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3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裴旻没有吝啬对李林甫的夸赞。
  李林甫知道裴旻一直关注李祎阵亡的细节,作揖道:“这是意外的收获,想不到忠王居然干出这般人神共愤的事情。”
  裴旻缓缓颔首,慢慢地斩钉截铁的道:“你去通知宗正寺,将李亨给我拿下!”


第三十四章 郭子仪的决断
  潼关!
  李光弼枕戈待旦多日,将敌我的局面分析又分析,做好了一切出兵的准备。
  这日潼关来了一人。
  李光弼带着几分慎重的将来人请到了议政大厅,见对方居然是一个异样年轻的后生,不免起了轻视之念,说道:“你是裴帅派来的?”
  李光弼性子桀骜,这辈子只服气裴旻。除了裴旻,就算天王老子,也别想指使他如何用兵。
  李泌对此视若无睹,微微笑道:“奉裴帅口谕,命你暂且按兵不动。留意北方郭子仪所部动向,郭子仪不动,将军且不动。郭子仪若南下,则立刻出兵。但郭子仪若撤军,将军则北渡黄河,攻打郭子仪所部。”
  李光弼霍然起身一脸肃容,说道:“怎么打?”
  李泌一字一句道:“放开手脚,生死不论!裴帅特别强调,郭子仪绝非易于之辈,将军必须全力以赴,有一点点的松懈,将会万劫不复。”
  李光弼长吐了口气,郭子仪在河东的表现太过养眼。
  作为同一时代的人物,李光弼研究过郭子仪的用兵,发现郭子仪用兵沉稳老辣,不动如山,与自己是截然不同的风格,用兵的水平,绝不在自己之下。
  “末将领命!”
  ……
  河东潞州。
  郭子仪看面前的两封信,眉头紧锁在了一起。
  “父亲!这么晚了,还不休息?”
  郭曜手中拿着一块毯子,来到郭子仪的身后给自己的父亲披上。
  郭子仪长叹道:“陛下信上说裴相有不臣之心,势压灵武,让我立刻率军支援朔方。”
  郭曜讶然道:“可裴相不是下令,要父亲南下合击安贼?”
  郭子仪口中的陛下,所指的自然是李亨。
  在灵武,李琰重新取得了大权,李亨甚至成了阶下囚,接受三司会审。
  但灵武与郭子仪所在的河东相隔甚远,现在又是战时,通讯尤为不便。
  往来消息传递至少一个月时间,而且消息准确与否还有待商榷。
  裴旻在离开长安入朔方的时候,定下了围攻安禄山的方针战术。
  李亨在得知裴旻入萧关以后,虽说有十万大军在手,觉得裴旻是囊中之物,心底始终有一定的不安。
  裴旻岂是自寻死路之辈?
  为求心安,李亨给在朔方的郭子仪下达了命令,让他撤回朔方整备。
  原来当年李祎被逼出战与安禄山一决生死,他知自己此去不成功,便成仁,特地将郭子仪调离常山,驻守要塞井陉关,一方面避免叛军攻破李唐的龙兴之地太原,一方面也为保住郭子仪的性命。
  郭子仪成功守住了井陉关,迫使叛军不得不南下。
  但是河东节度使的昏聩,导致河东军不堪一击,在史思明的率领下席卷了河东大半土地。
  郭子仪擅离职守,放弃井陉关南下与叛军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郭子仪立功,反而受到弹劾,说他擅离职守。
  李亨能力水平还是有的,破格提拔郭子仪为河东节度大使,将河东的战局交给他一人。
  郭子仪也得以一展所长,在河东大杀四方,不断的收编修整残兵,募集将勇,让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等人望而生畏。
  这阴差阳错之下,郭子仪就这样成为了李亨麾下的一支强兵。
  裴旻不惧李亨在朔方的十万大军,但对于郭子仪却有着深深的忌惮。
  他如果不听自己指挥,赶往朔方去助李亨,将会衍生诸多变故。
  郭子仪纠结道:“陛下君命大于天,可叛军灭亡就在眼前……为父,为难那!”
  郭曜最是孝顺,见父亲为难,心底也跟着难受,说道:“父亲,你说裴相真的有不臣之念?”
  郭子仪犹疑了会儿,说道:“说实话,其实为父并不相信陛下的话。吾儿还不知道吧,裴相与为父有三荐之恩。当初张说为相,裴相对张相举荐为父;后来李元纮为相,裴相又跟李相举荐为父。信安郡王入朝,裴相让他负责中央军的整备,他再次向信安郡王举荐了为父。要是没有裴相的三荐,为父现在还不知干什么呢。”
  郭曜说道:“此事其实孩儿听过一二,裴相最会用人。父亲得他三荐,当真了不起。”
  郭子仪道:“那你一定不知,为父在初次与裴相相见的事情就得罪他了。”
  郭曜一脸惊愕。
  郭子仪道:“为父性子有些古板,为人处世讲究章法,不喜不愿拉帮结派。裴相当时是外臣,还是功高卓越的边帅。为父是宫廷的一个小小护卫,他不嫌弃身份与为父结交。为父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愿与之往来过密,担心陷入其中。当时就引起了裴相不快,其实那时候为父都做了给排挤的准备了。谁料,裴相居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反而三次举荐为父。”
  郭曜半晌叹服道:“无怪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裴相气量宏伟,孩儿佩服。”
  郭子仪颔首道:“如此胸襟,为父不信他有不臣的念头。”他顿了顿,长叹道:“只是裴相效忠的是纯宝皇帝,而现在主事的却是陛下。这两份命令,将我们夹在中间了。如果听裴相的,无疑等于是效忠纯宝皇帝。要是听陛下了,显然是站在裴相的敌对面了。”
  “这……”郭曜也不知如何说话,“父亲又是怎么想的?”
  郭子仪犹疑再三,说道:“不知道,以才能定论,现今的陛下比纯宝皇帝要出色的多。若非纯宝皇帝昏聩,安禄山根本无法崛起,信安郡王足以将之覆灭。可是裴相已经困住了安贼,平叛近在眼前,为父若是拖了后腿,让安贼逃过东北,那将会成为千古罪人。于情为父应该回军,于理却有必须南下。情理两难,情理两难哪!”
  郭曜劝道:“但父亲,孩儿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事情越拖,变数越大。两边都不讨好……”
  郭子仪缓缓颔首,闭上个眼睛,想着李亨在书信里展现出来的才华,想到信安郡王那无奈悲壮的出战,想到李琰的昏聩,导致这大唐天下,分崩离析,想到裴旻那一次又一次的举荐……
  忽然!
  郭子仪起身高道:“点起兵马,立刻南下!”


第三十五章 南阳攻防开启
  对付李亨最大的麻烦不是他自身的能力隐忍,而是身份。
  身为皇亲贵胄,李亨自幼就是天之骄子,身兼亲王之尊。
  这在后世,都没摆脱不了身份的差距带来的差别对待,何况是封建时代?
  李亨哪怕是杀人放火,也不足以问罪。
  但凡事皆有一个底线,皇权之重,不允许任何人染指的。
  李亨为了谋求皇位,居然暗地指示吉温陷害忠良,导致东北战局恶劣,一手促成叛军势大。
  这般恶行,可谓千古难见。
  纵观历史,如此引狼入室的都不多。
  裴旻将此事公开,直接令人擒拿李亨。
  灵武上下哗然。
  尤其是诸多认为李亨的才略远胜李琰,比李琰更加适合继承大统的那一小簇人,只觉得自己的脸生疼。
  李琰也惊呆了,他对于自己这个兄长是极为敬重的。
  可以说在李琰的心中,最亲近的人就是李亨了。
  李琰相信裴旻,那是因为李隆基的耳提面命,李琰将对李隆基的尊敬带入给了裴旻。他真正意义上与裴旻的接触只在于成为皇帝之后的几年……
  李亨确是李琰三哥,自小就一起玩的兄弟。
  这份情感,是任何外人都无法取代的。
  故而李琰对于李亨这位兄长极为敬重。
  李琰最大的好处也是唯一的好处就是有自知之明,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极其平庸,对于自己所信任的对象言听计从。
  李亨多次在背后为李琰出谋划策,李琰莫不应允,哪里想到自己最为信赖的兄长居然心怀叵测至此。
  回想这些年的种种,李琰莫不觉得毛孔悚然。
  第一次,李琰动了真火,气急败坏地叫道:“查,姑夫,给我查到底。我要看看,兄长,到底瞒着朕,干了一些什么。”
  裴旻并没有应诺下来,而是说道:“此事不在臣权值之内,陛下可下旨让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组建三司,再让宗正寺的官员旁听,定能将这一切查的水落石出。”
  李琰道:“就依照叔父说的办!”
  裴旻立刻招来了御史大夫、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命他们组建三司会审。
  面对御史大夫、大理寺卿、刑部尚书三人,裴旻没有特别的安排,甚至没有提任何意见,只是让他们放手去查。
  大多人皆以为裴旻会在此事上大做手脚,但事实上裴旻的行径做法让他们大吃一惊。
  对于这一切,裴旻的态度是不闻不问。
  御史中丞李林甫、大理寺少卿徐铭都是裴旻的人,但此次三司会审,他们却避嫌似地没有参与其中。
  御史大夫、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对此心如明镜。
  裴旻越是如此,越是证明李亨之罪,板上钉钉,根本无需任何小动作。
  李亨完了!
  ……
  南阳!
  十数万的叛军,将南阳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困了起来,严丝合缝,一点空隙也没有。
  安禄山虽是外族人,但是他发迹于唐朝,麾下的主力骨干高邈、何千年、张万顷、徐归道、独孤问俗、张休、张通晤皆是汉人汉将。他们精于汉人的战术战法,在攻城一术,极有章法。
  抵达南阳之后,何千年、张万顷、徐归道三将用了三天时间,先一步填平铲平坑洼沟壑的土地,以便攻城器械的施展。
  然后填埋护城河,用沙土堆积高坡,以便攻城时,他们的弓弩手能够威胁到南阳城上的守军,以避免一味的被动挨射。
  这一步步的铺垫,为得就是今日的决战。
  安禄山此次反叛,得敌我双方相助,长驱直入,攻破了长安、洛阳缴获了各地的器械工匠,打造了大批的攻守器械。
  南阳是安禄山扭转战局最关键,为了这一仗,安禄山也豁出去了一切,将能用上的东西都用上了。
  甚至还特地将洛阳城楼上的巨型守城弩都拆了下来,用到了南阳这一仗上。
  云梯、楼车、冲撞车、壕桥、轒讟车、临冲吕公车各种各样的攻城器械,齐聚南阳城下。
  安禄山深知全局胜负关键即在南阳的得失,但见自己兵威如此厚重,攻城器械如此精良,也不免志得意满。
  站在指挥台上,安禄山意气风发的指着高耸的南阳城,高喝道:“勇士们,你们攻下了洛阳,拿下了长安,区区一个南阳。哪里能够阻挡的了你们的脚步?给我听好了,谁先登城,不论身份,朕封他为南阳侯,赏十万钱。”
  他鼓励了军心,对着身旁的张万顷说道:“轰,给老子轰,老子不信了,我们这么多的攻城器械,轰不塌一个南阳城。”
  张万顷原先是唐朝将作监的一员。
  将作监就是唐王朝研究攻守器械的机构,张万顷对于各种攻城器械的威力运用了如指掌,是这次攻打南阳的副负责人,主要负责攻城器械的使用。
  得到了安禄山的命令,张万顷挥动手中的令旗。
  头车、轒讟车、临冲吕公车打着前部,缓缓前进,井阑、巨弩车、抛石车紧随其后。
  随着战鼓急促地响起,南阳攻防战,正是的开始。
  没有震天的呐喊声,也没有冲锋的呼喝。有的只是嘎吱嘎吱车轮的声响,还有巨石呼啸,巨弩破空的声音。
  南阳城中张巡、南霁云缩着脑袋,躲在城垛后边。
  叛军用的抛石车、巨弩车的射程远远的在南阳拥有的守城利器之上。
  张巡、南霁云以及南阳一众勇士,他们不缺勇气,不缺血性,可面对这科技碾压,着实有些无计可施。
  南霁云探了一个脑袋出去,这漫天的炮石、巨弩无法让他那双鹰眸闪露半点惧色。
  他忧心忡忡的道:“让他们这样砸下去,那还了得?别我们一个人都没杀到,这城墙就给他们轰塌了。”
  张巡也探出了脑袋,看着攻城器械的列阵摆设,嘴里说道:“其实,这些攻城器械并不可怕,厉害的是他们的指挥。南八,你发现没,炮石的落脚点极为接近,可见他们的指挥对于抛石车的研究很有功底。如果我没有猜错就是张万顷了,他是将作监出身,精于各种攻城器械的运用。这让他彻底发挥出来,我们撑不了多久。想要守住南阳,必杀此贼!”


第三十六章 三箭三将
  精准的炮石落在城墙上,将高耸的南阳城砸的是千疮百孔。
  也亏得南阳是连接荆襄的水陆要冲,古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城墙厚实坚固,能够抵挡一阵子,换做寻常城池,要不了一个时辰,城楼就会让一块块的炮石给轰塌了。
  面对这无情的炮石轰炸,南阳城上的张巡似乎无还手之力,一味的缩着脑袋。
  张万顷亲自站在一座巨型抛石机附近指挥。
  作为一个将军,张万顷不精通文武,可以说是及不合格。
  但是人有专精,对于攻城器械的运用,张万顷是炉火纯青。尤其是超控抛石机这方面,下了一方苦功。对于抛石机的射程、命中,研究到了微末细节,多少斤的炮石,用什么角度,多大的尽力,都在张万顷的脑海里。
  抛石车不可能如弓箭那般精准,可能够有五成的命中率,两发炮石命中一发已经尤为可怕了。
  尤其是攻城时,炮石不断的命中一片区域,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城墙轰塌。
  近乎半个时辰的轰炸,南阳城头一片狼藉,就连城楼指挥室都给轰了一半。
  张万顷志得意满,照这种局面,要不了多久南阳就可攻下,见南阳那边没有多余的反抗能力,将所有的投石车都调到了前线,意图一波推。
  安禄山在攻打南阳之前就已经许下承诺,谁能打开南阳局面,谁就是南阳王,南阳城中的一切都归属于他。
  张万顷并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样,只是已经上了安禄山的贼船,那只能一路到底。
  南阳自古富庶,人杰地灵,能够当一个南阳王,也不枉自己来这世上走一遭。
  忽然,张万顷发现南阳城内鼓楼处飞出了十数块巨石。
  城中兵将对于抛石车的运用显然远不如他们,命中率有些惨淡,但胜在量足。
  十数块巨石皆落在他抛石车的阵中,一辆巨型抛石车直接给打塌了。其余的虽未命中目标,可周边的护卫兵士却殃及了池鱼,给砸死了不少……
  张万顷看着自己麾下哀嚎的兵士,心底大怒,喝道:“都跟我瞄着鼓楼方向,教教他们怎么玩炮石车的……等等!”
  他看了一眼距离,发现鼓楼较高,他们的抛石车以下打上,射程有些不够,几乎没有犹豫,直接下令让抛石车前移十丈间距。
  呼、呼、呼……
  巨石对着南阳城的鼓楼砸了过去,鼓楼受到了重击。
  但抛石车却因分布的位子有些刁钻,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发起了第二轮攻击。
  因为张万顷移动了抛石车的距离,让唐军更加容易集中目标,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伤亡。
  南阳城楼上传出阵阵欢呼。
  “混蛋!”
  张万顷红着眼,叫骂了一声,直接来到离自己最近的炮石车面前,叫道:“一群没脑子的蠢货,眼睛看不到抛石车所在的位子,不能用脑子去想?石头从哪里飞出来的,抛石车就在斜下方。”他亲自操作,瞄准预判一气呵成。
  巨石呼啸而出,直接飞上了城墙,跃过了鼓楼。
  他们这里看不到巨石是否砸中了城里抛石车,但是随着炮石的落下,南阳城楼上却是一阵死寂。
  张万顷猛的一挥手臂,得意道:“就这么打,哪里有反抗,打哪里。我们不只是要在战术上打赢他们,还要让他们恐惧,让他们胆怯……”
  他正志得意满的说着,突然他发现南阳城的城门居然开了。
  三千骑兵在这局面之下轰然杀出,对方直接向杀他们所在的抛石车阵冲杀了过来。
  这抛石车是攻城利器,价值非常,安禄山也安排了兵卒特别护卫。
  可是之前南阳给打成了缩头乌龟,在抛石车强大的压力下,连基本的反击都做不到了。
  任谁也没有想到城里的唐军居然有勇气冲杀出来。
  这仓惶之间,杨朝宗指挥着兵卒布阵迎敌。
  但城里的唐军来的实在快速,已经杀到了近处。
  “胡安、贺平,布阵,放箭!”
  叛军大将杨朝宗厉声大叫。
  右翼的步兵方阵一共五千六百人,前面是胡安率领的长矛手,后面则是贺平率领的硬弩兵。此时胡安刚刚将一千一百名长矛手一层层布下,严防对方骑兵的突击:头一排士兵在地上竖起半人高的盾牌,将长矛架在盾牌上,而后面的士兵就将长矛架在前人的肩膀之上。
  等待在身后贺平硬弩兵的就位。
  强弩是汉人古来特有的利器,在对付骑兵上,向来无往不利。
  只要弩阵就位,这几千唐军骑兵,还不是给自己塞牙缝的?
  杨朝宗正如此想着忽然发现,强弩队居然一阵动荡,没有在第一时间列阵就位。
  弩箭不比弓箭,弓箭以抛射为主,不管兵士如何站位,都不影响射击。但是弩箭却是平射,若不列好阵势,根本不足以发挥威力。
  杨朝宗正待怒骂,却意外发现弩兵统制贺平居然阵亡了,怎么死的,他都没有发现。
  杨朝宗望向枪阵,在这个情况之下,唯有寄希望于胡安,只要他挡住唐军的冲锋一刻钟,弩兵就能就位。
  他的目光望向胡安,骇然发现正在组织步兵阵的胡安,让一箭射中面门,横死当场。
  这还未于敌人接触,他们居然死了两员指挥将官,这仗还怎么打。
  杨朝宗一阵头大。
  唐军精骑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了步兵、弩兵阵势,他们不于兵卒多做纠缠,直接奔向抛石车所在的方位。
  杨朝宗骇然大叫,直接安排自己的亲卫立刻支援张万顷,并且安排兵卒阻截唐军精骑的去路。
  张万顷江南唐军如狼似虎的向自己这边杀来,只吓得手足无措,四肢冰凉,藏身在兵卒之中。
  南霁云舞动着大枪,击破了面前的叛军,左右搜索着张万顷的下落。
  叛军的投石车遍布原野,范围极广,不过张巡说张万顷就在这附近。
  南霁云向来相信自己这位主帅的判断,只是四面皆敌,短时间要寻一人谈何容易?
  忽然他发现一支矫捷的兵士涌向了自己的侧翼,他们将一人包围了起来。
  南霁云微微一笑,有着说不出的自信与风采。
  然后弯弓射箭!
  箭到,人死!


第三十七章 勇南八,智张巡
  杨朝宗察觉到了唐军的用意,在第一时间往张万顷的方向救援。
  突然!
  杨朝宗猛的一拉缰绳,眼中闪过一丝惧意,瞬间胆怯了。
  张万顷就死在他的眼前,在不远的地方,他看得一清二楚。
  张万顷的重要不言而喻,安禄山特别安排了死士充当他的护卫。
  这一遇到危险,立刻有死士挡在了张万顷的面前,几乎不漏一点空隙。
  但张万顷还是死了。
  对方的那一箭极其刁钻的从死士的颈部穿过,正中后方张万顷的面门。
  如此箭术可称神乎其神,百步穿杨不外如是。
  杨朝宗久经战阵,深知战场之上刀剑伤并不致命,箭矢穿透力所带来的伤害才是最致命的。
  对方有一个如此可怕的神射手,三箭带走了己方三将,自己要是靠近射程,岂不一命呜呼?
  杨朝宗并不缺上阵冲锋的勇气,可面对南霁云那神乎其神的箭术,却犹豫不前了。
  这战阵之上,主将一旦胆怯,兵士自然深受影响,气势为之一夺。
  南霁云暗叫可惜,他早已发现了杨朝宗的存在,只是未进他的射程,不然他有绝对的信心将之一击毙命。
  “烧!烧最大的,其余的不用理会!”
  南霁云一挥手,麾下兵卒将马背上的瓦罐取下,直接丢向了巨型投石车,擅于弓箭的兵士,第一时间补上了火箭。
  投石车顺势起火……
  他们一行人在投石营地溜达了一圈,往南阳城方向撤回去了。
  杨朝宗不敢亲自出战,呼喝身旁的兵卒压下去。
  如果就这么从容的让南霁云回去,安禄山那边他讨不了好。
  身后也响起了震天的鼓声。
  显然在后方观战的安禄山已经看不下去了,亲自挥动令旗,让麾下的兵士突击。
  叛军气势汹汹直接压向了南阳城,大有顺势跟着南霁云一并冲入城中的感觉。
  然而城楼上的张巡却已经等候多时了,他将南阳城所有的弓弩都用了上。
  即便没有做过训练的兵士也配备上了一张,躲藏在城垛后边。
  等叛军逼近射程,一声令下!
  “放箭!”
  五千强劲的弩矢从城楼上倾盆而下,与追击而来的叛军来了一个最亲密的接触。
  顿时哀嚎声遍野,好几百人给硬生生的钉死在了南阳城下。
  叛军的攻势为之一阻,南霁云趁机进了城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