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剑圣-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才充当了一次和事佬。
  沉吟了一会儿,李隆基对高力士道:“传我的旨意,召楚州刺史宋璟为刑部尚书,即日入京。”
  “遵旨!”高力士躬身听命,没有人比他更了解李隆基的心思,姚崇这次过火了。
  姚崇的治世之能,放眼当前确实无人可比。也因如此,深受李隆基的器重委以重任。
  张说、魏知古、刘幽求、钟绍京等人都是李隆基亲近的大臣,为了让姚崇更用心的为他效力,即便心中不情愿,依然准了姚崇所求,给了他一个以他为主的庙堂,让他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
  但是姚崇在驱逐了诸多大员后,得寸进尺的培养自己的小团体,一点一点的挑战李隆基的耐心。如今又莫名向裴旻动手,连番作为,已经触怒了李隆基的底线。
  目前大唐需要姚崇,李隆基暂时忍住了他。一旦他的价值用尽,也就是他罢相之日。
  宋璟就是代替姚崇的人选。
  姚崇意图长时间把持朝政,无异于痴人说梦。
  ……
  当天裴旻就前往兵部报到,郭元振出生兵部,现为大唐宰相,在兵部很有威望。裴旻有郭元振支持,很快在兵部站稳了脚跟。
  此后裴旻一直负责募兵制事物。
  郭元振年事已高,身体抱恙,虽然经过休整调理,渐渐康复,但精力有限,只负责大局统筹,细节皆有裴旻安排。
  裴旻先大胆的裁去了十五万府兵,让他们回乡务农,避免了兵役的压力,随即又在关中凉陇一代宣布招募十万兵士。
  一旦获得入取任用,衣食供给,免征赋役!
  如此福利对于百姓来说无疑是天大的诱惑,诏令一出,立刻引起了关中凉、陇一地的轰动,响应者人潮涌动,有近乎二十万壮丁响应。
  裴旻随后颁布选拔制度:善骑者优先,善射者优先,力大者优先,并且定下严苛的入选门槛。选出了十三万将士,以良将安排他们训练,将那些训练不认真,不听号令,浑水摸鱼的通过实战练习,淘汰出去。
  这一干就是大半年,秋去冬来,冬尽春回,十三万将士最后剩下了十一万之众。
  这些精挑细选的兵士,不敢说能跟吐蕃、突厥那些身经百战的兵士相比,却都是值得培养的优秀兵才。调派至各大军区,由良将用心训练,短时间内便能形成可观的战斗力。比起参差不齐的府兵,好上太多。
  募兵制的成效得到了李隆基的肯定,他从中挑选出十万精锐,分别补给长安十六卫,增强京师的守卫,并且命名为长从宿卫。
  裴旻自身也因为政绩出色,再次升官,由兵部主事升任为兵部侍郎!
  凉国公、御史中丞兼任兵部侍郎、忠武将军四个头衔,风头之盛,毫不逊色姚崇这第一宰相。
  开元二年秋,风雨飘摇的大唐,经过一年半的励精图治,已经渐渐有了全新的风貌。
  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已经彻底完成,现今朝堂上的官员大多都是能干之臣,亢官的情况,大为好转,使得朝政充满朝气。
  尤其是此时此刻的李隆基虚怀纳谏,体恤民情之余,还提倡节俭。他为了百姓的生计,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开垦了万顷良田,修建了八处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还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
  他又听张九龄的建言,下令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
  开元盛世的气象,已经渐渐显现!


第五册 洮州奠基


第一章 洮州多难
  开元二年九月十一日,洮州官道,夜。
  队正江岳望着不远处洮州的城池的轮廓,回头看了看身后长长一串的粮车和疲惫的士兵们,心底的大石终于落下:随着这批粮食安全抵达,自己此次的任务算是完成了,多多少少也算给大唐做了贡献吧。
  他出生于落魄的将门之后,家中早已得不到朝廷的半点好处。但是江家家风却一直以精忠报国自诩,叮嘱江家后人效仿先辈,为国出力,光耀门楣。
  洮州位于大唐、吐蕃交界之处,常为吐蕃入侵,田地颗粒无收。为了百姓的生计,朝廷特地调拨大批粮草于洮州,以解洮州粮荒。
  刚刚升任折冲府队正的他,很荣幸的编入了运粮队伍中,负责此次的粮草运送,这一路来,还算平静。
  突然!
  江岳心中升起一股惊秫的可怖感觉,霎时间从四面八方传来破空的锐响!
  只听身侧“噗”、“噗”之声不绝于耳,随之响起的便是惨叫和马嘶。空气中弥漫着血腥气味。
  江岳绷紧了发抖的身体,用尽力气高声喊叫起来:“敌袭!吐蕃人来了!赶紧隐蔽!”
  只是一轮劲射,运粮军的火把全部给射灭,黑暗笼罩着混乱而绝望的战场。
  朦胧的月色下,可见间距不过尺寸。敌人在何处,数量多少一概不知。
  江岳在警示之时,已经躲在了粮车背后,一支长箭仍然穿透了他的肩头,几乎透肩而过,心底不免震撼:好强悍的箭术!他自幼练习射术,深知要做到如此,并非易事。他咬紧牙关,将那箭支斩断,偷偷的眺望远方。
  火光骤然亮起,无数火把当空飞来,落在他们四周,照亮了附近的情景。
  满地都是亮红的鲜血和同袍的死尸,刚刚还生龙活虎的兵士,眨眼间成了冰冷的尸体,伤兵不停地呻吟和哭泣着……
  江岳偷偷的望向果毅都尉陶青先前所在的位子,果然陶青早已给箭矢钉死在了地上,难怪一声不吭。
  缺乏指挥的运粮队不成建制!
  江岳剧烈地喘息着,剧痛和紧张使他汗如雨下,脑子也飞快的转动:吐蕃游骑兵大多是吐谷浑人组成,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使用的是鲜卑战法,骑射过后,必然伴随着冲刺。就他们这情况,一旦遇到骑兵冲刺,哪里还有还手的余地。
  江岳大吼道:“果毅都尉阵亡,我代替他指挥!小心敌人的弓箭,将所有粮车围成一圈,以粮车为防线屏障御敌!”
  纷乱的战场突然有人指挥,慌乱的兵卒哪里顾得江岳只是一小小队正,粮车开始一辆辆地移动。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运粮兵都拼命挣扎,将粮车堆在了一起,简陋的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车阵。
  沉闷急促的马蹄声此起彼伏,敌人依旧看不见影,但是他们的动向却在敌人的掌控之中,显然是见运粮队有了屏障,企图兜到另一侧来。
  绕了一圈,没有明显的破绽:又是一轮箭羽破空而来。虽然来势同样凶狠有力,但有了车阵的阻挡,并未照成多少伤亡。
  四周远处彼此吆喝着听不懂的话,江岳看着周边的六百余人,就现在的情形,想要出战是万万做不到的,只能期盼着洮州城里的守兵,能尽快来援。
  正想着无数火箭已经自夜空缤纷而降,好似洒下一蓬火雨!
  敌人放火烧粮!
  江岳瞬间明白了对方的用意!
  ……
  大唐盛世的气象已经初现,在位官员大多尽责。
  御史台多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由萧嵩处理以是足够。
  裴旻因为募兵制的缘故,大半年忙活于兵部,兵部几乎算得上是他半个家了。
  募兵制进展的极为顺利,这点在裴旻的意料之中。他的募兵制,可不是张说那种不完备需要经过时间考验磨练的半成品。而是经过历史验证,最适合这个时代的完善兵制。只要操作得当,顺利是理所当然的。
  若说有意外,只有在裁减十五万府兵时,受到了点点阻碍。可在大势面前,这点阻碍算不了什么。毕竟府兵崩坏的实在严重,与其强撑着一点点的腐烂,不如快刀斩乱麻,割去腐肉,采用新的制度。
  第一波的募兵,所得的兵卒大多充入十六卫,第二波兵卒的招募,将会送入边疆,以代替战斗力不足的边兵。
  裴旻已经在准备第二波募兵的事情了,有了第一波的经验,这第二波的募兵,将会更加顺畅。
  便在他准备写第二封兵部募兵令的时候,收到了下面传来的战报:吐蕃再次入寇,截杀大唐运粮队,果毅都尉陶青阵亡,供给洮州军民的粮草几乎付之一炬。
  将笔放在笔架,裴旻气得拍案道:“这是第几次了,杜宾客干什么吃的。”
  继任裴旻先前的兵部主事道:“第九次了,吐蕃贼寇,实在可恨。”
  去年吐蕃入寇,大唐、吐蕃彻底绝交。吐蕃也没有了顾及,开始频频劫掠陇凉一地。他们就像狼群一样:在野地里远远地撒出百十人成群的小股游骑兵队。遇到了可以消灭的敌人,骑兵队直接攻击;而遇到大股的猎物,则直接避让躲避。
  凉州薛讷坐镇,吐蕃并未有讨得好处,镇守陇右的郭知运也是一员宿将,也没让吐蕃占什么便宜:唯独洮州一地却如一个深坑。
  归根究底还是卖国贼杨矩做的孽,他将河西九曲地无偿送给了吐蕃,而河西九曲地临靠洮州,就如一个先天的跳板,能够自由出入洮州。
  短短年余间,吐蕃九次劫掠洮州,不但破坏春耕,捣毁田地,乱杀百姓,如今更是胆大的袭击运粮队,实在可恨之极。
  为了应对如此局面,洮州刺史短短一年间换了四任,却无一人能够改变局面。
  如今的洮州刺史是杜宾客,也算是位经验丰富的将军,却不想依旧让吐蕃肆虐为祸。
  裴旻无心再管募兵一事,想着洮州面临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只是当初薛讷攻取洮州时,他正好为王海宾正名,返回了长安,并不知洮州的地理情况,想不出什么好法子。
  忽然裴旻心中一动:洮州如今人人避讳,岂不是自己的天赐良机?
  心念于此,裴旻心中有着小小的激动,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入宫。
  裴旻作为李隆基最为器重信赖的外臣,出入皇宫几乎不存在任何阻碍。
  李隆基正在太极宫处理政事,盛世的气象已经初现,正是乘胜追击打造更好局面的时候。这位李家三郎,一天大半的时间都在批阅奏章,了解天下改革的情况,得知裴旻的求见,毫不犹豫的将他请入殿内。
  “见过陛下!”
  李隆基笑道:“无需多礼!”看着面前这位依为臂膀的重臣,心底越发的欢喜:比起姚崇的满心鬼胎,裴旻身兼御史台、兵部两处重任,却从未有拉帮结派之举。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良臣之气。
  “静远此来,可是为了二次募兵一事?”
  募兵一事,裴旻干得极为漂亮,直接解决了长安番上府兵的问题。精心挑选出来的兵才,质量水准也是上乘,让长安的军事护卫实力,提升了不少。不但满足了兵需所求,还减缓了兵役的压力,实在值得称道。满朝文武莫不交赞有佳。
  裴旻回道:“随时可以颁布公文,此次招募的兵卒以戍边为主,最好换个称呼!”
  李隆基想了想道:“就叫长征健儿吧!长征健儿终身免除课役,装备给养全由大唐供应,对于为我大唐戍边之忠义战士,朕绝不亏待。”
  “谢陛下体恤!”
  裴旻说着双手将新到的战报呈上道:“陛下,今日臣来求见,主要还是为了洮州事情而来,洮州又有情况发生……”
  李隆基一听“洮州”,脸色不由得一沉。自大破吐蕃政治改革之后,他所听到的几乎都是佳音喜讯,大唐在他的治理下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唯独“洮州”,不断的传来令其大倒胃口的讯息。为此他连撤了三位毫无作为的刺史,却不想还是听不到好的消息。
  高力士下堂取过战报,递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细细看来,与裴旻之前一般,气得拍案而起,喝道:“贼子嚣张可恨!”
  洮州给吐蕃洗劫的无法自力更生,依仗朝廷调拨的补给生活,想不到竟然连补给都给吐蕃烧了。
  “陛下!如此下去,大是不妙!”裴旻沉声道:“如今洮州百姓无以为继,全靠我大唐补给。长期下去州内百姓必然心生不安,纷纷撤离洮州避难。要不了多久,洮州将会成为无人死州。吐蕃用心,何其之毒。”
  李隆基沉吟半晌,叹道:“静远所言,朕何尝不知。只是贼子狡诈,占据西河九曲之地利,以游骑袭扰。田不能耕作,商道不安,换了好几位刺史,都无法取得效果。如今我大唐可用之将不多,杜宾客以是难得的人选。他都无法改变局面,朕……真想不到还有谁能胜任。”
  裴旻毫不犹豫的上前一步道:“臣愿意一试!”


第二章 自荐戍边,神策军使
  裴旻的自荐让李隆基再次惊了半晌。
  连一直低着头的高力士也忍不住微微抬起了眼帘,看了裴旻一眼。
  裴旻现在的发展势头绝佳,御史台的第二把手,兵部的第二把手,又深得帝宠,手握募兵制这样的大杀器,政治功劳在庙堂上只有姚崇这个宰相才能与之相比。只要在熬个几年,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时就是御史大夫或者兵部尚书,这两个官职距离相位只有一步之遥。
  李隆基有时都在想以裴旻的才学功绩,登上相位需要几年?
  面对这般上升势头,裴旻竟然要放弃如此政治前景,自荐去洮州这泥潭地挣扎,实在大大的不智。若非裴旻早在年前,跟他提过此事,他真的怀疑裴旻在政治上受到什么威胁了。
  “静远为何执意外调,这京师繁华就收不住你的心?”李隆基眉头挑了挑,心底有着小小的不快。
  裴旻一心挣脱京城泥潭,自有道理。
  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
  这是人类的天性。
  京城看似繁花似锦,但是暗流涌动,尔虞我诈过于严重。李隆基固然此刻对他宠信非常,却不闻伴君如伴虎?地位高如姚崇,才略强如姚崇,还不是只是当了短短四年宰相,便给李隆基除去了相位?
  宰相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水分极大。尤其是唐朝的宰相,恰恰最不值钱。井水还深,一个不慎,一点小事,就有丢相的可能。
  姚崇四十年从政经历,大起大落三次都扛不住,何况是他这个从政一年半的后生仔?
  反之外调却全无这个顾虑,李隆基这位皇帝最大的优点是放权,当然这也是他最大的缺点。
  他在历史上对于自己所信任的边帅给予无限支持,王忠嗣配四镇帅印,手握大唐三十万大军,坐镇万里疆域。要知道那时候大唐的各地兵马加起来不过六十四万,王忠嗣一人统帅之兵,几乎是大唐王朝的一半。颠覆大唐的安禄山自也不用说,若不是李隆基的信任放权,安禄山一个胡人胖子,凭什么发动安史之乱?
  只要能够在边疆干出成绩,裴旻可以肯定,远比在长安尔虞我诈的内斗要自在舒心的多,成就也会大的多。
  两者的优劣完全没有可比性,也是裴旻一心要外调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深处的顾虑,裴旻是不能言明的,一副赤胆忠心的道:“并非臣执意外调。陛下对臣的关怀照佛,臣焉能不知,正是因为深受君恩,越想趁着年少,为陛下为大唐做一番贡献,以回报陛下的知遇之恩。洮州危局,困恼陛下年余,臣愿意抛开一切,放弃京师所有,为陛下除去肘腋之患。”
  李隆基看着激进的裴旻,想起了他的那首诗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面色不由缓和,道:“静远赤胆忠贞,古之先贤都有所不及。”
  裴旻道:“臣不敢与先贤一争高下,只是恪守本分,一心为君分忧而已。我大唐名臣辈出,才略胜于臣者,不计可数,能够填补臣职位者,举目可见。但因武后屠戮功臣,我大唐军事疲软,府兵制的败坏,使得边兵战力底下,鲜有新生良将。臣不敢自诩良将,却也跟太公习得兵法韬略,愿为陛下坐镇洮州,护我大唐安宁。”
  李隆基犹豫了好一会儿,道:“此事容朕好好考虑一二,静远先退下吧。”
  “是!”裴旻心底大喜,李隆基没有拒绝,说明此事有戏。只要出了长安,熬过了发展期,就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
  目看裴旻退去,李隆基看着手中洮州的情况,道:“力士,你觉得静远所求,可存有私心?”
  高力士颔首道:“小奴看不出洮州有什么利益可图。”
  “是啊!”李隆基叹道:“有私心之人,莫不是想往高处走,图谋利益。洮州就是一个烂摊,干好了,是份内事,得不到多大好处。一个不慎,一世英名,可能毁在此处。这满朝文武也只有静远愿意为朕分忧,不惜放弃大好前程。朕有意全了静远的忠心,只是心底很是不舍,拿捏不定。”
  高力士笑道:“陇右洮州离长安并不遥远,逢年过节,一纸诏书,邀中丞入京,也不过数日之事。”
  李隆基默默颔首。
  第二天的朝会。
  李隆基在朝堂上再次提出洮州情况,以求应对之法。
  朝臣默然无言。
  此前一年他们针对洮州想了无数法子。可是那里就是一个泥坑。想要解决泥坑,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夺回河西九曲地,只要将河西九曲地夺回来,吐蕃就失去了入侵的踏板平台,洮州不会陷入今日被动。但是这不现实,现在大唐百废待兴,需要的是平稳发展,而不是挑起大范围的战事。
  府兵制衰败已久,募兵制刚刚兴起,这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小规模的战事,并无所谓,夺取河西九曲地这大规模的战役,对目前的大唐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
  还有一个法子就是在洮州驻扎重兵,调个个七八万大军坐镇,也能有效的防止吐蕃入寇。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陇右关键的要塞是鄯州是廓州,而洮州属于鸡肋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将陇右的大军调往洮州,势必会造成鄯州、廓州的危局,是拿了芝麻弃了西瓜的不智之举。另外从调派大军,也要耗费大量军事物资,加重陇右一地的行政负担。
  除了这两个治本的办法,其余治标之法,他们都再此之前想过试验过,有的甚至提出了联系嫁入吐蕃的金城公主,与吐蕃说和这愚蠢的主意。可见满朝文武,对于洮州的情况已经黔驴技穷。
  裴旻自己也没有什么好的法子。这兵事上的事情,不实地考察只凭纸上谈兵,意义不大。
  见满朝文武一个个闷不吭声,李隆基登时觉得只有裴旻是真心为之考虑,为了解除他的忧患,不惜放下自己的大好前程,遂然道:“裴中丞自荐,要求前往洮州,为我大唐戍边,抵御吐蕃。诸位爱卿可有看法?”
  李隆基话音一落,登时满朝哗然。
  这朝会之上,无人敢大声喧哗,但是诸多大臣,一人低语一声,汇聚成河,声势也是不小。
  一双双看着裴旻的眼睛,充满了不可置信还有佩服。
  只有穿越者才能明白裴旻的行为是多么正确,不然就算智慧远见如姚崇、张九龄这样的人物,都看不出背后的利弊。只认为裴旻少年意气,满腔热血,愿意为国而放弃到手的大好前程。
  即便姚崇再如何不待见裴旻,此时此刻也忍不住多瞧他两眼。
  这佩服归佩服,该行动的时候,姚崇也不会含糊,他并未出马,而是看了户部尚书一眼。
  户部尚书会意的出班道:“裴中丞高风亮节,臣大是不如,佩服万分。中丞智勇兼备,身怀超凡之勇,更兼决胜之谋,金城一役可见一般。由他坐镇洮州,定让吐蕃有来无回。”
  李隆基心底哼了一声,方才道:“朕亦觉得裴卿忠贞可靠,智勇兼备,可担此大任。”说着,他高喝一声道:“凉国公、御史中丞兼任兵部侍郎、忠武将军裴旻接旨!”
  “臣接旨!”想着大事既成,裴旻心中有着小小的激动。
  “凉国公、御史中丞兼任兵部侍郎、忠武将军裴旻,克树勋庸,遍该韬略,居运六奇,勇不顾身;思睹金城之捷,可充洮州刺史兼任神策军军使,于洮州逐便屯集教练,以御吐蕃入侵。”
  “臣领旨!”裴旻高兴的作揖接旨,他不但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刺史之位,还兼任神策军军使,李隆基不但给了他地方上的军政大权,还拨给了他一支军队调用。果然,对于信任之人,李隆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势。只是“神策军”是什么玩意?
  在他的记忆里,神策军应该是数十年后,名将哥舒翰为了抵御吐蕃而设置的一支西北的戍边军队。因为战斗力强悍,唐代宗将神策军编入了禁军行列,成为天子禁军。泾卒之变后,唐德宗认为文武臣僚不可信赖,将神策军的大权交给了太监。也是有此开始,太监掌握神策军兵权,以神策军为工具控制皇权,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
  毫不客气的说神策军臭名远扬,在后世一些涉及唐朝的游戏电视中,神策军无不是反派人物!
  现在神策军莫名的冒出来了,自己还成了神策军的统帅!
  便在裴旻愣神的时候,李隆基接着道:“朕在此前下了一到旨意:将临洮军调往鄯州,并在洮州新设神策军,管兵六千,军马五千,军中兵士由剩余的长征健儿中填充。”
  裴旻闻言大喜过望,那里还管神策军在历史上的“臭名”!
  他募得的十一万兵士都是值得大用的兵才,较之腐化的府兵,强上不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