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孙幽忍不住嗔了裴旻一眼,道:“此事惹出了不小的风波,只是小妹干的干净利落。杨家人也确实人人憎恨,即便有什么线索,也无人配合,查不到何人所为。韦侍郎这一走,新调任的侍郎就难说话的多了。青羽楼有一些可怜的孩子未得官府承认……”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青羽楼与郎君有一星半点的关系都如此,其他地方想必更加……”
  裴旻看着眉宇间满是忧色的公孙幽,心疼的轻抚着她的脸颊,说道:“有我在,那般妖孽,翻不起风浪。此次我大胜,攻取青海湖,稳定西域局面。陛下是没有理由不召见我入京的,为夫就去会会那般牛鬼蛇神。就看看,他们能翻多大的风浪。”
  公孙幽伸手搭着脸上那强有力的大手,说道:“郎君也要小心,妾身与郎君一起去吧,别的不说,我还有小妹,青羽盟都是郎君的助臂。”
  裴旻大笑道:“一个长安,又不是龙潭虎穴,哪有那么危险?不过……”
  他说到这里,神秘地笑道:“在回去前,得解决一个后患。现在的杨婕妤是个硬茬,但真的来说,还是可以对付的。那小丫头要是长成,可就不好对付了。”
  于是乎,杨玄琰在几日后,得到了自己女儿在长安的所作所为。得知自己的女儿鸠占鹊巢的理由,居然是给他造屋舍,只气得一佛升天,二佛出窍。
  杨玄琰是个文人,有着一些迂腐的文人。
  这类文人将自己的声誉看的比生命都要重要。
  杨妃恶贯满盈,杨玄琰哪里接受的了,直接断绝了与之父女关系,勒令在凉州定居的杨氏与杨玉娘不得与杨妃有任何往来。


第四章 尤物与战报
  兴庆宫!
  歌舞升平!
  李隆基带着几分醉生梦死的躺在胡床上,杨妃在一旁盘腿坐着,小心翼翼的将玉盘里的葡萄剥开,轻轻的塞进李隆基的嘴里。
  她极会撩人,纤细的手指在君王的唇边滑过,露出了一阵媚笑。
  杨妃,也即是当年的裴杨氏。
  身份地位的不同,待遇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当年的裴杨氏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妇人,穿着寻常的衣服,带着寻常的首饰,固然天生丽质的她,即便是寻常的衣服也难掩,美艳,但充其量就是鸡群中的雀鸟……
  现在的她,却是飞在九天的仙鹤……
  原本妇人的盘发,变成了高墙髻,外带着昂贵的簪花饰钗,令得他那本就极美脸形,更是突出。
  此刻她眉目如画,嫩滑的肌肤白里透红,诱人之极。
  上穿宽领对襟的大袖明衣,内束抹胸,绣花的披帛绕臂,下穿上窄下宽的长裙,佩以蔽膝,缠枝花为饰。
  明衣原本是内衣,并作礼服的中单穿用,到了这个朝代,成为外用衣饰,称为盛装。
  可想而知,内衣外穿是何等的豪放?
  尤其是杨妃身形之丰满,肉而不肥,配上那体态显露出来的那娇慵散的丰姿,成熟迷人的风情。
  若形容青涩佳人为苹果,那么杨妃则是红艳的大蟠桃,还是一碰就能挤出水来的那种。
  妩媚美艳……
  以尤物形容杨妃,那是在切合不过了。
  李隆基看了看堂下的舞姬,又看了看身旁的杨妃,心情大悦,说道:“梨园最近水准大见提升,这舞这曲,都精进不少!看来朕就得多督促督促……”
  杨妃娇媚的带着几分吃味地说道:“陛下只顾着看舞,都顾不得妾身了!”
  李隆基最好这一口,大男人心态爆发,笑道:“当然不是,舞美,人更美!可惜,爱妃不会舞,要是爱妃会舞,朕亲自给爱妃弹奏,你我琴舞和鸣,岂不快哉!”
  杨妃眼底闪过一丝懊恼,娇笑道:“妾身为了陛下,一定用心学舞,争取那一日的到来。”
  李隆基更是高兴,突然见下手的王鉷左顾右盼,问道:“王爱卿这是在看什么呢?”
  王鉷好似做贼一样,正儿八经的回礼,说道:“没,没什么!”
  杨妃痴痴一笑,在李隆基耳旁亲昵的耳语道:“妾身知道,妾身前些日子就发现了,表哥在等阿蛮姑娘呢。”
  李隆基一脸意外,问道:“王爱卿中意阿蛮?”
  王鉷面红耳赤,一副不知怎么回答的模样,最终嘴里蹦出了两个字道:“不敢!”
  李隆基不以为意地说道:“这有什么不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王爱卿也是人中俊杰,阿蛮姑娘……确实不错……”他说的有些违心,在他眼里只有如妲己、夏姬这样的妖姬才算得上是美女,谢阿蛮那一张长不大的脸,还有那纤细无肉的身材,他欣赏不来。
  所以也显得很大方的挥手道:“只要阿蛮姑娘愿意,朕就促成此事了……”
  王鉷大喜过望,自第一眼见到谢阿蛮,就让那娇美青涩的姑娘迷住了,只是因她身在梨园,不敢有非分之想。
  这长时间接触下来,王鉷意外发现李隆基对谢阿蛮完全无感觉,也动了心思,让自己这位“表妹”帮忙。
  见李隆基同意,王鉷迫不及待的拜道:“臣谢陛下……”
  “朕话还没说完呢!”李隆基道:“当需注意,你情我愿才行,不可强来。”
  杨妃不依道:“陛下只要下一道圣旨就可,那小丫头哪敢抗旨?还是陛下心底不舍得放人?”
  李隆基安抚着杨妃道:“哪里的话,阿蛮是静远提拔上来的人。朕要对他有个交待,阿蛮要是不愿,朕强塞,日后让朕怎么面对静远?此事就这么定了,能否抱得美人归,就看王爱卿自己的本事了。”
  王鉷听的裴旻之名,眼中露出一丝忌色。
  而杨妃表情有些古怪,期待幽怨,看了一眼已经发福的李隆基,想着昔年那位洛阳见面的英武郎君,暗忖:“要是两人换下就好了。”
  这时一旁的高力士突然无声无息的走出了殿外。
  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书札,高声道:“陛下,裴国公传来的功劳簿……”
  李隆基不等高力士说完,直接道:“快,快拿过来,朕要好好端详端详!我大唐立国至今,强敌无数,但无有一敌能与阿拉伯相比。更别说是阿拉伯与吐蕃联军,此番大胜,前无古人,必将名垂青史,为后世敬仰。朕要好好看看……”
  他大步的走上前去,伸手抢过书札,左右拉开细看。
  裴旻的战报与一般人的战报不同,他的战报写的很细。
  他会将整个战事战局描述一遍,然后再细细的分功,历数每一位立功将校的功绩。
  如此前后照应会有一种直观的感觉,即便不懂军事的人,亦可从战报中了解诸将诸军的功绩。
  “好!雷万春真猛士也!”
  李隆基看到雷万春锤打卡赫塔巴,忍不住为之喝彩。
  在看到莫斯雷马萨冰封期的对决,看到李翼德先锋军的小胜一筹,看到车轮讨敌之术的扬威,王虎的阵亡,李嗣业死斗怪物亚汉,然后安忠敬智胜宿将纳普曼……
  皆忍不住再度喝彩,热血沸腾,只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
  不管如何堕落,李隆基身上的热血由在……
  战报里自然不只有西域的,王忠嗣在青海湖与达扎路恭的对决也详细的描述……
  虽是热血沸腾,却也能从字与字间看出此次大战的艰难……
  以战损来算,此战吐蕃前后损兵近乎六万,阿拉伯折损将近七万……
  而唐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王忠嗣的十万军,折损两万。
  裴旻一方,他亲率的河陇兵阵亡一万二,封常清与盖嘉运的安西、北庭军一并,阵亡一万八,至于西域诸侯联军,更是伤亡惨重,至少三万开外。
  由此亦可见,王忠嗣领着裴旻麾下的精锐在于吐蕃军的对决中,战斗力是处于优势的。
  而裴旻与莫斯雷马萨的对决,除了他亲率的河陇兵,即便是安西、北庭军都要逊色一筹,至于西域诸侯联军,只能说有胜于无……
  看完战报,李隆基忍不住道:“我朝除了静远,谁能掌控如此大战?以一人之力,力敌两大劲敌?”


第五章 天伦之乐,超凡亚圣
  李隆基心情难以平静,将手上的战报合上,说道:“静远此刻在哪?”
  高力士立刻道:“十有八九先一步回姑臧了吧,国公最是顾家。他幼子还未出世,便领军出征。这一去近乎两年,怕是归心似箭。”
  “哈哈!”李隆基开怀笑道:“确实如此,此次出战,他付出甚多,原想立刻招他入京,论功行赏。现在看来,却也不急于一时,让他多享享天伦之乐。”
  这听到裴旻即将入京,王鉷不免露出一抹忧色。
  而在上首的杨妃眉宇中却略带喜意。
  而高力士却是忧喜交加,神色复杂……
  裴旻有心入京亲自看看那些蛇虫鼠蚁,阿猫阿狗到底将长安弄成了什么样子。
  但是身为拥兵边帅,未得奉召不可入京是死规矩。
  即是如此,裴旻也乐得在家好好陪妻儿。
  尤其是裴三郎。
  在回来的第二天,裴家小三看着裴旻这个“陌生人”那怯生生的模样,裴旻这个做父亲的心都要碎了。
  如他这般大的小孩子还未开智,特别认生,固然会说一些简单的话,但是他自己是不知道话意思的。
  裴旻从未在小孩子的世界里出现,裴家小三又如何能够接受?
  裴旻怀着内疚的心,陪着裴家小三嬉戏玩乐,给他做鬼脸,拿着拨浪鼓儿,从早逗到晚。
  用了足足一日,才逗得裴家小三熟眼接受。
  裴旻也得偿所愿,能够安逸的抱着裴家小三与他嬉戏。
  裴旻对裴家小三的关爱,甚至还惹得小七吃味了。
  这个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很难更改的。
  小七、小八是孪生兄妹,待遇有着很大的差别。
  小八作为家中男丁,继承者裴母、娇陈的厚望,受到的关爱自然多些。
  这种思想不只是家人,还有外界。
  小八生下来就是五品官,领着朝廷的俸禄。
  大一些的小七却没有这种福利。
  不过裴旻身为后世人却没有这个观念,反而觉得对于小七是女孩子,女孩子娇贵一些好好疼爱。
  故而反而疼惜小七一些。
  小七也因此跟自己的父亲特别亲,平素总喜欢缠着他。
  这发现自己最亲近且许久没见的父亲去黏着小弟弟,心底酸溜溜的,很不是滋味。
  裴旻又耐着兴致去哄自己的宝贝女儿。
  就这样逗着儿子,哄着女儿,裴旻非但不觉得疲累,反而格外开心。
  久别才知情重,裴旻离家太久,特别珍惜跟妻儿再会的时间。
  当然裴旻也没有忘了小八,这位寄托裴母、娇陈的厚望的裴家儿郎,已经有了小男子汉的气概了。
  他喜欢读书写字,对于学文特别钟爱,裴旻也没有强求他走自己的路,很开明的选择支持。
  不过剑术还是要学的,就算成不了天下第一,至少不能给人欺负,有自保的能力。
  他裴旻的儿子,哪能让别人欺负?
  而且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个也不能少。
  裴旻也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迂腐的腐儒。
  既然要学文,就应该以张良、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这些人物为榜样,而不是扬雄、潘安之流,固然文采锦绣,却与乱臣贼子为伍,行叛逆祸国之事。
  最佳最近的标准就是颜真卿。
  颜真卿不知不觉已经二十出头了。
  这位历史上比他哥哥颜杲卿还要出色的宰相才,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开元十七年,进士科及第,颜真卿凭借出色的才华,拔得头筹,成为最新一届的状元郎。
  依照惯例,状元郎需去吏部复试,然后根据复试结果安排职位。
  颜真卿却没有去复试,而是回到了凉州,这日颜真卿找上裴旻,一如既往行着师礼,“见过旻师!”
  听着一代书法亚圣叫着自己师傅,裴旻心底还是很舒服的。
  看着面前这个一身正气的少年郎,他调笑道:“一别近乎两年,再见已经是今科状元郎了!”
  “旻师莫要取笑!跟旻师当年的成就相比,学生这点成就,焉值一提?徒儿此来是厚颜向旻师求个一官半职的……相比大唐其他诸地,陇右、河西的政治最让人舒心,学生以为在旻师这边出仕,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为何有这种想法?”裴旻带着几分好奇的问道。
  颜真卿颔首道:“这是学生这些年在凉陇之地的所见所闻,学生发现我大唐各处都稳健发展,步步为营。有些地方,墨守成规,反而有后退的迹象。唯有河陇之地,蒸蒸日上。学生以为,姑臧是因为底气不及洛阳,若有洛阳一半人口,姑臧的经济必将超越洛阳,成为我朝第二经济中心。学生以为,一切缘由是因为旻师抓准了经济关键。”
  “商人在我朝地位低下,可学生却觉得,国无商则经济不富,家国必乱。商人除了能够带动利益,还能带动四方的沟通交流,满足四方需要。农业是立国之根,而商路却是富国之本,强国的基石。”
  “纵观千年历史,大盛之后,必有大衰。学生以为,除了君王自身问题,还有很大原因是土地人口饱和,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因素。但若对外开拓,将饱和的资源与他国互换,开辟新的途径,或可解决此道问题。比起他处墨守成规,学生更想研究全新的发展可能!”
  裴旻听得是一脸的震撼,带着几分呆呆的看着颜真卿。
  他自身诸多先进的理念东西,不为这个时代理解。
  即便是张九龄,也没有那个胆量过渡理解。
  毕竟王莽当年的例子如警钟震耳,步子迈得太大,就是容易扯到蛋。
  颜真卿却理解领会了一部分。
  裴旻再一次的意识到,古人或许因为先天的因素,受到局限的限制,显得有些“短视”,但他们自身真正的智谋,领悟力是不可估量的。
  正是因为他们的才智,才能一步步的带动世界的进步,成就未来的繁华。
  而颜真卿这位历史上名动天下的宰相大才,在河西生活了多年,居然凭借自己的才智,先一步领会了超前的经济思想。
  照这种局面发展下去,颜真卿日后若是为相,必能够给国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六章 隆重迎接,弹劾
  面对颜真卿的顿悟,裴旻感慨之余,也甚是欣喜。
  如此人才,不好好培养,哪里对的起上苍赋予他的惊世之能?
  想着日后的唐王朝行政有颜真卿,武功有王忠嗣,有他们一文一武在,谁能撼动唐王朝?
  对于颜真卿的请求,裴旻自然一口应诺,说道:“子寿先生现在于青海湖拟定重开青海道,你持我令去助他,能学多少,看你自己的天赋了。”
  颜真卿大喜过望,连连道谢。
  裴旻想起古人喜欢评价后辈,这里也效仿先贤,给了颜真卿四个字的评价:
  “王佐之才!”
  裴旻在姑臧陪了妻儿母亲一个月。
  李隆基请裴旻入朝的诏书也适时的送达凉州。
  在这一个月里,远征在外的河西、陇右军都回到了各自的驻兵之地。
  这大军凯旋而归,自是几多欢喜,几多愁。
  即便是孙武、吴起、韩信这样的兵法大家都做不到零战损,裴旻自然也不行。
  他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减少伤亡。
  面对那些阵亡的家属,裴旻唯有全力抚恤。
  因为出现了王鉷克扣亏待阵亡兵士家属的例子,裴旻对于此事看的更重。
  让人盯着不说,自己还亲自过问。
  确保每一个烈士的家属都能得到应有的抚恤,同时还让人彻查之前是否有所遗漏,是否受王鉷的制度政策所破坏。
  得到的消息让裴旻松了口气,也许王鉷知道厉害,四处捞钱的时候,避开了河西、陇右两地,河陇兵士的家属的抚恤是到位的。
  此次李隆基并非单独召见了裴旻。
  攻占青海湖的王忠嗣,奇袭玛多城,抵定胜局的高仙芝,锤震西域的雷万春,还有李嗣业、折虎臣、李翼德等将,都在召见之内。
  他们一行人都赶到了姑臧,与裴旻一同进宫面圣。
  裴旻再次辞别了家人,踏上了进京的道路。
  公孙幽想跟裴旻同往,让裴旻拒绝了。
  毕竟裴三郎需要照顾,尽管裴府中不缺人手,可母亲这个职位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
  此次进京,裴旻决定要会会长安的牛鬼蛇神,故而除了一众受封的武将,还将自己的杀手锏李林甫带在身旁。
  面对裴旻一行人的到来,李隆基亲自下令让太子李洽与百官至醴泉迎接,自己则在望春楼等候。
  自唐朝立国以来,还是第一次如此慎重的迎接立功大将。
  即便昔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也未受到如此殊荣。
  “臣裴旻,见过太子殿下!”
  李隆基废了李嗣谦,自然要再立一皇储。
  原本依照规矩是轮到三子李嗣升的,也就是未来的肃宗皇帝李亨。
  但是李亨阴鸷无情,意图拉拢王忠嗣成为助臂。
  裴旻不愿重蹈历史覆辙,暗中坑了李亨一把。
  李隆基对于自己的儿子防范极深,李亨还不是皇储,就已经开始收买人心,甚至做到给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扫墓这一步,用心显然。
  李隆基直接跳过了李亨,选择了老四棣王李洽。
  李隆基本就没有嫡子,在继承人的选择上也就自由了许多,跳过老三,选择老四也无人说什么。
  只是?
  裴旻打量着面前的这个皇太子,心底忍不住为之一叹。
  想象李隆基即便后半生荒唐,也能称得上是人中俊杰,可是他的儿子实在不相干。
  前太子李嗣谦太过耿直老实。
  而现在这个太子却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主,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就跟应声虫,乖宝宝一样,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别的多余的想法。
  李隆基对于这个太子显然很满意……
  但是在裴旻看来,唐王朝交到这种人的手上,除非有诸葛亮、张居正这样能够镇得住满朝文武的人物辅佐,不然大好的河山,也有拱手让人的危险。
  “裴国公快快免礼……”对于裴旻,李洽还是很尊敬的,亲自上前搀扶,想了一想,似乎整理了措词,就如背稿子一样,说道:“国公此次征伐,以一敌二,破吐蕃取青海湖,以弱势兵力,力敌阿拉伯狮王,丰功伟绩,便是卫霍也未有不及……”
  他夸赞了裴旻之后,又逐一扶起王忠嗣、高仙芝等将,也夸奖说了一通,与百官一道拥着裴旻一行功臣前往望春楼。
  望春楼这个名字像极了平康坊的烟花酒肆。
  实际上是唐王朝一个神圣之所,是唐朝帝王祭天、迎春的重要场所之一,用来举行迎春活动,所以被称作“望春楼”,位于龙首原,是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的分界点。龙首原以北,是汉长安城;龙首原以南,是唐长安城。
  李隆基选择此处迎接,也体现了他个人对于此次大胜的重视。
  经过一连串繁杂的礼节,不太习惯这方面琐事的王忠嗣、高仙芝等将,一个个都觉得比打仗还要疲累。
  裴旻到是习以为常了,从容的应对一切,直至礼闭。
  王忠嗣是直接回裴府休息,高仙芝、雷万春李嗣业、折虎臣、李翼德等人也去了驿馆。
  裴旻却得高力士暗自传达的消息,让他休息片刻,直接进宫面圣。
  李隆基显然是等不到正式的庆功宴会,打算提前跟他见上一面。
  此次会晤,正好对了裴旻的心意。
  裴旻回府洗漱一番,直接进了皇宫。
  高力士一如既往的迎接。
  随着地位的提升,李隆基早就不让高力士干这种事情了。
  但是面对裴旻,高力士还是亲自来迎。
  只是这一次,高力士并未如以往一样说话,而是蒙头领路。
  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如何说。
  裴旻倒是找着一定的话题闲聊,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废话。
  抵达了兴庆宫,高力士入内汇报。
  急促的足音响起。
  李隆基人未至,笑声先达:“静远,朕的大功臣,快快进来,无需客气!”
  李隆基亲自走出殿外,拉着裴旻就往殿内走去。
  殿里除了高力士并没有其他人,显然是私人会晤。
  李隆基现今取得的成就几乎可与太宗、高宗相比了。
  因为人口劳力的关系,国家之富更在前两者之上。
  如此也令李隆基尤为自满,豪气干云的说着:“朕有今日成就,静远当居首功!”
  裴旻并未跟着高兴,反而愤愤不平地说道:“陛下,臣斗胆向您弹劾一人!!”


第七章 另类的打报告
  裴旻的话,他的表情,让李隆基大感意外。
  自裴旻卸下御史台的担子,出任外臣之后,就没听到裴旻弹劾人了。
  而且现在这个时候,这个场合也不太适合说这私人恩怨吧。
  不过李隆基对于裴旻一路既往的偏袒,心中念着不管有理没理,只要不是特定的几人,余者说谁谁滚蛋。
  裴旻这样的俊杰难寻,其他的官吏,满大街都是……
  “是谁惹静远这般动怒?哈哈,朕认识你那么久,还没见过你如此生气。说出来,朕给你出头。”
  裴旻依旧一副气愤难平的模样,道:“臣也不知道是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