。
接下来几日,裴旻不断的收到长安的消息,心情愈发沉重。
尤其是看到一则不起眼的消息,李隆基新纳了一个杨妃。
第八十二章 胜负定局!
这个消息一点也不为孙周以及青羽盟的重视,只是一笔带过。
但是裴旻却如看到鬼魅一样,直接吓的从位置下站了起来。
因为太过意外,膝盖还碰到了案几,疼得抱脚直跳。
“杨妃,哪个杨妃?”
裴旻心底忍不住一颤,随即一想,又觉得不可能。
杨玉环已经让自己圈养起来了,怎么还来一个杨妃?
再说杨玉环现在只是一个小萝莉,又怎么可能成为杨妃?
是单纯的同姓?
裴旻心底有着不祥的预感,李杨两家,相爱相杀,只要姓杨,就让裴旻压力很大。
带着几分肃然的看下去,脸色渐渐阴沉。
杨妃究竟哪里冒出来的,资料上没有细说,只是初略的表示杨妃是王鉷的表亲,是王鉷牵的桥搭的线。
毫无疑问,这个杨妃会是王鉷的助臂。
有杨妃,王鉷更难对付。
而且这个杨妃也不是省油的灯,喜好财富,行事奢靡。
李隆基为求佳人欢心,一掷千金,各种珍宝玉器,赏赐不绝。
杨妃不过婕妤,但她的排场却不逊于二品正妃,所到之处香风飘达里许之地。
谏官嵇良看不过眼,弹劾杨妃,却惹得李隆基大怒,直接罢免了嵇良的官职。
由此可见,李隆基已经有些陷进去了。
“应该还能挽回吧!”
裴旻囔囔自语着。
这个杨妃如果是杨玉环,那就十有八九救不了了。
杨玉环不只是美色动人,她的音乐细胞也是得天独厚的。
李隆基、杨玉环除了权色之外,还有那种爱好相通,琴瑟和鸣,互为知己的精神交流。
李杨一旦凑到一起,那真是神仙都难以分开了。
但裴旻相信杨玉环只有一个,而且就在姑臧,其他人就算能够以美色诱惑住李隆基未必如杨玉环那样,集后宫三千宠爱于一身。
“必须回长安,决不能在这里耗着!”
念及于此,裴旻看着喀布尔河的对岸,心中念道:“打硬战,或许我不如你,但比军略,你还差得远呢,想将我留在这里,痴人说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