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祎!
  一听着名字,裴旻瞬间大悟,原来是他。
  也难怪根李隆基有些相像,他的身体里也是留着李家皇族的血液。
  李祎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
  李恪是悲惨的,也是幸运的。
  李恪皇位没有争过昔年的李治,还给长孙无忌冤杀,脱离了皇族。直到光宅元年,李治才恢复李恪四子皇族的身份,才让其长子李仁承袭父亲的爵位。
  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正是因为李恪的四个儿子一度脱离皇族,并无半点影响力。反而逃过了武则天对于李家皇族的清洗。
  神龙元年二月,五王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国号唐。
  为了振兴李唐皇族,就在这一年,唐中宗大量封爵皇族,李恪长子李千里被封为正一品的成王。次年,李恪之孙、李琨次子李祗被封为嗣吴王,而李恪被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恪的后人再一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李祎少年就很有志向,对母亲非常孝顺,与家人相处也很和睦,抚养弟弟李袛以友爱而著称于世。
  景龙四年,李祎任太子仆,兼徐州别驾,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本来作为长子,李祎应该继承爵位,但是李祎坚持让给自己的弟弟李祇,唐中宗非常赞赏他的品性,因此特别封他为嗣江王,作为嘉奖,以承袭唐太宗十一子李嚣的爵位。
  之后李祎出任德州刺史,此后又调任蔡、衢等州刺史,他为官数年,政绩非常出色。
  由于李祎为官清廉,治理严办,不论官员还是百姓敬畏且信服他,李隆基对之也非常器重,被朝廷日渐重用,被调任京城为光禄卿,随后又调任将作大匠。
  后来因母亲去世,李祎丁忧三年。丧期未满被复起为瀛洲刺史,但李祎心怀至孝,上表坚决请求服满三年之丧。
  李隆基准许。
  三年期满,李祎丁忧期满复出,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开始掌握军权。
  荆南武陵,五溪蛮族首领覃行璋作乱,李祎奉命前往讨伐,生擒行璋,斩其党三万余级。
  邕州贼帅梁大海拥宾、横等数州反叛。李祎再次出战,生擒梁大海等三千余人,斩余党二万余级。
  泷州首领陈行范、何游鲁、冯璘等聚徒作乱,陷四十余城。陈行范自称帝,何游鲁称定国大将军,冯璘称南越王,割据岭表。李祎、杨思勖率兵南下,平定泷州之患,加封为信安郡王。
  大唐疆域有十大节度使,但细分起来以四人名望最高。
  裴旻当之无愧,西方称雄。
  张守珪立足东北十数年,不管局面怎样,确实也护住东北疆域。
  他们两人是老牌名帅。
  而西南的哥舒翰与江南的李祎则是后起之秀。
  哥舒翰一战灭南诏,虎步南蛮。
  李祎纵横岭南一带,名副其实的江南守护神。
  相比张守珪的拖拖拉拉,李祎三战胜得可是干净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原来是信安郡王,公之威名,旻也是如雷贯耳!”


第七十七章 一飞冲天,就在今日
  裴旻这话一点也不是客套话。
  李祎的三战,是他这个时代的战绩,历史上李祎的战绩,更加的辉煌。
  是因为自己的出现,抢了李祎的风头。
  唐玄宗继位前期,唐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吃败仗,尤其是河陇战场,不占任何优势。
  杨矩卖了河西九曲之地,更加让西边的情况危机四伏。
  这个时候王忠嗣还未崛起,哥舒翰还是一个滥赌鬼,高仙芝还在耍帅,封常清还是一个让人嫌弃的丑鬼,李嗣业也不知在哪个角落里看戏,至于仆固怀恩更是籍籍无名。
  唐王朝有姚崇、宋璟、张说这类的名相,可军事上真正的南北征战的唯有薛讷一人。
  而且薛讷,老了,很多地方力不从心!
  是李祎站了出来,他大胆的奇袭石堡城,沉重打击了吐蕃,将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各路唐军可以四处巡逻,拓境达千余里,逼迫吐蕃向唐王朝求和。
  河陇一带的形势得到缓解后,东北的形势却变得紧张起来。
  又是李祎,率兵进击奚、契丹,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稳住了东北的局面。
  李祎的军略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是他的存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在唐王朝缺将的时候站了出来,稳定了东西局面,又在王忠嗣崛起的时候,退居二线。
  王忠嗣接过了李祎的棒子,大杀四方,然后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一员员的大将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冒出来,盛唐的武功也因此走向了巅峰。
  裴旻的出现,他取代了李祎,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他有先天性的优势,干得比李祎更加出色。
  不只是逼和了吐蕃,还打残了吐蕃,攻取了青海湖,还灭了突厥,稳定西域之余,顺带打废了突骑施……
  完全抢了李祎表现的机会……
  裴旻的记忆中是有这么一号人物的,有些时候突然想到他的时候,忍不住念叨着,自己抢了李祎的功劳,那么这位承上启下的李唐宗室名将还会不会大放异彩?
  事实证明,是金子终究会发光的。
  哪怕西方没有他插手的余地,东北也因蝴蝶效应为张守珪占据,李祎依旧在南方闯出了自己的事业。
  三战三捷,横行岭南,所向无敌。
  李祎扬威的时候,裴旻正在与阿拉伯的狮王大战,无心他顾。
  后来他取得了胜利,全天下都在为他欢呼喝彩,李祎平定岭南的战役跟裴旻退阿拉伯、攻取青海湖相比起来,就要相形见拙了,没有什么人提起了。
  裴旻当时也不清楚,直到最近他接管宰相以后,才了解了李祎的事迹。
  对于李祎三战的评价,裴旻自认为比张守珪的一百次胜利都精彩。
  此时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李祎,裴旻实在高兴,绝非是客套。
  “泷州之战,信安郡王水陆夹击,出其不意,一战而克定岭南乱局,打的实在漂亮。此战例我特别拿出来与麾下文武研究,只是诸多细节,不甚了解,不够尽兴。今日遇上,无论如何也要与郡王喝上几杯,聊聊此战前后。”
  李祎也是知兵之人,自然研究过裴旻的战绩。
  据说裴旻从裴家得李靖、苏定方、裴行俭的兵法承传,又从薛讷哪里得到了薛仁贵的治军手札,身兼诸多将帅所学。
  虽不知是真是假,但当今世界论兵法修为,确实无人可与裴旻比及。
  得他如此赞颂,李祎也觉得脸上有光,同时也看得出来,裴旻所作所为并非做作,说道:“裴郡王客气了,在您面前,某可不敢当次赞誉。不过郡王盛情相邀,李祎不敢推辞。早就听郡王府上佳酿无数,垂涎三尺。”
  见裴旻与李祎交谈甚欢,周边的李元纮、宇文融面色有些不好看。
  他们先来一步,意外发现了李祎也在殿内。
  李祎是皇室宗亲,正儿八经的太宗血脉。
  裴旻虽然同是由文入武,但他从军十数载,天下人早已将之视为武臣了。
  李祎却不一样,李祎先用了十数年历任诸州刺史,治理有方,然后再进而执掌帅印,战功卓著。
  他虽是南方边帅,但真正执掌兵事的时间不过三年。
  李元纮、宇文融还是将之视为自己人的。
  李元纮、宇文融都热情的与之交谈,李祎虽礼貌回应,但态度并不热忱,只是出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接触。
  而李祎与裴旻还是初见,但他们却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与之前是判若两人。
  这各中差别,让李元纮、宇文融很不是味道。
  尤其是李祎出现在这里很不寻常,作为江南的军区统帅,却出现在庙堂之上。
  恰好现在是多事之秋,容不得李元纮、宇文融多想。
  “时辰到,百官上朝!”
  随着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
  殿中的文武皆是精神一振。
  裴旻与李祎也结束了通话,一起一眼神交流,等着从侧门入殿。
  先是偏殿的一众庙堂大佬入内坐定之后,在屋外等候的官员逐一入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
  等了片刻,突然传来高力士的声音:“陛下驾到,诸臣接驾!”
  高力士声音一落,满朝文武先后哗然,喧闹声络绎不绝。
  这李隆基卧病在床已经有数个月了,一切事物都由太子处理,今日居然上朝理政,实在是意外之喜。
  李隆基此刻在庙堂上还是有着极高威信的,在文武百官眼中,李隆基近年来确实不如以往勤政,但依旧是一位值得效忠的明君。
  文武百官一并激动的起身。
  裴旻自在其中。
  在众目睽睽之下,李隆基分别在李琮、李亨的搀扶下,一步步走向皇位。
  太子李琰则在一旁跟着。
  李琰表情有些忐忑……
  至于李琮则是一脸的茫然懵逼,配合他脸上为猴子抓伤的伤疤,显得有些滑稽。
  他是诸多王子最逍遥的一个,因为皇位一开始就与他无缘。
  李隆基为了补偿这个长子,他的福利是诸多王子中最好的。
  至于李亨眼中毫无疑问闪着兴奋的光彩,联合昨夜,他几乎想象得到此次朝会会发生什么……
  一飞冲天,就在今日。


第七十八章 乐极生悲
  “参见陛下!”
  文武百官像李隆基见礼。
  李隆基看着殿下百官作揖,一时间居然有些愣神、怀念、不舍……
  各种复杂的情绪显现脸上……
  直到高力士的提醒,李隆基才淡淡地说道:“诸位爱卿平身入座!”
  众人依次入席。
  裴旻回到自己的席位上坐下,心底的不祥预感,越发的沉重。
  李祎莫名的到来,已经不是一个好兆头了。
  现在又出现了李琮、李亨这两个“外人”。
  李琮、李亨虽是皇子,而且身份地位崇高,前者是庆王、太子太师、凉州都督兼河西诸军节度大使,后者是忠王、安北大都护,安抚河东、关内诸蕃大使,可他们身份地位再高都是虚衔,没有实质上的权力的,无权参加朝会。
  他们出现在这庙堂之上,足以表明了一些问题。
  李隆基的目光在庙堂上的文武大臣脸上一个个扫过,逐一在心底念着他们的名字。
  近乎百位官员,李隆基都能一一的叫出他们的名字。
  半晌,李隆基带着几分沙哑的声音才从庙堂上响起,说道:“朕有幸,能得诸位爱卿相助,我大唐有今日之盛,离不开在座的每一位……朕希望日后,你们也能如辅佐朕一般,辅佐未来的大唐天子……”
  李隆基话音一落,满朝哗然。
  在这朝会上,百官自是克制,只是一人一句小小的惊叹。
  庙堂上百余人一人一句,汇聚起来都犹若暗雷轰响。
  李隆基见此反应,心里也是不舍,又缄默半晌给了身旁高力士一个眼色。
  高力士从御案取过一卷黄色的诏书,一步一步走到台前。
  李亨眼中闪过一丝炙热,只觉得浑身血液都开始沸腾起来,目光无视一切,眼中只有那小小的黄色诏书。
  高力士摊开诏书,高声道:“夫天命之重,绿错奉其图书;天子之尊,赤县先其司牧。而功兼造化,桥山之树已阴;业致升平,苍梧之驾方远。至于平寇乱,安黎元,洒洪灾,攘大患,黄帝之五十三战,商汤之二十七征,以此申威,曾何足算……”
  “朕有匡扶天下之心,奈何天数将至,命有终时。”
  “皇太子琰,大孝通神,自天生德,谦逊仁爱,熟达机务。凡厥百僚,群公卿士,送往事居,无违朕意。”
  “朕属纩之后,七日便殡。江山社稷,不可一日无主。太子即于柩前即皇帝位,依周汉旧制。军国大事,不可听丧礼停阙,寻常闲务,照常进行……”
  高力士一字一句的说着,情绪有点点的小波动。
  李亨听到这里,彻底的傻眼了。
  他浑身的热血,瞬间给冰住了一样。
  脑子里一遍一遍的回荡着高力士的话“朕属纩之后,七日便殡。江山社稷,不可一日无主。太子即于柩前即皇帝位……”
  这哪里是废立太子的诏书,分明是传位诏书。
  “怎么会?”
  “怎么可能?”
  人生的大起大落莫过于此。
  李亨最善隐忍,但这一刻,身子却忍不住的晃了一晃就,两眼一黑,险些要晕阙过去。
  如果不是在这朝会上,如果不是在这众目睽睽之下。
  李亨甚至都会问一句“为什么?”
  明明说的好好地,明明说了欲立自己为太子,为什么要反悔?
  自己明明胜过李琰百倍,为什么选他……
  万千问题憋闷在心,至于高力士后面的话什么“属文武官人,三品已上,并三日朝晡哭临!”
  “十五举音,事毕便出。四品已下,临于朝堂,其殿中当临者,非朝夕临,无得擅哭。”
  他一点都没有听进去。
  整个人经受着大悲大喜,居然一时间得了癔症,有些痴傻了。
  其实李隆基压根就没有答应李亨要立他为太子,李隆基说的是“欲立”他确确实实有这个想法。
  是李亨自己没有通过考验。
  李隆基知大限将至,实在没办法,矮子里拔高个,选中最有心计的李亨。
  可偏偏李亨存着动裴旻的心思……
  李隆基并不是觉得裴旻不能动,而是现在不能动。
  李隆基一直坚信没有人比他更加了解裴旻,他相信只要李唐不负裴旻,裴旻就不会辜负李唐。
  同时裴旻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迂腐忠臣,真要将之逼急了,他不是没有反的可能。
  裴旻的本事,李隆基非常清楚,真要将他逼得走上反路,以李亨的能力未必就是对手。
  就算真的用举国的力量打赢了裴旻又如何?
  唐朝自身也将受到致命的伤害,令得自己二十年的努力,废于一旦。
  唐王朝实力大损,现今外有阿拉伯这个强敌,北方还有回纥,西北葛逻禄日渐强大,南方的吐蕃苟延残喘,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至于东北同样有契丹、奚族……
  阿拉伯、吐蕃是唐朝的敌人自不用说,回纥、葛逻禄、契丹、奚族今时今日臣服于朝廷不假,可一旦唐王朝实力大损,他们还会如今日这般?
  李隆基想到这一步,就有些不寒而栗。
  没有一个皇帝不想自己的国家千秋万代的,哪怕人人都知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说都没人敢说。
  李隆基不指望李唐江山能够千秋永固,但至少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上。
  念及于此,李隆基毫不犹豫的将李亨从候选名单中除去了。
  相比李亨,李隆基更加相信裴旻能够护住大唐江山。
  本来李隆基对裴旻的忠心就不存有他想,裴旻冒死入京畿,甚至还带来了与刘神威不相上下的名医。
  李隆基嘴上不言,心底更进一步坚信两人的君臣情义,明白他值得托付。纵然他不是姜子牙、周公旦这样的千古大圣贤,却也是伊尹、霍光这样的人物,不会成为王莽、曹操。
  李琰固然平庸,能力心思远逊李亨,可只要有裴旻在,李隆基便相信四方宵小不敢妄动,大唐江山即可稳固。
  当然如果可以选,李隆基自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如同自己这样英明神武的君王继承自己的位子。
  只是他已经没有那个时间去选,也没有那个机会。
  有那么短短的一瞬间,李隆基想过如果自己跟太宗一样,真正的关心诸皇子学业,传授他们帝王之术,会不会还是这种情况?
  当然这个念想,只存在一瞬间,李隆基即便在这一刻,他也不会承认是自己造成的这一切。
  因此李亨,悲剧了!


第七十九章 托孤
  裴旻心思沉重,也不知该喜该悲。
  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没有发生。
  李亨这个高智商的天坑,再一次成功于太子之位擦肩而过。
  但是看着龙椅上的李隆基,裴旻却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裴旻没有古人的愚忠,但是有人类特有的感情。
  李隆基在裴旻心底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是自己的恩人、老板,甚至是朋友。
  就如后世走出学堂的大学生,遇到了一个好的公司,有一个令人信服而且非常关照自己的老板。
  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为着公司的前途打拼,而老板则在后面给予强大的信任支持。空闲的时候,两人一起喝个酒,聊聊天……
  这几乎是后世正常人走上社会,最理想的生活。
  裴旻没有机会经历,却在古代实现了这一切。
  李隆基给他支持,让他能够放手发挥自己的能力,空闲时候,叫着梨园一起玩乐。
  在梨园里的李隆基,是一点身份架子也没有的。
  一晃十数年,裴旻过得尤为惬意满足。
  而今见李隆基在安排后事,心底是五味杂陈。
  “陛下!”
  文武百官有些忍不住,已经泣哭出声了。
  李隆基在历史上毁誉参半,他为李亨软禁的时候,已经没有人支持他了。而现在他即位这二十年的表现是无懈可击的,就算用汉武帝、唐太宗这类华夏王朝最顶级的帝王来比,也毫不逊色。
  在诸多文武的心中,此时此刻的李隆基是值得追随的盖世明主。
  古人的思想向来将忠君放在第一位,心中的明君在托付后事,绝大多数人都真情流露。
  当然也有部分人是刻意做作,意图表现自己。
  高力士念完旨意,退了下去。
  “大郎、三郎!”
  李隆基突然叫了左右的李琮、李亨一声。
  李琮反应很快,上前听命。
  李亨还未缓过气,满脑子还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不选他?”“明明自己更好!”
  “三郎?”
  直到李隆基再次叫了一声。
  满朝文武的目光都落在李亨身上的时候,李亨才反应过来。
  电光火石之间,李亨悲由心生“哇”的一下哭了出来,泣身道:“孩儿舍不得父皇!”
  他这反应不可谓不快。
  这一哭直接掩饰了自己的尴尬的处境。
  满朝文武见李亨悲痛的几乎失了神,无不在心底暗赞:“忠王真孝子也!”
  唯有李隆基、高力士少数几人了解原因。
  李隆基也不戳破,说道:“你们有二十余兄弟,诸王子中大郎、三郎最是年长,也最是懂事知礼。朕走以后,你们身为兄长即是父亲,四郎是太子,将会以国事为重。朕希望你们能够尽好兄长本份,便如昔年宁王、申王一般,好好的照顾诸兄弟。”
  李琮没有多想,身为长子,自己作死破了像,注定与皇位无缘,身为长兄,照顾自己的弟弟也是本份,毫不犹豫的应诺下来。
  李亨的脸色更是惨白。
  他完全听出了李隆基这话的背后涵义。
  李隆基身为父亲关心自己的孩子,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这里是庙堂朝会,这种事情完全可以私下说,而且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李隆基刻意将他们兄弟叫来,只为了让他们履行兄弟的义务,完全没有这个必要,而且还以宁王、申王为例子。
  宁王、申王这辈子最让人称道的事迹是什么?
  禅让!
  宁王、申王作为老大、老二,皇太子的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他们将太子之位让给了排行第三的李隆基。
  这说明什么?
  李亨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的父亲是要从根本的断绝自己登皇位的道路,而且已经断了。
  李亨心若死灰。
  李隆基没有去在意李亨的想法,他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脾性,只有将他的退路全部截断,才能断绝他那不靠谱的野心。寻常的口舌劝说,毫无意义。
  李琮身为长兄,他的应诺也意味着代替李亨答应了。
  庙堂之上,李亨根本没有回嘴的机会与可能,只能如若木头一样,木讷的移到了一旁,无神的看着这一切。
  “裴卿!”李隆基突然叫了一声。
  庙堂气氛突然一凝。
  裴旻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了出来。
  一瞬间,文武百官,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他的身上。
  那眼神充满了赤裸裸的羡慕,根本无法掩饰……
  李隆基在安排身后事,很明显太子李琰目前根本不足以阻挡一面,安排辅政大臣是必然的。
  毫无疑问第一个叫到的人,将会是辅政大臣的核心,也是地位最高的存在。
  就如当初的诸葛亮,刘备夷陵战败,病退永安,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命人将诸葛亮招来。
  诸葛亮不到,刘备就不会行托孤之事。
  以谁为尊,这是关系整个国家命运前程的大事。
  李隆基第一个叫到裴旻,目的用心,显而易见了。
  “臣在!”
  裴旻带着几分伤感的作揖,声音低沉。
  “免礼!”李隆基轻笑着:“你我君臣相交近乎二十年了吧!”
  裴旻苦涩地说道:“臣十七岁入京,今年已经三十七了,二十年不到一点!”
  “是啊!那时候朕只听过你的名字,却没有机会……不对……”他突然笑道:“二十年前的曲水流觞,朕见过你,只是你没有见到朕。朕当时就想邀你上船会晤,只是身旁多是姑母的眼线,未有轻举妄动。朕对你印象极佳,早有收为己用之心。现在回想起来,足见朕的眼光还是不差的。我大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