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剑圣-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力士轻轻的颔首道:“陛……先帝一直相信这点,相信有郡王在,盛唐就不会倒。老奴不过是一阶内侍,岂能当得大任。”
裴旻一时间不知如何接话。
从高力士的语气中,他是听出了死志,而且他说这话的时候是那种很平静的,一点也不激动,就好像是在说很平常的事情一样。
越是这样,越表示他求死的心是何等坚决。
裴旻很清楚高力士与李隆基之间的感情,完全不知从哪里开口。
高力士心思灵透,看出了裴旻的意思,道:“郡王不必为某一个内侍操心,只是某有两件心愿未了,还望郡王看着你我相识多年的情分上,帮助一二。”
裴旻忙道:“这些年内侍与我一并侍奉君上,是同僚也是朋友,内侍有话不妨直说。”
高力士道:“某这一身无愧于心,唯有两大恨事。其一、未能发现那妖妇的阴毒手段,累得陛下惨死。我罪孽深重,不敢奢望,陪伴君侧。只希望泰陵之侧,有一方土地安身,让在下能够千百年护佑陛下。”
裴旻动容道:“这个放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陛下的陵墓身侧必有你一席之地。当今世上没有一人比高内侍更有资格陪葬于泰陵。”
泰陵就是李隆基的长眠之地,位于渭南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泰陵以山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
当年李隆基游金粟山,见此山有龙盘凤息之势,心有所感,说道:“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此后李隆基变安排工部在金粟山修陵,而今真如他当年所说,长眠金粟山。
高力士慎重的对着裴旻作揖,以表感谢。
紧接着,他又是一叹:“另外一件憾事,即是我那名义上的夫人。”
听到高力士说名义上的夫人,裴旻有些讶异。
只听高力士继续道:“说实话,当年在下年少气盛,受不住他人嘲笑,为了一时意气,向世人证明,太监又如何?一样能够成家立业,一样能够娶妻纳妾,娶的妻妾还是最漂亮的……”
裴旻想到吕氏的姿容,还真无话反驳。
吕氏号称国姝,姿容一点也不逊色娇陈、公孙姐妹。
高力士说着又是一叹:“而今想起来,自己为了逞一时威风。意外救助了她之余,却提出了如此非分的要求,害了她一生,委实不该。”
“吕氏虽为我妻,可当年娶她,不过是意气之争。这些年某与之相敬如宾,我常年住在宫里,偶尔回府也是分房而睡。现在想起来,委实她对不住。”
“希望郡王能够代为照顾,当初似乎与郡王有过约定,要收某那义子为徒弟,却不知是否属实?”
裴旻道:“高内侍还不知某?一个唾沫一个钉,哪怕令郎没有学剑天赋,我也能让他有自保的实力。”
这不是他吹,随着年纪的增长,裴旻自身的修为也日渐精进。而今的他,虽极少出手,但是功夫已达化境。
以他的修为,哪怕是一个白痴,他也能因材施教,将他培养成一定战力的好手。
正说着话,韩休一脸郁郁的走了出来,见裴旻、高内侍在聊天上前来问好。
裴旻说道:“陛下情况如何?”
韩休一脸纠结,说道:“陛下心性沉稳,只是属下才疏学浅,实在有些有心无力。”
他受裴旻其中,升任为帝师,这是何等崇高的荣耀。
韩休身为人臣,本就以正直著称,决定要将李琰培养成一带明君,成为一个可以与李隆基相提媲美的存在。
但是韩休费尽心力,李琰始终没有多说长进。
要是李琰不用心去学,韩休还能找一个借口,说李琰的不是。
可是韩休看得出来,李琰还是想当好一个皇帝的,确确实实有用心再学。
只是天姿平庸,而且帝王之道,又深奥无比。
涉及用人、政治、权谋等等一切,李琰今天学了,明天就忘一半,后天又忘一大半……
多日下来,韩休自己都心累心塞了。
裴旻对此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道:“韩公不必着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陛下现在年幼,终有一天,他会觉悟的。”
他说了自己都不太相信的话……
第十二章 李琰废后之意
韩休听裴旻这般宽慰,也强打起精神道:“臣就再试试吧!”
韩休自己也不抱多大的希望,说的有些勉强。
裴旻目送韩休离去,也跟高力士打了一个招呼,让他代为通传。
得知裴旻到来,李琰直接让裴旻入内。
“姑夫来了!”
裴旻还未走到近前行礼,李琰已经先一步上前问好了。
“见过陛下!”
裴旻一如以往的作揖行礼。
李琰热情的从上面走了下来,说道:“姑夫不必多礼,这里没有外人。姑夫来的正好,朕有些私事要找姑夫商议呢。”
“陛下请说!”裴旻有些好奇,说道:“陛下是国之君王,不管是多小的私事,到了陛下这里,都是公事。”
李琰有些不安的看了裴旻一眼,嘟哝了半晌才道:“朕想要休了皇后。”
裴旻吓得打了一个激灵,一时间脑子有些懵懂懵逼,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怔了怔,说道:“陛下,您再说一遍,臣没听清楚。”
李琰有些气呼呼的道:“朕说,真想要废了韦氏那个贱人……”
裴旻又是一阵沉默,这一次他是听清楚了。
只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这李琰即位还不过十天,皇后的册立,亦不过十天。
废后?
这当是卖小妾呢!
就算是卖小妾也要走个流程,皇后是说废就废的?
当年李治废后,花了多少心思?他亲自上门拜托长孙无忌无果,又派诸多大臣游说,还三番五次的征求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这些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决绝态度表露无疑。
即便是这样,一样无济于事。
直到得到李世绩的态度,李治才敢废王立武。
还有李隆基,他与王皇后的关系是何等的恶劣,甚至都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即便是如此,李隆基都不敢轻易的说废后。
皇后是一国之母,地位也是非同寻常的。
哪里是说废就废的?
哪一次废后,不造成一次朝局的动荡?
远的不说就是废王立武,王皇后萧淑妃被废,王皇后的舅舅时任中书令和吏部尚书的柳姡П话展伲瞎笞宓闹屑岢に镂藜杀槐谱陨保ㄕ蟪捡宜炝急槐帷M跏霞拧⒐芈ぜ懦沟赘裁稹�
李治这个腹黑的皇帝,利用立后这个契机一举击垮了外戚王氏集团与长孙无忌统领的关陇集团。
有些人总将这功劳记载武则天的身上,但实际上真正厉害的是李治,是他主导了一切,从而乾纲独断,掌握了真正的大权。
李世民的儿子,不说个个都是俊杰,但出彩的那几位哪一个是简单的角色?
天之骄子李承乾,英武果敢的李恪,一代文宗李泰……
李治能够成为唐王朝第三代皇帝,还是打下汉人王朝最广阔疆域的皇帝,岂是易于之辈。
李治废后,意味着他突破了外戚与关陇贵族的枷锁。
李隆基不敢废后是不愿承受废后带来的恶劣影响。
这李琰今日废后又是为了什么?
他有什么长远的打算?
裴旻脑子有些浆糊,体会到了智商给拉低的感觉。
“陛下,皇后乃是国母,母仪天下。不知皇后何事触怒了陛下?”
“善妒!”李琰气冲冲地说道:“姑夫,韦后是父皇给朕定下的婚事,朕一点也不喜欢她。可是不知为何父皇与武婕妤非常喜欢她,占着父皇、武婕妤的欢喜,她在朕面前耀武扬威的,一点也不将朕放在眼底。朕纳个小妾都要在父皇、武婕妤面前闹一闹,朕没少因此受到责罚。而今朕登基成为了皇帝,本以为她没了父皇、武婕妤这两座靠山会消停消停。却不想就在昨日,她居然重罚了朕的爱妃。简直岂有此理,姓韦的,没有一个好东西。”
他直接开起地图炮了。
他说的“姓韦”指的是当年的唐中宗的皇后韦皇后,那个干预朝政与武三思勾结的妖后。
韦皇后毒死自己的丈夫李显之后意图效仿武则天当女帝,辅政的李旦就成了下一个目标。
这也是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的缘由。
李琰居然因为这点小事,将这个韦后与那个臭名昭著的韦皇后联系起来了。
这荒唐事情要传出去,天下人不笑掉大牙?
“陛下,皇后出身京兆杜陵韦氏。现今门阀世族虽不如以往那么强大,能够左右朝局。但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韦氏影响力,还是不小的。”
关陇地区在汉魏以来,一直是汉族传统文化只渊薮所在,特别是自晋末丧乱以来,许多文人志士多避难于此,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数亦较少,为维护其长期统治不论是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依靠占人口多数的汉族,他们都必须而且首先要在文化上与关陇地区的地主阶级取得认同,必须同他们建立起牢固的政治军事同盟。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关中四姓。
这四姓就是京兆韦氏、河东薛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
其中韦氏家族政治、社会地位空前之高。有唐一代韦氏家族成员拜相者共计二十位,势冠全唐;家族仕宦率极高,尤其是高品级官吏的仕宦人数急剧增加;家族成为皇室通婚之重要对象,共有近三十位成员与皇室成员进行婚姻来往。
而今庙堂上大理寺卿韦见素就是韦家人。
要是真用这种可笑的理由废后,韦家人不闹起来才怪。
裴旻并不怕韦家,以他现在的权势拔除韦家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可是这事情李琰完全站不住道理,传开来只会成为笑柄,有损皇家威严。
而且裴旻记得韦家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位盖世名将韦皋,一位守川蜀二十年,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的猛人。
裴旻可不想为了这点可笑的事情,来对付韦家,万一一个不慎弄死了韦皋的父亲、母亲,那唐王朝可就损失大了。
“陛下刚刚登基,根基还未稳固。因为此事废后,对陛下的名望大是不利。不如这样,皇后那里,由臣去应对,让她行事收敛一些,不让陛下为难。”
“好吧!”李琰听裴旻入朝说来,虽有些闷闷不乐,却也没有反对。
裴旻说起了正事,将张守珪的事情细说。
李琰还在纠结韦皇后的事情,心不在焉的道:“朕知道了,就按姑夫的应对方法处理就好。”
裴旻甚至怀疑李琰听没听清楚他说的是什么!
第十三章 彼此差距
李琰平庸是平庸了一些,但好在为人并不荒唐,没有干什么荒唐之事,最让裴旻省心的是对自己言听计从。
尽管李琰不知道为什么裴旻会咬着东北的事情不放,没有看出东北的危局。
可是裴旻说什么,李琰就是什么,非常宽心。
李琰看都不看,直接在裴旻的上疏上盖下了自己的大印。
省下了裴旻很多事情。
裴旻一回到尚书省,立刻就修书两封,一封给朔方的节度使安思顺,一封给河东的节度使盖嘉运。
安思顺精明强干,继任王君毚的职位之后,一直苦练兵士,同时还效仿裴旻的练兵之法,经常举行军事演习。
故而有些不得其法,只是学到皮毛,可练总比不练更好,做比不做更佳。
朔方军在朝廷诸军中,也颇有威望。
安思顺得到裴旻来信,没有半点迟疑,立刻敲响了聚将鼓,短短一刻钟的时间,帅帐内十余将官衣甲整齐的待命了。
“得陛下调命,让我们立刻前往代州做军事演习!”
安思顺出示朝廷的命令之后,立刻喝道:“周将军,你负责率领先部八千骑军往代州方面联系,然后选择合适的地方安营扎寨。李将军,你领四万负责中军步卒出击,沿着朔北草原直插代州。胡将军,你负责后勤调配。牛将军,你领余下步卒负责朔方自身安危,朔方是我军根本,也是我朝北方屏障,不可有失。一切行动,皆按战事行动。谁有违背,军法从事……”
朔方军军纪严明,六万兵马负责探路的探路,急行军的行军,后勤的后勤,井然有序。
相比朔方军,河东军就有着天差地别。
裴旻的调命传至河东军营的时候正是日上当空。
身为河东节度使,盖嘉运居然不在军营,而是身在太原烟花街。
盖嘉运早年是一员悍将,凭借一身方刚血气,闯下赫赫威名,升任北庭节度使。
那个时候的盖嘉运有一个外号,叫做盖夜叉。
西域异族马贼有一句流行的话语“宁遇阎王爷,不见夜叉颜”。
但是正应了一句话,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在英雄了得的人,沾上了酒色也会变质。
在西方盖嘉运已经有志得意满不思进取的迹象了,也因如此,高仙芝才会转投裴旻麾下。
后来了李隆基将盖嘉运叫到长安述职,并且将他转任河东节度使。
见识到长安的花花世界,盖嘉运的英雄骨彻底给腐化了。
他居然醉生梦死的留恋长安平康坊,胆大妄为的不去河东赴任。
这种事情细究起来,是极为严重的罪名。
最终为谏官弹劾,告到了李隆基的身上。
李隆基自身偏爱武将的弱点也是一览无余,他居然不追究盖嘉运的过错,只是让人督促盖嘉运动身赴任。
盖嘉运恋恋不舍的来到河东。
此时此刻的盖嘉运已经没有半点早年的风采了,来到河东之后,发现河东之美,一点也不逊色长安。
太原作为李家的龙兴之地,号称北都,也叫龙城。
太原附近的杏花村,盛产杏花美酒。
这北方赵地古来盛产美女,所谓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太原有美酒,有美女,盖嘉运一入此地,登时乐不思蜀,沉溺酒色,不思防务。
到任几年,盖嘉运身为边帅,在军营里呆着的时间不足几月,河东将校都未认全。
“盖节度使!”
军营副官急冲冲的来到烟花街,在最大的翠香楼找到了盖嘉运。
盖嘉运醉的跟头猪一样躺着,早已经不省人事,任凭军营副官如何叫唤,都没有半点反应。
军营副官无奈,只能将盖嘉运背回了军营。
看着醉的跟死猪一样的盖嘉运,传令官只能将军令传给了副将。
盖嘉运一直醉到当天夜里才醒过来,整个人懵懵懂懂的,还以为在青楼,嘴里不住的叫唤着自己青楼的相好,彩衣的名字。
直到灌了辛辣的醒酒汤才回过神来,见自己身在军营,还动了雷霆之怒。
“怎么回事,哪个兔崽子这么大胆,敢打扰老子的雅兴?”
直到得知裴旻的军令,这才吓出了一身冷汗。
裴旻治军之严苛,天下闻名。
固然现在他是尚书令,已经从文,可是只要他留有一点点当年的风范,自己今日的德行绝对吃不了好。
一瞬之间,直接酒意全消。
盖嘉运立刻抱怨的大叫:“怎么不早叫醒我,该死的,老子要是有事,你们跟着受罚。快,快快快……传令三军,立刻动身,前往代州!”
什么样的将军,什么样的兵。
盖嘉运身为三军主帅,自己都是这幅模样,还指望麾下的将士有多敬业?
将熊熊一窝!
整个河东军营突然得到紧急命令,就跟炸营了一样,全盘乱了。
磨磨唧唧的就跟一群难民一样,涌向了代州。
安思顺身在朔方离代州有两百余里,而盖嘉运身在河东太原,离代州只有八十里。
但是安思顺却赶在了盖嘉运前面抵达,而且军容井然有序。
盖嘉运的河东军杂乱不堪,要不是挂着河东军的锦旗,安思顺甚至以为这是一群临时临急凑成的杂牌军。
朔方的五万兵马,河东的五万兵马,加起来十万大军,一并陈列于燕地附近。
如此动向,如何瞒得过在范阳的张守珪、张康?
张守珪吓得直接面无人色,忍不住咆哮道:“该死,裴旻这是想干什么?逼老子造反嘛?”
裴旻以述职的名义召请他入朝,张守珪不知如何应对,一直在跟麾下的文武大臣商议。
他怕自己一入朝就回不来了。
但是如果奉旨不从,那也是一大罪过。
故而一直在推延,知道今日得知了安思顺、盖嘉运在代州聚兵的消息。
张守珪这下真的慌了。
他拥兵自重不假,可真要说他有谋反之心,那也过了。
张守珪对于自己的能耐,还是由自知之明的。
裴旻这里一打算动真格的,张守珪立刻就坐不住了。
便在这时,新一轮的圣旨抵达了范阳。
这一次的圣旨就不是用商量的语气了,而是严令。
若是不从,以拥兵自重的罪名论处!
第十四章 计划与变化
张守珪身上的毒伤本未痊愈,面对裴旻的“咄咄逼人”,心急之下,旧伤复发,病倒在榻。
将张康叫道了跟前,张守珪虚弱的道:“康儿,你向来多智,当前之局,你有何想法?”
张康一脸愤然地说道:“义父重病在身,焉能远行?孩儿愿意代替义父去长安,我就不信了,我们父子忠心为国,裴旻还能杀了我们不成。”
他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张康的戏,演的实在太好。
张守珪根本不怀疑有他,长叹说道:“裴旻此人不好唬弄,今日他敢陈兵于代州,明日就敢断我们口粮。我东北军久经战阵,论及实力,为父相信并不亚于裴旻的河陇之兵,但是北地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粮草不足。一旦给裴旻断了军粮之响,我们将陷入必死之境,无半点胜算。此次为父势在必行,做不得假。”
张康正是因为知道这点,才敢说代行的,同样,又装模作样的道:“这样吧,义父,孩儿跟你一同去,一路上也有个照应。”
“不成!”张守珪立刻拒绝,高声道:“裴旻那混蛋,自己手握四镇二十万兵不说,我这边不过十万,居然怀疑我有异心?我们父子一旦去了长安,必然是有去无回了,还有生命危险。到时东北军群龙无首,只会白白便宜了那混球。我儿在东北,为父此去长安,也有一重保障。”
张康一脸担忧,说道:“可孩儿不放心义父!”
张守珪心底只有满满的感动,劝慰道:“我儿放心,长安又不是龙潭虎穴,为父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就不信,他裴旻能一手遮天!”
张康一脸挂心,心底却道:“长安是不是龙潭虎穴,老子不知道,但你这老东西,去了,就别想再回来了。”
连李隆基这样的绝顶人物都给他的演技糊弄的晕头转向,何况是张守珪?
即以决定入京,张守珪也表现出了大老爷们的魄力,当即动身南下。
张守珪入京的消息传到了长安。
长安大多人都松了口气。
内战谁都不愿意经历。
不管是什么情况,什么局面,内战消耗的都是自己的力量。
尤其是现在新帝刚刚登基,更是需要稳定稳定再稳定。
其实裴旻调十万大军兵临代州的行径,朝中诸多大臣都不大认同的。
他们觉得如此行径,太过激进,一个不慎就有可能闹成兵灾。
这也是大多文人特有的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同时他们也奈何不得裴旻,现在裴旻权倾朝野,根本无法改变裴旻的任何决策。
裴旻却是清楚,藩镇的胃口都是给软弱的朝廷惯出来的。
朝廷越表现的怕事,边帅的口味就越大,野心就越大,想得到的东西就越多。
如果今日纵容了张守珪,那么明日就会出现李守珪、王守珪,唐朝有十镇节度使,多来几个,朝廷哪里还有威信可言?
该强硬的时候,必须强硬。
没有人比裴旻自身更加讨厌内战,讨厌自己人打自己人,但绝不能因为讨厌而惧怕。真要打的时候,还得放开来打。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将损失降至最低。
裴旻得到张守珪入京的消息,并没有表现的如大多文武臣一样高兴。
这就是第一步而已,张守珪在东北当了十多年的边帅,实力根深蒂固,想要除去这个后患,还需要第二步,第三步。
目前,只是一个开始。
不只是东北,整个唐王朝都是一个好的开始。
宋璟出山,他还未开始整顿吏治,唐王朝的机构就已经开始快速运转。
宋璟治吏手段惊人,他不只是针对那些无能的官吏,对于那些有能力的,却不愿意用心干,渎职怠职的官员也毫不留情。
那些原本因为李隆基的放纵,松懈下来的官员,一个个都收了心,不敢在早退晚到了。
这官员一认真,整个王朝的行政就变得效率流畅起来。
很多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许多拖延未处理的事物,也一点一点的消灭。
同时裴旻也没有怎么给李隆基留面子,花鸟使整个机构,全部都删除了,一点不留,继续沿用以往的选秀方式。
还有一些对天下无利,单纯是李隆基为了享受的制度都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